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对落实三审制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 三审制; 现状分析; 建议论文摘 要 对目前出版社书稿“三审制”实行的现状及实行三审制中存在的题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落实“三审制”的措施建议。 三审制是国家规定实行的出版社内部审稿制度,笔者曾于1996年撰文,就三审制在出版社的实行情况及如何改进三审制作过分析[1]。时隔10年,三审制实行的现状又如何呢?
一、 三审制实行的现状调查
国家新闻出版治理部分从1950年以来,又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多次反复夸大:“必须加强出版社的‘三审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1997年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进一步指出:“稿件交来后,要切实做好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在三审过程中,始终要留意政治性和政策性题目,同时切实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题目。”并对初、复、终三个审稿环节,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制度层面来说,这些规定体现了图书编辑工作的规律,具有可操纵性。
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出版社,编辑工作制度规定和编辑工作实际操纵“两张皮”的现象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编辑“三审制”疏于治理等题目,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编辑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了图书质量,编辑“三审制”成了图书质量治理的软肋。笔者最近对数家出版社的编辑审稿情况作了个随机抽样调查,虽是管中窥豹,但也可以大致了解现阶段编辑审稿的现状:初审对书稿仔细浏览一遍的编辑占50%左右,而且其中多数是审稿与加工一起完成的,对书稿只是大致翻翻或干脆不看书稿的编辑各占25%左右;复审只有少数人浏览过稿子,大多数都是签个名了事;至于终审,可想而知,仅从一般出版社的发稿量来看,即使有“三头六臂”,终审者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上情况表明,出版社三审制实行的情况和编辑审稿工作与数年前相比,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按理说,三审制是国家规定实行的出版社内部审稿制度,也有其产生的科学基础,是应当坚持的,何以会出现上述这些情形呢?对此,不少同行和专家也曾撰文作过具体、全面分析,回纳起来,主要原因有:出书数目与编辑人手不成比例,编辑难以重负;出书节奏加快,质量意识淡化;治理制度疏松,审稿意识淡薄;审稿资质认定不严,难以把好质量关;甚至有的出版社在与民营工作室的合作出版中,违反规定,擅自将本该由出版社编辑完成的书稿“三审”工作,“发包”给非出版单位的职员往做,并让没有发稿资质的职员担任责任编辑,使编辑“三审制”处于放任状态,并导致图书质量题目,等等。
二、 落实“三审制”的措施建议
针对上述“三审制”实行中的题目及其产生原因,如何才能将“三审制”落到实处呢?笔者结合“三审制”的规定及实行现状,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1.加强编辑职员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目前的图书质量滑坡,无论从出版实践还是各级出版治理部分进行的图书质量检查情况来看,主要是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滑坡,更进一步来说,主要是编校质量滑坡。而在编校质量题目中,表现最突出的、出错频率最高的则是一些常识性错误、错别字、病句等。而从目前的编辑职员文化水平来看,本科毕业的占多数,博士、硕士也不胜枚举;从编辑职员的职称结构来看,多数编辑职员具有中级以上的职称,副高以上职称的编辑职员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样的文化素质和职称结构,连一些常识性题目和基本的字、词、句都不懂或不知道而频频出错,除个别编辑专业知识欠缺或文字修养较差外,恐怕主要还是缺乏质量意识和责任心不强,只有编辑职员的工作责任感和质量观念增强了,审(编)质量才会有可靠保证,这也是保证和进步图书质量的关键所在。2.完善治理制度,进步编辑初审报告的质量
“三审制”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的出版治理制度,也是每个出版社必须认真坚持的制度,目前的关键在于一要根据出版社的实际情况,自我完善,二要对照制度严格执行。在夸大责任编辑对图书质量负全责的情况下,初、复、终审要按分工、有侧重地各负其责,并突出其“学术属性”、“权力属性”和“责任属性”,并把进步编辑初审报告的质量作为加强编辑“三审制”、进步图书质量的突破口,举办图书优秀初审报告评选,从中评出一批图书优秀初审报告,并对这些优秀初审报告的责任编辑进行表彰和奖励,努力发挥其示范效应,调动广大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选题优化工作,适度控制出书规模
夸大出版社加强选题优化工作和适度控制出书规模肯定是必要的,但假如出版治理部分一味要求出版社大幅削减出书品种,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现实,也不一定可行。究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但没有适度的规模,同样也不会有什么可观的效益。但出书数目不切实际地盲目增加,必然会带来编辑工作的超负荷运转,从而导致编辑质量滑坡。因此,在目前编辑职员编制既定的情况下,出版社要选准作者,加强选题优化工作,切实保证来稿质量。只有数目相对公道了,来稿质量进步了,工作负荷才会适度,编辑职员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搞好审(编)质量。
4.成立社内审读机构或建立相对稳定的社外编(审)队伍
在目前编辑人手缺乏的情况下,规模大的出版社或出版团体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建立专门的审读室,全面负责书稿的审稿工作,或将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工,由文字编辑组成编辑、审稿队伍;规模小的出版社可以依托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或退休职员建立社外编辑、审稿队伍;等等。这样做,一则可以节省职员编制和经费,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专业书稿的编(审)质量。
5.分清责任,奖优罚劣
责任不清,奖罚不明,再好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对在编辑工作中责任感强,编辑质量高的,要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出现质量事故的,要根据事故轻重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相应地予以罚款、处分,甚至缓聘或解聘。
当然,从实际出发改进、完善现行的三审制,其出路或许还有不少。总之,重视审(编)现状,重视审(编)过程,把“三审制”落到实处,是进步图书质量的关键。每个编辑职员都从我做起,从一部书稿做起,从一字一句做起,那么图书质量的进步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崔庆喜. 实行三审制中存在的题目与对策. 编辑之友,1996(5).
【对落实三审制的思考】相关文章:
关于国学的思考12-05
非婚同居的法律思考03-13
对舞蹈教育的多元思考03-07
关于“国学热”的思考03-07
对培养审计人才的思考03-08
对品牌授权经营的思考03-18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03-07
浅谈药师立法的思考03-24
对中式快餐发展的思考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