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时间:2023-02-15 09:58:37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共管理论文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1

  1危机信息管理概述

  从专业角度来说,公共危机是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影响,给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件。政府与社会的常态化管理,并没有将公共危机囊括在内,针对此,需要政府与社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通常情况下,公共危机被分为两类,即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引起的事件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冲突和灾难。公共危机有以下几项特点:第一,突发性,在短时间内出其不意地发生;第二,危害性,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社会发展;第三,不确定性,公共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常态,且处于动态发展过程;第四,紧迫性,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需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如果延迟,将会造成严重损失;第五,双从性的结果,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不仅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还会增加不安定因素。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相应的体制,将有利于完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在我国,普遍将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看作在特定情况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及手段,收集、分析、组织公共危机信息,为危机管理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实行危机信息管理,必须在全过程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处理并利用好取得的信息,以提高危机管理效率与决策的准确性。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为社会公共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快速、经过科学分析的信息。因此,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在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危机信息管理要以信息管理支持危机管理为基本原则,从中可以看出,危机信息管理开始从危机管理与信息管理中分离出来,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逐步成为危机管理核心。

  2加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措施

  目前,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还存在较多不足,如缺乏信息预警机制,政府信息法制建设落后等。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

  2.1完善信息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各级信息机构危机信息监测、信息收集能力与预警能力相对而言较为薄弱。这主要是因为危机信息监测、预警与收集工作制度不完善,信息监测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针对此种情况,需要采取相应解决措施。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强化政府部门服务人民的意识;其次,开发新技术和信息预警方法;最后,提高信息人员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完善信息预警机制,有利于在危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危机信息源头,做好调查与访问工作。

  2.2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途径

  政府是危机信息管理的主体,要加强危机信息管理,应当扩大信息公开途径。首先,在应用传统形式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将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传统公开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电子邮件等相结合,保证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其次,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部门要逐步建立新闻发言人与相关部门和地区的责任问责制度。如果新闻发言人在发言时公布不准确的信息,或故意隐瞒真实信息,相关部门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以保障信息公开透明化。最后,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第三部门对政府部门与社会的影响逐步扩大。因此,在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优势。

  2.3建立健全国际化信息沟通与合作机制

  在社会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国家化形式也发生改变。目前,任何一次大型公共危机都有可能演变为全球性灾难。在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密的过程中,各方依赖性进一步加大。因此,政府部门要以全球化眼光看待公共危机,与国际组织在危机信息管理方面进行扩展合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积极争取国际性与区域性组织在人员、教育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强与国际组织间的沟通,通过协商建立合作机制。

  3结语

  在社会组织结构与社会形态不断变化过程中,研究分析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但是,目前,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要采取相措施加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使政府部门在处理公共危机时保持从容的态度。

公共管理论文 2

  1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的涵义

  1.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的定义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对流动性定义,住房公积金流动性就是在不承担任何损失的前提下,住房公积金满足对各种资金需求的能力。

  住房公积金流动性同样表现为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由于住房公积金资金来源于职工的强制缴存,这一方面保证了住房公积金具有稳定的来源,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住房公积金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因此,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住房公积金基本上不具有负债的流动性。

  根据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住房公积金在保证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的前提下,可以将住房公积金用于购买国债。这就是说,住房公积金在资金运用上只有发放住房贷款和购买国债两种选项可供选择,并且优先用于发放住房贷款。这一规定最终导致住房公积金最多将以三种形态存在,即银行存款、委托贷款和国债,但现行政策不鼓励购买国债,且国债持有量相对较少,事实上只有银行存款构成流动性资产。

  2.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的特点

  住房公积金流动性资金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住房公积金制度设计上的特殊性。与银行流动性资金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负债的流动性单一、稳定

  与商业银行不同,住房公积金获取流动性资金的途径单一。从国家对于住房公积金的定义即可看出,住房公积金由在职职工按照月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逐月缴存,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这一规定实质上规定了住房公积金的资金来源,即自动的强制缴存,除此之外,住房公积金没有别的途径获取流动性资金。

  (2)资产的流动性单一

  如前所述,近年来,住房公积金国债购买数量相对于委托贷款和委托存款非常有限,住房公积金资产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委托存款和委托贷款上,其中委托存款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住房公积金流动性资产集中表现为委托存款。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委托贷款不具有流动性,事实上委托贷款是流动性极低的资产。

  (3)流动性资金循环的封闭性

  住房公积金的流转在自身内部形成了一个封闭环,它只是在房地产市场这个特殊的板块循环,本身并不参与产业资金、金融资产等各种市场资金的循环(这里忽略了对国债的购买,下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其他行业风险的渗入,但根据马克维茨(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这种封闭运作方式同样面临这单一投资的高风险。

  不过,这种封闭式循环不能简单地以好坏论之,住房公积金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为实现住房保障功能以及限于资金实力,住房公积金流动性资金不可能实现多元化配置。

  (4)流动性资金循环的区域分割性

  目前,全国各省(市)的住房公积金是独立运作的,行业内部没有实现资金拆借,这也是与商业银行的显著不同点。

  2住房公积金流动性余额的结构分析

  住房公积金流动性余额(Gap,用G表示)将取决于归集(Accumulation,用A表示)、提取(Detraction,用D表示)、贷款回收(Repayment,用R表示)、贷款发放(Loan,用L表示)。借用会计恒等原理,可得如下恒等式:

  A+R=D+L+G

  即:G=(A+R)-(D+L) (1)

  职工偿还住房贷款本息可以提取公积金,这其中就包括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本金的提取。也就是说,中心向职工发放的住房贷款本金,最终会以回收贷款的形式返回;另一方面,在假设职工公积金账户余额总是大于职工每月偿还贷款本息的前提下,职工偿还多少住房贷款本金,可以提取相等额度的住房公积金,对于中心来说,资金总量并不会因为贷款本金的回收而增加。用M表示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本金的提取,用N表示除M以外的所有提取总额,则有:

  D=M+N (2)

  另外,可以假设职工偿还住房贷款本金与提取公积金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事实上,委托提取使这种时间间隔几乎为零),则下式成立:

  M=R (3)

  将(2)、(3)带入(1)可得:

  G=A-(N+L) (4)

  (4)式表明,住房公积金流动性余额等于归集额减去贷款及非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本金的差值,这就是说,住房公积金贷款反向影响流动性余额。

  住房公积金归集(即缴存)是职工工资收入乘以一定的缴存比例,由于缴存比例在一个缴存年度保持不变,且缴存比例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因此,可以认为住房公积金归集额是职工工资收入的函数,即:

  A=A(W)

  其中,W表示职工工资收入。

  对于非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本金的提取(N),还包括住房消费提取和非住房消费提取。非住房消费提取△(如离退休、出国定居等)往往随时间(t)表现出较大的稳定性,可以表示如下:

  △=△(t)

  住房消费提取中除支付房租提取外,其他都与购买住房有关。假设房地产销售市场对于不同的收入阶层具有同质性,那么住房消费提取也将与购房贷款高度相关;如果商业按揭贷款与公积金贷款高度相关,则非相关提取可表示如下:

  N=N(L)+△(t)

  令:F(L)=N(L)+L

  则:G=A(W)-(F(L)+△(t))

  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量的制度性因素(如市场利率、贷款限额等)时间一致性较强,短期内波动较小,暂略去。影响贷款发放的非制度性因素主要包括住房价格与职工收入的对比(P/W)、市场需求存量(X,或称城镇潜在购房人数,与人口总量相关)等,表示如下:

  L=L(P/W)

  从而:F(L)=f(P/W)

  G=X·[A(W)-f(P/W)]-△(t) (5)

  (5)式表明,流动性余额是缴存职工数量(X)、工资收入(W)和住房价格(P)的函数,并与复合时间变量△(t)相关。这为流动性余额的预测提供了一个数理模型。

  3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管理

  1.流动性评估

  流动性评估,是指通过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赋以权重,对流动性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打分的过程。

  (1)评价指标

  流动性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归集评估、贷款评估、综合评估等三个方面,并以三者为基础,建立流动性余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在表1中指标一列,括号中的数值表示权重大小。其中,归集、贷款、综合共享一个总体权重值,三个指标项分别各设置一个总体权重值,经过两次加权求和即可得到最终评估分值;再根据分值所在的区间,判断流动性现状。流动性状况分为五种情形:过多、富余、正常、警惕、过少。

  上述五种状态中,除了过多或过少外,其他三种状态都是可以接受的;流动性余额调整的目标就是使流动性余额始终处于富余、正常、警惕三种状态,或者说在这三个状态所对应的区间波动。

  2.流动性预测

  如果说流动性动态评估是流动性预测的“基本分析”手段,那么这里要讨论的流动性预测将从“技术层面”着手。

  前面,我们得出了下面这个等式:

  G=X·[A(W)-f(P/W)]-△(t) (6)

  该式表明,流动性余额(G)是缴存职工数量(X)、工资收入(W)和住房价格(P)的函数,并与复合时间变量△(t)相关。除此之外,还有下述表达式:

  G=(A+R)-(D+L) (7)

  它表明,流动性余额等于归集(R)加上贷款回收(R),再减去提取(D)和贷款发放(L)两项。

  (6)(7)两式同为流动性余额表达式,所不同的是,(6)式是流动性余额各个影响因素的'符合函数,对应的是投资理论中的多因素分析模型,我们将用(6)式采用多因素模型计算的流动性余额称为G1,由于它囊括了各主要经济变量,运用基本分析手段,因此G1是理论上的适度流动性余额;(7)式是流动性余额的自我分解,其实质与流动性余额的定义无异,它对应的是计量经济学的时间序列模型,这里我们将用(7)式采用时间序列模型计算的流动性余额称为G2,由于它并没有考虑任何基本经济因素,完全采用技术分析手段,因此G2是预期发生的流动性余额。

  在对(7)采用技术分析手段进行预测时,往往将该定义式转换为时间序列表达式,即:

  (8)式符合时间序列模型的自相关表达式,

  实事上,它赋予了定义式实际应用价值,因为定义式的主要功能是计量流动性余额的实际数值。

  有了理论值和实际值,就可以对预测流动性余额进行评价。这里用G2对G1的偏离程度λ(λ=[(G2-G1)/G1])考察未来流动性余额状况,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总之,对于流动性余额的预测可采用基本分析和计算分析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对应多因素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通过两种预测结果的对比,进而判断预期流动性余额状态。

  3.流动性调整

  在对流动性状况作出准确评估之后,往往需要对流动性余额进行调整,因为流动性正常状态是一个“不稳定均衡”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在某一个时点的流动性适度规模在下一个时点可能就不再是适度规模了。所以,流动性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流动性调整应该具有前瞻性。

  在对流动性余额进行规模上的调整时,需要动用调整工具。流动性调整工具主要有两大类,即制度调整工具和市场调整工具。由于制度调整工具受政策支配较强,中心运用政策调整工具的自主性较弱,因此下面将对制度调整工具作简单论述,而将重点放在市场调整工具上。

  (1)制度调整工具

  制度调整工具是指通过改变某些制度设计来达到影响流动性余额的目的,这些制度涉及归集和贷款两大类。制度调整工具对社会的震动性较大,不宜过多采用;当流动性余额长期偏离正常状态,则可以认为这种偏离是由于制度设计不当造成的,此时可以考虑采用制度调整工具。

  ①与归集相关的调整工具

  调整缴存基数和比例:通过限定缴存基数上下限,或者改变缴存比例,或者限制提高或降低缴存比例的条件,影响职工月缴存额,进而影响归集额。

  调整提取办法:通过限定公积金提取条件和范围,或者直接对提取额度作出规定等,影响住房公积金提取总额,以至影响流动性需求。

  加强归集执法力度:通过制定住房公积金归集处罚措施,提高公积金执法人员的执行效力等。

  ②与贷款相关的调整工具

  调整贷款条件:如改变对职工申请贷款时连续缴存期限的限制,对是否负有公积金债务的限制,对职工户籍的限制等等,以此影响贷款需求。

  调整贷款额度:如对余额倍数的限制,对还贷能力确定贷款额度的计算公式中各变量的限制,对首付款比例及最高贷款限额的限制等等。

  调整贷款期限及还款方式:即调整最高贷款期限,人性化设计还款方式,对提前还款特别规定等。

  (2)市场调整工具

  市场调整工具,是指在不影响公积金现有制度设计的情况下,通过开发非主营业务品种,建立表外项目,达到改变流动性余额的目的。由于这些非主营业务品种较少受到计划调控,故称“市场调整工具”。相对于制度调整工具,市场调整工具对流动性的影响更为直接、迅速,便于经常性使用。

  ①同业拆借。在城市间建立公积金拆借市场,一方面,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可以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拆借行为对拆借双方来说实现了互利共赢,双方有参与建立拆借市场的积极性。

  ②银行自营贷款补贴。即由职工申请银行自营贷款,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按揭贷款和公积金贷款之间的利差补贴给职工。将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需求转移到商业贷款上来,以此减少公积金流动性需求。银行自营贷款补贴的充要条件是中心增值收益充裕且个贷率较高。

  ③贷款出售。是指中心将住房公积金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是中心贷款资产向商业银行的贴现,可以增加中心流动性余额。作为流动性调整工具之一,贷款出售的针对性较强,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对满足流动性需求更加及时。

  ④贷款转换。贷款转换思路来源于商业银行的转按揭贷款,它是指公积金贷款(或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在未还清的情况下,允许职工将该笔贷款转让给商业银行(或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整个转让过程中,住房贷款的债权人发生变更,而债务人不变。贷款转换包括公积金贷款向商业银行的转让和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向公积金的转让两种形式。贷款转换尽管最初的设计思路并非为了调整公积金流动性,但由于在操作过程它对流动性的影响不容忽视,贷款转换不失为流动性调整的有效工具之一。

  ⑤贷款证券化。贷款证券化作为调整流动性的一个工具,其目的性较强,调节规模容易控制,是公积金进入证券市场、参与社会资金和产业资本循环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公积金通过金融市场筹措资金的重要方式之一。当然,目前公积金贷款证券化还存在着许多障碍。贷款证券化是流动性调整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各方条件还不具备,我国公积金贷款证券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公共管理论文 3

  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发展得到了很大进步。但是,公共管理则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我国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

  原因是因为公共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错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也应当与市场接轨,如今,加快公共管理市场化成为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趋势。

  与市场职能相适应的机构设置

  (一)机构设置要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应是市场的主体,能及时收集到市场信息,并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因此,公共部门的设置就应当面向市场,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和针对性地解决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公共部门基层组织加大授权,加强其决策自主性

  在现代的管理中,授权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因为授权可以分解上级部门的工作负担,增强下级部门的工作主动性,激发他的`创造性。授权主要通过分散决策与政策执行的权力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将大部门分散成若干小的机构或者将职权下放给较低层的政府机关等方法来实现。有了自主权力,公共服务部门才能对市场灵敏地做出反应。

  (三)加强机构设置的灵活性,提高效率

  减少部分公共服务机构设置的固定性,增加其机动性有利于机构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公共管理事务中,有一些是季节性和周期性强的事务,其相应的机构一旦设立,在完成特定时期的工作任务后就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到下一个周期期满后才能发挥其作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用灵活的机构设置来代替固定的机构设置,合理利用临时办事机构,既能有效解决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不增加政府负担,达到机构精简的效果。

公共管理论文 4

  【摘要】公共管理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调节社会矛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公共管理,有利于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的实现,网络传媒的出现,给公共管理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就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做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网络传媒;公共管理;作用;影响;监督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各种供需矛盾随之出现,迫切需要政府强化公共管理工作。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进而实现公共利益,而公共管理工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使其职能和目标难以实现,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网络传媒为公共管理监督提供了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网络传媒的弊端也给公共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增加了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政府在利用网络传媒监督公共管理工作时,要认识到网络传媒的弊端,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管理工作。

  一、网络传媒与公共管理

  网络传媒是依靠网络传播信息的一种形式,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从传播手段看,网络传媒具备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传播形式,较比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优势更突出;从信息传播时空上看,网络传媒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从受众方面看,网络传媒的受众面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更便捷、自由,较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业的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共管理面对的社会问题是广泛的,包括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公共设施等,促进公共事业稳定发展,一直是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公共管理工作中,信息是公共管理工作的依据,公共管理工作战略与决策的'制定都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从中了解公共事业的发展状况,找出公共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解决公共事业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在公共管理中,网络传媒的作用是巨大的。以网络传媒为手段,可以广泛地收集相关信息,进而提高公共管理决策制定的效率,同时网络传媒的传播速度快,有利于公共管理决策的高效实行,但是网络传播自由性大,往往会给公共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

  (一)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1.有利于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政治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公共管理,其目的就是通过社会公共资源的调节与配置,实现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种公共矛盾随之产生,这些矛盾给社会安全、和谐、稳定发展造成困扰,有赖于政府制定科学、完善的公共管理政策,而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是建立在公共信息的基础上,网络传媒拓宽了公共管理信息的获取渠道。以网络传媒为载体,政府必须广泛收集与公共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从而确定公共管理政策目标。[1]同时,借助网络传媒,民众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将自己的心声传递给政府,进而提高公共管理政策的科学性、民主性。2.有利于公共管理政策的高效执行在公共管理中,公共管理政策制定后就需要执行下去,但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有的部门、有的工作人员会借助职位的便利谋取私利,贪赃枉法,没有严格按照公共管理政策的要求履行职责,影响到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网.5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络传媒有着良好的监督作用,能够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公共管理工作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能够有效地规范和约束公共管理部门的行为,促使公共管理部门按照相关要求执行政策,履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从而促进公共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网络传媒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1.网络传媒的自由性给公共管理造成的冲击虽然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具有良好的新闻监督作用,但是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使得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有所增加。对于政府而言,在利用网络传媒收集信息的同时,极有可能收集到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一旦被纳入公共管理决策中,就会影响到公共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削弱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政府部门借助网络宣传公共管理政策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恶化网络传播环境,影响民众的认同感。2.网络传媒保护不足影响了其公共管理监督的效能网络传媒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可以对公共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然而目前我国的网络传媒环境还存在许多漏洞,与网络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网络传媒的保护一直处于缺失状态。[3]如,由于网络传媒不完善,举报人犹豫不定、担惊受怕,不敢将事实的真相揭示出来,害怕受到报复。

  三、公共管理中有效发挥网络传媒作用的策略

  (一)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政府在开展公共管理工作中,要适当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性,让网络传媒能够参与到公共管理工作中来,从而方便网络传媒有针对性地行使监督职能。

  (二)完善法律法规

  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监督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法律法规的保障,也是约束和规范网络传媒行为的重要依据。基于我国公共管理工作的需要,政府应当加快网络传媒监督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要明确网络传媒的职责和义务,并加大法律的执行力度,对故意损害、威胁他人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三)积极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项重大新闻或政策举行新闻发布会,表明自己立场的一种新闻发布制度。[6]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及时向民众通报相关重要信息,保证民众的知情权。现阶段,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进力度不强,要促进网络传媒监督作用的发挥,就必须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民众,在舆论引导中把握主导权。

  (四)优化网络传媒监督环境

  良好的新闻监管环境是网络传媒监督有效运行的保障。过去,由于公共管理缺乏媒体监管环境,网络传媒监督存在诸多障碍,要想有效发挥网络传媒的监督作用,就要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效能。[7]一方面,依靠法律的力量约束和规范网络传媒;另一方面,使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结语

  综上,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以网络传媒为手段,可以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公共管理政策的高效执行,进而促进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由于目前网络传媒环境还不够完善,网络传媒的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共管理难度,要想高效发挥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监管作用,就必须结合当前网络传媒形势,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网络传媒监督环境,提高公共管理的透明性,促进公共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洁.新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与限度[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20(14):183-184.

  [2]项银平.论公共管理中的媒体作用及政府政策[J].新闻传播,20xx(12):38+40.

  [3]尹会超.试论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及功能[J].新闻传播,20xx(12):86+88.

  [4]王佩秋.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分析[J].新闻传播,20xx(11):85-86.

  [5]王蓉.试论公共管理过程中的政府与媒体间的沟通[J].新闻战线,20xx(07):122-123.

  [6]康伟,陈茜,陈波.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xx,7(06):129-151+166.

  [7]邱国荣.公共管理中的媒体作用和政策分析[J].当代电视,20xx(01):42-43.

公共管理论文 5

  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

  泛专业化,是一个与专业化相对的概念。本文中的专业化指高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培养计划、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关岗位、职业、领域的工作所需要的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它强调的是专业之问的差异性和专业特殊性。泛专业化,则是指专业教育的通识性,即弱专业化甚至专业边界具有模糊性,注重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综合性。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甚至表现为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专业之问同质化倾向明显、在专业就业岗位有明显的可替代性。

  教育部20xx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进行了修订,本文就其中公共管理学科的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以下简称“劳保”)、公共事业管理三个专业的专业介绍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从中可以管窥到三个专业的泛专业化问题。

  在培养目标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有很大的近似性;在人才类型上,三个专业均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要求上,三个专业所培养的基本能力均包括了领导、组织、协调、决策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操作技能,则属通识教育能力培养要求;行政管理、劳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均设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均设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在核心课程设置上,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共8门,其中有6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有4门与劳保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劳保专业共有10门核心课程,其中3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在主要专业实验设计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完全相同。综上,三个专业在三个比较项中即已存在边界不清、交叉突出的问题,凸显了泛专业化特征。

  二、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

  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之弊,一是淡化了专业的特殊性,使专业的存在价值贬值。一个专业之所以有别于其它专业,就因为它是以自己特有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的。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在课程设置上与其它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上与相邻专业小异大同甚至同质化,就会模糊与其它专业的边界,弱化与其它专业之问的差异性,也就是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殊性而走向泛专业化,进而降低这个专业存在的价值,使专业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

  二是降低了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放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公共管理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的限制,面临着比理工科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而目前的泛专业化现状则进一步加大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就业压力,因为泛专业化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往往通而不专。虽然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人才流动频繁,需要就业者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但是泛专业化的教育,由于涉猎宽而使学生大多“样样通,样样松”,既难造就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也难塑造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所以,一个泛专业化了的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呈现出明显的可替代性,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如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保专业。

  三、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革除

  要革除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无疑应走专业化之路,而专业化之路的第一步就是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专业指导。具体而言,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对公共管理学科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操作指导,同时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公共管理学科的具体内容。如对各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提出更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将领导、协调、组织、决策能力分解为更具体的能力评价指标,使能力培养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对各专业核心课程的规定,应在兼顾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增加专业性强的课程(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比例;同时筛除既不具有通识性又偏于工商管理性质的专业化课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筛除既非通识课程又非典型的专业课程,如劳保专业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革除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第二步,是高校修订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藉此做好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的核心任务就是将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培养计划的构成要素专业化。首先,设定更加契合专业就业领域、岗位、人才类型的培养目标。其次,在培养要求中,不仅要有通识教育所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还应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对本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方法、专业技能提出具体要求。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城市公用事业管理能力、劳保的社会保险实务操作能力等。在核心课程设置上,应以通识课程为基础,在保障开出教育部指定的核心课程的前提下,设置足够的体现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对主要专业实验的规定,鉴于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完全相同,以及“电子政务”实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非必要性,应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实验”课程。

  诚然,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之路,还应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专业化,限于本文的议题范围,不赘述。

公共管理论文 6

  一、审计监督体制

  我国的审计制度在很久就已经恢复了,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它的覆盖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在经济领域中不断的深入发展,而且还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使得审计职能有效的发挥着市场监督作用,使市场能够健康的发展。审计的队伍还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现实社会中需要不断的完善改进不足之处。审计问题受到广大社会人士的关注,审计职能能够发挥到什么程度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人们对审计职能还有许多的疑问,要想解决这些疑问就要运用新的观点来重新的认识审计职能的概念。我们需要重新的定位审计的功效和职能。

  二、新公共管理下的审计职能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经济学的理论家督来分析

  要求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加以运用,以追求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目标。自从我国的政治体质改革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就必然会涉及到组织的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的划分。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只有划好分自己的范围这样才能能有效的管理监督市场经济。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这三种权力,如果把立法权当作是民主与科学,司法权是公正,那么行政权就是公平与效率,这是三种比喻。所以说,站在新公共管理的角度下看待审计学,那么它的目的主要的就是彰显公平与效率。

  (二)政府的审计职能和行政职能的比较

  政府效能亦称为行政效能,主要指的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为实现行政目标,在行政管理的各种项目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的有效程度及产生的一些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体现。政府效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行政建设的主要问题所在,政府机关要主动积极的去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不断的完善职能,保证政府职能的效率和程序的统一问题。

  三、新公共管理下审计的效能分析

  (一)审计的效能

  在审计的法律中,明确提出了审计机关应当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这是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在法律条款中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个法律条款严格的规定了审计机关必需要实行自己的职能,不断的提高审计工作效能,强化管理。让审计职能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不断的完善各种职能的效率。从时间的观点看待,审计的效率指的是为了完成某一个任务而花费的时间,是利用了多长的`时间而且还是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费时。从成本角度来分析,审计效率是指在完成某一项项目的过程中所花费的金额成本,有效的效率是要用最少的成本来完成最好的任务。从过程角度来分析,审计效率指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在其中所需要施行的程序有哪些。在这三者中,它们讲述了审计效率的含义,虽然这三者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它们一样也有共同的所在处,就是他们都是为了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在各种任务中执行的有效的效能。无论是怎么样的审计活动都要注意它的效率性。

  (二)审计效果

  审计效果是指对审计的最后结果或者是审计目的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的衡量。根据市场上的需求理论来说,衡量审计效果是可以通过审计中的工作是否达到了满足了各个利益的主体的需要来进行评价的。审计效能中的“能”指的是职能、功能,是在审计中本身所固有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的。要想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民生安全、信息安全等众多领域的安全,政府审计是责无旁贷的,政府审计要站在国家的各种利益安全最为自己任务的首要出发点,把维护国家的安全始终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正真的发挥自己最大的效能。审计职能作为经济职能是毫无疑问的,而一些学者认为审计职能主要体现在经济的监督职能,这也是一种正确的说法,总之,他在经济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立有利于有效的管理国家机制,是对权力有效的制约的审计,权利的实行与监督这两者是必须要共存在,权力越大,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越多,所以,权利的运行需要监督体质来制约,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权力制约的有效方法,只有各个权利得到相应的制约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国家系统,权利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是必须的,这样权利的运行才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下生存,否则,社会会大乱的。因此,审计在国家的治理中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管理国家就应该要不断的完善各个机制体系,责任审计也要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的完善自我,要实行合理的配置、科学的管理国家。有的政府机关在实行自己的权利的时候就忘了自己应该要实行的职能,以为的只顾自己的享乐而忽略了自己的责任,这是社会中一个不好的现象。

  五、结语

  总之,在新公共管理下的审计职能是不断完善的,在国家市场中发挥这不可代替的作用,审计学是一门很重要很复杂的一门学科,学习这方面的相关人士都首先最要的就是认识审计学在社会国家中的作以及它所包含的含义,审计职能也是一种监督职能,在市场中监督经济职能的使用,对权力的制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的政府是必须要重视审计的作用,这样市场才能够健康的发展,社会才能够不断的进步发展。而且审计职能的含义也应该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什么是审计,然后通过审计的作用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发展。使自己所在的国家不断的向前发展,使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公共管理论文 7

  1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效率问题

  一般认为,效率是指社会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可见,成本与利益的关系是效率的实质。用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效益,可理解为高效率,反之则为效率低下。在公共管理中,所有公共事务都存在着成本与收益的衡量。效率低下应该是每个组织在管理中最突出的负面问题。笔者在调研S高校J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下属的11个学生社团时发现,只有个别社团能做到财务状况良好、社团成员的凝聚力高、计划从制定到落实能快速而准确,情况最糟糕的社团一年都组织不了一次社团活动或服务,社团管理形同虚设。情况如下表1所示:详细分析一个高效的政府,笔者发现:其决策制定是快速、准确而能实施的,且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有一个专门的决策分析、制定和评估部门;任务布置下去各部门的职责是明确的——部门职责甚至有明确的章程说明;权力下放,不做不擅长的事情——政府外包服务项目,培育社会组织机构;规范化的考核和激励机制——360°绩效考核及明确的个人晋升途径;责任落实到人——一直到底的个人问责制。

  ②③④规范化的制度约束以及恰当的人在恰当的岗位做恰当的事,保证了政府在一个政策周期内的高效运转。笔者将上述的一些理念运用在J学院的11个学生社团中。社团指导老师、会长和副会长形成决策机构,由于是专业社团,要求会长与副会长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为决策提供部分专业意见;决策形成的内容将细化为指标评分,作为360°绩效考核的依据,而评分包括社团联合会上级评分、其他社团同级评分和学生代表下级评分,分数高低将作为社团评优和个人荣誉的重要标准;社团专业性强的活动可借助校外力量,如金融协会模拟炒股比赛的软件则由企业提供,无需学生自行开发。上述举措,辅之以已有的日常管理制度,社团内部松散的风气有所改善,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社团间的良性竞争也促使更多学生干部积极性的'提高,由于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认可以及工作的完成与自身发展紧密挂钩,学生干部更注重工作质量和服务意识,间接也提高了社团的公众影响力。

  2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公平问题

  广义下的“公平”的概念被赋予了政治公平、经济公平、伦理公平等多样的形式,而在公共管理的实践视角下,规则公平、程序公平、环境公平和结果公平是被讨论得最多的公平问题。规则问题时指管理主体制定的规则应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程序公平是指公共管理活动的开展应遵循正当程序。环境公平是指管理主体应为管理对象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结果公平是指管理主体应保证按贡献原则进行分配。

  一个注重公平的管理主体,应当在上述四方面的管理中有所体现。考察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其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必然注重其政务的公开程度,这好比古时明君开言纳谏。只有保证了信息掌握的对称性,社会大众才有机会获悉公共政策的信息,才有利于下一步的民意表达。第三方监督以及社会公民有表达意愿的渠道,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即保证强弱两方信息把握的公平性。⑤而让更多人有机会投身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则是毋庸置疑且老生常谈的,缺乏竞争对每一个组织的发展而言都是有害的。学生进入学生社团一般不存在门槛高低之分,因此学生社团应当注重的公平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何保证信息在强弱双方间的一致性。缺少长远发展眼光的学生社团往往就在活动开展前几天通过发传单、摆摊的方式让学生群体了解其社团动态,而当活动结束,学生群体就再也无法掌握该社团的任何信息。同样的情况发现在社团内部,干事往往只能接受任务,但对社团的未来发展或与自身相关的信息则了解甚少。合理的做法就是类似于政府的“政务公开”,利用互联网、电子期刊、微信、微博等先进工具,更新社团的动态。笔者曾让J学院社团联合会把换届名单发布在微信上,发现转发和评论信息人次共达几百次,很好地让更多的学生获取社团的日常信息。

  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社团的评优问题。习惯性的做法是根据社团上交活动材料的准时程度以及活动规模的大小来进行评分,这样的评判标准往往缺乏公平性和客观性。笔者长期调研J学院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协会,发现其活动大多为社会调研和数据研究分析,活动性质并非如辩论赛或知识竞赛的外扬,也并不能吸引很多社会研究专业以外的学生参与进来,但调研参与活动的学生对该协会的评价,持正面评价态度的占90%以上。这表明,活动的规模或性质,并不能作为社团开展活动优劣的唯一评判标准。笔者认为,更加公平的做法是考察参与其中的学生是否受惠,并且是否能让更多的学生受惠。精明的政府部门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会不厌其烦地咨询其服务对象的意见,这一点应当值得学生社团效法。因此,在考核社团绩效时,会员(即学生)的态度应当占有相当大的部分比重。由此看来,应用360°绩效考核来考评社团一年的工作表现,既是效率问题上的考量,也是公平问题的解决之道。

  3结论

  本文从公共管理中处理效率和公平问题的一些做法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其中的一些做法能提供给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管理的参照。尽管高校学生社团不能照搬政府管理的方法,诸如企业管理上的一些理论对社团管理⑥⑦仍有相当程度的可参考性,但笔者认为,取其精华仍是值得肯定的做法。科学决策,高效运转,学生干部在其位谋其职,社团信息传递顺畅,能为高校学生群体提供更好的学生活动和社团服务,从这点来看,具有公共管理视野的学生社团在高校中无疑更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公共管理论文 8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福利国家”制度带来的政府困境进行了持续改革,在此过程,经过不断发展争论和完善形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一改革浪潮给各个国家政府管理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借鉴引用好新公共管理理论,实现行政体制的突破创新,这将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国化;效率;人力资源

  20世纪70 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 “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化”等只是对这场改革的不同称谓。这场改革运动始于英国, 然后席卷全球。从美国的“重塑政府( Osborne and Gaebler 1992) ”运动到英国的“ 宪 章运动( Hood,1991) ”;从新西兰的“全面改革”到德国的“苗条国家”改革以及其它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以市场导向的行政改革措施, 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新公共管理理论, 体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各种特征。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观念

  (一)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构想,政府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有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奥斯本提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特征之一就是要求政府具备顾客意识。这一观点指出,政府是受顾客驱使的,其宗旨是满足顾客的需要,提供回应性的服务。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

  (二)强调对效率的追求

  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在对财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强调采用根据效果而不是根据投入来拨款的预算制度,即按使命作预算、按产出作预算、按效果作预算和按顾客需求作预算。可以说,效率贯穿了整个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始终。

  (三)追求管理的自由化

  传统公共行政强调遵循既定法律法规,通过严格的行政规制来管控。新公共管理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过度规范化,法制化和过多控制的情形下”如何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改善政府的管理绩效。因此它提出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指标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

  (四)引进市场,在公共领域实现竞争

  市场化实际上是在政府公共服务处于困境的时候,利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源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有益尝试。虽然“竞争不能解决我们的一切问题。但是在解开使许多政府机构陷入瘫痪的官 僚 主义死结方面,它也许比本书中的其他任何概念更加关键”。

  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有关政府的概念,私人部门所强调的一些价值观念――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价值观念是效率――在公共部门中应该更加受重视;不仅如此,而且向私人部门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公共部门真正为公共利益服务来说也是绝对必要的。

  二、实现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国化的可能性

  近几年来,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特别是如何借鉴和吸收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我所用, 成为我国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而为何能够实现新公共管理论的中国化,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稍加解释。

  (一)从当前面临的国际背景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大趋势以及世界性的政府改革大潮之中。向别国学习,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方面(这甚至是一条捷径),特别是通过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公共管理及政府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挥“后发优势”。

  (二)从我国目前的国内环境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社会结构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使政府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政府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变化,逐步暴露了种种制度上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能的发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显然可以为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 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理论上讲,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政府管理领域的新范式,对于我国行政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自80年代以来,我国恢复了公共行政学的教学与研究,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行政学学术研究、教学等都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总的来看,中国行政学仍停留在引进、介绍国外学术成果的阶段,并且对西方行政学的引进和介绍缺乏系统性和深刻的分析。诚然,西方行政学理论体系一定程度上能为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活动提供指导;但中国毕竟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行政学需要尽快完成从引进、借鉴到发展、创新的飞跃。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国化的原则

  (一) 因地制宜,忌照搬照抄

  要实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中国化,获得对现在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求我们能够因地制宜,不能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新公共管理改革并不总是成功的, 有的改革措施成效不明显, 有的则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英国政府内部改革的重要举措“下一步行动方案”, 动摇了传统的文官制度和传统的行政责任机制, 这对公民来说并不是福音, 因为它会导致责任关系模糊和权力滥用。因此在使其中国化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因地制宜。

  (二)认清自己,忌妄自尊大

  不可否认,新公共管理作为指导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 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 我国研究新公共管理的文献呈现出爆炸性增长便是明证。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大量的公务人员和学者以发扬传统文化的视角,全面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官僚制的特殊性,在理论与实践之中,都无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适用意义。

  (三)分析经验,去粗取精

  从经济发展来看,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对传统大政府的福利国家的经济困境与财政危机的一种纠正与挽救;从文化角度来看,新公共管理理论建立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和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对中国这个具有不同文化土壤的国家来说,若不切实际地过分夸大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效用,实施西方所追崇的模式,就可能会遇到挫折;从意识形态来看,新公共管理理论虽然主要是一种公共管理理论,但却具有较强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时,必须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实现路径

  我国国内对新公共管理的研究,正如陈庆云所说“ 我国国内学者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文章还是以介绍国外研究的现状为主”。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有自身的价值,中国政府所面临的自身行为非规范化,低法治化和管理能力,管理绩效的不理想状况将成为我们批判地吸收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立足点。

  (一)转变政府定位,强化政府责任意识

  政府定位实际上指的就是政府行政的边界问题,即政府介入市场、社会的程度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就在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但这个转变的过程是个渐进、缓慢的进程。对此,要界定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

  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管理学的角度批判官僚 主义,推崇私营机构的管理技术,认为分权、放松规制、委托是医治公共管理机制江华痼疾的组织原则。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致使权力过分集中,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职责不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因此,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是: 还权于企业、社会和公民,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不以公共权力主体的身份介入私人关系领域。

  (二)夯实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国化的基础,增强社会自治能力

  新公共管理实践是建立在社会具有很强的自治能力的基础上的,这就需要归因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公民社会发展较早,自治能力也在多年的发展中获得了极大进步。根据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设计, 政府虽然还是专门的公共管理机构, 但却不是唯一的机构, 在政府之外,也应当有一些准自治的、半自治的和自治的机构去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政府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从日常公共管理中解脱出来, 专心致力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及监督执行。

  作为对比,我国长期处于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状态,政府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社会自治能力较差;同时,传统官僚文化以“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使得公民的参与度非常低。近些年来, 陆续出现了一大批非政府组织或其它非营利组织,但是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真正履行自身的应然职能――自治职能,而成为政府的附庸,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呈现“官民二重性”的特点。

  在增强社会自治能力上,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显得较为迫切,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的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要扮演好扶持者的角色,通过拓宽资金渠道、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监管体制来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壮大,并由此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此外,还需要非政府组织自身做出努力,提高自省责任感,两者相结合,真正奠定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国化的基础。

  (三)更新人才观,强调人力资源管理

  新公共管理推崇弹性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管理及其它人事环节上的灵活性,即打破传统公务员终身制和按资历、年限逐级晋升的做法,主张采用私营部门弹性管理制度并按功绩制晋升。根据奥斯本和盖伯勒的观点,公共部门的试验已证实了如下的成功:“广泛的职位分类和工资等级,由市场决定的工资,以绩效为依据的工资;根据绩效而不是资历的提升和解雇。”可见,这些私营部门取向的人事改革方案有效改善了公共部门人事制度。

  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行政管理观念的影响,对人力资源的关注并没有与它的重要性相匹配,对人员在录用、任期、工资等环节上较程序化,缺少灵活性。再者,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行政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因此, 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人员的考试和录用程序, 吸收优秀人才; 严格晋升和考核制度, 将考核作为晋升的依据; 加强培训, 倡导建立学习型组织, 不断更新与补充行政人员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393.

  〔2〕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xx,(06).

  〔3〕国家行政学院.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4〕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J〕.教学与研究,20xx,(07).

  〔5〕〔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6〕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公共管理论文 9

  经过不断努力,行政管理教育颇丰,并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然而,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大力构建服务型证据,凸显公共服务。为让行政管理专业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应结合新公共管理范式重新审视行政管理教学。因此,本文对于行政管理教学模式问题的研究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新公共管理最早出现在英国,将市场竞争体系融入政府,让公共管理依照市场规律稳步运行,旨在改变政府传统、低下、官僚色彩浓厚的运作模式,构建理想、清廉型政府。新公共管理将公众看作珍贵客户,将优化政府工作放在核心位置。这一理念打破了政府机关和社会公众之间的相对关系,这两者地位平等,在某一层面上政府好比服务提供者,有些卑躬屈膝,而公众恰恰高高至上。政府应依照顾客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项目,同时,提供优质产品与良好服务,将赢得公众满意看作最终评价。

  新公共管理提倡将行政权力应用到公众服务中,在这一过程,除会让公众获利,还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利益。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政府执政工作提出新标准,若政府不调整自身,则执政工作也将不久矣。将其和传统公共管理进行比较发现,在主体层面,新公共管理主要为经纪人;在获利层面,除政府外,还包含社会团体组织、个人企业与社会公众;在目标层面,强调改善服务质量;在结果层面,一般通过公众进行评价。简而言之,新公共管理好比政府执政市场化。

  二、行政管理教学模式

  行政管理专业担负重大责任,任课教师肩负重要使命,务必要结合新公共管理范式,不断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为政府改革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1.综合发展型模式

  综合发展型模式主要指代依照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在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就业目标的引导下,编制综合性的教学计划,统一整合理论知识教学以及专业技能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构建稳固的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应用此种模式时需从多元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定多元培养目标,面向不同学生选择适宜的培养方式,切实提升基本素质。

  2.案例型模式

  案例教学在培养行政管理人才、提升人才质量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该教学和原有的概念教学具有相同的目的',然而,案例教学更加强调思维调动,当学生处于同一思维状态时,借助个案的丰富信息内容,利用特定性理论讲解来感染学生的思维,使其从感性思维逐渐过渡到理性思维。应用案例性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内容:其一,案例选择应合理。案例选择决定着行政管理教学最终的开展情况,不仅要保证案例包含已学原理,促进案例分析,而且要强调新的原理,加深学生的记忆;其二,任课教师应全面准备。在案例教学过程,任课教师饰演导演的角色,不建议使用直接讲授法,尽量选用互动式教学法,实现知识的双向传递,而这要求教师一定要掌握背景知识,全面备课,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心理学等其余学科内容;其三,案例总结具有启发性。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采用启发性总结,方可深化、巩固案例教学。旨在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找到答案的同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实现及一反三,培养触类旁通能力。

  3.研究型模式

  研究性教学具体是指为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任课教师对科研活动进行模拟,以此来开展课堂教学,通常包含教、学这两项内容,其中教师应积极创设适宜的研究环境,合理指导,及时帮助。而学生则应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旨在通过研究性教学,将学生打造成创造性人才。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时一般可选择的不同的方法,主要包含下述几种:其一,讲授式。它区别于满堂灌,强调讲授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要求教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讲授课堂知识,将个人观点只是看作个人意见,并非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一步探究;其二,咨询式。当学生提出心中疑问后,任课教师应合理、及时解答,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其三,研究式。当学生熟悉理论内容后,经由教师指导围绕某一题目开展研究活动,得到最终结论。

  4.实践型模式

  对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综合实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占据较大比重,借助实习与实践,有利于实现融会贯通,利用书本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经由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管理经验。在新公共管理背景下,行政管理教学应采用实践性模式,具体可从下述几点着手:

  (1)双循环教学

  有机整合走出去与请进来,当学生在进入校园的那一刻便了解专业目的,毕业时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任课教师为此应开展专题调研,补充教材,增加活教案,优化课堂教学。学校还可邀请政府工作人员或者社会服务人员深入学校开展座谈会,并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给出宝贵意见;

  (2)实践调查

  依照课程内容,联系公共部门当前热议问题,通过节假日,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实践调查,独立撰写调查报告;

  (3)基地实习

  在校学习期间, 确保每一个学生均明确公共事业部门基本运营情况,而基地实习是达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当学生步入校园后,鼓励学生多多和实习单位沟通,并带领学生开展相关实习活动。

  结语:

  新公共管理范式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应凸显学生、重视实践、强调个性发展、达到创造性培养,不断优化专业教学模式。上述模式的综合应用,既能有效衔接新公共管理内容,还可增强行政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为社会就业奠定稳固基础,推动政府改革。

公共管理论文 10

  21世纪,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论公共图书馆的资源结构、服务方式还是服务理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适应这些变化,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在公共图书馆构成的众多要素中,主体是人,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也就是说,优秀的人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是中坚力量,图书馆人员素质优劣决定着图书馆工作质量、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强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利用好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其巨大潜能,使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其职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公共图书馆实际工作内容,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理论,对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整体进行规划、管理、选拔录用、考核激励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过程。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断开发人的潜能,提高收集、加工和传递知识的能力,增强知识创新能力,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达到凝聚人的合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释放每个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宗旨。现代的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是从整体上系统地对人员进行开发、使用。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力图使这种资源不断增值。强调人力资源在公共图书馆工作中应有的配合,侧重公共图书馆人员自身的完善、发展。

  二、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一)现代技术发展使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核心。时代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使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公共图书馆的馆员在工作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馆员的劳动再次超越资本成为图书馆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才能构建新的激励机制,保持图书馆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二)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公共图书馆工作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由于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公共图书馆工作将更多地围绕网络及现代化的手段来完成。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馆员的行为将变得更加重要,工作环境将更加开放、更具敏感性和挑战性,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化。

  (三)新形势给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赋予新的内涵。新形势给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内容又赋予新的内涵,即对馆员进一步开发和满足自身的需要,以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当一位馆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没有达到他所应当达到的水平时,绩效和薪酬系统就寻求改善他们的绩效的途径。作为一个有效的公共图书馆绩效和薪酬管理系统,其目的是将馆员的活动与公共图书馆总体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并且为公共图书馆对馆员所做出的管理决策提供有效而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要向馆员提出有用的开发反馈,最终使馆员发展、部门发展和公共图书馆发展能够三位一体。

  三、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合理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将图书馆员放在第一位。把人视为公共图书馆诸多资源中的“第一资源”,以人的特长、能力、心理、兴趣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要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图书馆人的成长和价值,使馆员能够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公共图书馆实现其社会价值做出最大的贡献。要善于学会尊重人才、留住人才、保护人才,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科学的用人机制,使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新格局的需要。要注重分析图书馆的自身状况,按照图书馆发展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合理地配置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建立与其相匹配的人才资源队伍,使调整后的公共图书馆能够逐渐满足社会越来越高的需求;另一方面,注意调整图书馆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并且在人力资源的职称结构中各个部分所占比例合理妥当,以及适度调整人员的男女比例。

  (二)严格招聘选拔过程,增强公共图书馆制度管理。建立以发展事业为主的进人机制,加大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力度,争取向引进优秀人才倾斜的进人和待遇政策。公共图书馆要营造出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大量吸引图书馆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急需的英语、计算机应用、农业、畜牧业等方面的“高、精、专、深”人才。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合理、适用并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可使制度更具权威性。公共图书馆领导必须充分考虑本馆的具体情况,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定出适合本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在执行用工制度、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领导制度四个方面要确保公平、公正,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制度时,必须十分慎重、全面、细致,对于一些不可能量化的`工作,应形成定性考核的软指标。要在政策和制度的实际运行中不断听取意见,使公共图书馆制度不断进行完善。

  (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图书馆岗位职责。公共图书馆对于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职务的人员,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公共图书馆岗位分为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服务三大类。因此,明确公共图书馆的岗位职责,是科学设岗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岗位职责可以有制定各个岗位考评的关键绩效指标,使各个职位的工作职责清晰化。因此,明确公共图书馆的岗位职责,是确定绩效考核指标的关键。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个体绩效和组织绩效的手段。公共图书馆在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注意考核评价的控制过程。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图书馆各项工作过程和环节,使图书馆的绩效考核具有普遍性。在执行绩效考核程序时,管理者不应带有任何感情偏见,严格执行考核标准,确保图书馆绩效考核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公共图书馆宣言》运作与管理篇中提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用户和馆藏资源之间的能动的中间人,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对保证图书馆服务质量非常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工作的内容、数量以及存储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人员的服务工作,已由单一、被动转向了开放和主动。Internet、多媒体、全文检索、文献存储等新技术的发展促使图书馆新业务的开展。如网络采访、分类编目、信息咨询、自动化管理、网上知识导航、全文数据库建设等业务工作,都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专业性、技术性特点。为了让这些部门人员能够充分适应工作的要求,更好的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在职教育的机会。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的图书馆岗位技能,成为合格的知识和信息服务工作者。

  (五)完善的激励机制。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激励机制要从物质激励制度、精神激励制度、竞争激励制度、人才开发制度等方面来建立,优劳优酬,以多劳多得、奖励凭贡献、晋升靠能力为原则,以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为目的,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物质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方法,是当前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馆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人员整体素质,激活内部活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实现图书馆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精神激励机制,有多种方式,如荣誉激励、关怀激励、认同激励、参与激励等,具有激励深度大、效果维持时间长的特点。要发挥好公共图书馆文化激励作用。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有利于加强人员之间信任和理解,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营造温馨的组织气氛,使员工感到自己是组织的一部分,起着一种无形的激励作用。

  (六)建立人员流动机制。首先,要全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在馆内实行定期换岗学习交流、竞争上岗等制度,着力打造积极、浓厚的竞争环境,使员工在竞争中自加压力,主动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其次,要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流动机制。改革现有的用人制度,取消终身职务制,全面推行聘任制,实施“引智工程”,面向社会招聘、吸纳专业性高技能人才,畅通人才进出口关,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再次,帮助在岗人员,做好职业生涯的设计与管理。充分考虑图书馆与员工的需要,有机地把轮岗、晋升、培训、考评、补偿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开发其潜能、发挥其才能,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公图书馆脱颖出一批专业人才,形成馆内人才与社会人才相互竞争、相互流动的局面。

公共管理论文 11

  公共管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大有作为的突破环节。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乏力是政府公共管理中出现的最为主要的问题,笔者将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乏力为突破口,以点窥面,剖析我国政府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推动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一、政府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公务人员服务观念错位

  无论是政府公共管理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都必须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并以此为指导,将政府建设成有限的政府、 民主责任的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高效廉洁的'政府。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实践来看,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客观存在,政府的服务等施政理念仅仅存在于文件中,没有转化为公务人员内心的自觉遵守和行为规范,致使政府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实现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建设的目标。具体而言,部分公务人员服务观念的错位表现为:一是“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我国自封建社会开始,“官本位” “权力本位”等观念就孕育而生,至今日,这些观念虽有改善,但是在部分公务人员身上依旧较为严重,他们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看成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制活动,用金钱与名誉来衡量个人价值,内心里没有形成为民服务、服务至上、民主责任等现代民主治理观念。二是唯GDP论倾向显著。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后,我国GDP高速增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正是在对GDP的追崇膜拜下,部分地方政府的公务人员将GDP作为当地发展的首要目标,忽视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不利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优化。

  2.公民参与程度普遍较低

  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乏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公众的参与度较低,试想,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倘若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那么对人民诉求的了解将无从谈起,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也将难以实现。在我国长期的政府公共管理建设中,我们不难发现各地方政府在设置公众参与的渠道、选择公众参与模式回应民意诉求、保障公众参与有效性等方面,都存在制度化程度低、自觉性比较差、结构性失衡及公信力不足等问题。[1]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政府管理、参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积极主动性,使得政府在被动回复着公民的诉求。虽然有一部分的地方政府开辟了一些公众参与的渠道,但是由于政府管理人员对公众参与的认识存在误区,害怕或不愿公民参与,因此这些渠道未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往往成为地方政府标榜政绩的点缀。

  二、政府公共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1.观念层面——切实树立公民本位观念

  观念对实践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在优化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加速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中,要切实树立公民本位观念,这是基本前提和必备条件。公民本位观念就是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公务人员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切实做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2]只有这样,建设服务型政府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此外,政府公务人员观念错位的主要原因在于绩效考评观念的落后,导致考评体系的不健全。我们要转变考核评估的价值取向,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全面优化政绩考评体系。

  2.制度层面——大力完善公民参与体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不仅仅靠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约束政府行为、不断完善公民参与体系,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科学型政府管理机制提供可靠保障。我们必须在制度建设上着重发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此外,我们还要大力拓宽人民参与的渠道,让更多群众加入政府公共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局中来。

公共管理论文 12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与各种管理体制的转轨,大部分曾经被行政区划所束缚的公共问题也随之开始有了一定改观,从而逐渐以更为迅速的方式往更为广阔的区域渗透,所以当今社会中,有着庞大数量的公共管理方面问题,当然,这也就意味着,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着极大的来自于区域公共管理的挑战。区域性公共物品的管理在区域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很大程度上推进区域公共事务治理问题的治理,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区域做出极大。

  关键词:

  关键词:公共管理;管理模式;治理

  一、公共物品管理的概念与治理中的困境 当今时代中对于公共物品的定义,一般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指的是在社会群体中为所有公众成员所使用、消费的物品或者劳务,为公众提供更为便利、快捷的公众服务。公共物品需要满足两个特点,首先,在一个人消费使用之后,还可以供另外一个人消费使用,这是它与私人物品之间最大的区分,私人物品是不可以被重复使用消费,一旦这个物品已经被消费,则其他人就不能再使用该物品,而公共物品的使用个范围是在该国家领土之内是所有人。其次是公共物品的使用并不会影响其它消费者的利益。作为一个纯粹的公共物品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 公共物品的理论认为,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应该是由政府来提供管理的,市场机制是不可以在其身上起到作用的,因为市场具有竞争性,所以不可以使公共产品达到使用的最优化,所以,市场机制无法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同时,为满足公共物品的条件,其不具备消费性,每一个公民都有使用的权利,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可能为市场带来收益,所以这方面的供给不可能吸引到自由市场方面的投资。一种产品如果是作为一种纯粹的私人物品,那么政府不应该在市场机制中进行调节,但是纯粹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并没有将所有的类型都囊括在其中,剩余部分的收费物品和公共物品就被称作准公众物品。

  二、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首先,针对此类问题可以通过政府集中控制解决。使用政府的公共权力来作为施行控制方法的后盾,通过在市场中使用权威的手段与计划的手段对于公共物品进行管理和供给。国家作为社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起到了维护公共利益与协调私人利益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这种强制性力量对于公共物品的公共性达到维护的效果,为公共物品未来发展中的健康性做出保证,相比于私有制模式而言,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并且由于私有制模式在公共管理的参与方面没有一定的公开性,导致了社会各界对相应问题的认知程度较低,在对相关的公共物品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存在抵制情绪,所以,只有通过政府部门运用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运用自身的权利作为后盾,加强自身的公信力,通过对相关的项目进行公开公正,以及召开听证会等方式使得社会各界对相关类型项目进行充分的认知,从而才能不断的推动相关项目的顺利发展。

  三、公共物品治理的模式构建 在对公共管理视域下的公共物品进行治理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过程就是要通过将一系列的公共物品进行合理的分类,通过对公共物品按照类型进行区分来进行不同多元化的对策和模式的研究,才能够不断的推动公共物品治理模式的发展。在对相应的公共物品进行类型的划分后,政府应该依据相应的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构建符合公共管理理论规律的公用物品治理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模式的构建,来使得相应各部分的利益主体能够得到合理的区分,使得各个部分的主体能够获得平等地位。在对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公共物品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通过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合理的利用,通过一系列的治理,使得各方的利益,包括公民、组织、市场、区域等各个社会利益群体能够得到平等的地位,使我国的社会合理的发展。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资源治理,将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相应的基本原则作出一系列的规定,对各方的利益冲突进行一定的化解,通过合理的方法来保证相应的制度能够得以有效实现,推动相应理论进行合理的发展。在对模式各进行构建和执行过程当中,政府还应该自身发挥其职能作用,通过发挥其在管理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来调动社会各界群体通过一系列的合理的联动作用,推动相应的公共物品治理模式的构建,在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时,政府应该及时的发现,并邀请各个利益群体进行相应的问题的听证和公证,在听证和公证中寻找合理的解决措施和解决路径,而社会各界也应该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通过自身的监督来使区域内部的公共物品治理模式能够与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进,通过一系列的联合联动性来保证相应的制度能够得以有效合理的实施,推动相应的模式的不断构建,使得相应的模式能够不断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公共管理模式下的公共物品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视,政府各界应该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通过合理的方式,积极的参与到将官管理模式构建的决策过程中来,通过对公共物品管理模式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寻找相应问题的突破方案。

公共管理论文 13

  一、依托教师科研项目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国家和学校两级单位均设立了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刺激大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活动来提升其能力,但如果其指导教师没有兴趣或动力来指导学生,该创新项目不会达到其预期效果。为此,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研究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可以实现指导教师与学生共赢的局面。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尤其是还没有指导研究生的青年教师,其有强烈的愿望指导若干本科生来参与其科研项目,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科研项目具有实践性,需要教师与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资料;另一方面,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项目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可以使得学生与指导教师有更加紧密的交流时间与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学习能力。

  2.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可行的。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主要职责有三个方面:教书、科研和社会服务。科研是大学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每位教师都会具有不同等级的科研项目,而科研项目本身具有创新性的特点,为此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相结合,有利于确保大学生创新项目处于学科前沿位置。对于本科生而言,选择指导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作为创新项目,有利于获得指导教师更加专业化的指导。

  二、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过程管理

  对于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项目的管理,可根据其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化的管理,分别是选题、研究阶段和研究报告撰写与答辩三个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不同过程的指导方法和路径会具有差异性,因为不同过程的目标具有差异性。

  1.选题阶段——与科研教师项目紧密相关

  对于大学生创新项目而言,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选题是关键。由于大学生创新项目需要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确定,因而选题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拟定,在教师拟定题目时,一般会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该题目来源于教师某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二是要求该部分内容要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后供学生进行选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创新项目申报。

  2.研究阶段——理论、方法和案例

  由于对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要求是具有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具有“顶天立地”的创新实践能力,因而在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是力求学生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公共管理相关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将该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践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对于理论的学习,需要学生阅读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经典书目、国内外高等级期刊,使得学生能够对该创新项目有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理论假设和探索;为对上述创新性的理论假说进行分析,需要学习和运用一定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如数理统计、定性比较分析等定性、定量方法;此外,为对上述创新性的理论假说进行验证或解释,需要选取特定的案例,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资料进行实证检验。该阶段目的是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其创新项目的研究具有三种元素:理论、方法和案例。而对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而言,理论、方法和案例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三种元素。通过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结合,指导教师不用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创新项目,这可以大大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效果,并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

  3.研究报告撰写与答辩

  最后,指导教师需要指导本科生进行研究报告撰写并答辩。一份完美的研究缺少不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精彩的答辩。这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教授学生如何来写研究报告,以及如何来进行答辩。这对于指导教师而言,也是在其科研项目结题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创新项目的实践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旨在通过该训练计划的实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经营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公共事业管理一个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创新训练计划依据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工作相关意见展开,训练计划分为国家、省和校三个级别。本科生个人或团队(最多3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研究条件准备、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和成果交流等工作。

  1.选题阶段

  每年11月份,学校组织教师提出创新项目课题指南,由学生进行组队自由选择题目进行申报,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联合申报,并由一名教师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对于学生申报的项目,初步确定为校级项目进行展开研究。如果能够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可以使得指导教师更容易出题,也能使得学生选到其感兴趣的题目。

  2.研究阶段

  项目批准立项后实行月报制,即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的进展及时填写记录册,同时完成创新项目管理平台上的.过程记录,指导教师定期填写指导意见。此外,在每年3月份,课题组需要进行开题报告,各单位组织专家进行答辩评审,推荐校级以上项目,对开题未通过的项目取消立项资格。以公共管理学科的创新项目为例,在3~6月份期间指导教师会与学生进行定期交流,指导学生对课题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并进行课题设计;在7~8月份暑假期间,指导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收集数据进行论证;在9~10月份,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准备中期检查报告;在11月份至寒假期间,学生对项目报告进行撰写,并整理出可发表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计划的设定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计划具有契合性。

  3.报告撰写与结题验收

  在项目开展后的次年3月份进行结题答辩。在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会全程指导学生对报告的撰写,因为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报告具有管理学研究的规范性,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模型构建、研究方法、实证检验、结论与讨论等内容。对于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而言,其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在上课之余会花很多精力来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因而有助于学生规范性的完成课题,有助于教师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为使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取得更好的效果,有效途径是将其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使得创新项目在选题、研究过程和结题三个阶段均能得到教师的高效指导,从而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并且也对教师的科研项目产生积极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局面。

公共管理论文 14

  摘要:高职院校在国家高等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近两年高职院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做好公共管理工作,为学校各项事务有序开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担,同时也起到了在大众中普及高等教育的作用,它能够使很多与大学失之交臂的学生得到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多青少年因为在高职院校学习,无论是思想道德修养还是专业知识修养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从而使国民素质从整体上得到提升。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技术和技能,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普及,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使高职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新形势下如何使高职学校的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和达标的标准,使学校里的教职员与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工作学习,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学生拥有舒心的学习环境,是作为学校管理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作为管理者一直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传统的课堂模式中强调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近年来西方教育界的普遍观点也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对于学校管理层来说,这一理念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基本原则,重视发展教职工与学生在学校里的主动性,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目标,这一理念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重视。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在校园里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将学生作为各种活动开展的主体,一切活动为学生服务,以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调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支持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使教师的主动性得到发挥,为更好的展开课堂教学而服务。

  作为管理者必须明确,“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管理者的工作,而是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学校里为学生和教师服务,关心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学生的学习状况,保证公共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与学环境,使校园里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为此,本论文试从人性化管理与发挥学生管理者作用两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一、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作为管理阶层,如果颁布的工作要求没有得到教师与学生的理解,反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方便,以至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了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主动反思,是不是自己布置的任务有问题,究竟能否对师生的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然后再在具体的实施步骤进行调节,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避免给师生们带来困扰。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只有想他人所想,积极主动的为学校师生排忧解难,才算是贯彻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够保证学生在祥和的.校园环境中获得长足的发展,达到了师生与管理者之间互相理解的效果,促进双方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共同努力,从而间接为自己减轻了工作负担。

  为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拉近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走到他们之中倾听他们对学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政策实施、学校形象塑造等方面的意见,或者定期发放调查问卷或利用网络调查的形式了解学校成员对本校日常教学的意见,使教师与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为校园建设出一份力,个人意见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每个人都不自觉的参与到校园建设之中。从另一方面看,作为管理者能够站到学生或教师这一被管理者的角度看待学校各方面的问题,会使自己的视野放大,观察到平日里容易被自己忽略的校园管理问题,更利于管理工作的展开。

  作为学校的中层管理者,在学校整体运转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天要参与到学校不同的项目建设中,扮演着统筹全局的角色,既要与上级沟通好工作事宜以便顺利开展,还要跟下级确认好工作进展情况,以保证最终取得良好效果。但无论多么忙碌,还是应该抽时间亲自了解学校各方面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掌握师生们近期的活动动向,以便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参与其中,帮助解决问题,发挥管理者的作用。切不可以工作太忙为理由,刻意忽略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致失去老师与学生的信任,这样对自己管理工作的开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发挥学生管理者的作用

  作为学校的中层管理者,每天要处理学校里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务,做不到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因此,要重视学生管理者对自己管理学校事物所起的辅助作用。平日里对于学生能够独立处理的小事务,要放手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比起知识学问的学习,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及早接触处理事务的相关事宜,对他们毕业后参加工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笔者经常会在处理一些事务的时候询问学生管理者的意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对于学校里一些和学生相关的小事情,就可以放心地交给学生管理者去处理,进一步来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

  另一方面,作为管理者不能忽略学生在帮助自己管理、处理学校事务中的作用。学生管理者与校园里的教师、同学有更多的接触机会与时间,对于学校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学生之间传播最为迅速,因此对于消息的收集与传播学生管理者比学校里的中层管理者有更大的优势,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更容易发现学校教育、建设各方面的不足之处,对于学校师生的各种意见能够及早的觉察到。因此,笔者在处理学校事务的时候,会从学生管理者那里倾听学校里不同身份者的意见,使自己的管理工作更加公正、公开的开展,真正做好为师生服务的工作,使学校事务能够合理、有效的开展。

  总之,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并不比普通学校轻松多少,作为管理者不能有半点松懈,在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关注学校里学生和教师的利益,平日里要多加注意,最大限度的减少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对师生的教学和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使自己尽可能的得到师生们的信任,更好的做好学校管理者角色。

公共管理论文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21世纪的伟大工程,也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近年来国家从财政投入着手,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呈现明显的“短腿”,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已成为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借鉴国外公共事业管理的经验,从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出发,引入合作治理,不断创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努力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公共事业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住要指政府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社会公共事务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农村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必须不断地实施公共事业管理创新。

  1.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缓解农村现实问题的需要

  长期以来“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管理体制和倾斜政策,导致了我国农村的积贫积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短腿”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低价征地损害农民利益、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农民市场谈判地位低、自我服务组织发育缓慢等问题是当前农村最突出,也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丨'丨认真分析并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大意义。

  上述问题都是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范畴。过去,基于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战略,形成了城乡不平等的两套公共管理体制,表现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城市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全由政*财政包揽,所需资金全由财政预算安排而农村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政府提供的很少,许多方面都由农村基层负责提供,其费用支出主要由农民承担。由于政府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与界限不明确,即使是应当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等也未得到保证和落实。丨2丨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包干,农村的公共产品除电网改造等大型工程外,其余的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统统转交给了县乡政府,而县乡政府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许多本应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都由县乡基层政府承担。

  从农村的现实出发,为实现中央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就必须按照公共管理均等化的原则,全面实施公共管理创新,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迁,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呈全方位膨胀扩张的趋势,人们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并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为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农村基层政府直接面向农村与农民,承担着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施党和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具有团结和组织广大农民完成建设美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特殊地位。在传统体制下,农村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界限不清,在实际运行中,一部分政府机构不仅充当管理角色,而且充当服务和经营角色。基层政府必须完善自身治理结构,转变自身治理理念,为国家公共政策、法令等政治性任务的输出提供一条畅通、高效的通道,从而最终提高其自身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治理有效性。另外,基层政府要向服务者角色转变,即从旧有的“官本位”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从管理者和统治者的角色进入到服务者的角色,成为一种规范市场秩序的力量,并运用市场手段,实现对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培育,从而为乡村的公共事业管理搭建平台,最终为整个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3.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根本改变农村发展模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完成了国家建设重点从政治到经济的转移,逐步坚定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决心,但是,“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发展模式得不到根本转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已强调把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但GDP增长仍然是各级政府追逐的主要目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事权和财权上缺乏统一和协调,一些地方政府关注地方经济事务重于地方公共事务;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依然我行我素,继续不惜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进行粗放型开发,有的还借“结构调整”将大量土地、信贷等资源,投向“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131所以,要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必须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为中心,彻底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科学发展观全面回答了“如何发展”这个问题,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体制改革,将步入到一个以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时代。公共服务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所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体制,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保持社会利益均衡的根本措施。因此,以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总抓手。

  二、合作治理是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合作治理,亦即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合作主义,它是现代“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151在这个系统中,政府与其他主体以平等的身份,通过对话建立伙伴关系来实现管理公共事务的目标。它是人类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经历了政治统治、行政管理、社会自治之后的一种全新模式。

  政治统治的方式。早在国家产生以前,原始人就以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为单位来管理集体生产和共同防卫等事务,这是公共管理在人类历史上的最初形态。步入阶级社会后,国家和政府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公共事务少且目标单一,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从根本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和长远利益。

  行政管理的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政府议程,公共管理逐渐淡化阶级统治的色彩,行政权力迅速扩张,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官僚行政成为这一时期管理公共事务的重要组织工具,西方国家进入到“大政府时代”。20世纪70年代的“福利国家”是官僚行政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社会自治的方式。20世纪70年代末,各国开始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能力,“更少的政府,更多的治理”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共同特征。提倡民营化,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采用工商业的管理方式治理公共事务,重塑政府。20世纪90年代末,公民社会自治理论盛极一时。丨6丨

  合作治理的方式。近年来,信息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加速转型,世界各国的政府治理出现了全面的合法性危机:一方面是西方国家个人主义膨胀带来的社会过于原子化、各种利益冲突的加剧、社会公共精神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各国政府在财政、管理和信任方面面临全面的危机。在这个“自由主义的终结”和“政治的终结”同时并存的时代,人们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种种跨越“公私”、“政府与社会”二元对立体系的公共事务治理新理论。合作治理理论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

  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具有多元化的行为主体既包括作为核心主体的政府,也包括由非政府公共组织、非营利组织、民间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区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组成的第三部门,还包括市场中的厂商以及直接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这些不同层次的公共管理行为主体,通过分工与协作、互惠性的交换、沟通达成共识以及必要的竞争,结成治理公共事务的共同行动网络,这些网络化的行为主体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合作治理模式较之其他模式,至少有以下三个优点:

  一是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还没有哪个机构拥有充足的资源和知识来独自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在解决公共事务时,这些相互依存的行动者需要通过交换资源、共享知识、谈判目标等有效的集体行动来实现。正如格里?斯托克所说的“治理指公私机构和资源社团的`相互依存。”丨7丨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体现在制度、组织、物质、信息、人力资源和时空环境等多个方面。

  二是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在合作治理中,由于反复博弈行动者之间会建立一种长远的互动关系。通过各种合作形式,将行动者限定在利害相关的网络中,从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通过彼此间持续的学习,积累经验,改进过去的行为模式,进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在合作中也学会了约束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长期合作行动,以实现共同利益。在这个合作网络中,共同行动者由于利害相关,信息共享,所以更有动机和条件采取进一步的合作行动,创造“多赢”博弈的机会。

  三是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合作治理必须通过一定的政策来实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但是,与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安排不同,合作治理中的政策是共同行动者共同学习的产物,即由参与特定政策领域的相互依存的公共、准公共和个人行动者所组成的政策网络。在政策网络中,各治理主体通过对话和协商,在各种集体选择的论坛中交流信息、谈判目标、共享资源、减少分歧、努力增进合意,在改善互动关系的同时达成各方都可接受的政策方案。

  在我国广大农村,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社会对公共服务的多样性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凭农民和基层政府已难以满足社会的客观需要,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应走合作治理之路。

  三、按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属性来界定供给主体并明确其管理职能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必须走合作治理的道路,但是,合作关系如何建立,合作网络如何编织,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明确各行动主体的职能,即对政府泡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农户进行角色定位。公共事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能否有效实现,则取决于合作网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分配方式。据此,按照公共产品的不同分类来进行角色定位,是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实施创新的一种可行的办法。

  对公共产品进行分类,目的是为了探寻公共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最佳方式,以最大化地满足社会需求,因而,该问题的研究历来都很受人们的重视。最经典的分法是按照公共产品的两大特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否完备,将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并由此得出结论:纯公共产品由各级政府生产和提供,准公共产品则由市场和政府分工生产和提供。由于公共产品复杂多样,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之间的界限本身就很难明晰,加之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日益发达,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主体早已不是政府一枝独秀的局面,所以,我们再不能简单而武断地沿袭这种观点。

  可能是对正统经济学关于公共产品分类的过分敬畏,人们一直很少再去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尽管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急需更加明确的产品分类来指导各行动主体的投资行为。近期,我国学者程又中和陈伟东在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财政分配模式和公共产品分类模式结合起来,按照产品的技术属性,把公共产品细分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农村供水、供电、道路、通信、文化场地、养老设施等基础设施、基础教育、金融体系、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技术密集型产品预防病虫害、新品种实验和推广、农业技术培训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三种(村民之间的生产互助、精神互助、社会互助、资金互助以及社区民主和社区自治等活动)并指出:中央政府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供给主体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应该成为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供给主体社区组织和村民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供给主体。

  笔者认为,程陈二人的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推动农村公共管理事业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它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对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指明了方向。如文化场地、养老保险、金融体系、医疗保健、技术信息、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社区民主、社区自治等都是当前及未来农村发展中最急需、但又是最稀缺的部分。其次,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个体化突出,政府严重缺位这一实质性问题,为我们引入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等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事业合作治理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体现了各主体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相互优势,即“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技术的出技术”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但是,该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仅以技术属性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分类,只能说明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这对“硬产品”的投资建设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而对诸如社区服务、技术信息等“软产品”而言,其实际意义很难评判。二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的自然差异很大,对公共产品的需要纷繁复杂,而且,各地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差距很大,在任何单一标准下对公共产品进行分类并设计供给模式,都是不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三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量的公共产品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生产和提供,程陈理论没有提到任何市场方面的因素,这显然不符合农村的实际,也不符合合作治理的基本要求。

  有鉴于此,我们可将产品的技术属性和地域特征结合起来,对农村公共产品做进一步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自的供给主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全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国防、安全体系、义务教育、人畜饮水、农村电网、交通通信、金融体系等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地方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文化场所、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医疗保健等由省级政府来提供。

  2.全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如农业气象、农业先进技术研发等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地方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病虫害预防、新品种实验和推广、农业技术培训等由地方政府(省、县、乡级)来提供,也可由社会组织(第三部门)来提供。配合基层政府机构改革,原本由财政负担的乡镇政府机构中诸如农技、畜牧、农机、经管等专业机构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完全可改由第三部门通过专业技术协会、行业协会等组织来提供。

  3.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村民之间的生产互助、精神互助、社会互助、资金互助以及社区民主和社区自治等活动主要由社区组织和村民来提供。

【公共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管理相关论文08-27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11-14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10-14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04-09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致谢08-10

对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论文04-02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10-14

公共事业管理的论文内容09-05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答辩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