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民事司法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时间:2024-10-03 12:14:54 法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芬兰民事司法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假如放眼全球的话,在司法领域,至少是民事司法领域,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近乎同步地在进行着声势浩大的改革。面对这股世界范围内的司法改革浪潮,假如要从域外经验中汲取对司法改革的有益启示的话,按照惯常的思维定势,人们可能会青睐欧风美雨,把目光转向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实在,像巴西、瑞士、芬兰等那些平常不太为人们所关注的国家,其民事司法领域的改革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无论是指导改革的民事司法理念还是理性层面的制度设计,也都是趋时而融进所谓的世界“改革潮流”的。本文拟就芬兰民事司法改革的理念、实践及相关作一初步的评介。

  一、民事司法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芬兰的民事司法改革是在没有废止古老的《司法程序法典》的条件下于1993年12月1日实施的,并且改革的对象仅限于下级法院的诉讼程序。《司法程序法典》制定于1734年,原本都适用于瑞典和芬兰,但1948年在瑞典已被终止适用。尽管这次改革没有制定任何新的法典,但是1734年法典中的几章已被修订。在此之前也有过几次对法典的修订,如“自由心证”就在1948年被取消。然而,1734年法典的几章至今仍然有效。这些包括与剥夺法官资格有关的条款等。

  1993年的改革旨在通过同步的程序改革进步诉讼当事人获得正确的、有根据的法院判决的机会。下级法院在加强装备处理复杂案件方面比起以前更为彻底,简单案件的处理也比以前快。改革所夸大的价值理念是的正当程序以及资源的公道配置。从以往对实质正义的夸大到对资源公道配置的夸大是当今世界各国民事司法理念的一个重要变化。这种改革理念以为,司法资源是有限的,应当在那些寻求或需要正义的人当中公正地分配这些资源;公正地分配司法资源必须考虑具体个案的难度、复杂性等特点,以确保个案能够获得适当的法院时间和留意力的分配。英国、法国、葡萄牙以及本文所探讨的芬兰的民事司法改革都把这种理念贯彻到具体制度的设计上。

  芬兰民事司法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诉讼程序进行的口头性、即时性以及集中化。而改革之前,芬兰的民事诉讼程序部分以口头方式、部分以书面方式进行,在当事人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将意见提交法院的过程中,假如出现新的主张或证据,案件往往被不断地延期。新的改革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使案件延期的可能性减少,通过一次总的开庭即决定所有的题目。案件审理时,不再答应当事人提出或宣读书面陈述,整个诉讼程序要求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

  二、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实践

  1993年芬兰的民事司法改革广泛涉及民事司法体制、民事审判程序不同阶段的划分、诉讼进行方式、陪审团作用等方面的改革。

  (一)民事司法体制的改革

  芬兰的民事司法改革并不局限于民事程序制度的改革,而且也涉及民事法院体制的改革。改革以前,芬兰的民事第一审法院有两种,分别为:(1)市法院,这种法院在比较古老的市镇(即在1959年以前建置的市镇)运作;(2)地区法院,这种法院在新市镇的乡下地方运作。这样,在1993年12月1日以前,芬兰的民事法院等级体制自上而下表现为: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市法院、(旧制的)地区法院。而从1993年12月1日开始,原来的市法院和地区法院都被撤销,同一设立新的第一审法院,即地区法院。这样,新的民事法院等级体制自上而下就表现为:最高法院→上诉法院→(新制的)地区法院。

  (二)民事陪审制度的改革

  与新法院的构造相关的最重要的改革是陪审团的改革。尽管芬兰的陪审团的规模比英国的小,但是在民事诉讼中,芬兰采用陪审团审判比英国普遍。改革以前,在旧的地区法院中有一个由5至7名非法律专业的人士组成的陪审团,但市法院则没有。这些外行人士只能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投票反对法官。他们全体一致的投票可以否决法官的意见,但他们当中一位或两位的投票则不能产生这种效果。改革以前,在市法院根本没有陪审团。

  改革以后,由于在城市和都设置同样的新制的地区法院,开庭时审判团通常由一名法官和三名陪审员组成。陪审团中的每一个成员有一个单独的与法官同等的投票权,因此非专业的陪审员可以否决或者以多数票的上风否决法官的决定。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的是,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芬兰的陪审团可参与决定的事项不仅包括事实题目也包括法律题目。

  (三)新的初审阶段

  改革以后,普通民事案件必须在受过法律专业练习的地区法院职员的主持下进行初步审理。原告必须向法院提出书面的传唤被告的申请,并且在申请中载明请求的性质,揭示支持其请求的证据形式和来源等。但是,这个书面申请不能替换一般的证据使用,由于采用书面的证词是不答应的。无论如何,仍然要求原告把他所提供的证据和他提议传唤的证人姓名放进申请的封套。在那些可能以简易程序处理的案件,这种申请可以更简单一些。假如原告的申请被准许,被告应在限定的时间内答辩。

  初步审理从对书面意见的审查开始,以和解、作出简易判决或者进进主要庭审程序的决定终结。初审程序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当事人达成一个折衷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在初步审理阶段,法官也可提出调解方案对争议双方进行调解。现在,芬兰法官的作用应当被理解为不限于充当裁判者,也包括充当调解者。

  (四)主要庭审程序

  初步审理阶段案件不能以和解或其他方式解决的,可以直接进进主要庭审程序,或者在初步审理后至迟不超过14天的时间内进进主要庭审程序。直接进进主要庭审程序的,仍由受过专业练习的主导初审的法官继续主持主要庭审程序。这意味着,在初步审理阶段已经向法院提交的审判材料,在主要庭审阶段不必再提交。

  未直接进进主要庭审程序,而是在稍后的时间由法院开庭单独进行的案件,通常由主审法官与一个陪审团或两名另外的法官组成审判团进行审理。但是,当事人必须重新向法院提交全部相关的材料。

  主审程序由开庭陈词、证据展示以及意见三部分构成。根据新的程序集中化的原则,主要庭审阶段一般不答应申请延期。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答应申请延期。在延期的情况下,审判往往被延长在45天或更长的时间以后,主审程序不得不重新举行。当然,这种中断是正常的,它不属于延期的情况。

  (五)言词主义

  1993年改革引起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在主要庭审阶段,整个程序必须以口头方式进行。尽管证人的证言在初审阶段已经公然,但是仍要求证言应当由证人在主要庭审阶段亲身出庭提供。案件当事人在初步审理阶段没有提出的新证据或者新的事实不答应在主要庭审阶段提出。这是新的程序改革的一个支配原则。法庭因此被授予适用“排除”规则的权力。一个想在主审阶段变更诉讼理由确当事人,除非有特别的理由,一般是不答应的。当然,设置排除规则的目的在于排除主审阶段可能出现的一方当事人搞证据突袭。在法庭上,由法官亲身询问证人,但是,当事人通常也被赋予在法官之前或之后询问证人的权利。

  整个包括初步审理阶段在内的诉讼程序制度可以被描述为一个过滤制度。该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案情清楚和已经做好预备的情况下对案件尽快作出判决成为可能。只有情况复杂和不清楚的案件才必须走完整个制度设定的程序。这是芬兰的***分要求以公道的方式分配司法资源所期看的。

  (六)上诉制度的改革

  尽管上诉制度的改革尚未进行,但是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方案已被提了出来。改革上诉制度的两个提议分别是:(1)增加上诉法院以口头方式审理案件的数目。特别要求对一审判决主要依靠一个证人作出的案件,或者当事人提出口头审理要求的案件,都应当以口头方式进行审理。(2)在较小的民事与刑事案件中,引进提出上诉申请许可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只有上诉到最高法院的案件才要求申请许可。

  在芬兰,以上诉的方式寻求救济的可能性迄今已成为法律保护公民权益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上诉申请应当具备必要条件的建议必将面临来自芬兰律师界的否定性反应。已经有建议提出,这是一个正确的批判,特别是与先期的改革所产生的一并考虑的话,在赋予陪审员就事实和法律通过投票否决法官意见的权利的情况下,假如同时引进限制上诉权利的制度,将会产生灾难性的结果。

  三、民事司法改革的实效与存在的题目

  芬兰民事司法改革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它至少引起了刑事司法领域的一些相关改革。例如,诉讼进行的口头性、即时性和集中化的目标也被援用来指导刑事司法改革。具体表现在:(1)确立了刑事诉讼进行期间,合议庭的组成职员不能变更的规则。(2)主要庭审阶段,庭审以口头方式进行,***局的预审调查记录不再被纳进审判卷宗内。(3)在某些案件中,刑事被害人在预审调查和审判期间将能够获得一个审判律师或支持者的帮助。假如被害人要求民事赔偿,这一权利主张应当在预备审理阶段确定,然后由检察官在法庭上提出这些要求。

  在进步诉讼效率、促进司法的公正性方面,芬兰民事司法改革的立意无可厚非,但是按照上述的正当程序和司法资源公道配置理念推行的改革,其在实践层面的落实,仍遭遇不少的困难,存在着不少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法律共同体的消极反应制约了改革方案的实施

  假如没有法官、律师和诉讼当事人的合作,新的民事司法改革将不可能取得成功。对大多数律师来说,新的改革措施最难做到的事情恐怕是口头性原则。由于,改革之前,在第一次法庭上的宣读之后,律师几乎都是以书面方式提出他们的意见的。诉讼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律顾问现在所要起草的文件(如传唤申请)也远比以前更加具体具体。这意味着在申请向法院提出之前就要对案件做彻底、充分的预备。改革以前,申请简明扼要以及缺乏具体主张极为普遍。原告可以在传票发出以后再来对案件的有关事项作出改进,有时甚至在第一次开庭审理后才做这些工作。

  正如芬兰图尔库大学的诉讼法学者欧罗所指出的:“在没有对法典本身进行改革的情况下,假如与制度相关的职员对改革持接受的态度,在制度上作一些改进是有可能的。现行的法律答应通过规定新的规范来实施某些改革。但是,假如法律职业群体在实务上抵制改革,那么规定新的严格的规范也就是贯彻改革的惟一方式了。”

  (二)改革方案本身的缺陷了改革理念的落实

  尽管新的民事司法改革的一个目的在于加快民事诉讼的进度,但是,它实际上导致整个诉讼过程进展缓慢。假如案件比较简单的话,它无疑将会获得一个比以前快的判决。但是,新的“程序集中化”的原则可能使审理的进展比起以前更具分离性和更加冗长。例如,新的规则规定,假如主要庭审程序中延期审理持续的时间超过14天,庭审通常将会重头开始。假如延期超过45天,法院将会命令重新审理。新的审理意味着所有以前的证据必须被重新提出。尽管设定这一规则的目的在于防止过多延期审理的数目,但是实在施的结果却可能使整个程序的进行明显并不是非常快。

  另一个明显的制度设计方面的题目存在于陪审制度。由于民事陪审制度改革以后,陪审员拥有了一个单独的投票权。这就使陪审团以占多数的投票否决法官关于法律题目的决定的可能性增加。这在芬兰已成为一个遭到异议的新题目。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困难:假如希看外行的陪审员决定法律题目,那么他们有必要接受法律练习;假如陪审员接受了法律练习,他们将要停止当外行的陪审员。人们通常以为陪审员从来不会就法官提出的法律题目作否决的投票。然而,在最近一个申明散乱的刑事案件中,尽管法官听取了被害人出庭陈述证词,而陪审团成员没有,但是陪审团成员最后以多数票否决了法官的意见,宣判被指控犯有强***罪的被告无罪。芬兰的民事陪审制度还产生了其他的一些题目。在那些以前没有陪审团的城市和乡镇,选拔合适的陪审员以服务法院审判工作的题目被提了出来。例如,赫尔辛基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困难,由于陪审员不能出席庭审或者被发现有道德上不适合担任陪审员的情况。很多陪审员已经被发现在***局有过记录,甚至有一个在他被要求前来供职时,正在监狱里。

  四、结语

  民事司法改革的推行,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司法理念、本土实践与域外资源三方面关系的调适题目。的民事司法改革如要取得成功,不仅应当明确地提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的改革理念,以之指导改革的实践,而且也应当以批判的眼光、鉴戒各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使中国司法改革的伟大实践置身于各国民事司法改革的潮流之中。芬兰民事司法改革的特点,显示了中芬两国国情和司法制度的较大差异。但是,假如从司法的共性着眼,其初审程序的设置、陪审制度的改革及其成效、有关各方对拟议中的上诉制度改革的反应、法律职业共同体对改革的态度等等,无不令人印象深刻,当下中国相关制度的改革应能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芬兰民事司法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相关文章:

现代司法理念与民事再审程序改革的理性思考03-09

关于司法的制度属性与司法改革02-26

试述司法理念与司法公正03-24

现代司法理念与司法公正03-22

司法改革与律师业03-24

司法改革的目标和界限12-05

论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03-25

近代中国的司法改革思想03-05

我国刑事司法应引进修复性司法理念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