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校企联合培育创新人才思考
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实践竞争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高校普遍缺乏这种锻炼所需的条件,传统的办学模式己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变革的社会。一方面,由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实用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企业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口标与规划,提出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这样就造成了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人才培养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脱节的现象;加之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变革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教材更新缓慢,教授方式上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何摆脱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困境,缩小企业需求的人才和学校培养的学生之间的差距,是许多高校都在探讨的问题。山西大学工程学院,依托校企联合会平台,利用技术优势互补,开辟新的实践教学改革道路,以真正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工程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不断探索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依托校企联合会平台,逐渐形成了面向企业办学,贴近生产育人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高校和企业获得双赢,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建立校企联合会是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协作、服务地方经济的一条新途径。
1校企联合的含义
校企联合办学是相对于单一校园环境办学模式而言的,它源于国外的合作教育,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把学生在校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指导、有收入的企业工作经历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形成学校和企业双向参与和互动的教育形式。校企联合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加强交流和联系,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在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同时,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平台。校企联合办学的本质特征是:将教育置于现代经济生活中,依靠企业办学。把企业作为学校物质基础的后盾,作为办学信息与先进技术的主要来源,作为学生生产实习的场所,作为培养专业师资的基地,作为学生就业安置的摇篮。校企联合办学的基本内涵有五点: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学校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三是学校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四是企业强化办学意识,为学校的教学与实习就业提供方便。
2成立校企联合会,构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校企联合办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是技术发达国家,技术发达与高等教育方法得当是密不可分。校企联合办学可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高校和企业获得双赢,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既符合学校和企业的实际,也是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协作、服务地方经济的一条新途径。在原董事会的基础上,经与山西省电力公司、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公司、中电投华北分公司和众多电力企业沟通磋商,成立了由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山西省电力公司、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公司、中电投华北分公司为主席单位,共有72家电力企业会员单位的校企联合会。多年来,依托校企联合会平台,学校与山西省电力企业等会员单位合作完成了众多的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生产培训等项目,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促进了学校科技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提高。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横向联系,使学校与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和人才诸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而且对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真正形成以电力行业为方向的工程应用型学院等有着重要意义。
3深化校企联合会合作,校企共同负责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教学管理体制
3.1依托校企联合会平台,建立人才市场信息与质量标准成立专业教师、就业与招生人员、企业领导及技术骨干参加的专业教学建设委员会,实时对人才需求预测做出科学的分析,及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建议,指导学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内化于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校企联合会企业的厂长(总经理)、总工、专家,定期为学生和学校提供企业的人才需求动态,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习实训、人才素质和未来需求等方面提供信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校企联合会的会员企业建立定期的走访制度,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和质量标准,并反馈给学校的教学部门,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决策信息。电力建设在2002年进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快速发展阶段,对发、供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学校依托校企联合会平台,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动力系在火电厂集控运行、电厂热能动力、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中进行了教学改革,2003年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将供热转为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2005年该专业学生就业率达到100%。这一例子充分说明了依托校企联合会合作平台的人才信息反馈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机动灵活。2005年学校还根据人才信息的反馈改造了两个两年制的紧缺专业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适应市场需要,满足人才短线需求。以学校为主导决策、企业为信息反馈、市场为决策导向的人才市场信息与质量标准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决策保障。
3.2依托校企联合会平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教师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学校才能及时了解企业目前使用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信息,才能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工程技术对于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托校企联合会平台,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利用校企联合会平台,建立了学校专业课教师下厂实践锻炼制度,“有计划地接受青年教师到现场实践锻炼”被写入了校企联合会章程,以保证教师实践进修滚动式进行。教师通过实践进修将最新生产技术反馈到教学中。例如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增加了反映当前电力生产技术前沿中关于烟气脱硫和直接空冷等方面的选修课。学校倡导教师在满足教学的同时积极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推广,扩大和加深与企业的联系。教师不断将科研和技术成果反馈到课堂,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将生产一线的科技动态传递给学生。目前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比例的79.92%。学校聘请了28位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为学校的特聘教授,同时还建立了一支由企业主要技术骨干组成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定期为学生举办生产技术及科研讲座,并承担大量的现场实训类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学校逐渐形成和壮大了一支由校内双师、校外兼职、特聘教授组成的多元化结构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学校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强大的智力保障。
3.3依托校企联合会平台,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深入分析企业岗位群对应专业的职业能力,将能力要素有机地分解和综合到各种实验、实习、实训环节中,致力于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具有生产一线技术特点和职业氛围的多功能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例如学校的仿真研发与培训中心就是山西省电力公司筹划并建设,对内为学校进行仿真实训基地,对外是山西省电力公司的火电培训中心,该基地拥有600MW、500MW、300MW、200MW、135MW和220kV一比一全过程全范围火电、变电仿真机9台,模拟了现场真实场景。中心开展的研发与培训极大地促进了培训基地的发展,目前已成为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电力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该仿真实训基地接受电力行业协会业务上的指导,是一个功能齐全、手段先进、管理规范、成果卓越的国内一流的仿真实训基地,为火电厂集控运行、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8个专业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学校申请的“热能、电气及自动化综合实训基地”得到教育部的立项批复,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中。依托校企联合会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其它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在及时了解企业使用的最新设备、工艺技术、高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等信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设和改进实习实训的内容和项目,更新实验实训的设备和流程,保障了实践教学紧跟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增强了实训环节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依托校企联合会平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开阔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广泛的、紧密的、针对性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数十家企业签订了明确的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覆盖了全校所有专业,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供了保障。逐渐建成了一批由校内实验室、实习厂、综合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组成的与实践教学体系配套的、完整的、多层次的实训场所,为我校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
4校企联合会的建立,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水平的提高学校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教师深入现场搜集与生产相关的最新知识以满足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要求教师不但要熟悉生产过程,而且要深入一线进行生产合作和科研合作。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力不断提高,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到企业,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一机多模仿真机”项目获得2005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基于惰性区特性智能补偿的模糊PID大型火力发电机组汽温控制系统”项目获得2005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掺低质粉煤灰胶结料”项目获得2005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神头第二发电厂NOx控制研究”获得2004年度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2006年陈君诚教授主持的“直接电压型SVC”项目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教授主持的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大的推广价值。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极大地推动了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5借助校企联合会平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高校和企业获得双赢,共同发展校企联合会合作单位在科研开发、企业员工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学校加强了合作。仅2008年合作的项目有:(1)与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山西电力公司、山西国际电力公司、山西格盟国际能源有限建立了企业就业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机制。许多企业将学校作为毕业生就业准入学校;(2)与山西电力公司建立了科技攻关合作机制,学校的横向科研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3)与山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山西通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研究生“双导师”培养制度;(4)建立了太(原)———长(治)高速公路区域校企合作机制,推动了顶岗实习试点工作的实施;(4)学校先后为内蒙华润发电有限公司、大唐薇洲发电厂、国电榆次电厂、神东电力公司新疆米东电厂、霍州电厂、电工进网作业等单位员工进行业务培训。
6创新人才培养,促进了学生就业水平通过校企联合会合作,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特色,学生很受企业欢迎。2007年、2008年、2009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7.80%、96.83%、97.9%,同时学生的就业质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协议就业率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为70.15%,84.17%、68.50%,其中2007年、2008年、2009年在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的分别为45.15%、50.83%、60.40%,在京、津、沿海地区就业的分别为26.84%、20.62%、14.74%。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广大企业的需要。目前,企业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较高,但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企业较少。高校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条件,缺少具备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在创新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工程师和其他专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较大困难。校企联合会合作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加强交流和联系,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对校企联合培育创新人才思考】相关文章:
探求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05-17
培育发展南宁市总部经济的思考08-30
浅谈让人才为创新提速06-08
对企业留住优秀人才的思考11-10
教师创新与人才发展06-01
妇产科护理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5-01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精选12篇)09-15
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浅析论文04-15
浅析倡导自我教育培养创新人才06-09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人才评价研究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