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美国儿童博物馆对藏品利用的特点及意义
摘要:美国儿童博物馆收藏、开发、利用物品的历史悠久,并形成了鼓励儿童触摸藏品、积极利用藏品开展教学,同时通过流动展览与网上展览等形式扩大藏品展览的途径等特点、仔细剖析美国儿童博物馆对藏品利用的特点及意义,对我国博物馆在展品的展出、博物馆与其它机构合作的方式、博物馆网站的建设等方面有重大启发。
关键词:美国;儿童博物馆;触摸:启发;藏品利用
一、儿童博物馆及在美国的发展概况
“children's museum”汉译为“儿童博物馆”。世界E第一家儿童博物馆是1899年成立于美国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随后,儿童博物馆主要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 1975年,美国大约有38家儿童博物馆;1976-1990年间有80家新建的儿童博物馆对外开放;1990年以来,又有125家儿童博物馆对外开放;目前有78家处于规划之中,其中仅加利福尼亚州就建设了29家儿童博物馆…。“根据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Museum,ACM )2007年的官方数据,目前全世界已有的儿童博物馆中,美国有260家,其他国家有23家;正在建设中的儿童博物馆中,61家在美国,12家在其他国家。”12在美国,每年有近3000万人次参与儿童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已经成为近年来美国成长最快的教育文化机构之一[3],成为“一类主要面向儿童,次要面向家长、研究人员、学校教学人员及其他关心儿童成长人士的以儿童早期智能开发为日的,采用展览与活动项目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育,重视儿童之间或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互动、游戏与亲自体验的一个纯粹富含教育意义空间的非营利性主导的社会教育机构,也即以儿童教育为目的的校外物理空间”[4]。
二、美国儿童博物馆对藏品
利用的特点及意义
第一家美国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起初是在博物馆内专辟出来的一个专属于儿童的空间,随后才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不管是从起初作为博物馆内部的一个区域,还是现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都有“收藏物品”这个功能,日.积极收藏物品并充分挖掘收藏品价值的举动,影响了随后兴起的儿童博物馆的发展。
(一)鼓励儿童触摸藏品
在“成人世界”中,我们总会看到很多地方贴有主要针对儿童这一群体的“禁止触摸”的标示,传统博物馆或科技馆等场所的展品,大都是不允许儿童“随意”触摸的。而在儿童博物馆的发展之初,就高举让儿童触摸展品的旗帜。在儿童博物馆的展览理念中,会告知所有来参观的儿童及陪伴而来的成人:这是一个鼓励“触摸”的场所,在这里你见不到任何“禁止触摸”的字眼;某些场合,工作人员还会引导参观者动手触摸展品;讲解人员会让儿童在听的过程中,通过触摸来加深对展品的理解。汉娜・林达尔儿童博物馆让儿童触摸化石、岩石、晶洞玉石、乳齿象的骨头、美国土著艺术品、18世纪中期的工具与衣物、古乐器、仿古家具、消防设备等[5]。在塔斯卡卢萨的儿童亲身体验博物馆,有一个体现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展览――一座“日本房子”,里面有榻榻米、厨房、浴盆及日式玩具等,儿童会被鼓励去触摸这些展品,去感受它们的质地,去体验异域风情[6]。该馆另一个名为“祖母的阁楼”的展览是以1800-1900年间当地的服装风格为特色,在这里,儿童不仅可以触摸这些服饰,还能将它们穿在自己的身上[7]。为突出鼓励参观者“触摸”藏品这一特点,有的儿童博物馆还直接以“触摸”来命名,如费城的“请触摸博物馆”( Please TouchMuseum)。
“触摸”对儿童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造就”了儿童的成长。感知觉是一切比较复杂、高级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人类的触摸主要涉及感知觉中的触觉。触觉作为感觉中皮肤觉的一种(皮肤觉除了触觉,还有温度觉和痛觉),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触觉在儿童的认知生活中具有小可替代的作用。刚出生,儿童的触觉还是无意的;5个月左右,儿童能够抓住东西,手的触觉与视觉活动相协调,探索活动具有了有意的性质;7个月左右,开始具有触觉定位能力;进入幼儿期,随着逐渐认识物体的范围不断扩大,触觉也相应得到发展[8]。当然,触摸还涉及到了皮肤觉里的温度觉以及空问知觉中的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因此儿童在触摸的过程中,可以感知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软硬、冷热等等一触摸的过程不仅是触觉、温度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等感知觉的练习,同时也在激发这些感觉的发展,甚至其它相关感觉的发展。“触摸觉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儿童通过触摸觉本身能够获得许多关于事物形状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当触摸觉与视觉联系起来后,儿童就在活动中从简单的感觉过渡到复杂的知觉。……在活动中注意让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及触摸觉同时感知事物,会有助于儿童知觉的发展。”[9]触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感知觉,足儿童智力与科学、数学甚至语文等学科学习的感性基础。可以说,儿童早期的生活离不开这些感知觉,而且伴随着这些感知觉所积累的感性基础,对于儿童后期生活以及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人甚至把儿童成长过程中能够随意地“触摸”“攀爬”“游玩”等“行动自由”视为儿童“自由”状态二阶段之一[10]。“一些孩子在早期被告知不要触摸或探索某些尔西,后来便失去了那种用新方法感知世界,使用他们的感官,以及尝试新鲜事物的欲望和能力。……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环境来鼓励促进孩子的这些自然欲望,而不是抑制这些欲望。”[11]正如埃文斯维尔的科赫家庭儿童博物馆馆员Dorothy Ricb所说:“儿童生而好动,这并不让人厌烦。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之初,充满活力,喜欢到处看看、触摸、乱动,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他们的这一天性。”[12]
(二)利用藏品开展教学
美国儿童博物馆中利用藏品开展教学的鼻祖是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从1912年起,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便开始收藏物品,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5万件收藏物,涉及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当代美国人、日本人等的文化产品、自然历史文物与全球各个国家的玩具,观众可以在展览、活动项目、展览窗里见到这些收藏物。该馆利用这些收藏物进行教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以该馆同样以“日本房子”命名的藏品区为例,在这里,游客脱下鞋子,走进的是一间来自日本京都的100年前的房子,儿童将体验到作为日本儿童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活动,讲解员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展览中的物品和图像,孩子们可以较为真切地体验到日本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日本观众在观后评价中说:“这里把我们日本文化逼真地展现出来了!”
“博物馆里面的每一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通过利用藏品进行教学,我们可以获得曾经使用过它们的人们的相关信息,更能够学会那些从书本、电视、电脑E无法获知的信息。自然藏品能够告知我们这些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以及功能;历史藏品能够告知我们过去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及相关人物,甚至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研究发现,通过藏品进行相关的学习,能够焕发想象力,激发好奇心,提升问题意识,并能学会从新的视角认知世界,通过与真实物品进行接触的教学,能够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13]当然,儿童博物馆利用藏品进行的相关教学,并未与正规学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脱钩。以上述“日本房子”的藏品教学为例,如果将参观该展览与学校的课程联系起来,则与六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英语语言艺术学科等科目的相关章节联系紧密[14]。此外,利用藏品进行教学的地点不仅可以在馆内,对于易于移动的藏品,还可以将其租借到学校开展教学。由此可以看到,儿童博物馆利用藏品开展教学,还具有弥补课堂教学因缺乏实物而无法进行实物教学的缺陷,更能充分利用其藏品的教育功能。
(三)采用流动展览形式展出藏品
以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为例,该馆的流动展览项目就是通过流动展览的形式,将馆内的藏品带到社区、学校进行展出,以普及社区民众、学生的博物意识与博物馆意识。这一形式“利用藏品资源满足了社会需求,为观众提供一个先进科学的服务平台.促进(博物馆)工作的良性循环”[15]。与此同时,还能宣传博物馆,扩大博物馆在当地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是博物馆与学校、社区积极合作的有效方式之一。
(四)采用网上展览形式展出藏品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部分藏品仅在网上展出,主要展出这些藏品的图片及相关背景。“不管是为了完成家庭作业而要了解非洲的历史或者满足对蝴蝶的好奇,家庭成员都能随时随地、轻而易举地在博物馆网上藏品区获得他们想要的藏品信息。与此同时,在线浏览还能够让游客看到藏品背后的信息、虚拟的展览,更能在电脑上创作与藏品相关的电子图片。”[16]
三、对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启发
美国儿童博物馆对藏品利用的特点,对我国博物馆发展有如下启发:
(一)|甫物馆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儿童通过触摸等方式体验藏品,提高儿童对博物馆的喜爱程度。
目前,尽管我国博物馆参观群体中儿童占有较大比例,但博物馆的展览依旧难以吸引儿童,并吸引儿童多次参与。其主要原因在于:博物馆藏品展览的方式及互动的形式难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儿童应该成为博物馆重要的观众群体,博物馆也应该成为儿童喜欢去的场所。我国博物馆可以创造条件,如在馆内的部分区域展示宜于儿童触摸的展品(如具有不容易破碎、不会因触摸而影响藏品的表面质量、不是孤本等特点),并鼓励儿童通过触摸来体验展品。
(二)博物馆要重视利用展品开展教学的价值,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展品的教学活动。
我国博物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展’不‘重教’的现象,博物馆与学校、社区结合度不够,尚未真正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博物馆未能适应观众对于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要”[17],在利用馆内藏品开展教学方面显得十分薄弱。为此,首先,博物馆应深化工作人员在“利用展品开展教学”方面的价值认识;其次,注重对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开展展品教学方而的培训,并提高培训质量,其中志愿者可以来自对所展藏品相关知识比较了解的岗位人员,如教师、科研人员等;再次,应积极创造条件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展品教学活动,这些群体包括自愿前来的参观者、主动合作的学校师生团队、组团前来的社区老人团队、组团前来的公司员工等。
(三)探索以流动展览的形式,主动接近学校、社区、图书馆等机构,以密切博物馆与这些机构的合作。
长期以来,博物馆与学校、社区、图书馆等机构开展合作,更多的是采取“被动”的方式,将学校、社区等机构的人员“请”进来。博物馆对宜于通过流动展览进行展出的展品,以流动展览的形式在学校、社区等进行展览,不仅促进了这些机构之间的双向交流,活跃了交流模式,提高了展览的针对性,还能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及与这些机构之问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通过网上展览形式,扩大博物馆藏品的社会价值。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对本馆网站的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对网站在促进本馆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对于通过网站扩大博物馆藏品的社会价值的意识则显得更加薄弱。博物馆通过网站建立虚拟的展品展览区,是充分挖掘博物馆藏品资源及博物馆网站资源的可行性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3]张海水:《在儿童博物馆学会什么?》,《上海教育》2012年11期。
[2]http://www.children nsmuseums.o rg/childrens-museumfacts.html.
[4]张海水:《美国儿童博物馆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http://www.hlcm.org/ Hannah Lindahl Children's Mu-seum.
[6 ]http://www.chomonline.org/japanhouse.html
[7] http://www.chomonline.org/page70.html.
[8]罗家英主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9]穆宪主编:《当代幼儿教育实用大全》,海洋出版社,1990年。
[10]小巫:《给小孩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
[11]珍妮特・冈萨雷斯一米纳著,徐韵、周红等译:《多元化社会中的早期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12] http://www.cmoekids.org.
[13][14]http://www. bostonchild rensmuseum.org/exhbits-programs/collections.
[15]俞平:《论基层博物馆的流动展览》,《黑河学刊》2006年3期。
[1 6 ]http:// www. brookynkids.org/index. php/discover/cconline.
[17]郑奕,陆建松:《博物馆要“重展”更要“重教”》,《东南文化》2012年5期.
【美国儿童博物馆对藏品利用的特点及意义】相关文章:
儿童舞蹈的艺术特点论文04-15
中国现代儿童歌曲歌词创作和创作旋律的特点02-23
住宅建筑特点06-01
土地可持续利用探析05-27
网络写作的新特点03-02
舒兹论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06-12
论文写作及其研究的特点06-19
浅谈语文教育的特点04-13
《红楼梦》的叙事特点03-14
浅谈网络诗歌的特点与发展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