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题目及法律思考

时间:2024-09-13 21:13:30 法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题目及法律思考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外劳务合作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治理体制不健全,输出的劳动力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以上题目,笔者从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输出机构体制、规范劳务输出合同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对外劳务输出;正当权益;对外劳务合同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劳动力过剩题目也日益突出,剩余劳动力走向何处?这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计,更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毫无疑问,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向国外输出劳务是消化国内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对外开放的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到国外提供劳务,换取报酬,既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又赚取了外汇,增加了个人收进。但是,随之而来的很多题目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劳务输出法律制度不完善,劳务输出机构治理制度混乱,劳务输出中介机构良莠不齐,外派劳务职员素质参差不齐,外派劳务职员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等等,这使得劳务职员正当权益受侵害现象屡见不鲜,劳务职员、劳务输出机构之间合同纠纷频发。因此,尽快完善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制度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目前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
  对外劳务输出,是指劳动者从一国向另一国或境外的某一地区转移并就业劳动,同时获得劳动收进。目前,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4种:(1)通过承包海外工程输出劳务;(2)通过与雇主(即我国有关的国际劳务公司及其代理公司)签约输出劳务;(3)通过在国外的合资经营企业向海外输出劳务;(4)劳务职员通过其他方式到国外自谋职业。在外派劳务治理制度上的基本框架为:业务由外经贸部国外经济合作司负责业务指导和治理,同一由承包商会实行行业回口协调。劳务项目报批手续由所属的省、市经贸厅、委(局)负责,有关出国证书则由相关职能部分按程序办理。从我国现行外派劳务政策、治理体制及运作情况来看,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国情和外派劳务的现状,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的劳务治理体制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治理体制仍处于调整和转变之中,体制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现行外派劳务治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事业的发展。我国事世界劳动力人口大国,按理说,我国的劳务输出数目应占国际劳务市场份额之首,但实际情况却是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我国在全球劳务市场中的地位极不相当。截至2004年底,我国在外务工职员还不到60万人,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0.7%,对外劳务输出远远落后于菲律宾、印度等国家,且我国劳务输出人数的3/4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对发达国家等主要劳务市场的职员输出还不到输出总数的10%。
  
  二、目前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题目
  1.缺乏同一立法,劳务输出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关于劳务输出并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相关的部分规章和各地规范性文件中,数目少、位阶低、不同一、操纵性不强。目前,规范劳务输出市场及业务的法律,主要是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强跨省劳务输出工作有关题目的通知》、1992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境外就业劳动治理工作的通知》、1990年3月原外经贸部制定的《关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治理规定》等。另外,还有一些相关行业规章,各个省也都有本省的相关规定,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由于无同一立法,劳务职员和劳务输出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主管部分治理和调整对外劳务合作关系的法律依据不足,法官审判对外劳务纠纷时无法援引明确的法律依据,只能根据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进行判定。
  2.劳务输出机构治理体制混乱。部分劳务中介公司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夸大宣传或者隐瞒一些真实情况,如一味宣传劳务收进如何丰厚,工作环境如何舒适,劳动强度如何轻松等,致使部分劳务职员在这些信息误导下出国,结果工作岗位、劳动条件、工资报酬与当初承诺出进较大,还有一些中外中介机构互相勾结、倒卖指标、加收代理费和保证金,甚至蓄意诈骗,导致大量劳务职员上当受骗或非法滞留。另外,由于我国在劳务输出的治理机构上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部分规章来调整,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等各执一头,使得治理中缺位和越位现象经常存在,这种多方共同治理的局面造成了治理工作上秩序的混乱。
  3.劳务职员自身权益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劳务职员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下岗职工,信息渠道窄,辨别真伪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弱,轻易受不良中介蛊惑,对劳务输出的政策、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对输进国相关法律制度一无所知。同时,也有外国雇主在合同期限内破产、倒闭或转产,形成劳务公司的事实违约,从而使劳务职员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纠纷由此引发。加上一些劳务职员不懂得当地语言,权利受侵害后不知道如何向所在国执法部分或使馆求助,终极导致实际受损。
  4.对外劳务合作合同的内容不规范。跨越国境的劳务输出业务涉及到劳务输出公司、劳务输出国中介公司、劳务职员、劳务输进国的雇主、劳务输进国的中介公司等多方当事人,由于各国对劳务输出或输进的管制政策不同,一项国际劳务输出业务需要签订多份国际、国内合同才能顺利完成。也就是说,国际劳务输出合同项下可能包括不同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内容彼此关联的多个协议,境外雇主输进我国劳务职员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获取更大的利润。我国劳务职员出境求职是为了取得比国内高得多的劳务报酬,两者利益协调不当,轻易引起争议;另外,劳务合作合同过于原则,特别是涉及劳务职员亲身利益的条款比较粗糙,缺乏可操纵性,导致实践中理解不一,致使纠纷产生。
  
  三、完善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对策
  1.理顺劳务输出的治理机构和体系,尽快出台同一的《对外劳务输出法》。一个有效的治理体系应该是一个高度集中、层次精简、上通下达、机制运转灵活的系统。我国的外派劳务治理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出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有关对外劳务输出的相关法律,对个人和企业在外派劳务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在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中也应该针对对外输出劳务制订出相应的条款。这样,不仅使我国劳务职员和企业得到法律保护,也有利于巩固我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国际信誉,更好地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笔者以为,大致可以这样操纵:首先,明确劳动保障部分为劳务输出的业务主管部分,在劳动保障部下设“对外劳务输出治理处”,对海外劳务业务进行专业治理;其次,研究制定对外劳务输出企业、代理、中介机构的最低资质标准和某地区的最高限额数;在资格审查上提出要求,每年对企业进行年审,通过年审易发现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题目,便于及时清理整顿,对那些不符合基本条件又拒不接受整合的机构果断吊销营业执照,从而进一步规范市场,维护外派劳务职员的正当权益。同时,要尽快出台同一的的《对外劳务输出法》,让主管部分和法院在处理题目时有法可依。
  2.强化劳务职员的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劳务职员的正当权益。按照国家的规定,所有的外派经营公司必须对外派职员进行出国前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雇主国家的语言、技能、风俗习惯、法律法规、外事纪律以及保护自身权益的办法等等。经过这样的培训之后,劳务职员就可以更快地适应国外的工作、生活环境,而且一旦碰到纠纷和题目,他们也知道通过什么途经来解决题目,来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加强政府信息引导,强化劳务职员的法律意识。相关部分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加强法制宣传和对外劳务输出的信息引导,告知广大劳动者,国外并非黄金遍地,提醒应聘者在应聘时要把好“三道关”(确认企业资质、考察有无违法牟利行为、确认劳动合同内容),以甄别劳务输出机构是否正当。只有通过正当途径从事海外劳务才能受到法律保护,劳务输出可能存在风险,不能为小利脱离外国雇主“打黑工”。
  派出公司应加强跟踪治理。派出公司有责任和义务对劳务职员的事后治理承担责任。这是劳务职员必须了解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向一个国家或地区派出劳务职员超过100人的经营公司,应在半年内向当地派出专职治理职员。
  非法境外就业中介主要有5种形式:一是无照经营的职介;二是以旅游或商务签证代替务工签证的职介,出境就业者由于没有工作许可证,属于“打黑工”;三是通过吹嘘“国外工作薪水高”等手段诱骗求职者的职介;四是收取高额中介费超过法定限制的职介;五是向求职者先容非法工作、“企业开什么单子都接”的职介。求职者在应聘境外工作时、应当把好“三道关”以甄别中介正当与否:首先,是确认资质,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应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境外就业中介经营许可证》,其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等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其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网站上查明。此外,还应出示出境就业国劳工部分批准的招用外籍工人的证书文件。其次,考察有无违法牟利,主要标准是“中介费不高于月工资”。最后,在签约阶段厘清条款,出境就业职员从事劳动合同范围之外的任何工作都属违法。因此,应留意确认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食宿条件、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条件以及劳动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条款。
  3.规范劳务输出合同,加强合同的法律适用。劳务输出业务作为服务贸易的一种有别于一般的商品贸易,劳务输出合同的客体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存在和支出与劳动者的人身不可分离。劳动者是有思想、有人格的生命体,国际劳务输出中的劳务职员还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涉外劳务合同发生纠纷不仅会损害当事方的经济利益,还可能伤及人格和情感,不可轻易视之。跨越国境的劳务输出业务涉及到劳务输出公司、劳务输出国中介公司、劳务职员、劳务输进国的雇主、劳务输进国的中介公司等多方当事人,由于各国对劳务输出或输进的管制政策不同,一项国际劳务输出业务需要签订多份国际、国内合同才能顺利完成。所以,通过外派劳务输出公司向境外输出劳务的情况较为复杂,至少涉及两个合同,三方当事人。实践中有时可能关系到四方甚至五方当事人。案件涉及确当事人越多,彼此关系越复杂,极易造成职责不明,产生纠纷的隐患非常大。因此,订立此类国际劳务输出合同有必不可少的两个合同,即:劳务输出公司与外国雇主签订的劳务合作合同和劳务输出公司与外派劳务职员签订的劳动合同。劳务输出公司与外国雇主之间签订劳务合作合同是劳务职员出境从事劳务活动的条件,根据劳务合作合同,劳务输出公司招募出境劳务职员,并与之签订合同。但该合同的类型和性质在实践中并不同一,有些地方称之为"劳务中介合同"或"劳务居间合同",有些地方称之为"劳动合同"。理论界对此也存在不同看法。笔者以为,劳务输出公司与外派劳务职员订立的合同应为劳动合同。首先,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权利义务符合劳动合同的要求。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我国《劳动法》第19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在劳务输出公司与劳务职员订立的合同中,劳务输出公司承担培训劳务职员、提供境外就业岗位、保障劳动报酬和处理劳动争议的责任。劳务职员有服从劳务输出公司同一治理,遵守劳动纪律的义务。劳务职员作为劳务公司的派出职员为境外雇主提供约定的劳务,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合作合同,给境外雇主造成的损失的,由劳务输出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其次,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不符合居间合同的特征。居间合同中的居间人只是作为委托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先容人,为委托人提供就业信息和机会,自己不直接参与订立该合同。而劳务输出公司不仅是劳务合作合同确当事人,在与劳务职员订立的合同中也是主体一方,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所以,劳务输出公司与劳务职员之间订立的合同不是居间合同,而是劳动合同。而劳务中介机构只是接受境外雇主的委托,在中国境内为其推荐符合要求的劳务职员,经境外雇主审核应聘人资料后,由应聘的劳务职员与境外雇主直接签订劳动合同。中介公司不参与国外雇主与劳务职员之间的劳动关系,因而不是国际劳务输出合同确当事人。劳务中介公司与境外雇主就委托事项所作的约定,属于居间合同,中介公司又称为居间人。居间人由于劳务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提供了订约机会和订约服务,有权取得双方或一方支付的报酬即佣金。在涉外劳务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争议,中介公司只是协助解决,并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而劳务输出公司从事外派劳务业务时,既是劳务合作合同确当事人又是劳动合同的主体,两合同在内涵和外延上需要彼此衔接、协调同一。享有境外就业经营许可的中介机构在从事中介业务时,依法应当履行其相应的义务。一旦产生国际劳务纠纷后,各国通常依据国际私法处理涉外劳务争议,尤其是在劳务输出合同的法律适用上,在理论和实践中通常是首先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其次是适用有关国际条约。因此,在订立合同时谨慎选择适用的法律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王利明,房绍坤,王轶.合同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李双元.市场经济与当代国际私法趋同化题目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5]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题目及法律思考】相关文章:

跟踪审计中存在题目及对策12-08

网络直销存在的题目及应对措施03-22

委托执行中存在的题目、对策12-10

浅析法律中的事实题目03-22

浅析探看权的法律题目03-21

股权委托治理的法律题目03-21

非婚同居的法律思考03-13

审计取证中存在的题目及对策03-24

当前企业本钱治理存在的题目及对策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