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治理组织创新的基点

时间:2024-10-04 01:03:57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知识治理组织创新的基点

内容摘要:知识治理是组织创新的基点,而知识治理的目的和手段是实现知识的转化、共享和创新,其途径是以改变观念、建立合作与同盟、构建知识天生及知识价值转化的组织和实施人文治理为条件的。
  关键词:知识 知识治理 组织创新
  
  知识治理是一门新型学科,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它的定义和内容。如对知识治理概念的描述:“知识治理是对知识进行治理和运用知识进行治理的学问”;“知识治理,简单地说,就是对一个项目组织所拥有的和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资源,如何进行识别、获取、评价,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治理过程。”本文以为,要凸显知识治理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治理,知识治理是组织创新的基点,借此研究知识治理到底治理什么和怎么治理的题目。本文从知识的特点进手,阐述知识治理的内容和实务。
  
  知识的特点
  
  “知识”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体现在它已变为经济要素中的首要资源。相对于物质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的特点如下:
  (一)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源
  从资源性特点看,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有本质区别。首先,物质资源是可以用尽的,知识资源则可以生生不息,取之不尽,这是知识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其次,物质资源的扩张是有限的,知识资源却可以无穷扩张。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人们对物质和财富的量的需求,但人们对它们的质的需求却是无穷的,而这种无穷性的需求正体现在知识需求的无穷性上,只有无穷扩张的知识才能满足人们对质的无穷追求;第三,物质资源只能是物理上的换位,知识资源则可以充分共享。
  (二)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
  从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原理看,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知识资源的以下特点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
  一是共享性。知识资源可以共享,答应众多使用者同时共用同一知识资源,而且共享者越多价值则越大。二是反复应用性。知识资源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再生应用的能力,可以反复使用。三是累积性。知识资源在其传递和使用过程中可以累积,知识在人类系统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都是累增的,且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四是渗透性。知识资源具有极大的渗透性,一种知识资源可以渗透到很多领域而产生影响,大量知识资源相互渗透使智能呈指数式迅速膨胀,造成“知识裂变”。五是时空相对性。知识资源的空间可以虚拟,无法用感官往度量知识资源在载体中的空间和外形。另外,知识资源所占空间可以压缩,所以,同样的空间所储存的资源是不同的。知识资源的时效性特征也是很明显的。有些信息一旦发布,就会使另一些同类信息毫无价值,而有些信息早晚发布都不会影响其价值。知识资源时效的是非也是相对的、不确定的。知识资源经常被创新淘汰,在淘汰中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再创新,所以,知识资源就是创新资源。
  (三)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从知识存在的状态看,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是可表达的,有物质存在的,可确知的,已被文本化了的知识。所以,显性知识是知识治理昭示的对象,是知识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动力。隐性知识则是未被文本化或难以被文本化的知识,因而有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被复制的特点。它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即它不易用语言表达。另外,也包括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心智模式等,这些熟悉方面的隐性知识会深深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隐性知识属更深层次的、由个体拥有并控制的知识,是组织进行知识创新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
  
  知识治理的内容
  
  知识治理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进行治理和运用知识进行治理的学问。它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治理。在实施过程中,是根据知识的特点及知识经济研究领域的熟悉阶段来进行的。知识经济熟悉领域分三步进行:一是知识价值论,核心是夸大知识的重要性和知识的价值;二是知识创新论,主要探讨知识创新的机制和过程;三是知识转化论,主要着眼于知识的转化和知识如何参与分配和共享。其中,知识的价值已在人们中达成了共叫,在进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治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知识转化和共享并在转化与共享中创新。
  (一)促使组织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相转化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是多方位的,一般包括:
  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这个转化的目的是推动内部的显性知识交流,以减少信息流的摩擦,降低运行本钱,是发挥知识外部性的直接方法。显性知识间的转化是知识治理昭示的对象,是知识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动力。
  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步转化的意义在于:由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再通过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机制使其创新知识被企业共享,从而建立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机制,以激发员工的潜能来达到这步转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知识转化的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
  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泉,而隐性知识本身也需要不断的积累、更新,假如隐性知识停滞不前,显性知识也将被定格并很快就会落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所以企业应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建立学习机制来鼓励员工的自发转化行为。
  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这一过程是知识治理中最高层次也是最难以实现的。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隐匿性、不易传播的特点,如何进行隐性知识间的转化,其根源在于其知识所有人的知识隐性维度、观点、情绪及所处的环境氛围。人类把握隐性知识的动机、多少及使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隐性的维度下潜意识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由此可知:首先,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干预的效果有限。其次,个人的所知比所表达的要丰富的多。组织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将个人蕴躲的隐性知识向外展现,转为他人隐性知识的来源,并发挥其乘数作用,往伪存真,创造具有价值的知识。所以,隐性知识间的转化速率、范围及深度,取决于一个个体的工作氛围和激励机制。
  (二)促使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指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是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变过程。由于知识从本质上来说是可以相互交流与学习的,而且使用的越多就越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知识产品就与具有排他性、有限性的物质产品有着自然的区别,但由于先进知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给拥有者带来丰厚的收益,所以拥有者会极力维持知识的垄断性。所以,知识是不能自动实现共享的,必须通过鉴别知识范围和类型,创造一定的途径才能达到。
  1.从知识共享范围看,有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和企业外部知识共享。组织的知识治理应先从内部知识共享开始,然后通过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接口,再向外延伸。对于组织内部知识应在坚持同等性原则和开发性原则的基础上,畅通知识共享的渠道。如改善与重构组织结构,建立对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和必要的规章制度等软件措施和必要的规章制度等措施来实现。 相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来说,组织外部知识游离于企业的可控范围之外,不为组织所左右,但它对组织的经营与运行有很大的影响。组织外部知识共享可根据其外部知识与组织的密切相关程度和外部环境的复杂程度,依次采取经营策略的变化往影响,或是猜测知识走势往主动适应等方式往实现。
  2.从知识共享类型分,有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显性知识共享是伴随着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近年来,磁介质和光电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不仅使人类知识的存储和传播本钱大幅度降低,同时也提供了渠道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加速了显性知识的可获取性和共享性。
  隐性知识的共享一般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个体因素。知识独占能产生垄断利润,所以知识拥有者为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会阻碍隐性知识的共享。二是组织因素。组织环境与氛围影响隐性知识的共享。如在传统的层次机构设置下,员工的思维和工作能力受制度和岗位的约束,员工之间缺乏超制度以外的直接接触和互动交流,难以推动隐性知识的共享。三是社会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共享的途径与程度是有区别的。如东方人的谨慎、蕴藉、内向的性格使得东方人在与人的初步交流时会产生一些障碍,但东方人却善于使用非正式的方式传递信息,这也许是隐性知识共享的一种“隐性”气力。
  3.从共享方向来看,知识共享分顺向共享、逆向共享和横向共享。知识的价值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无形形态,即知识的熟悉价值;另一种是它的物质形态,是知识的熟悉价值通过实践实现的,即知识的实践价值。熟悉价值主要反映知识天生的主观意识性,它既可能是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也可能是人们发挥能动性对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加工和再行思考的结果,所以它是一种隐性的潜伏价值,当人们在它的影响和指导下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它来改造外面的主观和客观世界时,它将变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实践价值,实现了知识的价值目的。
  这种实现有三条途径:一是顺向实现。即由熟悉价值到实践价值的共享。先有少数人或企业的新的熟悉发展为新技术、新工艺,生产出低本钱、高价值的产品供大多数人共享。二是逆向共享。在现有技术和产品基础上,解剖其“天生”方式、“还原”其结构原理,重新熟悉它的价值,以便再取得新的突破。三是横向共享。首先是熟悉价值的形态的共享。一般说,知识的熟悉价值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共享是互动的。由于人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本能,当他碰到新的知识时,经常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死板僵化地全盘接受。事实上,当人们收到新的知识信号时,经常受其启发,会有意识地加以改造和发展成新的熟悉价值;再则,由于人们思维的差异性,对同一种原理性的熟悉价值,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所以知识的熟悉价值在人们之间的横向共享,往往表现出由小到大的趋势;另外是实践价值之间的共享。由于知识的实践价值能够使其物质和精神在实践中体现它的产出效能,这使得知识实践价值的横向共享效果更加便捷和有效。
  (三)促进组织知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了组织成功的基础,具有新的特征和要求:
  更加开阔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差异直接导致创新方式及效果的差异。传统的“内部独立研制创新”模式受制于研制气力,致使创新效率低下。经济全球化趋势及知识共享范围的扩大,创新必须建立在 “开放性”思维的基础上,即知识创新与其价值转化必须通过社会性协作过程中互相沟通交流并加以“研制”来实施。
  创新方式互动化。随着知识共享平台的进一步建立,知识产品的加速发展及社会对知识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大,个体和组织只靠独自的创新能力来完成大型的、关键的创新项目日见力不从心。所以,创新已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有关社会知识创新、技术知识发明和应用系统的创造相互作用的产物,已具有了一种整体的、协同的、互动的系统特征。
  知识活动因子多元化。过往的创新一般集中于投进和产出分析中,大多表现为静态性和线向性的特点,而新时代创新系统的运作效应依靠于知识流的活动性和联系性。所以,新时代创新系统是由诸如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这些创新因子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建设成相互联系的机构网络,在这些因子之间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的活动。
  创新机制的转移。现在的创新机制大多是重点控制和影响企业内部“知识存量”的内容和处所的累积机制,应主要控制和影响内部知识源和外部知识源之间平衡的界面机制。
  
  现阶段知识治理的实务
  
  (一)更新企业经营理念
  建立共生的观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或个体开发新知识的相对能力越来越小,局限于企业或个体的知识创新的潜力及研发绩效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同的社会与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目标进行知识共享、合作开发,才能达到合作方双赢、社会共赢的目的。
  建立文化吸收理念。据统计,在广东深圳的不到经营期限中途解散的三资企业中,大约有34%的企业是由于文化冲突解散的,这就充分说明了不同经济主体合作中文化融合的重要性。知识的转化与创新是在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下完成,而这种互动完成必须在其行为主体间的文化融合的状态下才能完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任何组织都需要认真对待文化性质与结构的题目,对内应建立组织的文化,对外应容纳与鉴戒外部文化。通过组织内外部成员间的文化认同推动知识的发展与更新。
  建立垄断与共享结合的理念。知识的组织垄断有利于本组织竞争上风的形成,知识共享有利于行业或社会知识水平的进步,进而使本组织受益,所以,组织并不需要限制所有知识的对外传播,相反,应以共享为主、垄断和保密为次。首先要做到在不损害本组织利益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与他人共享知识;其次,也应熟悉到,组织在向社会提供上风成果的同时,应不断地向社会吸收知识,进一步增加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组织间的知识合作
  组织间进行知识合作可以产生三种效应:
  知识的聚合效应。通过组织间的知识合作,使组织原有的知识系统进行联合与补充,汇合成为组织之间的知识网络。这将使得各自知识上风得到叠加与延伸、强化与巩固。在未对组织进行专门性上风知识追加投资的情况下,通过这种知识聚合来实现上风知识的发展与完善,既可加速知识成果的转化,又可避免专门知识过度投资的倾向。
  知识的重组效应。在知识合作过程中,知识超越了组织的边界,在组织之间不停地传递、交流,为知识突破原有使用的限制或者路径依靠性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知识要素之间的重组。
  知识的激活效应。知识合作可以通过互动增加知识激活的机会,形成原有组织所不具备的新知识。来自不同组织的知识合作,可以彼此相互交流与分享、彼此沟通与对话,在这种开放的动态的知识互动中,新知识得以产生。
  (三)建立企业间的知识动态同盟
  进进产业经济后期,“竞合”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这种“竞合”的关系就进一步发展成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形式,那就是在组织之间建立动态同盟。动态同盟的基点在于:一是实行的是动态联合,而不是刚性联合,使组织间的“竞”与“合”变得更为兼容,既可保持竞争的活力,又可避免两败俱伤的过度竞争;二是动态同盟构筑在集中各方面上风的基础上,因此能做出快速响应市场机遇的决策;三是实现的动态同盟可以解决如何利用社会现有存量知识,实现知识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打造知识天生和价值转化的组织
  建立学习型组织。知识天生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学习。这是由于:一是知识有积累性的特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把握更多的知识,也只有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才能有效地组合、配置并创造知识;二是知识有一个老化的题目。随着各个领域的知识爆炸,知识的有效期会不断缩短,因此,组织必须不断更新、补充、增添和创造更多的知识,才能保持竞争的上风。
  建立知识生产和转化的机制。包括物质手段基础与有效的制度机制。完善物质基础能为组织学习提供一个完好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配置因特网设施,建立较完善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料等资料库。利用组织内部以及外部大量可编码的知识,人们能够随时查阅、学习、分析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整合和创造新的知识。
  有效的知识治理制度机制指建立有利于组织成员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和激励组织成员参与知识共享的制度机制。内容包括:一是要建立组织学习的制度,二是要设立知识主管,三是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精神环境基础。精神环境基础是指创造一个借助组织气力来形成一个创造型组织视野的组织文化氛围。这种组织文化应有利于组织知识创新的作用有:首先,它能展示一个愿景。这个愿景的功能就如雷蒙德

【知识治理组织创新的基点】相关文章:

知识管理组织创新的基点03-24

隐性领导与组织的知识创新研究03-25

图书馆知识治理对图书馆治理的创新12-07

关于企业组织文化与知识治理模型整合的研究03-21

寻求中国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03-19

组织结构、知识流与中层经理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02-27

知识治理与科学治理的渊源探讨03-20

论组织人力资源治理之外延治理03-21

论现代企业治理创新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