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时间:2024-05-21 21:26:10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摘要:为了将稀缺的资本配置到优秀中,避免恶意,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融资行为进行了限制并直接诱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行为,因此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虚增报告盈余以达到“配股资格线”的可能性,这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诱因。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如完善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完善股权结构,加强力度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等。
  
  关键词:大股东控制;配股融资;盈余管理;控制权收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学者们发现,股权集中慢慢变为公司股权结构的主导型态,在La Porta等(1999)研究的27个国家中,64%左右的大企业存在控股性股东。Claessens、Diankow、Lang(2000)对东亚地区的约3 00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60%以上的公司拥有单一性质的控制性股东。大股东控制的现象在新兴中比较普遍,中国不完善、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当然是大股东赖以生存的有效土壤,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Shleifer and Vishny,1997)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因此笔者试图探讨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提出一些对加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市场发展有益的建议。
  
  一、大股东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一)获得控制权的私人收益
  上市公司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稀缺资源,证监会对公司上市有严格限制条件,但大股东竭尽全力来让他们控制的公司上市,就是为了获取股票发行及上市所带来的超额收益,上市融资被股票发行人看作是无需还本付息的“午餐”(王俊秋,2005)。大量的经验研究说明,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过程中,存在着包装行为(Aharony,Lee and along,2000)。在中国,由于融资的资本要高于配股融资的资本成本,大股东对上市公司配股扩大融资具有强烈的偏好,因此大股东为了追求通过配股而取得的更大利益,会通过操纵盈余数字来粉饰公司的经营业绩。另外,中国的证券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会被特别处理,连续三年亏损会被暂停上市。为了保持得来不易的“壳资源”,大股东可能会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方式,帮助上市公司渡过难关(李增泉,2005)。
  
  (二)大股东的“隧道挖掘”动机
  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可能会发生冲突,控股股东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小股东的利益。在公司中,控股股东通过以下方式侵占小股东利益:一是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资产和利润,如在公司和大股东之间出售资产,签订对大股东有利的转移定价,为大股东及其附属信用担保;二是通过定向发行新股、内幕交易、秘密收购等交易侵占小股东利益(王俊秋,2005)。以上这些方式都是大股东的“隧道挖掘”。大股东“隧道挖掘”也称大股东“掏空”,是Johnson等学者们(2000)提出的一个概念,其主要含义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面对大股东的剥削,公司其他股东可能会采用“不”或“折价购买”的方式进行“自保”(Claessens,2002)。为了防止其他股东“用脚投票”或对控股股东提出法律控告,大股东选择了盈余管理方式来对他们掏空之后的经营业绩进行掩饰,Bertrand等(2002)进一步指出,“掏空”可能降低整个的透明度以及歪曲会计收益数字,从而使外部投资者更难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因此,大股东盈余管理的另一个动机就是要“掏空”上市公司,以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
  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一直是现代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到底是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导致了盈余管理的发生还是大股东利用盈余管理来掏空上市公司呢?朱启明、程雁玲认为,与其把盈余管理看作是一种大股东的掏空方式,不如将其看作是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资源或转嫁风险、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以公司名义为其控制的企业提供担保等方式、将上市公司利益掏空后带来的业绩下降等负面效应而采取的粉饰会计报表的主动行为更合适。
  
  二、大股东盈余管理的行为和原因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手段
  大股东通过资金占用方式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可能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减少了公司改善经营的财务资源,限制了公司扭亏为盈的机会。这可能会增加公司亏损年度通过负向盈余管理为后期积攒“能量”的压力(雷广勇、刘慧龙,2007)。与大股东的“掏空”相对应,为帮助公司渡过难关保住上市“壳资源”,大股东也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交易安排向公司输送利益,帮助公司改善报表业绩(Friedman et al,2003)。
  
  (二)中国大股东盈余管理的原因
  1.中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原有的大型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原国有企业就是上市公司的控制性股东,上市公司自诞生之时,控股股东就已经存在,就形成了股权集中且缺乏制衡的股权结构。这种大股东经常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比较突出的问题,似乎就是中国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症结所在。
  2.控股股东能够较容易地掏空,源于中国者非常关注上市公司的报告盈余。中国的政策使公司的层在政策的使用和财务报告的程序上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IPO(首次公开募股)资格和配股资格都对报告净资产收益率(ROE)有规定,中国股市实行“ST”(特别处理)和“PT”(特别转让)制度,对配股政策设置的ROE临界值(10%和6%)表现出极强的敏感性,因此导致了大股东的盈余管理。另外,为了将稀缺的资本配置到优秀上市公司中和避免恶意,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融资行为进行了限制并直接诱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虚增报告盈余以达到“配股资格线”的可能性,这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诱因。大股东为了享受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中获得的控制权收益带给他们的超额收益,一般也不会放弃为自身利益谋福利的机会。[
  3.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减少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h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andVishny(1998)在描述投资者保护特征时,通过中小投资者的法律诉讼权利、法律执行力度等特征变量的,证明投资者保护能够降低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盈余管理(雷光勇、刘慧龙,2006)。中国法律对中小 股东的保护程度相对比较薄弱,因而使得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加猖狂。
  
  三、抑制盈余管理的措施
  
  控股股东的存在虽然能够有效地监督企业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部股东和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代理,但控股股东的存在却带来了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更为突出的代理问题。在中国目前的下,控股股东有能力也有动机通过剥削中小股东来谋取其私有收益,为了保护其他小股东的利益,我们不仅要在各项法规制度中对控股股东进行约束,更需要从企业内部入手,扭转企业盈余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
  
  (一)不断完善法律保护
  在中国,中小股东因为受到控股股东侵犯而对大股东进行法律诉讼的案例很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小股东通过司法体系获得赔偿的可能性较小。因为缺乏投资者保护,中小股东始终承担着个人利益被侵占的风险。所以应该增加上市公司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利润、进行虚假陈述报告的成本,使得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而抑制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另外,需要改变新股溢价发行的状况,严格审核上市公司的投资项目和资金需求,限制新股发行和再融资规模,减轻市场和投资者的负担,从源头上切断大股东的侵权行为。
  
  (二)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股权结构
  由于中国还是属于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进行了股权分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规模地减持国有股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会造成股权的过度分散,又会出现股权分散型控制权所无法摆脱的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激励问题,因此既要限制大股东的侵权行为,又要避免股权的过度分散,就要完善股权制衡的股权结构。股权制衡是指公司同时存在几个大股东共同控制的股权结构,通过内部牵制,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企业。这种股权结构的建立,需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使他们成为资本市场上生机勃勃的新兴力量。
  
  (三)进一步加强的力度
  虽然有能力发现大股东掏空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股东的侵权,但由于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审计合谋现象比较严重,审计师出于对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可能对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从而更加助长了大股东的侵占行为,所以应该更加严厉地监督和规范审计部门,以提高。
  
  (四)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
  加强信息披露程度,使信息更及时透明地披露给广大投资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大股东的私人控制收益,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对会计信息的操纵,切实维护好证券市场的运行秩序,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盈余管理甚至盈余操纵是中国股票市场的普遍现象。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经理人的风险,而在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契约是对小股东不利的安排。在法律没有能够对外部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权益实施有效保护的情况下,控股大股东有强烈的动机和能力粉饰财务报告以获取巨额的控制权私人收益,从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进一步推进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建设,对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的中小股东权益机制。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加大控股股东“隧道行为”的预期风险,是改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主要途径。

【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相关文章:

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03-18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论文11-18

谈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治理03-24

新准则下企业盈余治理题目研究02-26

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综述03-24

大股东控制与内部人控制的比较分析03-21

盈余治理题目研究03-22

配股融资中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分析03-25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