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信息”的源流发展与内涵详考
[论文关键词]信息源流出处发展内涵[论文摘要]从文献考据学角度,对“信息”一词源流加以考证,指出并修正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一些误读、误判。通过探究“信息”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的具体出处,提出“信息”一词最早辞源出自唐朝崔备的《清溪路中寄诸公》中这一论点。进而对“信息”一词的内涵、发展、演变进行剖析并得出结论: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会产生信息,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由事物发出的由接收者感知、分析、判定出的消息、情报、数据、指令、信号等当中所包含的内容。
当今社会已进进“信息爆炸”、“信息革命”的时代,信息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之而来则是对“信息”的研究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并渐成显学,出现了诸如“信息学”、“信息治理学”、“信息传播学”、“信息法学”、“信息哲学”等一系列成熟或半成熟的学科。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亦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当然在这些成果中,也存在不少学术争议,如关于“信息”一词的辞源等。本文力图从文献考据学角度出发,对“信息”一词的起源、发展及内涵做一定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修正当前相关学术成果中关于“信息”一词的误读、误判。
1、“信息”的源流
在研究信息科学时,一般都会提到“信息”一词的起源。对于起源题目,目前在学术界有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一为“李中说”,即很多学者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以为“信息”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中《碧云集·暮春怀故人》中的“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关于“李中说”也有两个版本,一为“南唐李中主”;二为“中唐诗人李中”。其二为“陈寿说”,即司有和先生在其专著《信息治理学》(以下简称“司文”)一书中提出的新观点,以为“信息”一词出自陈寿《三国志》中的“正数欲来,信息甚大”。
关于此两种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的王英玮老师已经在《“信息”一词源流考》中有过论述,现将其考证结论总结如下:
“信息”一词早在唐代就已经被人们普遍利用,而李中为五代十国时的南唐诗人,因此“信息”辞源尽非可能出自李中的《碧云集·暮春怀故人》一文。(笔者注:王老师在其文“几点结论”中所写的“南唐(后唐)诗人李中”的说法有误,南唐并不等同于后唐。后唐(923-936)在南唐之前,为李存勖所建。)
司有和先生批驳“李中说”的考证基本可信,但关于南唐的立国时间记述有误,南唐的立国时间为937-975年而非902-929年。
“司文”中的“正数欲来,信息甚大”引语中的“数”为讹文,应当为“叔”,“正叔”乃北宋学者程颐之“字”。该引语中所说“信息”一词,实际上出自北宋学者朱熹的《二程外传》而非陈寿的《三国志》,所以并不早于南唐李中诗句中所提到的“信息”一词;《三国志》中也并不存在“信息”一词,“司文”中的引语实为误引。
“信息”一词的辞源,当不晚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即公元502-557年。其依据为:清代学者严可均编辑的《全梁文·卷五十二》中有“信息”一词的记录,原文为:“玲珑绮构,无风自响,不拂而净,耽耽肃肃,信息心之胜地……”。
笔者根据王英玮老师的研究思路曾仔细核对其考证结果,对于以上四点总结只同意前三点,而最后一点不敢苟同。经考证所谓“信息心之胜地”等语,实在早在唐代的《艺文类聚》第七十七卷中《内典下·寺碑》中就有记载,原文摘录如下:“梁/王僧孺/中寺/碑/曰:……威风铿锵,如叫更戢;旁攀镂槛,斜登钿砌;煜爚金展,玲珑绮樽;无风自响,不拂而净。耽耽肃肃,信息心之胜地;穆穆愔愔,固忘想之嘉所……”根据文章含义分析及骈文写作规律,可以看出文中“信息心之胜地”句读读法为“信/息心/之/胜地”而非“信息/心/之/胜地”,应该是和下旬“固/忘想/之/嘉所”相互对应的。所以此处表面上固然出现了“信息”二字,但实际上“信息”一词的本义并没有出现。所以王英玮老师关于“信息”辞源“当不晚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的观点就失往了其论据,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
“信息”一词的最早辞源根据目前研究成果及笔者收集把握的资料,早在南唐李中之前的唐朝就有六位诗人用过信息一词,分别为崔备(生卒年不详,建中二年(781年)进士及第)、杜牧(803—853)、陆龟蒙(?一881年)、马戴(生卒年不详,会昌四年
【“信息”的源流发展与内涵详考】相关文章:
易氏源流考辨03-18
子思书源流考论文01-01
“本体论”源流考(下)03-18
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02-27
知识营销的内涵\特征及发展策略03-22
贸易秘密禁令保护之源流与功能02-26
移动通信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的探讨03-28
信息与中小企业发展探讨03-24
浅谈信息时代校园广播的完善与发展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