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活动的实质

时间:2024-09-20 22:54:48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管理活动的实质

  毕业论文

  [摘要]在对管的中,许多都会涉及到管理活动的实质。本文作者从管理的内涵和基本任务入手,根据管理过程中的物质运动及其基本原理,经多方面论证认为,管理的实质是信息沟通。这1观点,对于解决管理中的许多问题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管理基本任务管理活动实质信息沟通

  在管理的研究中,许多问题都涉及到管理活动的实质。因为,管理活动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从大的方面来看,有国家行政管理,也有企事业单位管理;有事务管理,也有活动管理等等。再从管理所涉及的行业来看,有农业管理、管理、商业管理、保险管理,还有学校管理和军队管理等等。所以,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管理活动实质无疑对于管理科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管理及其基本任务

  要正确理解管理活动的实质,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管理?以及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等等。对此,不同的学者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按照形式逻辑原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1种思维形式。所以,要正确理解管理的本质,必须从管理的概念入手。对于管理概念的认识不同,必然产生对管理职能和任务的不同理解。在管理科学的上,不同的管理学家对于管理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比如,管理决策学派强调,“管理就是决策”(西蒙)。而在管理实践中,很多人都有这样1种共识,即认为“管理就是服务”。搞管理研究的人认为,管理事1门学问1门科学;而从事管理实践的人则更多地认为,管理是1门。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对于管理,比较权威的表述是古典组织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的说法,他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1]和美国管理教授亨利.希斯克的说法,他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2]实际上,从管理的基本要素看,这两种表述虽然对管理的职能做了比较完整地表达,但并没有体现出管理的基本要素。

  从管理的基本要素来看,任何管理活动都少不了4个方面的基本要素:(1)管理主体――即管理者,亦即谁来管理;(2)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亦即管理什么,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等;(3)管理手段和职能――即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和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等,也就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包括运用行政方法、方法、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等基本管理方法,对管理对象进行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激励和控制等等;(4)管理目标――即朝着什么方向走,最终达到什么目标。这4个基本要素缺1不可,尤其是管理目标,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就不可能有有序的管理组织,从而也就根不可能有管理效率可言。所以,从管理的基本要素出发,我们倾向于对管理做这样的定义,即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和教育的等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管理对象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1系列活动的总称。这1定义中包括了管理的所有基本要素,即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

  正确认识管理的内涵,有助于正确认识管理活动的基本任务。首先,我们不难理解,在原始社会,在人们单枪匹马地从事狩猎活动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管理。而后来随着集体劳动的出现,人们为了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协调,才逐渐地出现了管理。正如马克思所说,1个单独的小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而1个乐队就需要有1个指挥,以便协调大家的行动。显然,管理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首先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管理活动的这1基本任务,在20世纪60和70年代我国农业集体化经营时期可以看得很清楚。那时候,农业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均属于集体所有,农业生产活动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组织。在每1次劳动开始之前即出工时,都要由生产队长派工,即给每1个社员安排活路或工作。经过派工,劳动者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才能开始创造财富的劳动。在那时,派工实际上就是1个生产队长作为管理者的基本任务。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管理活动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当然,我们决不否认管理活动具有两重属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精辟地论述了管理活动的两重属性。他从资本主义管理的现实出发,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具有的两重性,即“1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1方面是价值的增值过程。”这实际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劳动过程”和“剥削过程”,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2重性。”[1]这种2重性也就是说,管理活动1方面具有与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职能相联系的属性,另1方面也具有与调整维护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说,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的组织社会生产力,故也称作管理的生产力属性。管理的这1性质是1切共同劳动所要求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要求产生的,是社会协作过程本身的要求。所以,所有社会的管理活动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2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需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2]而这种能够使它们结合起来的力量,不是别的,正是管理。管理对于诸生产因素的结合作用,最集中地体现了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关于这1点,马克思还进1步明确指出,“1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1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1般的职能,1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1个乐队就需要1个指挥。”[3]他还说,“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1都必然地要表现在1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1个乐队要有1个指挥1样。这是1种生产劳动,是每1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4]马克思的论断在这里清楚地表明了4点:(1)管理的必要性是由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2)管理的目的或任务首先是协调相互联系和统1的生产过程;(3)管理是1种生产劳动,是任何生产过程都必不可少的;(4)管理具有两重性,但首先是它的生产力属性,其次才是它的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说,管理必然要履行监督劳动的职能,它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受1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和制约,为1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也就是说,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都必然地要体现1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要求,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服务,从而实现其调节和维护社会生产关系的职能。所以,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叫做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既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又反映和维护1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性质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谁来监督、监督的目的和方式都会不同,因而也必然使管理活动具有不同的性质。

  管理两重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生产力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只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保证作用。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管理的基本属性是它的生产力属性,即合理组织和配置生产力,这实际也就是管理活动的基本任务,不论是在宏观管理还是在微观管理中,都是如此。

  我们知道,生产力主要由3方面的要素构成,即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资料也叫生产手段,包括生产工具、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其作用是将人类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劳动对象是人类劳动加工的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生产出有用产品。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人类要获得有用产品,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必须按照1定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只有某1个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而且,按照管理原理的要求,不仅要使3个方面相结合,而且必须是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才能获得高效运转,才能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这1点,在过去农业集体化经营时期表现得非常清楚。由于劳动者每1次出工前必须经过生产队长派工,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因此,很显然,如果队长能出于公心,能端平1碗水,派工合理,能用人所长,毫无疑问劳动效率就高。

  其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经常说“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这里所说的效益所指的实际上就是资源的组合效益。按照现代管理的能级原理,现代管理过程中,必须合理用人,必须把具有不同能量等级的人放在相应的岗位上,才能充分地发挥每1个人的聪明才智,实现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转。如果1个人可以跳起100斤的重担,你却偏偏让他只挑50斤,显然是资源的浪费;相反,如果1个人只能跳起50斤的担子,你却1定要让他挑100斤,则必然将发生两种情况:1是此人可能会硬充好汉,勉为其难地挑担而行,其结果必然是低效率的;2是此人可能比较明智,并不愿意跟自己过不去,他在望担兴叹的同时,则贻误了完成任务的大好时机,给事业带来了很大损失。很显然,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实现能级与岗位的匹配,必须实现能级与岗位的动态管理。所以,现代管理的能级原理实际上乃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因为,1定的工作岗位必然是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1个特定组合,只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生产资料的具体形式不同罢了。

  此外,再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看,其基本途径不外乎两条,1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2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其中,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即主要依靠增加投资规模,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则主要依靠改变投入要素的比例和优化组合,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很显然,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主要是通过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实现的。通过改善要素组合可以实现内涵的扩大再生产,这实际上也正是管理中经常讲“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的客观依据。

  $False$

  2管理过程中的物质运动及其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客观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物中的物质不灭定律以及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都有力地支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的永恒性。管理过程也是如此。

  在任何管理过程中,不管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都始终贯穿着两种性质不同的运动,1种是“物质流”,另1种是“信息流”。物质流是指由劳动者所推动的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运动过程。在人类的整个生产活动过程中,劳动对象经过输入过程与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在1个给定的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形态和性质的变化,直到最后变为多方面的产出,或者是实物产品,或者是劳务产品。不论是整个的物质再生产过程,还是的生产经营过程,都离不开物质的运动。信息流则是指伴随着物质流产生的各种指令、计划、图纸、报表、传票、资料、报告、情报和文件等的传递、接收和处理。物质流是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流程,1切活动都必须从属于它的要求。但是,要使得物质流的运动符合客观规律,从而能够创造出最佳的效益,就必须对之加以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这个任务就由信息流来承担。信息流反映着物质流的运动状态,并指挥和调节着物质流的运动过程。管理的任务或者管理者的职责,就是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质流,从而提高物质资源以及推动物质资源运动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效果。由此,我们也就不难得出结论,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信息的传输、加工和处理过程,因而管理效率的高低,实际上也就归结为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效率。

  管理的反馈原理认为,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其中灵敏、准确、有力的程度,是1个管理制度和1个管理功能单位是否有充沛的生命力的标志。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1个及其重要的概念。管理本身就是1种控制,因而必然存在着反馈。所谓反馈(Feedback),其原意就是反过来饲喂的意思,在控制论中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从而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这个过程可以利用图1即管理的封闭回路加深理解。

  输入指令输出

  加工信息原始信息

  图1管理的封闭回路

  运用反馈原理搞好管理,就是要努力做到使反馈信息灵敏、准确和有力。要“灵敏”,就必须有敏锐的感受器,以便及时发现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和变化的信息。要“准确”,就必须有高性能的系统,以过滤和加工感受器得来的各种信息,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要“有力”,就必须把经过分析后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指挥中心强有力的行动,以修正原来的管理工作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由此可见,反馈包括3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即感受、分析和决断。前两个过程在信息论中称作信息变换过程,后1个过程即决策过程。

  利用反馈原理进行控制,1般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因而也常常会有两种不同的反馈类型,即正反馈和负反馈。如果反馈使得系统的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增大,导致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加剧,则为正反馈。如两个企业或两个小组之间的竞赛,两者你追我赶,你强我要比你更强,就属于正反馈。1个演员的演出效果,与观众的反应之间常常有1种互动效应,观众的反应越好越强烈,演员的表演也就越出众;反之,观众的反应越差越是鼓倒掌,演员的表演就越是没劲儿,这也是1种正反馈。正反馈是1种打破均衡和稳定的反馈,包括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等等都是。

  反过来,如果反馈使得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减弱,导致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收敛,则为负反馈。负反馈是促使事物保持均衡和稳定的反馈。比如对于空调设备的控制,假如最适温度为1定,持续开机1段时间后(制冷),室温会下降过低,人体感到有些不适,这时可关闭空调机;之后,温度持续回升,超过1定限度后,人体又感觉到太热,于是又打开空调机。这样,经过几番开机关机后,室内温度将保持在1定的适宜温度之内。这是1个典型的负反馈的例子。在现代管理中,大量需要的是要缩小和消灭系统运作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因而大量需要的是负反馈。

  现代管理的反馈原理告诉我们,在现代管理中我们必须对信息和信息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现代管理过程中,信息具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信息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

  搞好管理要求必须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不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都是如此。微观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班组工作和人员培训工作等,其中1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信息工作。信息工作是指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传递、储存和处理的全部工作。信息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和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的依据。企业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台帐、报表、统计分析、技术情报和档案文件等。信息处理主要包括6个环节,即数据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储存、信息检索和信息输出。对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及时、全面。

  2、信息是进行管理决策的依据

  科学的决策,必须以全面客观的信息资料为依据。掌握信息和了解情况,是对决策者和领导人的起码要求,是决策者正确判断和决策的基本前提,是决策切实可行的根本保证。如果决策人信息不灵,情况不明,或者反应迟钝,只知其1,不知其2,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决策,甚至贻误时机,造成损失。市场上常常会看到许多产品,由于不注意来自用户方面的信息,因而形成积压,最后不得不廉价处理,导致生产经营亏损,经济效益下降,其原因就是因为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够,或者判断失误。决策者只有充分掌握足够可靠的信息,对情况了如指掌,才能驾驭形势,运筹自如,适应环境,不适时机地作出成功的决策。科学的决策,必须基于全面、客观、及时、正确、丰富的信息。决策离开了信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3、信息是实施组织和控制的依据和手段

  任何决策都是为了行动。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实施首先需要把需要的人力物力按照1定的要求结合起来并投入运行,这也就是组织。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经常将运行情况与目标进行对照,如有差距则需要及时进行纠正,这就是控制。整个管理过程,就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这些功能和环节进行的。其中每1个环节的活动,每1个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对信息的处理和反馈。信息流和物质流1个显著的不同就在于,物质流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而信息流是双向的,有信息的反馈。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依靠有关实施情况的信息进行监督管理,检查现状与目标是否背离,并把反映实际执行情况与原目标差异的信息返回指挥中心或原输入点,这就是信息反馈。根据反馈信息,管理者就可以及时地发出调节和控制的指令,以保证整个管理系统的正常进行和原定目标的如期实现。所以,整个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从输入到输出,再经过反馈又1次重新输入的过程。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管理实际上就是1种以反馈信息的处理为中心的工作。

【论管理活动的实质】相关文章:

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03-25

论司法独立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定位03-28

论企业经营机制实质及其调节系统03-22

论现代成本管理03-18

论企业知识管理03-18

论知识管理与利用03-23

试论生态价值的实质03-19

论团队软绩效管理02-28

论工程项目管理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