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营经济发展的刑事法制保障

时间:2024-08-14 15:28:23 法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民营经济发展的刑事法制保障

  摘要:目前,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规范和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法制却比较滞后,其中刑事方面,立法和司法都存在着缺陷。为了保持民营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刑事法制的完善急需加强。

  关键词:民营经济;宪法政策地位;刑事法制保障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进发展过程,如今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1年,我国民营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20.46%,在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超过1/3。2002年,浙江民营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某些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更高。为充分发挥我国民营经济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增加税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保持民营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需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固然从中心到地方出台了很多保护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但是,离符合民营经济发展要求的健全的法制环境还差距甚远,任务艰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切实保护私有财产权,使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为此,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法制环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刑事法制的角度探讨如何完善刑事法律制度,加大刑事司法保障,保护和促进民营经济的顺利健康发展。

  一、民营经济宪法政策地位的基本熟悉

  我国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82 年,《宪法》第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治理,指导、帮助和监视个体经济。”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正当的收进、储蓄、房屋和其它正当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续权。”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社会主义经济的,并提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随后,经济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探讨和实践国有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国有民营就是其中的一种。“民营”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民营经济是相对国营经济而言,是指除国营以外的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总称即非国营经济。就所有制形式来说,民营经济包括国有经济中的民营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按企业形式来论,民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民营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民营企业不是法律范畴,习惯上将民营企业涵盖国有民营、私营、个人独资及外资等企业组织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和加深,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法律政策规定得到逐步发展和加强,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也越来越突显。1988年,《宪法修正案》第1条规定:“国家答应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视和治理。”1997年,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16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视和治理。”2002年,十六大夸大,尽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21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视和治理。”第22条规定:“公民的正当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续权。”

  从上述有关民营经济的宪法和国家政策规定可以看出,开始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补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被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原来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引导、监视和治理”修改为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视和治理”;国家最先保护公民的“正当的收进、储蓄、房屋和其它正当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续权”扩展为公民的“正当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续权”。这些宪法政策规定的演化表明民营经济的地位经历了由答应到肯定再到促进的发展进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民营经济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同等竞争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新格式。

  二、民营经济刑事法制的现状考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引导、促进和保护我国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确立、体现和巩固其国家宪法政策地位,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刑事立法、司法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在刑事立法方面,我国《刑法》总则规定了“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维护经济秩序”等;《刑法》分则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假冒他人专利、侵犯贸易秘密等侵犯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犯罪,损害贸易信誉、商品声誉、非法经营、强迫交易等扰乱民营企业经营的市场秩序犯罪,侵犯民营企业经营治理职员及个体工商户的人身权利和***权利犯罪,抢劫、盗窃、职务侵占、挪用企业资金、合同诈骗、巧取豪夺等侵犯民营企业财产犯罪等。在刑事司法方面,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同等,在法律眼前,不答应有任何特权。”这两条规定清楚地表明,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犯罪行为如何查处,应由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进行,而且必须根据客观事实,依照法律,所有犯罪主体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同等。《刑事诉讼法》的其他规定为打击犯罪,保护民营经济提供了具体的司法准则。

  《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刑事法律制度为我国民营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刑事法制保障,但是与建立健全保护民营经济的正当权益和利益的完善法制环境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有关民营经济刑事法制存在不少缺陷,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立法方面的不同等。突出表现在我国《刑法》对公私财产的保护、对国有企业工作职员和非国有企业工作职员处罚不同等。例如,《刑法》针对国有财产所有权与非国有财产所有权主体规定了贪腐罪与职务侵占罪、挪用***罪与挪用资金罪,这种规定虽不无道理,但在量刑上却有很大的差别。贪腐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职员,侵犯的客体是国有财产所有权,假如犯罪主体贪腐10万元以上且犯罪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被判正法刑;而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非国有性质单位的工作职员,侵犯的客体是非国有财产所有权,即使侵犯单位上亿的资产,甚至造成企业倒闭,最高只能判处15年的有期徒刑。同样,挪用***罪与挪用资金罪基于侵犯的客体不同,犯前罪的最高量刑标准是无期徒刑,而犯后罪的最高量刑标准则是10年有期徒刑。显然,《刑法》对国营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保护存在不一致和不同等。   2.司法方面的不公正。立法的不同等必然导致司法的不公正。由于长期形成的国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以及立法滞后,司法领域出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同等对待,法律眼前人人同等的原则难以得到真正贯彻落实。例如,国有企业的工作职员侵占了国有资产,要按《刑法》处理,依法判刑;而民营企业员工非法占有、卷逃民企的资金,往往按民事纠纷处理。假如国有企业欠民营企业的钱,可能只按民事纠纷立案;但民营企业欠国有企业的钱,可能要按刑事案件查处。不仅民营企业的财产权利经常得不到有效保护,很多民营企业家的人身安全和名誉安全也得不到及时保障,甚至发生随意抓捕、羁押民营企业家的事件。此外,司法领域还存在向民营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的不法现象。

  以上可以看出,为了保障民营经济的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亟待解决刑事法制的立法不同等和司法不公正题目,只有这样,才能为尽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民营经济刑事法制的保障对策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当前,民营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为发挥其在增加市场竞争主体、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渠道、丰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在《宪法》修改的基础上完善刑事立法,加强刑事司法,创造和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公然、公平、公正、同一的竞争环境。

  1.修改《刑法》相关条款。按照《刑法》贪腐罪和挪用***罪的规定,修改《刑法》的271条的职务侵占罪和272条的挪用资金罪。建议前条修改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职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巨大、情节恶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恶劣或者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正法刑,并处没收财产。建议后条修改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职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回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情节恶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恶劣或者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通过这样的修改不仅体现国家对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同等保护,而且可以有效打击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的违法犯罪行为。

  2.加大刑事司法力度。

  (1)树立同等保护民营经济的司法理念。民营经济的基本地位已得到宪法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确认,司法机关在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中,要以宪法规定为最高准则,增强服务大局意识,坚定不移地把保护和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在司法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公然、公平、公正的司法理念,树立打击与保护并重、执行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的执法思想,实行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一体保护。遵循罪刑法定和法律眼前人人同等原则,严格依法办案,规范执法行为,同等、公正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正当权利和利益。

  (2)严厉打击侵害民营经济的严重刑事犯罪。公安、检察、法院和司法行政部分要加强协作与配合,依法果断打击杀人、伤害、绑架、破坏选举等侵犯民营企业经营治理职员及个体工商户的人身权利和***权利的犯罪;依法果断打击抢劫、盗窃、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合同诈骗、公司企业职员贿赂、巧取豪夺等侵害民营企业财产和破坏生产经营的犯罪;依法果断打击假冒注册商标、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假冒他人专利、侵犯贸易秘密等侵犯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犯罪;依法果断打击损害贸易信誉、商品声誉、非法经营、强迫交易等扰乱民营企业经营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涉及民营企业的法律政策界限不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等不明题目,要按照罪刑法定的原则处理,严格区分涉及民营企业正当权益的经济纠纷和经济的犯罪案件,依法纠正司法机关对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合同诈骗、公司企业职员贿赂等犯罪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的行为。

  (3)严厉查处国家工作职员侵害民营企业利益的职务犯罪。为促进国家工作职员廉洁从政,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平竞争服务环境,依法果断查处党政、司法、行政执法和经济治理部分的国家工作职员利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职务之便,对民营企业及其经营者实施索贿、报复陷害及玩忽职守等侵权渎职犯罪;依法查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在行政审批、招商引资、工程招投标、税收征管、土地征用等领域发生的职务犯罪。

  (4)严格司法机关办案纪律。司法机关要树立良好的办案形象,严格执法,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正当权益。在办理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时,严禁对民营企业经营治理职员刑讯逼供,辱骂或体罚涉案当事人;严禁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严禁截留、挪用、私存暂扣款,使用暂扣物品;严禁干扰企业行使自主经营权的行为;严禁对控告、举报、申诉、上诉的民营企业职员冷漠、生硬、蛮横、推委;严禁违法插手民营企业的经济纠纷,或对有关机关违法插手民营企业经济纠纷的行为给予“正当”庇护。

【试论民营经济发展的刑事法制保障】相关文章:

试论刑事内知证据03-19

试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构建03-19

试论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03-24

非正式制度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02-27

环渤海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探析03-25

试论我国商业秘密的刑事保护现状03-18

试论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管理03-21

人权保障与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03-03

试论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审查逮捕工作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