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特殊学生转化的策略和方法的论文
班级管理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指班级管理者运用现代管理的原则,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按照学生心理、行为规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有效地实现班级育人的目标而进行的组织工作。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学生,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都各不相同,他们中间有先进、后进、中间状态之分。而三种类型的学生当中,后进生的教育往往是全体学生教育的重要部分。加强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是后进生行为转化,使之进步的摇篮。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集体环境,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并非轻而易举的,这需要多方面的不懈地努力,才可能实现。
一 了解学生的过去,研究学生的个性。
我国古代的的《学纪》指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为转化后进生,必须要研究其个性,这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起点。 研究后进生个性,首先应当在集体的背景上加以研究。班集体的每个成员各个不相同的个性在群体活动中展示出来,并互相作用。正因为如此,集体才充满生机和活力。每个学生在集体里才能更有效地发展个性。离开集体,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其次,要研究影响他们
个性发展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的影响要素。因此,要重视研究他们的交往范围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自我感觉。当然,还应该具体研究他们学习后进的各种原因。
通过与后进生打交道,我深深感到:在他们身上既有独特长处,也有影响其进步的短处。他们的正当需要和各种特长,正是矫正不良个性的成分,重新取得进步的转折点。
二 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作为班级管理者,必须十分重视良好班级人际关系的建设,班级是一个社会小群体,其中存在着网络似的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等,纵横交错。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这种互动在师生之间形成了"知识场"和"心理场"。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班级管理者,在师生交往中应随时注意和调节双方的心理距离。既要有教师的尊严,又要努力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让学生指向管理者的向心力。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至诚之爱的真挚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后进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正如古人说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才能"受其术"。同时必须注意师生平等,师生在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充分相信每个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木桶盛水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公平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去体验成功。这样可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而且可以使后进生产生责任感、自觉努力、严格要求自己。
三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人把兴趣看作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不无道理的。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这就充分道出了兴趣、爱好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只有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一般地说,后进生的厌学心理较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不断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直接兴趣。这主要是靠教学内容和形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平衡学说告诉我们,一个人对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已经司空见惯就不注意了,对十分不熟悉的东西也不注意,因为和他已有的“图式”没有关系。可见,引起注意和兴趣,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特性,还要取决于它和主体过去经验的联系。完全陈旧的东西使人厌烦,完全陌生的东西让人迷惑不解,只有适度新颖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发生兴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也指出,如果学习内容低于学生发展水平,就构不成新颖刺激,如果大大高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就难以理解,感到高不可攀,那也缺乏吸引的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后进生,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既有新颖的一面,又有熟悉的一面;既有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使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这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四 培养正确归因,树立信心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心理过程。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归因模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结果的影响,归因倾向如何将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影响到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信,以致人才的造就。因此,班级管理者要十分重视对后进生的行为归因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或失败的教训,在学生取得成功或失败后,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归因:其中有的是恰当的,有的则不恰当,恰当的归因是再一次投入竞争的驱动力量,不恰当的归因会使其意志消沉。
信心是成功的保障。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没有自信心,很难想象他能把工作做好;也没有哪一个学生,在缺乏自信心的情况下,能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只有那些内心充满强烈自信的人,才有可能使事业或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迈上新阶梯,从而最终取得成功。纵观那些积极进取、学有所成的“尖子”生们,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之所以保持着“优秀”,其十分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心理是“优秀”的。与此相反,后进生心理素质差,自信心更嫌不足,究其原因,一般是因长期失败经验的积累所造成的。他们无论是在课上提问,还是在课下练习的时候,由于多次失败,反馈到其心理,形成一种劣势的积蓄,因而逐渐变得自卑和胆小,形成恶性循环,以致其潜意识心理也深深地打上了自卑的烙印。英国有一句谚语,叫作:“生活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改变后进生这一“劣势”的心理习惯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抓起始教育
所谓起始教育,是指学期开始阶段的教育,让他们在开学之初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基础上都有提高。像所有学生一样,后进生也存在这一心理,其至更为强烈。据此,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最佳教育时机,对其施加影响,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他们愿意做,并且做得了的问题,由他们处理和解答,并及时给予确认、鼓励和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形成优势心理。
2、环境的培养
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后进生由于其在学习上多次“失败”的表现,常常会为其所属班级的一部分同学所讥笑,甚至看不起,这就使他们的思想负担更加沉重,导致心理失调,从而产生厌学思想。因此,改变班级舆论环境,提倡同学之间发扬团结友爱精神,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很重要。
3、激励机制
激励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这是升华人们积极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它能促使人们认识自身在群体中的存在价值,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后进生来讲,他们对自身在班级中存在的价值,其认识是模糊的,教师应及时、不断地予以确认。
【班级管理中特殊学生转化的策略和方法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