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

时间:2022-11-12 15:01:41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9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9篇)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1

  一、加强建设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最宝贵的资源,在各个方面都需要专业人才。高素质的数字信息化技术人才是图书馆进行图书管理的重要因素。过去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在人才队伍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解决好图书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才能够顺利运用数字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图书管理。图书馆较少招聘及选拔员工来进行图书管理,所以,图书管理专业人才缺乏,是目前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今后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的要走。为了实现图书馆中图书的信息化管理,在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完善方面,还有一个难办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要招聘高素质专业人员来进行图书管理工作。以往的图书管理人员只要有一定的图书管理知识,就可以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图书管理工作做好。不过在实现数字信息化图书管理的时候,数字化、信息化的图书管理工作对于只是拥有图书管理知识的员工而言已经不能与之相适应。同时具备图书管理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是数字信息化技术发展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这样的人才才能在信息化的图书管理工作中灵活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也是图书管理人才不断得以完善的重要方面,做好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人才的培训工作。

  二、对图书管理数字信息化技术进行运用,来构建特色服务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同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信息化改革可能会有相同的发展趋向,这会使图书馆原有的特色丧失。所以,保持并不断发展自身特色,是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的。图书馆自身的特色要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予以传承,更好的发挥自身特色,而不应失去自身特色。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交流由于信息化的实现而变得更加便利,在交流过程中有自身特色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是多元化信息服务的需要。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应收集整理各行业领域的实时信息,在专业化的数据资料中有效融入自身特色,形成构建特色服务的必要馆藏资源。另外,要及时的、系统的整理学科信息和科研成果等,做好利用率较高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网站的优化建设,并不断使其完善,提升图书管理信息资源的实际效用,形成图书馆的特色服务。

  三、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体制建设予以完善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体制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的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进程。为人们提供服务是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做好图书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为大家提供所需知识的查询及汲取服务。以不断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来进行图书管理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用户,要尽可能的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图书资源的共享性。有效整合图书馆内资源,以明白体制改建目的为基础,使图书馆内的数字图书资源得以不断增加。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使信息源有了修改的可能,所以要增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尤其要对图书资源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特别注意。进行动态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对行业领域的最新动态予以实时关注,这要求有关人员要有先进的工作意识,能够通过对同类文献的分析对比,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数据系统进行全面的完善,使图书信息资源的使用得到大幅度提高。既要为读者提供良好的资源,又要注重知识产权的独立性,建设好共享体制的权限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四、对图书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予以强化

  海量的图书信息资源是巨大的宝藏存在于图书馆中,这对广大读者来说,会有一定的麻烦存在于查找的过程中。所以,要提高读者查阅的便利程度,就要对图书资源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的改进工作,增强图书资源的共享性和使用过程中的利用效率。加大资金的投入,深化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对图书管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不断的予以完善。图书管理中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断强化,可以使图书馆拥有更多的资源,节省很大的空间,还可以使便利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好的让读者体验到高新技术带来的便利生活。要发挥各类信息资源的实际效用到最大程度,使图书资源库的有效访问率得以全面提升。对图书资源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使其成为教学及生产工作的组成部分,要对常用及有用的文献资料进行重点开发与完善,并做好冷门资源的归类,使数据信息实效化、便利化、系统化,现实一个较高的便利程度,使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的进展。五、建立良好的用户界面由于图书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良好用户界面的创立,以便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比较喜欢看到简洁、便利的用户界面,在操作上能够更加简单,简化繁琐的操作过程。庞大的图书信息会有大量的目录索引产生,因此,简单、方便、快捷是信息化建设过程要注意到的,突出图书资源的层次性,使丰富的资源显得多而不乱,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广大的用户。

  参考文献:

  [1]刘继坤.浅议图书管理现代化[J].安顺学院学报.20xx(03)

  [2]王艳.信息经济与图书管理现代化[J].北方经贸.20xx(06)

  [3]李岩.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xx(06)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2

  在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图书管理的重视度逐渐减弱。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网络上来获取,网络具有便捷性与丰富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其来进行信息搜索与知识学习;这就使得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该种背景下,图书管理工作不能再沿用传统管理方式,而是需要更加先进的管理方式。

  1信息化视角下的图书管理模式

  1.1内涵

  所谓在信息化视角下来创建图书管理模式,可以简称为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该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技术来实现图书管理。该种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加入了信息技术的使用,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推动管理人员信息化、图书管理工作的智能化、信息知识储存方式多样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其根本就是将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与图书管理相结合,使得我国当前的图书发展,可以与科技信息的发展形势相匹配。从而推动我国整体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

  1.2特征

  将信息技术引入图书管理中,自然可以得到与传统图书管理不同的效果,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应该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图书借阅服务的“便捷性”。在图书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让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同步化,在借阅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以面对面的形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第二,图书储存的“无限性”。传统的图书管理,纸质图书管理,需要多少对应的空间场所,才可以实现图书的收藏。而信息技术下的图书管理,它是以虚拟网络作为储存场所,因此,图书馆的可收藏容量将会大幅度上升。第三,图书内容的“共享性”。传统图书管理模式下,各个图书馆的信息内容都是以纸质为媒介,在借阅的过程中,需要以实际馆藏来作为基础。然而,信息化图书管理,可以有效地将多个图书馆连接起来,使得其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不必太拘泥于信息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的去寻找信息。

  2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建设的必要性

  2.1提升图书馆的存在价值

  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图书馆存在受到严重的质疑,甚至有不少呼声,都希望可以直接关闭图书馆,从而实现资源的节约。然而,图书馆的存在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是文化的象征,具有不可取代性。因此,图书馆必须存在。然而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使得其使用价值降低,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其存在价值。

  2.2整合图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作为信息的收纳中心,在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信息地位。然而,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整合我国当前的图书资源,使得原本相对较为分散的图书资源集中化,然后再将其存入网络之中,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3如何建设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

  3.1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在传统的图书管理中,图书管理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管理技能相对较差。信息化图书管理,必然会引入新型的技术来作为支撑,因此,在图书管理人员的选择上,需要适当地提高其素质,对其管理技能与信息技术相关技能需要有所要求。

  3.2引进信息管理技术

  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必须要信息技术来作为支撑。因此,在建设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时,需要引进信息管理技术。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图书管理整体滞后的状况下,笔者认为可以统一引入,以提高其应用效率。

  3.3改善图书管理的设备

  设备是信息技术实现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实现需要对应的设备。传统的图书管理,需要一定的空间来作为支撑,而信息化图书管理则需要对应的硬件设备。这些在我国当前的图书馆中配置较少,且质量缺乏,面对该种情况,笔者认为需要对其加以改进,适当购入信息设备。信息设备的购入需要与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一致就好,不可过于追求先进化,避免提高不必要的图书管理成本。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传统图书馆的存在意义不大,但是,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却并不会随之消失,因此,需要改变图书的管理模式,使之符合当下人们的多种需求。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的图书管理需要适当地加入信息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管理过程中,科学规划图书管理人力资源,实施标准规范的图书服务要求。从而为信息的需求者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相对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来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推动社会的文化发展。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3

  摘 要:本文首先对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分析, 确定了图书管理实现信息化所设计系统的功能分析、需求分析、性能测试以及设计系统的思想思路等, 认为应该采用B/S框架结构模式对系统的角色和功能进行了详细划分, 明确了用户可交互功能。最后设计并实现了基于J2EE技术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 希望笔者的研究对当前图书管理问题能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图书管理; 信息化; 系统;

  1 系统技术关键

  1.1 B/S模式

  B/S模式是当前网络技术发展大环境下比较流行的系统架构的设计模块, B/S模式一般采用三层架构的模式分别是表示层、中间层以及数据层。

  表示层:也称之用户层, 是系统来响应用户信息的层次, 也是对用户展现的层次用户通过用户层和系统进行交互的。

  中间层:也称之为桥梁层, 顾名思义是和用户层以及数据层进行交互的层次, 对数据的传送以及数据的请求起到中间传送的作用。

  数据层:也称之为永久层, 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处理具体的B/S结构。

  1.2 J2EE技术介绍

  java技术可以实现跨平台的数据管理, 使用java平台研发的系统可以实现系统的跨平台的处理, 通过跨平台的特点大大的增加了java程序的应用范围, 使得java程序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系统数据分析以及系统的响应方面都可以进行数据的交互, 通过对java信息的相关传输以及管理, 实现对数据传输管理信息的统一操作管理, 对数据信息以及关键管理上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管理响应流程。

  另外, 数据库方面, 建议采用SQLserver数据库, 它是可以对大量数据信息进程处理的数据库系统, 自带的安全机制还可以对存储的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独立性等进行统一的管理。还可以作为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处理。微软的SQLserver数据库本身还带有安全机制以及对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的校验, 在数据库本身的机制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以及数据的完整性。

  1.3 系统功能需求

  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分为两部分, 第一是前台设计部分, 第二是后台设计, 主要是数据库的设计。

  图书信息应该包括数目的作者、图书名、出版日期、出版社。可以进行数据库存储, 让读者知道图书馆内部含有什么样的条目信息。

  读者信息息应该包括有:读者的姓名, 读者的编号。通过它们, 读者能够分辨出不同的读者信息。

  管理员的主要权限是对账号和密码的管理, 管理员通过账号和密码的使用, 能够快速登陆到图书管理系统的后台, 主要功能是能够从整体上, 更改图书信息, 和读者信息。

  1.4 系统非功能需求

  1.4.1 安全性强。

  系统的安全性几乎是所有的信息系统都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要保证系统的安全, 这里的系统安全不单单指的是系统的安全, 还要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 铁路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里存储的数据涉及到个人信息以及财产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所以系统的安全性要放在第一位。

  1.4.2 可扩展性优。

  在可以预见的发展前景下实现对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 为系统的操作实现统一的管理, 另外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升系统的功能也会随之增加, 系统良好的可扩展性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 减少了系统后期研发的费用, 提升了系统的经济性以及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2 系统实现

  图书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方面采用当下先进的技术进行信息化的管理, 实现了数据信息进行的快速搭建以及管理, 在不同的方式以及管理上实现了对数据信息的管理支撑, 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了对数据以及管理信息的统一管理操作。

  对系统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负载进行规划设计, 在系统建设的初期对系统的负载情况以及系统的性能进行规划设计, 可以避免系统在建成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负载过大或者性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的缺陷, 所以对系统的性能以及系统性能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系统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负载决定了系统使用的广度以及系统使用的年限, 对系统的设计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4

  一、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较低和专业技能偏低。一方面,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对于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普遍不够重视,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有些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不愿意接受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导致整体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受影响,对于信息化意识认识不强甚至抵触的情绪。另一方面,大量存在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对于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专业技能不强。首先对于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在招聘来源上就非常复杂,基本没有图书资料馆人员的专业型人才,其次,图书馆缺乏对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培训和学习,对于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相当陌生。最后,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自身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学习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只是完成上面派发的工作而已,没有将其作为其工作的分内之事,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措施建议

  首先,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和相应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制度。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要确保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进行。应当建立具有可操作的法律对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提供法律保障。对于侵犯图书资料管理安全的人员,应当根据法律严惩,并且责令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保障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再则,应当制定统一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按照制度实施信息化管理工作,驱除陈旧的图书资料管理观念,统一思想,以严格的方式管理工作人员,并对于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实施情况加以监督。

  其次,图书馆应当注入足够的资金,根据需要购买图书资料管理所需的硬件设备和吸收专业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高校应当加强对于资金的投入力度,使得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资金多样化,并且可以吸收外界对于图书馆的赞助,有力保障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另外,图书馆应当根据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及时更新图书馆的硬件设备,将一些陈旧的设备及时处理掉,以免影响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最后,就是,大量招聘具有图书资料管理专业高素质的人才,使得具有专业知识并且热爱图书资料管理专业的工作人员吸收进来,综合提高整体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

  最后,增强图书资料管理人的信息化意识和培训专业的知识技能。图书馆应当加强信息化教育宣传,对于信息化的图书管理模式进行详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将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意识融入工作中去,结合实际工作对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进行学习。其次,就是不断地对于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培训和实践。从而熟练地掌握图书资料信息化的操作步骤,促进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最后,就是图书馆应当不定期组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且鼓励工作人员学习外语,增强知识的广度,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5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媒体概念及技术组合,进一步颠覆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移动互联网覆盖度的提升、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APP软件的层出不穷,就是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最真实反映[1]。同时,新媒体环境本身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其强大的运行服务体系使得信息化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在校师生的寻求知识、获取信息的职能部门,其发展方向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如何推动新媒体技术与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有效融合,并以此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得广大在校师生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到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2]。

  1新媒体的基本特点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Goremark提出,其核心概念可以总结为:“运用数码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通过各种类型的通讯传播渠道等,配合家用PC设备、移动电话、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设备,面向无特定用户提供各种类型信息服务的传播方式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在信息化大潮中形成的新的别具一格的媒体形式,如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数字化杂志、数字报纸、移动电视、移动网络、数字电视电影、触摸媒体等都属于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主要以数字技术形式出现,传播过程中常常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消融了介质之间、地域之间、受众之间的界限[3]。具体来说体现为以下4个典型特征。

  1.1信息传播内容的不断丰富

  信息传播内容的层出不穷可以看作是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最重要变化之一。对于用户而言,新媒体门槛较低,具有基础性知识的人均能够成为新媒体的使用者。用户使用新媒体时会产生更多独特的内容。原因在于,随着互联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希望借助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同,相应地创作内容就比较新颖和前卫。此外,有些人希望自己创作的内容具有个性,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期待成为某一方面的公众人物。目前较为流行的网络主播行为就是最好的反映。

  1.2信息的个性化定制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受众只能是无指定的社会大众。同时,信息受众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然而,新媒体却能够有效地将信息传播受众按照传播的目的进行精细化划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4]。另一方面,信息受众也可以采用新媒体途径实现自身所需信息的个性化定制。也就是说,信息传播的双方都可以在新媒体条件下更加精确地满足自身的需求。

  1.3信息的多途径流动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不再局限于传统思维模式的定义,新媒体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受众。有别于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用户被动接受信息的传递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筛选具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权利,同时用户也可以成为信息传递的主体,面向其他用户或群体进行信息的传递,从而构成信息的多途径流动[5]。

  1.4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从传统媒体发布作品的方式来看,往往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保证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性,避免由于时间因素而延迟内容的上传和展示,然而这样一来,信息的传递往往要受到设定计划的限制,而缺乏实时性和实效性。相比之下,使用新媒体技术发布信息,具有很强的实时性,不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递的效果。

  2新媒体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作为全社会信息传播的节点之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媒体环境及其基本特征的影响,其信息化管理模式更是首当其冲。

  2.1馆藏资源主体的改变

  长期以来,人们查阅书籍时普遍使用的是传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中使用纸质文献向用户提供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进步,新媒体技术引入图书馆,将纸质图书通过格式转换形成电子资源存储在光盘、储存器等介质中,这些数据资源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声、图、像的全方位展示,构建成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图书馆。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用户可以使用新媒体设备对所需资源进行检索,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查阅到资料,而且形式多样,在阅读的同时还可以保证阅读的生动性。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来说,数字化图书馆在基础运行方式、服务形式以及工作重心等角度进行了全新的架构。

  2.2信息服务方式的改变

  传统图书馆就是将很多纸质图书收纳到一个固定的区域中,并进行合理的整序排列,在特定的时间内向用户提供使用。但是,对于使用新媒体技术建立起来的数字图书馆来说,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不同性质和内容的电子图书资源存储在网络平台中,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区域随时查阅图书资源,不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读者使用提供便利。

  2.3馆员工作方向的改变

  传统图书馆员的任务就是将采集的纸质书籍通过加工整序排列上架,以方便读者检索利用扮演着一个被动的信息存储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数字图书馆则可以将相应的电子数据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存储在网络平台中,从而提高了用户的查阅速度和效率。由此来看,数字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职责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由被动储存者和管理者变为主动的传播者和服务者,并借助网络通讯技术及时向用户推荐相应的图书资源,达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目的。

  2.4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评价方式的改变

  以往在对传统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进行评价时,其中一个主要指标就是以纸质图书量为核心,包括图书馆库藏多少、使用量多少以及新增图书多少等要素。然而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这一评价方式和指标已不完全适用,应当增加电子资源存储量、电子资源质量、用户需求量以及用户实际利用量等指标进行评价。同时,通过电子技术可以实时记录相应的数字变化,进一步提升评价的效率。

  3融入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优势

  3.1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

  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和满足。由传统纸质图书向电子化、网络化资源进行转变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图书馆自身寻求创新的结果。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为了满足更多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需要对馆藏资源进行不断的添加和更新,以保证图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高校图书馆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注重网络平台的维护和及时更新,只有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进行实时更新,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为社会提供知识资源的职能。

  3.2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信、微博、QQ等信息传递工具可以拉近用户之间的距离,使其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这些信息传递工具带来各种最新媒体功能的实现,如视频聊天、在线图片传输等,更进一步丰富了用户的生活,而且使情感表达更具信息基础。用户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传递工具在交流中表达自我感受,并与他人分享自身收藏的信息化知识和知识积累的经验。出于用户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使用这些信息传递工具进行沟通交流成为一种时尚追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下,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号、QQ群等,可以使面向用户的信息推介和服务更具时尚之感,也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尤其为在校大学生及青年教师所认可[7]。

  3.3信息化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教育体系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保证资源的共享,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创新,建立更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的数字图书馆,不仅要将本校图书馆内资源进行电子化转化,也要和其他学校电子阅读平台进行有效关联,建立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数字教学平台。信息化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不但便于高校师生及时有效获取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也便于师生通过数字资源平台互动交流,知识共享。

  3.4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效果进一步凸显

  信息化图书资源平台的建立能够将馆藏资源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实时传输、查阅和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高校信息化服务体系中搭建一个统一的数字资源平台,可以有效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实现不同性质不同区域图书资源的传输和使用。同时,数字资源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图书馆藏书资源在不同教学相关部门之间的平行分配,对于不同教学相关部门的建设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新媒体时代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4.1加强图书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想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就必须有与其相匹配的数字综合化服务环境和服务平台。就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方向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强最新数字化技术的引进[8]。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可以避免信息决策的冗余、重复和不对称,从而降低和减少决策的风险,可更为直接地满足读者即时即地的需求,进而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体现服务的技术人文化特点。另一方面,鉴于当下国内图书馆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上的设计漏洞以及平台模块过于松散的现状,必须加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内部资源模块在操作使用方面的协调一致,从而使各个模块在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便于读者使用,进而提高读者对图书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利用率。

  4.2推动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智库”发展

  当前,越来越多的用户依托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和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而聚集在一起,构建了专业化的网络虚拟知识互助“智库圈”。在这一“智库圈”平台上,用户可以自由地对当今社会的各领域、各学科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实现了信息的进一步集散和传播。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动向,引导式地组织开展网络虚拟知识互助“智库圈”的建设,从而推动超越传统媒体、智库的新型知识传播模式的发展[9]。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自媒体智库”来进一步满足不同用户的“共时性”信息需求,从而打破信息传递的壁垒;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媒体智库”的信息汇集优势,开展专题化讨论,从而丰富馆藏学术资源的内容。

  4.3实现信息推动的个性化体现和实效反馈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库建立之后,要着力于实现对丰富资源的有效运用,可以使用官方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推介。首先,高校图书馆在推送信息资源时要以灵活的、时尚的、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以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风格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其次,高校图书馆要积极搜集用户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用户的阅读需求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定向推送,从而使信息的传递有的放矢。最后,要注重使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工具的统计功能,对用户的使用量进行统计和阶段性分析,及时更新信息推送的内容和方式。

  4.4注重读者的参与体验

  在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中,读者往往是以被服务对象的身份参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交流。而现实情况是,更多的读者更加期盼能够参与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而不是仅仅作为被服务的对象[10]。原因在于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参与高校图书馆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来实现自我意识的表达与满足。高校图书馆基于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所推出的大部分服务功能都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是否能够加入读者体验元素非常重要。例如,重庆大学图书馆主页设置“我的书斋”服务功能,读者不仅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文献资料上传至数字资源库,而且还可以对其他用户所上传的文献资源进行评价和标注。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图书馆数字化文献的来源渠道,而且促进了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使得读者在与其他读者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

  5结语

  从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来看,评价其管理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所建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核心所在。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应立足于自身的馆藏资源优势和已有的信息化服务条件,进一步拓展信息传播的空间及实质内容。同时也要积极关注新媒体相关技术的发展动向,充分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扩大信息服务的社会影响力范围,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使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逐步成为学习型、知识型社会构建的重要阵地。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6

  摘要:学校图书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藏书量的增多和图书借阅量的增大对图书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强烈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同时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计算机能力薄弱又很难驾驭信息化管理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学校图书信息化管理的现状,然后从优化图书馆硬件设施、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发挥学生擅长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学校图书;信息化管理

  1学校图书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硬件设备陈旧

  大部分学校图书馆的硬件设备都比较陈旧,图书查询和图书续借等工作都是由人工进行。部分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一直处于动态中,学校图书馆分成多个独立的借阅馆的现象非常多。这对于学校图书馆的集中管理和教职员工图书借阅的方便性等多个方面都非常不利。因此,必须优化图书馆硬件设备,更新优化图书馆的硬件设备是解决图书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直接方式。

  1.2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图书管理工作受到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的影响,其图书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有待于提高。整体上看可能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传统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信息技术管理能力不足。此外,部分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自我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的意识比较单薄,这导致了其信息技术水平提升较慢的现状。管理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图书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不利于教职员工进行使用和学习。

  1.3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大多数学校将校建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学设施建设和校舍建设两个方面,对于图书馆建设工作投入的财力和政策支持较少。图书馆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为各项科目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各学科课外学习的延伸,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提升学习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校图书馆硬件和软件的投资,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以便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实施途径

  2.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图书馆信息化配置

  图书信息化管理需要建立通畅的信息化管理路径,对于图书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信息化的更新,才能够达到集中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因此,学校要优化图书馆硬件设施,实现图书管理的所有节点均达到信息化,从而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准备好硬件条件。优化学校图书馆硬件设施需要以下三方共同努力。第一,学校领导要对校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图书馆硬件设施采购和安置方面的落实。第二,需要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对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调查和研究,然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化管理设施的种类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保证落实后的硬件管理设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第三,教育部相关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学校图书馆建设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政策指导和资金投入上的支持。

  2.2加强日常培训,提高图书管理员业务能力

  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日常具体工作的开展者,是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信息化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与之俱进,信息化技术的相关软件的升级换代非常频繁。在职的图书管理员具有丰富的实体图管理经验,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管理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受制于受教育时代性的影响比较薄弱。因此,学校要对图书管理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实现图书管理员能够熟练使用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做好人力资源的准备。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信息化水平,需要以下三方共同努力。第一,学校要对图书管理员进行培训,培训工作随着图书馆信息化革新的进程而同步进行,在建设过程中图书管理员要对引进的设备的功能和具体使用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说明书的阅读进行操作使用的学习,通过设备安装工人对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进行设备维护的学习。在图书馆信息化硬件设备落实之后,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具体业务培训和考核。第二,图书管理员要对本质工作进行学习,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近况,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图书管理综合能力,增强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第三,教育部门要协调学校图书管理工作和相关图书设备厂家之间的关系,组织两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于两者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

  2.3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应用能力

  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在图书馆信息化的进程中,增加了许多终端服务设备,学生在图书馆的图书查找和借阅通畅情况下需要自主完成。当代学生在学生生涯中从未离开过电子计算机和网络,学生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工作做贡献。发挥学生熟练的信息技术驾驭能力,需要以下三方共同努力。第一,学校要对学生进入图书馆进行辅助性工作给予政策上和财力上的支持。例如,对于有能力参与图书管理工作的学生给予相关社会实践的表彰,对学生参评各项优秀学生评选活动给予加分政策,或者对于学生相应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以促进学生养成勤工俭学的意识。第二,图书馆相关领导要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对有意向参与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学生进行分类培训,发展其各自专长。第三,学生要养成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从而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心理上铺垫,这需要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上的引导。

  3结语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图书馆是教职员工精神家园的圣地。图书馆的管理形式的升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关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信息技术,通过自我学习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图书馆管理形式的变化,从而满足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丽娜.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xx.

  [2]李朝阳.关联规则与性别分析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xx.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7

  一、大数据时代图书资料工作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资料管理重视不够,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基础较差。纵观大部分的企业,普遍存在对资料管理工作忽视的问题。企业的管理层往往认为这项工作无足轻重,不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较低的重视度使得企业对图书资料管理要求宽泛,在工作人员、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没有加以重视和关注,使得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性不强,工作内容模糊,工作制度缺失等问题出现。另外,企业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资金投入较少,使其软硬件基础设施落后。以上因素都使得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基础变得薄弱,不能完全发挥自身职能去服务企业。

  2.图书资料利用率不足,利用效果不明显。图书资料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信息交流、互相沟通的作用,特别是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候能够提供参考、借鉴和考证等方面的帮助。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企业而言却没有充分利用图书资料这些特点。主要原因在于文书资源的管理缺乏网络化和现代化,再加上对图书资料的整理编排不科学等,当企业需要借助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决策时,面对庞杂的图书资料工作者不能及时地将对方所需的资料提取出来,给对方工作造成不便,打击了企业其他部门取用图书资料的积极性,造成了企业虽然占有大量的文书资源但是其他部门不充分利用的现状。

  3.图书资料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协调性差,工作漏洞时常存在。在企业里会出现图书资料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对接偏差,使两者间的协调性受到了严重地削弱,进而不能及时提供有效、全面的信息资源。造成两者间工作协调性差的原因主要在于双方不能明确各自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不能够做好相互的衔接工作。图书资料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够很好地配合会导致一些漏洞的发生,如在图书资料工作中,文种使用不当、初始稿件丢失、档案收集工作不及时等;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着操作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对档案的装订、添加附件、编号等工作上。

  4.图书资料管理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制约了信息化管理进程。图书资料管理软硬件投入不足主要是指企业在其硬件设备以及人员配备方面没有给与足够的资金投入,使之不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制约了信息化的管理进程。主要体现为现有的办公设备较为成旧,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不能够提供硬件支持。另外,人员配备方面也存在缺陷,表现为现有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也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的引入。

  二、大数据时代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其进行改进:

  1.做好图书资料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企业部门之间资料管理的协调。为了更好地做好图书资料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部门之间与图书资料管理的沟通合作。企业需要对图书资料工作人员加以规范和约束,督促其做好本职工作,诸如搜集,分类,鉴别,整理等,还要增强其服务意识。在提高重视度的同时还要针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性质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流程等。最后在加强基础性工作方面还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管,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另外,在部门协调方面,负责图书资料管理的部门也应加强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联系与互动,及时将搜集处理好的信息及时地提供给企业内部需要的部门,以帮助企业在制定目标或战略时及时做出判断,切实发挥自身的基础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增强企业对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视度。

  2.实现图书资料管理的数字化,简化手动、整理和归档的过程。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使之更加方便地为其他部分提供服务,企业应对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逐步实现图书资料管理的数字化,即在原有纸质资料基础上引入数字化处理技术。在对纸质资料进行整理、编号、储存的同时,将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优势应用于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中,将图书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数据库,从而简化手动、整理和归档资料的过程,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需要者查阅。数字化、网络化的介入将彻底改变图书资料传统的处理方式,将不必要的、过于繁琐的步骤和工作进行删减和革新,不仅能够提高了图书资料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其工作负荷,还提高了图书资料的利用效率。

  3.强化员工管理意识,科学梳理图书资料工作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配合度。为了增强图书资料工作和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配合度,企业应当对这两项工作进行科学地梳理。首先,要对图书资料工作和图书资料工作各自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加以明确,要以条文的形式对其各自的职责进行规范,特别在涉及两者工作衔接时的各项工作项目的归属加以明确。其次,要确保两者在各自的工作中恪尽职守,严格按照各自的制度和规范要求来开展工作,避免因自己的工作疏忽或者漏洞给对方的工作带来不便,进而影响两者点的协调。再者,还要在意识方面对双方加以增强,使之不仅能够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还能够充分认识到对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工作对对方工作的影响力。总之,要使图书资料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双发充分了解图书资料和档案资料之间的重要关系,明确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两者间的有效配合。

  4.加强资料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提供资料信息化管理支撑。在加强资料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方面,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精力和财力投入。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企业要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加以升级或者更换,使之在办公中满足网络搜索引擎、网络信息平台等各项信息化建设的需要。2)加大对现有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企业要通过公共课、视频教学、网络会议、外派学习等手段对员工进行专业、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3)引进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应适当提高图书资料工作人员的任用门槛,聘用更多经过专业知识学习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借助这些专业人员的力量来对现有的图书资料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创新和转变。

  三、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到改进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图书资料管理的价值。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8

  [摘要]在当前的信息化大潮下,高校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逐步地融入高校图书管理当中。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析,提出一些当前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并找到优化路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路径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人们获得知识的方式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即时化、便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成为了当前的主流。在高校中,这给图书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图书管理水平成为了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1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影响着当前社会的诸多方面,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中,信息化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高校图书管理来看,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图书管理思路,从管理方式、服务方式进行转变。当前的高校图书馆中,每年都会有许多的图书管理信息化项目在开工进行,大多数高校也都有了初步的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这些都为高校教师、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然,由于很多客观因素的存在,不同高校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还有较多的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一些新建成、新发展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往往不重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甚至连规模化的图书馆都没有建立。

  2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2.1管理层不重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许多高校中,管理层往往不重视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些高校觉得图书管理只需要分门别类而不需要进行过多的信息化掺杂在其中,认为信息化与图书管理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或者,一些高校仅认为采购一些与信息化有关的电子图书或者电子设备就是进行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而忽视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思考,忽视了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信息化制度的探索。

  2.2图书信息难以共享

  尚未做到图书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很难与其他高校进行优势互补及图书资源共享。另外,在当前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做的比较好的一大批高校中,互相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这也导致了很多可以互补的图书资源难以共享。当然,除了主观因素之外还有技术条件的制约。例如:图书管理系统有差别,共享资料的格式、标准不同等,这都制约了高校图书信息的共享。

  2.3信息化推进程度难以一致

  在广大高校中,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是不一致的。不仅有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的差距,还有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差距。在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下,出现了很多民办院校,这些院校由于建设经验不足、资金不足、管理层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其图书馆建设滞后,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这就是笔者所说的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的差距。再拿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来说,重点院校在整体的建设经费、上级单位支持、技术支持等方面都有着超过普通院校很多的优势,这就导致了重点院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差距。

  2.4高校缺少图书管理信息化人才

  当前,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大多都是以老员工为主,很多员工已经在图书馆中工作了30年甚至40年有余。再加上,很多图书馆没有一套系统科学的招聘制度,这就导致了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缺少新型的图书管理信息化人才。而在以老员工为主的图书馆工作中,传统的工作方式很难被新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替代,信息化管理方式思维难以被接受,这就导致了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滞后。还有一些高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维护人员,都是请学校其他部门的教师兼职工作,难以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很多的影响。

  3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3.1加强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配套设施建设

  在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抓的就是硬件建设,一些能够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服务器、电脑等设备要抓紧配置,因为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很多高校图书馆并不缺少电子管理设备,但更多的还是老旧的,难以适应今天信息化的发展。

  3.2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

  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为了服务教师、学生。因此,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把服务的效率和范围放在信息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可以通过当前的新媒体、社交软件等,将一些新的图书信息及时传达给读者。在阅读方面,可以推广电子阅读器等,使读者能够更方便地通过信息化渠道获得信息。

  3.3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人才是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只有高效有为的人才队伍才能带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业务培训,加强其信息化专业知识。在员工招聘中,坚决抵制“关系户”等行为,招聘合适的人才。

  4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给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后续保障。高校图书管理一定要抓住当前信息化大潮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对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推动高校图书管理的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洁.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设施建设现状分析[J].黑龙江史志,20xx(12).

  [2]黄永梅.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措施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xx(24).

  [3]李元平.浅议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水平[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6).

  [4]李瑞雪,杨秋红.当今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xx(14).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9

  摘要:图书是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记载时间、社会演变过程的重要形式,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在我国传统的图书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人工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费时费力,不能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在这样的图书管理过程中,给图书的利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对信息化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升图书管理工作的质量,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图书管理;信息化;实践探索

  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图书是知识的传承者,也是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大,对图书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这样对图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社会的需求,这对图书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因此,在现代化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信息化有效的应用到图书管理中,为图书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满足了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传统图书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图书信息没有得到相应的保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也进入信息化时代,同时信息技术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图书信息经常会发生泄漏、篡改等现象,这也一直是图书管理中,重点解决的问题。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网上经常有专利剽窃等现象出现,一般都是利用网络进行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对网络信息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这样图书信息的安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隐患。另外,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对其重要的图书信息,没有进行及时的整理和存档,长此以往就会给图书管理埋下了一些安全隐患,导致图书信息发生泄漏、丢失等现象,使图书管理失去了应用的作用。

  (二)图书信息版权没有得到应用的维护

  图书信息版权是图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管理项目。但是,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对图书信息版权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样使图书信息版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威胁,严重影响图书管理的质量,并且对我国正版书籍的出版也是非常不利的。另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盗版图书随处可见,并且也有大量的人员购买,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图书管理的质量,对知识产权的维护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信息化提升图书现代化管理实践分析

  (一)构建完善的图书管理体系

  尽管信息化给图书管理带来了许多的好处,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弊端。因此,预防是信息化提升图书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对网络产生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并且构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的形式,对图书信息进行全面的查找,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图书信息发生泄漏的现象。另外,在信息化提升图书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构建相应的图书平台,将当地城市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整合,从而建立良好的联合保障机制。但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当地的地域性,体现当地文化的价值,以及和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的提升信息化图书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二)注重图书信息版权的维护

  随着盗版书籍的不断出现,我国对图书信息版权的相关法律,也在不断的完善。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摘 要:同时,在信息化提升图书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对版权的维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图书信息版权维护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吸取社会的一些意见,同时将一些相关版权侵犯等问题要向社会公布,这样可有效的起到防范的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论文

  同时,在信息化提升图书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对版权的维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图书信息版权维护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吸取社会的一些意见,同时将一些相关版权侵犯等问题要向社会公布,这样可有效的起到防范的作用,例如:在我国图书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将本图书馆中所有的图书信息,进行全面的查看,审核图书的真实等问题,在图书相应的位置贴上版权的防伪标志,避免发生图书仿造等现象的发生。并且,将所有的图书信息公布于网上,使人们在网上可以找到图书的相关信息,防止盗版图书混淆在其中。另外,在信息化提升图书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对图书版权维护,制定完善的、可行的制度法规,并且要应用到实际中,一旦发现有侵权的行为发生,应当遵循法律途径进行解决,并向社会公布,在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的正能量。

  (三)注重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

  专业的人才是信息化提升图书现代化管理质量的关键。因此,在信息化提升图书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我国有关部门应当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工作人员对先进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例如: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同时,在信息化提升图书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工作人员对信息安全等问题的危机意识,对其新的管理模式不断的加强认识度,以及熟练运用新的设备;并且,在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提升信息化图书现代化管理质量的关键。另外,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定期的培训制度,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进一步充实自我,并且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可以使工作人员不断的将自己的工作理念进行创新,进而提升了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团体有服务水平。因此,只有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提升个人的管理能力、版权维护意识、才能有效的提升信息化图书现代化管理的质量,在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发出光和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传统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阐述,并且针对存在的不足,对信息化提升图书现代化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有效提升了图书信息现代化管理的质量,并避免一些不合法书籍、侵犯版权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胡芳.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3):155-156.

  [2]王苑芬.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图书现代化管理[J].学理论,20xx(34):181-182.

  [3]李慧.浅谈网络环境下提升图书馆员素质的对策[J].办公室业务,20xx(17):141-142.

  [4]李政军.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06):112.

  [5]徐安妮.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24):201-202.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相关文章: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11-11

图书管理信息化论文9篇11-11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创新论文10-07

写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论文参考10-30

高等院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管理探析论文05-14

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作用和措施论文05-14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论文08-04

企业的管理信息化论文07-16

工程管理信息化论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