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居民环境权浅探
摘要:在环境日益突出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保护居民的法益,应该将环境权确定为具体的私权,这样既可以加强对私权的保护,又有利于人类环境的改善,从而促进整体进步。关键词:环境权,私权,保护一、前言“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上提出的。人类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的自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它既包括大气、水、土壤、阳光等无生命物质,也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生命的人类以外的生物界。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靠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改变环境。由于人类活动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这就是环境题目。狭义的环境题目仅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题目。也称第二环境题目。自从产业革命以后,随着化的发展,环境题目日益突出,因污染导致的公害事件屡屡发生,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也使各国更加重视环境立法。环境保护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环境权亦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1970年3月,在东京召开的一次关于公害题目的国际会议上,一位美国环境法教授提出了环境权理论。他以为: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应该在上得到确认并受法律保护。会议采纳了这个建议,在发表的《东京宣言》第五项中指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的健康和福利等不受侵害的环境权和当代人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也规定了类似的原则。宣言提出的26条原则的第一项是:人类有权在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同等和良好生活条件的基本利权。
二、环境权的概念
(一)广义的环境权
广义的环境权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它作为基本人权之一,应该由宪法作出规定,在一些国家的法律中确也如此。我国宪法虽未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但《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9条第2款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公道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对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作了规定。这些宏观的规定从法律的最高层次上明确了国家、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明确了国家有治理环境的权力,但同时也隐含了作为社会中的人有获得良好环境的权利。
(二)环境权——本质意义上的私权
宪法权利必须被具体为法律上的权利才能切实得以实现,环境权亦是如此。有人以为环境权的提法欠妥,由于环境的治理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从国家利益出发而进行的,再广而言之,也仅是行政机关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为社会之公益而进行的治理,至于居民终极得以享受优美环境这一利益,乃是因居民人人遵守环境治理法律规范、尽保护而非破坏环境之义务,故而得到的反射利益。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有明显不足之处,这种观点排除了居民享有私法上之环境权,将居民置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既不利于保护具体的人,也不利于促进环境的改善。法律上之谓权利,应包括两个因素:一为特定之利益,一为法律上之力,即法律赋予的强制力,须通过救济措施而体现。“反射利益论”仅承认居民应享受环境利益,而不承认其环境利益遭受捐失或有遭受损失之可能时居民享有主动进行保护的法律上之力。换言之,即只承认“应有权利”,而缺乏法力保障。实难谓制之真正的权利。假如不赋予居***动保护其环境利益的权利,就可能造成其明知环境利益将受或已受损失而无缘自行提请法律保护的局面。环境利益的损失往往具有不可弥补性,比如核污染,不仅造成的直接损失难以估量,而且完全恢复原来这清洁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更需要对环境加以特殊的保护与治理。环境不仅是宏观的国家利益,更是具体的私人利益,在保护环境方面,仅靠行政权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这既不符合治理***与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公平与法制的要求。综上,从客观上讲,环境权有设立之必要,从理论上讲,传统之私权(物权、债权、人身权等)并不能包含或代替环境权。因此将环境权明定为私权,赋予与特定环境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居民环境权,不仅是对私权的保护,也是对社会公益的促进。
(三)居民环境权的标的
居民环境权一直以来没有被私法广泛认可,主要原因在于其标的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固然司法实践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立法滞后对切实保障居民在优美环境里生存的权利造成了阻碍。从客观上讲,环境权如同人格权,具有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的进步,人类熟悉水平的进步,环境权之呈变化的态势,在现阶段的立法上也只能采取用明确列举与概括补充相结合的技术,对其予以规定。下面结合世界上有关环境权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对居民环境权的标的作一扼要探讨。现有的各国立法中关于日照权、远看权、景观权、静稳权、嫌烟权、亲水权、达滨权、清洁水权、洁洁空气权、公园利用权、历史性环境权、享有自然权等都是关于环境权的规定。在美国、日本、印度、菲律宾、哥斯达黎加等国也有保护居民环境权的司法实践。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将环境权之标的表述为居民日常接触的空气、水、阳光、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动植物、景观、声音、电磁波或其他能保持与增进人体健康(包括精神愉悦)或保持与增加财产利益的环境因素。
(四)居民环境权的性质
从环境权的标的之特殊性可以看出,首先,环境权应属于物权范畴,为对世权;其次,环境权是使用权,而非占有与处分权;第三,基于使用权而产生利益(价值性);第四,基于利益而生请求权。环境权的标的乃公用物,因而环境权与传统之用益物权和相邻关系有明显区别,我们暂不讨论此公用物的所有题目,由于有人主张环境应为国家所有,有人主张环境乃公共财产,为人之共有,之所以由国家行使环境治理的职责,乃是基于“公共信托”。环境权之价值仅在于使用环境,所以笔者仅从使用层面进行讨论。
与其环境因素直接接触之居民,均有公道使用的权利,比如阳光、空气等的公道使用权。用益物权的标的并非公用物,必为另一权利主体占有,该占有是尽对的排他 性的。相邻 关系应为传统用益物权的上位概念。在各国民法典中,传统用益物权是从权利的角度进行表述的,而相邻关系则是从义务的角度进行表述的,但它们的共同点即是相邻方对权利标的享有排他性的占有权。固然环境权与用益物权、相邻关系不同,假如我们突破传统思维之定势以及传统物权概念的局限,将同一环境中的居民视为广义的相邻关系,将居民对“环境利益”的享用视为一种“用益物权”似也可以。
三、居民环境权的内容及权利的行使
居民环境权的标的和性质与居民环境权的内容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笔者以为居民环境权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使用权、环境知情权、制止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一)环境使用权
环境使用权是居民环境权的核心。它是使人享受环境利益的基础,环境权中的其他权利均从此权利派生。因此,环境权首先要肯定其主体对环境的使用权,只有将环境使用权确定为一种权利,才能使义务主体承担义务,也才能使权利主体的权利滥用受到限制,由于法律上没有不受限制的权利,换句话说权利主体只有在某一范围内才能自由的行使该项权利。环境使用权虽为对世权,但其标的是公用物,非个人之力所能占有和支配,这更加决定了环境使用权的范围的相对性,即某人在行使环境使用权时须避免妨碍他人行使其环境使用权。同一环境中之居民互为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居民行使其环境使用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居民环境权浅探】相关文章:
浅探著作权转让制度的完善01-08
对现代美术的浅探03-01
浅探室内陈设01-07
《左传》修辞方式浅探12-20
浅探企业税收筹划12-06
远程实时审计浅探03-24
浅探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03-20
浅探歌唱的呼吸问题03-18
浅探作为自由的平等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