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
摘要:克利福德·格尔茨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阐释人类学家之一。其《地方性知识》和《文化的解释》两部代表作详细地阐述了他的人类学学说思想。他对人类学学说最大的贡献是对地方性知识的倡导和“深度描写”的显微研究法,而这种理论的创新给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地方文献研究;深度描写
一、阐释人类学的观点和启示
1.1 关于克利福德·格尔茨的阐释人类学
“阐释”本义是“传达”和“移译”,阐释学可追溯至释经学,其鼻祖就是圣奥古斯丁,他的本源就是阐释宗教的经典和文本,在近代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中,阐释学理论影响巨大。而19世纪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和20世纪早期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阐释学理论推向了人类文化与人类社会研究的层面上,他从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来理解不同文本和不同文化的距离。
到了当代,克利福德·格尔茨发展了该学说,主张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实际背景来解释人类行为,并倡导“本文”(text,原义是指书写或刻印下来的文字或文献)的文化系统含义,他以深度描写和地方性知识为武器,以观察、移情、认知、自觉地追随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去阐释,以摒弃一般,寻找个别的方式去重建新的知识结构。[1]
世界上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原始文化,远非西方文明所能解释和囊括,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发现了这些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并以此来对照和反思西方文化,人们再也不能用一元化的眼光和机械死板的方法来对待文化研究,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克利福德·格尔茨主张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他通过对巴厘、爪哇、摩洛哥等原始社区的田野调查,展开对宗教仪式、艺术法律、戏剧游戏等细致的描写,从而得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他者”可以用“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通过一定的概念和符号来达到相互理解的结论。在他的定义下,文化是“行为化的符号化文献”。[2]
1.2 阐释人类学观点的启示
从克利福德·格尔茨的阐释人类学观点出发,地方文献研究可以参悟出许多新的启示。地方文献研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理念的驱动下,图书馆应深层次地参与区域文化的建设,以此来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价值,保存和传播知识和文明,必须重视“地方性”和“地方群体”的重要性,更多地关注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地方性文化体系,深入地域性文化的内核,重视对具体的时空、情景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对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文献进行深层阐释和理解,揭示出不同文化符号的复杂社会内容,推动知识的内部重组和调整,从而重构地方性知识体系,促进知识创新,提升图书馆的核心资源建设力和竞争力,凝聚地方文化精神。
二、“地方性知识”和“深度描写”
2.1 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是相对于全球化(globalize)的概念而来,他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息息相关。20世纪后期,信息的大爆炸、大融汇;科技迅速传播,各种文化的互动日益频繁,许多文化观念和思维在融合中逐步走向统一,统一化、全球化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但同时对文明的多样化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后现代主义对这种全人类的总体性课题提出了质疑,一些学者看到了西方文化文明的霸道和强势,并对此非常不满,他们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尊重每一种文明的发展,而“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地域性特征的知识系统,他强调的是知识的平等性,强调知识的开放性,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反对中心主义。同时,这种地方性知识都有自己独特人文生长环境,他的揭示和解释,必须要考虑到其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和层次结构的无穷性,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进行阐释,把自我的视界转换成“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揭示特定的文化实体的个别性意义,在“文化内部的掘金者”和“文化外部的旁观者”之间转换自如,完成真正的深度描写。
2.2 深度描写
他是一种小见大的显微镜式的研究方法,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出发对人类的行为和文化现象进行广泛的阐释和抽象的分析,既能形而上地透析,又能形而下地认知。在形而上的理论构筑方面能把握其深层结构,抽象、规律化地进行探讨,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一般规律及普遍的具操作意义的宏观指导性的理论。在形而下的操作层面上则从认识论基础入手,收集、阐释资料,提供新知或矫正已知(如对“常识”)的研究,以批判的态度对人类知识进行重新清理和审视。[3]
三、地方文献研究重在构建地方性知识体系
3.1 地方性知识体系的特征
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质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结构,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长期沉淀积累而形成的特殊意义系统,他包括文字和非文字的载体知识,不仅是自然景观等物质形态,还包含非物质形态的风俗信仰、宗教仪式、文化意识、文学艺术,以及生活常识等在内的形成一整套连贯、自成体系的知识网络,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3.2 构建地方性知识体系有助于地方文献研究视角的拓展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研究着眼于保存珍贵的地方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形态,因而,在地方性知识体系的宏大视野下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能突破反映特定区域记载物的局限,不囿于地方史、地方志、地方丛书、地方年鉴、谱牒、舆图、档案、契约、文件、笔记、日记、碑志、图录、照片、地方报刊、地方文献书目、新型文献等文献类型,摆脱文献的载体限制,对反映一个地域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想成果、传统风情等文字或非文字知识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关注地方的现实和历史问题,关注地方的精神和经验知识,立足于一个整体知识体系来开展对地方性知识的搜集、典藏、流通、整理、研究和利用,逐步深化到各种专题知识单元,通过各种知识的长时间的互相聚合、融汇、积淀而形成一个文化凝聚力。
不同的文化持有者对世界的理解和阐释也不尽相同,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出发,能注重用“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界”去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的意义,正视地方性知识的多元化,学习不同民族的智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研究若着眼于此,则会自觉扩大研究视角,注重同一区域内多种文化聚集的现实情况,不偏倚,不独大,尽可能保存文化的多样性,破除文化中心主义,承认各种文化的有效性,以容纳更多的知识资源,促进不同知识系统之间的交流融合,将丰富的地方知识资源集合起来,让知识组织成为一个节节相连、丝缕相扣的资源网络,不断加强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共建共享与交流传播,打造出该区域地方性知识的“知识仓库”或是“知识联盟”。
四、地方文献研究重在深度整合显性和隐性资源
4.1 整合地方性知识是地方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需要
抢救和保护地方性知识在当代全球化浪潮汹涌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而挖掘、整合地方性知识体系,促成地方文化的现代化转换,让地方性知识为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服务,赋予地方性知识资源生命力,已成为图书馆新时代知识服务的现实需要。尤其是那些隐含在文化系统里不易察觉、但具有强大资源价值的隐性资源,尚待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利用“深度描写”这种显微镜式的研究方法,解读其文化符号,深入到文化深层的结构和内在关联来对知识单元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审视,把文化看成一张有意义之网,挖掘那些真正有内涵、有价值、最能代表文化精髓的知识资源,从而对地域性文化进行重新的认识,区分不同文化的精神特质,保存其最有价值、最与众不同的核心知识资源,这也是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的趋向和价值所在。
4.2 整合地方性知识尤在深度整合其隐性资源
地方性知识体系还蕴藏着丰富深厚的隐性资源,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有效编目、整理、开发、研究、利用,促进文献知识的存储编码、转移扩散,加强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共享,发挥文献活动主体的资源管理职能,从而激活和升华隐藏在知识体系中的隐性资源。如近些年来图书馆界兴起的“口述历史”热,深入历史现场,将这些不见诸文字记载、只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信息,通过口述化为有声音的历史,还原当时的鲜活历史画面,再转化为文字符号,成为付之载体、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知识,这其中有采访者和受访者等当事人的积极创造和主动挖掘,将隐藏的知识资源标码转换成系统的显性资源,才成为地方性知识体系中颇具价值、可待开发的“活史料”,可以证史补史。
五、地方文献研究重在知识创新
5.1 图书馆应发挥知识中介功能,完成知识创新
无论是地方性知识的“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还是从文化这个背景综合体来“深度描写”、深层分析,阐释人类学的目的就是要达成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的相互理解,因而人类学家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中介人,他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阐释人类文化,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进入异己文化的系统内部,同时,要清醒地进行兑换和再表达,完成对该文化的重新审视,重建新的知识结构。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研究也要达到这种中介的功能,要试图去理解、转述、表现和整合不同文化者的心声,真正回到“地方性”的立场,发挥地方性知识的核心价值,使其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找到新的生长点,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这种中介的过程就是知识资源的挖掘、存储、转移、整合、重组、增值、共享和创新。通过对地方性知识体系的建构,来形成知识信息的大规模集散,调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加强对知识的管理,高效地整理各种地方性知识资源,将无序的信息有序化,将看似毫无联系的知识资源关联起来,整合图书馆资源资本、人力资本等知识资产优势。
5.2 地方性知识就是独特的知识资源
地方性知识体系是区域文化最典型的知识资源,是区域文化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明的标志,应以区域文化服务为己任,主动融入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为此,图书馆必须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知识资源体系,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知识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通过编目、整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专题数据库的建设等手段,建成较为全面系统的地方性知识数据库,拓宽和加深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范围和层级。
参考文献:
[1][2][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4,20,53.
【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相关文章:
地方文献整序研究12-05
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03-18
当代新型用户需求与地方文献信息服务-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专03-19
图书馆地方文献与档案化因素03-19
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工作模式的探索-从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长03-18
数字图书馆与地方文献数字化03-18
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03-19
地方文献目录初探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