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招聘的关键问题研究

时间:2023-03-22 23:22:11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才招聘的关键问题研究

摘要 为引进合适的、留得住的人才,企业文化、胜任特征模型和心理契约是人才招聘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三个关键问题。企业文化与招聘存在互动效应,应建立基于文化框架的招聘体系。胜任特征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招聘中要合理应用胜任特征模型。招聘不是目的,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才是目的。为此,企业不仅需要与应聘者签订法律契约,还要注意建立隐性的心理契约。
  关键词 企业招聘;胜任特征模型;企业文化;心理契约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理念、胜任特征模型和心理契约是人才招聘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企业招聘要在组织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下进行总体设计,并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招聘流程,以与应聘者建立起稳固的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框架解决的是应聘者个体与企业群体之间的适应性。胜任特征模型可以解决应聘者个体和企业岗位之间的系统匹配性,建立心理契约是尝试在企业和应聘者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框架——最基本的招聘理念
  
  企业是人的企业,企业员工在共同完成经营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行为模式和共有价值观,这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和制度约束共同维系了企业的日常运营,高度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具有良好的忠诚度和工作热情,而与企业价值观相去甚远的员工则很难对其进行组织化。所以,从企业文化视角看,企业应致力于寻找、录用那些认同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观吻合的人力资源。
  1、企业文化与招聘的交互效应。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事实也证明,所聘人员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底蕴、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比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更重要,与企业有着相同理念、相同价值观的员工更容易理解企业使命,更愿意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只有员工接受并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才能“上下同欲”。Nordstrom公司联合主席Bruce Nordstrom曾说过:我们可以雇用友善的人,然后教给他们如何卖东西。但是,我们不可能雇用销售人员,然后教他们如何友善对人。招聘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那些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致的应聘者。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职能之一的人才招聘活动,在由企业招聘人员组织实施时,企业文化烙印会潜在地影响其招聘行为。除此之外,企业文化对招聘的影响还体现为过滤和指导的功能。面对众多应聘者,应用企业文化标准来筛选,可以有效地过滤那些与企业文化不相吻合的求职者,而将认同本企业文化的人纳入选拔范围,以达到留人又留心的目标,实现人力资源招聘的良好效益。在招聘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展示企业文化,帮助应聘者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与自己的求职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对比,为其职业取舍提供依据。
  招聘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窗口向社会和应聘者传播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企业通过甄选过程对应聘者进行精心考察,把好人力资源的人口关,以保证被雇佣者有能力适应企业的文化,为巩固企业文化打下价值观基础。企业通过招聘途径,广泛吸引人才,可以录用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为发展企业文化引进创新的种子。
  2、基于企业文化的招聘理念。企业文化影响和规范着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人才在行为上寻求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达到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招聘中应将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作为企业招聘的基本标准。基于企业文化的招聘活动,并不意味着采用另外一套招聘方案,也并不需要另外开发特别的招聘方法,而是要在原有的方案中加上企业文化认同这一约束条件。最主要的是在测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企业文化的视角予以识别,要在招聘的各个环节贯彻企业文化的意识。比如情境模拟,就可以选择以本企业实际案例改编成考题,而不是采用一般通用案例。
  企业招聘的目的在于补充人力资源,提升队伍素质,提高组织效率。人才招聘的基本原则是人岗匹配,要求在工作分析基础之上建立各个岗位的能力模型。人才招聘最基本的原则是招到合适的人,应聘者的能力水平适合岗位要求就行,并不要求招到的都是能力最强、最优秀的人才。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招聘标准,不再局限于“人岗匹配”,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四个匹配”。合适原则也突破原有定义,扩展为能力适合岗位要求,价值观适合企业文化。具体而言,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招聘甄选标准:一是个体素质与岗位要求匹配;二是行为风格与企业风格匹配;三是个体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匹配;四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成长空间匹配。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的匹配,才能真正实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企业选到合适的人,个人进入适当的企业,实现个人、岗位、企业的最佳结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基于企业文化的招聘,需要企业清晰界定和明确阐释文化内涵。如果企业自身没有清晰的文化战略规划,所有基于文化的管理就将无从谈起。招聘过程中,应把企业对员工行为有明确要求的文化特征列为考核点。基于企业文化的招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招聘人员的操作,选好负责招聘的人员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企业招聘人员不仅要贯彻文化策略,制定招聘方案,甄选应聘者,而且还要亲自传递、体现出企业文化,是应聘者第一接触和体验到企业文化的具体承载者。招聘者的言行举止是传递企业文化的重要渠道,其着装、精神面貌代表着企业的风貌,其态度代表着企业的态度。招聘者给人的感觉应热情、友好、大方,具有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素养。
  
  二、胜任特征模型——最有效的招聘标准
  
  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招聘方式更科学、更有效,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重大转变。但无论是对胜任特征概念本身的定义,还是对其内容结构的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胜任特征的本源意义也说明其具有鲜明的行业、企业、岗位特性,没有一个万能的模型可以通用。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应用这一方法。
  1、胜任特征模型与企业招聘。传统的人才招聘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对照岗位说明书关于能力的要求重点考察应聘者的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而没有或者难以考察应聘者的内在深层次动机和个性特质。从招聘效益上来说,也很少着眼招聘进来以后的工作绩效问题。针对传统招聘的这一不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c.麦克利兰(David c MoClelland)提出了胜任特征概念。胜任特征是指个体具有的、为了达成理想的绩效以恰当的一贯的方式使用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形象、社会性动机、特质、思维模式、心理定势,以及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而与之相对应,针对某一职务类别、工作团队、科室、部门或组织的绩效达标者或成就卓越者所需的胜任特征的书面描述,被称为胜任特征模型。   与传统的人才招聘不同,基于胜任特征的选拔并不是针对岗位能力要求,而是重点考察个人内在特征,试图为企业找到具有核心动机和特质的员工;并明确描述符合组织成功要求的可以量化的员工产出或结果,从员工工作绩效角度人手来定义能力等级与水平。这种结果导向的人才招聘方式,促使企业决策者在做出录用决策前对员工未来绩效结果进行量化说明,这使得选拔更有效。很显然,如果一个人拥有的或可能拥有的胜任特征与其职务或工作角色相匹配,他就更可能做出成绩来。因此,被雇用的人也就不会轻易地离职(Wood&Payne,1998)。基于胜任特征的选拔也提供了一些证据来判断一个新员工是否能很好地与组织文化相匹配(Guinn,1998)。据对1000多家北美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在那些使用基于胜任特征的招聘策略的组织中,36%的组织的员工离职率比以前低了,43%的组织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O’Daniell,1999)。
  2、基于胜任特征招聘的适用性。胜任特征研究中对“胜任特征”术语还存在分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Richard Boy.atzis认为任何与有效或杰出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的特质、特征以及技能都称为胜任特征。Spencer则认为胜任特征是与参照效标有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可以发现,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何谓胜任;二是如何定义绩效水平。有研究者认为绩效达标就是胜任,而有的研究者认为绩效卓越才能称为胜任。因此,如何清晰地界定优秀员工、普通员工和不合格员工成为需要澄清的问题。在选取研究对象时,有的研究者重点研究的是所有绩效达标员工的胜任特征,有的研究者重点研究成就卓越者的胜任特征。从国内来看,时勘等(1998)探讨了通信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王重鸣(2002)检验了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结构;仲理峰等(2004)建立了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李效云、王重鸣(2004)还对愿景式领导的关键特征进行了研究。姚翔等(2004)探讨了IT企业优秀项目管理者的胜任特征模型。这些研究主要是以高层管理者(绩效优秀)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针对普通员工。
  关于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也有不同的成果。罗双平(2005)认为胜任特征模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一种是卓越绩效者能力模型。赵曙明等结合实证研究提出的多元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三个层面:必要胜任力,是指每个员工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差异胜任力,是用以区分员工的一般绩效和优秀绩效,指员工的心智模式、特质和动机等方面;战略胜任力,是指组织内部最核心的胜任力,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包括创新、高效、学习和专利技术等。更多研究者认为,胜任特征应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表现:一是区分性的胜任特征,即最能区分绩效出众和绩效平平的胜任特征;二是基准胜任特征,即取得事业成功所必备的最基本的胜任特征;三是变革胜任特征,即管理者和员工一般比较缺乏的有待提升的胜任特征。已有的这些研究表明,胜任力模型是多层次、多元化的。
  综合以上研究,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特征模型,特别是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则不宜使用胜任特征模型。因为按照管理学上的“二八法则”,一个企业的员工中20%是优秀者,80%是普通劳动者。考察现有建立特征模型的方法,胜任特征模型是根据20%绩效优秀者的行为特征进行构建的。如果用选择20%优秀者的标准来选择那些属于80%的普通劳动者,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不道德的。对企业而言,这可能导致无人可选的境地,对大学生就业会带来更大的困难。
  
  三、心理契约关系——最稳固的合作形式
  
  心理契约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考虑到法律契约,同时还要考虑员工是否认为这样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或者说,这样做并没有违背员工内心对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约定。只有充分尊重心理契约,才能在企业和员工之间达成一种满意水平。
  1、心理契约是企业对应聘者的道德承诺。心理契约理论起源于国外,其创始人美国的施恩(E.H.Sehein)教授认为,企业和员工之间除了存在缔结双方劳动关系的法律契约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内隐的、不受法律保护的心理契约。这种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简言之,企业成长与员工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而且因为是动态变动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他们;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预望。一般而言,心理契约包含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安全与归属感、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晋升等这些方面的期望。
  尽管心理契约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能使企业与员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使员工视自己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如果不能满足员工内隐的愿望、期盼,人们就会产生不舒服感受。在企业这样的以经济活动为主的组织中,实施心理契约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进而实现员工对组织的强烈归属感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企业实施心理契约管理,其起点是员工招聘,需要从招聘开始与应聘者建立合理的心理期望,做出道德上而非法律上的承诺。
  2、心理契约在双方互动中悄然拟就。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员工具有良好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思想,有着实行心理契约管理的文化基础,国有企业更具有体制方面的优势。但社会上也还存在着“官本位”意识和“官贵民贱”思想,管理者容易忽视员工的心理感受。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体现为人才优势的竞争。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加强心理契约管理,留人留心,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选择。
  企业招聘活动是个体与组织初次发生接触的过程,也是企业与未来员工开始建立心理契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体现出应有的诚信,这是企业与应聘者形成心理契约的基础。企业应以开放的心态,通过资料宣传、口头介绍、现场参观等多种方式让应聘者对企业以及应聘岗位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帮助应聘者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筛选,以决定是否进入组织。招聘过程中,除了让应聘者真实了解企业和岗位等硬件情况之外,还要让应聘者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薪酬制度、企业文化等软件情况,特别要注意给有意应聘者以恰当的承诺,帮助应聘者树立一个合理的职业预期,而不是在薪酬福利、培训提高、晋升发展等方面给出夸大其词、无法兑现的许诺。
  对企业而言,诚信是与应聘者建立良好心理契约的基础,除了本身要诚实不欺骗之外,还要注意不被欺骗。现在全社会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不排除有些急于就业人员,为了谋取一份工作,在不了解或者根本不想了解应聘岗位情况之下,急于签约的心态。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应注意对应聘者的识别,开展多方位科学测评,恰当评估应聘者,保证引进人才的货真价实,实现人、岗位和组织三者之间的匹配。我国人才测评理论近些年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企业可以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和功能的人才测评工具,进行应聘人员的测试甄选。
  参考文献:
  [1]理查德L·达夫特,著.杨斌,译.领导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戴维·D·杜波依斯,等著.于广涛,等译.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人才招聘的关键问题研究】相关文章:

感知无线电的关键问题研究05-30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人才评价研究06-15

浅析中小企业招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4-21

现代中小企业招聘现状及其对策研究06-12

浅谈工程结算中需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05-27

浅谈让人才为创新提速06-08

对企业留住优秀人才的思考11-10

探析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04-13

教师创新与人才发展06-01

探讨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