地理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4 15:20:38 地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学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1

  摘要: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是十分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要求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适应教书育人的需求,摈弃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从而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大潮。

  关键词:地理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是教学所需

  第一,教师自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从而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一起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何搜集处理信息,掌握学习方法,为以后的更高一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培养良好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化的学习,改变了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查找自己学习地理的困惑,在老师的引领之下更具体,更系统,地理教学中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加深刻的影响着教育观念的改变,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更优化了教育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的地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发挥,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第三,就目前情况看,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根本接触不到电脑,又何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再加上广大的农村教师信息蔽塞所以在教学中很难实施现代化的教学,所以说改革还是一件长远艰巨的事情,任重而道远,所以广大的农村教师要增强紧迫感,努力赶上,别输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

  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学生所需

  第一,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视角与空间,更形象真切的让学生亲眼目睹书本上的知识,增强了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就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中,变成了自己的知识,终身都不能忘,多媒体提供的动画,声音,变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了,使简单枯燥的学习内容直观的呈现在面前,对当今的地理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它的意义深远,反响巨大.第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和互联网他所提供的画面以及相对应的文字介绍,形象直观,并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那些惟妙惟肖的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淘气包也会感兴趣,地理方面的图文还很多,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生硬的讲解学生会厌烦,只有在多媒体的教学之下才能建构学生想象的翅膀,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根据画面自发的总结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创造性的人才。第三,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发展的今天,各科知识都具有很强的共通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所以信息技术就针对这一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举一反三,点面结合。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其一,各学科之间互相融合,相互渗透。其二,培养学生把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现实和社会融合在一起。不是单一的为了学而学。其三,跨学科学习成为现实。可以不拘一格,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方便,搞好网络学习,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等等各方面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可贵之处就是给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多么广泛的空间,让学生学有所成。现行考试制度,第四,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手段查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去伪纯真,是学生分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有的放弃的利用网络寻找所需的答案,百度然后下载,建立自己的资源库,长此以往,就养成了有目的的学习的习惯,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多数来源于网络,使网络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信息技术应用后的反馈

  第一,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热情如涛涛的洪水,汹涌澎湃,不但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地理空前高涨,在这种情绪之下,更有利于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广大教师必须要先学生而学习,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计算机的使用,必须要灵活运用自如。使其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第二,多媒体教学所体现的学习方式,面向大多数学生,有利于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的认知过程中,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应该有梯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由学生概括总结答案,把课堂交给学生,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在地里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教学内容繁多,复杂多样,教师板书起来很繁琐。用多媒体就非常简单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呈现的方式图文并茂,既节省了时间有深化了难点。首先,地理学科的学习有时需要掌握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人地关系的变化,事物产生,发展的客观变化等等,这些用教师的讲授无法实现,用多媒体教学就很轻松的加以解决了。其次,地理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在讲授新课时。加强爱国主义,对国情教育,让学生知我中华,爱我华夏,中华大国泱泱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经过教师讲授祖国大好河山,渲染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完成德育教育,这些通过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使教学效果得以升华。

地理教学论文2

  一、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内涵

  1.后现代主义理论概述

  后现代主义起兴于20世纪中后期的建筑学,后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曾以“科学”和“理性”为核心,“使课程研究获得了它最初的学术规范和理论形式”,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任何一种教学范式都非完美,现代课程范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封闭性、直线性和简单累积性等缺陷逐渐显现,成为影响现代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后现代主义正是以质疑现代主义为契机,对其存在价值进行发难,致力于消除制约现代社会发展的桎梏,建设一个和谐的“后现代世界”。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师生之间对话理解、课程的动态游离和知识的差异性建构,对现代主义课程的一系列弊端进行了批判。后现代主义者依据“本体平等”的哲学观,肯定学生个性的张扬,否定等级观念,强调平等和民主的师生观,提倡理解的多元化,对现代主义主导下的教育体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地理基础教育改革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的多元与动态,在教学方式上主张以问题、情景、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取代传统的讲授法,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等,这些理念均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在我国地理课程改革中的渗透和影响。

  2.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

  多尔认为现代主义课程模式具有封闭性、简单性和直线性缺陷,不能使学生适应日益开放、复杂而丰富的外部世界。多尔在“4R”课程范式中强调课程的复杂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其中,复杂性指内涵丰富的课程取决于学习内容的深度与宽度,是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元理解的前提条件;循环性指学生学习依赖于循环而开放的课程框架,即事先不规定课程的起点和终点,而是让学生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反思与提升;关联性指学生在建构并赋予知识一定意义时要对观点和意义进行反复论证,知识与一定的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因此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知识概念需要重新进行解释与鉴定,这是课程的严密性要求。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倡给学生“赋权”,关注教育在促进学生人格、心灵健康成长方面的价值,关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要求课程目标的设计更具有弹性,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有批判和反思意识。

  二、耦合与反思:后现代主义与地理教学

  1.教师角色:从“权威者”到“平等中的首席”

  后现代主义理论弱化教师的“权威者”角色,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关系。在知识面前师生平等,学生有质疑知识的权力,教师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要允许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真正地尊重并理解学生,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掌握着学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由于知识占有量的少寡只能追随教师,在心理上“敬畏”和服从教师。当代社会,知识的迅速膨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教师作为知识掌控者的地位下降,师生之间不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地理教师“闻道”在先,受社会和国家的委托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这种“引导”建立在师生双方承认彼此平等的人格地位的条件下。教师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等级性师生观的藩篱,使学生真正地“尊敬”教师,而不是“怕”教师。另一方面,中学生地理知识量少,生活学习经验不够丰富,各项能力尚未达到社会要求,地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经过了系统的教学训练,有能力也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这种教学状态下的师生关系并非上下等级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可能会导致教师因自身基本教育权威的剥夺、无力管理班级转而对学生实施“报复性”的过分纵容与迁就,降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应重视教师的作用,赋予教师必要的课堂管理权力和教育权威,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

  2.知识观:从“客观真理”到“动态建构”

  现代课程范式强调知识体系的封闭性、连贯性和客观性。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现代课程体系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使其看不到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后现代主义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知识是个体在与外界交互作用中建构的结果,是动态、不确定且具有“容错性”的,教师应容许学生在经验建构时存在理解误差,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的差异性甚至存误性建构。例如,在“极昼极夜现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出现极夜现象的范围在哪里?”一学生回答:“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教师很惊讶地说“:啊?北回归线以北都可以出现极夜?咱们河南省就处于北回归线以北,你看到过极夜现象吗?”追问:“大家见到过极夜现象吗?”教师继续引导:“那么北半球出现极夜现象的条件是什么?”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极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显然这位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未直接否定,而是用身边例子进行诘问,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思考问题的原因,进而矫正理解偏差。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建立在个人的经验基础之上,对真理进行质疑,对规律强烈排斥,虚化问题本质的存在,在教育领域可能会导致目标的模糊与混乱。基础教育主要是传承人类千百年积累的种族经验,只有那些经过长期论证的、稳定的且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知识才能进入课堂。中学生地理学习不是为了像地理学家一样进行复杂、高端的科学研究,而是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因此地理知识的正确性和相对稳定性是地理教师需在教学中保障的。例如,在学习“盆地”概念时,一学生发问:“盆地中间低四周高,就跟家里用的盆子一样?”教师回应:“可以这样理解!可以把盆地比作盆子,盆地就是中间低四周高的地表形态。”事实上,“盆地”与“盆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与盆子相似仅是盆地的表面特征,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盆地的概念,把盆地比作家里常用的盆子是可以的,但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解释,更要对盆地形成的内力、外力因素及其本质特征进行分析,深化学生的理解。

  3.课程目标:从“精确性”到“游离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倡导从控制、精确、结构化的课程目标向对话、多元和建构化的方向转化。教学内容不应仅仅是既有知识的聚集,还应该包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不仅仅是教材中事先规定好的材料,还应包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形成、产生的内容。这种生成性强调课程目标的“游离性”和教师的教学机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整,有利于在实现课标要求的条件下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视野。例如,进行“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时,学生发问:“老师,既然太阳的中心温度最高,可为什么从光球层、色球层到日冕层的温度却越来越高呢?”。这个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要求,科学界对此也未有明确答案,教师本不必作答,但这位教师意识到此问题很有讨论性,学生对此也饶有兴趣,于是教师对教学计划进行了暂时的微调,引领学生对该问题从地理、物理、化学角度进行一系列大胆猜测。调整既定教学计划,虽然对教学进程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激发了学生可贵的探究欲,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没问题”,而是为学生打开进一步探索的大门,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任何教学目标的完成都要依靠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和评价标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对稳定的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后现代主义课程目标观强调目标的“游离”,而极端强调课程目标的模糊性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知识产生困惑。因此教学目标的“游离”要有一定的“度”,围绕教学目标和计划展开,不能漫无目的地“游离”。在学习“城市形态”时,有学生突发奇想:“兰州的城市形状呈带状分布,这与兰州拉面有关系吗?”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维已经偏离了地理课堂,这个生成问题的价值不大,于是回应:“兰州在地图上的形状呈条带状,跟拉面确实有些相似,但兰州这一城市形态的形成与拉面无关。那么影响兰州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是什么?”这位教师对学生生成的问题采取了幽默的拒绝,既化解了学生的尴尬,又避免了课堂滑向无目的状态,巧妙地回到了教学计划的中心,做到了课程计划与课堂开放的“收放自如”。

地理教学论文3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含了大量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在地理教学中,图文结合,以图导学,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用地图“教”,学生用地图“学”,可以这样说,地图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教学。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

  一、要重视地图

  “学习地理必须运用地图”,这是由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主要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利用地理图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处的“渔”,我想应该就是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教师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图像,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自学地理的能力。现行的地理教材,文字表述更为精简,既重视地理知识的表述,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多地把用文字直接叙述、由老师直接讲授的地理知识负载于图片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查阅地理图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地理图表中发现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解答地理图像的能力。怎样阅读地图?一看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了此图表的'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教材中各章节都有大量图片,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片,不然有可能会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二看图表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是地形图、政区图、分布图、原理图,还是统计图、景观图或是其他类型的地图,根据地图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读图方法。三看图表内容。地图的类型很多,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指导。例如一幅《中国地图》,我们可以通过纬线读出中国大约位于52°N—4°N之间,进而判断位于北半球;通过经线读出大约位于73°E—135°E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东半球。

  根据图中注记,可以得知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东临太平洋,陆上临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也一览无余。读图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要紧扣图表标题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二、要善用教学挂图

  在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没有更多的教辅资料,教学挂图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挂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作相应的教学挂图。使用已做好的挂图,在讲到知识点时直接展示给学生,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一些靠讲授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也得到一点点的轻松,并能集中精力听课,既减少了课堂浪费,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绘图的兴趣。

  三、巧画地图简图

  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亲手绘制地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特别是地形图、交通图等,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记忆。绘制地图时不必太复杂,用最简单的线条在短时间内准确地画出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示意简图,或是结合教材边讲边画,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时,教师边讲边在黑板用圆圈绘出铁路干线交汇点,然后用线条连接成为铁路干线,效果就很好。先标注全国铁路枢纽中心北京,再在相应位置标注上海、郑州、哈尔滨、广州等,然后用线段相连,说明该线路名称。讲一条干线,画一条;画完南北铁路干线,再到东西铁路干线;最后,再熟悉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要求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整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记忆。学生视听结合,思维集中,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可见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用处很大,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作用独特。

  四、妙裁巧拼地图

  对于块状特征突出的政区图、湖泊图、分布图等我们可以裁剪地图,采取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在教学“中国行政区划”一节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硬纸片上绘制出中国地图,然后裁剪制作形状特殊的省级行政单位,填涂不同色彩并加以拼凑。在裁剪拼凑的过程中,学生对各单位的相对位置和大小都有了深刻的认识。绘制、裁剪、拼凑可以多反复几次,以加深认识。凡此种种,均已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能结合地图的地方,一定要结合地图学习。读图、析图以及绘图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加深认识和记忆的过程,学生对地图表象积累得越多、质量越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就会越强,所获取的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愿我们都能够以此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为己任,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

地理教学论文4

  地理课堂教学应遵循教学最优化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最优化原则的具体体现。地理教师又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了?我认为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要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我们就必须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使学生明确我们的生活和地理密切相关,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进而学会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地理问题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地理教学产生实际效应,最终让学生真正对地理这一科感兴趣,认真学习地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我们又如何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了?我觉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

  一﹑首先利用生活素材,唤起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新课程改革以后出现了很多种教材,使我们老师逐渐认识到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已不是惟一的资源,要想把课堂教学融入生活,教师除了自己熟悉课本教材外,还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例如农业的区位教学,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人对农业有着亲身的体验,他们对农业可以说非常熟悉。老师如果光讲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果直接讲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也没什么可讲的。但是教师可这样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如:同学们假使现在你有一块非常大的农田,你会种植那些农作物了?为什么要种这些农作物了?能不能不种这些了?种这些农作物要考虑那些因素?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对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来自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如在讲商业区布局的原则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提问来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假设你长大后很有钱,想开一间商店。你肯定会考虑要到那一个地方开,才能最赚钱?通过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再比如讲地球的自转,我们知道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时间的差异,为了让学生了解时差,教师可这样设计:哪位同学喜欢看NBA比赛?据说今天晚上当地时间晚上18点在美国的洛杉矶有一场蓝球比赛,明天早上北京时间10点中央电视台将进行现场直播。请问,他们晚上比赛,中央电视台为什么在明天早上直播呢?为什么要说“当地时间”和“北京时间”?我们与美国的时间一样吗?哪个地方先看到日出?哪个地方后看到日出?为什么?地球自转一周转过多少度角?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地球每小时转过多少度?教师再引导总结出经度每隔15°相差一小时,然后让学生算一算,洛杉矶与北京经度相差约240°,时间相差几小时?这样适时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在适当引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借助生活经验,学习新的地理知识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与统一的,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人类影响着环境,而环境的各要素时刻也在作用、影响着人类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对于变质岩,学生难以理解。可举例说明:泥土加热会变成坚硬的砖或是瓷。那么,对于地壳中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碰到了高温的岩浆会怎样?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变质岩的成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能力。达到了深刻学习新的地理知识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首先利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帮助学生获得新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亲眼看到的,他们有体会,有感想,这样就易于引导学生的生活经验于学习之中,引领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是一种有宜的教学取向。在新课导入,课堂讨论设计和生活演绎等方面将生活内容与地理知识的教学进行嫁接;即时新闻链接和情境图像运用;教学线索设置等均是把生活元素融入于教学中的有效方式。鲜活的生活例子便于理解,也更具说服力,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地理知识有用,体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兴趣盎然。其次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今后的生活作准备的,地理教学的着眼点不能只放在眼前,而应“面向未来。”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不断树立起以地理的眼光来理解和判断分析生活现象,让这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他们终身受益。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了学生能够熟练的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留心发生和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才可能感知哪些有用或无用,才能发现对自己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而他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如在进行热力环流教学时,我会这样设计:同学们在冬天当你们早上起床后打开门,你会发觉有一股冷风吹进来(已有的生活经验)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一股冷风吹进来?能不能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学生想到了用热力环流去解释(新的地理知识)。

  四﹑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实际生活技能。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有关。如在炎热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毛制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青藏高原,牧民们往往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从饮食上来说,我国历来有“北面南米”之说,这与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有关;从住房上来看,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北方居民房屋内有土炕,南方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以竹楼为主。这与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有关。人们出门远行我国沙漠地区的居民用骆驼,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区用狗爬犁,也与地理环境有关,等等。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不应脱离生活,而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本不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以简单的机械记忆为主,忽视了基本技能的教学。如在地图这部分教学中,过去,教师对比例尺、图例等的概念强调的较多,而忽略了学生读图、认图的教学,以至于学生在毕业后还是不懂怎么看图;我们讲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是学生对家乡的污染却视而不见;我们讲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对乱砍滥伐的现象视若无睹;我们讲了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原退化,土壤沙漠化,但学生对家乡的过度放牧却从未认真考虑过;我们讲了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而学生们对浪费水资源的人和事不管不问。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学了等于没学。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生活技能。

  总之,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同时能够体现出地理知识的价值。在教学中只有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地理课堂才能保持永久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徐学莹。教育学新编。修订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地理教学论文5

  摘要:生命教育的源头始于美国。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随之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至 20 世纪末已基本普及。20 世纪 90 年代生命教育引入我国,并逐渐成为探讨与研究的热点。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地理学科具有渗透生命教育的独特优势,且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学地理;地理教学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国内教育理论界在这个概念的诠释上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关于生命教育的概念表述有很多种,专家学者纷纷从多个角度阐释生命教育。一种类型的定义可以认为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有关生命的知识,提高自身对生命的认识,提高生存技能,挖掘生命的价值,并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还有一种类型的定义是将生命教育诠释成一种教育的手段,教育的观念。本文主要指前者。

  2.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和进行生命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包括:在物质生命层面,生命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使其产生珍惜生命的观念,同时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教育,诸如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训练等,为其个体生命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保障。在精神层面,对其进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提高生命的质量,为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提供引导。这正是生命教育的最通俗意义。也就是说,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去追求幸福生活。

  二、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1.地理课程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身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无论进行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如自然地理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命,从而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通过对自然规律和原理的学习,增强生命意识,进而善待生命,尊重自然。而人文地理的学习能够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关心和热爱环境的责任感,从而提升生命的高度。

  2.地理教学包含生命教育的大量素材

  地理教学蕴涵着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阵地。例如,如何利用地图在陌生地方的定位、GPS 的应用等技能。初中地理从经纬网定位开始,进而学习使用地图以及判别方向。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有用。此外,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并不同程度地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机制,对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及灾难发生时的急救逃生能力培养有重要帮助。涉及认识层面的则更多,从正面的熏陶看,如对比宇宙的浩瀚,可见生命之渺小,树立谦虚、乐观的心态等。反面教材也比比皆是,通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可进一步教育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与和谐意识。

  三、结合地理学习内容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利用宇宙科学知识,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感

  从宇宙大爆炸形成宇宙的雏形,到太阳系、地球的形成,再到生命的出现,以至于到今天的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些知识的学习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进而形成科学的生命观,鼓励学生要时刻善待生命,不断进取。

  2.建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思想,增强学生热爱生命意识

  地理学是研究人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认清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解自然环境和生命活动的一体性,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也是为人类创设良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将保护环境看成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地理学科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对生物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实际上是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3.利用地理过程与因果关系思想,强化学生战胜困难意志

  地理过程思想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与现象都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变化之中,应从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动态发展的视角分析问题。如中学地理讲述的“沧海桑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就蕴含“塞翁失马”一样的哲理。实际上,许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多次的磨练才获得成功。正如陆地表面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面貌,多是经历千百万年的风雨后才形成的。因此,地理过程思想可启迪学生面对挫折、失败时坦然处之,将其看作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环节,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和害怕。地理现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理因果关系思想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4.善于延伸地理知识,训练学生生存技能

  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延伸地理知识。特别是在讲述自然灾害时,延伸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生存技能。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几乎都与地理学知识有关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财产、生命安全。为使灾害带给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人们就要对其有正确认识。这就要求在基础教育中特别是地理教学中要介绍相关知识。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也是脆弱的。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类灾难,要教育学生如何自救。站在教学前沿的地理教师一定要传授学生各种生存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时的处理办法、逃生本领,提高学生保护自身的意识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只讲书本上提供的知识。

  5.利用体验式教学,强化生命教育

  体验教育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创设“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在该环 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并达到“自我完善”和“个性完善”的内化过程。

  观看图片及影像。对某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例如,讲“自然灾害”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汶川地震》纪录片,使学生通过真实的画面去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危害以及在灾难发生后如何去面对。学习“荒漠化治理”时,可让学生观看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沙棘、沙枣等植物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坚强的生命力,从而更加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养成勇于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

  实地参观。学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可指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种植业,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农产品的产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该如何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等,使学生关注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而且在大自然中,可以给学生自然之美的熏陶,动物、植物的美,了解自然山河在时间长河中形成的过程,感受生命于悠悠时间的短暂,生命出现、延续的不易。这都属于地理独有的生命教育契机。

  实践活动。利用每年的“植树节”(3月12日)督促学生亲自植树、浇树,使其在植树的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植树造林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益处。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让学生明确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理教学论文6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真正认识、欣赏所处的环境。本文首先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对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培养;人文精神

  一、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

  文精神的现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些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地理学科的育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和体现。同时,部分学生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教师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很多教师对人文精神一知半解,只是将地理教学作为谋生的方法,忽略了对学生性情和品质的培养;其次,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第三,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教师通常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最后,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限于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1.融入乡土地理,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乡土地理,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在教学《产业转移》时,教师可以设计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学生家乡的发展历程,暗线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先讲述学生家乡经济落后的局面,然后介绍家乡通过建立工业发展园区、吸引外资、实施产业转移等策略,最终成为经济发展水平不逊于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城市,提升学生内心的自豪感,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等内容,实现了人文精神的渗透。

  2.利用探究教学,深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探究教学是指学生选择特定的地理问题,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出相关的结论。如在教学《为何要停止开发北大荒》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和方向,并按照教材内容提出探究问题:“为何要停止开发北大荒?”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再对问题进行细化;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需要搜集哪些地理资料。如北大荒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开发前后的情况等;再次,教师要把学生分为两个讨论小组,第一个讨论小组梳理北大荒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并展开讨论:“为什么要开发北大荒?”第二个讨论小组梳理北大荒开发前后的情况,并展开讨论:“北大荒开发后为什么又要停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北大荒以前被开发,是因为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能大幅度提升粮食的产量。但在开发一段时间后,北大荒的'湿地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生物多样性锐减、黑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所以要停止开发北大荒。”

  3.组织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地理课堂,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地理活动,引导学生考察学过的地理现象,通过亲身参与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会讲到某些地方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但学生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展开实际调查,那么学生对我国环境污染的情况就会有切身的认识,从而将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铭记于心,这是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笔者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现状,同时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但因为个人条件和能力有限,研究不够广泛,开发出的人文精神教学资源有限。希望其他学者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深入剖析,开发出更多的人文资源,以期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地理教学论文7

  1.教师发挥地理专业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在中职上学的学生,都会选择自己的专业,如果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相长,肯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解地理的专业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一下如何讲解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地理知识学生会以为会很枯燥无趣,教师可以将自己讲解的知识趣味化、简单化,让学生听后会觉得地理也不过如此,很简单,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这样他们的信心就会找回来,学习兴趣也会随之越来越浓,学习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教学的效果也会突飞猛进。

  2.学会捕捉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个性

  灵感是人们创造的温床,多少人的代表作都是靠着灵感而来。虽然灵感是一瞬间的事,但也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才能突发灵感。因此,职中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感,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职中的教师要在课堂内外学会揣测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在课上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在课下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课上、课下,一张一弛间,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大大提升,灵感也会日积月累。随着学生的兴趣增多,因此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会丰富。丰富的知识也是提升灵感的一大要素,教师在教学要注意这一点,多多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努力积淀文化素养。当然,还要注重对学生观察、想象的训练,对学生思考的问题积极解答,使学生多多思考,在思考中渐渐培养学生独有的个性,发觉他们的闪亮点。

  3.地理教学要注意生活化

  书本上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在新课标的大纲要求中,也提出要学习有关生活的地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知识的生活化。地理这门学科和生活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利用地理的特点,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身边能够经常接触或者熟悉的与地理有关的事物来讲解课本中的地理知识,通过课本知识和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方法,让复杂的、难懂的地理知识变得简单易学,让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这样还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时可以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个实例来解答他们的疑问,由于学生都经历过实例,因此学生都会迅速、牢记这方面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解决书本上的难题,由于我们身边的事例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引领学生用生活里的实例学习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使得自主学习成为他们们的一种学习方式,成为他们的一种能力。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

  由于地理对学生空间思维要求很高,对于那些底子薄的学生理解地理的空间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就是可以将那些复杂的空间通过电脑详细的分解开来,供学生来细细体会。多媒体教学还会让那些对传统教学感到厌烦的学生耳目一新,重新拾起对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总之,多媒体教学也是当今教学的一次突破性的变革,彻底改变了教学方式,不再是以前老师拼命在讲台解释,学生还是一头雾水的现象,只要有疑问,教师就会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演示他们的疑难问题所在,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会地理知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给多媒体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随着多媒体开始联网,各个国家的先进知识通过网络学生都可以找到,再不是从前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学到,这就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我们培养与世界接轨的学生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教学也会有所弊端,比如它会让学生陷入网络不能自拔,对于那些老老师,他们由于知识有限,不会熟练操作多媒体,这对他们的教学会有一定的影响。但瑕不掩瑜,多媒体教学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变得越好,越来越方便、越来越智能。

  5.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

  学生心中理想的教学课堂是学生和老师能够相互尊重,不再是老师为大的场面。现在的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平等的思想很浓,因此职高教学课堂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教学。老师不在是高高在上,而是把学生当成他们的朋友,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和成长,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很浓,学习地理的效率也会很高。他们会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不会再出现厌学的情况。结束语综上所述,职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并不是短期时间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职中的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共同改革,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件费力的事,将来的职中教学,希望出现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学习很快乐。

地理教学论文8

  [摘要]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师们追求的目标。而地理实验作为高中地理演示和模拟地理现象的直接途径,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思维习惯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走近地理现象,感受地理现象。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介绍了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策略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理实验

  高中地理的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实验教学的忽视,将地理实验教学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作为以实践探究问题的重要手段,以此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现象,增强地理实用技能。

  一、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

  地理实验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模拟实际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教学活动。地理实验教学指的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具或者相关器材,把真实的地理现象的过程还原到课堂之中,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地理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地理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而且地理实验的启发性较强,学生在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认知方式,扩展科学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地理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地理规律以及原理,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二、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地理实验教学的程序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地理实验主题、选择地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和完善修改实验方案。教师需要对每个环节都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地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下面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具体阐述地理实验的应用策略。

  (一)集体备课,就地取材。在传统的备课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独立完成备课。而在实验的备课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集思广益。教师首先对教材内容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该节课程的重难点,以便确定实验的主题。通过集体研讨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保证所选择的实验方案更加全面,有利于教师的地理实验开发能力的提高。在地理实验项目器材的选择上,要坚持简单、安全、绿色和环保的原则,学会就地取材。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课堂教学之前,学科组的地理教师可以一起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师们通过研讨可以发现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角速度与线速度、时差的计算、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师们通过讨论发现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知识点使用实验教学并不能提高效率,其中地转偏向力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不能仅仅依靠讲解就让学生掌握。因此教师们经过讨论,将地转偏向力的验证作为实验的主题。紧接着,教师们对实验器材进行讨论,目前现有的教具有地球仪,其他的实验器材可以就地取材,如选择办公室常见的红墨水。

  (二)明确主体,设计方案。实验方案是对整个实验的总体设计。一个优秀的实验方案需要满足目的明确、科学组织和现象明显的要求。实验方案的设计首先需要紧紧围绕所选择的主题,确定实验的类型;其次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脉络,以启发引导学生为目的进行设计。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还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位置,让学生能参与到质疑、验证等各个环节当中。例如: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选择的主题,首先确定本次实验的类型为操作性课堂实验。开展的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相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将地球仪北极点竖直朝上放置,教师使用红墨水笔在地球仪的北半球上滴下一滴红墨水,然后请学生观察墨水流动的状况。紧接着,教师请一名学生自西向东旋转地球仪,采取同样的方式滴下红墨水,然后再观察墨水的痕迹。最后,教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南极点朝上,自东向西旋转地球仪以后出现的现象。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给出实验结论。

  (三)实施实验,完善方案。在完成方案的.设计之后,紧接着就是实验的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们的状态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规律。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问题,对于重点知识,随后进行针对性讲解。在整个实验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做好总结工作,对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达到的效果等各方面做综合评估,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例如:在《地球的运动》的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教学。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大家看到我手上的地球仪,假如我现在滴一滴水在上面,大家觉得水会往哪里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答案。教师开始进行实验,在每一步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鼓励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讨论结束,教师趁热打铁,将地球偏向力的知识引入到现实问题中。教师提问:“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地球偏向力的规律了。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来解决一下:在北半球,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大家觉得河流哪一块侵蚀最厉害?”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将实验串接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活跃的状态下。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认真分析了整个实验课堂,发现实验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墨水痕迹不明显,观察略有困难等。教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

  三、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学校应该完善制度,保证实验教学日常化。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实验的应用较少。一方面,地理教师接触到的专业地理实验知识较少;另一方面,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较弱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地理实验的实际应用。因此,为了让实验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学校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学校可以建立联盟,共享教学资源,同时定期对地理教师进行培训等。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对整个实验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应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上。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乐趣。

  (三)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解决实验突发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实验中的突发问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例如在上述实验中,有学生说现象观察不明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是转速太快或者墨水滴的太少,鼓励学生,重新开始实验。

  总之,将地理实验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当中,可以促进地理课堂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地理知识,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汪清,章彦芳.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xx,(1):55—56.

  [2]王磊,刘金锤.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12):20—22.

地理教学论文9

  一、初中地理教学要结合时事政治教育

  当前,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既要着眼于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也要着眼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从小知天下事,做关注国家发展、关注民族命运的新一代青少年。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结合当前时事政治,尤其是我国周边地区局势和地理相关的内容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我国当前设立的最小的市———三沙市,向学生介绍三沙市的现状,如大小位置、行政设置等等,还可以介绍三沙市设置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一朵睡莲般的宝岛对中国主权、领土、领海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增加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地理教学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中对这一部分内容做了详述,尤其是在地级市三沙市设置过程中的种种趣闻,更是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地理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与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地理教学和时事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对青少年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熏陶的有力抓手,这一点应当为广大教师所充分借鉴。

  二、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地理学科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地理教学中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类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尤其是水土地质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例如在土地资源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资源发掘研究做起,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土地资源内容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土地资源概况、利用原则、分布特点、土地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研究的方式,对思考题中所涉及的概念内涵外延、现状资料、发展规律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维,让他们以开放性的眼光和角度去了解土地资源应当如何保护、如何科学利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现状特点、存在不足等进行探讨,让他们将书本中所学到的概念、规律运用到本地区土地资源现状的分析研究中,并将开展课外调研、撰写考察报告作为拓展性作业,对学生更好地巩固理解所学内容起到了积极的帮助。

  三、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资源发掘整合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摈弃固守课堂这样的思想,地理学科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存在于广袤的自然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走进广袤的自然去感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地理学科相关知识难点。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调查研究活动,前文所提及的土地资源方面的调查研究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笔者还先后组织开展了水土流失、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专题研究,不仅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从本地区的现状着手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这些方面都是学生能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实践证明,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各种地理学习拓展活动,能够给枯燥的地理教学带来更浓的趣味性,让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再到热爱地理学习,能力也在相应活动中得到了全面培养。教师还可以结合网络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地理学习作品等等,这些方面对学生地理综合素养提升都具有积极的帮助。综上所述,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已经迈入了改革发展的快速期,广大教师要认清教育发展形势正确对待教学改革,以更投入的姿态、更积极的措施推动地理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地理教学论文10

  摘要: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唯“分数论”。因此,学生死记硬背,完全不重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加上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脱节,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难以得到提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地理教学逐渐开始注重提升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素养。鉴于此,本文简要介绍逻辑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提高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必要性,并深入探讨提高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地理逻辑思维

  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许多教师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以书本理论灌输为主。这样虽然可以将地理原理、概念等基础知识教授给学生,但没有结合生活实际,未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因此,学生难以充分理解理论知识,无法将地理知识有效运用到生活中。如果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认知和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内涵

  逻辑思维也叫理论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能动地对客观事实作出认知反应的理性认识过程。一般认为,逻辑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人们对一般规律、认识着的结构与思维的探索,人们只有在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中,才可以准确把握具体对象的内在本质、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世界。可见,逻辑思维不同于形象思维,它是人们在科学的抽象概念与范畴的作用下对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揭示的过程,能够帮助人们充分认识现实。

  二、提高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为了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病,综合考虑诸多制约因素,将探究性教学理念合理融入,打造一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结合地理教学语境,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地理问题,并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设置诸多具体的研究性教学课题,充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延伸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为此,教师作为地理教学的引导者,要逐渐转变地理教学思路,通过角色转化,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并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地理学习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从这一教学视域下观察,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确保将新课改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

  三、提高高中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积极融入“异质同构”教学理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融入“异质同构”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多种元素之间的联系与冲突等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元素的.同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以便学生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审视观察对象,有效把握地理知识。为此,教师要选择典型的教学实践案例,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情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把生活地理化,也能够把地理生活化,有助于营造既和谐又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从而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然后,通过教学框架的构建,加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形成地理知识网络结构,逐步提高地理逻辑思维。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热力环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地理试验环节,将此作为教学切入点:选用一个玻璃杯,分别放置部分水和沙粒,再用灯光照玻璃杯,通过温度计测量杯内沙面温度与水面温度。整个试验让学生自己来操作,教师指导。督促学生观察对比温度差异。待学生得出观察结果,教师可以在杯内燃一支香,让学生再次观察对比温度变化情况,并引导学生以此为依据总结热力环流的地理原理。

  (二)切实做到“去中心化”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应该做到“去中心化”,即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打破教学常规,实现“教”与“学”相结合。如此一来,教师可以驳斥学生的观点,学生也可以质疑教师的见解,师生都能在激烈的讨论与互动中得到成长、进步。“去中心化”教学倡导师生角色平等,如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案例,自己负责总结评析利弊,然后据此为学生建立自主性探究学习档案,将其素质拓展成绩与考试成绩挂钩,以克服传统单向教学模式的不足,逐步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是以人教版高一《热力环流》这一章为例,在围绕“如何降低工业区对住宅区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案例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小组中既有地理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地理学习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知识,搜集和城市规划与定位相关的地理知识,分组制作课件、进行案例分析。

  (三)认真落实“三维目标”教学模式

  所谓“三维”就是“重实际、强逻辑、精思考”,这三项能力作为高中地理“教与学”的组合体,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推导过程的思维,以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现象等基础知识,还应注重知识点的横向迁移与知识网络的纵向拓展,通过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可以将“死”的地理知识“活学”。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高一“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地球的运动变化状态、演示太阳的照射过程,同时从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地球运动的关系、黄赤交角的相对变化等复杂的地理现象入手,将地理挂图、地理标本、幻灯片、资料纪录片等一切具有辅助作用的教具运用起来,引导学生对这一系列运动过程进行推导、思考,以便学生在充分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断拓宽观察视角,实现知识拓展、内化巩固。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高中地理教学开始受到师生的重视。高中地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学科特点上,呈现出一种“文理交融”的特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师生应该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我国高中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文静.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xx,(1).

  [2]桂昱.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16).

  [3]单劲松.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xx,(36).

  [4]黄胜美.高中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考试周刊,20xx,(11).

  [5]黄明聚.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人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7).

  [6]赵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J].文理导航,20xx,(8).

地理教学论文11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PBL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地理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还能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综合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重点探究了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创新运用,以期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PBL教学模式运用

  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它以问题为基础,更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参与地理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PBL教学模式能突出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灌输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地理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时,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教师可提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想去旅行的地方,制作出学生感兴趣的PPT课件或者微视频。筆者以“西双版纳”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为学生播放了西双版纳迷人的自然风光的视频,时间约3分钟,在视频中展示了西双版纳的小浣熊、大象等具有特色的动物,并提出问题:“这段视频中一共有几种地理要素?其中‘水’在各个要素中是如何转换的?”其次,笔者给学生5分钟的讨论时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主动搜集资料、反复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探究这个问题,使得学生准确掌握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等地理要素,让学生明白“一方水土一方情”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恰当的语言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

  根据相关教学数据可知,学生的自学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科学发挥引导作用,合理运用PBL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探究地理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识。

  如在教学“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时,教师可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基础性问题。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种技术的优势与运用范围是什么?第二,提高性问题。如三种技术的联系是什么?第三,优秀性问题。如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教师应要求学生共同讨论,查阅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之间的关系,梳理好地理知识结构。此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当学生遇到专业问题时,教师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强化其自学效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三、合理运用合作项目,树立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为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应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方式,使学生在共同探究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如在教学“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时,首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地理知识掌握情况,把学生分成人数均匀的学习小组,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名组长,由组长与组员讨论确定“区域森林保护”的项目,并根据组员的优势,明确小组探究的任务;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区域森林资源的分布与使用情况,并利用图表等方式,梳理收集好的数据,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选择恰当的时间,汇总学生的资料,并选择一名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其他小组提问的机会,以集思广益,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应及时评价学生的探究情况,从而实现知识共享,达到既定探究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项目时,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目标等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创新探究项目,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合作探究过程中。

  四、理论联系实践,梳理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是一门以自然为基础的学科,其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运用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梳理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自主运用地理知识。如在教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如“某个工厂的选址是否合理?”“某条河流应当如何治理?”等,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而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可参与的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借助恰当的合作项目,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的地理知识结构,促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翟云霞.在“劣构问题”中找寻地理思维——高中地理PBL式课堂教学应用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xx,(11).

  [2]江红.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在《空运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xx,(4).

地理教学论文12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普及到了各个领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更愿意相信新环境下营造的新型教学形式。然而多媒体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现代式的辅助工具。高中地理的活用性强,加上多媒体的辅助,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易懂,教学质量更加高效。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多媒体;方式;优势;手段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逐渐铺垫,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各个学科各个领域都随着多媒体的植入变得越来越高效便捷。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的滥用也频发出现,老师的不准确性和敷衍让多媒体技术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优化多媒体的运用是实现当前教育新型化改良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丰富教学活动的新型趋势。我们要学会活用多媒体、开发多媒体的潜在功能。

  1为什么要使多媒体地理教学相结合

  在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已不再是往昔的借鉴了。相对于地理这一门学科,我们需要知道的理论性知识也不少,实际生活应用能力较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学习空间。教师在探索地理教学教案材料上,通过多媒体直观、深动、形象的展现出多维的地图空间平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多维的动态效应。通过多媒体的植入,学生对原本死板的书面图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把原本单一的图形结构进行了分层次的解析。课本上原本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灵活易懂,不再是看图结合经纬度的分析。地理教学注重地球板块、气候、地理环境等教学。通过多媒体式的教学,地理教学课堂不再单一,把学生眼眼睛、耳朵、大脑充分调动了起来。由此看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就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他们由以往的不愿学习逐渐开始发现学习,探索学习,自主学习。因此地理课堂不再是传统化古板生硬化下的`教学产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成了地理教学课堂的添色剂,使原本平淡的课堂呈现出高效率、高层次的一面。

  2利用多媒体的运作让地图“活”起来

  当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碰撞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原本静态的地图可以转化成有声音的,动态的图像。这样的突破是把静态的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的立体图像。这样的立体图像不仅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还能有效的使课堂变得活跃生动。在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地图教学,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让地图教学用“活”的方式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没有多媒体、电脑或者其他运用工具的年代,老师一直精求画好各种平面示意图,练好各种地图的画法,就是为了满足学生们感官的要求。但这些终究还是没有多媒体展现得更为直观更为便捷。从教育学看,教学传播越直接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来自外界的知识,认识新的事物。当多媒体图像直接生动的为学生展现课件知识的时候,经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进程快慢远远比单一的老师照本宣科要快得多。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可谓是质的突破,例如以前的平面图形都是图片式的展示出来,然而现在的多媒体都是以三维的方式形象、直观、生动的表现出山川河流、地貌特征等图像的。我们要知道地理知识存在动态图与静态图的展示,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动态的地理环境,例如风向的变化、气候环境的变化、时差和经纬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各个层面的动态图中展现出来。当遇到静态图形的时候老师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利用多媒体的变换,让图形简易化、多样化。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的地理地表和地理基层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图片或视屏的拍摄向同学展现自然的地理样貌特征,丰富学生的感官思维,活跃学生的右脑。

  3有机结合,有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功能

  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讲求有机的结合。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媒体自身的结合。这种结合讲求多媒体技术根据地理教学的需要,联合课本进行有效的整合。这种科学的结合不仅可以让课本融入到现代化教学中还可以让媒体组合保持最佳效能。第二是教师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整合。大多数老师开始接触多媒体的同时都缺乏运用、扩展的知识经验。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老一辈的老师的画工都相当好,但他们更乐意于自己去绘画讲解知识,而现一代的老师喜欢利用多媒体的结合进行教学。相对于高中地理而言,地理知识理论与图形理论都同等重要,图形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可以看到气候的变化、数据的平面展示和拆分汇总,以及山川河流自然风光的展现。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多样化教学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更丰富、科学、有效的吸收了地理知识,学习了地理地图的风貌。都说课前准备是学习的一大途径。现在的课前准备老师有时候比学生还要忙。例如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把课本知识运用到多媒体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同时老师需要去采集相关的媒体素材加入到教学中,地理知识讲究图文相结合,看图的同时分析题案才是关键。在分析地理的题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的延展运用,把课外知识搬到课堂中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应。

  4结语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是新型教学的一种方式。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学生对情景的展现,声音,图像的概括认识的更加到位,理解的更加充分。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广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把多媒体教学同课本研讨教学相结合是必要之举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行之路。信息技术与课本的整合,既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到了更高点同时也为未来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课下通过多媒体与学科知识达到深层次的互动关系。

地理教学论文13

  摘要:分层教学法主要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对高中地理教学中 “分层教学”的运用进行分析和理解,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分层教学”;策略

  一、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分层教学”方法的认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主要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中地理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同时把因材施教提高一个层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高中地理教师一直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前沿,他们知道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分层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分层教学”必须落实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的学习基础不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认知能力不同。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时,必须熟悉《地理教学大纲》,透彻掌握地理教材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从简单到复杂,然后进行分层,分层提高,分层推进。学习的过程一定要从基础阶段的学习到逐步增加难度,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进步。

  2.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

  高中地理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来安排好教学内容,使知识由浅入深,分层提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逐层深入,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上一个台阶。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地学习深化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的习题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浅显的习题,然后再将浅显的习题不断地扩展成为难度大一点的习题,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动脑思考的乐趣,通过逐层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得到收获。

  3.逐层深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逐层深入是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学习创造机会,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们勇于发言,对不理解的知识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班级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在课后,布置地理作业是巩固学生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要进行逐层的'深入,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通过做地理作业帮助学生完成地理的基础习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实施分层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师统一地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的总体目标,并且将每个目标进行细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给予分层指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教学的不同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能够积极进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他们的今后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再是单一的形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克服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课堂上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已经变成了主动的学习。教师通过分层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逐层深入,这种教学方法适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符合学生学习习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先要重视学校的教育,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同时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裘腋成.地理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模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2]施方良.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地理教学论文14

  一、把现实环境事例引进课堂,唤醒学生环境忧患意识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普遍存在,环境事故层出不穷。例如20xx年末20xx年初,全国有五分之一国土遭遇史上最严重雾霾天气。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霾天盖地,灰暗蒙蒙,一向城市空气质量位列全国前三的我们福州市,也饱受雾霾袭扰。给人们出行与身体健康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在教学中可展示雾霾天气肆虐的图片,引入雾霾天气的新闻背景,要求学生质疑“这是怎么回事?”然后,指导分析雾霾天气的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让他们懂得工业污染、燃煤排放、汽车尾气、道路扬尘乃至做饭的油烟、街头的烧烤等等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雾霾频发的元凶。又如去冬今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100年一遇的旱灾。在讲述该事件探其原因时,告诉学生诚然大气环流异常导致该地区去冬今春降水偏少,是这次西南持续干旱的主要原因,但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表植物减少,涵养水的能力下降;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及水体污染导致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加剧了旱灾的发生。又如20xx年末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来自世界192个国家领导共同协商减少碳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虽未能达成一个法律约束力的协议遗憾收场,但它让低碳环保的概念深入人心。在教学中讲述该事件,让学生讨论全球变暖,地球将会怎样?控制全球变暖我们能做些什么?最后归纳让学生知道:如果地球气温继续上升,届时电影《20xx》中的景象或将真的出现,人类也将遭受灭顶之灾。而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行为却能为减轻全球变暖做出贡献。如:使用节能照明;少寄纸质贺卡,改发电子贺卡;多乘座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不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将空调温度调高2—3度等。再如我们居住的福州市环境问题也不少。福州中心城区有42条内河,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长与城市不断扩张,每天上百万吨的生产生活污水排入内河,导致水体污染,水质恶化。“河水清澈,波光粼粼,绿树映碧波”的福州内河景象已成为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内河“脏、臭、堵”,水质低于国家环境最低标准五类水标准,严重影响着福州的国际形象与居住环境,也污染了地下水,导致福州名扬天下的地热资源———温泉也受到小程度的污染。另据20xx年暑期新闻报道显示:全国最近10年高温天数(气温超过35℃)排名中,福州以10年累计375个高温天名列榜首,已成全国新“四大火炉”之首。福州“城市热岛”明显,曾经因“绿荫满城,暑不张盖”闻名全国的“榕城”,如何成长为全四新“四大火炉”之首?将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以及这些身边的乡土环境问题,适时地引入地理课堂,并加以引导分析,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敲响环境保护的警钟,能唤醒青少年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二、分析使用环境数据,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

  数据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说服力。在课堂上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把环境数据引入课堂,并通过分析比较或绘制相应图表,能使有关环境问题更加直观突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地理教师应在日常收集一些与环境有关的数据,如世界资源研究所《让选择继续下去》研究报告指出:今天地球上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已经是自然状态下的1000倍,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在今后的20年内,每10年将丧失全球物种的10%,也就是说,地球上每天将有近150个物种永远地消失……又如中科院96年发布的一份国情研究报告表明: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河段中,有13个河段水质严重污染。再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每5年公布一份全球林业统计报告。最新一份统计报告说,全世界森林面积每年都会减少1300万公顷,平均每天有3。56万公顷森林消失;因毁林毁草全球有15%的陆地受到土壤退化的`影响,每年估计有600—700万公顷农用地因受到侵蚀而无法再使用,每年因土壤退化造成的损失达420亿美元。上述数据比比皆是,加以应用能使师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紧迫感,

  三、广泛开展环保课外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实效

  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起改变客观世界的作用。要让学生真正树立起环保责任意识,单靠45分钟课堂教学是永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环保课外活动。例如由学校出面邀请环境保护专家或大学生到校做报告,介绍、宣传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及国际上环境保护的最新动态。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已有知识结构,组织不同特色的环保活动。对于初中生立足校内,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环保材料,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站等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还可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演讲主题班会活动等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对于高中生,教师可结合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自主选择诸如××乡镇水污染现状、××乡镇固体垃圾污染现状、白色垃圾污染的危害与防治等等课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查明研究对象的历史情况,现在情况,陈述危害,分析原因,鼓励大胆提出解决措施,写出调查报告等。此外,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环保教育成败的关键,只有教师自身的环保素质提高了,才能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才能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才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环保教育开展得既扎扎实实,又有声有色。总之地理教师要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特点,运用丰富详实的地理素材,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唤起学生环保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养成自觉的环保行为。

地理教学论文15

  一、创设地理情境,主动参与真切体验

  “地理情境”是认知、逻辑、行为、情感、经验、社会状态和历史积淀等要素协同作用,形成的复合型教学环境,是教学行为产生的具体场景和行为展开的背景氛围。情境可以分为两类:真实情境,指能够亲临实地进行考察和体验的客观存在的地理教学环境;虚拟情境,指借助主观意识或其它技术手段进行重新建构的、对真实情境进行模拟的地理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主体验比较容易操作,也能较好地达到预期效果。比如,针对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等活动,实现学生视野的有效拓展。“虚拟情境”的创设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难度,但内容更为丰富,应用范围更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调动更充分,自主体验的参与度和深厚度都能够得到强化。例如,我在必修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借助自我投射的情感参与,在虚拟的故事情境中体会某自然要素的变化,探究这一变化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生动而真切;必修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选修三“旅游地理”,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等。这些都是通过地理虚拟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原理、现象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扎实掌握。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着意渗透自主体验

  课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把握不好会使学生陷入孤立压抑的焦虑状态,特别是对于抽象、复杂的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如何突破有限的课堂空间,使地理教学贴近生活,使地理课堂走向开放,让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波和愉悦的状态中积极主动的学习,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幸福。“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导入的重视。别具匠心的生动导入,能够以先声夺人的气势聚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贴近生活的内容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体验动机,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对森林资源进行教学时,我展示漫画“小鸟的悲哀”:森林被砍伐殆尽,小鸟无巢可栖,只好孤独凄楚地站在伐木工肩头的斧子上,可怜而无奈地对伐木工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进入漫画所构建的悲凉凄惨的情境,在情感强烈参与的体验中思考森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思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推动课堂进程的问题设置也应该匠心独运地进行情境设计,为学生的自主体验提供机会。比如,选修二“海洋地理”中洋流形成的讲解,我选取一个透明度极好的茶杯,放好茶叶并冲好水,等杯中的茶水状态稳定后,顺着茶杯沿用嘴轻轻吹风,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关注杯中茶水的运动状态,研究茶叶的漂浮轨迹。这种微小的实验是一种自主参与的体验探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更加生动地阐述风海流和上升补偿流的形成与性质,这种“具体而微”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宏观现象,生动而实效。另外,一个开放的、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产生体验欲望的结尾也至关重要。高中地理教学有很多路径可以实现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与践行,能够完成还课堂给学生的历史性转变,真正实现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新发现,而自主体验作为一种凸显学生主动参与性、自主学习性和情感体验性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对学生作为情感张扬的生命个体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促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和社会生活中亲身体验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地理教学注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完成对高中地理教学路径的有益拓展。

【地理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11-29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06-29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11-28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11-22

浅谈地理兴趣引导教学论文11-16

新媒体在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11-05

地理教学德育思想研究论文11-05

地理教学效果分析论文11-05

有关高中地理教学论文10-10

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