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9 09:59:04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运营管理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运营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运营管理论文

运营管理论文1

  近年来,国际上新一轮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声明,将自觉遵守社会责任的相关规范和标准,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必须积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全球大企业的通行准则和共同价值观。

  电信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电信运营企业不仅关注营业收入、利润等直接经济效益指标,也关注为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出贡献。对于电信运营企业来说,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

  电信运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

  电信运营企业应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一是在履行经济责任方面,以高标准实行公司治理,全力发挥自身的优势,追求卓越创新;通过贡献税收,带动行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实现与产业链和运营所在地域的共同发展。二是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以创建更加美好的信息社会为目标,建设信息通信网络,积极投身于国家信息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共同改善社会生活质量。三是在履行环境责任方面,以环保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致力于减少运营对环境的影响,追求企业与环境和谐共生,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电信运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措施

  电信运营企业作为国家骨干企业,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在2008年2月举办的全国通信服务年会上,几大电信运营企业共同颁布了以“通信服务与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宣言,提出了“勇担社会责任,坚持发展为民,维护用户权益,倡导诚信经营,提升服务质量,开展公平竞争,注重通信环保,促进社会和谐”八项承诺。

  电信运营企业应高度重视社会责任管理工作,强化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制定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重点和主题,并予以落实。同时,还应开展与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沟通工作。

  1、强化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纠正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误区,树立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围绕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制定企业的社会责任规划,全面涵盖经济、社会与环境三重责任底线,并将社会责任观作为企业开展各项社会责任工作的指南。在经营价值理念上,要落实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为社会责任注入时代的内涵。电信运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应发挥自身的专长,在改善人类社会生活、保护自然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追求企业、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2、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将履行社会责任工作落到实处,电信运营企业应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加大对社会责任工作的管理力度;通过积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获得公众的认可,推动企业与产业、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共同发展。

  电信运营企业应立足于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责任,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覆盖总部和各子公司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企业战略为根本出发点和指引,坚持明确的社会责任方向,以有效保障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例如,中国移动公司建立了策略管理、执行管理、绩效管理、沟通管理四个方面的社会责任闭环管理体系,确定了社会责任管理的阶段性目标、实施策略和工作计划,并逐层分解到总部各部门及各省(区、市)运营子公司,推进落实;根据年度重大社会责任项目,保障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推动相关项目有效实施;制定了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将关键的社会责任指标纳入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提升;定期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并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形成公司与利益相关方的良性互动。

  3、注重与利益相关方沟通

  建立定期化、制度化的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渠道,以助于企业更加深入地了解利益相关方的关注重点和诉求,及时发现问题,在社会责任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回应,实现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理解。二是与业界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以助于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到全球性社会责任关键议题的解决中,分享经验、交流做法,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电信运营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在沟通信息、沟通对象、沟通渠道等方面,明确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点,采取有效的参与方式,构建沟通模型,定期走访各个利益相关方。三是与监管机构、全球知名学术机构、业界,开展广泛合作,促进有关社会责任的交流、对话,吸取最佳实践经验,不断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

  电信运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实践

  电信运营企业应结合自身通信运营特色和发展的特点,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实践活动。通过履行经济责任,促进通信行业的整体进步,带动就业,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良性循环;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区发展、社会和谐,维系与员工、用户的“鱼水”关系,树立公众对社会财富和分配公平的信任感;通过履行环境责任,追求企业与环境和谐共生。由此,更好地实现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真正实现企业与社会“双赢”。

  电信运营企业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持续关爱员工健康成长

  电信运营企业在对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对内应关心员工的健康成长。通过开展促进员工快乐地工作,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实现他们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划,把关爱员工的行动真正落到实处。

  多年来,中国移动公司一直将关爱员工作为建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将对员工的责任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包括关注员工职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决策,为员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等等。例如,中国移动珠海分公司自2006年开始,开展了阳光工程、总经理客户接待日、员工积分计划等活动,提升员工的幸福感;江苏公司自2008年10月开始,全面开展了“员工帮助计划(EAP)”,持续为全体员工健康成长提供心理援助,促进员工激情工作,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2、助力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

  我国几大电信运营企业通过统一开展“村村通工程”,为推动农村的通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早在2006年11月初,全国行政村通电话已达到了96%,超额完成了电信业“十五”期间“95%行政村通电话”的目标。近年来,各大电信运营企业利用自身的通信运营优势,助力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强化信息化支撑,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电信运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有许多类别:通过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智能交通红绿灯控制系统”,可为交警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实现途径;通过推出“务工易”服务,利用通信语音、短信、网站等方式,可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企业招工信息、求职简历登记、岗位推荐等信息服务,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就业;通过建立“城管通”信息化系统,可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现场上报、城管人员位置定位监控、呼叫限制等功能……

  3、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

  开展公益活动,体现了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公益活动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公共福利、帮助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公益捐赠、志愿者服务、慈善活动等。电信运营企业将企业发展与地方公益事业紧密结合,多方面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例如,为了响应政府绿色环保行动,中国移动公司全面开展了“绿箱子”活动——在营业厅等场所放置“绿箱子”,回收废旧手机和电池等配件;通过构建残疾人信息化服务系统,帮助残疾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提升服务快速响应能力和服务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的需求。近年来,中国移动公司还启动了“蓝色梦想——中国移动教育捐助提升计划”,为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在“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培训、贫困学生帮扶”三大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外,中国移动公司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南方特大雨雪冰冻、青海玉树地震等灾害中,也积极行动,从我做起,给予处于困境的社会群体极大的帮助。

运营管理论文2

  摘要:目前,许多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都会选择设立分公司承担部分运营以及维保任务,都需要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够将轨道交通运营成本进行降低,同时有效规避财务风险,为资金平稳的流转与配置提供保障,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资本的运作效率。本文从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财务管理基本职能与目标出发,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建议、方案设计以及具体落实的构想。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究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就是为乘客提供优质有序、安全准点的交通服务。而其财务管理模式同样需要围绕该目标进行运营、优化,同时达到控制企业运营成本、降低财务风险、推动资金均衡配置等目标,以促进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更好发展。

  一、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由于线网化的运营发展,许多轨道交通企业都是根据自身运营线路来规划若干运营分公司负责相关客运服务,同时根据专业不同,划分为若干维保公司对各种轨道交通设备进行维保。从该运营模式来看,各分公司并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但实际中分公司之间的各种业务活动联系十分紧密,故应该推荐运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管理权过于分散财务管理权从轨道交通企业运营模式来看,主要就是指财务的决策权、资源配置权、信息集权与业务操作权。

  但是由于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特殊性,旗下存在若干分公司,在财务管理权上就显得较为分散。主要是因为子公司分管路段、设备等都不同,存在技术差异性,不管是总部还是其他公司都不好直接插手进行财务管理,很有可能给整个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此外,就是资源配置权方面,由于总部不太了解各个分公司的具体情况,在资源配置上也是由分公司占据主动情况,其只需要将所需要的资源进行上报,总部由于缺乏对各分公司的具体信息,为了分公司的顺利运营,只能够将相关资源进行下拨。正是由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缺乏集中化管理,造成了财务管理权的分散。

  缺乏统一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分公司数量若干,而且因为地域因素,许多分公司与总公司缺乏联系,在财务管理制度上并没有严格遵循轨道交通企业总部的规定,更多的是由分公司自行制定。但是却给企业总部在对分公司财务管理上造成极大的难度。首先就是无法对分公司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分公司多数都是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向总公司汇报财务管理基本情况,但是整个财务管理过程总部就没有办法知晓,而分公司负责人一旦要谋求私人利益就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其次就是预算编制无法统一。各分公司由于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同,在预算编制上,不管是口径还是编制方法可能都与总部有所差异,总部就没有办法对分公司预算编制进行审查,而且一旦要进行实地审核,就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成本。

  最后就是财务管理监督的不统一。许多分公司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更多的是摆设,而总部要想对各分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监督也是有心无力。3.财务管理创新人才缺乏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更多的还是技术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渴望更体现在轨道交通方面,而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不是特别强烈,自然也就造成其财务管理创新人才的缺乏。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而不能够一直沿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尤其是轨道交通企业,其接触的都是新型材料等,在财务管理科目上更是要进行不断地修改优化,才能够为轨道交通运用企业更好的服务。但是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要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其结合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特点才能够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使得企业财务运营更加高效。

  三、轨道交通企业集中财务管理模式的方案设计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总部应该对经济活动进行整体性控制,必须要具有对各分公司的所有财务决策权、控制权以及管理权等。要注重以集中财务管理为核心,不仅是对各项资金,同时也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集中管理,还要对预算、会计核算等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为整个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信息化建设等提供保障。

  1.财务工作人员集中化管理从落实形式来看,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财务机构派驻制。该机制能够使得各分公司的财务工作人员较为独立,在落实财务管理制度时能够直接从总公司财务管理要求出发,同时更多地也会从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而且通过轮岗机制,让各个分公司的财务管理负责人或者是工作人员定期轮岗,以有效预防贪腐现象的发生。此外,派驻财务人员在总公司与分公司进行资源调配时,能够从中起到协调的作用,更多考虑到企业整体利益的发展。各分公司的财务机构与财务工作人员由总部负责统一培训后再派驻到各个分公司中,不仅能够保证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能够进行统一管理与考核。从管理重点来看,要强化人员述职、考核评估与培养储备。企业需要定期的展开财务工作会议,通过企业总部财务部门各专业人员对各分公司的财务机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报告,对于其中的重点财务项目要特别筹划布置。同时开展派驻财务负责人以及关键岗位财务人员述职工作,要与其工作成果、困难点以及未来工作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为财务工作目标的落实提供保障。要结合财务管理目标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结合,诸如预算精确率、单位成本排名、财务服务满意度等。要落实对派驻机构与工作人员的全面考核评估,从而为财务集中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资金集中管理对于资金的集中管理一定要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轨道交通企业的收入都应该直接存入企业总部收入户,同时各分公司对资金有所需求应该向企业总部进行申请调度,杜绝分公司独立对外融资、担保等违规行为。而且,各分公司的资金使用都应在相应的资金预算编制范围内,要根据总部所制定的成本费用开支范围与标准来编制相应的资金预算。企业总部对于资金的审查一定要严格,同时对资金进行追踪监控,避免出现大量资金被闲置占用。要强化银行账户与现金流管理。首先,要针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名下各银行账户审批,必须要严格要求各分公司只能开基本账户,要想开立其他银行账户,必须要经总部进行审批。其次,应将各分公司的基本账户设置为“零余额”账户。同时,在总公司名下的分公司银行账户允许部分额度透支。针对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投资额度,需要结合各分公司的资金需求进行确定,基本账户中要保持与透支额度相匹配的资金,要最大程度地集中资金用于各项重点工作,降低资金占用率,提升财务监控力度。

  3.预算管理统一构建标准化的预算管理体系是统一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对各分公司各项经济指标的横向比对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对运营管理目标与预算管理效果考核评估更加便捷合理。尽管各分公司的具体运营业务可能存在不同,但是在预算编制管理上应该统一口径与流程,总部能够更加科学地对各分公司的预算编制进行审核,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预算管理效率。在预算管理体系当中要重视预算目录,落实分级管理。随着轨道交通线网化运营,轨道交通企业的组织架构正逐渐臃肿,而且加上业务的拓展,需要预算管理能够结合各分公司业务的特征,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将分级管理纳入预算中进行落实。每年企业总部应该结合分公司特征,对支出类项目构建重点项目目录,对于重点项目进行资源适当的倾斜,在相关预算编制上构建浮动的预算,确保资金资源不会阻碍项目的发展。

  4.财务制度通知保障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应该构建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将总部与分公司的各种财务行为进行全面覆盖,使得各种财务行为都有据可依。同时,使得整个财务管理模式在纵向上更具有层次性,展现出组织结构、管理层次以及从综合到具体的逻辑关系。而且,在横向上也能够增强总部与分公司财务管理上的协调作用,避免交叉、矛盾等情况的产生。财务管理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优化的过程。对于财务管理制度尚未明确规定的内容则需要财务部门进行研究决定,由其对整个财务行为进行评估,再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同时需要各部门能够统筹协调,对新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落实。只有通过系统性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保证财务管理模式的先进性,从而将繁冗复杂的财务工作进行更好的梳理,确保其职责界面与审批权限的具体划分能够更加清晰,帮助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总部、分公司等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管理运营效率。

  四、结束语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是基建设施的重要企业,而财务管理模式更是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希望本文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分析能够对同业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白洁.关于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现实思考[J].当代会计,20xx,(7):38-39.

  [2]朱国伟.轨道交通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xx,(9):207,212.

  [3]付晓利.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讨[J].财会学习,20xx,(18):68.

  [4]李亚非.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管控“一体化”模式下的财务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xx,(4):174-175.

  作者:杨超众 单位: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运营管理论文3

  一、企业管理理论和发展论述

  企业管理在企业的发展和运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条件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的不断改革和重组,企业管理的内容也逐渐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企业管理是对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及调控,企业管理也可以在企业中细化分为财务管理、计划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内容,良好的企业管理手段不仅仅能够让企业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还能够合理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分布和控制,更加能够对企业的资源和资金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1.管理手段不规范

  在现阶段我国的企业管理中存在着两种现象,一种是新型企业的领导过度激进,在学习了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之后,盲目的将其运用到自身的企业中,导致其不能够适用于自身企业,最终使得管理效果不明显。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与国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不同,所以就导致了企业市场和企业之内的管理体制之间的不同,企业领导者盲目的将国外的管理理念生搬硬套进国内的企业中,而不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缺乏与实际进行创新,最终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还有一种现象是在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中,企业领导盲目的固陈守旧,不能拥有先进的与时俱进精神,对新理念和新知识也不能良好的进行提倡和吸收,企业的管理方法也不能够随着市场的改革而改变,导致了企业内诸如:资金运作、制度制定、财务管理等等方面都还是沿用旧的管理手段,使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市场的发展严重脱节,最终导致了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企业内制度混乱等等严重的情况。

  2.营销管理不足

  企业的营销部门一直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我国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表现出了企业内营销>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形态有关的,由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理念的深入,使得我国的企业在发展上表现的较为缓慢,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忽视了对于营销方面的管理,导致了企业的营销管理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很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都不能够充分的进行重视,这点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首先是大型及国家企业,由于我国传统的用人制度和我国特殊的国情表现,使得在大型企业及国家企业中出现了很多裙带关系,这就导致了企业内部出现了很多专业素质不够过硬但是后台关系过硬的员工,使得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

  还有一个方面存在于中小企业中,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意识,在组织结构上看,很多中小企业内都不存在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即使存在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对其投入的资金和精力也较少,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4.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灵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只看到企业产品的发展,还要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建设,由于企业文化的抽象性,所以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较为消极,但是企业文化确实是贯穿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上的,只有建立出属于自身企业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保证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够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

  三、解决企业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1.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是企业管理问题中的重点,由于是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前提下,更应该要针对经济条件的大背景以及企业自身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体系,首先在新兴企业中,企业领导应该要不断的学习外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针对企业的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管理理念中存在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进行梳理,改变企业基础薄弱和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选择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让企业的管理更加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另外在老牌企业上,企业领导应该要积极的考察市场形势,接纳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武装自己的企业,让企业变得更加的富有朝气。

  2.加强营销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营销作为企业立足和发展之根本,必须要对企业的营销管理进行加强,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属于传统产业上的经营,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的市场形势,这就表明,企业要注重对其自身营销理念的创新,学习先进的营销手段并根据企业情况进行实施,在营销管理上,也要大胆创新,打造企业品牌,充分的利用好市场的条件,让企业的营销理念和市场发展趋势相吻合,细化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标,让企业能够良好的应对市场的发展。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是当今社会最为热门的话题,企业应该要加强对其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让每个人都能够人尽其用的发挥出自身才能,表现出自身的价值,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且要建立出属于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企业员工培训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直接的体现出企业的管理能力,能够影响到企业的规划,甚至还能够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在完善好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之后,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招聘制度,招聘是企业吸收人才和获得新鲜血液的最直接途径,通过招收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员工能够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另外,在招聘之后,还要对人员的培训进行管理,企业应该要有专用资金和专用部门来对人才进行专门的培养,例如:开设课程,派遣学习等等,以此来提高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除了有效的管理,还要有一套科学的激励措施,激励措施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措施,例如可以通过奖金、升职、加薪、福利等措施来对人才进行鼓励,使其对企业产生感激心理,进而提高工作积极性,激励措施的实行

  和完备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物质奖励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员工的思想和精神,企业可以根据针对有特殊贡献的员工进行特殊奖励,例如根据其爱好和兴趣对其进行精神上的帮助,让员工解决生活困难,实现愿望,这样才是良好的激励措施。

  4.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中已经逐步的得到了广大管理者的重视,同时,这也是我国企业的一大弊端,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所产生的,但是很多新兴企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底蕴较薄弱,就使得企业文化的建设较为落后,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要做好宏观上的调控,早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发展的道路,根据自身的情况,建设出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加强企业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企业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转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企业中,所以,现代企业应该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从管理理念入手,解决营销问题,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并且对企业文化进行积极的创建,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让良好的企业管理手段为企业的成功保驾护航。

运营管理论文4

  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质量管理在企业的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针对质量管理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落地执行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提出已久,各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中也是各显神通。如何使全面质量管理有效落地,并在企业的运营实践中发挥作用呢?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菲根堡姆于1961年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菲氏的这个定义中的全面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要求全员参与,充分发挥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其次,要求全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有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决定最终的质量水准。再次,实现战略统一。质量应当是利润与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统一,离开经济效益和质量成本去谈质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菲氏的全面质量管理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各个国家在实践中都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了创新,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ISO 9000族标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这一定义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最新发展,也得到了质量管理界的广泛共识。

  二、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重点举措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综合化的管理方法和思路,企业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应有所突破:

  (一)质量管理的定位

  明确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质量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组织经营管理的质量。那么,如何实现质量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战略地位呢?首先,企业领导应对企业产品/服务的质量负完全责任,质量决策和质量管理应是企业领导的重要职责。企业领导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强化自身的质量意识,带头学习、理解并亲自参与全面质量管理,才能对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深入扎实、持久地开展下去。其次,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不能随意动摇。“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质量状态不能保证具有良好一致性质量的产品的输出。

  (二)质量责任体系

  如果把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定位比作一个人的骨架,那么各个岗位的质量职责就是这副骨架上鲜活的血肉。企业在明确了质量管理的定位后,就要构建质量管理的责任体系。

  按照过程方法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各过程的牵头单位及各参与单位的质量职责。过程的所有单位应对过程的运行情况进行自查监控,确保过程输出的有效性。其次,各过程、各环节所涉及岗位的质量职责应明确并书面发布。质量管理活动繁多,涉及企业的全员,因此,应对企业各类质量活动中涉及的岗位进行梳理,并明确该岗位的质量职责。只有过程各环节运行有效,才能保证全过程的有效运行。再次,质量监管岗位应予以授权并对所授权限给予维护,不越权,不渎职。质量管理人员的监管职责应独立于实体业务的执行职责,避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出现,导致行使质量监管职责时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三)质量方针展开

  质量方针反映了企业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的态度,是员工开展日常作业的标尺,是连接质量战略和具体的质量管理活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质量方针的确立要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以及顾客的需求并体现持续发展的承诺。质量方针展开是质量方针落地执行的关键。

  (1)按照树图的逻辑实施方针展开,明确达成质量方针的短中长期质量目标,评估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方针是否适应,是否有助于质量方针的落地执行。若不适应,应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优化,确保质量方针的有效落实。

  (2)制定质量目标达成路径,明确重点措施,落实相关责任人以及完成时间,这是方针展开的关键。一般来说,按照从上到下,横向至企业所有部门,纵向到企业每一位员工,将质量方针要求落实到部门及个人的工作目标及工作计划。

  (3)建立方针措施定期监控机制。讨论确认的方针展开计划,在推进过程中应定期监控,确保各项举措落地执行,发现异常及时调整。

  (四)质量信息管理

  质量信息是企业产品质量形成各过程所产生的基本数据,是质量管理各项活动的耳目,是企业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要做好质量信息的收集、统计及运用,应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质量信息管理的策划——明确各类活动对质量信息的需求。企业质量管理活动开展的是否正确、有效和充分,通过质量信息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因此,在完成企业的质量工作策划的同时,也要明确各过程需要的质量信息。1)内部信息:包括质量体系各过程运行情况,设计/生产、服务提供、过程和产品目标执行情况,产品交付,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以及采购信息、供方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信息。2)外部信息:政策法令及技术标准、产品发展趋势、市场预测、顾客要求、顾客满意度等。

  (2)质量信息管理的实施——明确与质量信息处理有关的职责并收集所需质量信息。现在企业的组织机构一般采用一个层级多部门的扁平化结构,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职能划分,但又互相支撑共同完成组织的使命。因此,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初期,就要对影响质量的各个过程的质量信息进行识别并明确各过程主管部门收集质量信息的职责,分层次、分等级收集信息。在企业内部设立质量信息中心,各相关部门设立子中心。质量信息中心是质量信息管理的中枢,可以设立在质量部门,负责收集、分析各类主要的质量信息,包括内外部突发信息的反馈和迅速处置;各子中心根据本部门业务特点,负责本部门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工作,同时反馈相关质量信息至信息中心。各信息中心及子中心应有明确的责任人员(专/兼职),并规定其收集数据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3)质量信息的分析运用——对收集的数据系统分析,深入运用。收集来的信息可能比较杂乱,很难看出问题的实质,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和产生的原因。收集分析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建立定期会议机制,可以确保各类质量信息的有效传递,了解顾客期望,识别关键事件,跟踪质量指标,保证持续改进工作的实施。通过定期、固化的各级质量例会,包括明确会议时间、地点、主持人、议程等,搭建公司的质量议事平台,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支撑,引导形成聚焦问题,重视数据的质量思维和习惯。质量例会从基层开始,层次支持,从日常工作的讨论会、升级会,到公司月度例会,做好每一层级的信息传递及运用,有效支撑公司的质量工作运行。

  (五)质量人员培训

  质量人员是质量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质量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也决定了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针对质量人员的培训,可以按层级建立培训地图并实施。

  (六)质量改进管理

  针对不同环节发现的问题点,按照制定改进计划、有效围堵、分析改进、验证关闭等流程改进提升,确保体系有效运行,产品质量满足要求。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质量工具,相关机制的恰当运用,也能有效提升质量工作效率。

  (1)问题升级机制。

  为保证内部质量信息的及时传递,通过建立质量问题升级管理制度,对重复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升级管理。质量问题按照严重度及造成的影响分等级管理。明确不同等级的质量问题发生时应采取的遏制措施,按照逐级升级的原则进行管理。原则上,升级到本层级的问题至少按照8∶2的比例进行升级,即本层级产生的质量问题,80%应在本层级解决,必要的话,不超过20%的问题升级至上一层级解决。

  (2)问题围堵机制。

  质量围堵机制按照生产流程倒序方式以“保护顾客”为最高原则,从离顾客最近的位置设置问题围堵点,每个区域都建立各自的管控表,跟踪每项问题的开启和关闭情况。关闭问题不删除。跟踪表不仅可以直观评估各区域的质量管控现状,适时做出调整,降低缺陷流出工厂的可能性,也是新产品研发时非常关键的输入,避免同类问题在新产品上再次出现。

  (3)整改路径预测。

  质量路径预测是针对问题,努力寻找整改措施,对已有的改进措施贡献率进行预估从而达到对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预测机制,整改措施切换后的实际值再与路径预测值的比较结果,验证切换措施的有效性。当实际值与预估值发生偏差时,问题整改团队要立即对切换措施有效性进行评估或者寻求新的改进项目来保证年度目标的达成。

  三、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效

  从管理提升方面来说,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明确质量管理在企业的重要战略定位,领导作为公司质量第一负责人,对质量管理各项活动决策、参与,充分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各环节管理要求的标准化,员工岗位质量职责的清晰化,全体员工清清楚楚参与,明明白白履职,质量管理不再是质量部门唱的独角戏,而是所有员工共同参与的大联欢。从产品质量提升方面来说,通过信息流、会议管理保障客户的抱怨能准确、及时地传递并被闭环管理,通过组建多功能团队围绕内外部客户的声音开展工作,运用质量确认地图、质量路径图等工具提升运行效率、效果。

运营管理论文5

  浅谈企业的运营管理

  【摘要】运营,泛指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运营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制造和提供服务过程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进行阐述,浅谈拙见,以为探讨。

  【关键字】企业,运营管理,运营规则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而这一切又来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运营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目标贯彻执行的具体体现。要做好运营管理,必须要坚持做到以下五点。

  一、确定企业目标,并以全面落实企业目标为中心。

  企业首先要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同时对目标进行有效的管理。目标管理是一项系统管理工作,只有精于设计、重在推行及全面统筹,才可以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加速器和助推器。那么如何有效实现企业目标管理呢?

  1、制定目标

  这是目标管理最重要的阶段,可分为四个步骤:

  ①进行目标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目标可分为三类,一是按照作用不同分为经营目标和管理目标。经营目标包含销售额、费用额、利润率等指标,管理目标包含客户保有率、新产品开发计划完成率、安全事故控制次数等;二是按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分为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三是按照管理层级分为公司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

  ②高层管理预定目标。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制定公司年度整体经营管理目标。

  ③首先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接着再确立下级目标。

  ④上级和下级就实现各项目标所需的条件以及实现目标后的奖惩事宜达成协议。制定目标既可采取由上到下的方式、也可采取由下到上方式,还可以两种方式相结合。并且要全面沟通,达到一致。

  2、分解目标

  公司整体目标分解成部门目标,部门目标分解为个人目标,并量化为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根据公司的现状,可以在营销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实施全员目标管理,其他后勤支持部门先推行部门级目标管理。

  3、实施目标。要经常检查和监控目标在实施过程的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如果出现偏差,及时从资源配置、团队能力和管理系统等方面找出原因,及时补充或强化。

  4、信息反馈处理。在考核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进行目标实施控制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因此在考核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及时进行调整和反馈。

  5、检查实施结果及奖惩。按照制定的指标、标准对目标进行考核,依据目标完成的结果与部门、个人的奖惩挂钩,甚至与个人升迁挂钩。

  二、制定制度,简化流程。用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

  制度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先制定制度。企业制度对企业发展来说是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因为企业本身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实际上就是依靠企业链条互相连接起来的。也就是说,企业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的核心纽带和基础。

  制度是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制度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运转平台,成功的企业源自卓越的管理,而卓越的管理来自优越的制度。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凝聚人才,引进人才和稳定人才靠的就是先进合理的制度。制度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注意激励机制的改善和提升。

  执行力达到标准化精细化才能确保制度的效用。一个困扰众多管理者的`难题是企业已经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细则不完善或执行力不够,经常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所以,要想使制度完全发挥其效率,与之匹配的执行细则和执行标准是不可缺少的。

  简单化流程是提高效率的捷径。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近年来企业实践中已大量采用系统的标准表格方式。标准化表格管理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直接参与填写核对和确认,因而使管理更加有效。另外,标准化的管理表格清晰简洁,所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是企业管理中简便高效的文件处理模式。

  三、实施“三化”(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营规则

  运营管理要有标准,即标准化;实现标准要靠制度保证,即制度化;贯彻制度要靠严格的规范,即规范化。

  (一)标准化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标准化有助于企业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标准化,企业的进步离不开标准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标准化!

  标准化管理是符合外部标准(法律、法规或其它相关规则)和内部标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规范企业标准化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合理配置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还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二)制度化

  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制度化管理的实质是依靠由制度规范体系构建的具有客观性的管理机制进行管理。 制度化管理具有以下优越性: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稳定性。

  那么企业如何进行制度化管理呢?

  1。建立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推行制度,必须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

  3。增强创新意识,防止制度僵化

  4。正确处理制度化管理与情感管理之间的关系

  (三)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则强调的是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的价值,是在对人的本质特性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确立一套价值观念体系来引导下属员工的意志行为选择。 规范化管理必须具备四个特征: (1)系统思考;(2)员工参与;(3)体系完整;(4)制度健全。规范化管理的目标:“七零”境界――决策制定零失误、产品质量零次品、产品客户零遗憾、经营管理零库存、资源管理零浪费、商务合作伙伴零抱怨、竞争对手零指责。

  规范化管理的控制标准: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时刻,都处于受控之中。

  企业管理规范化的行为标准: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目标计划化、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 规范化管理的措施要求: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效率、效益。

  四、坚持运营原则(包括目标管理原则、全员参与原则、过程监控原则、持续改进原则)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全员参与能给员工以当家做主之感,进而提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要严格加强过程监控,同时认真执行信息反馈、调整,建立一个监督、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时纠正与预防,坚持持续改进,进行总结调整。

  五、加强执行与控制

  凡事必须有规定、规定必须要执行、执行必须有记录、记录必须要考核、考核必须要有效、有效必须有鉴证,从而保证企业运营过程中做到管理准确、到位,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如何加强执行力?从机制入手,保障执行力度,加强考核,提升执行力。加强对执行过程的监督,确保制度落到实处。1、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2、 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3、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意愿。

  控制监督是企业为了保证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因而内部控制监督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应从实际出发,按管理系统要求,实事求是地建立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内控监督体系,并形成一个健全完整、运行灵活的控制监督系统。

  如何加强控制?第一步,写你所需,科学地制定计划;第二步,做你所写,认真地实施计划;第三步,记你所做,记录所有完成的情况。第四步,查你所记,检查工作的到位率;第五步,改你所查,持续改进,不断提高。

  坚持做好以上五点,你的运营管理将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单凤儒 《企业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王方华、周祖城,《现代企业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3][美]雅各布斯(Jacobs,F。R。),[美]蔡斯(Chase,R。B。)著;任建标译,《运营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运营管理论文6

  本文从安全管理模式发展研究入手,分析了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四种安全管理模式的风险控制水平。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本文将安全系统理论、安全风险学、持续改进及安全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融入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根据安全管理模式设计理论,从安全管理的宏观指导、结构分析、操作方式三个层湎出发,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将运营管理分解为计划、实施、校验、评审四个单元。并依据理论维、目标维、控制维的不同需求提出上诉四个单元的基本管理要素。各要素在总体方针的指导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体系。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各要素的实施流程以及体系进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安全管理模式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把握机遇、快速发展的同时,新的形式对安全运营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由供电子系统、通信子系统、信号子系统、给水与排水子系统、屏蔽门与安全门子系统、防灾与报警子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子系统、机车车辆子系统、车辆段检修设备子系统、自动售检票子系统、通风空调与采暖子系统、电梯与自动扶梯等子系统组成。城市轨道交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与外部有很高的关联度。一旦某个子系统出现问题,就会迅速影响及波及其他子系统,形成连锁反应,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功能,造成部分或整体功能的瘫痪。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周期性强、高峰低谷落差显著、时效性强,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难度较大。此外,因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因深处地下,出入口少。站台和车内人员又相对密集,疏散难度相对加大更使得城市轨道交通隐患重重。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自1969年北京地铁一号线运营开始,到目前为止仅仅四十年。其发展历史较短,运营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和富有管理经验的技术骨干严重缺乏。由于安全管理的经验不足,人员意识、设备技术和整体环境相对落后,导致了一些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存在,最终成为事故的诱因,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统计得到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事故中,发生在运营阶段的安全事故约占总量的60%以上。

  因此,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工作模式化,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把运营中的安全事故给社会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主要采用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安全管理的思想上,突出了整体安全、系统安全的概念,将涉及行车安全的人、设备、环境等因素实现系统的管理与调度;在管理方式上,加大了安全法规的建设力度,实现法治化管理。在手段上开发了大量的先进的行车安全检测设备,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了运输安全信息的远程集中管理和科学分析。

  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采取的是“专业化安全管理模式”。他们把探索安全管理治本途径一并考虑,用经营管理体制创新为安全管理升级拓展空间,以安全管理的不断深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努力达到两者的协调互促、良性循环。推行了以“机务、车辆、工务、电务等网络系统分开管理”,是安全管理更加突出重点,技术管理更加专业化,管理范畴更加合理化,安全生产的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日本靠技术装备升级而建立的“高技术型安全管理模式”,直接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在全国大力发展标准轨、高技术、高速度、高安全的轨道交通决策。采用了先进的机车、车辆、轨道、信号等技术装备。为保证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同步上马了先进的以“轨道电路的数字列车自动控制”方式、无线电控制的CARAT等方式为主的“新型运输安全系统”,以及调车作业“专业化”的“编组站自动化系统”。为在既有线上提速而采用的“摆式列车”技术,同样有效地防止了因列车通过曲线和道岔超速而引发的颠覆事故。这一系列高新技术的采用,极大的消除了人为的安全隐患。

  美国采取的是“集中化安全管理模式”,使安全管理环境特点接近的线路集中起来,既有利于抓住安全管理的主要矛盾,又有利于发挥规模化优势而通过加大投入来保证安全技术的换代升级。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对于相关问题进行过一些单向的和观点性的研究,尚未形成理论或实际模式这些办法总的来说具有重现实、重战术的特点。当然也有

运营管理论文7

  摘要: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工作任务驱动”的视角来考虑课程的重组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工作能力逐渐加强培养过程,对课程重新进行排序;积极地推进与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质量保障体系;成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对教学改革全过程进行管理与监控。

  关键词:交通;专业;教学;改革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把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指:运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三步骤、三转换”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一条主线、两个过程、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实施“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内外兼顾”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保障体系;体现出“三知识、五能力、四适应”人才培养特色。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阶段、三步骤、三转换”的课程开发模式

  “三阶段、三步骤、三转换”课程开发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的创新。

  1.分三个阶段进行:①市场调研阶段:通过深入铁路企业调查,并与铁路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决策,确定铁路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专业对应的各工作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以及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②确定培养模式阶段:利用长期为铁路干部职工培训的合作关系,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框架,签订协议,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③课程开发阶段: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阶段。确定重组后的课程、课程排序、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等。

  2.按三个步骤落实:第一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第二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步,对教师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培训,并开始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系统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步骤。

  3.实现三个转换:第一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第三个转换是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一条主线、两个过程、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打破原有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杜绝简单地把课程叠加成模块。基于铁路货物运输生产过程和铁路旅客运输生产过程,由高端复杂的工作分解至低端简单的工作,分析各岗位群工作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工作能力逐渐加强的培养过程,由低端简单工作开始向高端复杂工作逐渐迈进,对课程进行重组、选择、排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职业课程体系。

  三、建立“内外兼顾”的教学改革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改革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管理保障体系与教学资源保障体系两部分组成。

  1.教学管理保障:一方面是学院内部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另一方面是成立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2.教学资源保障:实训基地建设上,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应共同开发,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师资建设上:一方面从学院外引入本专业的研究生和有多年现场工作经验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加强本专业教师培训,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与理念,深入生产车间挂职锻炼,提高实作技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教材建设上:根据改革后教学内容的要求,包括本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的高职教材和采用本专业教师自编的教材。

  四、“三知识、五能力、四适应”人才培养特色

  “三知识”是指学生必备的文化素质基本知识;职业通用理论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知识。

  “五能力”是指学生必备的客货运输生产能力;铁路技术管理能力;铁路非常情况应变处理能力;与人沟通协作能力;职业拓展能力。

  “四适应”是指学生要适应铁路运输室外的艰苦工作环境;适应铁路运输昼夜倒班的工作节奏;适应铁路半军事化的管理制度;适应铁路工作职位变迁。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的实践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运营管理论文8

  房地产企业是我国支柱型企业,房地产企业直接占GDP的比重高达6%由此可见其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的营改增的税务政策调整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推行使得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在面临着一场比变革,其资产运营模式正在逐渐转换由原本的中资产模式走向轻资产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与财务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对财务管理的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的转型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找到影响其转型的各类因素,今天笔者就和大家来谈一谈关于财务管理的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相关话题。

  一、资产模式概述

  (一)重资产运营模式

  重资产运营模式就是指在企业内部的财务结构当中资产负债中其固定的投资比例较高的资产结构,这种资产结构如果放在产业准入门槛高、市场需求量大供给小于需求且竞争压力不大的情况下还是非常容易盈利的,但是如果市场是处于饱和状态的,从而使得供大于求那么总资产模式下其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就回是的其资金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回笼,使得其现现金流极具缩小最终十分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

  (二)轻资产运营模式

  轻资产模式是一种较为新型的资产模式,其整个资产就能够的当中流动现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而相对的固定投资的比例会大幅度缩减,其更重视于产品研发、品牌宣传、营销开发和用户体验等方面。轻资产所强调的是对企业品牌和企业运营能力的增强,利用杠杆效应原理,以最少的资金来获得最多的资源,从而使得固定资本的投入U降低,增加对知识产权、品牌、客户资源和运营的投入。

  二、影响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的主要因素

  (一)土地成本因素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土地资源显得相对珍贵很多,这一点尤其在人口较为稠密的一线城市显得更加突出。近些年来我国的土地价格正在节节攀升并且政府也加大了对于土地资源的管控,这些因素都是的,土地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土地的供给量二者之间出现了严重地不平衡现象。土地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一方面必然会造成开发商拿地难度和拿地价格明显增高从而使得其开发成本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土地价格的快速上升使得开发商已经购买的土地价格变得越来越高其享受到的土地红利也会因此增加,最终使得其固定资产的价值有所增值。因此土地成本因素对于开发商而言可谓是爱恨掺杂的,房地产企业必须权衡好土地增值的幅度与财务费用之间的关系,如今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土地价格的增长幅度已经不再是以往那种以倍数增值的年代,这就使得如今很多房地产企业其资金成本飞速增加而财务费用也越来越高,导致其投入到土地当中的资金过多,其现金流量过少就很可能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二)楼盘库存压力因素

  近些年来房地产市场一直处在一个较为低迷的状态下,其库存量节节攀升,楼盘库存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占用是十分严重的,房地产企业的高投入却无法得到迅速的资金回笼甚至会由于这种资金无法回笼造成房地产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引发一连串的财务危机,尽管今年我国提出了销库存的国家战略但是库存量依旧十分庞大,这对于房地产运营模式转型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三)现金流因素

  房地产行业属于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并且其资金运转的周期较长通常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进行一次资金回笼,而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是需要持续投入的,任意一笔资金无法到位都可能使得整个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发生。

  三、房地产转型的成功案例

  凯德集团丝毫东南亚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其目前已经成功的进行了转型,由原本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重资产结构)转换为了房地产投资企业(轻资产机构),在其转型过程中同样受到了各类因素的影响,但是凯德通过拍卖非核心业务和资产来弥补核心资产产生的债务,成功地进行了转型。在转型期间也遭遇过财务数据下降的情况,但是其坚定地从原本的香港模式转为美国模式,在房地产土地价格较低时买入土地进行储备,再在房地产市场回暖趋于繁荣是卖出土地,从而获得差价进行盈利,这样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使得凯德的利润回报大大提升,而财务风险却大大降低。

  四、结束语

  对于我国而言房地产企业资产运营模式的转型已经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趋势,我们必须对影响其转型的各类因素进行了解和控制,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能够在财务风险最低的情况下实现成功转型。

运营管理论文9

  [摘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需要淘汰落后的物流方式,结合物流新技术的运用,推动鲜活农产品经济增长。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流通渠道受到限制、物流冷链投入不足、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等问题。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改进安徽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可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加强冷链建设的投入,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产品;物流管理;安徽省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需要淘汰落后的物流方式,结合物流新技术的运用,推动鲜活农产品经济增长。推动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搭建鲜活农产品电商平台,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促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随着物流行业不断发展,鲜活农产品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水平也有了提高。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存储等方面还需要改进。安徽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的农业大省,加强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与运作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鲜活农产品物流供给端是农民,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时效性强

  鲜活农产品物流和其他行业物流不同,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鲜活农产品的产品质量维持的实际时间较短,有的产品供应还有很明显的季节性。比如蔬菜、水果的采摘时间不同,上市销售的时间也就不同,如菠菜、白菜、苹果、桔子等。水产品的捕捞也有一定的季节性,鱼虾在离开水的环境下,存活的时间非常短。肉蛋奶等产品的生产、供应也有时限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在采摘、捕捞后,容易发生腐烂的现象,不容易保持新鲜,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在整个物流环节中,对包装、运输、仓储环节的技术条件有相应的要求,而物流活动经历的环节众多、流程较长,装卸搬运中难免发生震碰撞,所以货损在鲜活农产品物流中时有发生。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具有复杂性

  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比较复杂。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地比较广泛,农产品的品质丰富,种类繁多。蔬菜的种类有根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茄果类等。水果有杨梅、樱桃、葡萄等。水产品有鱼类、虾类、贝类等。肉类常见的有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鲜活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量、规格各有不同。产品的品种多样,生产的产地地域不同,对仓储、运输、销售环节就有很多的要求,需要相应的低温库、气调库、保鲜库、冷藏库等储存。从事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规格不一,运输的条件也不一样。配送环节,种类不同、气味各异的鲜活农产品不能交叉混放,对配送的次数和规划有较高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渠道受到限制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大部分农产品进行买卖的主要场所。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渠道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鲜活农产品销售环节中,渠道不多,途径过少。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模式单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能适应对农产品供给品质的要求。流通渠道的主体一般经营规格不大,经营范围相对分散,供应和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采购环节中,主要是个体户、中间商贩收购鲜活农产品,经营规模不大,管理不完善。销售环节中,主要场所还是农贸市场。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村经营户,主要通过集市销售鲜活农产品。农民对新的销售不熟悉,产销不能对路。对于鲜活农产品物流渠道的建设来说,以目前的物流基础条件,农超对接依然存在大规模推广的难题。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中,个体零售为主,外部的支持不足,合作组织没有做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及指导农户搭建销售渠道。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民的需求。有时鲜活农产品由于销售渠道不畅还出现难卖的现象,市场上有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鲜活农产品短缺的现象。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冷链投入不足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对仓储、运输、包装的要求较高。就目前情况来看,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冷链物流的意识不强,鲜活农产品物流从采购到销售的整个流程还是在常温物流状态下流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冷链技术手段,低温、冷冻设备设施投入不足,鲜活农产品的损耗极大。鲜活农产品的供应者一般以农户居多,在采摘、捕捞之后很少能够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低温、冷冻储存,农产品保鲜不过关,在季节比较炎热的夏季,损失更大。运输中农户自己运输的比较多,对设备投入较少,使用冷藏车辆的不多,有的还用敞篷车运输,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在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不广泛,不能对鲜活农产品物流进行高效的运作管理。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导致物流系统整体运营绩效不高。鲜活农产品物流包括鲜活农产品从采购到销售的全部过程,每一个物流环节都需要信息传递的有效、准确。物流信息传递必须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保持通畅,贯穿全程。鲜活农产品有着自身的特点,品种众多,容易腐烂损伤,这就对物流管理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在种植蔬菜、养殖牲畜的同时需要了解市场状况,获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销售状况。在实际运营中,农户往往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没有恰当的途径去获得市场的动态,对市场的变化也反应迟钝。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没有弹性,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供应和需求的关系处理不好,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承受市场压力比较大。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不能高效传递,物流各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管理中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信息,就会出现盲目生产、供过于求的问题;也可能出现供小于求,库存紧张,市场缺货,导致浪费和成本的增加。网络技术的逐步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物流信息共享,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模式运用不广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在大城市,许多地方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处理不够高效,没有集中的鲜活农产品物流调度中心,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是信息提供者,但其自身对电商交易模式了解不足,又没有相关的培训辅导,对电子交易方式比较陌生,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平台进行交易。目前提供专业鲜活农产品信息的网站不多、服务方式不灵活,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同时,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化水平比较高,鲜活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高,而农村地区信息化普及率低,鲜活农产品物流主要依靠传统的流通渠道。地区之间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水平的不一致,也影响了区域间的物流信息共享,不利于物流的高效运作。鲜活农产品信息化水平不高,在鲜活农产品质量的跟踪和追溯上面就会出现问题。如,不能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身份认证,不能很好地贯彻鲜活农产品准入制,难以对鲜活农产品采用溯源制,无法有效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安全。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改进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鲜活农产品品种丰富,产地和销售地域分布广泛,需要物流合理化运营。优化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完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搭建物流公司和农产品供应商合作的桥梁,减少物流不合理的环节,加快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速度,有利于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多样,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方式众多,但主要的形式还是依托区域配送中心、县级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从产地批发市场流通到农贸市场和大小型超市。通过农企对接和农超对接的多种合作方式,促使批发市场、大型生超、物流企业共同建立供应链合作联盟。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的物流组织形式,鲜活农产品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从供应地快速运输到销售市场,供应市场消费。鲜活农产品的时效性强,容易腐烂,必须有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方式比较灵活,在农产品的存储、运输、加工中能够投入专业的物流技术保障鲜活农产的质量安全。鲜活农产品一般需要冷链物流的服务。对于农户来说,自己投入建设冷库和购买冷藏车辆的代价太高,而从事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一般都具备完善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可以解决这些难题。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能够参加供应链联盟,共享物流联盟的资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利用物流网络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在共同配送、集货运输上面,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损耗,减少运输的成本,优化物流配置。

  (二)加强冷链建设的投入

  鲜活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在存储和运输中容易发生损耗变质,在农产品生产后提供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增加鲜活农产品的价值。在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中,要推动建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对设施设备的投入较高,在运营中需要整合资源,建立冷链物流环节的标准。物流企业需要全程监管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服务的形式从单一的冷藏服务向综合冷链物流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扩大冷链物流应用范围,从水产品、肉制品向水果、蛋奶等多个品种发展。促进冷链物流市场的完善,促进冷链物流服务专业化,推动冷链物流专业化服务的发展,从供应商就开始采用冷链技术,推动实现冷链物流的高效配送服务。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配置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支持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车辆,推动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购置保鲜预冷的设备,高效地使用冷库。

  (三)促进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

  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及时对解决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信息平台建设来说,企业必须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运用,搭建信息齐全的农产品信息供需网站,及时更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对农户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物流信息知识水平,及时提供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户更好地使用信息网络。在农村推广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制定技术标准。管理部门要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章胜勇,时润哲,于爱芝.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优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xx,31(6):10-16.

  [2]马自欣,梁雪爽.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及模式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xx,34(6):70-74.

  [3]张正,孟庆春.供给侧改革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xx(3):101-106.

运营管理论文10

  摘要:本文在界定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范畴的前提下,比较了国内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现状,进而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实际需要,探讨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流程银行;集中作业

  一、对现代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范畴的界定运营管理的概念

  最初是适应工业企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运营管理是企业三大主要职能(财务、运营、营销)之一,企业通过运营管理把投入转换成产出,因此在企业竞争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出色的运营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同工业企业运营管理一脉相承,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具有同样的特征。从广义角度来讲,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涵盖了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股东创造财富、为自身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全部过程。通过运营管理完成各种经营要素、经营项目的排列组合,以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由于各家商业银行追求目标侧重点的不同,由此形成各自不尽相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综上所述,尽管各家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手段各不相同,但运营管理手段作用的经营要素和经营项目却是大体一致的,大致包括了前后台流程再造、后台集中作业、后台集中监督等,这些各家商业银行大致相同的经营要素和经营项目构成本文主要的研究和讨论内容。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发展基本情况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充分借鉴工业生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基础之上,率先在银行业兴起新一轮的业务转型浪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他们普遍采取前后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后台集中运作和管理的方式,通过后台完成主要的业务处理,形成集约的运营模式,以达到节约处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统一管控操作风险的目的。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实现条件。汇丰银行、瑞士银行、美联银行、荷兰银行等活跃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国际性银行,普遍在运营管理领域引入工业化作业方式,采取全球或区域共享的后台中心集中作业的模式,实行前后台分离、业务分段集中处理和端对端贯通操作的方式,在总行或区域后台中心完成主要的业务处理,形成“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运营模式。

  (二)国内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不遗余力地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强化集约化经营和风险控制能力,对业务流程和作业模式进行系统性改革,并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根据笔者对某直辖市地区主要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情况的调研了解,工商银行的后台集中作业建设起步较早,1996年数据集中后,其就开展了后台集中作业建设工作,并在同城票据集中提回处理、汇兑业务、事后监督项目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中国银行在借鉴香港中银集团业务经验的基础上,对本行的业务进行梳理,并在个人汇兑业务、影像自动识别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建设银行近些年后台集中作业建设项目发展迅猛,形成集中度高、相对成熟的作业后台;农业银行运营管理改革起步较晚,但由于具有后发优势,起点较高,后台集中作业、集中监控、集中授权等新型运营管理模式正在由试点转向全面推进。

  三、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方向和路径

  选择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全行性的系统工程,要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涉及对部门管理边界重新界定、操作系统进行适应性优化、业务流程的再造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为确保设计科学、建设高效,必须要由商业银行总行统筹规划,高起点介入,统一管理,加强领导,高效有序地推进工作开展。

  要从总行到分、支行逐级建立运营管理部门,搭建起运营管理工作的组织架构,借助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全行业务流程、作业模式和相关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再造,建立若干强大的后台支持中心,逐步实现业务集中处理。创新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建立技术先进、内控严密、运作高效、响应及时的运营操作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现代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建立中心化、工业化的运营支持格局,通过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来提高核心竞争力。采取的路径大致可以归纳为:

  (一)业务的后台工厂化、集约化处理实施业务分离,将网点非即时性业务和复杂业务逐步集中到后台中心处理,网点主要负责业务受理审核和即时性业务处理。借助技术平台和大型机具,形成流水线作业、集约化管理、上下联动、协同作业的运营新格局。

  (二)流程的优化、再造

  业务处理模式的变化推动了业务处理流程优化、再造的迫切需求,按照流程银行理念全面设计再造柜面业务流程和劳动组织,建立科学、简洁、高效、合理的柜面作业流程。

  (三)风险的专业化、集中化管控实现业务集中处理后,风险也被集中起来,这就要求风险管理手段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提高,建立集风险识别、监测、控制于一体的运营监控管理体系。整合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临柜业务操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和必要的授权控制。创新事后监督手段,提高事后监督的有效性。

  四、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实证分析

  (一)流程银行建设实证分析梳理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突出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的整合,打造顺应国际国内银行业发展潮流的流程银行体系,是实现运营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1.要实现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作为与客户最贴近也最敏感的环节,业务流程再造是一项浩大的技术工程。业务流程一般包括五个关键要素:供应商、输入、工作流、输出和客户。根据对客户价值贡献度的大小,业务流程又可以区分为能够产生较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流程,以及附加值低、不体现核心竞争优势的边缘业务流程。

  2.要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与优化。配合业务流程再造,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模式,梳理内部管理流程和机构设置,推行扁平化和矩阵式的管理架构,形成前中后台职责分离、运作清晰、协作高效的模块化结构。例如推进二级分行扁平化改革,实行二级分行直管城区网点。

  3.要推进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再造。一方面,在业务流程中要嵌入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双线并行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业务运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包括三个层面,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即公司治理;管理层对战略业务单元和分支机构的激励约束,通常是通过考核评价与资源配置;对每个员工的考核,包括员工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体系。

  (二)后台集中作业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后台集中作业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集中作业平台系统的支持。集中作业平台系统是借助影像、工作流等新型技术工具,按照重新设计再造后的作业流程,将网点部分交易劳动转移到后台中心,进行集中运作和专业管理的流程控制集成系统。该系统应该具备凭证图像采集、中心集约生产、多岗位流程协作制约等功能,通过将业务流程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分离、重组,建立“网点共享中心资源”的集约化经营模式。

  通过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解构和重组,利用集中作业平台系统将原来分散在网点操作的业务流程切割、拆分为若干组成要素,将这些组成要素进行重新摆布、调配、拼装,对相同或相似的要素进行组合,形成以不同要素为标志的新业务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区分后台集中操作业务的难易程度、专业技术含量,将大量的、标准化的业务类型,例如支票转账、联行汇兑等业务,采用并行方式,将凭证图像按要素切片为若干,发送至集中作业平台系统多人并发录入,最终通过集中作业系统匹配为业务的原貌,并实现自动的帐务处理,以此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防控水平。对于业务处理复杂、需要专业能力介入判断的业务,例如单位账户开立、各类贷款等,可以采用串行方式,将业务资料全貌通过影像传送至集中作业平台系统,由后台专业人员逐项审核、专业判断,通过作业的深度专业化和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提高合规风险控制能力和客户服务专业水平。

  (三)后台集中监督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依法合规基础之上的有效发展,为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监督管理机制,对柜员的日常业务操作进行准确、高效、具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以往分散在各营业机构的监督模式显然无法满足以上要求,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独立的、集中的后台监督体系,完成对全辖营业机构业务操作的风险防控工作。

  后台集中监督是在临柜业务处理完毕后,将所有营业机构的传票集中到事后集中监督场地,通过集中影像扫描、OCR识别、集中补录,由系统将业务凭证与业务流水进行自动勾对,并建立精确索引。再根据业务监管的需要,提取重点业务进行集中人工补录,并通过与商业银行实时监控系统的有效衔接,对临柜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全面、重点、集中监控。

  后台集中监督的流程如下:

  1.将柜员日间处理的业务凭证集中进行扫描,通过OCR技术将扫描的影像识别结果信息与主机业务流水进行自动勾对,勾对不成功的标注人工补录处理标记。

  2.调取标注需要人工补录的业务,对业务凭证中的相关要素进行人工补录并重新与业务流水进行勾对。同时还可以根据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要求,由系统根据参数设置提取需要重点关注的业务,补录员根据原始凭证将这些需重点关注的业务进行重点补录,并提交专业监管人员结合其它监督管理系统或手段,进行非现场监督。

  3.对于发现的问题由系统产生“差错单”,下发到有关营业机构落实整改并做好对整改问题的再次监督,直至问题彻底消除。

运营管理论文11

  关于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本文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即将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背景,从行业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学院开设运营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可行性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涵义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培养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及调度指挥、客运组织与服务、综合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定义来看,它主要培养的岗位包括行车岗位和客运岗位两大类,行车岗位主要包括: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调车员、连结员、车号员等工种;客运岗位主要包括:厅巡、票检、售票、站务、列车员、客运员等工种。

  二、专业市场调查分析

  1.行业发展前景

  根据国家轨道交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在未来10余年里,27个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线路总长约3000公里,总投资达到6200亿元。下面是中南地区及周边省区未来几年的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问题的主要方式,而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异军突起,运营部门也迫切需要培养具有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轨道专业技能,从事轨道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轨道交通运营的具体工作在轨道交通的车、机、工、电、辆等多个部门及工种中较为成熟且比较稳定的工作,相应的业务标准、作业规范和规章制度伴随着铁路的发展历程而来,具有标准化程度高、制度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全面的特点。因此,由这些工作对应的岗位群也相对固定,岗位分工边界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具体明晰。根据现行的地铁架构,平均每1.5km设一站,每站需配运营人员保守估计20~30人,可以预测近期内新增一条线路至少需增加运营管理人员人数(见下表)。

运营管理论文12

  一、引言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运用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进行的一种社会生产经营形态。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电子商务要求的是整个生产经营方式价值链的改变,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作为电子商务企业,其与生俱来的特点就是大数据,而信息时代最大的财富也正是海量数据,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实现数据化运营也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数据化运营的核心是“以企业级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挖掘应用为核心支持的,企业全员参与的,以精准、细分和精细化为特点的企业运营制度和战略。”数据化运营是在诸多先进技术的直接推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如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大数据的存储及其分析挖掘,从而推动了现代企业,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提炼和运用,并将其运用于整个流程当中,给予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以充分发挥的平台。

  电子商务企业的数据化运营战略将大数据作为企业经营的战略资源予以运作,以信息为经济要素,构建数据价值链,以数据资源带动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的提高。在电子商务企业的数据化运营活动中,管理会计应该充分发挥会计的信息效应。

  二、管理会计数据化运营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支持作用

  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新兴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式不断地涌现,全球数据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类型越来越复杂、数据变化频率越来越快,但是数据的价值密度却相对较低。如何沙里淘金,有效地利用这些大数据创造价值,如何将其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予以运营,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数据化运营作为一种战略性经营模式,是促进企业从粗放化经营向精细化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

  成功的企业数据化运营必须有四个方面的基本保证,即企业级海量数据存储、精细化运营需求、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以及企业各层次、各岗位的员工的参与。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管理会计日常反映的不只是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更主要的是配合数据化运营活动,系统反映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劣势的动态变化,以及企业外部随时可能出现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对电子商务企业正在或即将进行的各种活动发出警示、进行指导。

  管理会计的信息服务对象侧重,不仅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的观念取向,以及满足企业经营决策与业绩管理的业务处理基准,都决定了其在企业数据资源价值创造中的关键性作用。管理会计数据资源价值创造的主导性功能的发挥,决定了管理会计在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的关键支持作用。

  电子商务企业的数据化运营战略将大数据作为企业经营的战略资源予以运作,以信息为经济要素,构建数据价值链,以数据资源带动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益的提高。在企业的数据化运营活动中,管理会计应该充分发挥会计的信息效应。管理会计的实践不仅要通过提供信息来影响管理者的判断和决策,而且要通过影响具有大数据特征的信息的搜寻和处理,通过影响组织和环境的描述和判断,支持数据化运营中的全员参与和配合,而这正是大数据时代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三、支持电子商务企业的管理会计数据化运营方式

  数据化运营是一种“开发合作式”的运营,要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在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的功能,首先应该要数据化运营的整体性与合作性特征,打破业务界限以及业务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区隔,形成虚拟管理会计团队。进一步要将管理会计重点完全转移到战略管理轨道上,将战略管理会计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理念,以“竞争优势形成”为目标的思想有机地融入数据化运营的实务。利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处理会计大数据,利用虚拟组织或团队的灵活、快速反应,通过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组合运用,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整合及管理会计范式的创新。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工具的管理会计,其基本职责就是提供信息数据,以支持企业的经营决策、控制与评价,支持企业的战略管理。要发挥管理会计在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的主导作用,就要利用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改造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与提供方式,建立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实施的平衡计分卡,集成性应用管理会计方法,从战略视角促进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实施。

  1.变革信息处理方式

  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数据化运营的结果是企业获得了更先进数据处理技术、更充分的数据资源和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但这并不是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的真正需求,能够让信息在业务运营中创造价值才是企业的真正需求。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从会计大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是管理会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数据资源价值增值的需要,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手段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

  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数据运营的需要,从时间上管理会计信息处理要从事后的定时分批的数据收集、处理,转向事中实时的数据收集、处理;从空间上管理会计信息处理要从部门集中的数据收集、处理转向异地分布式的数据收集、处理。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应从以货币为主的计量手段向多种计量手段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并用的数据处理方式过渡。借助新型的信息技术,扩展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范围,保证其信息处理的及时性,甚至是实时性。同时管理会计数据处理又必须确保会计大数据的质量,保证会计大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可信性和可解释性等。

  2.整合管理会计工具

  在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管理会计要体现其核心地位,要发挥数据资源运营的主导功能,就必须突破原有的实践体系,创新原有的功能性方法及其运用方式,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运用,集成性地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从而提升企业数据化运营的效益。根据企业数据化运营的管理需求,将管理会计工具分别整合成为面向运营战略分析与规划的工具包,面向运营过程成本计量与控制的工具包,以及面向员工激励、由可供员工在数据分析中使用的方法的工具包。基于战略的视角,借助大数据技术变革的管理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多种类型数据的融合,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的组合,描述、分析、评判企业的经营态势,确定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发现和创造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管理会计的数据化运营功能。

  3.建立数据化运营战略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的目标与措施体系,是战略绩效评价的重要工具。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战略的实施也同样需要建立平衡计分卡体系,需要将数据化运营的目标与措施分别纳入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经营流程及学习与成长维度,从当前与长远、内部与外部、财务与非财务、过程与结果多角度地进行数据化运营的对策设计和过程控制。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维度反映数据化运营的直接与间接财务成果;客户维度则需要反映数据化运营中满足企业外部客户的产品与服务需求方式与程度,以及满足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需求的方式与程度;内部经营流程维度要体现管理会计对数据化运营过程各环节的成本与风险的度量与分析,帮助实现进行整个运营过程的反馈控制;学习与成长维度要对数据化运营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员工的数据意识培养以及企业运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的能力等予以规划与体现。

  四、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的发展使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功能得以发展,使其在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战略中发挥着主导性的支持作用。本文从战略视角分析如何促进管理会计在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有效发挥其功能,具体包括改造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与提供方式,以及建立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实施的平衡计分卡。在电子商务企业数据化运营中管理会计要体现其“价值创造”的核心理念,实现其“竞争优势形成”的目标,必须将管理会计决策支持系统与企业数据运营的管理控制系统有机地融为一体。利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处理会计大数据,利用虚拟组织或团队的灵活、快速反应,通过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组合运用,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整合及管理会计范式的创新。

运营管理论文13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一)生产经营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如果没有对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及时预测,则会为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报,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生存能力。而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也能通过财务管理来降低成本,从而扩大企业的销售量。财务管理能够盘活企业闲置资金,并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选择筹资渠道,能够极大的降低筹资成本,并且对存货量进行科学估计,能够减少占用资金成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财务管理还能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提供决策信息,强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并为权益资本进行高额的利润分配,财务管理能够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为企业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而财务管理所具备的的信息反馈功能,能够让企业管理者观察生产经营中的数据,增强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二)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的效益理念贯彻在企业管理之中,使得企业能够合理的进行生产量、现今和存货持有量的确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务管理在进行资产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并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管理,将固定资产在各部门间调剂使用,避免重复购买造成资金浪费,而财务管理的效益理念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对原材料进行采购,避免成品积压导致的资金成本上升。财务管理理念还能对企业内部制度进行制约,在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时,需要将成本效益和财务分析数据作为决策依据,并在人员岗位设置时,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也要考虑人工成本的增加。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财务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财务管理能够通过对年终生产计划和销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企业效益目标的实现。通过财务考核评价机制,企业管理过程中也能发现计划制定中的缺点,并进行及时修改,从而强化企业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财务考核评价机制也可以反映出企业领导的业绩情况,让领导更为重视企业财务管理,提升各部门的管理水平。

  二、正确认识企业运营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意义

  企业的盈利状况并不仅仅包括账面利润和资产规模,还包括着企业现金流量的使用。财务管理能够将现金流量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使得企业在采购、生产和销售等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企业财务管理还能够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充分配合,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管理工作中的关系,制定详细、可靠和科学的规范,共同实现企业经营总目标。

  三、对财务管理活动的相关建议

  企业在财务活动过程中,需要明确财务管理的职权范围,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从而进行明确分工,建立完备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强化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科学的财务考核指标和业绩评估体系,实行财务预算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财务人员素质,制定资金管理考核制度,并加大外部检查力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保证持续经营和持续获利,财务管理作为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管理活动,涉及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企业应当明确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实现企业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运营管理论文14

  摘要:提高高速公路收费站运营效益必须有效控制成本。本文以高速公路收费站运营成本的经营因素与技术因素分析为基础,运用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探索高速公路收费营运成本控制,降低成本消耗,对提高高速公路的整体营运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速公路;收费站;成本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高速公路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高速公路运营成本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高速公路运营成本一度成为社会舆关注的焦点;同时,国家审计署对18个省份的高速公路收费进行专项审计,结果发现部分高速公路管理单位运营成本较高,因此控制高速公路运营成本已经成为适应社会进步、回应社会关切,保证高速公路长期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就高速公路运营成本的重要环节—高速公路收费站运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提出了几点见解。

  一、做好高速公路收费站运营管理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xx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20xx年,全国收费公路收支缺口达1571.1亿元,平均每天的缺口为4.3亿元,高速公路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瓶颈,控制运营成本,增加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成为解决资金难题的重要途径;其次,20xx年,全国收费公路每收取10元通行费,有1.25元用于运营管理,运营管理的成本甚至已经超过了公路养护费用,占支出总额的第二高位,运营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使用效率亟待提高;再次,收费站作为高速公路的基本单元,其运营成本控制对整体高速公路运营成本控制起着重要作用;最后,控制收费站运营成本,提高收费服务水平,是树立高速公路的良好窗口形象的必然要求。

  二、新形势下,做好高速公路收费站运营管理成本控制的相关措施

  (一)重视收费站成本控制体系建设。建立收费站成本控制的组织体系、明确目标、明确责任和考核激励机制等。站领导、收费班、监控室、票证室、办公室都要有控制成本的相应职责,收费站每一名员工都要对控制成本任务目标心中有数,并认真贯彻执行,对工作完成出色,成本控制到位的个人和部门要予以适当奖励。

  (二)科学合理的配备工作人员,减少人员经费支出,是降低运营成本的首要措施。一是收费站要根据收费车道数量、车流量合理配备收费一线收费员,并本着的务实高效原则设置机关科室,严格控制非一线收费人员数量,防止机构臃肿、人员浪费现象;二是要严格控制司机、厨师、清洁工、保卫人员等工勤人员的数量,可以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降低用工风险;还可以采用保卫人员同时负责清洁工作等灵活方式用工,从而降低用工成本。

  (三)实行精细化管理,减少浪费,控制日常办公过程中不必要的开支。收费站日常运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尤其是水、电、暖、办公用车等开支较大的环节,都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减少浪费。用水、用电方面,要坚决摒弃落后的思想,树立节约意识,办公室人员要时常巡查楼道内照明灯具关闭情况,水龙头是否有“滴、漏、跑”等现象,并做好台账,收费广场照明尽量不要使用自动开关功能,要根据天气等具体情况,由收费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开启和关闭;要管理好取暖锅炉,合理划定取暖期,温度不能设置过高,并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温度,防止资源浪费;要制定夏季空调使用的详细管理规定,防止开窗户使用空调、空调温度过低、室内没人不关空调等现象;有条件的收费站可以实行食堂、办公楼层、班组宿舍分设电表用电等方式防止浪费;要建立办公用车派车制度,控制汽车用油、保养、维修等成本。要认真梳理收费站日常办公涉及的各个环节,重要环节要建立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的专门制度,实现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

  (四)建立收费站各种设备使用规定,定期保养,减少故障和维修次数。收费区域内机电设备大都是高科技产品,大多价格较高,要做好使用和保养工作,延长使用寿命,减少折旧成本。收费亭内收费电脑、卡机、打印机等要倍加爱护,经常擦拭,定期保养,对于不按规定操作或人为损坏收费设备的要有惩罚机制;收费广场栏杆升降机、光栅、动态称重设备要做到每个班组都要检查,并及时擦拭、清理杂物等,监控室要经常对监控设备、ups机房进行检查,保证机房温度适中,防止设备损坏;对锅炉、发电机、水泵等设备要定期保养,防止保养不到位和设备小毛病不及时发现造成的设备损坏,甚至导致安全生产事故,以至于给单位带来巨大损失。通过保障收费站设备的规范使用、合理保养增加设备使用周期,降低设备全寿命使用成本。

  (五)引进收费工作新设备、新工艺。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引进先进设备代替收费员发卡、收费,可以为高速公路收费站节约一定运营成本。近年,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发展迅速,使用客户大幅增加,20xx年底,仅河北省ETC用户就达到200万户,并预计在今后几年有大幅增长。随着市场的认可和用户的不断增多,引进TEC不停车收费系统,对于降低收费站运营成本起到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六)重视管食堂管理工作,实行成本核算,节约成本,提高饭菜质量。食堂管理看起来是小事,却是收费站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重视食堂管理才能让职工吃的又好又实惠,既减少了收费站对食堂的投入,又增加了职工归属感,从而增加工作积极性,为做好其他工作打下基础。总之,要克服一味的依靠收费站办公经费贴补食堂经费的做法,向食堂的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实现既节约经费,又满足职工需求的良好效果。做好高速公路收费站运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对于降低高速公路整体运营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意义重大,只要重视成本控制体系建设、科学配备工作人员、实行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好现有设备并不断引进新设备、新工艺等,就一定能够实现收费站运营成本的控制,提高收费站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20xx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

  [2]张建忠.高速公路运管经费成本控制方法的实践与探讨[J].交通财会,20xx,11.

运营管理论文15

  摘要:通过分析邮政快递运营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发现存在实验和实践教学的重视性不足、实验环节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政产学研用”未得到有效落实、教学师资紧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现代邮政业需求,改进现有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思路,从实践课程与实验环节设计、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师资团队培养四方面进行改进,其中重点探讨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营,以有效提升人才实践能力。

  关键词:邮政快递;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一、邮政快递运营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背景

  邮政业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自邮政体制改革以来,邮政业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十年间其业务总量、业务收入规模分别增长了6.3倍和9.4倍,已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服务行业,快递业务量跃居世界第一。然而,国家“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和电子商务的井喷式发展,给邮政业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邮政业需在“十三五”期间继续扩大规模,提升服务能力,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但是,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邮政业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邮政业现有人才队伍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能满足现代邮政业发展,具体包括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创新发展意识不足等问题;高校输出的人才不能与邮政快递企业的发展相适应,未能与现代邮政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管理思想相结合,同时也未能根据企业需要设置相关实验、实践课程,甚至没有设置相关专业,致使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为适应产业发展新形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国家邮政局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四所邮电高校先后成立了现代邮政学院和邮政研究院。其中,重庆邮电大学作为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积极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邮电通信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了9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同时,于20xx年11月25日,国家邮政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重庆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邮政研究院,不断完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为扎实推进重庆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邮政研究院的发展,重庆邮电大学在如何加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这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现代邮政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一)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实验和实践教学的重视性不足。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现代邮政实验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受限传统教育方法,对知识的传授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课时安排较少;二是缺乏实践教学,虽然一些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但未能紧跟时代发展针对性地设置实践课程,仍然停留在以前表面的实践,效果较差。2.实验环节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根据对邮政人才培养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分析发现,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水平,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缺乏对邮政人才的实践训练。同时,对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设置未能结合现代邮政管理的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不能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3.“政产学研用”未得到有效落实。现代邮政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配合,结合时代特点实现课堂与实践平台相结合。然而,国内大多高校并未将“政产学研用”形成有机整体,未能将学校的教育平台、企业实践基地和科研及后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不能满足社会对现代邮政人才的需求。4.教学师资紧缺。对于开展现代邮政实验和实践教学来说,对师资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邮政管理相关知识,还应掌握实验教学和实践应用相关知识。然而,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资源十分匮乏,同时,高校实验教学教师待遇较低,重视程度不足,造成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师资更加紧张。

  (二)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思路

  基于以上现代邮政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与探索,力求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改进现有培养的不足。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能力人才。提高对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认识,深入分析现代邮政人才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能力人才。据此高校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的硬、软件资源,并与相关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构建现代邮政行业人才全方位培养体系。搭建包括各级邮政管理局、全国邮电高校、邮政公司、快递企业等在内的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与邮政业相关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全国邮电高校进行邮政人才培养的交流研讨,构建现代邮政行业人才全方位培养体系。3.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围绕现代邮政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现代邮政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一)实践课程与实验环节设计

  针对现代邮政人才需求的特点,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重庆邮电大学根据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构建邮政快递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一体化实验三个环节,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从上图的实验环节设计来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深入了解邮政快递企业的生产运作与管理,掌握扎实的邮政快递企业运营管理、快递网络设施优化设计、邮政业战略规划以及邮政金融管理等技能。因此,为了面向行业培养急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强化邮政快递运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交叉融合、突出物流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构建了现代邮政快递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旨在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如图2所示。

  (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营

  为提升现代邮政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克服校外实习基地弊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以快递实习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依托,突破传统实验室的仿真、虚拟的局限,为学生提供真实实践的商业环境。建设的校园菜鸟驿站,能结合专业特点和重庆邮电大学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实现实际运营资源的整合,其建设模式如图3所示。图3 菜鸟网络校园建设模式校园菜鸟驿站实践基地以快递物流全场景、全过程模拟和实操为依托,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开放型的高素质创新型现代邮政人才。该基地可实现的实验层次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对应学科基础知识和管理通识教育。地基不牢大厦将倾,各项专业技能的培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课实验和经管通识实验课的基础之上,各实验模块既具有专业分工,又具有基础类实验课的通用性。第二层是建立在基础性和认知性实验基础上,以专业实验和提高性实验为内容,对应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三层以综合仿真实习类课程和实战类课程将各个纵深方向培养的专业技能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强的邮政快递和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类人才。

  (三)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支持配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平台、企业的实践基地、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相互促进,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平台实践的结合,实现科研创新成果指导实践与促进生产结合,形成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强大系统,以培养出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现阶段,笔者致力搭建包括各级邮政管理局、全国邮电高校、邮政公司、快递企业等在内的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与邮政物流、快递和邮政金融等代表性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包括政产学研用在内的专家理事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现阶段已经达成或即将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的企业有十余家,学校与企业将共同签署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四)专业师资团队培养

  围绕现代邮政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邮政快递运营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具备全面的邮政职业素质。对此,建设一支科学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以下措施:第一,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实施师德建设的思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师德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二,专业能力建设,根据现代邮政管理的新理念,把握师资配置的基本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教师现代邮政管理和技术的综合能力;第三,健全制度,包括分层负责和培训制、评优奖优制等,加强考核、多元评价,强化对教师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增强科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结语

  笔者通过梳理邮政快递运营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各个环节,意识到实践实验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针对现阶段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物流专业学生培养经验,提出了从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营、产学研用平台和师资团队建设四方面相互联结,形成全方位整体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培养适应现代邮政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邮政快递人才,为现代邮政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运营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运营管理论文08-31

运营管理分析英语论文11-30

地铁运营期间成本管理分析论文09-30

交通运营管理论文09-20

预算管理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作用论文09-23

医院运营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应用论文06-06

资本运营论文08-14

供应链运营管理综述论文10-01

数据挖掘与网站运营管理论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