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建设之文态保护

时间:2024-10-13 04:31:49 工程力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城市景观建设之文态保护

摘要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这样1句话:“城市是1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从上讲,每个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文化肌理和文化结构,尤其是像北京、上海、西安、重庆、苏州这样的名城,更是以鲜明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特色来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让人过目不忘......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这样1句话:“城市是1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从理论上讲,每个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文化肌理和文化结构,尤其是像北京、上海、西安、重庆、苏州这样的名城,更是以鲜明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特色来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让人过目不忘。而这种文化的底蕴1方面是通过语言、称谓、观念、习俗等无形的文化形态体现出来,另1方面则是通过建筑、街道、山川、河流、雕塑等构成城市的1系列有形景观要素而体现出来的。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建设就是没有内在精神支撑的“脆弱的都市”,是造成“千城1面”的罪魁祸首。
  很久以来,我都在试图以1种简略的语言概述出合肥市的景观文化特色。当1803年的傅国城图只能成为史书中发黄的1页,让我只有在想象中复原老合肥的记忆;当推土机的隆隆声提醒我淮河路上的李府老宅已不复存在,从此只能茫然面对孩子“是真的还是假的”的提问;当对环城公园“4季秀色环古城”的自豪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麻木甚至不好意思再提及;当穿越在混凝土的森林中我无法识别这是合肥还是千百个类似的内陆城市时,我明白,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已有隐退的迹象。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更多地关注城市文态保护,以下是笔者的1点思索:
1、注重文态保护
  城市历史文态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意义,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和作用。保护历史文态是塑造城市特色、保证城市可持续的必由之路。我曾无意中在1本书中发现,合肥市南河与4里河交汇处即是合肥汉代古城遗址,惊讶欣喜之余,也为自己贫乏的历史知识而感到汗颜。据考证,古合肥虽不居于客旅要途,少有文人墨客,但两千年的历史也同样孕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战事和美丽凄楚的爱情故事、诗词题咏。如何保护即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在现实的城市景观营造能够诠释这些故事的场景,并不只是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责,而更是城市规划工作者不可推却的责任。
  仇保兴曾用过这样1个比喻,以拆除闹市中的古建筑而换取该地块的土地经营权,就如同将故宫的铜鼎熔化而取其铜,或是用古代字画的纸浆造纸。欣闻合肥“3国新城” 遗址公园建设在即,只想提醒建设者的是,开发固然重要,但保护遗址更为迫切,毕竟这是合肥唯11块千年以上地面遗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对这仅仅20多公顷的用地都不肯放过,而要以复原3国新城的名义在遗址上大兴土木,兴建1座座貌似雄伟的仿古建筑,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当然,考虑到公园的市场效益,建议向东、西扩大用地范围(统计数字表明,主题公园的用地规模在45至60公顷较为适宜),以护城河内的新城遗址为核心,在遗址外围适当建设1些反映3国时期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再现3国战事、具有1定参与性的军事博物馆或旅游开发项目等。类似于此,在即将建设的森林公园范围内,也可借助南河与4里河交界处“古汉城”的题材,在汉城原址设立纪念性标志物,保护并修复已遭到严重破坏的遗址,以历史的原真性告诫后人,这儿曾是1块历史的土壤。
2、注重建筑的文化特色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反映城市特色的最直接的要素。北京的4合院、上海的外滩、皖南的徽派建筑,无不是以其鲜明的建筑特色铸就其独有的文化特质。然而,富含地方特色的建筑并不是1味地仿古或是千篇1律,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同样形成了1种和谐美,梁思成先生倡导的“中而新”建筑也曾熠熠生辉,1切新生的、离奇的甚至是叛逆的建筑,都有可能在这个包容的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关键是看它能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1种平衡与和谐。以合肥为例,最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徽派建筑在市内并不多见,环城公园以外更是难觅踪影,即使是公园周边的建筑,也是与园内毫无联系,缺乏呼应空间,很难形成鲜明完整的特色空间。市内的建筑由于缺乏城市设计引导,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万国建筑”,城市空间0乱无序,识别性差。建议在老城区,采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对建筑形式、色彩、体量合理引导,形成与传统建筑协调的现代建筑风格,为有效疏解老城容量,形成尺度合宜的城市空间,老城区内尽量少建大体量建筑和高层建筑。而老城区外,则提倡大规模成片开发模式,在强调识别性的同时,形成较为统1的区域建筑风格,创造富含地方特色和现代人文特色的城市空间。

$False$

3、注重街道文化
  街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与城市居民生活休戚相关,承载着城市对文化的吸纳、提升功能。富有地方生活情趣的街道让人留连忘返,如北京的菊儿胡同,上海新天地、杭州河坊街等。特别是在河坊街改造中,没有按照原有的规划,把河坊街作为1个要道来处理,而是采用“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河坊街地区的建筑按不同类别实行不同层次的保护修复,以体现整个街区建筑风格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成为杭城人追忆,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纽带。令人瞩目的是,河坊街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徽派建筑,而这也让我想起曾风云1时的徽商和他们创造的徽商文化。如果在合肥的街道,特别是淮河路步行街这样的商业街,能以小品、街具的形式把徽商文化注入街道,1定会增色不少。
  当然,不同性质的街道有不同的性格,但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地方风格的信息标志识别系统将是街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宜兴市街道两侧的电线杆都是有盘龙图案的陶瓷制品,武汉滨江大道所有的市政窨井盖都铸有黄鹤楼的图案,即是很好的范例。
4、注重绿色文化
  绿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品得以生长的主要载体。绿色文化不仅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品来体现,更是凭借城市的1草1木来述说。许多城市都是以其特有的乡土树种、花卉而留给者深刻的印象的。当然,更有许多城市无视植物生长的,硬是要把南方的树种移到北方,或是耗巨资营造大面积“只能看不能用”的外国草皮。那么什么是绿色文化,如何营造成绿色文化呢?
  《经贸新词词典》是这样定义绿色文化的:绿色文化是为改善人类生存和的条件而进行的设计,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的1种文化,其基本观点是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应有的追求。
  绿色文化是1种先进文化,是城市物质财富生产的价值准则和精神财富生产的前进方向。城市景观建设也只有将绿色文化贯穿全局,才能获得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合肥为例,在城市公园、城市公共绿地等建设中,不仅要让城市的历史人文典故以小品、雕塑甚至是路标、垃圾桶的形式散落于绿色之中,也要不断培育本地乡土树种,如香樟、桂花、国槐等。同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和修复环境生态。如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保护绿化、水体、湿地,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关系,营造大范围的、城市与乡村交融的城市生态格局等。 

【城市景观建设之文态保护】相关文章:

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策略探究03-07

论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的保护03-02

后现代主义与我国城市景观建设01-17

三峡地质灾害治理中的景观保护与建设03-16

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历史发展关系论文06-14

城市品牌建设思路探讨03-23

浅析码头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03-17

关于城市林业建设的法律思考03-18

施工企业品牌建设之设想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