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失独父母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干预措施的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失独父母的健康状况及针对调查结果对干预措施进行研究。方法:采取立意取样法对武汉市“连心家园”的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综合分析,提出干预措施。结果: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精神抑郁等重大疾病易多发,34.6%的受访者患高血压,11.8%的受访者患有骨质疏松症,63.5%的受访者感觉与人交往不自在,17.7%的受访者出现重度的极端心理,42%的受访者担忧就医困难,98%的受访者担忧老年居无定所。结论:失独父母生活质量低,亟待提高;失独父母身心遭受严重创伤;失独父母主要担忧老无所养,就医困难。有效而完善的支持性政策,社会力量的大力帮扶及失独父母积极调试心态,有助失独父母回归正常生活,有利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失独父母;干预措施;健康状况
“失独父母”是指因疾病或意外失去独生子女,因年龄限制无再生育能力,且目前也没有再领养其他孩子的父母。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卫生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失独家庭已超过100万,并正以每年7.6万个左右的速度递增[1]。“儿孙满堂,膝下承欢”是很多老人的梦想。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失独父母不仅承受着失去孩子的精神悲痛,更面临老无所依的风险,且严重的心理创伤使他们的健康状况极差,身患恶疾。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失独群体的生活质量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及社会需求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旨在进一步了解失独父母的健康质量状况和社会需求,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制调查问卷,对武汉市的失独组织“连心家园”(武汉市失独父母自发组织的一个失独团体)中的117位失独者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基本信息、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未来的打算4个方面。受访者均自愿接受调查,氛围宽松,时间充足。受访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其中,“退休”缺失3例,“文化程度”缺失4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一对一的调查形式:受教育程度高的受访者经调查员说明后能独立填写问卷的由其独立完成,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受访者由调查员逐条询问协助其完成。
二、结果与讨论
2.1 身体健康状况
2.1.1 失独父母身体健康状况堪忧。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易患重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冠心病、胆囊炎胆石症、脂肪肝、老年痴呆、慢性胃炎、高血脂等疾病,见表2。对父母而言,孩子是血脉的延续,未来的依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各项生理功能减退,生活自理能力减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离开后,不仅给父母带来精神重创,导致失独者积郁成疾,影响生理健康,表现为多病缠身,治疗不易恢复,病程长。同时,唯一的孩子逝去,父母失去生活期盼,即使患病也只是简单治疗,因此失独父母的健康水平日益下降。
2.1.2 休闲方式单一,自感健康状况不佳。失去唯一的孩子,失独父母会感觉到来自外界的歧视,不愿与人接触。由此,大多数的受访表示者不愿意参加群体性活动,如太极拳、跳舞、唱歌等,如表3所示。同时,对于跑步、爬山、打球之类的剧烈运动的参与者更是少数。娱乐方式的单一、休闲活动的减少导致约80%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表示不满意,见表4。一方面,孩子突然离世,父母深受打击,无法接受事实,无心休闲娱乐,健康状况差。另一方面,唯一的孩子没了,迫于周围环境的流言蜚语,失独父母怯于参加群体性活动。外来压力,心理苦楚,导致失独父母感觉自身处于非健康状态。
2.2 心理健康状况
2.2.1 心绪难平趋向极端。在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家庭观念中,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依托。在失独家庭中,因为人生中的此次遭遇,让很多人变得敏感、脆弱、封闭、甚至就此消沉。如表5所示,失独者时常陷入回忆,否认孩子已逝世,情绪消极,如抑郁、失望、沮丧等,表现为一如既往地整理孩子的物品及房间,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对生活表示淡漠,主动远离社会,更有甚者会穿孩子的衣服,以寄托思念之情。11.5%的受访者对孩子抱有内疚之情,既后悔孩子生前,没有给予其足够的呵护,也内疚没有见到孩子最后一面,在孩子最痛苦绝望的时刻没有陪伴于旁,甚至将孩子逝世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抱着代替孩子死的想法。失独的哀伤导致失独父母以泪洗面,时刻担心紧张孩子含恨而去,甚至还会出现自杀念头等极端心理。
2.2.2 失独父母社交呈现自我封闭。失独导致失独父母出现社交压力的程度见表6。调查发现,63.5%的受访者在与人交往时,会感觉不自在,甚至有受访者觉得身边的亲人视自己不祥。因此,49.1%的受访者节假日选择在家度过,而仅有5.5%的失独者会选择与亲戚过节。因为亲戚聚会难免谈及孩子,而失去孩子的父母却与这种热闹氛围格格不入,难免遭遇尴尬,甚至勾起回忆,触及内心伤痛。而同命人相似的命运与体验更易将失独者系起来,更能给予失独者心灵慰藉,因此,21.8%的受访者倾向和同命人一起过节,互诉心事,彼此安慰。同时,也有23.6%的受访者表示节假日会走出家门,外出旅游,放松心情。
2.3 对未来的担忧与期望
2.3.1 养老就医问题亟待解决。中国人自古追求“老有所养”、“安享晚年”,但对于失独家庭父母而言,年老无人照顾、沟通障碍、就医困难、无经济来源及无担保不能进入养老院等难题令他们忧烦,如表7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水平逐渐降低,经济来源匮乏,日常生活起居无人关心照料,出现紧急情况无人帮扶救助,孤独寂寞时无人交流谈心,而这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是养老和就医,见表8。调查发现,对于理想的养老方式,52.3%的失独父母选择抱团取暖,同命人集中养老,这与他们的特殊心理分不开,毕竟同命人之间有共同的遭遇,更易打开心扉,共诉苦楚,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对于就医,生病住院难免遇到病友询问子女的情况,以及病友子女嘘寒问暖的温馨场景,这将触及失独父母的痛,不利疾病恢复,因此23.4%的受访者希望医院提供单独的失独者病房。同时,失独老人年老体弱,经济状况差,又没有子女陪护,出行不方便,他们希望医疗单位能免费体检并定期上门服务。
2.3.2 内心创伤难痊愈,心理援助需即行。失独者最难克服的问题就是失独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创伤,于部分失独父母而言,专业化的心理援助,有必要且有用。如表9所示,44.6%的受访者认为心理援助不可或缺,但是9.8%的失独者认为心理援助必要但不现实,这基于他们认为不会有人无偿帮助他们。而另外45.5%的受访者对心理援助的消极看法的产生是基于在他们看来,失独之痛永远无法消除且旁观者也无法体会到他们的苦楚。当然,独生子女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父母内心的殇痛是无可比拟的,但是他们也希望跨过这道坎,渴望舒适温馨的生活,想要早日走出阴影,安享晚年。因此对于心理援助,部分受访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心理需求,如21.6%的受访者希望进行团体心理辅导,38.7%的受访者希望建立失独父母关怀热线,40.5%的受访者希望相关机构定期组织健康讲堂。
三、干预措施
“失独问题绝不仅仅是计生问题,解决起来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关爱与帮助,如何帮助他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真正关乎社会稳定,也真正考量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认为[2]。伴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及社会危险因素的不断增加,我国失独父母迅速增多,所带来的失独者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失独者的生活照顾、情感和心理需求、医疗保健。关注失独家庭,促进失独者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社会的关注焦点。
3.1 完善关爱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医疗、养老服务扶助保障体系
①建立失独家庭医疗救助保障体系,给予医保优惠待遇,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失独家庭优先纳入救助范围,实施特殊病种特殊救助,创新扶助形式,通过为失独者购买医疗保险、提高社会保障报销比例、扩大失独家庭付费报销范围等方式增加他们的医疗补助。②构建失独者健康档案,对失独者的健康资料进行综合管理,并对医疗手术签字等与医院协商,统一管理。③建立失独家庭养老扶助体系,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为失独家庭投保涵盖养老、医疗、意外、人寿等险种在内的综合性保险,切实帮助失独家庭提高防御各类风险的能力,解除其后顾之忧,并推进城乡低保体系建设,在落实“五保”或“低保”待遇时优先考虑失独父母[3]。④民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还应紧紧把握失独家庭救助的需求类型,在经济救助、生活救助和心灵救助三方面“做足文章”。即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获取失独者实际生活困难的信息,并从制度上设立救助失独家庭的国家基金,由财政出资并接受社会的捐赠,从历年累积的社会抚养费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原始基金,专款专用,给予失独者相应的物质帮助,以改善失独者生活质量[4]。
3.2 落实关爱失独家庭精神抚慰措施,建立志愿救助帮扶体系
社会力量的广泛介入和积极参与是失独家庭重构的重要外部条件,能为失独群体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帮助。①积极开发社会资源,打造政府和社会合作共治、共同扶助的格局。而单纯的经济养老并不能缝合失独父母的精神创伤,更完善、专业的精神养老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如实施亲情牵手、心理慰藉、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从生活照顾、经济扶助、心灵慰藉、健康保健等方面给予失独者关怀[3]。②组织社会志愿者与失独父母建立友好关系,为其提供技能、技术培训和信息网络服务,保障失独家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帮助他们回归社会。③社区应集中、整合社会资源,为失独群体提供交流平台和休闲娱乐的场所,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失独者的活动,协助其跨越“失独”障碍,帮助失独者勇敢地走出去,积极参与社会[5]。④同时,社区应协助其开展一些歌唱、舞蹈、花艺、剪纸等教授活动,扶持其参加演出或进入商业界,有助丰富失独者的生活,引起大众对失独群体的关注和实现失独者的自助。
3.3 倡导失独父母积极自救,充分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
政府层面的政策帮扶、社会层面的积极行动、专业人士的耐心辅导,最终都要回归到失独者自己内心的安顿,自我的解救。①改变心态。为了让逝去的孩子安心,为了让活着的自己舒心,纵然心底悲伤,失独者也应心怀积极向上的情态,勇敢地面对现实,笑对人生。②相互联系,交流鼓励。走出家门,走出心门,自发成立“抱团取暖”、“互助会”等失独组织,将有着相同经历的失独父母系起来,相互安慰、互助取暖、共诉心扉;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转移自身注意力,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走出失独阴影。③利用网络,诉说情感,丰富生活。网络作为便捷的现代通讯工具,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对于“失独”这一群体来说,网络的虚拟性,可以避免失独者将自己暴露在他人面前,免却相关烦恼。失独者可以在网络上建立日志,记录所思所想,发泄心中的苦闷,找到倾诉的渠道;可以加入失独QQ群、微信,相互交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利用网络了解关于养生、医疗、法律、心理辅导、美食、旅游等各种自己感兴趣或有益身心健康的相关知识,丰富日常生活。
四、结论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遭遇丧失独生子女困境的失独父母具有社会弱者的承受力脆弱、生活质量低层次、经济利益贫乏等群体特性,是民生保障的核心。提高失独父母的生活质量,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及社会需求问题,不仅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考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素养。建立维护失独父母身心健康的社会救助机制,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袁璐. 失独家庭困境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以长沙市调查分析为例[J]. 青年与社会,2014(12):267-268.
[2] 王梦婕,张昢昢.《我们的晚年何处安放》[N]. 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22日.
[3] 黄元武,雍支康,黄毅. 建立健全失独人群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完善困难群体社会保障制度――梓潼县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状况调查[J]. 决策咨询,2013(6):44-49.
[4 ] 黄建.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J]. 理论探索,2013(6):62-66.
[5] 孟泽楠,朱迪,王霞辉. 重庆_失独_家庭养老保障模式调查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13(16): 210-211.
【失独父母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干预措施的研究】相关文章:
分析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02-28
化疗患者健康需求的调查及护理干预03-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护理干预措施06-05
艺术档案管理措施研究03-22
机械工程节约措施研究11-18
论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成因及干预措施03-20
骨骼肌衰老的机制与干预方法研究进展11-23
运动干预代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03-08
机电专业教育措施研究论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