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6 15:33:00 地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学论文优选[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教学论文优选[15篇]

地理教学论文1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广泛地运用于教育领域,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并逐渐从城市学校辐射到乡村学校。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教学课程整合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决定了它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及区域性的特点,研究范围宽广,研究内容复杂、抽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是初中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门课程。而现代教育中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形成过程等,通过情景再现或创设情境,动画演示等方法都能予以很好地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它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教学形式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显得单调乏味,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甚至有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学组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投影、录音、电视、VCD等媒体,“声形并茂”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把他们带入形象的世界。

  学习《西双版纳》,播放一段西双版纳的旅游宣传片,学生全被其中丰富奇异的热带自然景观以及多样的民族风情所吸引,然后将世界同纬度的.北美洲南部、非洲北部、西亚等地区干旱的自然景观用图片的形式一一展现出来,西双版纳与这些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感叹同纬度地区自然景观差异如此之大的同时,更是激起继续学习的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介绍《长江的治理》一课的课前两分钟,可以播放长江的一段影视片断,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课堂上来。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原本枯燥的地理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的学习氛围,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地理学的认知范围很大,许多都是学生无法亲见和亲身体验的,也有许多重点、难点,比较复杂抽象,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易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方说《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而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学生对于地球如何自转和公转,以及在自转公转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现象等问题不容易理解,这时如果教师利用Flash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来演示这一现象,学生通过观看演示的情况,就能很容易的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原因等知识。

  又例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传统教学中教师口头讲解半天,即使加上板画,很多学生还是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Flash动画可以轻松突破这个学习难点。首先画面是拥有陡坡和缓坡的一座山脉,显示山脉上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相同海拔的各点闪烁并连接成线,出现不同海拔的等高线。然后山脉消失,各条等高线投影至水平面形成等高线地形图。短短几秒钟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表现得清清楚楚。最后山脉实体图出现在等高线地形图的上方,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很快得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赫巴特曾说过:“真正的感觉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可取。”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这样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了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结语

  总而言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抓住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当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1]《现代教育技术》:江苏电化教育馆编著、苏州大学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196-280页

  [2]《谈初中地理的兴趣教学》中华少年教学版张冬20xx年1月

  [3]《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原则》新课程教师版李书敏20xx年08期

地理教学论文2

  一、地理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1实验应具有典型性

  教师对实验的内容要选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地理性要强。要设计一些不会干扰正确概念形成的实验,使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具有深刻的印象,防止由于实验的不典型而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负迁移。

  2实验应具有简易性

  实验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提倡用简易而效能好的器材做实验,难度不宜过大,不能为了做实验而设计一些复杂的实验,以免弄巧成拙。

  3实验应具有启发性

  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实验具有启发性,并在实验过程的分析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中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启发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法的几种类型及应用

  1演示实验法

  指利用地理实验器材,采用演示手段,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以下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 ① 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从高纬度地区、南半球从低纬度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② 转动地球仪 (自西向东),在同样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 (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 (赤道上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再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

  ① 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 ?(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应向南岸偏)

  ② 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成什么方向 ?(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 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 ?(西北)

  2想象实验法

  指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欲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某一地理过程或现象,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只创设实验情景 (语言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探究学习,从而获得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中,许多学生对“空气中的水汽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难以理解。教学时,可创设以下实验情景,让学生通过想象、探究,从而理解该结论:

  实验情景:取一个容积为 1立方米的容器,将它装满30 ℃ 纯净的饱和空气后密封起来,接着把它的温度由 30 ℃ 降到 10 ℃ ,然后再给里面加入一些杂质。

  问题情景: ① 以上实验过程中,温度由 30 ℃ 降到 10 ℃ ,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 ② 再给里面加入一些杂质,结果又会怎样呢 ?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类比实验法

  指借助其他学科已演示过的实验,类比引出新的地理实验情景,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高中地理 “大气的降水”中,教学“水汽的凝结”这部分内容时,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在化学课中演示过的比较熟悉的“溶解”实验,由此边讲实验,边类比讨论:

  由饱和溶液类比引出饱和空气;由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类比推出,空气能容纳的水汽量与温度的关系;由过饱和溶液引出过饱和空气的概念;根据由饱和溶液变成过饱和溶液的途径,类比推出由饱和空气变成过饱和空气的两种方式。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情景:

  问题情景: ①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怎样 ?(一般地说,溶解度随溶液温度的增高而增大)

  ② 空气能容纳的水汽量与温度的关系如何 ?(气温愈高,空气能容纳的水汽量就愈多;反之愈少)。

  ③ 可用什么方法,使 NaCl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冷却;增加NaC1)

  ④ 通过哪些方式,可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状态 ?并指出在自然界中,促使空气达到过饱和,以什么方式为主?(上升冷却、增加水汽;上升冷却)

  迁移运用:举例说明常见的水汽凝结现象。

  4模拟实验法

  指用计算机技术模拟演示地理现象或地理过程,使学生直观获得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规律,超出了学生的生活感知范围,是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教学上的难点,如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周年变化规律,则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而成的三维模拟动画,实现虚实、远近、快慢的转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观察。

  对于许多学生无法感知的遥远地理环境,如天体系统、天体运动等,以及许多难以观察的大尺度地理环境和现象,如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运动等,则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立体、直观地模拟出来。

  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如地壳运动、生态平衡等,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过去的情境和将来的发展趋势。

地理教学论文3

  【摘要】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种类很多,有地图、插图、附图、多媒体图片等等。而随着新课改的普及,新一代的地理教材中对图像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多,而且也由以前的黑白图转换到了彩图。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地理教学的现状,谈谈图像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推动初中地理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关键字】图像法;初中地理;地理教学

  地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才能驾驭地理这门学科,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图像,枯燥的课堂将会因此变得生动有趣了,即使能力一般的学生也能轻易拿下它。因为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地理知识的记忆,还对培养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一、借助图像运用导学法进行地理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图像的辅助,可以让教师的讲解更加生动形象,也可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黄河的忧患”这一课的时候,我先利用ppt分别将过去的黄河的流域水系图与现在的进行对比,接着,让学生们找出之间的不同并加以分析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同时再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及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教师再自己讲解课本,告诉学生们可以通过哪几个方面来治理黄河,当然,如果学生们的答案足够合理,也可以在分析学生们答案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补充与指导。

  二、合理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

  地图是世界地理知识的总括,曾有某位地理学家就说过,要想学好地理,就先把两张地图背熟———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可见,教师们合理利用一纸地图来辅助地理的教学实在必不可少。譬如,教师在对世界地理西亚部分的“五海三洲之地”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两段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这部分的知识相对来说较多且杂乱。因此,教师们就可以利用世界地图梳理这方面的地理知识点,让教学变得更加有目的也更加有计划。讲课之前,教师们需要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必备两张地图———世界以及中国地图,讲课伊始,可以先让在世界地图上找到大方位———西亚五海与三洲,接着的任务是让学生找一条关键的河流———苏伊士运河,以及找到它与西亚之间的联系,这样这些基础的地理位置也就一目了然,在确定这些之后,把范围锁定在西亚这一块地图之上,找到土耳其海峡,通过地势地形的分析,那么,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也就会知道从黑海抵达地中海必定要路过土耳其海峡,因此可见土耳其海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最后,教师们就要引导学生们由五海三洲转变到丰富石油资源上,这时候,可以指导学生们从石油在西亚的分布图上发现这些地方分别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那么学生们则会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下去,最后找到丰富的石油资源的所在。如此巧妙地运用了地图来进行教学,让地理课变得有目的有计划,在学生们在自主探索理论知识的同时发现地理学的趣味所在,这充分展现出了图像法的优势。

  三、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为图像学习地理

  (一)将静态图变为动态图

  利用纲要信号图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对地理知识一目了然,还可以让教学者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提高了教学效率。地理很多现象都是变化的,那么课本上的静态插图等就显示出了其局限性,因此,教学者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将课本中的静态图转变为动态图,让学生们在理解那些抽象事物变得更加容易,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将静态图变为动态图的方法很多,比如说,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书本上的静态图以动态图的形式播放给学生们看,在此过程中再附上讲解,这样抽象知识也会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形象生动起来,其次,教师们还可以利用边讲边画的方式来进行地理教学,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学生们能够跟上老师的步伐,一步一步将知识吸收进来。在此,笔者举一个案例:在讲“亚洲和欧洲的气候”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们可以把亚洲和欧洲的季节景物图片展示给大家,比如,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主题系列图片。每个系列图片中包含亚欧不同地区在同一季节的图片。学生可以看到,在冬季,西伯利亚是冰天雪地,而亚洲的马来西亚却是一片热带风光。通过这种动态的图片展示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记忆亚欧地区的气候特征。

  (二)在原图的基础上加以辅助以化难为易

  课本上已有文字与图像的讲解,那么,教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以辅助教学,以化解课本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例如,在讲解中国的地形的时候,教师想要让学生理解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从西到东呈阶梯状下降。教材上也附有中国的地形图,然而学生对这种图形的印象并不深刻。所以,我就把中国地形图分为西、中、东三个部分,逐步展示。这样学生发现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低,东部地区又比中部地区低。这个图片所想展示的内容就很容易被学生记住了。

  (三)紧扣教材,化简原图

  教材中的插图、附图等其他各种图像可能会让学生们看不懂,因此也就无法更好地去掌握知识点。因此,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适当地变换原图,将复杂的原图加以化简,让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例如,在教学生们如何看等温线的时候,课本上的插图是直接画出各个地方以及各个样式的等温线,如果教师不加以梳理,同学们根本就看不明白,因此,教师们可以从等温线的数值、曲直以及凸进方向这三方面对知识点加以梳理归纳,让原图变得简单,学生们也更容易掌握和记忆知识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图像法的意义极大,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同时培养学生们在读图方面的能力,还能促进更加高效的地理课堂的形成。因此,教师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利用图像来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图像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常合.中学地理课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xx(8).

  [2]郭斌.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中国教师研修网,20xx

地理教学论文4

  一、人文精神与地理课程的关系

  (1)人文精神与地理课程内容的关系

  地理学科的视角独特,具有丰富性与广泛性,向学生描绘的世界是完整的,包括技术、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多个方面。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的一个依据就是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体现出来,从而使地理教学的主题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选修与必修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两个部分,区域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属于必修部分,而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则是由选修部分表示的。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体系的主线,其重点是人类社会需解决的问题,如粮食、环境等,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得到全面体现。因此,人文精神约束的结果就是高中地理课程,它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素材。

  (2)人文精神与地理课程目标的关系

  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当代人文精神。其基础层次要求对地理基本的知识与原理初步掌握,即教育学生爱护地理环境;其发展层次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技能,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对解决地理问题的手段与方法加以掌握,使其个体素质提高;最后是其实现层次,要求学生有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使其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二、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创造人文环境

  创造能体现“以人为本”观念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领导和教师建立良好关系。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而且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只有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而学生和教师建立关系的`基础则是平等对话,使教师关怀学生与学生尊重教师都能得到体现,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学校的代表是领导,因此应以关爱学生成长、尊重教师工作为学校管理模式的基础。另外,地理教师应将自己在人文与地理方面的知识都加以丰富,与地理学科的发展及特点相适应,满足学生逐渐增长的知识需求。同时,教师应使自身修养提高,使自己的信念与人格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

  (2)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

  学生和教师最多交流的地方就是课堂,因此无论任何学科,其人文教育的主阵地都应该是课堂,地理也不例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氛围等不同方面都应体现出人文教育。首先,教师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人,要营造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人文环境和谐而平等,体现在教学语言、情感与方式多个方面。其次,教学模式应符合人文精神的发展,改变传统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等,使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展现。最后,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真实的人文气息。

  (3)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实践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校外资源进行整合,并辅以实践教学,以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来培养人文精神,而不能采用传统、封闭、滞后的地理教学过程。平时教师应使学生与社会多接触,对地理和自然、社会的关系加以理解,自然而然地感受人文精神。例如教师可在学校组织一些环保活动,如“垃圾回收”“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电”与“节约用水”等,使学生具备环境道德意识。另外,可与区域资源相结合在校外进行人文教育,比如西安的千万富商戴俊为解救被劫女青年而牺牲,进而体现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些老一辈如乔冠华、胡乔木等为代表所体现出的“努力奋发,爱党爱国”的精神;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在延安会合所体现出的“艰苦奋斗,不畏苦难”的精神。这样,通过讲解不同地区所发生的事迹,进而让学生对该地区的人文精神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了解其地理环境情况,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文精神以及综合素养。

  三、结语

  总之,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精神教育才是更重要的!但是培养人文精神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循序渐进,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地理课程,教师需要掌握地理学科独有的特点,并与生活中的各种人文素材相结合,组织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好的性格与素养,为社会与国家做出贡献。

地理教学论文5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了地理教师应该怎样去应对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没有什么新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心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进行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学习,以期促进学生地全面发展,体现当今社会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中学地理;转变;教学理念

  地理是我们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不仅仅关系到我们国家地理学科的发展,还关系着我们全民族人民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地理教育有很重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中的地理教育要比高中还有大学的更重要,即使初中学的比较浅,也比较简单,但是中学我们学的地理知识是对我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可以影响到我们一辈子。初中地理教材上呈现的内容主要有我们国家的主要交通线路的走向,我们国家资源的主要分布,以及我们国家的大江大河等等。要求我们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知识,进而进一步顺利人地协调的思想,进一步懂得我们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自觉地保护我们国家的资源。20世纪以来,我们的资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们应该认识到面临的这些问题,比如说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原始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这些都与我们的地理学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地理教学观念的转变变得很重要,而地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本文对怎样转变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1对地理教学理念的认识

  教学理念是这样的一种理念,它是人们对地理教学以及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是人们对地理教学活动持有的最基本的观念和看法,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一种信念。正确的地理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20实际跨21世纪的结合点,新的课程标准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地理学科提出了六大理念,这些理念分别是:

  1.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写专家编写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必须尽可能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尽量地体现出实用性,生活性,能够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增强我们学生的生存能力。

  1.2学习对我们终身生活有用的地理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原始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等问题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主要地理问题,也是对我们的生活有用的地理,更是对我们的终身生活有用的地理。

  1.3第三大理念是要改变以往的地理学习方式

  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学生也有各自的特点,心理学也要求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习内容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积极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渴望和探究地理的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价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4舍弃封闭式的地理课程,开设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要充分运用我们课内外的资源,甚至是校内外的资源,比如说气象站,地震局等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密切联系的开放性课程,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5把信息技术运用在地理教学中

  选择地理课程内容,地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地理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中,都要考虑把当今时代的主要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

  1.6建立多种多样的激励机制

  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地理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实现地理教学评价多样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多采用积极的评价机制,即表扬要在当众表扬,批评要采取单独的批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舍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施启发式教学。以往的教学,总是以灌输学生更多的知识为目的,教学目标也相对来讲比较的笼统,主要是罗列知识点,而新课程改革对地理课程的目标有了重新定义,以往的上课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充当观众的角色,新课程实施的是启发式教学,学生不再是充当观众的角色,学生参与其中,甚至是主角的作用,教师也不再是唱独角戏,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交流的思考,从而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的和共同发展。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教学而言,这种互动交流代表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师生之间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对学生而言,学生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解放,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地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说:“学校的最大的浪费就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且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是最大的课堂资源,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如果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脱离生活,单纯地只是教授学生一些书本知识的话就是最大的浪费。变书本上的地理位我们的生活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地理课堂要以提供给我们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能够给学生的生活提供指导,增强他们的生存能力为目的。

地理教学论文6

  一、背景

  社会:在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思想,拉开了深化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学校:我校地理学科组开展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重新构建地理学习环境,以实现“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如何把老师所传授的问题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如何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当前,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教学氛围中,例如:为什么很多学生会说,老师你一讲我就懂了,但是考试就是做不到。似懂并不真正懂,这确是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二、策略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构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1、运用信息技术,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讲到中东问题,如果仅仅是文字化的表述,新闻联播式的播放,学生厌倦了,老师也苦于知识体系的欠缺,颇感到无奈。我们课题组针对这种情况,采集网上信息,收集资料,制作了一个关于中东地区的课件,里面通过影视资料详细介绍了中东问题的由来,从而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进一步引发学生寻找中东的位置、资源等。此举不仅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丰富了老师的知识。

  2、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地球的公转、自转、月相的成因、水循环等等,仅仅依靠理论的强灌,学生无法打开思维的大门。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一些缺乏感性认识的地理现象、难以理解的地理规律形成过程、难以理清的地理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激发思维活力。

  3、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我们已经习惯了一节课中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飞遍整个校园,教学的过程只体现了“教”,而没有体现出“学”。要运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主体性,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教师则从“满堂灌”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三、条件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整个学科组的集体协作,又需要必备的硬件支持。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师计算机能力的问题、课堂上对学生的组织和控制问题。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掌握课件制作、网络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学科组一方面组织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现代化教育离不开基本的硬件配备。我们在每个教学班“三机一幕”进教室的基础上,装备了多功能教室,添置了实物投影仪,建立了校园电视台。20xx年7月,学校积极筹措资金,投资近几十万元,筹建了一个高标准、高品位的微机房,建立了校园网,建设了颇具特色的学校网站。为了让使教师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学校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实现了宽带上网,购置了相当数量的电教软件,包括音像资料、投影片、光盘等,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许多资源。这些硬件的投入为我们的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提供了保障。

  四、反思

  1、要善于借鉴,并不断积累,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库

  例如:在讲到工业区位的时候,我们制作了我县工业园区的影视和文字资料;在讲到旅游的.时候,我们收集了电视台关于当景观的专题片等等,把它们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通过学科组的积累,不断完善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库,让现代化教育技术真正派上了用场,而不是停留在花拳绣腿上。

  2、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辅助性”

  制作课件,选用课件,使用网络资源,要突出其“辅助性”,不可喧宾夺主。其实在一堂课中将传统教学方法(如板书、板图、板画、谈话法、讨论法等)和课件演示有机结合,有时候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来解决一节课中难以用传统方法讲解的内容,这样既可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又可以减少课件制作的工作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各自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理教学论文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放松心情、体验自然生活的不二选择。近几年,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于户外旅游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成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尤其是高职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在对高职院校旅游地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高职旅游地理教学;改革;创新

  旅游地理这门课程是结合地方地理环境特点来发展旅游业的一门课程,为旅游服务人员从事旅游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为此,高校应加强对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改变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与改进教学方式,优化学校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现状

  1.1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方式单一

  以《中国旅游线路地理》课程为例,该课程涉及到了旅游线路地理概述、旅游资源、旅游交通与旅游线路、旅游地图、东北旅游区线路地理、华北旅游区线路地理、西南旅游区线路地理等十一章三十四节内容,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内容较为繁杂,在讲授的过程中虽然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训内容,但是教学方式仍没有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多以灌输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内容繁杂,课堂沉闷,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低。

  1.2重理论

  因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过于注重成绩,只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并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使得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少积极的互动谈论过程,学生学习倍感枯燥乏味,进而降低教学的质量。另外,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知识的探索与互动交流将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分析、探索与交流的能力有所淡化,不利于学生对于创新型思维方式的培养与时代发展的需求。

  1.3轻实践

  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将是检验高职学生能力的有效标准,但是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实践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例如: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勘察与研究的过程当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高校条件的限制,教学经费不足使得实践活动难以开展[2]。另外,因在户外进行教学,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实践较学过程中经费的问题,也存在审批程序繁杂的情况,再加上户外教学出现突发事件教师责任重大,因此,教师对于实践教学开展的积极性不高。

  1.4课程考核方式陈旧

  因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考核往往是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而平时成绩的考核通常都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习的态度进行考核。期末成绩都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的,都是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因学生在应对考试通常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缺乏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较差,不利于学生对于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5教师教学素质有待提高

  因社会经济与市场环境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而有的高职学校旅游地理教学内容不能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教师水平原地踏步,这与行业,与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宜,导致学生到就业岗位后无所适从。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闭门造车、夜郎自大,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做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探索型教师。

  2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针对上述目前高职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调整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

  通过对于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发现教材中有的内容有所重复,而对于这些重复的内容,教师在进行教材编写的时候应对其进行汇总分类,并删除一些重复不重要的内容[3]。教师应该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的同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或按知识的内在联系或按项目对教材进行“包装”与“瘦身”。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的进行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对媒体技术将教材中的较为理论化与晦涩的内容,以视频、声音、图片等的人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或者是教师可以搜集整理一些地方旅游资源进行教学展示,如:甘肃张掖的七彩丹霞地貌、敦煌的沙漠与月牙泉、贵州的溶洞、云贵高原的梯田以及喀斯特地貌等进行讲解。除此之外,可将思维导图引入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分类记忆知识点。平时授课以精讲多练为主,创设旅游情景,模拟练习。总之,理论知识的讲授要瞄准市场需求风向标,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在教学方法上要实施多元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积极为学生实训创设机会。

  2.2重视实践教学,增加教学经费补贴,实现校企协作

  教师在进行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加大对于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研究的经费补贴,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可进入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市场以及具体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旅游路线,提供导游服务实践环节,丰富学生实践资源[4]。因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技能经验较少的情况,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可以与合作的旅行社进行协商,使学生可以进行不定期的跟团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考核制度

  旅游地理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先进的旅游服务与管理技术的相关知识,积极关注世界旅游资源市场以及旅游服务的重要动态消息。鼓励教师参加旅游地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训工作,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5]。教师对个人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双师型”教师的层面,要向“三师型”教师行列迈进。在进行培训之后要定期对培训教师进行考核,以检验培训的成果,对于培训合格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还可以聘请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学校进行讲课,以解决高校教师教学质量不高与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提高学校旅游地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水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旅游业对旅游从业者的岗位需求,高校必须对旅游地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知,加大实践教学的资金支持,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切实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旅游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淮宁.高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和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xx(01):141.

  [2]张素芬.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旅游纵览(下半月),20xx(11):182.

  [3]王秋林.浅谈高职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xx(07):244.

  [4]吕清华.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教学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下),20xx(03):126.

  [5]焦金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9(06):36-39.

地理教学论文8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为了实现这一点,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采取体验式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理解、感知新知。与此同时,在新课改下,不少教師会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向学生生动、直观地呈现基础知识,借助情境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对此,我在本文中主要立足高中地理教学,将情境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结合起来,谈一谈如何借助情境体验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地理;情景体验式教学;地理实验;多媒体

  所谓的情境体验式教学从其字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教学方式主要是由情境和体验式这两部分组成的。情境主要是指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向学生呈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借助生动直观的场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其在场景探究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体验主要是指在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引导下,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实际情况为组织多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自主获得新知。由此可以看出,情境与体验有着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将二者合二为一,在组织地理教学活动的时候,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手段,借助生动直观的情境来向学生呈现抽象的地理知识,并使学生在体验下感知情境,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如何将这一教学方式有效地运用到地理教学实践之中,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

  一、借助地理实验创设体验情境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在高考的压力下,常常会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向学生呈现抽象的地理知识,在有限的地理知识储备下,学生是难以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借助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地理实验的方式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仔细地观察实验细节,从实验中探究出有关的地理知识,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还可以借助直观的实验情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以“洋流”这一内容教学为例,通过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掌握洋流的运动、规律以及影响。由于洋流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极其陌生的,而且其形成是极其抽象的,对此,我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会借助实验来帮助学生在动手中扎实掌握洋流知识。在上课之初,我向学生呈现本次实验的实验器材:脸盆、吹风机、食用油、多用插座以及碎纸片若干。首先,我沿着脸盆壁向其中倒入大约高度为3cm的水,紧接着将若干碎纸片放入脸盆之中,然后将脸盆置于学生中心,选择一名学生拿着吹风机,沿着水平方向向脸盆吹风,其他学生需要认真观察纸片的运动方向,并记录其方向变化。学生在观察的时候会发现,当用吹风机沿着水平方向吹脸盆中的纸片的时候,脸盆中的水在稳定风速的.作用下,会朝着脸盆壁的方向飘动,一旦碰到脸盆壁会由一开始的水平方向沿着脸盆壁向两侧分散,形成两股水流,分别沿着水盆壁折回流动;当吹风机沿着垂直方向吹脸盆中的纸片的时候,纸片会沿着风向垂直向下运动,直到碰到脸盆底部的时候,便会折回来继续向上运动。

  如此,在生动的实验活动开展中,学生在动手参与下可以借助纸片的运动来迁移学习洋流运动,以此加深对洋流运用的理解。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体验情境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借助多媒体来展开教学活动,以此在多媒体的作用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画面中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活动开展,借助多媒体创设体验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内容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会借助多媒体先向学生呈现一些精美的图画,使学生清楚地观看到我国某些地区的景观图。当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在图画上的时候,我会趁机提出问题:这些景观主要出现在我国哪些地区?这些景观图反映出来自然地理的哪些特点?如此借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来创设情境,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产生新知探究兴趣。在新课讲授环节,我会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旅游情境,让学生自主设计出从黑龙江出发一直到海南的旅途中会看到哪些景观,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谈一谈沿途的这些景观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出了哪种地域分布规律?在此需要注意一点,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我在该情境中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相应的路线图,以此丰富其经验。学生在直观的多媒体情境中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双重作用,从多媒体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并借此探究到问题的答案,以此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其地理自主探究能力。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创设体验情境,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直观感知地理知识,在亲身参与中理解地理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白兴华.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xx.

  [2]杨秀艳.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xx(10).

地理教学论文9

  [摘要]地理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学科。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还能在准确理解人地关系的基础上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然而,许多学生往往会谈“地”色变,以为地理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展开地理学习。

  [关键词]初中地理;兴趣教学;教学策略

  只有在兴趣这位智者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意愿,进而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地理知识的探索中。那么,如何才能将兴趣的指导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说明,还望诸位同行不吝赐教。

  一、从地图入手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基础,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理学习的过程就是地图学习的过程。初中地理涉及到地球运动、经线、纬线、气候、地形等极为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可视的图片演示(比如,彩色地形示意图和气候成因对比图)或者地球运动的动画演示等,学生不仅能从枯燥、乏味的抽象地理事物理解过程中解放出来,还能充分感悟到地理学习的独特魅力。

  二、从故事入手

  在蒙昧未知的原始状态,由于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远古人类就创造了一系列关于自然想象的神话故事。比如,在“开天辟地”这则故事中,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异想天开地描述了天、地、星辰以及江河湖海的成因。在之后悠久、漫长的岁月里,由于人们探索的领域不断拓展,许多自然现象逐渐得到科学的解释。同时,也就是在这个未知到明白的过程中,无数精彩的故事便流传了下来。这些故事并不见得都是符合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的,然而,他们却无一例外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程度。比如,喜马拉雅山的“神女峰”就流传着五位仙女制服残暴毒龙,守护一方百姓平安的传说。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这些与地理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等摘录下来,借助多媒体将其生动还原到课堂上。如此一来,单一、枯燥的知识讲述便在视音频的帮助下恰到好处地呈现到学生眼前,而学生不仅能够舒缓认真听课带来的疲惫感,还能被精彩有趣的故事情节所打动,拓展自身对地理事物的想象力,增加对地理事物的好感。

  三、从诗词入手

  秀丽山川,历来是文人墨客喜欢的地方,也是无数文人留下足迹和诗文的地方。透过这些诗文,比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山区气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述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的是赤道地区;“孤帆远景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述的是长江中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这些意简言赅的诗句将形式各样的地理现象描绘的淋漓尽致。透过这些意境优美、蕴涵丰富的诗词,学生不仅能够对这些被描述的地理事物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还能在诗词精辟、独到、优美的表达中充分体验到地理事物的美感,领悟到地理学科中别致的山川河流,进而培养自身对地理事物的热爱。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旁征博引,充分调动自身的文化积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使他们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之下,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与之相关的古诗文。

  四、从生活实例入手

  生活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一种存在状态,想要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足够的兴趣,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觉地从生活中寻找相关的地理现象。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它们主要被应用到哪些方面?在应用的过程中有哪些浪费的现象?这些现象最终将会导致哪些问题的出现?诸如此类的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从课堂上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还为他们提供了真实、自然的地理知识学习环境。在这种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学生更容易感知到自然资源的珍稀以及保护资源、杜绝浪费资源的重要意义,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必须在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教会学生观察与发现的能力,使之能够留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总而言之,地理知识虽然抽象且繁杂,但是它并不像学生想象中的那么难以理解。虽然课堂的时间有限,然而,只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善加诱导,使之能够在兴趣引导下全身心地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那么,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认知能力与感悟能力必然会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强.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方法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9).

  [2]沈忠于.让多媒体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点金石[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xx(05).

  [3]董瑞杰.初中地理“活动”内容的处理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地理教学,20xx(12).

地理教学论文10

  1.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外教学是课堂的延伸和扩展。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虽然集中在课堂中,但是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作为德育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地理知识来渗透德育,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加以展示。然而,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德育教育,通过结合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可通过让学生体验地方的风土人情,体验社会建设的情况,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德育,这样还可以因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因而,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时要切实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2.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1体验生活实践

  在地理教育中,有这样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2]。地理学习本身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很多的同地理相联系的案例。我们以首都北京为例,这个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旅游问题以及农业发展、交通等等社会问题都同地理学科息息相关,可以作为实际的案例进行地理教学。再将范围扩大,地球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和现象只要同地理相关都可以作为地理学习和德育教育实施的案例,而且这些实实在在的案列对于德育教育的实施更具有说服力。另外,情感价值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形成的。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德育的渗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通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2结合地理教材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要在不冲淡地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点出德育素质,而这个过程不是几堂课就可以实现的[3]。地理教材中的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德育内容。例如,中国地理突出了国情教育,世界地理突出了国际主义教育,等等。高中地1.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途径创新的必要性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理中国情教育的体现在:我国的资源尽管在世界中列于前位,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让学生认识作为公民应该有保护资源的思想。

  2.3榜样示范

  在教学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凡是要求学生要做到的,首先教师自身就要做到。例如,在中国自然、社会等学习中,体现教师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中包含了各种德育的因素,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通过组织学生亲身实践体验,以自身的榜样示范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地理教学论文11

  一、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有效性策略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地理学科较强的综合性,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充实自己的教学能力修养,让自己对地理教材的内容了解深刻,对地理知识的理论讲解熟悉把握。关注新课程改革制度的要求和理念也是地理教师的首要职责和任务,对新的课程要求和标准要牢记于心,对于课程的讲解过程要穿插新课改理念,让教学模式多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课堂的深入了解和认知,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拥有更多的热情。这些都是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基础实践步骤。

  二、提高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融入地理学习中去,从心底热爱地理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陈旧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多的是接触地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读懂地理了解地理,让学生自我发现探索,提高自身对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教师在教学成绩评价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成绩认可,不仅仅在意学生的应试能力,更多加关注学生的成长能力和进步能力,让学生不气馁、不后退,不再对地理学习抱有完成任务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学生对地理热情对待。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紧密挂钩的学科,任何知识和理论都是由实际出发的,学生要在学习中逐渐明白地理学习的`优势和可开发性。以上是关于提高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方法和策略。

  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要注意课堂有效性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和探索需要教育者工作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不同的教学角度去探讨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分析高中地理现有的状况,找到应对措施,用正确的理念和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从自身对地理有更完整的认识,对地理产生热情。教师要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在地理学习课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作为主要引导者以学生为学生主体,让整个课堂的效率提高,让地理学习的过程更加融洽,让地理知识更容易普及到下一代人的心中。教师要在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研究出正确的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让地理课程的未来越走越远。

地理教学论文12

  一、更新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思想

  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皆是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宗旨。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往往存在一种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教师看起来辛苦备课,努力教学,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惜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学科成绩,这种教学思想是狭隘的,只是单纯地为了成绩而教,其最终的教育效果是不理想的。新的课程改革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而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它主要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水平、价值情感等。它不但重视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人文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培养。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教育观的重新认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社会资源比较紧缺、环境越来越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除了提高学生地理知识以外,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方法

  1.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知识,整个课堂都是教师一人在讲授,填鸭式地注入给学生知识,从满堂灌到满堂练都是教师教法在转变,而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也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所存在的普遍问题,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的累,学生学的累,不利于地理课堂教学的进步。因此,在新课改下必须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口合理容量”的地理内容时,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讲授内容,而是创设了一个启发式的教学情境: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了有关专家学者对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的观点和看法,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分析专家和学者提出这些观点是否准确,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交流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环与人口的关系,从而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中提高教学效果的。一堂高中地理课堂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方法的适宜和得体。但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有一定根据。除了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教学条件等有针性的安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结合地理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选择的进行,除了进行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外,还有进行练习法等,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方说,在教授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时,因为涉及较多的地名、数据等知识,可以选择演示法来进行教学,通过图文的配合与分析,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地理表象,树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再如,在学习系统的地理知识时,因为涉及一些原理和规律等相关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掌握地理知识。当然,教学方法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即使在一堂地理课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运用,能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可以进行组合运用,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

  3.善于运用先进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非常重要。它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之一,不管是哪一个教学环节都要依赖于教学方式。有效运用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生动、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而且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学手段不断完善和现代化,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有重大的作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还可以把地理现象和情景以及变化过程方便快捷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传递给学生大量信息,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活动起来,提高了接受信息的效率,实现了地理高效课堂。多种媒体的利用化抽象为具体、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了课堂的趣味性、形象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动力的驱使下提高了学习效果。总而言之,新课改呼唤创新教育,所以,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要勇于尝试,不断吸取新理念、接受新信息、掌握新动态、活用新教材、探索并实施地理教学新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技能和方法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潮流,进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地理教学论文13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往今来,德育这个词语比比皆是,比如,在学习中、工作中。其实,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在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阶段的学生正缺乏这种观念,就对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在现今的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科学的认知、思想的觉悟、个人修养、实际生活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主要讲完善运输业,怎样去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现在发展如何以及分布情况。知道主要讲的内容后,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去让学生观察了解现在的运输状况、农业发展状况等。通过了解,学生感觉到了当前生活与发展的状况并不理想,从而让学生生成想改变自己的家乡,甚至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想法,使学生热爱国家的心情进一步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地理教学论文14

  摘要:在新一轮课改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对初中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教学必须注重能力和品格的培养,讲究利用有限的时间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文章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常见教法为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应对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和品格,能够持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适应其一生所生存的社会,这种能力和品格就应当是抽象的、可指导解决众多问题、处理很多事情的思想、方法,教师都知道,这些非具体的内容是需要化为具体并假以时日才能为学生所内化的。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地图的判读能力、区域的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谐人地关系的观念、发现地理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容不比其他学科少,但时间不多,每周只有两节课,这更需要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因此,教师掌握各种规律作延伸,采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等,就成为课堂上的必然。常规的教学环节则常常蕴含着很多可供挖掘的培养机会,所以探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并深入研究其在实际运用中的技巧与效果,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鼓励花式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的共识。初中地理虽然课时少,但内容不多也简单,若能推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是很有用的,因此我十分注重这一学习方法。根据初中生学习地理的特点,我采用榜样法、活动法、分散法等进行示范和推动。例如,我将自己在网上看到的各种学习方法,把文字有趣有用的,按照原文读给大家听;或把既视感强的内容做成视频放给学生看;再把效果不错的、自己也有心得的,整合后介绍给大家。比如“复习黄河,你想象自己从源头巴颜喀拉山脉,乘一条小船出发,两岸长满了绿油油的青稞、豌豆,山坡上有奔跑的藏山羊,有低头吃草的牦牛,为啥呢?因为人家海拔高啊,很快顺流而下来到了一片‘桃花源’,那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会我掉下一个瀑布,一会掉下一个瀑布……”这是原文介绍的。又如整理了一下某位老师的经验:如果要梳理各地的相关地理知识,可以对照地图,首先按照气候条件进行划分,区分常规的和特殊的进行排列,这样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了,又比单纯地看文字记忆印象更深。当然,这样的介绍并非最终目的,主要还是想鼓励学生们,以模仿继而创新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能让自己学得轻松的方法。所以我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多以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能吸引他们高质量完成的兴趣点,且每次安排的量都不会大,一定限于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时,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其中一个是“了解中国地势的特点,认识它对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接着,我让学生课后在地图上找到自己家乡在中国地势图上的位置,并说说这一地势对家乡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这既能帮助学生读图和认知区域,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过程。

  二、注重质量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一方面有鼓励学生向每天相处时间最长的同学寻求及时的帮助,解决问题,符合学习及时性特点;另一方面也寄托着教师能以小团体的形式,带动好学上进、主动多思的班级学习风气的希望。但要让这种方法运行起来并不容易,教师要做好花费一定时间的心理准备,这对于每周只有两节的地理课是比较奢侈的,但考虑到一般在新生入学不久,摸清学生情况后就可以开始了,初期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四人一组交流时,虽然说了交流的内容,就是将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可很多学生就一句话“没问题。”我说:“如果没问题我就问了。”问题一出口,我就感觉到自己对学生的逼迫,当他们急忙回答“不不不不”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必须改变方式,给他们更具体的指导,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先做‘同步练习’,或者‘课课通’,把其中不会做的提出来,就是最好的问题;还有在看教材的过程中,放慢一点速度,不要一晃而过,那么其中就可能会有一些不懂意思的词句,这也是问题。”在这个提示下,学生们的提问思路日益清晰,随着对这两种提问熟练程度的增加,问题的来源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所提的问题也因发自学生内心而有质量。然后我再结合练习上、作业上的题目,与学生们分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需要我们掌握的,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善于发现有用的问题并知道怎么解决。在合作学习中,我不仅让学生探究教学内容,也会抽时间让他们讨论学习方法及其运用。我从来不会用记录的方式,约束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中来,因为这就是另一种逼迫,所以我一般会在学生学会交流什么、什么时候交流后,建议他们建立一本优秀收藏本,里面记录自己平时遇到的优秀解题思路、别人好的学习方法、经自己整合后的适合自己的学法等,上课时,若遇到学生没有答题思路、需要新的启发,忘了学过的内容,需要复习弥补等的时候,我就会适度地“开启优秀”,让学生们想想他们的收藏中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东西。

  三、引导深思寻找规律

  深度思考是学习达到了一定境界之后方有的活动,学生必须十分熟悉地理知识,形成一定能力后才可能有独立的深刻思考,而不仅只是借助别人的想法。目前初中生学习地理,多只重视对教材上现有结论的记忆、理解和运用,通常不会脱离课本进行实地的观察或对媒介上看到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分析,对生活中的地理关心的不多,关联的少。对此我非常注意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梳理,在他们解答问题后,通常会问问“你是怎么想到的?”或者“能不能给我们说说你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当他们养成了注意思维过程的时候,培养核心素养的“基肥”也就培育好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讲的是从往常工业中剥离出来的“高技术产业”,独立成节说明它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与工农业还是有紧密联系的。在教学第二个内容“高技术产业的分布”时,我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中两个问题分别是“分布在哪些地区”和“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从教材上找到答案。为了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将分布原因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我继续追问:“你能发现它跟工业的分布有什么关系吗?”这个问题很容易,原因的第一点就是“工业基础强”,但后面的问题才是关键:为什么要跟工业有关联,那跟农业有关联吗?为什么?其实正儿八经的回答并不是重点,主要是希望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脑子里构建一张知识网,而不是学过之后,只懂得零星的地理知识,这是学生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良好底子。

  在入行不久教学时,我经常会考虑到多占用地理学习的时间,会不会影响到其他中考科目的学习,因为平时确实偶有听到有类似的议论,但随着教龄的增加,我发现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各学科之间的学习是相通的,不仅学法可以通用,就是知识也是相互帮衬的,因为我也听到学生说,某某老师上课会说,我现在要先帮你们补地理、补历史,因为这些都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自己学科的教学内容,因此现在我的教学完全处于放开状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题,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注重合作探究,引导他们思考寻找规律,这些全都不怕占用课外时间。我相信,只要教学不采用“题海战术”,只要它是思维性的,各科就只会相辅相成,而且这种辅助还会出现在学生步入社会后,甚至延伸至他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想这应该就是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晓星.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读书文摘,20xx(25):292-293.

  [2]夏大莉,董进国.课堂教学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xx(10):58-59.

地理教学论文15

  摘要随着高中地理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导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被越来越多地应用起来,对于增强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激活学生的思维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和效果。本文首先对问题导学法的定义及优点做了简单的阐述,然后重点分析了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 高中地理 主体性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方式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不断创新导学的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解答问题,提高地理学习的整体效率。

  一、问题导学法的定义及优点

  (一)问题导学法的定义

  所谓问题导学就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该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独立思考,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热情。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贯穿“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

  (二)问题导学法的优点

  问题导学法首先能够使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了解重点、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其次教师能够结合考试重点和提纲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还能够结合实际对知识进行梳理,冲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

  二、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考点引导

  所谓考点引导就是把考试中出现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够很好地抓住教材中的难点。如“行星地球”这部分知识,在高考题目中经常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有关经纬网的问题,也可以用一张经纬图,让学生计算某两地之间的经度差、纬度差。考点引导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会无意识地过滤非重点的内容,因此在高考复习阶段,考点引导策略具有非常显著的提高复习效率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二)对话引导

  对话引导的问题导学策略就是教师营造出一个师生互动的环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同步,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处理问题。一问一答可以是逐渐深入的形式,也可以是全方位拓展的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其根本都是问与答。如在复习“地球大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霜冻的出现时间是在什么时候?阴天时气温为什么比较低?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对话引导不仅限于教师问、学生答,还可以为学生问教师答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对话引导能够使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大大增加,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探究引导

  探究引导就是教师把问题贯穿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探究的过程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如在复习“生态环境建设”这部分知识时,关于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都是现实生活中热议的话题,这时采用探究引导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究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创建专题让学生研究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情况。总而言之,探究引导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四)合作引导

  合作引导的问题导学策略就是教师把全体同学分为几个小组,为每个小组设置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共同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复习“地表形态塑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塑造形态的五种外力作用分配给五个小组,让学生对地区分布、地貌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更加强烈,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能激发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评价引导

  评价引导的问题导学模式同上面几种引导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评价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如在完成上面几个章节的复习之后,教师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对自己、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明确自己的优势并在日后的学习中进行强化,明确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评价引导方式的原理就是提供给学生换位思考的空间,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进而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合理地应用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但在应用问题导学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效利用此方法,并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确保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进行问题导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由于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每一位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能力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要尽量从最基础的内容入手,然后层层加深。以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节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教师可以先从地球圈层的外部和内部圈层两部分分别讲起,以最基本的构造开始剖析,层层深入,引出地球的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的特点和组织;在对地壳以及地幔进行讲解时,教师要放慢速度,最好配上地图或者是短小的视频,让学生们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另外,如果学生面对难题,迟迟找不到突破口时,教师切忌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而应该给学生一些合理的暗示,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要点和解答技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提出的问题要合理且符合科学规律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保证其是合理且科学的,不能太过刻意引出一些不科学的知识点从而误导学生。还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此外,教师在引出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答案要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并且是真实的,只有这样,问题导学教学法才能起到效果。

  (三)教师要对学生正确评价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所呈现出的教育模式有所弊端,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正确回答问题,一旦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就会以苛责的语气批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不愿课上回答问题,最终导致地理课程枯燥乏味,另外,即使问题导学模式逐渐兴起,但在这种背景之下,它也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所以,针对这一要点,在进行问题导学教学时,无论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学生,并赞扬主动回答问题的这一行为。此外,在评价学生时,面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耐心解答,并引出关键点,帮助学生正确解决问题;又或者在面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时,教师首先要对其答案进行肯定,然后以另一种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新课标地理必修1课程中的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如果学生已经明确水圈的含义,教师还要让学生理解大陆之中水体之间相互补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如陆地之间水体相互转化是依据什么样的形式,又或者让学生画出关于海陆间水循环的示意图,等等。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具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和作用,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且思考能力、自主能力以及整合能力都能得到极大地增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做好备课、设置合理的问题,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地理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金国.地理“问题导学”模式中问题的设计与引导[J].教学与管理,20xx(10):76-78.

  [2]邓传宝,邓阳生.浅谈运用“问题导教法”模式教学“问题设置”———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xx(01):87-88.

  [3]周华,周卫平,杨维.搞好问题导教提高教学效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xx(14):116-117.

  [4]田红叶.高中地理课堂如何使用“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J].求知导刊,20xx(04):143.

【地理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论文06-14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06-29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11-29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11-22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11-28

有关高中地理教学论文10-10

地理教学德育思想研究论文11-05

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1-15

浅谈地理兴趣引导教学论文11-16

浅析地理教学论文范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