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正当防卫若干题目初探
摘要:正当防卫作为刑法规定的排除违法性的事由,是刑法赋予公民在遭受不法侵害时,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正当权益受到犯罪分子的侵害时,在来不及得到及时的公共权力救济时,不得已而采取的防卫行为。其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卫行为。但正当防卫并非如法律规定如此完美,在具体运用时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题目,诸如,防卫的时间限定题目,对象题目等等,本文笔者主要从正当防卫的对象,时间要求,以及不法侵害是否有防卫权题目来做一些浅显探讨。 关键词:正当防卫 防卫时间 防卫对象 不法侵害 引言 正当防卫是刑法明文规定的排除犯罪的事由,意为阻却行为违法性的事由,从外观表现看,正当防卫完全符合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但却缺乏社会危害性这一成立为犯罪的终极实质依据,因此,立法者为鼓励民众同犯罪作斗争的勇气,明确规定行为不违法,从而为他们排除了后顾之忧。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正当防卫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 个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以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而又尚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不负刑事责任。同时为了保护公民的紧急人身权利,刑法规定对于正在进行的杀人、抢劫、强***等严重性暴力犯罪的,采取正当防卫的造成不法行为人伤亡的,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题目,也不用承担任何刑事责任。对于后者特殊的正当防卫似乎并无太大争议,关键在于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正当防卫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本文将对此予以探讨。 一、正当防卫的防卫时间题目 “紧急情况下无法律”,当一个人的生命权或者其他正当权利受到非法侵犯时,而又难以得到国家公权力的及时救济时,法律往往会让位于现实的利益。在此情形我们要让他严格遵遵法律的一般性规定,已经过于苛刻了。但正当防卫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采取的,由于它牵涉的另一个主体的生命权的题目,不容轻视。因此,法律严格限定了正当防卫的采取时间为在不法侵害发生时,即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也就是已经开始但尚未结束。但究竟怎样认定不法侵害正在发生,以及是否以侵犯他人法益已经开始为标准,刑法学界争论很大,主要有直接面临说、进进侵害现场说、着手说与综合说等观点,①(注:参见赵秉志编:《刑法争议题目研究》上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5页以下)笔者以为采取综合说比较公道即原则上以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为准,但当法益面临被侵犯的紧迫危险性时,也可以采取正当防卫。笔者之所以赞成此观点,主要理由如下: (1)进进现场说夸大以犯罪人进进到现场为标准来作为不法行为的开始标准,但行为人进进了现场到实施犯罪行为,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我们很难判定行为人究竟是要实施犯罪还是其他,很难判定行为的方式,而此时实施防卫行为似乎不太适时。因此,该说侧重保护了防卫人利益,但忽视了犯罪人的一些的权利。有其不公道性。 (2)直接面临说夸大要直接面临不法侵害人时才可以开始防卫行为,这是不利于保护防卫人利益的,可能等到直接面临时,往往会来不及防卫就已经遭受侵害了,此时,在时间要求上过于苛刻,不利于正当防卫的实施。 (3)着手说有其一定的公道性,但有时难以认定怎样才算着手,而且对于一些突发性的犯罪,往往从着手到行为的结束需要的时间很短暂,而此时要求犯罪人开始着手才实施防卫行为似乎不妥。只有在那些有预谋的,有计划的故意犯罪中采取着手说比较适宜。 (4)综合说恰好解决了上述观点的不足之处,即原则上以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作为不法行为开始的标准,但当法益面临被侵犯的紧急危险时,可以采取防卫行为。这既有利于充分保障防卫者的利益,同时也兼顾了犯罪人的一些应有利益,因此比较公道。 基于此,笔者以为采取综合说比较适当。 关于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笔者以为应当是法益被继续侵害的危险已经消除,即行为人离开现场或者主动中止犯罪,或者被制服已不存在继续侵害的可能性,已经没有能力再次侵害时,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了,由于对于离开现场并不表明行为人就一定放弃了继续犯罪,同样还会再次出现在现场,只要有其能力,就不能排除其危险,而且对于有些犯罪往往会继续性现象,出现暂时的假终止,而实际上只是暂时的中止了犯罪,而非犯罪的结束。 二、防卫对象题目 有关正当防卫只能针对犯罪人本身而不能针对无辜的第三人,由于对于行为的发生第三人并无过错,正当防卫必须是正对不正,而不是对他人正当权益的侵犯,对于防卫者和犯罪人之外的第三人,因防卫人的行为所造成损害的,防卫人对此要承担刑事责任。此外,从刑法规定来看,正当防卫以采取制止不法侵害发生的方式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损害是否包括财产的损害,即正当防卫除了直接针对不法侵害人本身以外,是否包括其财产,笔者以为应当包括其财产,理由如下: (1)刑法要求采取制止不法侵害发生的方式,不未明确规定只能针的不法侵害人的人身进行,而且只规定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并为规定只能是造成人身损害。因此,财产的损害应当包括在内。 (2)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犯罪人所拥有的财产,即财产的权利回属应当是犯罪人本人,而不是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财产,当然处在犯罪人现实的支配之下的财产可能是基于不法所取得其中可能包括国家集体他人的财产。因此,只要在外观上使人相信为其个人财产即可。 正由于,犯罪人在实施不法侵害时,面对防卫人可能会毁坏其财物的情况下,他要面临一个抉择,是继续犯罪,实施侵害行为呢?还是为了保全得来不易的财产,出于对自身财产的吝惜,而放弃犯罪呢?当后者的利益大于前者的时候,犯罪人可能会选择放弃犯罪行为。因此,利用其财产所进行的防卫有时会起到一定的防卫作用,既然正当防卫是为了维护正当者的利益,因此,在选择方式上应当是答应多样化的,只要行为得立即可。 三、不法侵害人是否有权防卫 关于不法侵害人是否有防卫权题目,笔者以为原则上是没有的,否则是与正当防卫的宗旨相违反的,正当防卫体现的是行为的正当性,而非非发性,假如答应不法侵害人有权防卫,这对受害人是非常不利的,那行为的“正当”何在?既然,行为是由不法侵害人所引起的,就应当由其承担相应的风险后果,这是他在选择实施侵害行为时首先应当考虑到的风险。既然他选择了犯罪行为,就表明了他已经愿意接受了行为可能会碰到的不利后果。但对于行为人实施了稍微侵害行为时,在遭受到明显超出防卫限度的防卫行为时,是否有权行使防卫权呢?对于非以暴力方式平和的侵犯他人财产的,却遭受到了严重的人身方面的防卫行为时是否有权选择防卫呢?笔者以为对于前者可以实施一定程度的防卫行为,而后者一般不存在正当防卫题目,理由在于: (1)对于稍微的不法侵害,说明行为人本身并不像、想过多的侵犯他人的权利,其主观恶性较小,或者主观上并不希看侵害他人,但由于过失导致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固然行为是违法的,但当先前防卫人以明显超出限度的方式实施防卫行为,可能会危及到行为人的生命,这时候,防卫者是有过错的,有故意杀人之嫌,这种防卫行为已经不是正当的了,也是一种不法侵害,对于先前的防卫行为,行为人是可以采取正当防卫的,由于,相对于先前防卫者的防卫行为,行为人的不法侵害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已经演变为了需要寻求正当的权利保护了。我们不能由于行为人先前行为的稍微违法性而否认其整个行为的正当性,正如张明楷教授所说“假如稍微过失甚至无过错地引起了对方的侵害,或者预想只会引起对方的 稍微反击,对方却对重大利益进行损害是、时,仍有实行防卫的余地。”②(注: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页) (2) 对于非以暴力方式取得他人财物的,如基于盗窃、诈骗等等,在被害人发现后及时追赶的情形下,行为人为了抗拒抓捕的,而采取的对他人人身权利的侵害的,不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而可以认定为犯罪的转化,如转化型抢劫,关键在于,假如行为人的行为没有造成被害人轻伤以上后果的,即只是稍微伤的,或者不是为了抗拒抓捕的,而是行为人在遭受到先前犯罪行为的受害人的严重的危及人身安全的侵犯时,可否行使防卫权的题目,笔者以为可以有一定限度的防卫权,即以保全自身生命为限,同时又不能造成对受害人人身的严重侵害,由于,固然行为人有过错,但罪不至死,不能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综上,笔者以为,正当防卫并不仅限于正当的防卫主体,对于部分侵害行为的实施者也享有一定的自卫权。 四、小结 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又是会难以认定,但对于正当防卫,我们应当严格把关,一方面要禁止他的滥用,另一方面又要鼓励民众积极的行使这些权利,在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时,基于公平原则,也要适当的考虑到加害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①参见赵秉志编:《刑法争议题目研究》上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5页 ②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页【正当防卫若干题目初探】相关文章:
民事督促起诉若干题目研究04-29
刍议涉外海事证据保全的若干题目06-06
关于物权法立法中若干题目的建议06-07
对交通肇事逃逸若干题目的探讨08-28
关于民事执行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题目06-06
民事权利能力若干题目研究06-08
买卖合同若干法律题目研究06-07
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06-04
论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06-05
同一合同法制订中的若干疑难题目探讨(上)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