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行政案件举证、质证应留意的题目

时间:2023-03-24 04:45:51 法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谈行政案件举证、质证应留意的题目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主义法制建设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目标,不仅对立法、行政执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司法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条件下,各级法院审判职员要进一步新,寻求新发展,争取新突破;要进一步改变审判观念,改革审判方式,进步审判水平。就当前而言,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确保司法公正的题目。司法公正不但要实现审判的实体公正,而且要实现审判的程序公正,怎么做到审判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除严格依照实体法、程序法、进行审判工作外,还必须注重审判工作,注重审判的几个基本环节,笔者在这里,主要谈谈行政法审理行政案件时如何指导举证、如何进行质证,应注重哪些基本题目,对此各地法院已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有些法院还编制了有关举证,质证的运作方式和指导,笔者根据多年在基 层法院从事行政审判工作实践,在此谈谈看法。

谈谈行政案件举证、质证应留意的题目

  一、庭审中,法官应加强对行政机关举证指导,进步庭审质量和效率。

  《行政诉讼法》第32 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 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 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由此可见,行政诉讼 中的举证与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有着质的区别。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主要是认定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正当,正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证据确凿,适用法规正确,符正当定程序”三项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当被告行政机关不能证实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时,就由被告承担败诉的的结果,原告并不由于举不出证据反驳行政机关认定的事实而败诉,对具体行政行为正当性的举证责任由行政机关负担,举证责任制度是行政诉讼所特有的。庭审中,被告必须通过大量证据证实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正当性。 假如行政机关把一些与所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无关联的、不正当的证据在庭审中逐一出示,宣读,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收集的证据杂乱无章、毫无顺序地让原告辩认,必然拖延庭审时间。因此主审法官在法庭调查开始后,必须明确地对行政机关的举证进行引导,例:在审理行政处罚具体行为是否正当案件,应由行政机关向法庭证实原告违法的事实。在被告出示证据之前分类要求被告举证,并询问被告所举证据是为了证实什么,是什么时间取得的,为原告质证打开思路,保证质证效果。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举证。

  1、重点出示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前所取得的证据。

  行政机关在作出某具体行政行为之前,应先取得实施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充分证据,然后才能作出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假如证据不足,行政机关即不能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即使作出,法院也可以判决撤销。可以说在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前行政机关取得的证据,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正当性起着决定的作用。行政机关举证不在于多,而在于所举证有无证实力。庭审法官应引导行政机关向法院出示、宣读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前所收集的证据。对于庭审时间是非,法律未作明确规定,审判实践证实庭审法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当庭举证、质证、论证、辩论的完成,必须进步庭审效率。庭审效率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把“事”做的更多更好。假如庭审法官对被告举证稍加指导,就有充分的时间对有证实力的证据进行质证,让原被告双方就质证的证据展开充分的辩论,保证质证效果。假如碰到被告出示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前收集的证据,庭审法官应采取什么态度呢?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以为在庭上出示什么证据是当事人的权利,法院对证据怎么认定是法院的事;另一种观点以为当事人在庭上应出示具有证实力的证据,不能把法律规定了没有证实力的证据在庭上出示、宣读,庭审法官发现这种情况应予制止。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作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在被告一方,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其出庭职员是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国家工作职员或专业律师,庭审法官只要对被告举证加于指导,是完全可以保证被告举证质量的,只在这样才能保证质证效果,为法院判定证据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此讲到被告应重点出示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 前所收集的证据,并不是说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后,行政机关就不能收集证据。《行政诉讼法》第34 条规定:“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4条的规定,被告经法院批准,仍可以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收集证据。对这些证据的范围行政诉讼法未作明确规定。笔者以为,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经法院准许可以收集证据,这些证据的范围是有限的,法院的“权”也是有限的。假如法院可以答应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补充任何证据,法院并以此为证据作为定案的根据,那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就不能在行政诉讼中得到体现,这条法律基本原则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行政治理相对人的权利就得不到保障。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被告可以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收集证据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题目的解释》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经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的证据:1、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2、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了其在被告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人民法院也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才能有权答应被告向原告或其他人收集证据或补充证据。因此在庭审中,主审法官应首先要求行政机关出示或宣读具体行为作出之前所收集的证据。

  2、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和程序证据。

  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将普遍性规范适用于特定的人、事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事实性行政行为和程序性行政行为,程序性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的某种 实体行为作出以前履行先行程序的行为。主审法官在法庭调查开始后,在被告举证之前,应要求被告向法院说 明证据的基本情况和应证的事实。 首先要求行政机关出示、宣读或先容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程序正当的证据,即法定程序举证,如行政文书投递回证、告之笔录、审批程序表格等。具体行政行为可能因违反法定程序而被撤销,因此行政诉讼中被告必须提供具体行政行为程序 正当的程序性证据。其次被告应向法院出示、宣读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事实依据。具体行政行为的每一个事实要件,都应当有相应的证据支持。假如没有相应的证据支持,行政机关认定的事实就是空中楼阁。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正当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是否有证据支持。因此,行政机关向法院出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依据是行政诉讼举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事“程序”、“实体”并重,所以在要求被告出示这方面证据时,也应同样对待。

  3、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行政机关适用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范围大、条文多、专业性强,行政治理相对人对这些规范的了解受到很大限制,就是审判职员对这些规范也了解不够。所以,法律明文规定行政机关应向法院提供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庭审时行政机关必须当庭出示,宣读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并当庭质证。 在此笔者要夸大的是在行政法律规范体系中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 、法律层级排列有序、其法律效力依次递减,因此在庭审时,审判职员应要求被告重点出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法律、行政法规。其次是地方性法规,再其次是行政规章

  4、提供证实具体行政行为属于其职权范围和是否滥权的证据。

  行政诉讼中,假如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法律规定明确,原被告双方无争议,则被告不需要提供此类证据。假如原告提出行政机关超越职权范围行使职权或滥权,庭审法官应指导被告提供行政机关是在职权范围内使权力没有滥权的证据。

  行政诉讼中,庭审法官应怎样引导被告举证是衡量 庭审法官庭审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要指出的 是因行政案件的种类不同,原告的诉讼请求不同,被告的举证也有不同,一般行政案件,庭审法官应主要把握好以上四点。

  二、行政案件庭审如何进行质证。

  行政诉讼中的质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质证是指被告在开庭出示证据后,由原告当庭辨认,提出异议;广义的质证是指在庭审法官主持下,由被告出示、宣读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后,由原告辨认,向被告询问,提出反证,双方进行辩论等方式证实其证据效力的一种诉讼制度。行政诉讼法对质证未作明确规定,行政诉讼如何质证,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之规定,行政诉讼案件定案的证据,必须是经法庭质证的证据。法庭对证据的审查、判定正是贯串当事人的质证过程。由此可见,行政诉讼中,质证是行政庭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行政案件庭审行政审判人应怎样把握好质证这一环节呢? 怎样进行质证呢?笔者谈谈下列意见。

  1、行政案件举证、质证交叉进行,一证一质,充分体现辩论式开庭审理方式特点。

  行政诉讼的质证是伴随着行政机关的举证而产生的, 原告对行政机关证据的质证以行政机关的举证为条件,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在被告一方,因此行政诉讼的质证与民事诉讼的质证有所区别。民事诉讼的质证一般采用 一证一质法、分类质证法、综合质证法三种质证。行政诉讼的质证笔者赞同采用一证一质法,即将被告所举的证据和法院调取的证据由原告逐一质证,提出反证,双方展开充分辩论。这样能使法庭辩论贯串于庭审始终,充分体现辩论式开庭审理方式的特点。假如行政案件的质证采用分类质证法或综合质证法,其结果是被告不断地在出示、宣读证据,原告为记清楚每一证据埋头记录,旁听者也记不清诸多证据是为了证实什么,原告对此证据是什么态度,主审法官也无法对证据进行当庭论证,因此行政诉讼的质证采取一证一质是比较的。

  2、 原被告应对质证的证据的证实力展开充分的辩论。

  法庭调查过程中,被告举证后,原告对被告出示的证据提出异议,双方对质证证据的不同意见,是在质证过程中双方展开充分辩论,还是在法庭调查结束后,法庭辩论阶段由原被告双方辩论。现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笔者倾向于前一种意见即在质证过程中,原被告对质证据展开充分辩论。 原告对证据的质证过程也正是庭审法官对证据的证实力的判定过程。假如双方不对质证的证据展开充分的辩论,审判职员是无法此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正当性的,更无法对此证据的证实力进行正确判定。无论是被告所收集的证据还是法院所取得的证据,都可能存在某些不真实、不正当的成分。 有的可能与案件没有直接联系,只有让原被告就质证的证据展开充分的辩论,让原告提出反证,双方质证,才能使事实的***越辩越明,才能使法官正确判定证据的证实力。 假如质证时,双方辩论意见都留到法庭辩论阶段提出,往往会出现原被告当事人对证据证实什么张冠李戴,双方互相纠缠不清,不利于法官判定证据的证实力,还会无穷延长开庭时间。因此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原被告就质证的证据展开充分的辩论是进步庭审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3、原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争议较大的,应要求证人当庭质证。

  在行政诉讼中,证人证言是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的一种常见证据,行政机关用证人的证言这种证据来证实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的存在。当行政治理相对人对事实持否定态度,双方争议较大时,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类案件,庭审时应要求证人当庭质证。假如证人不出庭作证,被告出示证人证言的真伪,证人作证的背景,证人与本案有无利害关系,证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行为能力等等,庭审法官是不可能完全知晓的。不排除有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以后,找证人补证或诱导证人作证的情况。因行政诉讼当事人地位的不同等,法院审判职员必须高度重视保护行政治理相对人的正当权利。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进行严格审查,行政机关收集的证据所涉及到的证人应要求其出庭当庭质证,这样有利益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判定证人证言于的证实力,有利于监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证人怎样出庭质证,笔者以为应留意几点:一是原被告双方对事实无争议,仅对具体行政行为程序是否正当争议较大的,证人不必出庭作质证,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 二是证人不能听庭。证人听庭会使证人作证带有倾向性,不利于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三是证人出庭之前, 庭审法官询问当事人要求证人作证是为了证实什么事实。证人出庭后应先让证人陈述事实后,再根据作证情况有条件地答应双方当事人发问,以免当事人诱导证人作证。

  4、让原告充分行使质证权

  行政诉讼主体与民事诉讼主体不同,行政诉讼主体双方处于不同等的地位,拥有大量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与行政治理相对人之间是治理与被治理,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行政机关处于主动和优越的地位。 作为行政治理相对人能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首先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正当权益。因此在行政诉讼中法庭辩论开始后,假如原告对被告所举证证据提出异议,作为主审法官就答应原告对不清楚地方向被告发问,提出自己的反面意见,提出反证,再双方展开辩论。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在被告一方,假如被告举证责任完成被告就胜诉。因此原告必须尽最大努力阻止被告举证责任的完成,从而使原告在行政诉讼中处于有利地位,原告阻止被告举证责任的完成,大多是通过质证来完成的。因此在行政诉讼中,质证更体现为一种诉讼权力。为保护行政治理相对人的正当权益, 庭审法官在庭审时,应让原告有充分“说理”的机会,让原告充分 行使质证权,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原则”。

  行政案件庭审中如何进行举证、质证,还需要不断 通过审判实践来完善。在此笔者只作初略探讨,仅供。

【谈谈行政案件举证、质证应留意的题目】相关文章:

精选论文谈谈艺术鉴赏与朗读05-30

试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06-07

试论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承担05-05

浅谈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06-03

中学教育论文题目11-19

小学教育论文题目09-28

论文题目的写作要求12-15

美术论文题目230个11-29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1-02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精选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