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的践行的论文

时间:2024-07-27 04:02:07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的践行的论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过程中存在一种“管理本位”倾向,它的具体表现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与工作者一方面制定了组织行为目标,另一方面也对组织行为目标的执行加以监督与评估,而教师仅仅是管理过程中的被动执行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无价值的极限环。这样的极限环系统让教学管理自身同教学管理外部世界割裂开来,是机械化的行为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学习者来说,在这样的封闭与僵化系统里面学习,均会不同程度地失去个体性,这是与未来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唯一的做法就是积极应对挑战,打破“管理本位”思维与应用模式,使之走向“教学为本”,让教学管理工作重新回到“教学”的基础上来。

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的践行的论文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在设计基于“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指标体系时,既有高职院校统计指标能够作为备用资源。我们在研究制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体系时,一方面要对既有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同时也应按照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管理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加以全面调整,使指标体系可以在不同角度构成相关性更为完善的整体,综合反映出学校教学的管理能力。在原则掌握与具体指标控制方面,需要表达出下述内容:即人员配备情况,比如组织机构类型、人员队伍规模等;而在制度建设上,则需要含有与教学有关的规章制度及相应的业务流程,同时还需要包括信息化建设、特色教学实践等。因为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自身就涵盖了多重相互影响性因素,各项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极为复杂,而且所呈现的效果又往往具有相异性。所以我们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需要关照教学为本思路,也就是把指标体系同教学主体内容对应起来,从而对体系加以调整完善。在设计时一般可以依照下述几项原则进行。

  (一)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管理工作引入“教学为本”评价理念后,设计更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二者结合符合客观抽象描述,同时还要让设计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与代表性,充分考虑到指标体系能否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情况相适应。特别是需要参考宏观情况对结构整体合理性予以研究,在不同侧面、不同侧重点抓住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面。只有尽可能科学、客观地对教学管理各项因素加以描绘,才能简练、清晰地完成指标体系任务。

  (二)整体性原则

  所有事物都无法孤立存在,它们都处于统一整体的制约与限制之下,因而片面也孤立地解决问题无法揭示事物本质。因此在研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个性化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整体工作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重要意义,并采取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系统设计评估方法,最终构建形成合理、全面与系统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三)可行性原则

  此处所说的可行性包括下述两方面含义:其一是应当尽可能让体系指标更加简洁,方便计算。同时需要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数据加以规范化处理,让指标具备明确、易于了解的特征,利于后期定量处理工作。如果有些指标在理论分析时貌似重要,可是若其可操作性不强,采集时不易处理,那么就应舍弃,不加采纳;其二是各项指标均应具备计算方法上的要求,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均应符合易于操作特点,以确保评价结果具备可信性。

  (四)可比性原则

  如果设置指标,需要具备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可比性功能。纵向可比性意为站在时间角度,利用观察有关指标的变动趋势,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变化加以研究,从而了解并评估管理水平的层次。与纵向可比性相比,横向可比性重点强调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管理水平指标差异。除了对纵向可比性与横向可比性两方面内容加以关注外,“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贯彻还需要同国家相关制度要求相符,在具体评估过程中符合指标可比性要求。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建设

  (一)确定评价指标

  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以评价时,需要准确设计出基于“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指标问卷。在问卷里面,其指标一是合理吸收当前国内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特别是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的先进经验,同时了解并借鉴国际高职院校评价指标合理化内容;其二,要根据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核心内容,比如:教学改革、教学运行效果、专业建设方向等方面内容的总结得到更准确标准。利用调查分析的办法,最终把数十项三级指标筛选出来,形成针对性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系统。

  (二)明确指标体系特点

  本项评价指标是充分借鉴国内与国际教学管理成功经验,并考虑我国未来高职院校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所形成。同此前的指标体系比较起来,需要明确“教学为本”评价理念应用后的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更加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了素质教师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对于增强师资力量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显然可见,尤其是关注了师资力量培训目标,且在培训内容上注意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外出学习和在岗培训同步进行,满足不同的教师培训需求;二是更加关注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性内容,在专业建设上,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建设强调了人才培养模式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关系,而在课程建设方面,则突出了课程体系同教学内容的同步改革特点;三是更加关注实践教学,针对高职院校的突出特点,出于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考虑,特别把实践教学专门列出来,使之可以保证在“教学为本”基础上,使学生可以做到“工学交替”,达到顶岗实习的具体要求。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应用及注意事项

  (一)体系应用为了保证被评价部门及人员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专家组成员需要做到公开、权威。按照事先拟定的评分规则进行打分,评分规则由专家组成员按照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自主设定。对被评价部门需要依指标中的各项内容逐一打分,并将标准划分成A、B、C、D共四级。并由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按照专家组给出的打分情况汇总,得到被评价单位的基本分数。接下来依分数对目标部门进行评价,针对该部门或人员所得到的分数,对其在教学管理相关工作中的效果进行合理化评价,利用评价了解其在教学管理中的优势及不足,从而据此寻求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二)注意事项

  1.要关注常规教学同创新教学如何结合的问题,常规性教学管理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学校教学工作富于条理,然而仅仅关注常规管理远远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需求,这是由于教学管理的目标在于“教学为本”,在于人才培养,而现代化高职教育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多元性与多层次化特点,所以与常规教育相对应的创新性教学亦应引起注意。若还是一味遵循旧的章法,不注意针对人才培养新问题采取有效规范与调整,那么肯定是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建设相违背的,更难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及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要求,就一定在确保常规教学的同时,关注创新教学管理工作。

  2.要让教学管理同时具备规范性与灵活性特点。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制度是否规范,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其灵活性特点,这种灵活性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基于教师层面,强调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既能保证教师教学的规范化,又要对教师的个性加以尊重,鼓励其探索出更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其二是基于学生层面,使教学管理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而不是让统一评价对学生产生束缚,使学生思维受到僵化性引导。

  3.要关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深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应用是增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能力的客观需求,目前很多院校均已经进行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例如:学分制的动态要求等,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要比既有的学年制模式丰富很多,特别是学分制所具有的弹性特点,还需要与每名学生的需求相适应,因此提供与其相配套的课程内容、教师团队、教学方案,并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变得非常有必要。

  四、结语

  “教学为本”的评价理念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它可能带动评价全面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始终保持活动,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化教学模式。按照这样的想法,教学专家对教学为本评价理念进行深入探究,使其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正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相融合,如果可以在此基础上注意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独特之处,使教学管理更具创新性与灵活性,则无疑会带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林青 单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的践行的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加强教学管理的论文10-29

简析教学秘书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09-16

艺术院校教学管理问题研究论文09-01

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干事研究论文10-17

成果导向教学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研究论文10-07

音乐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论文06-24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探索论文07-09

新体制下的三本教学管理创新论文09-07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9-23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中教学管理的作用与对策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