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7 18:38:32 地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学论文(汇编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教学论文(汇编15篇)

地理教学论文1

  板图教学是地理知识的形象表达,它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精炼和突出重点的特点。充分利用板图教学,以图载文、以图释文,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开发智力,强化记忆效果等方面起着显著作用。要充分发挥板图的多种教育功能,教师必须在课前围绕教材,精心设计,合理剪裁,从而使板图真正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形象语言,成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下面笔者就地理教学中板图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板图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材中有众多的插图,教具中有挂图,学生手中还有地图册。但这些图给学生总是一种静态的感觉。在教学中,采用板图教学,化静态为动态,不仅能表达地理知识的相互关系,分布规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分析“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闭合等压线并标出中心低压,四周高压的数值,同时启发学生比较各圈气压的高低,接着在板图上标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从高压指向低压)再引导学生标注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形成逆时针的大气涡旋,最后边讲边绘气旋中心气流辐合上升致雨示意图。另巧配手势,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并拢伸直的四指垂直,小拇指一侧与板图中心部位接触,大拇指指向空间代表气流上升方向,四指弯曲方向代表北半球气旋近地面水平气流的方向。在学生清楚了气旋发展形成及其天气的分析思路后。叫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完成北半球反气旋的形成图。这样有形有意,显示在学生面前的地图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动感”的。教师边画边讲,学生边看边听,同时学着画地理略图,使学生的视、听、做同时进行,做到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既落实了双基,又培养了能力。

  二、利用板图增强直观效果,强化学生的感知和记忆。

  板图教学,能使课本文字具体化,把复杂的地图简明化,对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重点突出。

  教师教学时边讲边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使学生知识记得更牢。例如,在讲“长江”一节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长江干流图后,就可边讲边填它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依次流经省区的简称;讲上、中、下游分界线时,用红色粉笔画上符号,写出地名,用蓝色粉笔画出主要支流和湖泊;讲重要水电站时,用黄色粉笔画上水电站的符号,写出名称。这样,学生一目了然,很快就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利用板图教学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地理教材中讲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有不少是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如果单用口头讲解,不但不易讲清,而且学生理解也很困难,而采用板图教学,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的效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讲授世界洋流分布时,如果只让学生念书死记,效率低,效果差,而在黑板上分别用蓝色、红色粉笔画出各大陆东西两岸的寒流和暖流,随着教师边讲边画,有关洋流成因、洋流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一一准确地落实在图上。通过读图思考、分析,同学们很容易发现洋流的分布规律: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大洋两侧“东寒西暖”,中高纬则“东暖西寒”,利用这个简单的板图,使知识前后联系,前因后果,总结规律,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板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它不仅充分体现了地理的基本特点——知识和图像的不可分割,而且,它以黑板作为地理图像的载体,还具有使用频率高、容量大,适应课题广,清晰易懂,近视效果好,可以迭加发展等突出优势。同时也反映了地理教学中的改革趋势——知识图像化。

  作为教师,用板图板画教学可节省大量的语言,变繁琐的口授为形象的精讲;作为学生,板图板画既形象直观,又能轻松愉快地获得地理知识。教师在上面边讲边绘,学生在下面边听边绘,变单调的听讲为多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也使学生的绘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论文2

  一、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类型的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鲁教版地理必修三册书中认知类活动最多,达到107个,占整体的62%;操作类活动达49个,占整体的28%;体验类活动在活动中所占比例最少,只占到10%。,49,28%,107,62%,17,10%图1 地理活动系统分类下面将认知类活动、操作类活动、体验类活动进行二级分类。认知类活动中,读图思考类活动达到48个占45%,问题分析类32个占30%,阅读思考类27个占25%(见图2)。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原来单一的思考类型的活动所占的比重较少,取而代之的是以图表、图形、资料为依托的读图思考、问题分析、阅读思考等形式多样、设计新颖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设计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满足学生求知欲望。45%30%阅读思考25%48,45%27,25%32,图2 认知类活动分类操作类活动中,绘图填表和调查研究都有14个,各占29%,动手操作活动10个占20%,收集资料活动9个占18%,计算2个占4%(见图3)。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原来单纯通过数学计算来解决地理问题的活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学生独立收集资料、地理信息,通过调查研究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技能,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能力。,14,29%,10,20%,14,29%,2,4%,9,18%图3 操作类活动分类体验类活动中,综合活动8个占47%,专题活动5个占29%,研究活动4个占24%(见图4)。体验类活动具有内容开放性、探究过程相对复杂等特点,所以体验类活动在地理课本中较少,但这些活动更有利于考察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索精神。,8,47%,5,29%,4,24%图4 体验类活动分类

  二、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式

  读图思考类活动主要的功能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图表,分析地理事象、原理及变化规律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此类活动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自主式、图表观察、引导-启发式、地图教学法等。引导-启发式教学具体步骤:第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提前向学生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阅读观察。第二步提出并分析问题。教师依据问题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深入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第三步解决问题。学生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帮助学生修改和完善答案。第四步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整合,得出最后结论。

  2.情境教学法

  问题分析类活动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处理问题能力。此类活动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式、合作式等。情境教学法具体步骤:第一步创设情境。利用相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事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步深入情境。教师利用情境,促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适时引入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第三步分析提炼地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对以前的地理知识进行必要回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第四步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转化。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判断,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发展个人能力。

  3.案例教学法

  阅读思考类活动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此类活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自主探究式、合作探究式、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案例教学法具体步骤:第一步提供案例。教师结合地理知识,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为学生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第二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第三步集体归纳,回归教学内容。经过“思维过程”,教师安排学生回答,组织学生评议。之后教师要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地分析讲解,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第四步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理论知识后,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从阅读、分析案例的能力、合作参与意识、思维拓展情况、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反馈,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创设新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4.图表比较法

  绘图填表类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此类活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绘图设计、地理图表教学法、图表比较法等。

  5.给定方案法

  调查研究类活动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地理调查、实际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此类活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给定方案法、小组合作式、调查法等。给定方案法具体步骤:第一步提出方案。教师提出明确的主题和实施方案。第二步做好准备。教师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并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三步开展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这一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活动。第四步得出结论。教师组织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交流调查研究成果,得出结论。

  6.角色扮演法

  体验类活动主要包括综合类活动、专题类活动、研究类活动三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活动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类活动教学方法包括自主式、合作式、辩论式、角色扮演式等。

  角色扮演式具体步骤:第一步创设情境,提供角色。教师可以提供环境情境或材料情景帮助学生进入角色,还要提供所要扮演的冲突角色,以便进行分组。第二步教师指导,编好“剧本”。教师要在角色扮演活动实施前,明确主题,既然角色扮演要求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围绕主题设计好“剧本”,学生根据“剧本”收集相关材料,以便更好地实施活动。

  第三步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学生要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表演,并在表演结束后讨论交流体会。第四步得出结论。各组体验、交流后呈现报告,教师引导补充完善结论。

地理教学论文3

  摘要:地理实验教学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角度出发,地理实验教学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文章将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原则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有效提高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提高教学效率;实验教学

  引言:由于我国教育方式主要以传统形式为主,注重理论内容、书本内容,而对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长期都采取忽视的状态面对。高中地理属于文科教学科目,然而其中的教学内容包含诸多科学性特色在其中,对学生以科学性目光面对自然现象以及地理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对高中地理实验开展深入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中地理实验的原则

  1.1就近原则

  对于学校实验而言,就近原则是十分重要的,从实验需要的器材到实验的整体设计、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的具体操作等,都需要遵守就近原则,让学生能够进行就近取材,方便进行实验具体操作,深入理解实验的原理,同时也让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热力环流”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开展相关实验观察:实验开展条件为橱房的门处于虚掩状态,炉上水煮沸的时候,学生需站在橱房与客厅之间,且手举一支已燃的蜡烛,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观察,一种情况为把点燃的蜡烛举过头顶,另一种情况为把蜡烛放低,使其贴近地面,对烛火飘向进行观察。该实验不会受到家庭条件限制,只需注意防火安全,学生可轻松完成该实验[1]。

  1.2安全原则

  在对地理实验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不管是实验的使用器材还是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的安全都不能忽视,因此,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研究之前,教师需要对实验使用的器材进行把关,并提前尝试一次实验,以确保学生的安全。以“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为例,在该实验中,一般采用的实验方法为重铬酸铵引燃,这样的实验方法从实验出现的现象角度来看,具有十分逼真的效果,然而该实验却有着危险性,其中采用的重铬酸铵也属于十分危险的药品,因此,可以将重铬酸铵换成番茄酱或者面粉,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1.3趣味原则

  添加地理实验教学,最根本的原因是可以通过其中的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以“月相变化”为例,教师可在教学开展前准备一个半黑半白的篮球表示月球,黑半球为月球背对太阳一面,白半球为月球面朝着太阳一面。对学生座位进行适当的改变,让学生们手挽着手,背对背的围成一个圆模拟地球,教师托住上色的篮球绕着学生围成的圆进行运动,同时选一位学生在一边当“太阳”,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新月、上弦月、满月以及下弦月四个不同位置时,月相出现的不同变化,并且可以容易的辨别出上弦月亮面和下弦月亮面之间的差别。

  提高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效率策略

  2.1改善实验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先后加入到教学领域当中,在实验条件方面,科学技术设备设施可以对原有不完善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其中包括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等,这些新加入的教学辅助设备,可以通过对其中的演示功能进行充分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实验演示出来。以“昼夜的长短变化、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角变化以及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等相关模拟实验”为例,这些类型的实验不论是器材还是设备,都很难将其完成,即使可以完成,也需要耗费诸多的时间。为了加深学生在该方面的知识印象,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相关内容的演示。

  2.2科学灵活设计实验

  以“太阳日和恒星日之间的区别”为例,该部分的内容十分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将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以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演地球,最前排一位学生1扮演太阳,最后排一位学生2扮演遥远的恒星,通过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对运动,即可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知识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延伸,例如:当地球只进行公转不进行自转,当地球只进行自转不进行公转以及当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反的时候,太阳日和恒星日之间会发生的变化情况[2]。

  2.3客观灵活对待实验结果

  以“热力环流”为例,该实验相对较为简单,然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偶尔也会由于诸多方面原因造成问题,例如:会出现学生把通入烟气需要的孔开在了酒精灯的上方,导致烟气没有办法进入到实验箱内,蓉儿也无法形成较为明显的热力环流。此时,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苛责,而是与学生共同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纠正出现的错误,在失败当中吸取经验。

  结束语:

  从原则角度出发,开展正确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可以对其中的教学难点、重点内容进行有效落实,使新课标教学目标得到高效落实,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桂芬.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xx,(02):101-102.

  [2] 李瑞军.新课程背景下应注重地理实验教学[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xx,(03):151-152.

地理教学论文4

  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实验手段,高度浓缩地展示了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原理的过程。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或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为掌握其它知识打下基础。实验教学法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且功能作用较为显著。地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在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时,也可运用实验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由于中学地理属于基础教育中的“文科”,绝大多数学校不重视地理实验教学,没有地理实验的场所和设备,因此实验教学在地理学科方面还很薄弱。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对实验教学首次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在内容标准中还多次提出地理实验的建议,如“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理新课标将试验教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见,在新课标高中自然地理模块教学中,地理实验教学将重要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加强现在的地理实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类型

  1.课堂演示实验

  是地理实验教学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指利用地理实验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讲解,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因此课堂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得知识更牢固。

  2.课外实验活动

  是对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自行设计和实施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通过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来掌握地理知识。由于该实验通过学生的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来完成,因此具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操作能力的作用。课外实验活动有许多形式,如开展夏令营野外活动,举办课内知识内容专题讲座,制作地理模型,进行家庭小实验等。

  例如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透明塑料袋、玻璃瓶等材料和温度计,做一次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有条件的地方,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内容之前,让学生自己去野外观察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加深对褶皱和断层的理解。 3.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有两种,一种是对于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宏观性和时间演变的漫长性,而无法将许多自然过程直接演示的,可以用一些替代材料,设置一些类似的条件和环境,模拟地理演变过程。例如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等地区的旅游,描述在不同地区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形象。实际上许多实验,大都是模拟实验。另一种是对于中学地理教材中超过学生感知范围,在教学中称为难点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规律等,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演示。例如对于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等难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三维立体模拟动画课件,能直观地模拟出来,从而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这些难点。由于计算机硬件的使用,软件的设计与运用,需要一些专业技术,因此教师需要先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

  二、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1.地理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的素质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构成:知识因素,智能因素,非智力素。通过地理实验可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既是素质教育是要意之一,又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目标。

  2.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能力

  过去我们学习地理现象,主要借助语言、文字和图片、模型等进行讲解,是接受式学习。虽节省时间有利于学生尽快积累知识与经验,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地理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在实验操作中,通过与同学合作,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想象、假设,能锻炼和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通过比较、判断、推理,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试验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能力。

  3.地理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完成或设计一个实验,一定要经过认真深入地思考,在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指导其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特点,可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提供实验器材,并进行指导。由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最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动手演示。通过实验教学更能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推动作用。

地理教学论文5

  多媒体教学给课堂增添了无限活力,全新的技术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别样的色彩,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多媒体教学逐渐赢得了师生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逐渐被各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所改变或替代。

  一、调查结果分析

  对七年级地理教学的多种形式进行调查,将学生对不同地理教学方式的喜欢程度划分为三个维度:喜欢、一般、不喜欢,制作柱状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喜欢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而教师单一讲授是学生最不喜欢的。

  二、七年级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

  调查中发现,七年级普遍体会到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有92.5%的学生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91.35%%的学生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信息容量变大,满足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求知欲;97.79%%的学生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等,这就说明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从中发现了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

  1.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七年级地理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要求较高。但是由于初一新生立体几何和相关的物理知识从未学习过,加之,七年级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从未对地理进行系统学习,对初中地图的使用、地球基础知识较多内容掌握不够。所以七年级地理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掌握。

  传统的中学地理课堂采用常规板书的教学方法,无法直观形象的演示地理现象,也就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增加了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形象的新鲜元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如在学习《地球公转》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将地球公转的方向、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和五带就简单多了。如表1,有72.92%的中学生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说明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媒体的确发挥了十分强大的作用。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更好掌握地理知识

  传统的板书教学,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主要是依靠教师的个人魅力、优秀的专业教育理论素质和教育能力素质等,这种依靠大大加重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负担。随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普及,给常规的板书教学增添了新鲜的力量,也就相对减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负担。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将深奥的地理知识更为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3.增加地理信息容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程的改革,大量简化了课本的知识容量。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能够扩大地理信息容量,丰富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延伸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学习《欧洲西部》旅游资源时,课本仅呈现一小部分的图片,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更多的旅游图片制作剪短的视频,不仅花时少,还更多的呈现欧洲西部的旅游景点,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4.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地理课堂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只借助板书、地球仪等普通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使得地理知识被各种如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展现出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创造了地理课堂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情感,为学生创造了适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情境,也持续给学生增加了新的刺激,让他们的大脑一直维持着相对兴奋的状态,加强了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刺激了他们学习的欲望,从而大大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

  5.其他

  地理课堂是一个复杂的、要求多方面配合的课堂。首先,中学地理知识中的大部分重难点,都不能单纯地依靠老师讲解来理解和掌握,还需要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图形、声音、视频等方式来配合讲解,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其次,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能改善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读图的正确率,甚至使他们掌握制图和用图的本领。再次,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地理信息能得到很好的反馈,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最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的利用,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

  总之,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中学地理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它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方式。

  三、七年级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弊端

  对于七年级地理课堂教学来说,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存在弊端。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6%的学生觉得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操作的不熟练,反而延误了教程;20%的学生觉得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一点都不生动,对教学也起不到任何的效果;0.5%的学生觉得在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课件上,也就无暇听老师讲课;0.5%的学生觉得多媒体教学方式本末倒置了,过分追求课堂知识的大容量,节奏太快,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1.00%的学生觉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完全代替了板书,忽略了板书的作用。

  四、结论

  调查中发现:七年级学生更喜欢多媒体等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方法。但同时也发现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时存在一些弊端。教师应该不断加强练习,熟练掌握各种新的教学技术,做到可以有效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不能过分追求课堂知识的大容量,从而忽视教学内容的质量;最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地理教学论文6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催生出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法,而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为地理教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地理研究性学习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地理问题为学习载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研究性学习,是广大地理教师最所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地理教学;应用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是指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按照教学内容,创造出一种科学合理的研究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收集、分析以及处理问题,进而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致使学生可以收获完整的学习过程。同时,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所需人才。因此,现阶段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更好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成为了广大地理教师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研究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了当前国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而且也是我国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应培养学生识图、读图等基本地理技能,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知识的形成,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以此满足我国地理课程标准。在传统地理教学中字生受“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又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被灌输大量沉旧知识以及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地理知识,从而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学生厌恶地理学习的现象。但是,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外加上教师的指导,从而自主的选择想要解决的地理问题,只有学生在兴趣满满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学习中的最好的状态,这样不仅能提升了地理学习能力,也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1.2提高教师的全面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地理教学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甚至是地理教师都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我国大部门的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处在一种故步自封的状态,因此对地理教学的发展也起不到一丝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为地理教学以及地理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曙光,而研究性学习则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在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由学生自护完成任务,教师则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指,这样教师才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对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可以全心身的投入到地理知识的解答过程中。.21.2创造学习氛围,有利自主探索长期以来,由于教师给学生留下了严厉的印象,致使许多学生在对教师的提问总是又紧张又害怕,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而在这种学习氛围下,根本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更不要说由此来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因此教师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融入学生之间,为学生创造出更为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无需点名举手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来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理的印象,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为自主探索创造出有利的学习氛围。.21.3设计探究情境,模拟研究过程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设计出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地理问题、选择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以及研究来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科学探索的过程,由此提高了创新意识以及自主探索,进而在探究过程中收获情感的.体验。因此,设计出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对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形式的组织者自古以来,班级授课制一直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也牢记于人们的心中。因此为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适当的增加课外活动,使得地理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离开校园,走进社会与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可以亲自感受到地理知识产生的原有,以便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索研究,将已知知识充分的发挥出来。要另外教师还要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方式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研究,让学生在互帮互助间共同提升地理学习能力。.Z乙2各类活动的组织者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需要的是有效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是,有一些问题并不是教师能够解决的,因此教师可以邀请或者组织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论坛等活动。同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会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会,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自身问题,及时改正,为日后地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的设计者应用乙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主解答来完成地理学习。其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是否对地理学科知识产生兴趣,这主要是是因为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兴趣对学生学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巧妙设计问题,以此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总之,地理研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发散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广大地理教师在日后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为地理教学创造出美好的明夭。

  参考文献

  l[]都丽霞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田改革与开放,20xx,14:146.

  z[]郑洁结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xx.

地理教学论文7

  【摘要】:本文是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新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结合珠三角农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实情,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研究,就新课改下珠三角农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面临的教学资源重组、教材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形式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资源重组、双主体、探究

  一、背景研究

  1.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自20xx年我省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以来,高中地理新课改在我省已走过了三个年头。在近三年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我们遇到来自教育现状和地区实情所带来的阻力,如: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大班制教学长期存在、学生自主时间较少、家庭教育环节缺失、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低、以学校孤立教育为主、评价体系唯分数论……等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确实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推动力,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师生观、教学观、教材观以及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渐进式或明显的变化。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无数高中地理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改革活动中去,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实践和反思,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面貌。

  2.高中地理课程定位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指向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是:充分发挥地理学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和规律为方式,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由此可见,高中地理课程定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指出了方向。

  3.珠三角农村高中学生地理学情分析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该地区不论在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珠三角农村地区更以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珠三角农村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学情状况。主要表现在:①由于多数农村初中地理教学长期达不到应有的对待,在师资、课时、评价等方面处于缺位状态,导致多数农村高一新生地理知识贫乏,地理素养和思维能力低下,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方向判定都不会;②受当前高考和招生形势的影响,高一学生往往提前进入偏科状态,对地理科的关注度低;③多数学生长期受小学、初中灌输式、强迫式等单向教学方式的影响,形成了被动式、等待式、接受式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④由于农村地区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缺乏或利用度低,致使农村学生普遍存在视野狭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积累较少的问题;等等。这些学情状况既为我们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制造了障碍,也使我们明确了在农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的新课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课改下珠三角农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1.紧扣课程标准,重组教学资源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这一既传统又常新的问题,与原有教学大纲在很大程度上固化教学内容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方面非常精练,既体现了基础性和传承性,更突出应用性、发展性和灵活性。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极大的弹性,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教师的开放性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⑴建立新的教材观,合理使用教材

  无论在过去的教学大纲时代还是在现在的课程标准时代,教材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地理课程标准实施之前,教材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只要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讲授、解答就等于完成了教学内容,形成老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地理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教材走下了神坛。地理课程标准所展示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注其能否实现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学习,只要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成为教材的编写者。当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配合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地理教材只形成了“一标四本”的格局,即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和山东版四个版本。受初期编写时间的制约和编写者在课标解读上的差异,各版本教材间从内容、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图文系统、学生活动设计、案例的选取等都有不少的差异,应该说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和不足。面对多样化的教材,地理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材观,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合理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①立足“一本”,参考其它。受教学实情影响,虽然教师手中可能拥有多个版本的教材,但是学生手中通常只会有一个版本的教材。客观地说,各版本的编写组成员都是在深入研究了课程标准,参考了大量当前教育发达国家的主流高中地理教材,再结合本国实情编写出来的,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所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资源准备度,我们应该以学生拥有的版本为主要教学依据,避免因过度使用其它版本教材内容而使学生无所适从。

  ②从教学实情出发,重组教材结构。课标虽然在学科知识体系方面并不强求其完整和系统性,但作为教师来讲,必须要在宏观上对学科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关系和变化,就这一点来讲,课标在知识体系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了,而是变得更难了。在知识结构方面,人教版较严谨,更关注知识的完整性;其它版本较灵活,更突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实际使用中,应该结合两方面的优势,对教材结构进行必要的重组,既注重同一部门内各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利于学生学习;又能突显出大环境下不同部门地理要素之间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体现课标要求。

  ③围绕课程目标,调整和重组教材内容。各版本教材(尤其第二、三模块)在内容上的差异还是明显的,往往出现正文和补充案例互换的情况,这也说明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和重组教材内容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例如:对叙述拖拉,编排不精炼的内容应进行删减,如中图版教材第一模块的水资源部分,第二模块的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因素、地域联系部分等;对缺乏案例支撑的应相应增加,如中图版教材第二模块工业地域类型;对案例不典型的要置换或补充案例……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调整教材内容不能随心所欲,应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原则。如一位青年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工业区位因素,在参考了多个版本及老教材之后设计了一节案例探究课,在备课组讨论时发现其设计的重点放在了案例自身的特点及发展上,偏离了她原来要突出工业区位因素的设想,并大大占用探究和拓展环节的时间,不仅达不到课标的要求,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受教材影响而偏离课标的问题在青年教师中比较容易出现,经过集体备课,该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探究工业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上,并增加了拓展环节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⑵组建主题教学资源库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在地理课程改革中被赋予广泛丰富的内涵,除地理教材外,还包括学校、社会、自然界以及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等,凡是有利于地理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一切教育资源,都属于地理教学资源的范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学情处于动态变化中,有必要经常对教学资源进行调整和重组,所以应该组建以主题形式为主的教学资源库。

  主题教学资源库的组建形式与内容:①以新课标为依据,按照其要求设定主题,不拘于某一版本;②为便于使用,尤其是便于常规的课堂教学,直接采用文件夹分类的形式,体现主题资源使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③组织形式:可在各单元的基础上,分3-5个主题,每一主题下设下列文件夹:课件、设计、媒体、测评、资料等。

  主题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针对性,而且可以更好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减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备课压力,提高备课效率和教学。如我们在设计《气团和锋》一节课时,搜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和难易度差异度较大,因此我们只先确定了总的教学思路和目标要求,而在具体的环节设计和资源使用上则由教师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来组合,从课堂实践和教学反馈来看,在不增加教师劳动力的情况下,尽可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由于优质主题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既需要时间又需要丰富教学经验,因此应该动员区域内地理教师协同作战,组建规模化主题教学资源库,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双主体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双主体性上达成了共识,这反映了新课程理念正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的双主体性既保证教师在教学方向上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实现三维课程目标。

  ⑴教师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引导的主体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定位,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我们既要意识到“教师永远不能代替学生学”、“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学”,避免搞“一言堂”、唱“独角戏”;又不能矫枉过正,做甩手掌柜,“满山放羊”,使课堂教学偏离课程目标。教师应该把握教学的方向,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热情的“发动机”。鉴于农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学情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能否激发出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饱满的学习热情,是决定一堂地理课成功与否的前提。为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有饱满的教学激情,以情动情;其二,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生动鲜活的案例来教学;其三,要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其四,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农村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素质较低,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形成。教师要进行“支架式”教学,为学生的学提供“支架”,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指导学生制定地理学习规划,加强学法指导;其二,为课堂教学设计“学案”,提供学习程序;其三,优化设问,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由渐入深、由近及远、层层推进。

  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编剧”和“导演”。课程标准虽然给出了内容和活动建议,但是过于精炼,需要进行解读和案例佐证。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对课标的解读,但随着学生学情的差异性,教材的针对性有时被大大削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课标,分析教材,并在结合学生实情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必要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增删;同时,要精心设计和调控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程序,以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的生成。

  ⑵学生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学习、探究的主体

  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渐进式变化。“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课改专家和一线教师都认可的一个观点,但在教学实践上如何实现这一点,真正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对此,我们的看法是:

  ①更新观念,建立新的教学观。在过去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关注于教师的教和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得,往往老师讲得又多又辛苦,收效却甚低,可谓是“广种薄收”,这在农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表现尤为明显,并且这种困境会随着新的评价形式的实施而加剧。因此,我们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关注学生的学和得上。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围绕着学生的学和得来设计、组织教学,不要总是想把教材上的内容走一个过场。

  ②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学案(或“讲学稿”)是立足于学生主体式学习的一种“支架式”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知识准备、问题探究、重难点内容、拓展延伸等教学设计通过学案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生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有以下优势:可以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教师把时间投入到问题探究环节,优化教学结构;利于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强,易于实施;……等等。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构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构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实现三维课标的最佳途径。新课程基本理念和建构主义理论是实施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情况,把教学内容进行拆分、细化,并以多样化的载体形式(资料、视频、图片、实物等)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以提出问题开始,解答问题结束,中间是生生探究、师生探究的过程。在课型组织方式上,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发展状况和课程目标等因素,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型,如:合作探究式、自主探究式、辩论式、访谈式……等等。当然,也可将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关键是看能否有利于标准内容的完成。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可以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的地理技能、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想。

  ⑴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推理----验证假设,归纳概括----总结反思,进一步提高。就地理教学而言,可侧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运用引导--发现--探索--归纳方法进行教学。在地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开拓能力和批判精神。

  ⑵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基础性

  鉴于珠三角农村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实情,教师在构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其基础性,不能为了盲目追求能力提升而使用难度较大的探究问题,我们经常发现有教师把别人的优秀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照搬下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时却发生了“冷场”,经过反思才发现是问题不适合学生,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一般情况应该遵循宜小不宜大、宜细不宜粗、宜近不宜远、宜新不宜老的设计原则。

  ⑶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实用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是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使地理知识与身边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探究赋予地理知识生命力。为此,我们专门收集、组合了相关的问题,并形成主题资源形式,利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调用。如:邮票中的地理问题、诗歌中的地理问题、其他学科中的地理问题、新闻时事中的地理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照片中的地理问题……等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通过邮票探究地域文化,通过诗歌、古文探究锋面天气,通过新闻探究全球变化、产业调整,通过旅游照片探究地质构造,通过旧城改造时学校旁的工业用地变为居住用地探究地租理论……等等,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课堂气氛活跃,探究积极。

  ⑷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地方特色

  学生对出现或发生在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关注程度明显要比其他地方高,所以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地方特色,在探究问题的的选择上应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现代地理学越来越关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而珠三角地区又处于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许多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现象和问题都能在本地区找到案例。如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及气象灾害(以台风为例)、地形与农业生产(以珠三角与水稻种植业、基塘农业为业)、河流与交通、海域与海洋环境保护……等等”;人文地理中的“珠三角的混合农业与三高农业、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产业升级问题、珠三角新兴工业发展模式、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及城市问题、珠三角民工潮与人口问题、珠三角交通状况与汽车产业、珠三角经济腾飞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只要稍加留意,我们总能找到有较强说服力的地方性教学材料,并使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成为可能。

  ⑸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时代感

  探究问题的设计在时间上应具有时代特征,因为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征,他们总是较易对新的事物发生兴趣,因此选择近期出现或发生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能较明显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好奇心。同时,与不断出现、变化的地理现象和问题相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较为迟缓。故此,地理教师应该把探究问题的选择作为主题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一部分工作来进行,及时更新、补充更富时代性和说服力的探究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4

  [2]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119-10

  [3]杜志忠《优化创新反思》科教导报第5期总第43期20xx-7-1

地理教学论文8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在探究式教学中,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各自定位。对于教师来说,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定位是引导者、问题提出者、探究路径导向者以及最终的问题总结者,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课堂主导地位,改为引导,通过科学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独立分析潜力,保证通过课堂问题探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定位是主导者,是探究分析的主体,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最终得出问题解答的结论,通过这样一套完善的探究流程,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等。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应当遵照科学、可行、有规律的流程进行,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此才能将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在此,通过对当前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总结如下:

  (一)创设氛围、提出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根据课堂内容,创设一种探究式的氛围,即通过播放影像资料或者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创设探究式的课堂氛围。然后,教师顺势提出一个具有足够的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在一些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适当启发学生的思路。例如,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宇宙星体视频资料,并向学生提问诸如“银河系有多少颗星体”的类似问题,构建出探究式的课堂氛围,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提出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至此,探究式教学中的'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即提出,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即可。

  (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在问题提出以后,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的关键环节,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思考结束之后,邀请学生进行发言,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在发言结束之后,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及教学计划,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最终总结出一个完善的答案,并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阐述。这样的探究式问题分析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问题自主解决分析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协作分析及总结能力,可以说这样的探究方式是最佳的、最合理的。

  (三)小组发言、教师总结

  在小组讨论和总结之后,即进入小组发言环节。同样以“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的探究为例,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应当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对“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进行总结。在每个小组总结之后,教师应当对小组代表总结的内容进行适当点评,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思路新颖和观点鲜明的地方进行适当表扬,使小组讨论的结果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在所有的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应当综合各个小组的套路结果,对“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客观、科学的总结,全面地分析这个问题,让学生从教师的总结之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学习到分析问题的合理方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增强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相信通过正确应用探究式教学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

地理教学论文9

  新课改实施以来,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但也有部分地理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脱胎换骨”的过程中,片面地注重地理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五花八门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为“动”而“动”,看似热闹,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却大多为一种“虚假繁荣”。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与思考,及时矫正,以寻求一条返璞归真的地理教学之路。

  新课改实施以来,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张挂图讲到底”的现象得到彻底改变。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地理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脱胎换骨”的过程中,片面注重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动辄即采用探究、讨论、辩论、观察、分析、讲述、竞赛、演唱、表演、反思、总结等五花八门的方式,课后还有调查访问、课题研究、实地考察等加以补充等等。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的口号之下,为“动”而“动”,看似热闹,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却大多为一种“虚假繁荣”。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思考,以求拨乱反正,从而寻求一条返璞归真的地理教学之路。

  现象一:“虚假自主”

  课堂实录:这节课我们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地球公转意义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四季”“形成五带”四个方面 。下面我们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自由组合学习小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讨论。(接下来的课堂是一阵骚动和喧哗)

  思考与矫正: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一再说明学生自己挑选学习方式、自己确定学习内容、自己选择学习伙伴,因而片面地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 。教师盲从于学生所谓的“兴趣爱好”,放任自主而不加引导与要求,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由活动”。其弊端是,因学生的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有效性不高;同时,因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地理知识的储备不足,认识往往过于肤浅。

  在教育中,对学生自主选择以及怀疑一切的讨好,比之强调服从、控制玩劣,更具有煽动性和诱惑力,但却更愚昧、更可怕,因而更值得警惕。教学中,教师应施以规范的要求,辅之以严格的训练,有时甚至还得给学生加以一定程度的强制。真正的自主学习是要强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要改变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从而进行主动地学习,即自觉自愿自主地学习。教师要引导和指导学生“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绝不是形式上的“自主”。

  现象二:“虚假合作”

  课堂实录:教师在进行“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教学中,提出几个问题:(1)举例说明天气是变化的。(2)天气是怎么变化的。(3)天气为什么会变化。老师说明需要探讨的问题和内容,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这时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参与。

  思考与矫正:

  部分教师一味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只要有问题,无论有无存疑价值或难易程度如何,都要开展小组讨论,从表象上看课堂气氛比较热闹、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一些学生可能压根儿没有合作讨论,只是在闲聊一些无关的话题而已;一组学生围坐在一起,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这样的合作学习,或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或戛然而止、功亏一篑,或成了摆设而已。

  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应让学生在独立感悟的基础上展开合作。能独立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一般就不需要“交流合作”,而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往往可以开展合作。教师要对知识疑难重点精心设计一些精而不杂、深而可及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同时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给予有效的指导,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与合作精神。

  现象三:“虚假探究”

  课堂实录: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学案”中提出两个探究性问题:探究问题一,全球陆地自然带是如何分布的?探究问题二,为什么“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自然带同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思考与矫正:

  在教学中 “虚假探究”的.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将探究“泛化”,就是无论什么知识和内容都拿来探究一番,这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致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不屑一顾。二是把探究“神化”,即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无限拔高,不把重点放在学生探究素养上,从而也会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减半 。事实上,在教学中处处强调探究是不可能的,这样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浪费学生的时间。

  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通常不是提供教材上的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而是呈现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问题的答案,用“再次发现”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而教师所呈现的问题一是要值得探究,也就是有探究的必要;二是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准下,能够实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科学探究的选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会用理论解释现实,从而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教师要加强引导、激发和要求等方面的训练,要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要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探究要有新思路,要有创造性。

  现象四:“虚假渗透”

  课堂实录:在“地球运动”一节教学结束时总结道: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了“地球运动”一节后,应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热爱我们的地球,增强关心和爱护地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思考与矫正:

  这样的“渗透”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从效果看,既不切实际、枯燥乏味,又空洞无力。

  新的教学目标观不仅指向知识技能的获得,同时重视方法的运用与习得,还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陶冶和建构。但这一切不是在传授、灌输的方式中获得,而是在学生主体亲历、主动参与以及师生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生成。脱离文本语言空谈感受,必然陷入为了说教而空洞说教的怪圈。在教学中应围绕教材文本的具体内容设计教与学的目标,以知识和能力作为外在表现形式,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实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在目标的逐步达成 。教师必须为教学目标的实施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活动。要踏稳和凭借知识和能力的基石,抛弃贴标签式的人文灌输,在语言艺术训练中催生人文精神的领悟和升华,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无痕整合。

  地理课堂的“虚假繁荣”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应有宽度和深度,对新课改无任何意义可谈。地理课堂在这不知不觉中已经“变了味”,越来越背离地理课堂的本质,越来越缺乏“真实”。地理课堂教学的异化,促使我们有必要产生呼唤真实的地理课堂!

地理教学论文10

  自古以来,我国就流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同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很适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出发,对其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所以,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通过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何况是一个人。要想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首先就是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智力、体力、心理和地理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比较,对他们进行分层建档,将他们分类。这样,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学。还可以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例如我在教学长江丰富的水能时,我先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自学。由于学生们的思考方式不一样,有的学生先根据长江干流的剖面图进行分析思考,然后联系中国地势分为三个阶梯,而长江上游主要流经阶梯交界处,落差很大,所以水量丰富。而有些学生则是首先想到了我国的地势特点,然后再去查看长江干流剖面图,再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结论。很明显,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学习顺序,不同的学习顺序让学生获得了不同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基础和地理学科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得以发展。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主动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探索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每一个学生在地理课上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通过教师的分层备课,开展因材施教

  高中的学生与初中生相比,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学习中,目的性、自觉性也高于初中学生。所以,高中阶段正是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好机会。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所讲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符合全体学生,又要满足个别学生的需要,将学习目标划分出不同的层次,进而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例如我在带领学生们学习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时,我就根据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设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我把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因及分布作为本节的共同目标,然后对那些地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绘制气压带风带的模式图,用本节理论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等等,以此来扩展他们的思维。对那些能力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引导他们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并给他们布置一些额外的作业,当然这些他们都能解决,也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不强,我会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为他们提供指导,耐心地引导他们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这样,分层而立的目标都能满足学生所需,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课堂效果非常好。不只是教学目标,所有的过程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施教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更要遵循学生不同表现。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不仅要将眼光放在全体学生身上,还要照顾个别学生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设置不同的问题,难度适当,深浅不一。这样,不仅能帮助优秀学生的进步,更是促进了所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通过教师的作业评价,开展因材施教

  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课下作业与评价。作业是否适当,评价是否准确,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自信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因材施教,评价的时候要以积极性、激励性的语言为主,不仅要让学生发现自己不足,更要让学生看见自己的长处,取长补短,实现全面发展。例如我在布置《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节的作业时,就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学生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作业。面向全体学生的是一些基础知识题,包括选择和填空,题型尽量不要重复,这样有利于学生课下巩固所学知识。除此之外,我还会布置几道能力提升题目,这些题难度提高,与高考题相似,让那些有能力的学生选练。这样布置作业,满足了所有学生的需求,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课后训练,有利于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在布置的时候,要注意作业的题型、数量及完成质量,通过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当学生的作业出现错误时,要耐心引导和讲解,可以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指点其他同学,这些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帮助别人解决了难题。教师也要表扬和鼓励这些学生,让他们在失败中看到信心。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转变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尽情展示,点燃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就会实现地理教学的和谐与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地理课堂上都获得发展。从而,就会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课堂效率,使教育教学成果更加丰硕。

地理教学论文11

  一、提高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学习

  高中地理学科是我们在对地理学科的基础认识上加以了解,继续深入的阶段,它主要由面到点逐步教授对于地球环境到现代经济发展环境的延伸变化。在教师教授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地图对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如何从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往往学生对于地图的使用、地图与课文的结合都不懂得怎样去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如何使用地图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使学生在对地理知识的空间信息传递上,系统化地有效归纳学习零星的地理知识。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对图形轮廓、形状观察上加以引导,寻找其好记明显的特征、再根据所观察到的形状特征让学生把图形记住。其次,让学生对其形状特征加深印象,读出所观察到图形的特征重点,并牢记,这些关键的地方往往就能成为所分析图形的“切入点”。再次,以某些相似的图形结合,如:“折线图、圆柱图、让学生对图形的相似性上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出比较,总结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让学生掌握类似图形的辨别方法及理解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学习绘制地图及有关简图,如:海陆分布图、自然分布图、地理成因图、统计图等。学生也能通过自己动手,加深对地图的了解,有效提高绘图的基本技能。只有学生懂得了怎样使用地图,才能更好地对地理的分析,让地图发挥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地图对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就能更好更容易地接受,同时又能牢固地记在脑海中。

  二、情境教学与地图教学相结合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只有有效利用情境的融入,结合地图的讲解,学生才能更加容易地接受地理知识。地理的任何一幅地图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地图的绘制都是通过对环境的明显特征抽象概括地描绘出来,它十分鲜明地突出了地形的结构与凹凸有致的地理环境,以呈阶梯状的模式点明了其特点、特征。如:山河分布示意图,它就是以呈阶梯状的形式,明确地突出了山川河流的分布,及其陆地高矮等特点,也从中标注了河流的流向等特征。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地图的运用是离不开的,教师利用地图结合课文的方式,形象地说明其地理环境,在重点处加以标注,学生则能更轻松地掌握学习要点。如:在讲解中国地形时,教师用挂图及课本的插图紧密配合,可以从材料中指出中国地形的多种特点,像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先从教学挂图上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地理环境及其名称位置,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和注释,对其特征做出总结,像“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它黑土广布、低地多沼泽“”我们如果在那里生存会怎样”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带动学生融入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感悟新知,再由点到面的讲解中国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原有的知识展开延伸,得以扩展。这样学生就能愉悦、轻松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更敏锐地观察地理环境的位置,对其一目了然,而且能从中更好地掌握并汲取地理知识。综上所述,要想教好高中地理知识,只有利用情境及地图相结合,让学生对高中地理、地图有一个清晰明确地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对教材进行延伸,令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识。

地理教学论文12

  一、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1)教师成长有了沃土。青年教师充满激情,但因经验的欠缺,往往在教学上会走不少弯路,教学的有效性不高,他们如果没有教研组的帮助,只好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寻找出路,这对整个教研组来说无疑是低效的,进步很慢,我们更需要的是整个学科的快速整体推进。教研组的强化建设给盼望进步的青年教师带来了福音,他们的成长有了沃土,必将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2)学生成绩有了保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地理教研组建设的直接结果是全体地理教师的快速成长,全体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不必担心会因师从某个老师而让自己成绩受损,因为每个老师都是很优秀的。学生整体的地理成绩得以大面积提高,成绩有了强有力的保障。选修自己喜爱的地理时也会变得义无反顾,因为他们对成绩充满了自信。

  (3)学校成功有了依托。各教研组撑起了学校教育,各个学科都强了,整个学校教育又怎能不强呢?地理教研组非常愿同其它教研组一道,撑直学校的腰杆,多出名师,争创名校,并以此带动本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教育辐射中心。

  二、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途径

  (1)统一思想认识。这是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前提。地理教研组长是整个教研组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核心人物,应统一全组思想认识,让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都能真正认识到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取得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激发人人都想成为一流名师并愿意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信念,带领全组教师共同前进,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真正把地理组打造成一支强有力的战斗群体。

  (2)加强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是提高地理教研组整体实力的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全组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全组所有教师要形成严格的统一的教学方案,上下形成合力,众人合为一人。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大家不仅要备教材内容,更要备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在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经过试上课后,发现不足之处,有必要还要进行二次备课,让教学更切合实际、更切合学生,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受益学生最多化。

  (3)落实听课评课。虽经集体备课,但也不是让每个老师都成为同一个模具生产的产品,教师个人还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智慧,这就是内涵。这不是集体备课所能解决的,甚至这还会影响不同教师的教学质量。认真落实听课和评课计划,可以尽可能地缩小因此而造成的差距。可以安排定期听公开课和评课,也鼓励不打招呼听课,即“推门听课”,一方面增加听课机会,另一方面也会给全组老师带来压力,防止出现准备不充分现象。听课后应及时组织评课,听课老师不仅要评自己从课中学到了什么,也要评课中值得进一步改进之处,特别要评的是在课中学生学到了多少。听课评课利人利已,共同成长。第一次评课后,再听课,再评课,要让每个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成为优课。

  (4)设置精准练习。全组应统一为每一节课所学内容配置最精准的练习,题型不限,数量不在多少,关键在于紧密贴合所学内容,便于学生及时消化巩固,紧密贴合学生实际,抓基础,不出偏题怪题。这些练习根据需要,可以在课堂上边学边练习,也可以课后作为作业让学生自由练习,老师要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以便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个别同学反映的.问题要单独解决,多数同学的共同问题要进行讲评纠正,绝不放过存在的任何一个问题,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同学。

  (5)提升教研水平。教研组要尽可能地为全组老师服务。既要创设机会提高教师们的教学业务能力,也要组织教师多参加教学研究,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多在组内开设教学研讨会,组内名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全组教师开设地理讲座。地理学科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师更需要从亲身体验自然和社会中去理解地理。要尽可能地争取获得领导支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地理教师开展地理考察和研究。如果教师只是被束缚在书本中,自身的能力都难提高,又怎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学呢?

  (6)拓宽交流渠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理教研组内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组织经验交流会,让教学质量高的教师谈心得体会,介绍教学策略,将这些宝贵的交流材料汇编整理,发给全组老师,实现资源共享。要多和校内其它教研组交流,比如潮汐现象的成因可以和物理教研组交流,喀斯特地貌成因可以与化学教研组进行探讨。每个教研组都有值得学习之处。参加校际交流要尽可能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不要总是局限于某几个人,要多吸收其它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参会人员回来后要及时把所获信息在组内交流学习。我们要走出去,也要能请进来,校外的名师完全可以请进来交流示范。全组教师也要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彼此增进了解,加深师生情感,增强亲和力,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需求,不要以旧经验来对待今天的学生。

  (7)开展多彩活动。地理教学如果脱离了活动,则是死水一潭。我们要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举办地理知识竞赛、开展实地调查、指导同学写地理小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全体同学看地理电影等,开阔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地理是离我们那么近,那么有趣、有用,从内心里热爱地理,用这种情感来学地理,怎能学不好?老师们呢,也经受着锻炼,也会站在更高的角度,推动地理教学的更快发展。

  (8)结对新老教师。普通教师特别是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往往难以独立承担教学任务。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组内重量级老教师的手把手指导。对于学生及其家长而言,他们普遍认为,如果分在一个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班上,那无疑是幸运的,而如果分在了一个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班上,那就是不幸的,因为自己成了新教师教学的实验品,谁都不愿意做实验品。这虽然有点偏颇,但新教师确实必须要快速赢得学生的心。新老教师结对是个很好的办法,新教师要主动积极地拜师学艺,老教师也要真心帮扶徒弟。除了在备课中给予指导外,还要多让徒弟听听自己的课,学习自己的教学艺术。新教师要抓住这些机会,先听课后上课,并多请师父听听课,评评课,听后评,评后再听,不上好课誓不罢休。

  (9)应用课题成果。地理组全体教师要积极申报省、市课题,有条件的还要申报国家级课题。教研组长和课题组负责人要积极组织和动员全体地理老师共同参与,人人都是课题组的成员,个个都有任务分工。要让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全体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大家快速成长的过程,课题研究的成果要能够展示出来,及时向相关期刊杂志投稿,争取能够发表。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要为教育教学服务,研究成果要及时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三、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机制

  地理教研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理教育的兴衰成败,但也不排除会有一些教师有不同看法,他们因循守旧或出于个人利益,不太情愿投身于教学改革大潮中。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教研组建设,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全体地理教师积极投身其中,给每个教师创设教学公平的环境,出台相应的绩效制度,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等。要把加强教研组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大事务来抓好、抓实。我相信,加强建设后的地理组,将会成为各教研组中的金牌组,一定会涌现更多的名师,地理教学质量也一定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地理教学论文13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标。传统地理教学方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各种媒体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倡导的地理教学方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创设情境、分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存量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建构地理知识的目标。本文旨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 应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标。因此先对建构主义的主演观点做一个阐述。

  1.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构建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目标。

  1.2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个人主要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图式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个体所掌握的有意义的知识是在他与知[1]

  识的不断的互动教学中建构起来的。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动态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只有转化成学生的积极行动才能发挥效能。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地获得意义。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为了更好地揭示建构教学的本质,建构主义思想家们提出了教学过程必须要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1.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应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接受过程。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问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非简单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蘑组,学习过程也并非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经验之问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地理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策略应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意实施建构主义策略,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2.1正确的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专家指出,未来地理课堂知识将由三个方面组成:地理教科书及地理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地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种知识构成的变化,必然会改变地理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地理教师不再是地理知识的传播中介,而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与向导,这也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取地理学习方法、感受地理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

  2.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况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不断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地理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地理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如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对地理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情境创设。实例:学习经纬网知识时,可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方法,即利用“行”和“列”定点的方法,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画两条十字交叉的线。教师进一步提出:如何要别人描述这两条线的交点呢?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使学生自主建构出遇难船只报告它所处经纬度(船上配有显示经纬度的仪器),让别人知道其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的知识。

  2.3运用“先行组织者”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通过经验或背景知识检索可建构个人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即知识结构通过内化在学习者头脑中所形成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地理认知结构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感知、记忆、理解空间关系的一般方式,是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思维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教师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自主构建新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当学生学习新材料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时,即可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技术来促进学习,提高地理教学效果。例如,“饱和空气”概念的学习,可用“海绵吸水”这一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现象充当“先行组织者”:将水倒入海绵,到了一定上程度海绵不再吸水,这时海绵已达到饱和状态。由于对这一现象学生十分熟悉,由此学生获得了对“饱和”的通俗理解。在学生学习了这样的“先行组织者”后,再去学习“一定温度下,空气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就成了饱和空气”这一新材料,学生借助对海绵吸水达到饱和现象的通俗理解,通过类比,也就能顺利理解“饱和空气”这一概念了。

  2.4组织合作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信息,对外部信息作出主动的选择和加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更主动地得到发展,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包含知识、方法、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3][2]

  例:在学生学习“地图”时,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就如何绘制校园平面图展开合作学习,让学生按所学方法,通过分小组对学校进行测量勘察,确立比例尺和方向,最后合作绘制出学校的校园平面图,可使学生在头脑中自主建构出地图的相关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全体同学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思维,自主探索、研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主动建构。

  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用自己的智慧支撑这一环境的优化,其中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资源支持、组织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中学地理教学变化

  3.1建立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构建者,学生从接受者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形成知识构建内因的促进者。新型师生关系发展为合作探究型。在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中,首先要有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师生之间要互助合作。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更为重要,教师的职责在于以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3.2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不同的学生的个体经验差异很大,知识构建的起点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开展有效的“教”与“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提高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标.对学生应达到的基础目标不能随意降低难度,而对于提高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就要遵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的热力成因与动力成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位置与名称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从易到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阐释低、中、高纬环流圈的形成。二是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并进一步联想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成因、规律和过程,分析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三是通过世界气候分布图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3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学习活动与一定的情境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如运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的素材,对地理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适当的信息资源也是创设真实学习环境的有效手段。二是创设协作学习环境,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愿意参与交流。同时,要善于引导、组织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责任中感受到贡献的成就.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的目的,分组要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之前教师先提出实例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同学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较为正确全面的认识。

  3.4教学模式的改进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终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真切地运用到地理教学的实践中来,必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而案例性内容,因其是建立在现实中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学模式是开放的,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对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模式的运用要灵活、变通。

  4.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依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灵活运用。深刻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是合理运用这一理论的基础,与地理学科内容相结合是改进地理教学方式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并不是完美的万能的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小心谨慎,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避免矫枉过正的错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学地理教学改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构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2]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 何克抗,林君芬.教学系统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83页

  [4]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59页

地理教学论文14

  一、原图简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原图是指地理教科书中的插图、附图以及教学挂图的原有图幅而言。这些图幅,有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结合不够紧密;有的内容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不鲜明,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不突出、不醒目;相反,联带、支蔓的内容过多,所以必须加以简化,进行略图构思和设计。对上述各种原图进行取舍、剪裁工作,必须本着舍繁复、去支蔓、弃杂乱、抓基本的原则。例如,南北美洲轮廓略图,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剪裁。如果为了说明南北美洲形状特征,可以简化成最简单的三角形;如果是说明北美洲海岸线比较弯曲(和南美洲相比)的特点,则需要保留北美洲的四个半岛和四个海湾。总之,简化原因并不是漫无边际、心中无数,对原图随意取舍、任意剪裁,而必须是有计划地、有目地的分主次进行。也就是说,简化原图必须根据教学需要,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慎重处理,该剪就剪,该留就留,达到让学生依教材内容分出主次条件的目的,否则,不但不能使板画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有效作用,反而会使地理知识受到歪曲,造成相反的效果。对于那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要大胆地剪裁,要敢于和善于动原图的.“手术”,但对那些与教材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对整体图形特色、反应图形神采的东西,则不可轻易剪掉。如中国轮廓图的东北和西北两端的尖角,以及西端的帕米尔高原,南端的雷州半岛,东部的山东和辽东半岛等突出部分,都应保留,否则就体现不出图形的特征,而使图形丧失“神采”;犹如世界各大洲的轮廓略图,应简化成一些三角形而不能简化成一些方形,这样才能显示各大洲分布大势。引导学生领悟教学内容,从中悟出内容和简图间的联系,分辨和认识问题的主次。

  二、板画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整合知识体系

  板画可以把复杂的地理现象,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代数折线表示出来,在用数学方法表示的同时,又能欣赏到自然的美,并且可以把复杂的地理现象结合板画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对于地理教学来说,简画容易勾画,尤其对说明一洲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轮廓特征应用价值较大。(1)几何图形表示。如非洲轮廓图和山西轮廓图,可以用简单的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表示出来。(2)代数折线表示。根据教学需要,取舍原图轮廓的小弯曲,用一些曲线略图轮廓。这种表示要笔划弯曲自然,能表示原图轮廓的基本特征,凭教师的记忆和熟练技巧直接勾画。(3)模拟形象表示。对于有些原图的图形,如果细心观察和想象,并给以不失真的适当夸张,经过简化,可以模拟勾画出各种实物形象,有的像动物、有的像用具等等。例如,意大利的轮廓图,可以模拟成一只长筒靴;我国陕西省像一个侧跪的兵马俑;黑龙江像一只鸭子等等。运用这些方法,便于学生牢固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并且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相互联系,形成初步的知识网络体系。但是由于这种板画过于简单,与实际相差太远,因此,这种方法只能做说明简单的地理问题时使用。

  三、板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初中学生初步了解平面几何,对于空间几何一概不知,但初一地理地球与地图、大洲与大洋部分,全部是空间想象知识,要让初一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必须要以地球仪、经纬仪、三球仪以及信息技术等手段结合板画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例如,经纬线辨别,首先在地球仪或经纬仪上找出经纬线,让学生认识这些线,再画出相应的纬线、经线以及特殊的经纬线,让学生能够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当学生看到平面简图,在头脑中能形成一个立体的原形,或可以把地球以上的经纬线经过头脑加工能化成简图。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转化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中给学生留充分的想象时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四、板画可以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教师运用板画进行地理教学时,可以是教师画,也可以要求学生动手画、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及逻辑性。教师要对学生的板画进行评价,特别是学困生,注重指出优点,及时鼓励,这样让学困生树立自信,抛开自卑,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长期下去,可以有效地转化学困生。

  总之,地理板画的作用较大,方面也多,使用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地理素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可以有效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使他们可以手脑耳并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教学论文15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地理知识,谋求学习者与地理学习环境的协调统一。几年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本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地理知识与生活、历史、美学等结合起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情境教学的一些做法,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地理走进生活

  《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只有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才能使枯燥的地理知识鲜活起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价值,生活也离不开地理。

  如在讲《珠江三角州》外向型经济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谈谈珠江三角洲的品牌,学生争先举手说美的、立白洗衣粉、创维电视等。情境创设很容易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课堂内容更贴近生活,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联系历史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方面,又与政治、历史、物理、语文等学科联系密切,如果以学生已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做铺垫创设课堂情境,这样既回顾了相关知识,又体现了学科联系,更重要的可以使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提升。

  在讲《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我用了一则历史故事:据说是唐朝时期,杨贵妃为了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派专人骑快马,日夜不停地赶路,从南方送到北方,因此也就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

  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么费事,在北方种植荔枝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大部分学生一下子就联系到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方面有差异,很自然地激发起学了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借此故事让学生去探究南方和北方的具体差异,对于理解南、北方的农作物分布、耕作制度上的差异很有帮助。在讲天气时,我引用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的故事创设情境,问学生:为什么在火烧葫芦峪时突降大雨?难道真是天意如此?巧设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用地理知识解答,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美感情境,使学生情感得到提升

  古语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马克思说“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的景观、音乐、舞蹈几乎人人都喜欢,更何况是十几岁的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美的因素很多,在课堂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用美的景观、音乐、歌词、舞蹈等创设美感情境,使学生感受祖国自然风光之美、祖国文化丰富多彩、祖国的发展蒸蒸日上,使学生的环保意识、美学情感、爱国情感等得到提升。 讲《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时,以优美欢快的《森林狂想曲》与各种资源景观图片结合,让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无处不在,体会到祖国之美,适时引导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激发起学生对自然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讲《多民族的大家庭》,展示民族图片并伴随歌曲《爱我中华》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直接的感受,学生惊叹民族服饰、舞蹈、歌曲之美,感受我国民族文化之丰富多彩,树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意识,把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之中,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激发想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树立远大抱负

  中学地理教学人文地理的很多内容,因涉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若要改善现有地理环境,就需要想一些解决现有问题的办法,并作出决策。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高,鉴于此情况教师可激发想象创设情境:“假如学生是某部门管理者,你会怎么做?”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与情境融合在一起,情境给予学生一种真实环境的作用,让学生在情境中识别和理解问题,“培养了学生识别地理问题的能力、比较不同观点的能力、对地理活动进行判断的能力、做出决定的能力和反思能力”。学生之间竞争,使课堂氛围活跃,探究热情高涨,创新意见大增;教师鼓励其想法好,在无形之中也帮助学生树立了远大抱负。

  如:讲《水资源》时,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农业厅厅长、某工厂厂长,你将为节约用水制定什么措施?”讲《山区面积广大》时,创设情境:“假如你是某县县长,你将如何开发山区,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地理原理知识,通过讨论、竞争等方法,提出了很多想法,既解决了课堂问题,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使地理走进生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觉得课堂时间变得很短,地理学习很快乐,现在喜欢上地理课了,学生自己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地理课堂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学生成绩也显著提高。地理课堂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所有课堂情境的创设都是服务于教学的,不能喧宾夺主。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思考,必能使情境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大放光彩。

【地理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论文06-14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06-29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11-29

地理教学论文范文11-22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论文11-28

有关高中地理教学论文10-10

地理教学德育思想研究论文11-05

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1-15

浅谈地理兴趣引导教学论文11-16

浅析地理教学论文范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