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法律论文的提纲
法律论文的提纲一
摘要 3-5
Abstract 5-6
1 引言 9-13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9-10
1.1.1 研究目的 9
1.1.2 研究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0-1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1-12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2-13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2
1.3.2 论文的创新点 12-13
2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概述 13-18
2.1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概述 13-15
2.1.1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概念界定 13-14
2.1.2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发展概况 14-15
2.2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概述 15-18
2.2.1 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的性质 15-16
2.2.2 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的来源 16-18
3 国外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认定及启示 18-21
3.1 国外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的认定 18-20
3.1.1 安全注意义务 18-19
3.1.2 自愿冒险原则 19-20
3.2 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0-21
4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认定的现状与缺陷 21-26
4.1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认定的现状 21-22
4.2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认定的缺陷 22-26
4.2.1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的法律属性存在争议 22-23
4.2.2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 23
4.2.3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存在争议 23-24
4.2.4 自冒风险原则的效力不明确 24-26
5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认定的完善 26-33
5.1 在《旅游法》中明确界定非商业模式自助游的法律属性 26-28
5.2 明确非商业模式自助游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28-30
5.2.1 明确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29
5.2.2 明确参与者的相互救助义务 29-30
5.3 明确非商业模式自助游侵权责任的过错责任原则 30-31
5.4 明确自冒风险原则在非商业模式自助游侵权责任中的效力 31-33
结论 33-34
参考文献 34-36
后记 36-37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7
法律论文的提纲二
摘要 4-5
Abstract 5
1 引言 8-13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1
1.2.1 国外研究现状 9-10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0-11
1.3 本文思路和创新点 11-13
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基本问题 13-21
2.1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相关概念解析 13-14
2.1.1 计算机软件 13
2.1.2 源程序和目标程序 13
2.1.3 软件的兼容 13-14
2.1.4 软件的反向工程 14
2.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过程与目的 14-16
2.2.1 软件开发的正向流程 14-15
2.2.2 软件反向工程的过程描述 15-16
2.2.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目的 16
2.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合法性 16-21
2.3.1 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的著作权法分析 16-17
2.3.2 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的法经济学分析 17-19
2.3.3 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的法律价值规范分析 19-21
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实施中的法律问题 21-29
3.1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引发的著作权问题 21-23
3.1.1 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模式 21-22
3.1.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合理使用抑或侵犯著作权 22-23
3.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引发的技术秘密问题 23-26
3.2.1 计算机软件的商业秘密保护模式 23-24
3.2.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正当竞争抑或侵犯商业秘密 24-25
3.2.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与软件技术保护措施能否共存 25-26
3.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引发的合同法律问题 26-29
3.3.1 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许可合同 26-27
3.3.2 软件反向工程禁止条款:意思自治抑或霸王条款 27-29
4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比较研究 29-35
4.1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国外立法的实践考察 29-33
4.1.1 欧盟的立法实践 29-30
4.1.2 英国的立法实践 30-31
4.1.3 美国的司法与立法实践 31-33
4.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国外立法的借鉴 33-35
5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法律问题的诠释及立法建议 35-43
5.1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分析 35-38
5.1.1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实施条件 35-36
5.1.2 著作权法应明确合理使用的内容 36-37
5.1.3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反向工程条款”评析 37-38
5.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竞争法分析 38-40
5.2.1 反向工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重要途径 38-39
5.2.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与软件技术保护措施的协调 39
5.2.3 商业秘密侵权认定相关司法解释评析 39-40
5.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合同法规制 40-43
5.3.1 意思自治与公共利益的协调 40-41
5.3.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禁止条款的合同效力 41
5.3.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合同法规制的建议 41-43
结论 43-44
参考文献 44-47
后记 47-48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8
法律论文的提纲三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9-11
1引言 11-15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2
1.1.1 研究的背景 11
1.1.2 研究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3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13
1.3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13-15
1.3.1 研究方法 13-14
1.3.2 本文的创新点 14-15
2 商标反向混淆的界定 15-20
2.1 商标反向混淆的内涵 15-17
2.1.1 商标反向混淆的概念 15-16
2.1.2 商标反向混淆的表现和危害性 16-17
2.2 商标反向混淆的基本特征 17-20
2.2.1 方向的混淆性 17
2.2.2 反向混淆危害的隐蔽性 17-18
2.2.3 反向混淆原被告的市场经济地位的差异性 18
2.2.4 产品领域的特定性 18
2.2.5 侵权范围的广泛性 18-19
2.2.6 反向混淆中的被侵权人具有间接受益性 19-20
3 国外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立法考察 20-23
3.1 国外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立法评介 20-22
3.1.1 日本“符合保护”模式 20
3.1.2 美国“防止混淆”模式 20-21
3.1.3 欧盟的“双重规定”模式 21-22
3.2 国外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立法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22-23
4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法律规制的现状 23-28
4.1 我国规制商标反向混淆行为的现状 23-25
4.1.1 我国关于商标反向混淆行为的立法现状 23
4.1.2 我国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司法实践 23-25
4.2 我国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制度缺陷 25-28
4.2.1 当前我国商标反向混淆认定制度的缺陷 25-26
4.2.2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责任分配与承担上的制度缺陷 26-28
5 我国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制度安排 28-37
5.1 商标反向混淆认定所涉主要因素 28-31
5.1.1 商标后使用人的主观过错 28-29
5.1.2 商标权人的市场地位弱于商标后使用权人 29-30
5.1.3 造成了混淆的结果 30-31
5.2 商标反向混淆的抗辩事由 31-32
5.2.1 商标合理使用 31
5.2.2 在先商标显著性缺乏 31-32
5.2.3 在先商标权无效 32
5.2.4 非商业性使用 32
5.3 商标反向混淆的责任分配与承担 32-37
5.3.1 非财产类民事责任在商标反向混淆中的应用 33-34
5.3.2 财产类民事责任在反向混淆中的运用 34-37
结论 37-38
参考文献 38-41
后记 41
【法律论文的提纲】相关文章:
法律论文提纲范例12-12
法律论文提纲格式范文11-21
法律论文写作之我见03-20
审计论文提纲06-29
编写提纲的步骤03-02
详细提纲举例03-02
论文提纲格式05-23
自首法律论文文献综述03-25
写论文提纲的好处12-04
数字时钟论文提纲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