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权变动中的善意第三人及其界定
物权变动中的善意第三人及其界定
在物权变动中,第三人是指不参与当事人的物权变动的法律关系,但是与当事人的法律关系的结果有密切关系的一切人。基于民法基本精神,在物权变动中只应对善意第三人予以保护,而排除恶意第三人,这样才能在效率和公正之间求得某种平衡。如果无权处分人对物进行处分而使其落入恶意第三人手中,而又保护恶意第三人的利益,排斥原所有权的追及力,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物权效力的贬损。
既然要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那么应当怎样界定善意与恶意呢?善意即为善良的心意。在罗马法中,善意包括“守信”、“诚实”、“不欺诈”的意思等。在现代物权法理论上,所谓善意是指在物权变动中,受让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物权出让人为无权处分人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恶意是相对善意而言的,是指受让人明知或应当知道物权出让人为无权处分人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善意可分为无过失善意和有过失善意,前者是指行为人不应当知道,因而不知道存在足以影响行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心理状态;后者是指行为人应当知道而由于过失而不知道的心理状态。对于过失可分为一般过失、轻微过失和重大过失。若是第三人因欠缺一般人基本的注意,则为重大过失;若因“欠缺有一般知识、经验的人诚实处理事务时所需的注意,为一般过失;而若缺乏极谨慎勤勉精细的注意,为轻微过失。”[1]笔者认为,对于善意的界定应当包括无过失善意、一般过失善意和轻微过失善意;重大过失善意应当视为恶意。
总而言之,若第三人因一般过失或轻微过失而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物权出让人无权处分该物而取得所有权,则为善意;若第三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因重大过失而不知或不应当知道物权出让人为无权处分人,而取得该物所有权,则为恶意。此种情形下,原所有权人对该物享有追及力。
其实,善意是第三人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很难为局外人所知晓,因此确定第三人是否善意应结合当时的客观情况来判断。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对受让人善意的认定应采用推定善意的方法,即推定受让人为善意,而由主张其为恶意的原权利人提供证明,负举证责任。在举证后,法官应当根据原权利人的举证和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第三人在交易时是否出于善意。一般来讲,确定是否为善意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交易时间是否反常;(二)交易价格是否反常;(三)行为人对交易的了解情况;(四)物品是否具有反常特征等。
总之,只有准确合理地区分善意第三人和恶意第三人才能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交易秩序,确保交易安全。
【物权变动中的善意第三人及其界定】相关文章:
物权行为理论及其原则11-26
论用益物权的特征及其社会作用03-20
网络文学的界定特点及其价值01-01
浅论保险近因原则及其保险责任的界定03-23
房屋的交付与物权变动03-19
物权行为理论与善意取得制度的比对分析-论善意取得制度无法取02-28
浅论法律的变动性权威瑕疵及其矫正03-24
试述立功在司法实践中的界定03-23
我国物权立法不应采纳物权行为理论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