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我国破产重整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具体建议
论我国破产重整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具体建议
经济学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很多,在企业重整中表现最为明显,由于企业重整不仅造成外部投资家和经营者等内部人员的利益冲突,所以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盲目重整所带来的再次损失,不仅要频繁地向利益相关者披露重整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也要向投资者披露详情。
我国的新《破产法》并没有就公司重整的信息披露做出具体的规定,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是公司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对重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完善破产重整制度,建立公司重整中的信息披露制度,认为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完善制度的设计:
(一)重整中的信息披露的要求
一般公司重整要进行以下的信息披露:①上市公司申请重整或任命管理人时;②召集债权人申报债权时;③通知债权人、股东召开关系人会议时;④通过重整计划时。
尽管我国“破产法草案”对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没有规定专门的信息披露要求,但在破产受理程序中,要求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自裁定之日起15日内通知有明确地址的债权人,并发布公告。虽略有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重整的信息披露的完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证券法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重整不仅要符合破产法、民事诉讼程序法等规定,还要遵守证券法、证券监管机构以及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要求。常规性的信息披露要求,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定期报告要求,即必须根据《证券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信息披露准则要求,在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年度报告中如实披露公司的重整及其进展情况,年度报告的披露是非常重要的,其将会影响到上司公司的退市,防碍重整程序的顺利进行。其二是临时报告要求,即和破产法、民事诉讼法规定重叠的信息披露,诸如申请重整、要求债权人申报债权、召开关系人会议、通过重整计划、批准重整计划等,在《证券法》上均属于需要作临时公告的重大事项,重整的上市公司必须按照《证券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公告。特殊性的信息披露要求,对于涉及重大资产转让、股权转让、上市公司收购的,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1]
通过制定和完善《重整人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和《关于重整人及有关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等规则和指引,明确和细化对重整人信息披露考核的内容与标准的同时,将重整人的诚信责任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建立了对重整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合理怀疑机制,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违规信息披露行为。[2]
(三)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
根据《破产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的法律责任:“有义务列席债权人会议的债务人的有关人员,经人民法院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拘传,并依法处以罚款。债务人的有关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拒不陈述、回答,或者作虚假陈述、回答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 此法条所规定的义务是债务人有关人员对债权人的信息披露义务,本法第15条第1款规定了债务人的有关人员“列席债权人会议并如实回答债权人的询问”的义务,即对债权人的信息披露义务。该义务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列席债务人会议;二是在债权人会议上如实回答询问。有关人员违反本项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本条的规定进行处罚。而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有:
1、违反列席义务的法律责任
根据《破产法》第一百二十六条首先规定:“有义务列席债权人会议的债务人的有关人员,经人民法院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拘传,并依法处以罚款。”构成本项法律责任者,需具备以下条件:①须为有义务列席债权人会议的债务人有关人员。即本法第15条第2款规定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经人民法院决定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其他经营管理人员。②须为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所谓“拒不列席”,是指能够出席而故意不列席。至于其拒不列席是否有明确的拒绝表示,在所不论。因疾病、受拘禁、交通受阻或其他客观事由而不能够列席者,不承担本条规定的法律责任。③须为无正当理由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如果不列席债权人会议有正当理由,例如,经人民法院许可离开住所地,可以不承担本条规定的法律责任。④须为经法院传唤后仍然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这意味着,上述人员在无正当理由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只需进行一次传唤,如其仍拒不列席,即可实施拘传。如这与《民事诉讼法》第100条规定须经两次传唤方可拘传的规定有所不同。
2、违反说明义务的法律责任
本条还规定:“债务人的有关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拒不陈述、回答,或者作虚假陈述、回答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构成本项法律责任者,需具备以下条件:①须为负有说明义务的债务人有关人员。即本法第15条第2款规定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经人民法院决定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其他经营管理人员。②须为违反说明义务。例如,本法第68条第2款规定的在债权人委员会提出要求时的说明义务、第84条第3款规定的就重整计划草案做出说明并回答询问的义务。③须为以拒不陈述、回答,或者作虚假陈述、回答的方式违反说明义务。其中,“拒不陈述、回答”为故意的不作为方式,“作虚假陈述、回答”为故意的作为方式。如果为因疏忽或能力欠缺而发生遗漏、错误陈述或者表达不清,则不属于本条规制的范围。[1]
违反信息义务的行为人是要承担责任,不管是公司重整或者证券法上违反信息披露的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我国的新《破产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信息披露义务和不实行披露的法律责任,在《证券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对于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行为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违反信息披露应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1]我认为,可以参考《证券法》上的违反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追究和结合破产重整的具体情况,制订出适合破产重整的违反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追究的具体制度。
我国要完善上市公司重整中的信息披露制度,还要不断的实践,结合我国国我国要完善上市公司重整中的信息披露制度,还要不断的实践,结合我国国情,我国新《破产法》仅在第8条规定提出破产申请时需向法院提交的材料,未对债务人应如何向债权人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做出规定,对上市公司在重整程序中的特殊信息披露义务更是缺少明确规定。有学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上市公司重整中的信息披露制度:第一,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在提出重整申请时需向法院提供更为详尽的材料。第二,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在将重整计划草案提请表决之前应向债权人履行的信息披露义务。第三,允许债权人在认为债务人信息披露不充分时提请法院召开听证会。第四,规定判断信息是否披露充分的标准,规定对信息披露是否充分的争议由法院裁决。[2]解决困境公司的破产危机,关键在于信息披露的透明和充分,就必须具备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降低由于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及时给利益者带来的风险,使双方共同的交易成本降至最低点,从而把困境公司拯救出来,使困境公司走上发展的轨道。
结 语
破产重整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其先进的价值理念和独特的制度设计,受到世界各国立法者的普遍重视,发展旨在避免企业破产,实现企业复兴的破产重整制度成为各国破产法立法的重点。我国社会各界对此问题颇感兴趣并积极地研究讨论,望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企业需要的企业破产重整的信息披露制度,来满足我国社会现实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的过程中,有大量国有企业因为一时难以适应竞争环境而陷入经济困境。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的采用破产清算形式,那么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社会难以承受的,如果对其中那些债务重、效益差,但有拯救可能的大中型企业适用重整程序,力求实现企业的拯救和再建,信息披露制度对于重整的进行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有利于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又可以为大众所监督,那么无疑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奠定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基础。因此,在我国推行企业破产重整制度是十分明智的。我国新破产法的立法者们顺应了这种趋势,已将现代破产重整制度规定在其中,相信它的实施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邹海林著.破产程序和破产法实体制度比较研究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2]潘琪著.美国破产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李永军著.破产法律制度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卫国著.破产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5]下文宇,自梅芳.从经济观点论我国公司重整制度[J].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丛刊《人文及社会科学》2000,10(4)
[6](日)石川明著.日本破产法[M].何勤华、周桂秋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日)龙田节著.商法略说[M].谢次昌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JohnC. Anderson, Chapter 11 Reorganizations,P. 1—1,1—2
[9]罗作汉:《论股东与经理的利益冲突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载《经济师》2001年第9期
[10] 沈曙铭:《从法律对利益冲突的平衡功能探讨医疗损害限额赔偿》,载《医院管理》2002年第2期
[11]王卫国.新破产法草案与公司法人治理[J].法学家2005(2)
[12] See UNCITRAL Legislative Guide on Insolvency Law,available at(visited on Feb.20,2005),P224—26.参见石静遐.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破产法立法指南》评介及其对我国破产立法的借鉴 [EB/OL].http://www.intereconomiclaw.Com/article/default.asp?id=110
[1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草案)》(二次审议稿),第22条
[14]王欣新,徐阳光.上市公司重整法律制度研究[EB/OL]
[15]王卫国.破产法精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6] 胥鹏.非破产重整和破产重整:美国的经验和日本的现状[EB/OL].
[17]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如何建立上市公司重整制度[N].中国证券报2003—03—18(4)
[18]江平等.“公司治理和诚信责任”——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国际研讨会发言摘要[EB/OL].
[19]王卫国.破产法精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0]陈洁.证券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1]王欣新,徐阳光.上市公司重整法律制度研究 [EB/OL]
【论我国破产重整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具体建议】相关文章:
重整中的信息披露制度论文文献综述03-25
重整信息披露的必要性研究03-26
破产重整制度的价值序位论文文献综述03-26
司法实务视野下破产重整制度若干问题研究03-01
论重整制度12-04
我国证券市场及其信息披露制度03-18
浅谈我国内控信息披露规范的发展及其建议03-24
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研究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