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时间:2024-06-20 17:01:38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调查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已经影响到他们在工作岗位的发展。因此,在校期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十分必要。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力量。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而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如何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活力、挖掘创新潜力,需要高校和企业之间形成合力。本文以校企协同为视角,首先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然后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最后提出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工商管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校企协同

  2016年7月18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实践创新能力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标准,是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等多个概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理论上的重构,其构成要素包含实践创新品质、实践创新技能和实践创新环境三个部分,前两者依赖于实践创新环境,实践创新环境的主要提供者是学校和企业,而如何将学校和企业进行协同,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课题组选取了我国各地几所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在调查之前,课题组首先征求了高校师生、企业管理人员、教育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对问卷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设计,为了使调查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样本具有代表性,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课题组对调查的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调查,当场回收问卷;对部分高校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6份,占98%。通过对问卷进行归纳整理,可以发现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大致如下。

  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有待突破

  据调查,我国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培养模式一般为:提出理论→进行模拟→学科竞赛→得出结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大都从事企业实际管理工作,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应用性和创新性,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有: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模式仍然是“提出理论、进行模拟和学科竞赛、得到结论”这一传统步骤,尚未能结合校企协同来进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已经发展成熟的时代,大部分高校未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没有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并管理相关数据,高校教育闭门造车,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偏低,视野不开阔,这也导致了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大部分学校没有结合学校特色、专业优势以及区域经济特征和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规划,从而使毕业生专业特色不鲜明,层次性不明,针对性不强;另外,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单一;“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性质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如果仅仅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将高校和企业协同,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2、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有待加强

  课题组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施的满意度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对现有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满意度一般,占比47%,部分学生不是很满意,只有5%的学生对现有实践教学设施条件感到很满意。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第一,我国高校在招生规模快速增长过程中,实践教学设施未能成比例增长,从而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教学创新的需求;第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健全的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例如基础科技活动中心、实训基地的设备和实训环境,导致在校大学生在接受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无法保证接受实习的机会。上述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意识到实践教学的社会性,应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锻炼、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机会。

  3、工商管理专业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

  湖南省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成果转化率情况如图3所示,据调查,湖南省某所有代表性的高校每年完成创新成果50项,其中能转化并批量生产的约34%,形成产业规模的仅6%。这与发达国家70%至80%的成果转化率相去甚远。这在国内其他的高校也是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产生,由于缺乏有效动力,很多成果束之高阁。第二,越是原创和创新点的成果越难以转化,或者转化周期越长,而且高校的科研成果基础理论偏多,大多重“研”不重“用”,重“学”不重“术”。第三,高校科技成果“试验”条件不如企业,资金短缺,经验缺乏。既是知识精英又是经营精英的教师少之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果转化。第四,高校科技人员不是从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而是从自身兴趣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或者只是为了发论文做研究,这些都会导致创新成果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目前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大部分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真正的技术产品缺乏相应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如果实施校企协同,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提供反馈信息支持和资金等加强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情况就会有所转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高校应该对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另一方面,应该跟企业进行合作,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并进行创新成果转化。而如何进行校企联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当前大学教育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

  二、校企协同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脱节,学校“真实环境”不完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弱;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连贯,知识碎片化,学生创新意识弱等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应结合校企协同理念,对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校企协同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有关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协同理论[6],该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在整体发展中各参与者之间相互的沟通协调与合作。现根据校企协同的理念,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如下。

  1、专业教育与技能教育相融合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学校既要讲授专业知识以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潜力,更要传授技能以给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例如:当前会计方向的在校学生存在较多的短板,由于受到硬件方面、专业师资的限制,目前的师资队伍大多是专才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大多不具备财会和计算机的复合知识,尤其缺乏实际研发的经验,这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一个很大的制约;然而如今,很多会计师事务所都采用了他们自己开发的审计软件,国内的一些大事务所也在自己开发审计软件。这些都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软件方面的知识,能够操作不同类型的财务软件,提高审计效率服务。学校应将课程实验、技能实训、综合实习、社会实践等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跟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这样会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

  2、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

  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对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除了要有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保持专业能力的持久生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要求,必须坚持宽口径培养,将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必须学习交叉学科知识,以便能够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因此,学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还应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相结合,挖掘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做到能力训练与智力开发相统一,学校应该与企业协同,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社会各方资源,打造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双向融合发展,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校企协同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1、强化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学习+实践训练”教学模式

  社会需要实用型的复合人才,高校除了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时,应建立“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要有提升实践技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精神,争取校内外实践活动的锻炼和成长机会,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弥补课堂上专业基础知识获取的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加强和推广实践教学的氛围,根据培养目标激发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意识,尽早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社会,了解未来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对此,高校可以对学校实践课程的实施做到随时监督和检查,建立实践教学课程的不定时检查制度,督促和监管实践教学的质量问题。

  2、构建“开放办学+合作竞争”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校企协同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打破了高校传统的封闭、孤立的人才培养模式[8],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因此,高校应与企业进行协作,构建“开放办学+合作竞争”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第一,构建特色鲜明的“在校学习+在企实习”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通过校企合作,营造开放、交流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为人才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化发展。第二,建立一支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校外互联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辅的“双师型”高水平工商管理教育师资队伍,形成“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设计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计划动态调整机制,突破僵化、刚性的教学管理形式,针对企业信息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内容。

  3、完善“强化实践+需求导向”的工商管理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学校应以“多元化”与“专业交叉”为视角,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创新型卓越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高校与相关行业主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根据行业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根据企业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量身定做适用人才,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要按方案完成相关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校企协同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在校学习+在企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第二,高校跟企业进行长期合作与交流,可充分了解学生的职业需求。学校为企业提供研究与智力支持,而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实践培训、实践教育的机会。以校外企业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学生到企业参与实际生产及管理为主,实施双导师制,进行管理实习、企业实训及毕业设计,提高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高校和企业分别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监督和考核,采取等级(A、B、C、D)平时考核机制,可设立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互联网软件设计、技能训练、科研训练等项目教学环节,采用“实操答辩”考核方式,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测试和提升。同时,学校可与企业共同搭建虚拟云平台,为学生提供虚拟模拟空间,共同建设交叉学科、协同创新中心等多样化的创新平台,促进不同类型不同来源数据的整合,同时学校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作为基础课程设置,并引入项目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总之,高校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要深化校企协同理念,在实际操作时,不应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出现“一头热”的现象。加强校企协同,要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企业在校企共同育人过程中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校企双方按照“资源整合、文化融合、产学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高校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培养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怀宇等: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9(10).

  [3]常维亚、邢鹏、赵莉:探索建立研究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4]王强、孙慧: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探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5).

  [5]季诚钧:关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卡尔米切姆:科学、技术、医学文化导论[M].纽约:自由出版社,1980.

  [7]赵斌等: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

  [8]巴素英: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教学及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9]刘鹤翔、盛发强:三极产品的魅力[J].创业家,2012(12).

  [10]丁国新等:工商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5(4).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相关文章:

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创新11-16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2-07

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培养模式11-16

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11-18

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12-10

谈谈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11-17

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03-06

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03-28

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