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理解和认定
1992年1月1日,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开始实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出台不仅使“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处理有法可依;而且,也使司法审判实践中处理其他类型人身损害赔偿争议有法可供参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48条(二)项依据受害人的户籍种别,将受害人分为 “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据此适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赔偿。受此规定影响,在此以后受害人的户籍种别成为对受害人分类并适用不同标准进行赔偿的依据。
2004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题目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的实施,取代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从而成为审理各类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依据。《司法解释》第25条、第28条、第29条、第30条在规定中将受害人分类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据此适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赔偿。
《司法解释》的实施至今已一年余。从司法审判实践看,目前尽大多数人民法院仍将《司法解释》中的“城镇居民”理解为“非农业人口”、将“农村居民”理解为“农业人口”,并据此适用相应的标准进行赔偿,从而造成司法审判实践中的不公。
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认定并等同于“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户口职员是对《司法解释》所作规定熟悉和理解的错误。“城镇居民”固然包含“非农业人口”户口职员,但是并不仅仅局限于“非农业人口”户口职员,其内涵比“非农业人口”户口职员要广得多;而“农村居民”也仅仅是“农业人口”户口职员中很少的一部分职员。一、现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题目的解释》对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关于受害人的分类及分类所依据的标准做了重大改变。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48条(二)项将受害人分类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据此适用不同的赔偿标准;这是与当时的户籍制度实行非农业人口户口和农业人口户口二元制户口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因此,《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就受害人分类其所依据的标准是受害人的户口种别。
二元制户口治理结构的户籍制度形成于我国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统购统销及供给城镇居民定量粮的粮油政策和我国的第一部户籍治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人口的活动,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二元制的户口治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发展和公安机关户籍治理工作的需要。现实表明,二元制的户口治理结构存在着诸多弊端,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司法解释》在就受害人分类时未再依据户口种别采取“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分类方法,而是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分类依据,据此适用不同的标准赔偿。
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到《司法解释》规定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新旧规定之间就受害人的分类种别及其依据的标准均已发生了变化。
其一,《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将受害人分类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其依据的是受害人的户口或户籍;而《司法解释》将受害人分类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其依据的是受害人的生活、工作、居住的环境和地域。两者之间不仅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也不同,而且分类后的名称和概念也完全不同。
其二,某某户口或户籍是法律概念;而某某“居民”已是社会学概念或边沿学科的概念而非完全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因此,两者分类所依据标准的性质也不同。
其三、某某户口或户籍与某某“居民”其内涵更不同。某某户口或户籍是指公民在公安机关户籍登记治理上的记载,表示的是一种居住地身份或出生地身份;而某某“居民”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下,在一定时间里、一定地域内,居住的相对稳定的且其经济收进和生活与居住相联系的有生命的人。所以,某某“居民”已经不局限于以户口或户籍为标志,较之于某某户口其内涵更为丰富、对象更为广泛。
所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与“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两者已经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无论是名称、概念,还是各自的内涵均不相同。
因此,《司法解释》实际上已对《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受害人的分类及分类标准作了重大的改变和修正。此节,《司法解释》第25条、第28条、第29条、第30条表述的十分明确。 二、“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并不等同于“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职员。“城镇居民”实际上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即在城镇有固定的居所在城镇居住,在城镇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进及生活来源并且户口落户在城镇的职员;或者户口固然未在城镇落户,但是其已经在城镇居住、工作、生活并且达到一定期限的职员。所以,只要符合以上条件的职员均应认定为“城镇居民”。因此,是否属于“城镇居民”并不以或并不仅仅以户口或户籍为标志。
“城镇居民”不仅包括户口登记为“非农业人口”的并且居住在城镇的职员;而且包括居住在城市或小城镇的,户口登记为“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的职员以及户口固然尚未在城镇落户,但是其已在城镇居住、工作、生活并且已经达到一定期限的职员。“城镇居民”所包含的主体比“非农业人口”要广的多。由于:
1、“非农业人口”户口职员,其居住、工作、生活均在城镇并且其户籍也落户在城镇,其户籍与居住、工作、生活的环境和地域是同一的;“非农业人口”自然应当认定为“城镇居民”。对这一点,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司法审判实践中是没有争议的。
2、登记为“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等户口的职员也应定性为“城镇居民”。
其一、这几种户口是“农业人口”户口的演化;其固然起源于“农业人口”户口,是“农业人口”户口的发展,但其已不同于“农业人口”户口。其是已经进城在城镇居住、工作、生活的农民,或因在城镇有固定的自有房屋,或因有稳定的职业和收进来源,并且均因此生活在城镇,从而由于符合公安机关户口治理所规定的一定的条件,其户口迁至所居住的城镇后在公安机关登记的户口种别。此时,他们的户口在户籍治理种别上已不再是“农业人口”,而是城镇“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等种别。
其二、在客观上,持此类户口的职员进城后已经不同于农村居民,他们已阔别土地和农村,既不以土地为生产资料,也不以土地耕作为收进来源,并且不在农村居住和生活。他们在城镇已经有了自己固定的住所,居住在城镇、工作在城镇、生活在城镇;尽管在公安机关户籍治理种别上其户口是“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或“地方城镇居民户口”等户口,还不是“非农业人口”户口,但事实上他们已经融进城市或城镇,已经是城镇常住人口。
其三、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治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第二条规定:“小城镇户籍治理改革的实施范围是县级市市区、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凡是在上述范围内有正当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职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支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已在小城镇办理的篮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同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因此,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治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规定,“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等户口均应登记为城镇常住居民户口,持以上户口的职员均应认定为“城镇居民”。
3、《司法解释》第25条规定的“残疾赔偿金”在理论上依据“劳动能力丧失说”而设定,是根据因伤致残的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的具体情况,来计算受害人未来的收进损失;同时,并考虑职业因素对受害人未来收进的影响。《司法解释》第29条规定的“死亡赔偿金”在理论上采取“继续丧失说”而设定,并确认“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是对受害人未来收进损失的赔偿。因而,《司法解释》第25条、第29条规定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均是对受害人未来收进损失、财产损失的赔偿;而未来收进损失和财产损失的大小往往与受害人当时的居住、工作(职业)、生活的环境和地域休戚相关的。
户口仍在农村尚未迁至城镇,但其已“人户分离”由农村进进城镇,在城镇工作、生活、居住并且达到一定期限的职员,其已融进城镇,职业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以及收进和消费标准均发生了变化。假如作为人身损害赔偿的受害人,其遭受的收进损失和财产损失等实际损失完全不同于在其进城以前作为农村居民所遭受的损失。前者后者相比,前者的损失要大的多。
因此,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题目的意见》第5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的规定,对固然是“农业人口”户口,但“人户分离”到城镇连续工作、居住、生活达一年以上,而且其经济收进、生活来源已与农村和农业生产相分离的职员,也应作为城镇常住人口,将其视作“城镇居民”。
因而,“农村居民”也仅指系“农业人口”户口且在农村居住、生活并以农业生产为自己生活来源的职员,即农村常住人口。
所以,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同于“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户口职员的理解是片面的,自然也是不正确的。
对受害人的分类,从过往以户口或户籍为标志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到现在以职业、居住、生活的地域和时间为标志划分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这是人身损害赔偿立法的一个进步;但是,这一分类仍未打破和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以致司法审判实践中出现了“生命价值”不等的争论并引起社会较为强烈的反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和《户籍法》的出台,城乡户籍差别一定会消除,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在法律上一定会实现同等和同一!
【浅谈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理解和认定】相关文章:
浅谈民事证据的审核认定06-04
浅谈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及损害求偿问题04-25
浅谈舞蹈形象和意境04-12
浅谈教育英文和中文06-16
浅谈当代教育和教育目的06-15
浅谈异化与归化方法在翻译中的运用10-13
浅析我国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制度06-07
浅谈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精选10篇)08-12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题目08-25
浅谈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包装管理的论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