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民族经济法学经济分析方法的必然性
文章以为,作为以民族现象及其为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民族经济法学的基本研究是经济的方法。从必然性和逻辑一致性两方面来看,经济分析是必要的。从民族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经济性、民族经济法公平的世界观和经济的世界观的同一性、民族经济法律规范的相对稀缺性三方面看,经济分析具有可能性。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是本钱效益分析法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关键词:民族经济法 经济分析 研究方法 必要性 可能性
民族经济法学是以民族经济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具有二重学科属性,一方面,它属于民族学的范畴,进一步讲,它是民族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属于法学的范畴,是从属于经济法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从学科渊源上看,它是民族学、法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三者的综合与分化。同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经济法学有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即经济分析的方法。
一、经济分析的必要性
研究方法是学科水平的标志。巴甫洛夫以为,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进步一步,随之在我们眼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布满某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①。将经济分析的方法引进民族经济法的研究可能会招致两方面的诘难:一是以为这种“不伦不类”会混淆学科之间的界限,甚至会造成某种“领地”的混乱。我以为,经济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虽来自经济学,但是,它能够较好地将法学的实证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连接起来,从而达到法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何况,学科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给学术领域划分界限的任何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有些东西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我们小社区牢不可分的一部分,但它昨日可能曾是一块格格不进的飞地,而明日它也许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我们分离,企图规定自己的界限了”②。另一种诘难也许来自那些崇尚正义价值的法学家。他们以为经济分析方法的将导致对法的正义价值的削弱。笔者以为将正义与效率对立起来的观念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任何法都包含着正义和效率,只不过这种正义和效率都是有限度的。经济分析方法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历史必然性。把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来分析,解析法律现象的经济根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德斯鸠研究了法的精神和古罗马民族兴衰的原因,揭示了法律现象的经济逻辑:“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冷、热、温的天气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 ”①。德国著名法学家历史法学派代表萨维尼以为,法并不是立法者创造的,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体现。他以为法律的存在同民族的存在和民族的特征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法律就已经具有了某个民族所固有的特征……它们不过是自然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某个民族所独占的才能和取向,它们只是特定属性的表象。②历史法学派代表英国的梅因教授运用历史的、对比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法律的发展史。他对雅利安的民族的各个不同支系,尤其是罗马人、英国人、爱尔兰人、斯拉夫人以及印度人的古代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这些民族法律制度中的诸多经济因子:财产、契约、遗嘱,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法律范畴:所有权、债、和继续权,从而形成了一系列贯串着这些特定民族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经济法律范畴:财产—— 所有权,契约——债,遗嘱——继续权③。功利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边沁的思想大概是法律的经济分析的最早萌芽。边沁以为:人类的规律就是“避苦求乐”,正是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是人生的目的。无论是从人性还是从自然出发来看,减轻痛苦并增加快乐的行为在道德上是善良的,在上是优越的,在法律上是有权利的(正义的④)。在他看来,增进人类幸福的办法,应从立法开始。在论述法律的经济逻辑时,边沁以为,财产和法律是同生共死的,法律产生以前是没有财产的,而一旦消灭了法律,财产也不会存在⑤。边沁的法律思想,直接被后代的学者所继续。
以上法学家对法律这一现象的研究均以某一特定民族作为对象。孟德斯鸠重点研究了罗马民族的兴衰,萨维尼的重点在德意志民族,梅因则全面考察雅利安民族的各个支系,边沁则以英吉祥、法兰西、意大利及俄罗斯民族为嚆矢。他们研究的共同点在于: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特定民族主体法律的经济因素和民族因子。不管他们的研究结论如何,都是民族经济法经济分析的历史开创者。
真正开创民族经济先河的是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亚当.斯密首次将经济分析的于法律领域,以此来法学的经济理性。马克思创立的唯物论和经济学不仅分析了法律这一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而且以资本主义为例,剖析了其经济基础的全貌并将古典经济分析所遗漏的相关法律因素如产权⑥、制度、国家和意识形态统统包括进往,进而指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形式的本质在于便于资产阶级掠夺最高额利润,三权分立的本质在于
便于各种资本家分享均匀资本收益,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本质是资本阶级私有财产权的体现等
---------
[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7页。
参见[美] 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法律与法律方法》,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参见[英]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9章中有关民事法律思想的表述。
笔者注:法律上的权利是该法所持的正义的体现,当然是有限度的,是相对的。
参见张宏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52页。
在《资本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被译为“财产权”。
结论。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与孟德斯鸠、萨维尼、梅因、边沁等人一样,考察的是欧洲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法律制度,他们在批判地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的,使得每一种理论都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了制度经济学派,他们对本国民族经济法律的分析更趋于系统化。其代表人物凡勃伦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经济学体系,重点夸大对古典经济学重市场轻制度的批判和修正,建立以研究制度演进过程为基本的经济理论。主张从制度上修正资本主义的经济法律结构。该学派的其他人物如康芒斯和米契尔还夸大从法律制度的角度论述特定国家和民族法律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夸***律对经济的作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涌现以及全世界的吞并浪潮,各国为发展本国本民族经济大量立法, 1973年,美国波斯纳教授出版了《法律的经济分析》①一书,将经济分析的视角由经济领域扩大到非经济领域,完成了经济学对法学的全面渗透。就像经济是法学的基本范畴一样,法律已经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同样,法律、民族、经济是民族经济法学的基本范畴。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与接纳以及研究方法的鉴戒反映了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的复杂关系以及边沿学科产生的必要性,民族经济法学正是克服学术界“占山为王”现象的基本学术气力。
诚然,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学者所使用的“民族”概念不尽相同。尤其在考证源流时,这种差异往往成为障碍。然而,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使得“此民族”与“彼民族”的共性体现出应有的学术价值,使得理论的鉴戒、移植和修正有了立足点、方向和回宿。事实上,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终极解体,中国的法制也由此开始了极其艰难的近化进程。中国法学研究作为中国法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内容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鉴戒。因此,把经济分析的方法引进我国民族经济法学研究具有历史必然性。
(二)逻辑一致性。这里所讲的逻辑一致性是指民族、经济与法律三者之间的内在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总是处于一定的经济形式之中。孟德斯鸠在他的著作《波斯人的书札》、《罗马兴衰原因论》和《法的精神》中,应用了很多民族学的材料。他以为一切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有它的客观必然性,世界各民族间的一切现象,虽说千差万别,十分别致,但全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全有可循②。这种把民族现象回为一种自然与历史过程的观点,充分展示了民族的社会历史属性。马克思、恩克思在《论犹太人》《英国工人的状况》《论波兰》及《***宣言》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他们论证了资产阶级民族是发达基础上,打破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之后形成的,提出了解决民族题目的根本途径:“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之间的
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程度”④,这种关系就是马克思
----------
此书中译本已由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
参见《民族学与》,宋蜀华﹑白振声主编。中心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1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上)《***宣言》部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部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在其《学批判》序言中所描述的经济结构。之后,马克思创立了其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并把社会形态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密切联系,甚至以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暂时还是民族的……”①。随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为:自古至今,世界上民族固然千差万别,但各民族的发展都是沿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进行的,都是由低级向高级,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前进的;同时,每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不管这个民族熟悉与否,客观上都处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属于一定的经济形态之中的 ②。
2、 民族经济与民族具有逻辑一致性。
如前所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把社会形态的研究置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之中考察,提出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一般关系的原理。据此,我以为,任何民族的生产方式以及该民族所 处的国家中的生产方式都制约着有关该民族的法律制度;特定民族的经济关系产生相关的法权关系,这些法律只是表明和记载了该经济关系的要求,并与该民族的生产关系相适应,以该民族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并对该经济关系有反作用。由于马克思是从经济对法律的决定作用和法律对经济的反作用两个方面来论证经济与法的关系原理,于是,在理论界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了重经济建设轻法制建设的不平衡倾向。建国以来,先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挂帅忽视了经济建设,带来了新中国经济发展长期滞缓之后果,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轻视法制建设,使得经济建设受到。为了克服这种不平衡性 ,理论界做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有学者指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一种矛盾的运动,相互决定的关系。不同的是,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具有阶段性,而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体现于各个阶段之中。这种关系也近似体现了经济与法的关系③。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以为,法律既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经济关系,也不是仅从经济关系的外部对经济运行产生作用,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对经济运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然,我们传统理论以为的“经济决定法律”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看来截然相反,假如从对立同一的辩证法看,既重视经济对法律的决定作用,也重视法律对经济的决定作用,“抛开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的偏见,它说明了思想史上对法与经济关系的熟悉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到内部、由个别到一般的理论深化过程,这符合熟悉论的逻辑规律。”④这也是我们提出民族经济法经济逻辑一致性的基本理论依据,这种逻辑一致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⑴、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民族经济法律的经济分析具有逻辑实质性。由于物质生产方式对生产关系(法权关系)极其附属的法律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所以,每一每个民族法律的基本使命必须与同时代本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相一致。我国事一个同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经济法律规范不但在单行的民族经济法规中存在,而且也体现在刑法、民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基本经济法律甚至宪法当中。宪法明确规定保护、鼓励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民族区域自治法从第25条至底35条都
是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的法律规定。其它基本法律具有相应规定。在全社会倡导“西部大开发”,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今天,必须将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演变为法律逻辑,使民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上)《***宣言》部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页。
参见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与》。中心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87页
胡泰来《与法之学——经济法学科内涵另释》载《政***丛》1999年第5期第22页。
周林彬:《经济学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族经济法治贯串于民族经济的全过程并与民族经济立法、执法、司法、遵法等法律实践环节相适应。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长期受封建独裁、 仍 奉行“政策主导”的国度,夸大民族经济法与同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相一致、与建立同一的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相一致、与国家的民族经济政策相一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也是我国当前物质生产方式制约性的必然要求。
⑵、从新制度经济学“法律决定论”的角度看, 民族经济法的经济具有逻辑的应然性。这种应然性是指,民族经济法的不同层次的立法者的立法行为应当在符合《立法法》的实体 规定和程序规定的条件下,只能从同本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中领悟立法的价值取向,确定法律制度的和结构。这些法律规范作为本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变量,直接影响着本民族社会经济运行的本钱效益的高低。这就提出了一个民族经济法“应该是什么”的。在基本理论层面上,需要一批懂得民族学、经济学和法学的复合型学者对当前民族经济法的实然性进行彻底的反思与修正,使得民族经济法获得“先进为主”的地位,为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保驾护航。当前,国内已有学者提出西部大开发应当以法律为主导的观点,在我国这样一个民商法和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很不发达的国家,解析法律的经济逻辑对法律学科建设本身来讲意义也非同平常,更不用说法律对经济运动过程和结果的决定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民族经济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认可了法律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的角色并加以重视。早在1981年,美国就通过了12291号总统令,要求所有新制定的政府规章都要符合本钱——收益分析的标准①。显然,民族经济法作为一种法律资源,其经济逻辑是不问可知的。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国家与民族地区以及民族地区之间、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实际上是一个权利义务的选择和效益化设计题目。立法者只有正确地评估法律供求,公道地设计权利义务关系,建立预防冲突和消解矛盾的法律机制,才能保证民族经济法的实现。
由是观之,“经济决定论”反映了它是对民族经济法律经验分析基础上形成的,解决了民族经济法实然性的题目。而“法律决定论”则反映出它是对经济价值分析基础上形成的,解决了应然性的题目。二者的结合与相互平衡将标榜一种中立的价值观,使民族经济法的经济分析能够对实际的法律运作和经济发展提供可选择的优化方案,从而印证了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两种路径相结合的方法的逻辑一致性,也使得对民族经济法的熟悉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同一的高度。
二、经济分析方法的可能性
把经济分析的方法从经济领域引进非经济领域尤其是法律领域,在法学研究上具有革命性。而把它引进对民族经济法的研究虽是笔者的一个尝试,但这种可能性是显然的。对于可能性题目的解决,将有利于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来增强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能力。民族经济法的下述特点将构成其经济分析可能性的基础。
(一)民族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经济性。
------------
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康兆译:《法律的经济分析》,大百科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马克思主义以为法不是在创造经济关系,而是翻译和描述经济关系。民族经济法作为适用于经济领域的经济法下属的一个独立的次级法律部分,有着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即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具体地讲包括:民族地区的组织治理关系,民族市场治理关系,民族经济宏观调控关系以及民族社会保障关系。以上四种关系回结到一点,是一个关于民族经济治理题目(当然也有民族经济协作关系的因素)。这些关系的明显特点在于经济性,即每一种关系的客体(如人力、资金、政策等)都是一种资源,需要相关治理机制,调控机制和保障机制,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的最高化、本钱的最低化、收益的最大化以及社会福利与个人福利的最佳平衡。实际上,从当前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情况看,经济法买通了经济学与法学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经济法的一些基本范畴也分别来自于经济学和法学(如效率与公平最具代表性)。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人们对经济实践和法律实践的等量齐观式的双重关注,经济学实现了向法学的全面渗透,以至于人们形象地以为经济法是“三分法律,七分经济”构成。这正是经济法经济性的明显标志,而民族经济法作为经济法的子系统,其经济性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二)民族法两个世界观的同一。
无论是古代法学派,先验唯心主义法学派、法学派、功利主义法学派、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派、以及当代西方的法学派和现实主义派别,基本都涉及到了对法的价值取向的选择。也就是对法的公平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熟悉。法史的表明,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起来的做法必将把法律引进死胡同。当代西学界基本上把法的价值概括为:自由、安全和同等。自由感鼓励人们往从事那些能够自我发展并促进个人幸福的活动,对安全的追求促使人们寻求公共保护,以抵制他人的非法侵害。对同等的追求则促使人们依据一定的公平标准与一切有悖于公平的行为抗争①。自由、安全与同等不但包含了人身的自由、安全与同等,也包含了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财产的自由、安全与同等,这正是公平与经济两种世界观的题中之意。民族经济法同样有两种世界观:公平的世界观与经济的世界观。由于我国的民族地区地处边陲,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与内地经济上存在一定差距,为了缩小和消除这种差距,落实民族地区的公平发展权,国家通过各层次的民族经济立法体系加强民族经济立法,使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可以说,民族经济法正是担负着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各民族经济同等的责任,这也是民族经济法公平世界观的体现。另一方面,我国多年来倡导的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我国的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 夸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才出现了把政策和法律作为资源优先向东部和沿海地区配置的“不公平”现象,从而导致了东、西部经济社会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是基于西部地区也需要发展经济这样一个客观要求。而从法制意义上讲,民族经济法正是从民族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使民族法律和政策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给民族地区,以弥补以往的配置失衡缺陷,达到法律配置的公平,终极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经济法的公平世界观和经济世界观是同一的。因此,用效益原理即本钱效益的经济的来反思和重构我国的民族经济法具有重要意义。
-----------
参见[美]E·博登海默著、 邓正来译:《法法律与法律方法》。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05—108页。
(三)民族经济法律规范的相对稀缺性。
我国民族经济法律规范的相当稀缺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专门的民族经济法典。专门的民族经济法典是调整民族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它应当对民族经济关系中的基本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诸如民族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民族经济法律关系,民族经济法律责任等。当然,有的学者以为,从全国经济和民族地区经济角度上看,国家很难对全国的经济题目制定一个经济法典,同样也很难制定一个民族经济法典①。在笔者看来,制定同一的经济法典有困难的原因在于我国事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诚然在法制上不能搞“一刀切“。然而,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制定专门的民族经济法典成为需要。当前,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法制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因素。为此,法学界要求制定《西部开发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并有一些成果问世。这些成果完全可以作为制定民族经济法典的鉴戒和原材料。第二、我国的民族经济法规范过于笼统、简单,缺乏可操纵性,有些法律条文孤立无援,无法形成严密的法律规范。宪法序言规定:“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民族共同繁荣”。第4条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个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122条规定:“国家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5条至第35条基本上也是相关的一些笼统性规定。如第2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条件下,根据法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公道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规定在其它基本法中也很多。我们知道,民族经济法作为一个法律部分,是由相关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构成的。法律规范有其特定的逻辑结构: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是把规范同实际状况联系起来的部分,它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这一规定生效;处理是行为规则本身,指权利义务的安排;制裁是指对违反这一规则所采取的国家强制措施。上述法律规定不但从条文本身来讲不构成法律规范,而且在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找不到其缺失的要件。由此看来,从部分法意义上考察民族经济法,它的供给是相对稀少的。第三、从民族经济法效力等级上看,我国的民族经济法的效力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关系相对简单,国家在制定同一的基本经济法律时,往往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变通适用权,或由民族地区另外立法,制定实施细则。这种委任立法是一种从实际出发的务实做法,但却导致了民族经济法的低效力等级低以及地方立法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等法制混乱现象的泛滥。
由此看来,在我国,民族法的供给相对于丰富多彩的民族经济关系来讲,具有稀缺性。为了实现对这种资源有效、公道、高效的配置,经济是一个基本的。
三、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本钱效益分析法。民族经济法是一种稀缺性的法律资源,它以调整民族经济关系为己任并且带有强烈的经济性。在民族经济实践中,不但存在着资本市场、人力市场和技术市场,
------------
参见吴宗金:《民族法制的与实践》,***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页。
而且存在着作为民族经济内在变量的民族经济法的市场——民族经济法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民族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民族经济组织及其它单位)都作为自身利益的最忠实代表选择使用相关的民族经济法律,并尽可能地选择效益最大化和本钱最小化的交易路径。因此,本钱——效益分析法成为民族经济法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由于效益总是由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两部分构成的,因而本钱——效益分析法将不可避免地分解为本钱——收益分析法和本钱——效果分析法。前者属于市场经济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净收益的来进行分析。即净收益即是总收益减往总本钱。该收益并非民族经济法实际的生产所得,但是,它预防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并将失衡的经济关系恢复原位,实现了民族经济关系中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双向平衡。诚然,对民族经济法律效益的评价除了净收益的分析之外,还应当考虑机会本钱的大小。民族经济法的选择性规范的存在以及民族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超越法律界限的选择表明在不可兼得的条件制约下,选择任何一种行为都意味着不可能选择另一行为,亦即以另一行为作为机会本钱的,所以主体往往选择直观看来效益最大的行为以求得利益的获取。本钱——效果分析法因其不可量化显得难以操纵,因此并未作为民族经济法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但是,非经济效益不但可以在经济效益上反映出来,而且还有诸多的现实表现。假如由于民族经济法的实施而使得民族地区经济滑坡,那势必会引起民族地区秩序、安全、公同等价值的扭曲,这当然是一种反面效果,应当从立法、执法、司法、遵法等法律实践的某一个环节上找出原因,解决。假如由于民族经济法的实施使得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那么它的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都得到体现。假如经济发展了,却带来了社会道德沦丧、环境污染、资源破坏,那就说明机会本钱太大或者民族经济法制不健全,需要进行彻底的反省。
(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法学史上,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经常存在某种程度的对立。规范主义总是以既定的价值标准作为出发点,对法律行为的选择作出伦理判定,并力图通过这种价值来矫正法律行为,使之与法律的目标相一致。实证主义则不然,它作为一种的态度,反对任何先验的思辨,并力图将其自身限定在经验材料的范围内,从而把学术的对象限定在“给定事实”的范围之内,这实际是把价值排除在法学研究之外,把法学的任务局限在分析和剖析实在的法律制度的范围之中。作为一门新兴的边沿学科,脱胎于法学、经济学的母体,民族经济法学首先应当确立一定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实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社会的全面公正,这就耦合了法学的规范主义方法。同时,由于这种价值的核心是经济的世界观和公平的世界观的结合,它也和经济学的要求相一致。这样,规范分析对民族经济法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同样由于民族经济法学与民族学之间的“血缘”关系,民族学夸大的田野调查方法是实证主义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经济法的研究必然要继续这种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具体地讲,应当通过对民族经济法律题目基本事实和现象的再现和描述,揭示民族经济法律运行过程中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实然面貌,并对它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综合,以说明民族经济法律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假如说规范主义为民族经济法设立了价值目标,实证主义则通过实然性研究以便更好地实现民族经济法的应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经济法的研究必须抛弃传统法学“即此非彼”式的方***上的一元论,为民族经济法方***开辟一片希看的田野。
参见欧阳康:《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美]亚历克斯.英克尔斯著,陈观胜、李培茱译:《学是什么》,社会出版社,1981年版,第1 页。
【论民族经济法学经济分析方法的必然性】相关文章:
论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03-15
民族经济论文11-28
试论经济分析法学的应用03-22
论制度分析的整体主义方法03-18
论婚姻家庭法学研究方法的更新01-09
法学的学科定位与法学方法03-20
论析基于客户差异化的价值分析方法03-21
论边际分析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应用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