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管理论文 推荐度:
- 社区管理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汇总【14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区管理论文范例,欢迎大家分享。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民生工程,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随着医保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全面覆盖城乡居民[1]。据上海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医疗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就业促进中心统计,截至20xx年末,本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53.57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7.66万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增加至596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方,在全民医保时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各项医保政策,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保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服务安全。近年来,中心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保险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索。
1完善医保管理体系建设
1.1建立健全医保管理组织
为有效提高医保管理质量,中心成立了医保管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建立了由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财务、收费、信息、全科服务团队等多个部门协作的组织机构,形成了“中心、科、员”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多个部门相互配合与支持,形成医保管理工作的合力;明确岗位分工和强化岗位职责,有效结合医保质量管理与医疗质量管理,强化医保管理与环节控制,确保医保管理制度及政策的贯彻执行和落实,坚决杜绝医保基金的不合理使用。
1.2领导重视支持医保管理
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医保管理工作,思想统一、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全面协调医保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医保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医保相关政策。每季度召开医保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医保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确保医保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2注重医保政策学习宣传
2.1有效开展医保政策培训
在新形势下,医保政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各类人群的关注,不断加强医保政策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在医保管理环节控制上的整体素质[2]。中心每年组织多次医务人员学习医保政策,邀请区医保办的专家来中心辅导培训。通过专题讲座、院报、“三基”等形式,做好医保政策、防范医保欺诈等内容的培训及警示教育工作,不断规范中心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每年对新进医务人员集中强化培训。为规范医疗保险服务、方便医师更好掌握适应证用药,中心将《宝山区医疗保险服务指南》和《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下发到每位医务人员。同时通过中心“职工书屋”QQ群、“科站联系桥”微信群等平台将有关内容挂在网上,医务人员可以随时查阅学习医保政策。医疗保险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强的业务,医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管理和环节控制的主力军[2]。
2.2加强社区医保政策宣传
中心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医保政策、“反医保欺诈”等医保知识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区医保办下发的“医保欺诈案例汇编”宣传手册和光盘,在中心候诊大厅和中医楼候诊区滚动播放案例集锦,进一步强化参保人员的.法律意识。结合医保年度转换日,积极开展“反医保欺诈”主题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参保人员共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责任意识。同时,开辟社区联动宣传平台,与辖区内街道办事处、各居委会加强联动,利用宣传栏、电子滚动屏、社区健康报等渠道宣传医保政策,促进医保宣传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增强广大参保人员的防范意识和诚信意识,提升了基层打击防范能力,切实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和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3贯彻落实药品管理制度
中心药品采购规范,形成由药剂科专人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监督的管理机制。积极配合推进上海市医药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的启用,中心所有药品全部由市药采信息系统全量、直通采购,采购信息及时、准确、全面上传,确保药品采购平台正常运行。严格贯彻落实沪人社医监(20xx)3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用药管理》的通知要求,对中心用量前20位的药品外包装加盖印章并在药房窗口张贴温馨提示;做好药品外包装加盖印章的信息汇总统计、监测工作,有效防范骗保贩药、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4规范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4.1完善医保监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督查临床科室和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保政策的落实情况;抽查审核门诊电子病历,审核内容主要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和准确收费情况;缺陷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动态跟踪,形成完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4.2加强门诊委托配药管理
根据《关于保证参保人员医保用药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医保门诊委托代配药管理的通知》的要求,为保证参保患者用药安全,管好用好医保基金,中心加强了医保门诊委托代配药管理,完善门诊委托配药管理制度。增强预检、挂号收费、门诊医生等岗位人员对就诊对象身份识别的责任意识,做到责任明确、各环节严格控制。预检人员严守第一关,发现身份信息不匹配时认真做好解释宣传工作;临床医生在接诊时,须认真核对患者医保卡信息,坚决杜绝冒用他人医保卡就诊的现象发生;收费处再次核对就诊患者身份信息,杜绝因医生疏忽而发生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现象的发生。同时,借鉴兄弟单位经验,进一步加强代配药制度的管理,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4.3执行违规医师约谈制度
根据《宝山区执业医师违反医保有关规定约谈制度》的要求,每月对医保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对违反医保有关规定的执业医师发出约谈通知,由医保管理工作小组组织约谈,做好约谈笔录并存档,对约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并加强跟踪、监督,对部分医务人员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等行为起到了警示作用。
4.4落实医保定期自查制度
完善医保自查制度,坚持自查月报制度。医保管理工作小组每月对中心医保各项工作进行自查。处方点评小组每月开展门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药物处方、门诊电子病史、家庭病床病史的自查;医务科、信息科定期对性别相关检验项目医保结算情况、临时上门服务医保结算情况、限儿童用药、“四合理”等情况进行自查。自查结果按时上报区医保办监督科,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医务科及时反馈当事人、落实整改、跟踪监测并纳入考核。每季度召开医疗质量讲评会,通报自查,提高了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及遵守医保相关制度的自觉性。同时不断提升自查人员的业务知识、强化医保自查小组职能、动态调整自查内容,切实提升自身医保政策水平。
4.5异常医保费用动态监控
医保管理工作小组加强门急诊日常管理,重点关注异常就诊频次、异常就诊费用、异常就诊行为,畅通、接受个人、组织举报渠道,及时发现参保人员就诊和医疗费用异常情形。每月对药品消耗量排名,对排名居前、同比费用增长较快的药品进行重点监控,切实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4.6未纳入医保联网服务站监管
为切实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制定、落实未纳入医保联网服务站的医保卡管理制度,定期督查执行情况,原则上做到卡不过夜。
5年度医保预算合理可行
根据历年的医保执行情况,年初制定科学、可行的医保年度预算报告。每月及时上报上月医保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自查报告。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控制医保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并落实整改,使医保各项指标执行在可控范围。
6持续改进医保信息管理
6.1健全医保信息管理制度
建立并完善医保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机房访问人员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设置AB角,软件和硬件系统由专人管理、定期维护,并及时更新。严格按照规定,做到内外网物理隔断、机房环境温湿度的监控。严格落实机房每日二次的巡查登记制度。日对帐工作由专人负责,每日上传明细,并做好记录。每个工作站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保证中心业务系统及医保网络正常运行。
6.2完善医保网络安全管理
落实第三方服务商的监控与管理、员工的保密工作、数据导入导出的书面记录的督查工作,对涉及信息工作的所有医务人员均签订《信息安全工作协议》,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有效保障了网络信息安全。
6.3医保费用实时更新公开
中心所有的药品、开展的检查、诊疗项目的费用信息实行电子屏滚动播放、实时更新,方便患者查询和监督。
7小结
定点医院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载体,它与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3]。只有强化中心内部组织管理、药品管理、监督管理、预算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有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保质量管理,方能确保医保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进行,从而促进自身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环境下健康、持续发展。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2
一、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的参与性,能够实现自治式的管理。除了社区组织外,还包括一些下属的部门机构,包括环卫、物业、经济等职能部门,同时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学校、机关单位等。社区组织的管理可用资源众多,能够有效的对社区进行管理,这与以往社区行政管理存在根本差异,主要的区别在于以往主要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管理,而管理任务也是根据上级的具体要求,社区管理则是实现了多方的管理,尤其是自治组织以及居民本身,并且社区组织的管理占主体地位,同时社区管理的对象是管理主体,因此可以极大程度的调动管理主体的可用资源,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最终实现社区管理的最终目标。另外,对社区管理机制的影响还包括市场机制、社区机制以及法律机制的影响,其中社区机制较为重要,主要包括社区声誉、社团制度、道德制度以及自治原则等。结合以上所述,社区管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
主要包括社区组织的建设、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和最终取得的成果,例如向居民讲述选举的具体事项,公平、公正的建立居委会等社区组织,然后再完善事物机构以及职能要求,从而实现社区的有效管理。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代表本社区的居民与外部政府部门或者其他社区组织进行交流,同时还要进行社会统计工作,对社区人口数量进行普查,协助计划生育和征兵等工作顺利开展。
(二)党建管理
党建工作是社区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是社会组织管理机制的重要课题,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社区,都应该坚定共产党的领导,配合基层党员的工作,推进党建工作能够充分体现基层党员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并且将我党严明的自律机制融入到社区管理当中,让社区组织的管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提高管理效率,保持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性。
(三)社区关系以及治安管理
这一部门的工作主要是负责解决居民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并依靠社区居民共同的价值观念开展调解工作,另外在社区内宣传安全教育,让居民们在生活中做到防火、防盗,对社区进行巡视检查,以全面保障社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另外利用治安管理机构与制度约束居民的行为,这为和谐安定社会有重要意义。
(四)社区服务管理
为了使社区呈现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社区组织应该培养居民们相互合作的良好习惯,建立一个互助性的友爱社区,让社区服务产生最大的效益。首先是便民服务、社区福利服务等,就是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内心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其次还应该大力发展公益事业,例如完善社区内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卫生保健等设施,同时照顾到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和弱势群体。
(五)社区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活跃社区气氛,增强小区居民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主要包括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健身活动等,而社区组织就是负责相关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执行,让居民们都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同时社区组织还应该完善教育机构,从而对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居民遵守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公共道德,消除居民思想上的困惑,以积极的精神面貌感染居民,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素质。
(六)公共环境管理
社区组织能够整合社区的经济和居民力量,从而为其提供高水平的社区服务以及公共物品,同时改善公共环境,铺设绿地,使道路交通系统更加完善,居民用水用电更加稳定,乡镇村委会还应该及时对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等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与居民紧密联系,优化社区的环境建设,让居民能够踊跃参与到环境建设当中,对此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奖惩体系来提高居民的积极性。
二、社区公共管理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区管理的管理方式必须做出改变,即将管理权力由政府转给社区组织,只有提高社区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社区管理的水平。第一,政府以及企业开始从社区管理中的退出,而管理责任就交给了社区本身,因此有必要进行社区公共管理;第二,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社区管理的中必须将市场方法和行政手段结合起来;第三,社区的公共管理是社区机制得以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第四,社区未来的发展必须以社区公共管理为基础;第五,社区安全和稳定的基本前提就是实施社区公共管理。
三、社区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相互关系
公共管理主要包括社会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以及国家公共管理,社区管理属于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社区是不同等级政府的公共管理目标,因此其也属于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公共管理相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中,社区管理体现出的特征与其发展方向相迎合,可以利用众多的管理方式对公共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进行创新。结合以上社区管理的内容不难看出,社区管理本质上是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并且其以一个类似于微观公关管理的模式在运作,社区管理对于公共管理产生了众多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
在新时代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市场化以及社会化,相比以往的公共行政管理而言,市场以及社会成为其主要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较为先进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以居民为管理对象和管理主体的自主管理机制,将这种理念引入到公共管理当中,能够使公共管理的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社区特有的这种机制很好的解释了公共管理的创新实践,主要是由于社区管理是以较为完善的社会学理论为依托的,其相关理论已经趋于成熟,除此以外社区方式在经济学中也得到的应用,在解决经济问题或者进行经济实地考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社区管理理论被引入到公关管理之后,能够促进公共管理中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全面发展,使公关管理理论得到实践的机会,因此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理念的创新有深远的意义。
(二)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方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往行政管理模式开始向新公共管理进行转变,其中主要是对市场方法的应用,市场机制以及社会化的应用使得传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尤其是民众参与的管理方式为公关管理方式的拓展提供了依据,充实了公共管理的内涵,社区机制之所以能够发挥出较强的效果,主要是因为社区居民有存在血缘、地缘以及业缘等众多的联系,这使得社区本身就有一股较强的凝聚力,因此自治管理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因此,让社区居民形成较为抑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能够保障社区管理的顺利开展,也进一步提高了公共管理的效率。
(三)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
社区管理作为公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水平的管理必定也让公共管理在社区这一部分的研究更加透彻,并且这也是未来公共管理主要的发展方向,以往的公共管理主要利用国家以及政府的行政干预来实现,但而没有发现基层的社区中也存在公共这一特质,同时忽视了除政府外其他组织同样具备进行社区管理的能力,并且这种非政府的社区管理正逐渐成为公共管理未来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社区管理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逐渐与市场化和新公共管理社会化相兼容,社区管理活动的对象是社区居民,并且与居民的根本利益相挂钩。以社区契约和社区机制实现管理,并且运用市场方法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因此社区管理的性质是不受到政府行政治理的管理模式,这一特征与新公共管理理念基本相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区管理中存在一个微观的公共管理,在以往这一点被忽视,实际上利用公共管理理论对社区进行管理具有可行性,能够打破社区管理的瓶颈,同时社区管理又使公共管理理论得到了更新,拓宽了公共管理的办法,提高了公共管理的有效性,最后社区管理正逐渐成为公共管理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只有深入了解两种管理制度的的特征才能够促进我国公共管理的不断进步。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3
摘要:完善“镇管社区”管理模式课题的提出和探索实践,是在嘉定新城(马陆镇)城市区域扩张、开启新一轮建设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详细介绍嘉定新城(马陆镇)“镇管社区”管理模式运行现状,并以提高整合配置资源能力为目标,以明确功能定位为前提,以创新机制为关键,按照“重点是改革,核心是创新”的要求,结合现阶段嘉定新城(马陆镇)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性社区资源结构和居委自治能力等实际情况,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镇管社区”管理模式中事、权、责的均衡配置和调整优化,以此不断完善“行政、统筹、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为解决嘉定新城城市化建设推进中区域跨度大、管理尺度大、社会梯度大、人口复杂的矛盾等问题,为真正构建起一个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扁平化、科学化“镇管社区”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模式优化;功能定位;职权适配;多元治理主体
一、“镇管社区”管理模式的产生背景和工作现状
1.新形势下城市社会管理的背景。一是城市化进程特定阶段。20xx年底召开的上海市社区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镇管社区”的体制改革要求,探索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及时有效地应对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真正使得政府、村(社区)、居委共同履行好政治控制、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统筹协调、群众自治五大核心职能。二是嘉定新城建设发展需求。当前,嘉定新城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核心区已处在由基础建设进入功能提升的转段发展期,即进入由建到管、以管为主的关键阶段,其管理能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嘉定新城的形象展现和功能发挥。因此,加快在管理架构、工作体系、队伍支撑、财政保障、服务手段等方面形成相互配套、协同推进的社会治理新机制,构建起重心下移、职能明晰、运作顺畅、资源共享、服务全面、队伍专业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以有效确保经济社会平稳有序转型发展,成为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三是打造良性社会生态。良性的社会生态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政治稳定、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纽带和环境条件。突破传统模式,更新理念与举措,已成为新城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必须在体系设计与制度建设上探索实践,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权利保障、秩序维护和源头治理,以有效实现“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目标任务。
2.“镇管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与运行。一是合理归类,科学划分。嘉定新城(马陆镇)镇管社区体制改革涉及区域范围主要是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嘉定新城核心区西区,即东至S5沪嘉高速,南至蕴藻浜,西至漳浦河,北至A30郊环线,共约21平方公里。在兼顾现实要求与历史现状的基础上,按照相对集中、规模适度、效能优先的原则,整合区域内4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资源,科学划分为6个社区。每个社区的管辖面积为3-4平方公里,在兼顾现实要求与历史现状的基础上,做到既有利于属地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又能确保权责统一、职责明确、运转灵活。二是设置机构,配备队伍。嘉定新城(马陆镇)以“镇—社区—居(村)”的组织架构模式,建立社区党总支、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分中心,全面管理、推进、协调社区各项事务。按照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的原则,目前,各社区主要下设社区居务工作室、综治联勤工作室、党群综合办公室等部门,配备管理人员13—17名,由班子成员和条线干部组成,其中社区班子成员7—9名,两委正副职领导岗位实行交叉任职。社区工作人员以“委派+竞聘”的方式产生,确保结构合理、能量充足。三是主动“自转”,发挥效能。自“镇管社区”模式实行半年多来,6个新型社区积极“自转”,努力探索,对现有社区管理运作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心四化”管理体系、“五个一”工作制度和“三级考核”机制,确保社区在未来的发展上能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功能。“一心四化”指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形成管理网格化、工作精细化、服务优质化、考评社会化“四位一体”的塔形管理模式。“五个一”工作制度,主要有一周一安排、一周一排查、一周一分析、一周一通报、一周一小结,确保社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登记、掌控重点人口及特殊人群、消防隐患等基础性工作顺利推进,确保社区各类情况动态跟踪,数据实时更新,矛盾纠纷态势清晰。“三级考核”机制指以“多方参与、客观科学”的原则,建立的“民意测评+条线干部考评+社区两委评定”的考核机制。
二、“镇管社区”工作推进的成效
1.提高了社区精细化管理的效率。“镇管社区”模式打破了原有由镇行政区域所划分的村居界限,通过在政府与村居间搭建综合党务、居务、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社区层级,划小服务半径、消除管理盲区,并通过给与社区层级充分的人财物授权,努力夯实社区组织、壮大管理力量、强化基础工作,确保行政管理能够下沉到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2.缓解了多元分化的公共服务需求。社区作为政府下沉到基层的一级行政组织,即能依靠区域内公安、医院“条”的垂直组织力量,又能有效整合“块”内的各方资源,在实现纵向联动和横向互动的服务资源整合、配置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每个社区都将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分中心,从文体、医疗等生活服务到党务、政务服务,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
3.体现了社会协同的基层治理方向。“镇管社区”的社区层级是一个综合党务、居务、社会事务于一身的工作平台和服务窗口,负有在其管辖区域内统筹引导、协调各方参与社会共治的职责。各社区以互利共赢为基点,建立了“网上议事日”、“希望树”微信平台等社区共商共治机制;以政社互动为推手,健全了社区事务联席会议、“义工”联合会等社区事务共管机制,社区治理主体正逐步由政府唯一转变成区域内各类多个单元共同管理。
三、“镇管社区”工作推进中的不足
1.责权关系还不够明晰。嘉定新城(马陆镇)社会管理事务繁重,作为镇派出机构,社区不具备具体的执法能力,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些社会、经济管理的重要权利,如城管、房管、工商等还都属垂直管理,突出矛盾往往要通过且只能通过综合执法模式才能解决。无论是垂直管理还是综合执法,都造成了条线部门与职责不清,许多工作推进效率不高。
2.职能分配有待梳理。从转型期实际情况来看,社会自治能力还未达到较高水平,“镇管社区”中“社区管理、居委自治”的理想运作模式无法实现,各项治理、管理工作仍然需要政府(社区)主导并提高在基层的行政执行力,推进落实。只有当居委通过实践完全具备了成熟的治理能力,政府(社区)权利才能得以自然退出。
3.执行能力有待提高。在实际运行中,虽然社区配备了对应的管理、联勤人员,但既要完成大量上级部门的行政工作又要落实“属地化”辖区日常事务,力量上仍然较显薄弱,仍然将大量行政工作直接布置、落实到居委、筹建组,自治发展受到制约。
四、完善“镇管社区”管理模式的建议
1.党建引领,为优化“镇管社区”模式提供政治保证。社区党建全覆盖是市委对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在“镇管社区”管理模式下,社区党建工作始终是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一方面,“镇管社区”是在区、镇两级党委的指导下探索的一条适合城郊结合部区域需求的社区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在“镇管社区”探索实践中,通过“党建引领”,充分整合政府、条线执法部门、社区、居委等各方力量,进一步清理完善网格化和大联动大联勤边界和操作流程,更好地推进工作、达到效果。
2.完善职能,为优化“镇管社区”模式提供有效途径。通过重新对社区、居委的事权进行划分,实现“镇管社区”双重目标:政府层面,能够形成高效快捷的社会事务管理、处置机制;居委层面,剥离部分行政职能后,致力发展居民区自治建设,同时尽量避免过度期中出现的居委职能边缘化、空心化等现象。在进一步梳理、分配社区、居委各自应承担的职能时,即要抛开居委行政化的传统思想,也不能完全排斥政府参与,根据目前社区功能实际情况和居委自治能力和水平,建议梳理分配社区、居委各自应承担的管理、自治工作梳理。
3.多措并举,为优化“镇管社区”模式提供力量保障。一是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实现长效常态管理。建立完善明确规范的工作制度。重点包括设岗定责的“事权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和复杂疑难问题或直接解决、或归口办理、或协调整改、或重点督办;建立完善依法、有序、高效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经常性教育培训引导机制,全方位社情民意传导机制,跟踪协调落实整改机制和绩效督查评比反馈机制;建立完善便捷惠民的服务制度。采取“多元化平台,组团化服务”模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一方面加强社区警务室、联勤站、党员议事点、文体分中心等载体建设,构建起民情信息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舆论宣传网,帮扶救助网等,另一方面以责任区块为单位,组建专群结合的管理服务团队和志愿者队伍,推行“主题化服务”,大力开展走居入户、家园自治、群众文化等各类活动,教育引导群众主动、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二是健全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与实现扁平化管理条件下,围绕加强社会管理的目标任务以及管理的能级要求,根据社区标准化建设管理的规范要求,按照“财权事权对称、分级负担”的原则,科学分析公共管理的投入结构和资金需求,核定各类政务、事务、居务的支出定额标准,建立健全社区基本运转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社区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社区服务分中心规划建设。对接新城核心区西区七大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加快软硬件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大技防和信息化管理力度,为开展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必要的场所,在解决好“物”的依托的基础上,聚焦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社区的综合功能和服务水平。四是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在充分利用好、培养好、使用好社区一线工作人才的基础上,坚持“用环境吸引人,用政策激励人,用事业留住人”的方法,为一线干部免除后顾之忧,社区管理班子成员薪酬参照村管理班子成员。加强对社区管理班子成员、社工、居委干部以及各类协管员的教育培训,补“长”能力短板,提高社区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社工队伍,以适应新城管理运行的客观要求。
4.虚实结合,为优化“镇管社区”模式提供多样化渠道。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嘉定新城核心区西区范围内新建社区目前的基本职能应以管理为主,并已通过前期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等方式,做“实”了社区层级。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城市人口大量导入,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民主自治等方面需求必将不断上升,对此,在做实“镇管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尝试政府购买服务、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发展共商共治机制等,做到下沉行政资源、充分给与社区财物人权、补充管理力量,确保工作效率、服务品质和政府管理成本的动态平衡。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4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致残致死原因。该研究综述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分期、早期诊断及社区认知现状,并提出社区管理建议。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社区管理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9.7%,全国约9000万糖尿病患者,其中30%~4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1]。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其重要的致残致死原因。对DN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社区干预可以控制或延缓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现将其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社区管理等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1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DN引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及死因。据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DN已经升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要病因,占25%~42%。我国DN约占ESRD的6%~10%[2],DN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态势[3]。20xx年对全国24000余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调查结果发现,DN患病率为33%[2]。DN是继心血管并发症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4]。
2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DN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关于DN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较大进展。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以及英国前瞻性研究(UKPDS)的结果表明DN与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有关。有报道糖尿病肾病有家族聚集现象,提示DN与遗传因素有关[5]。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持续的高血糖、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脂质代谢紊乱、个体易感性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因此,系统认识DN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以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1血糖与糖尿病肾病
高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是并存的`,血糖是最强烈的产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是早期DN和临床DN发生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糖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糖蛋白和糖基化蛋白增多,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滤过增加,从而加重肾脏损害。
2.2血压与糖尿病肾病
UKPDS结果显示,仅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降低12%,微血管病变降低25%。但同时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则可使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降低24%,其中微血管病变降低37%。高血压是肾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糖尿病中极为常见。赵从军和陈玉堂等[6]研究表明,高血压是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高血压能明显减少DN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延缓肾功能损害进程。因此,控制血压将获得更有效的肾脏保护作用。
2.3血脂与糖尿病肾病
Gall等研究提示血脂浓度升高是DN和临床性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造成脂代谢紊乱,使脂肪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异常,易形成高脂血症。脂质的沉积可促进肾小球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加速肾脏的损害。
2.4病程与糖尿病肾病
病程是DN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病程的延长,DN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研究发现,DM病程<4年,蛋白尿的患病率为20.9%,如果DM病程≥20年,蛋白尿的患病率则升为54.1%[7]。
2.5吸烟与糖尿病肾病
对于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吸烟可增加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吸烟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增加,导致肾脏进行性损伤,表现为尿蛋白排泄量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给予ACEI降低血压后,吸烟仍能加速DN的进展[8]。
3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根据DN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丹麦学者Mogensen把DN分为以下5期:Ⅰ期: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肾小球滤过率(GFR)高于正常的25%~40%,肾脏体积增大约20%,此期与高血糖水平一致,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尿中白蛋白排泄<30mg>300mg/24h,GFR多下降,有典型DN病理改变。V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全身症状。
4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DN的早期诊断是指在临床肾病出现之前(Ⅰ~Ⅲ期)就明确诊断,若待DN病变发展至Ⅳ、Ⅴ期,则病变不能逆转,故早期诊断对改善DN预后非常重要。DN的最早临床证据是尿白蛋白浓度轻度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30~300mg/24h),被称为微量白蛋白尿,Wang等[9]的普查结果显示新诊断的2型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高达20.7%。微量白蛋白尿被认为是早期DN的敏感标志,对DN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除尿微量白蛋白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亦有重要意义,可以在糖尿病患者出现尿蛋白阳性之前检测出早期的肾损伤[10]。如果3个月内连续2次尿液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在30~300mg/g,并排除其他引起UAER增加的原因,如酮症酸中毒、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等,即可诊断早期DN。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实施综合干预可控制或逆转其进展。
5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社区管理
5.1早期糖尿病肾病社区认知现状
社区是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防治的基层,而目前我国DN防治主要是在发生DN后对其进行临床药物治疗及饮食治疗,缺乏规范的综合干预和管理模式。在社区的慢性病管理中也缺乏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健康宣教及管理。罗春娥等对10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DN防治知识认知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对DN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普遍匮乏,有88%的患者不知道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重要性,有81%的患者不了解饮食对DN的影响[11]。主观上患者对早期DN的认知不够,对有关的DN防治知识所知甚少,缺乏积极有效治疗,客观上DN的发病病程较长,是一个渐进性的病理过程,早期DN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而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多呈阴性,患者缺乏肾小球病变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这些均导致其易被忽视致延误最佳诊疗时间,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5.2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社区管理建议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渐进的病理过程,如在DN的早期阶段能得到早期诊断,通过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调脂、控制蛋白尿、改进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措施,可阻断或延缓DN的发展,减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因此建议在社区对DN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综合性干预及规范化管理,具体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技能指导及个体化的药物治疗等。赵进等将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引入早期DN患者的管理,通过3年的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以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干预,干预组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及DN的高危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等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12]。有效的社区管理能够让早期DN患者掌握相关的疾病防治知识,了解和认识DN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危害性,使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自身疾病的管理,承担一定的自我保健职责,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有益于延缓疾病发展的治疗方式[13],从而达到延缓或阻止患者病情进展的目的。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5
【摘 要】 随着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现代化设施、社会关注度等等也日益集中,致使其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显得更为脆弱,其风险系数被放大,其危害源也易被激化。日益凸显的城市社区安全问题,给城市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直接影响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制约了国家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从人、物、地、事、空间、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强社区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 安全管理社区制度
1 协调各方利益关切,化解社区各类矛盾纠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权益,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群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是当前社会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社区可以充分运用其聚居功能、整合机制、情义价值和非正式控制,建立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的工作机制:以利益调节为核心,通过对话和协商,引导各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建立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相结合,积极探索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从而达到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化解社区内的矛盾纠纷,离不开和谐社区建设。就减少矛盾来说,化解社区矛盾和构建和谐社区都是必不可少且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如果以“矛盾的发生”为参考坐标点的话,疏导化解是矛盾发生以后的补救手段,亡羊而补牢,通过开展工作化解和减少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升级;而构建和谐社区是矛盾发生前的预防手段,通过密切社区内政府与群众、居民与居民、居民与单位之间的联络沟通,积极创建“友爱、互助、奉献”的良好氛围,从源头上降低矛盾发生的可能性,把可能发生的矛盾消灭在萌芽、制止于未发。例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通过在社区内创建京剧社、组织义诊、开展创安竞赛、举办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将辖区居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努力构建社区内安全、有序、礼让的和谐氛围,辖区居民心齐气顺,互助互爱蔚然成风,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矛盾纠纷。
2 树立情报信息理念,强化情报信息收集能力
面对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变革,要牢固树立情报信息理念,加快社区安全管理传统工作方式向现代信息化工作方式的转变。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要构建严密的社区信息工作网络。通过广泛建构信息员,形成覆盖面广、反映灵敏的信息员网络,及时收集涉及社会稳定和社区安全的各种信息动态。要通过业主论坛、社区 QQ 群、网上社区警务站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拓展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深度,做到预知在先、掌握主动。二要统一信息采集的要求和标准。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制度规范,明确要求,统一数据采集的要求和标准,保证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要不断加强对已建成的信息系统的升级完善,加强对系统的维护、管理和使用,加强源头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保持系统源头信息的鲜活准确。三要强化信息的管理和使用。要切实打破行政壁垒,摈弃小作坊式的狭隘思想,切实增强共享、通用的工作理念,对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和重构,实现信息共享。要建立完善信息掌握、研判、处置、评估、反馈的“链条式”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在社区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3 强化实有人口管理,突出对各类重点人员的有效管控
在所有可能影响社区安全,尤其是社区治安状况的因素中,“人”往往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加强对社区内实有人口的管理,对于社区安全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作中,要重点突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突出重点群体。在一个社区范围内,人的成分非常复杂,从国家的领导人到高级知识分子,从普通老百姓到流动人口,从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到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就要求我们要突出重点、抓住“牛鼻子”,重点关注那些有危害国家安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嫌疑的,有闹事行凶报复苗头、可能铤而走险的,有违法犯罪前科、可能再次给社会带来治安危害的,因为各种矛盾激化、对社会严重不满可能采取过激行为表达利益诉求的,以及因病理性原因、有极端倾向或可能肇事肇祸的各类重点人员,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落实分级管控,对这些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发现的了,控制的住”。
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前夕,西城公安分局西长安街派出所根据现实表现、思想动态和行为能力三方面要素,对各类重点人员按照“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逐人进行了风险评估,分层次开展动态管控工作。奥运会期间,对梳理出来的可能危及奥运会安全的重点人员,逐人制定管控方案、逐人落实管控人员和管控措施,还专门向街道办事处申请了保安力量,做到“人人有落实,人人有交待”,未发生漏管失控等问题。二是突出重点部位。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以前的人叫“单位人”,人的活动轨迹、活动空间相对固定,从上班到退休再到去世,单位几乎能管住这个人的一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则被称作“社会人”,作为自由个体的人,今天在这个公司上班,明天就可能跑到另外一家单位,后天又可能辞职不干了,这对社区安全管理来说,增加了工作难度。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情况掌握,是人口管理的难点问题,在一个社区、一个院落,甚至一间房子里,居住的人员都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模式,重点关注出租房屋、施工工地、旅店宾馆、网吧洗浴等落脚场所,推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要严格落实出租房屋检查“五见面”、旅店宾馆验证登记等各项制度,尽可能掌握各类重点人员的动态轨迹。
4 结语
总之,社区安全建设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对当前社区安全建设中存在的如出租房屋管理、城中村治理、城乡结合部人口倒挂、地下室经营旅馆等诸多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广泛探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理念提出新思路,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断摸索创新社区安全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使城市社区安全建设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磊.《社区安全减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9).
[2]王辉.《社区减灾与小康安全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3(2).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6
【摘要】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方法选取20xx年11月~20xx年11月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管理。观察组对成员进行社会功能训练,生活技能培训,健康知识学习等社区管理模式干预。对两组成员实施2年定期随访。并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进行评分,并作分析与对比。结果观察组成员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是可行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有帮助。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社区管理模式
重性精神疾病是指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思维、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总称。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等六大类病种,有复发率高,病程长,易出现危险行为等特点,通常成年早期发病率较高[1],对患者及家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虽然还是以药物为主,但是由于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效果常不理想,复发率高,且社会功能恢复差。近年来,对患者心理上的辅助治疗逐渐受到重视[2],并且逐渐从医院、病房治疗转向社区。1996年以来,我国残联和政府部门结合我国情况,参考国外经验,在各地展开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和康复工作。为帮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奠定了基础。20xx年起,由中央补助的668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开启了重性精神疾病医院和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新道路[3]。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xx年11月~20xx年11月登记备案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80例,两组患者均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人,对照组40人。其中观察组男23人,女17人,平均年龄(43.1±5.32)岁。对照组男27人,女13人,平均年龄(45.8±4.52)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工作要求,进行常规管理。对干预组进行新型模式的管理,新型模式大致分为下面几点:
(1)聘请专家专门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为社区储备专业的'精神疾病防治人员。
(2)开展全面精神疾病知识宣传与学习,社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少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的偏见。
(3)增加患者之间的来往与交流。互相交流治病经验,增进患者融入社会的速度。
(4)做好患者不同时期的随访工作,制定针对个人的管理方案,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5)定期进行康复咨询指导,通过医生与患者交流,逐一对社区管理重性精神病人进行分类评估和综合干预。
(6)指导患者进行工娱活动,提高患者社会生活能力。
(7)做好患者家属沟通工作,定期向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向家属提供疾病康复指导,定期组织患者家属参加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讲座[4]。
1.3判定方法
使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采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评分,以问卷形式对两组患者进行社会能力等方面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患者随访2年,统计2年间两组患者日常情况,对家属就患者日常生活知识知晓情况做调查,并且为两组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其中对照组干预前SDSS总分445分,干预后466分。观察组干预前SDSS总分472分,干预后237分。两组患者干预后SDSS总分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对照组在个人生活、责任心、社会活动等方面有所好转。
3讨论
当今社会中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重视,而社区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所以,现在的目标是将医院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务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服务。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离院后,仍离不开定期的随访与康复指导。本文研究对比了对照组患者身体状况、社会能力、家庭职能等方面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好转。所以,社区康复就是患者离院后进一步康复,恢复社会能力的重要保障。做好社区定期的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的访问和跟踪报道。社区的服务人员定期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同时提供一些必要的义务咨询[5-7]。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好心里指导和生活上的服务,让精神疾病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有利于避免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同时社区应该积极开展针对心理健康的讲座,不仅让精神疾病患者提高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同时对社区的其他人也有较好的预见性,可以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率,同时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的能力。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期要在社区系统新型管理的模式下,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一同努力,相互配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8]。因此,做好社区新模式的管理工作,将会为患者回归社会,减少复发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通过社区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康复干预管理,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马弘,刘津,何燕玲,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686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25(10):725-728.
[2]李欣娜.兰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治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xx(8):81-83.
[3]栗克清,张云淑,张勇,等.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精神医学杂志,20xx,27(1):47-49.
[4]冯斯特,刘素珍.国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xx,49(6):764-768.
[5]王夏玲.近八成精神病患者处于脱管状态:社区管理精神病患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xx,28(8):3.
[6]林祥吉,唐宏宇,史天涛.北京市危害社会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现状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xx,17(5):463-464.
[7]丁振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院康复模式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2):26-30.
[8]栗克清,孙秀丽,张勇,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及其政策:对1949-20xx年的回顾与未来10年的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26(5):321-326.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7
【摘要】目的比较糖尿病社区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社区20xx年5月至20xx年5月之间社区门诊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同一时间段社区管理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FPG、2hPG、HbAlc明显的降低,两组患者三项指标对比有着统计学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可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也比较低,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管理;内科门诊;治疗效果;比较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病情发展比较隐蔽,症状也不明显,糖尿病患者的死因大多为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等的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有着不可逆的特征,这都给糖尿病患者的家庭与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依据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糖尿病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死亡率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农村与社区糖尿病发病率的提升速度比较快[1],其原因可能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食用了大量的高热量、高脂食物及缺乏运动。随着社区糖尿病发病率不断的提高对于社区医疗工作者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社区管理对于治疗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社区20xx年5月至20xx年5月之间社区门诊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同一时间段社区管理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30岁到70岁,平均年龄为52.23±1.62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30到71岁,平均年龄在53.41±2.21岁。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别并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有着可比性。
1.2方法
要给所有的患者创建完善的档案,并记录患者的所有资料,主要包含了患者一般情况如BMI、病情、运动时间,用药种类方法、饮食习惯等。并依据这些资料来制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1.2.1对照组治疗方法此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定期复查并检测患者的血糖状况,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用药。1.2.2观察组治疗方法第一,主动随访。社区医疗工作者应该主动的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与运动计划,监督实行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第二,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对治疗并没有信心,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常常会出现悲观或者是焦虑的负面情绪。在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要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原因与治疗,帮助患者提升治疗的信心。第三,要及时的调整治疗方法。医生应该定期的检测患者的血糖情况,并依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第四,医护人员,应该及时的与患者与家人交流,要充分的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原因,并了解患者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慰患者,降低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2]。另外,医护工作者在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应该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及时的解决患者的问题,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应该通过各个治疗方法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提高治疗效果。通过运动、饮食等的干预可以调整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降低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来分析数据,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的比较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情况
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PG、2hPG、HbAlc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此三项指标低于治疗之前,并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着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情况
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50例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为6.34%,而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为23.32%,两组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
3结论
糖尿病在临床中是很常见的,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的加重,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上升。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低,恢复能力也比较弱,其在发病之后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是很高的,在进行治疗之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身体健康,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不利的[3]。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FPG、2hPG、HbAlc是低于治疗之前的,并且观察组患者这三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着统计学意义。总之,对糖尿病患者采取社区管理的方式,可以控制好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
参考文献
[1]陈科丹.社区内科门诊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养生,20xx(16):141.
[2]张建定,王瑞伦,黄世荣,等.糖尿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及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xx,21(6):769-771.
[3]侯建武.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的效果比较[J].医药,20xx(9):164.
作者:高述脉 单位:市北区镇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8
1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素质较低:目前,社区医院由于人员配置不足,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多是从在社区医院选出来的优秀的护士,这些人员在学校及工作后很少接受系统管理知识的培训,从而欠缺科学严谨的管理知识。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多以自己经验作为标准,造成一些弊端和误差
1.2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中缺少合理的考核考评体系:目前,大多数社区护理主要由各个医院或者本地的卫生单位负责,尽管卫生系统发布了发展社区护理的相关文件,但并未明确制定规章制度及评价指标。卫生机构或者医院领导均把临床摆在第一位,而轻视了社区护理,导致社区护理质量评价处于杂乱无章,均是自发形成的考核考评体系。
1.3考核过程中忽略了社区医院服务的社区居民的重要性: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的社区护理人员还没有真正从以疾病为中心调整到以患者为中心。指标与质量评定及指标的制定缺乏务实性,违背了现代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忽略了以医院内护理调整到以社区家庭护理,因此目前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体制来看,在制定指标时未以社区居民为核心,仅强调“患者适应社区医院制度,而社区医院未适应患者需求”。在评价护理质量中忽略了社区居民对护理质量的诉求及感受,脱离了实际与群众。
1.4社区护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疲于应付:大多数社区医院护理质量评审多采用事后查,考核内容多为护士记录来评定护理质量,因此在考核时,很多护士为了应付检查,补写记录,甚至篡改记录,护士把考核看做包袱,疲于应对;同时,由于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社区医院物力投入较少,投入到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导致社区护理人员绩效奖励制度未有相应的财政支持,绩效难以准确执行,很难调动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很难重视护理质量的管理,不能起到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
2对策
2.1加大对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现任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因为欠缺护理管理知识,致使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盲目性与偏差。因而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很有必要,管理素质培训后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通过者允许上岗,从而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2.2建立健全社区护理质量管理考核考评体系:社区医院的健康发展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证。随着城镇居民的.医保的建立,相关部门应考虑怎样能够和社区医院充分结合,充分利用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为居民服务,让每个居民都能得到快速、便捷、高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发展。因此,卫生部应促进有关部门增强对社区护理的管理,建立科学严谨的质量考核考评体系。
2.3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将重视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心理需求纳入考核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单一的护理技术服务己经不适应现代社区医院的发展。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应以人为根本,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中心,在重视社区居民的生理疾病的同时,应给以居民足够的尊重和爱护,能够和居民深入交谈,关注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心理需求。在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应该把管理决策、制度和患者紧密联系起来,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护理人员在服务的过程中是否使社区居民满意,而不应该仅关注护理人员工作是否完成。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人员应坚持“以人为本”,制定护理质量的考核标准。
2.4明确考核目的,增强护理人员对重视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由于以往的考核流于形式,并不能起到改善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的作用。有关部门及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考核目的,加大宣传,让护理人员认识到质量管理的必要性,能够在工作中结合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坚持“以人为本”,严于律己;量化护理人员绩效,保障社区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最大程度调动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9
题目:公共管理思想的社区管理论文
摘 要:公共管理对社区管理的意义就在于改变社区管理的思路,让社区管理更加的趋向开放性、高效性,让企业管理的思想融入到社区管理的体系中,并通过对社区管理的微观调整来实现提高社区管理能力的目的。即让社区管理体现出公益化和效益化并存并进的管理形态。
关键词:公共管理;社区管理;转换措施
一、公共管理与社区管理
公共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行政管理思想体系,其发展带来的是一种更加开放的管理思路和实践,新时代的公共管理越来越致力于将公共行政的内部管理取向转变为开放的外部取向,这种管理思想要求重视政府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管理的效益性,主张从企业管理的方法中获取有益的管理经验,将绩、目标、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等方面开展对行政管理的优化调整。新型公共管理的精髓就是要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将参与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及手段,向着企业化方向转变,使得政府将行政管理和服务转化成为“产品”,并使之符合公众的需求,从而实现其服务的有效化,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无论那一级政府都都要成为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身份。
社区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广大基层群众,其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解决人民基本生活问题。社区作为一个城市管理的基本组织单位,对于上级政府来说是人民传递需求的基础网络,所以社区管理是城市行政管理的主要基层建筑。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改革指导思想,当然也要对社区的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即利用公共管理的思路改进目前社区管理的现行体制,让社区管理体现“服务”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让社区管理体制更加的有利于服务于基础群众。
二、利用公共管理指导社区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利用公共管理指导改善社区管理规范
在原有的组织管理法规的基础上,对社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居委会进行适当的调整,规范其管理的事务范围、限度;明确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并建立完善的居委会人、财、物用度管理制度,让原有的制度性规范变为可行性较强的规定和条款,让管理有据可依。
(二)剔除不合理的管理内容提高管理效率
以新公共管理来指导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管理的效率。所以在社区管理中应当尽量精简社区管理工作中的重复性工作,以此提高管理的效率。
首先,各级政府应当根据相关的政策规定,合理的改进社区管理的工作职能,让社区管理中避免摊派性的任务,浪费不必要的管理资源。其次,根据《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改变职能部门直接向社区管理部门指派工作的情况,转为职能部门会同上级管理部门统一安排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工作任务的系统化和明确化,避免了工作任务的交叉、重复等现象,这样就减轻了社区管理的工作负担。最后,多元化利用社会性资源,利用一些非盈利性的社会性组织来承担一部分社区工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利用少量资金,让公益性、志愿性、非盈利性的中介组织服务帮助社区管理,这样就可以让社区管理节约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开支,以此来降低工作量,并通过有偿形式提高了这些工作的效率。
(三)改进社区管理的人员结构
改进人员结构,也就是改变社区管理人员的组成,这是实现公共管理思想的具体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推进社区管理的服务化、高效化的重要手段。具体做法:一方面,社区管理体系应当招募社区的居民组委社区管理的工作人员,让居民成为社区的直接管理者,他们对社区的现状和问题了解全面,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也就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更有利与解决社区管理中涉及的民生问题。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的思想,改进社区管理的管理体制,减少全职人员的数量,并和一些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将社区基础性的服务工作转化为分包形式,以此降低社区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有利于提高服务性管理例如:卫生等,工作的质量。
(四)提高管理效率,让居民真正自治
社区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基础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这就要充分调动居民对管理的参与热情和能力。所以社区管理应当积极的调动居民的潜在能力,实现自主管理从而提高社区管理的有效性。
首先,逐步建立起居民听证制度,让社区管理可以在一些惠民政策出台时能够及时的听取居民的意见并反馈给上一级政府,这样可以保证行政措施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也就让居民看到了社区管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利用公共管理思路,实现社区管理逐步实现透明化,例如:社区管理组织机构的公开化,职能公开化。这样有利于居民了解社区管理部门的各个部门的组织职能,在反应问题的过程中有的放矢,这样既提高了管理部门的威信,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第三,在社区管理中体现公共管理的思想还要注重社区管理组织、人员的代表性,社区管理者应当可以代表广大居民的利益,能够为居民说话。让居民的诉求通过适当的民主渠道实现传递和反馈。这样的组织结构也可以实现居民参加社区建设和民主自治。
第四,利用公共管理的思路来改进社区管理的评价体制,建立居民参与考评的制度,让社区管理工作能够在广大居民的监督中进行。并逐步成为评价社区管理的优劣的基本依据。
(五)理顺社区管理物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
第一,目前,城市住宅小区都应当建立健全社区管理组织。在目前业主自治意识、自治能力整体还比较差的情况下,社区管理的作用是不能缺少的,主要因为社区管理机构是政府的影子,政府的意图和信息要通过社区才能传达到居民小区,其重要职能也是身为企业的物业管理公司无法取代的。
第二,提倡推行社区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由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者在居委会兼任副职,或者担任社区议事班子主任、副主任。能使三个主体之间增进交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为建设文明社区搞好服务,提高居住区管理水平,同时,还可能及时化解矛盾,开诚布公地协调处理出现的问题。在一些地区探索试行并推广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时浩.论社区管理与公共管理[J],中国民政,20xx(01).
[2]韩忠玉.济南市社区公民管理现状研究[J],理论学报,20xx(01).
[3]于杰.城市社区自治中居委会职能的转变[J],中 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xx(03).
[4]颜悦.论城市社区建设[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xx(8).
[5]吴青.社区建设动力凝聚、组织和发动[J].社会环境科学,20xx(21).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0
摘要:新时代下,公共管理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社区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有效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本文立足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对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短板予以分析,然后提出了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一些措施方法,希望可以给业界同人提供一些参考,深化相关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措施
城市是以社区为单位组成的,在公共管理当中,社区公共服务需要引起关注,因为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社区民众的生活,从而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如何改善当前的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打破困局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新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社区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随着时代发展,在一些老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一些新问题也随之涌现,只有立足于全局角度,切实了解相关问题,才能推动公共管理工作的进步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的内涵解读
所谓的新公共管理,其是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因为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在新时期已经难以发挥作用,与社会的发展形势出现了脱节。尤其是在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等背景下,公共管理需要不断革新转变。对于新公共管理的理解,可以从三个层面出发:一是政府职能调整,引入社会和民间力量,减轻政府的压力;二是不断开发创新管理方式,对信息技术加强利用,重构管理流程和模式;三是分权改革,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落实到不同的部门,同时确定其对应的责任,以责任助推管理工作的开展。新公共管理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我国近些年也在逐渐转变公共管理方式,向新公共管理靠拢。
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存在的一些短板
社区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目前显露出现了一些短板,这将对公共管理的发展起到制约影响。因此,要想在新时期提升公共管理的效果,那么就需要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足切入,切实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主体单一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在社区公共服务这个方面,一个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服务主体单一,即仍旧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机构或相关单位提供服务,缺少其他主体的参与。一般来说,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体主要是街道办事处这样的政府基层部门,由于没有其他主体参与,这就导致社区服务的质量并不高,因为没有竞争和盈利,不少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并不高,服务意识也不强,在社区工作中容易出现怠惰、敷衍了事的情况。
(二)基础设施薄弱
除了服务主体单一这个问题,基础设施薄弱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比如健身场地和设施缺乏,这个问题近些年就非常显著,尤其是广场舞扰民这个问题,各地新闻媒体都进行过很多报道,其根本原因就是社区体育服务水平有限,难以给社区居民提供足够的场地和设备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导致部分居民在小区或是马路上进行广场舞活动,给其他居民带来困扰,这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社区矛盾,对于公共管理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在一些其他方面,同样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比如近些年快递业务迅速扩张,但是很多社区的物流储物终端欠缺。还有一些社区的保洁设施不足,垃圾处理存在问题。基础设施薄弱,将直接降低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
(三)服务工作狭隘
社区公共服务的工作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涉及到治安、卫生、教育、就业、文体活动、消防等等方面,可以说工作内容繁杂而细致。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社区公共服务的工作较为狭隘,不少方面的工作并未予以关注。一些社区公共服务局限在文体活动、卫生消防这些方面,对于劳动就业、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关注不足。
(四)居民缺乏参与
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与管理,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如果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提供服务,那么见效较慢,对于改善社会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效果不明显。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讲,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认知非常欠缺,没有形成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面对社区管理中的事务,经常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只要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关系,就不参与。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居民的参与缺乏,就会导致公共服务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可能在实施后引起居民的反对。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对策
(一)打破局限构建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针对目前社区公共服务局限于政府部门这个单一主体的问题,在新时期就需要打破这种局限,构建起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引入其他的服务机构或是社会力量,让社区公共服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居民提供更加多样的服务。首先,政府基层部门需要对社区公共服务加强研究,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予以掌握理解,由此创新公共服务项目和工作内容,确保社区公共服务紧跟时代发展。其次,给社会力量创造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条件,基于竞争机制让社区公共服务市场化,让社区居民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不仅如此,有了竞争,各方面的服务质量也就可以不断提升,让社区居民得到实惠。
(二)加强财政投入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基础建设
除了引入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主体之外,还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加强投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说,就应该关注民生,从目前社区最为迫切的方面切入,进行基础建设。一方面,需要从文体活动、物流卫生这些方面切入,对相应的文体活动场所进行规划,配置对应的活动设施。还需要加强物流设施、卫生设施的建设配置,保证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要从教育、就业等方面加强基础服务建设,可以建立社区教育办帮扶中心,对社区居民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同时还可以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就业问题。通过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的建设,便可以大大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三)借助新技术扩大社区公共服务覆盖面
对于公共服务不全面这个问题,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人力资源有限,难以面面俱到。而如今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这对于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大有裨益,因此要对这些新技术加强利用,借助这些新技术打造一个全面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构建一套社区老人关爱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社区老人实现统一的信息管理,社区老人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及时联系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人员,在遭遇困难时可以及时获得帮助,在老龄化趋势下,这样的关爱系统很有必要。
(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管理
要想社区公共服务取得切实的成效,还需要社区居民有效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共同决策,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与矛盾,确保社区公共服务可以顺利开展。比如要在社区内建设体育锻炼设施,建在什么位置,数量要建多少,这些都可以引导社区居民进行讨论,得出一个统一的方案,然后据此执行便可。如此一来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管理,达成一致意见,就可以避免后续出现纠纷或是其他意外事件。社区公共服务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业界人士而言,应该认清目前的整体形势,从存在的短板切入,创设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引导居民参与,通过多样化手段综合并用,如此自然可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木.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作用、困境和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23-24.
[2]类延村,秦施爽.街区制变革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1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断改革,人们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在新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下,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知识,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为此,本中心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尤为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三年前中心申请了继续教育基地,通过继续教育基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通过组织护理人员到三级医院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术;通过组织参加护理技能比赛,促进护理水平提高[2]。本文通过三年前及现在各方面发展情况对比进行探讨:
1实施继续教育前后各方面发展情况对比
1.1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对比
中心护理人员27人,三年前中心护理人员基本情况:大学3人、大专11人、中专13人;高级职称0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师5人、初级士8人;继续教育开展后20xx年中心护理人员中大学6人、大专12人、中专9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师7人、初级士7人,现在中心护理人员在学历情况及职称方面都较三年前有所提高。
1.2申请继续教育基地前后对比
三年前中心未申请继续教育基地,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要到其他医院进行,在时间和路途上存在诸多不便,导致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甚至不能达标;现在中心申请继续教育基地后,组织继续教育课程较多,安排时间更合理,不存在路途遥远等诸多不便,使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增多,继续教育达标率大幅度提高。
1.3中心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培训情况对比
三年前护理人员除基地培训外基本没有参加过其他护理培训;近三年中,中心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了海淀区医疗系统组织的各种护理技能培训、医联体各种护理操作培训等。
1.4中心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组织护理人员比赛和参加护理
操作比赛情况对比三年前中心没有组织过护理知识及技能比赛,护理人员也几乎没有参加过护理其他部门组织的技能比赛;近三年中心心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组织护理人员比赛进行各项护理技能比赛,在比赛准备及比赛过程中护理人员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护理技能。
1.5通过继续教育护理人员处理应急情况对比
三年前护理人员在遇到紧急情况处理时会有些慌乱,不够自信,通过继续培训,护理人员在处理紧急情况时能沉着冷静应对,能为医生提供积极的处理建议,尤其在社区团队工作中,护理人员担任着重要的任务,在处理团队应急工作时,护理人员充当团队的指挥官,有条不紊地指挥团队成员应对紧急工作。
1.6继续教育达标率对比
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每年都要完成的工作之一,参加继续教育并通过学分认证,保证学分达标,是医务人员晋升职称的基本条件,也是对中心完成继续教育的工作的检验,三年前,中心继续教育人员达标率为80%,部分没有达标的医务人员不能参加职称晋升;现在继续教育达标率为100%,确保每位需要晋升的医务人员都能参加职称晋升考试及考评。
1.7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对比
三年前,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学习较局限,没能学习更多的沟通技巧,工作中往往由于缺乏沟通技巧而导致患者不满意、投诉现象偶有发生,通过满意度测评显示,护理人员满意度仅为80%;自中心进行了继续教育管理后,根据中心医务人员需求安排了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把医务人员沟通技巧作为重要课程,对中心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继续教育,使中心医务人员掌握了更多领域的知识,为更好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基础,中心护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沟通技巧,并能学以致用,把沟通技巧运用到对患者的服务中,社区护理人员现在不仅没有被投诉,近三年中表扬信及锦旗屡屡送到中心领导手中,护理人员满意度也达到了100%,促进了护患和谐。
1.8继续教育对护理人员从事家医团队工作的作用
家医团队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家医团队成员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组成,团队工作中要求每位团队成员掌握知识要全面、广泛、尤其是对慢病病人的管理,要求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其中,中心继续教育的开展正好为医务人员全面掌握知识提供了平台,护理人员通过全面的继续教育学习,丰富了医疗知识,在家医团队的工作中更得心应手,并能在团队中起到主导作用。
2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继续教育管理后,社区中心护理人员职称普遍提升,社区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培训机会增多,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及急救水平得到提高,继续教育达标率也大幅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护理人员在团队工作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
总之,通过继续教育管理,使得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3]。
参考文献
[1]邢梅.社区护理人员103名综合素质培训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xx,17(15):105-106.
[2]陈继红.社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xx,17(5):90-91.
[3]赵兰,周莲.加强护士继续教育提高临床护理质量[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xx,5(8):502-503.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2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选拔和任用人才有莫大的裨益,企业管理者也一直在寻求更合理更适应时代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以期使企业更加强盛。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对人力资源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的管理。外部管理又分为分配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管理和协调人力资源互相之间关系的管理,最终目的在于使所有的资源都达到最佳的性价比,使人力资源得以发挥最大的效用。对于内部要素的管理,主要在于对人力资源身心健康的管理,以及培养其为组织服务的意识,与人合作的意识,以期其能够为达成组织的目标服务。
二、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又分为两方面的内容,包括社区管理和服务。
2.1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旨在利用社区的各个单位部门,以及其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来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宁,保障社区的利益,促进社区的发展。社区管理还涉及社区内大小事务的管理,协调人事关系的管理等。社区事务一般较为琐碎,并且关系的都是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并不涉及重大利益问题,且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
2.2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归根到底是一种公益服务,是社区为了居民生活发展,召集或者安排人力资源为社区居民无偿提供的服务。其中包括针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主要指给高龄老人提供晚年养生,休憩放松的娱乐服务,为老人疾病恢复提供的保健服务,为老年人或者幼龄儿童排忧解闷的爱心服务,以及对低龄儿童的管照服务,为心残疾的人提供的便利服务等。还有针对普通居民的便民服务,从百姓的衣食到住行方方面面都有详细的服务规划,还有帮助子女接受教育的服务和婚丧嫁娶的服务。至于社区发展方面,社区内还有专门针对企业,机构建设的服务,主要面向失业人群以及就业困难的人群,社区将会提供专门的就业指导培训,以期减少失业率,为社区的安定作出努力。社区的治安服务也不可小觑,稳定的治安环境是社区长足发展的前提,因此这项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
三、社区管理服务的要求
社区的管理服务有三方面的要求,分别是精细化,有效化和常态化。首先,精细要求社区的管理服务要切实把握民生动态,让社区的'服务管理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分工明确,事物无论大小都要有层次条理,解决问题力求公平公正,尽量以社区整体利益为先。有效化是社区办事权威性的体现,要求社区出台的规章制度必须行之有效,社区单位的管理也要能够服众,服务管理要做到有效,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认真听取民众意见,真心为民办实事。常态化要求的就是各项管理服务应当深入民心,并且真正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能够事无巨细,切实将居民的问题处理妥当。并且这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政策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能因为时过境迁就不了了之。要做到以上三点,还需要社区管理人员兢兢业业,不拘泥于经验教条,于是灵活处理,随机应变。社区管理人员应当秉持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以身作则,赏罚分明,将社区的管理服务落实到位。
四、结束语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已经深入寻常百姓家,社区的运转也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的调配,优秀的管理者应当深谙用人之道,使人才能够合理任用。社区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贴近民生的课题,只有真心为民办实事,一切为了社区的稳定和发展,方能做好这个课题。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3
一、背景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发展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基层政府委托事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这些对基层社区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社区基础管理,而且要求以居民需求出发,通过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手段做好智能管理。
北京市东城区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创新打开了智能化管理城市的新思路,不仅提升了基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办事效率,而且提升了居民宜居环境,是促进和谐社会与智能管理的有益尝试。
北京市政府在"科技北京"发展战略中提出:"提升民生科技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医疗卫生、旅游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做出切实贡献。"这些要求基层政府管理部门进一步开阔管理思路、丰富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率,不仅要提升城市管理能力,而且要求进一步细化到政府最基层管理单元--社区(行政村)的管理方式及手段。
据统计,北京市共有230余个街道,下设6600余个社区(或行政村),这些最基层政府的管理部门是最接近社区居民的组织,它们工作的效率,以及结果直接代表了政府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它们给社区居民的感受是最直接体现政府规划及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这就要求社区的管理更加智能化、更加自动化、更加人性化。
二、设计思路
以往单纯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体现智能管理的思路,本文作者认为要实现社区智能管理,就应该包括社区职能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居民互动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方面一体化设计才可能实现社区智能管理。
本文作者尝试用"服务设计"的思路去开发和完善社区智能管理体系。
服务设计可以简单归纳为是以使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运用创造性的、人性化的、客户需求出发的、提升客户感知的一种设计方法,是确定服务提供的`方式和内容的一种过程。有别于传统的工业产品、电子产品和生活日用品,服务体系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概念或一个思路,而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品,但也是能给使用者带来客观感受的方法。因此,服务产品也可以说一种特殊的"体验产品"。这种将服务和设计结合起来说是设计学中比较新颖的课题,也是服务学和设计学中一个交叉领域。服务设计作为一门学科,不应当孤立的看待,而应该同服务开发、管理、运营和营销结合起来,和一般的管理活动相比,设计活动具有更强的观念性和基础性。对于服务产品设计,目前各国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统一的是服务设计包括下面几层涵义:
1.设计活动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
2.设计活动包括产品本身设计和产品提供过程的设计两方面内容;
3.设计活动本身是一个转型处理过程;
4.设计活动始于设计理念的形成,结束于设计理念被转化成各种具体要求。
三、解决思路
从服务设计的理念,以及用户需求分析智能社区管理系统应包括的内容为:
1.社区职能管理
(1)建立有效地社区数据采集方式,实现快速录入与电子化管理;
(2)建立有效地社区数据管理体系,实现社区数据分析与数据共享机制,减少重复采集, 提高社区数据管理效率。
根据上述两点需求,在社区职能管理方面,政府人员的工作可描述为:每个社区管理人员日常对负责的区域进行巡检,一旦看到公共设施的损坏或缺失等情况时,就会使用定制的无线手持终端进行现场拍照(或者录制音频/视频),填写电子表格,然后立即通过无线网络把照片(音频/视频)和表格实时发送到社区管理监督中心的监控平台。
根据工作性质和要求,社区管理人员的职能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主动上报信息(事件)和被动接受工作任务两项。
具体的客户需求可分离成如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社区管理人员通过手持终端,可以把现场的图片、视频/音频文件、数据表格信息、城市部件信息通过无线数据网络发送到社区管理监督中心。
第二,根据需要,可以通过手持终端参加由社区管理监督中心发起的电话会议,人数可能从几人到几十人不定。
第三,社区管理监督中心可以向社区管理人员群发一些文字或者图片信息,如会议通知等。
第四,社区管理监督中心可以实时获得社区管理人员的位置信息并显示在GIS大屏幕上。
第五,社区或街道领导可以通过无线或者有线的方式,很方便地从社区管理监督中心获得所需的监管报告信息或者城管员的当前位置信息。
2.社区便民服务
(1)让居民清楚地知道可享有哪些社区服务,如何享受社区服务;
(2)有效地评估体系,对社区服务商进行评价,实现优胜劣汰。
3.社区居民互动
(1)政府-社区:有效地任务下达和社区工作的委派,提高社区工作效率;
(2)社区-居民:综合利用社区里的电子屏、用户手机、网站论坛、电视等媒介,进行社区信息发布;
(3)居民-居民:建立一个社区虚拟论坛,通过线上互动促进线下社区居民间的邻里关系。
五、建设方案
在实现上述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分别从社区职能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居民互动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电子化智能系统改进的建议:
1.社区职能管理的设计
(1)建设要点。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沉淀;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社区工作执行力,改善数据准确性。
(2)拟建设项目。
①社区工作执行信息化--利用IMS即时消息平台实现信息采集和互动;信息互通--利用飞信将政府、居委会和社区服务人员互联执行审核--对执行情况通过飞信进行管理。
② 社区信息采集创新化。基于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采集--利用平板电脑或手机终端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全面集成采集--采集文字、数字、录音、录像、照片以及位置信息。
③ 社区数据"云计算"中心。数据整合--整合民政非政务数据;数据沉淀--集各种填报表格于网上;数据共享--发展数据分析和数据共享。
2.社区便民服务的设计
(1)建设要点。利用政府公信力公布社区服务标准和菜单;①利用居民力量开展社区服务评价;②开放服务能力接口,吸引基层与社会参与。
(2)拟建设项目。
①社区服务菜单;服务门户--建立服务菜单,推荐服务标准;服务体系--对政府投资或政府管理的服务利用网络和飞信进行全程监督;服务平台--提升"96156"由热线为服务热线、质量监督、精品服务管理的综合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平台。
② 社区服务评价系统。服务检索--建立社区服务的"淘宝"网,协助居民、社会双向沟通;服务评价--建立评价网站,通过居民评价,规范服务体系。
3.社区居民互动的设计
(1)建设要点。
①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善政府宣传;
②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居民互动,发展社区文化。
(2)拟建设项目。
①社区宣传信息化;社区电子屏 --统一发布、多媒体、低碳;网站升级--"96156"社区网升级互动;互动高清电视--利用互动高清电视进行宣传。
②居民无线服务网络。无线网关--与电子屏互动,收集居民信息;个人信息门户--市民主页、社区彩信报等内容。
③网上虚拟社区。虚拟社区--利用博客、互动游戏等虚拟社区功能促进居民互动;居务频道--由居委会牵头,开辟居务、子女教育、社区医疗等频道推进社区发展。
六、结语
在分析北京市社区现状的基础上,以基层政府管理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服务设计的解决思路,从社区职能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居民互动三个方面深入分析需求环境,通过统一职能管理系统整体解决现状中存在的效率较低、手段单一、方式落后的社区管理方式,及时发现社区智能系统出现的问题,可以协助基层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全面监控社区居住安全环境、提高便民服务手段、及时响应居民服务需求、加强居民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实现和谐社区与智能社区环境。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4
随着人们对我国社区生态旅游的不断推广,社区生态旅游市场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但目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还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问题,进而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其促进社区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
社区生态旅游与常见的个人旅游和集体旅游具有较大的不同,其主要是以社区内的居民为主体,并且在维护居民利益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居民在旅游的同时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使旅游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目前对于社区生态旅游还没有进行大范围推广,而且其管理的机构也不固定,管理比较混乱。所以需要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使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得到完善。
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居民的主动性不强
社区生态旅游与以往常见的旅游形式存在诸多的差异,表现为社区生态旅游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然后以社区作为单位确定旅游活动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目前社区生态旅游仍然无法得到普及,究其原因在于居民的传统观念还未转变,其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在社区生态旅游的时候常常处于比较被动的情况,而且决策没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导致社区生态旅游的目标不能实现,最终影响了社区生态旅游的有效发展。
(二)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这也给旅游地区的文化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了生态破坏,阻碍了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因此社区生态旅游需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使生态环境和文化得到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管理者以经济利益为主,过度开发生态旅游,使得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例如某个文化古迹较多的地区在没有实施开发之前,当地居民的生活处于比较传统的状态,但是在进行开发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居民会纷纷加入到旅游活动当中,从而逐渐减少了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导致自身的文化特色也逐渐消失。
(三)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善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方面长期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使得旅游业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各大旅游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源,纷纷进行低价竞争,使得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其次旅游附加产品的创新能力比较差,使得旅游的内容比较单一。而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提高居民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度。但是因为事先常常会安排固定的行程,使得社区生态旅游逐渐与以往的观光旅游趋于一致,其特色逐渐消失,无法完成社区生态旅游的设施目标。
在具体的管理方面,旅游区的管理是由林业以及其他建设单位共同管理,但是在行政管辖方面却由当地政府进行管理,这样导致旅游区与社区的融合存在许多问题,使得社区旅游无法得到重视。
二、改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社区居民的主动性
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社区旅游管理的完善。首先需要收集居民们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合理评估,然后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应用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当中。其次可以建设一个社区交流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居民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一些重大的改革制度发布在平台上,使居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最后要设立一个问题协调处理部门,及时了解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
只有达到将利益进行公平分配的目的,才能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顺利发展。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政府要提高对利益分配的重视程度,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使居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其次要改变以往比较强硬的管理观念,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居民们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生产经营,使居民经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最后政府可以和信贷企业或者银行进行合作,使居民可以顺利得到一定的信贷服务,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展,从而让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三)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
在一些比较偏远的旅游地区,当地居民之中多数为老人和孩子,青壮年比较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关于旅游的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需要根据这个问题,在进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时候,实施旅游知识培训,提高居民的旅游知识水平,使其可以在追求经济收益的时候,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通过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加入到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
三、结语
由于我国目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居民的针对性不强、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善等,严重影响了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与完善。因此需要根据这些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居民的管理积极性、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居民的旅游意识等,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快速发展。
【社区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02-04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通用20篇)11-02
如何管理企业的论文11-28
管理系统设计论文03-28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09-06
酒店管理论文11-03
关于工商管理的论文11-03
创新管理论文11-04
项目管理论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