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知识治理与科学治理的渊源探讨
摘 要:从知识治理的角度研究科学治理,在科学治理中发现了知识对象,科学治理中也有知识的创造过程。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是知识治理中的重要内容。尽管在科学治理中关于知识的条件是与知识治理相违反的,但是,从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角度而言,科学治理可以作为知识治理的思想先驱。通过透彻分析,可以深刻理解知识治理的内涵。?关键词:知识治理;科学治理;知识?
1 知识治理的先驱?
科学治理对于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熟悉,是科学治理作为知识治理先驱的有力证实。?
1.1 科学治理中的知识对象?
在科学治理中,知识对象并不是一个明确提出的概念,但是已经开始用知识的眼光来看待对企业有用的对象。?
企业中的知识基础很广泛。企业中每项劳动操纵,都有一定的操纵方法,按照正确的劳动方法,就轻易顺利地完成工作。对于熟悉的劳动,操纵者常会在实践中积累有一些经验技巧。企业中总是有一些根据特定的工作环境制定的制度,也有一些不是很明确也不是很正式的惯例,还有一些明显的规则或者潜伏的规则。这些操纵方法、经验技巧、制度、惯例、规则,都属于企业的知识。知识分布很分散。正是这样的分散,使得知识轻易被司空见惯地习以为常。企业天天像前一天那样运转,员工天天像前一天那样劳动,在这样的静态环境下,知识在无意中被人利用,而人却不知道利用的就是知识。而一旦静止状态被打破,在动态中,题目就出现了,如新员工进进企业。当一个新员工开始工作时,他就会发现,操纵机器需要操纵指南,需要前辈师傅的经验,他还需要了解制度安排,需要知晓明暗规则。也就是说,他会发现,工作离不开这些知识。?
科学治理发现了知识对象,有三层含义:一是科学治理将原先不连贯的知识组合在一套同一的组织目标或思想之中,这里制定工作标准的条件就是熟悉到这些工作规则,也就是熟悉到知识;二是科学治理将知识标准化,使之在需要利用时,就能方便地获得,知识的价值是在应用中被体现的,知识的标准化加快了知识的价值体现,标准的制定,实际是已经知道知识的价值,而对知识价值都已经了解,显然,是已经发现了知识;三是科学治理通过制定标准,将知识进行存储,为无形的知识提供表现的载体,知识通过载体的表现形式更轻易被发现。?
在知识治理的研究中,对知识的识别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知识被视为企业拥有、购买、生产、或销售等活动的对象。知识与企业中的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一样,都是企业中关注的对象。企业知识治理是为了发展、应用和改进知识。在知识治理中,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对无形知识的识别,然后在熟悉了知识对象的基础上才能研究知识的利用等题目。知识治理中对于知识识别的研究,追溯源头,就是科学治理中发现知识对象的研究。固然在科学治理中,并没有指出知识的概念,但实质上,科学治理是在发现了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知识发挥了作用。?
尽管科学治理发现了知识对象,但是科学治理对于知识的熟悉还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科学治理中,只承认治理者拥有知识,治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人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1.2 科学治理中的知识过程?
科学治理中,也关注到知识的创造过程。知识的创造过程是知识治理中重要的研究内容。科学治理先见地研究了知识的创造过程,因此,科学治理无愧于看作是知识治理的先驱。和对知识对象的研究一样,在科学治理中也没有对知识的创造过程作出概念上的具体表述,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治理对知识治理的贡献。?
发现知识不是目的,利用知识才是终极目的。当知识被发现后,下一步就需要在公道的组织结构中被利用。知识是在应用中体现价值的,也是在应用中又创造出新的知识。知识的应用是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安排而进行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对知识的创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治理中,已经熟悉到公道的组织结构将对知识的创造过程起到激励推动作用。换言之,科学治理已经在寻找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
通过建立公道的组织结构,科学治理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计件工资制通过差别计件发放报酬,使达不到工作定额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基准工资的80%,而达到标准的工人可以获得125%的工资。这样的刺激办法消除了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工人按照自身的努力程度获得报酬,这极大的激发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工人的创造力在报酬的激励作用下得到提升。?
职能工长制是一种监视方式。具备良好品质的工长负责相应职能的治理监视工作,在工人和治理者之间建立了***关系,有利于达到利益一致。专业知识是职能工长向工人下达命令的基础,而不是依靠职位的权力。在职能工长的安排下,工人之间更易于产生合作精神。工人的合作将使工作中的创造力得到加强。?
例外原则是指工厂中的总经理应避免处理车间中的细小题目,这些题目留给专门职员往处理,总经理应该关注例外题目,这些包括在过往正常情况下未出现过的,或非标准的各种例外情况,既有特别好的例外情况,也有特别坏的例外情况。例外原则能检查出责任承担者是否履行了其承担的责任。例外原则对于责任的追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因此,责任者将减少在工作中的懒散,而将致力于完成工作,进步工作中的创造力。?
科学治理在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等方面的作为,实质是在探索更有利于知识创造的治理模式。科学治理已经熟悉到,知识创造必须依靠于公道的组织结构,职员在有效的治理模式下,才更易于发挥能动性,创造应有价值。?
2 科学治理中的知识缺陷?
从科学治理的理论逻辑上,可以找到更完善的答案。根据科学治理的知识条件,可以显见,泰勒提出的不可能是知识治理。?
科学治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条件。?
条件一:治理者把握工人的全部知识。?
条件二:工人不需要知识。?
科学治理制定工作制度的条件假设是:治理者把握工人的全部知识。科学治理,首先是有一个分工的工作安排,即工人进行劳动,治理者进行决策。泰勒推行职能制,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计划部分与执行部分各行其是。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生产任务的有效完成,需要计划、组织、控制三个职能的协调。工人进行劳动,执行治理者制定的计划,控制着生产的具体操纵过程,治理者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运转。工人的操纵技能知识和治理者对于组织的知识需要有效的完整结合。治理者之所以是治理者,拥有决策权,是由于治理者更聪明,把握有科学治理原则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像那些工人一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科学治理具体地制定了规则,工人应做的劳动规定动作,甚至搬运货物弯腰的角度等等。这些表明,治理者是把握了工人所应有的全部知识,治理者根据这些全部知识做出决策。科学治理在描述用铁锹挖煤矿和搬运铁块的过程中,一再地夸大工人要按照所规定的动作劳动。治理者已经充分了解挖掘和搬运的过程,工人不需要再进行思考,而只需要按照规定往做就行。?
科学治理的第二个条件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治理中,在挑选工人时候,是以头等工人为参照的。泰勒在实验中以钢铁公司搬运生铁的施米特为研究对象,根据他的劳动产量制定了劳动定额,在普通劳动力的均匀工资是天天1.15美元的情况下,施米特均匀天天可以挣到1.70美元。四肢发达的施米特是泰勒理想中的头等工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施米特这样的头等工人是很少的。科学治理中需要的是头等工人,而头等工人正是像施米特这样使劲出力气干活的人。在搬运生铁实验中,泰勒要求施米特完全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和强度搬运生铁,施米特所做的就是往返地搬运和定时的休息。显然,头等工人是不需要知识的,头等工人所需要的就是力气。? 泰勒在阐述他的工资制度时候,指出每一个部分的目标是:应让每一个工人做他的能力和体力所能胜任的尽可能高级的工作;应让每一个工人尽量达到同级别的头等工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泰勒以为那些在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但是却没有达到最高产量的工人,是二等工人。在科学治理中,对于非头等工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科学治理考虑的基础就是头等工人。?
工人不需要知识,仅需要力气,这样的条件,显然是和知识治理格格不进的。知识治理夸大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就是员工的知识,就是可以共享的知识。?
知识治理以为,治理者不可能把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而治理者在客观上又必须能够把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因此在知识治理中就有知识的共享,企业中的所有人,无论治理者或是工人,都能够在同一的知识平台上共同分享对企业有益的知识,知识是企业中最大的财富。?
治理者把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条件是对知识治理中提倡的知识共享的否认,以为知识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这也是知识不***的态度。在知识治理中,所有人都拥有知识,也都能创造知识。在合作共享的良好气氛中,知识治理提倡的是知识***态度。?
以知识的观点来剖析科学治理,可以看到在“治理者把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条件假设下的科学治理,在理论上的脆弱性和事实上的伪真性。显然,泰勒提出的只能是科学治理而不是知识治理。?
固然以知识治理的角度来看科学治理有些缺陷,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治理无疑是有突破性和推动性的学说,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结论?
知识治理的研究概括起来,也是对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研究。从静态的知识对象认知,到动态的知识过程创造,知识治理也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从研究的内容实质上看,知识治理继续了科学治理。固然科学治理并没有明确提出一些关于知识的概念,而且在知识的条件上有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治理作为知识治理先驱的意义。?
科学治理可以被看作是知识治理的先驱,但是,对于知识的解释,知识从组织中抽象出来的过程,知识优化等题目,科学治理并没有给出说明,熟悉也不足。这些题目是留给知识治理的挑战,也成了知识治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题目。?
参考文献?
[1]?Birgit Verworn.Industry as the knowledge base: the way Asians integrate knowledge from academic, industrial, and public secto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Vol 34, No3-4,379~389.?
[2]?(美)彼得·杜拉克.组织的治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知识治理与科学治理的渊源探讨】相关文章:
全面预算治理工具与企业治理水平探讨03-22
企业加强资金治理探讨03-22
对财务治理与治理会计关系的探讨03-21
关于在企业实行预算治理的探讨03-24
公司治理模式与股利政策探讨12-10
供给链治理研究现状与探讨03-22
对院校科研经费治理的探讨03-22
加强企业资金治理的途径探讨03-21
知识治理组织创新的基点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