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论文

时间:2024-07-05 15:24:33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供应链管理论文(锦集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供应链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供应链管理论文(锦集15篇)

供应链管理论文1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当前物流业管理中最先进的商业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本质是从更广的角度考虑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调与合作,以便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和效力。供应链物流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最困难、最丰富的部分,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本文分析了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含义。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物流的区别;当前中国物流业面临的挑战;本文在传统物流转型、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和优化措施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业如何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传统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要性;优化措施;

  介绍

  全球物流快速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集群之间的竞争。传统物流模式的规模和成本优势已经被供应链的优势所取代,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决定了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演变成了供应链的竞争。目前,中国物流市场买方市场的特点是明显的。大量中小民营物流企业涌入物流市场。同时,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部门。企业间的同质竞争更加严重。非常规价格竞争对物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此外,国外物流巨头加快了在我国的扩张。此外,它们在资金、设备和服务网络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也对我国物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国内物流企业必须自力更生,不断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向物流供应链管理方向转变和发展,使工作流程和管理结构更加灵活透明,提高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持续发展。

  1、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及其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区别

  1.1供应链

  供应链围绕着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供应链形成了一个功能网络结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从原材料的购买开始,到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生产,再到通过销售网络向消费者交付产品。它涵盖所有关联企业,不仅是连接物流行业所有参与者的物流链、资本链和信息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使物料通过加工、运输和包装等过程在供应链中增值,给企业带来效益。

  1.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一种集成的管理理念,它实现了供应链中物流的规划和控制功能,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业务流、增值流以及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和控制的过程。供应链管理包括采购、制造、销售、仓库管理、运输、仓储和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是关注用户服务水平与总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使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实现供应链中所有相关企业的目标。

  1.3物流供应链管理

  物流供应链管理是针对物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物流供应链管理致力于整个供应链,旨在整合所有物流活动。目标是基于物流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重要性,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库存,在制造端实现零库存,通过供应链中获得的资源的运行效率赋予经营者更大的市场适应性,从而使一切得到最佳利用。

  1.4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区别

  与传统的物料控制运输不同,物流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要求企业集团基于整个供应链做出战略决策。其次,物流供应链管理对库存管理有不同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库存不一定是必需的,但最终只会起到平衡的作用。第三,物流供应链管理需要利用信息、系统化、社会化、一体化和全球化来协调整个供应链的功能。

  2、当前中国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曾经说过,“现在,真正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显然,供应链管理对当前的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国际企业纷纷选择外包产品的加工和物流。这一趋势促进了世界供应链的形成。因此,外包需求、系统信息化和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物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企业的生产基地不断扩大,同时对外包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不仅原材料、运输和储存等物流流程需要外包,库存、供应商管理和回收维护等供应链管理也需要外包。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流管理概念,而是供应链管理对系统信息(如反馈处理的透明度和及时性)更高、更完整的要求。我们必须承认,物流业正在全面转型为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商。因此,可以与相关行业合作,从外包需求、信息化和安全三个方面入手,从第三方物流入手,逐步整合功能资源,进一步提高整合管理水平,进一步顺应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趋势。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物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基础,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核心。供应链的有效管理需要物流系统的有力支持,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推动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外包需求,加强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基础。

  3、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3.1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

  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协调运作是前提。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就不能按时交付。顾客的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材料途中的障碍将大大降低供应链的合作功能,因此连接应该是无缝的。

  3.2有效减少总库存

  在物流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关联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加强了沟通,促进了合作,有利于整合管理,有效降低了各关联企业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各企业的总库存。

  3.3缩短企业订单的处理周期

  订单处理是物流企业业务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缩短订单周期可以缩短整个生产过程的周期。据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America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ssociation)统计,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将订单处理周期平均从6-5天缩短到4-3天。

  3.4缩短现金周期

  现金周期决定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缩短现金周期对提高企业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流程来缩短库存周期是缩短整个现金转换周期的有效途径。西欧和北美的调查数据显示,物流外包和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缩短现金转换周期。

  3.5提高服务水平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企业将尽快掌握真实的用户需求和准确的'需求。整个企业的供应活动将基于真实的市场需求。在这种环境下,物流顺畅,对于企业来说,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向用户供应商品,激烈的竞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3.6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供应链管理由网络技术支持。成员可以及时获取和处理信息,加快了运营过程的重组能力,从而增强了整个系统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4、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迎接挑战,提高物流效率,物流企业采取相应的策略优化供应链管理。

  4.1传统物流企业应积极向第三方物流转型

  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服务由供应商和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的商业模式。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总体而言,我国物流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可以说,物流服务仍然只停留在工作链的某些节点上。它并没有真正实现从材料供应到商品销售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也没有实现真正的集成服务。物流企业应树立大流通理念,积极推动自身向第三方物流转型,向物流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中国物流企业的运营不仅要停留在传统的储运环节,也不能只满足供应链中某一环节的服务。应努力拓展物流供应链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新的服务业务。只有在现有传统物流服务的基础上向两端延伸,企业才能做大做强。物流企业需要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以物流需求者为上帝,诚信服务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原则,也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关键。物流需求者最关心的是第三方物流:物流服务的价格;物流服务的内容;物流服务效率与服务态度。服务的效率尤其重要,例如及时交付和及时报告货物过境和到达等信息。不同的物流需求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应该根据需求方的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4.2物流企业应利用供应链整合的理念优化内部业务流程

  虽然大多数传统的物流企业流程都有基本的物流业务,但它们没有良好的计划和组织,没有共同的目标,在非统一管理方面也有很多缺点。通常有几个方面:运输批次和路线不合理,导致物流成本高;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满足客户和货主的要求;业务环节太多,流程复杂,不利于企业准确掌握途中或图书馆的商品情况;不完全的流程外包和合作导致了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例如,当一批货物从a地运输到b地时,它必须经过各种物流功能和运输方式的移交,这意味着必须找到许多物流公司来完成一批货物的任务。显然,这种运作模式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不一致。由于这些物流服务的供应商没有整合,他们无法达到缩短时间、降低成本的目的。当前物流市场是由客户驱动的,客户的感知价值是客户选择企业和服务的关键。因此,当前物流服务市场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许多物流企业无法得到订单;另一方面,许多理解和接受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客户找不到理想的物流企业。这是因为许多物流公司无法为他们提供综合服务计划和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因此,企业只有运用供应链思维升华管理理念,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发展为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商,才能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物流企业希望利用供应链集成的思想来优化其内部业务流程。他们需要从客户出发,以物流业务为核心,注重提升客户价值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实现订单、采购、仓储和配送的一体化。在转型过程的基础上,增加增值服务项目,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高效率、高收入的战略目标。

  4.3建立适合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支持技术水平

  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及时更新。从某种角度来看,现代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物流信息之间的竞争。物流企业与供应链中的任何节点企业都需要信息沟通。供应链涉及物流企业内部和之间的各种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位于不同架构的平台中。因此,在实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数据的集成也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应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安全物流数据信息平台。供应链中的客户能够以安全便捷的方式与供应链中的物流企业进行沟通。优秀的供应链信息平台,用户登录时可以立即识别自己的身份和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最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整个供应链系统顺利连接起来,形成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链。

  就我国当前物流发展而言,物流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首先要实施物流信息化,实现信息同步和资源共享。中国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先进技术的运用。他们应该为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提供最先进、最合理的技术支持。为了创造企业优势,企业必须促进信息采购的垂直深入发展,进一步改革和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因此,企业有必要对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储运的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采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实现运营的优化重组,从而有效协调和控制物流流程,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显然,信息支持平台为企业改善物流管理、实现供应链理念、创造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全球物流供应链的逐步加强,我国物流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呈现出较高的增长势头。然而,由于人力成本增长和人民币升值的制约,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减弱。一直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竞争力的中国物流企业发展面临困难。然而,物流供应链的高成本不仅不能缩短中国产品交易的周转期,还增加了供应链的运营风险,增加了额外的产品成本,降低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根本上削弱了中国物流企业的增长势头。“华山只有一条路”。中国物流业必须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最高的经营水平——供应链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从而降低中国的产品成本,增强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如果国内商品强劲,物流业将腾飞。

  参考

  [1]刘辉.供应链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xx.07.

  [2]冯耿忠.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交通大学出版社. 20xx.11.

  [3]陈艳.王连岳.《供应链物流整合战略实施要点分析》,企业经济.20xx.06。

  [4]许张艺.基于供应链整合的物流敏捷性实施机制研究,20xx

  [5]李秦征.供应链采购物流诊断研究——以某公司供应链采购为例,大学学报,20xx。

供应链管理论文2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从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只是依靠企业自身努力,不足以在市场环境中获得足够的优势。为了应对熟悉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又是互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出现,通过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相互协调补充,使供应链各环节都平稳运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对市场环境也要不断的适应,要求管理人员要将供应链管理意识竖立起来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

  (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

  (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

  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核心业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其它业务则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服务单位处理。而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的建立,使企业间形成动态联盟,在供应链运行机制下完成各项业务。然而,供应链在运行状态下,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势必会存在,这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存在与形式,而信息合作不会出现。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则会促使合作的失败。由此可见,协调机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企业竞争中,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是重点,消费者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只有全力合作,才能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供应链运行中企业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通过协议式合作,对资源、信息进行共享,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最终使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均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之,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间的竞争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要求对管理战略也要不断创新,实现动态化的供应链模式。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合作信息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机制,才能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稳定运行。

供应链管理论文3

  摘要: 供应链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描述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特征及与传统库存管理的区别;描述分析了目前流行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JIT库存管理策略、VMI库存管理策略、JMI库存管理策略、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并描述了各自在库存管理过程的优缺点。

  关键词: 供应链库存管理;VMI;JMI

  0 引言

  自供应链管理理念出现至今,供应链库存管理一直是管理的焦点之一。一方面由于库存管理本身对企业经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库存费用将占库存产品的20%-40%,库存成本降低将会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库存管理本身特殊性,供应链本身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它是由无数个具有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特征的企业主体构成,那么如何实现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使供应链库存管理优化,并取得供应链竞争优势,成为历来管理学者及企业家的最大困惑。

  1 供应链库存管理特征

  几乎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库存,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从半成品到产成品,从生产到销售。为获得市场份额、维持客户服务水平,供应链成员企业,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库存。根据库存在供应链中不同环节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生产库存、循环库存、安全库存、季节性库存、促销库存和投机性库存等。

  供应链库存管理同传统库存管理相比他们之间既有相互关联部分,又有明显的区别。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如ABC库存管理法、CVA库存管理以及一些订货方法,在供应链库存管理具体应用中依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供应链库存管理同传统库存相比具有明显特征,如管理集成化,供应链库存管理将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的库存看成一个整体统一管理,而且将库存与物流、生产、销售等相结合进行管理;资源范围扩大化,供应链库存管理将链中所有节点企业资源看作一个整体,资源管理的范围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了企业外部,从而使供应链内资源得到统一规划充分利用;企业间关系伙伴化,供应链库存管理中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因此供应链中主体企业间为了实现最终客户利益,企业间关系得到加强,供应链中各主体企业通过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共同致力于降低库存整体水平。

  2 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2.1 准时制(JIT)库存管理 准时制最早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提出了的.一个管理理念,准时制(JIT)库存管理是准时制管理内容之一。准时制库存的核心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储存恰当的物品。目的就是减少浪费,实现零库存,同时又保证下游环节的使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压力下,要求供应链中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按照下游要求的时间、数量、结构、质量及其它条件组织协调好各项工作。准时制库存同时也需要准时制采购、准时制生产等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优化。

  准时制库存管理是一个优秀的库存管理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同时也可以在其他方面获益,如零库存、零设备故障、零机器调整时间、零缺陷、零废弃、零浪费等。当然准时制库存管理的硬伤在于难以解决突发事件,如低库存会导致原材料的供应不及时。

  2.2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VMI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针对传统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对库存管理各自为政,导致库存需求预测放大及库存费用居高不下的现象而提出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VMI定义为“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由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根据下游企业的物流需求计划、销售信息和库存量主动队下游企业的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库存管理方式。”

  VMI实施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库存水平,而且可以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使供应和需求双方达到双赢。优势:①需求方可以省去经营中相应产品的库存相关多余环节,专注于提高服务水平;②供应方掌握库存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③供需双方进行信息共享,供应方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销售信息并做出预测,减少不确定性;④可以实现需求方零库存,同时降低供应链整体库存水平。

  当然在实施VMI策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①上下游企业间协作水平有限,限制了双方合作;②需要企业间较高的信任水平,实现信息共享和企业间的集成和协调;③VMI实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供应链总库存水平,但风险转移到了上游企业身上,因此要求在协议制定过程中考虑的风险分担。   2.3 联合库存管理 JMI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是一种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库存管理模式,克服了VMI系统的局限性和规避传统库存控制中的牛鞭效应。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联合库存管理定义为“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制订库存计划,并实施库存控制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式”。联合库存管理实现了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力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把供应链系统管理集成为上游和下游链两个协调管理中心,库存连接的供需双方从供应链整体的观念出发,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实现了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从而部分消除了由于供应链环节之间的不确定性和需求信息扭曲现象导致的供应链的库存波动。

  JMI实现了供应链中供需双方之间共同管理库存,促使双方可以实现共享利益同担风险。具体优势体现在:①成本优势,JMI实现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之间在库存方面实现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实施JIT采购、JIT生产、JIT库存,同时通过第三方管理库存也可以实现规模效益;②信息优势,JMI促使企业间形成战略联盟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建立信息共享,及时准确地获取市场需求信息;③供应链优势,实施JMI可以有效获取供应链竞争优势,减弱牛鞭效应、减少信息不确定性及减少信息不对称性等供应链固有的隐患。尽管通过实施JMI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风险,但不足之处在于协调JMI需要较高的协调成本,而且企业间的合作要求很高,必然会产生比较高的运营成本。

  2.4 多级库存优化管理与控制 供应链中各主体企业都存在库存,上述几种管理策略:JIT库存管理、VMI库存管理、JMI库存管理都是建立在企业独立库存基础上,对供应链库存管理进行局部优化。为了达到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整体优化,有些学者和专家提出了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所谓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是指以供应链总的库存成本最低或供应链总的库存周转时间最短为目标对整个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库存管理方法。

  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供应链多级库存管理,管理方法按照控制管理的集中程度分可分为中心化多级库存管理,主要是把库存控制的任务交由核心企业来完成,协调上下游企业的库存活动;非中心化多级库存,也称之为分布式库存管理方法,是把供应链库存分为三个成本中心,制造商成本中心,分销商成本中心和零售商成本中心,各自根据自己的库存成本做出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亚春.基于JIT理论的供应链采购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20xx(09).

  [2]唐宏祥.VMI对供应链性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管理学,20xx(4).

  [3]曹庆奎.供应链多级库存成本优化与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xx.

  [4]彭建强.基于CAS理论的企业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xx.

供应链管理论文4

  摘要: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竞争力,亟须建立现代化企业物流的管理系统。在对现有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基础上,采取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对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地加强,全方位的规划,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流通加工、仓储、运输配送、回收加工和包装等物流信息进行整合,并且构建和健全物流管理的信息系统,对物流管理的流程和标准进行规范,从而提高物流的管理成效与行业服务水平,使石油企业内的物流成本有效降低,对行业资源进行充分的优化和整合,以此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供应链背景下;石油企业;物流管理

  1引言

  伴随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能源企业相互间的竞争在逐渐的升温,所以我国石油公司需优化生产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石油企业需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创新物流管理的模式,企业物流成本的合理有效控制可以增强企业的整体利润,是提升竞争力的良好办法。石油企业现代化物流系统指的是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全方面的规划与整合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整合流通加工、仓储、包装、回收加工和运输配送等物流信息,以利于石油企业提升物流竞争力。

  2供应链的管理

  供应链管理指的是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优化和协调,主要优化协调的内容包含: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实施计划和控制,对这些内容进行组织协调和优化,以此有效达成各环节间的信息交换,保证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有效减少企业物流的管理成本,加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服务水平,减少交易成本,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的。与以往企业管理相比较,供应链管理主要突出的是整体集成和协调功能。其属于全新形式的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中规定,各节点的企业需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中心实行信息的共享,构建战略性的伙伴关系,以利于有效达成协调经营与稳定性的供需关系。是一种各环节紧密衔接的完整性的链条,供应链的管理主要突显的是各个节点企业,相互间利用合作与协调来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供应链实施集成化的管理,以此达成双方共赢的主要目的。所以,供应链形式的管理重点突出的是合作、双赢、和集成三个管理理念,同样也是贯穿于供应链管理整个过程中的中心性思想。供应链式的管理重点涉及四个领域,包含:生产计划、供应、物流与需求,其主要是以集成化的生产计划作为重点指导,以网络技术来作为支撑,以供应、销售、生产为中心来执行的,生产的.过程属于核心链的主要部分。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石油企业,利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当中的无缝连接,实现集成管理,各个节点中的企业需相互间有效的合作,协调性的发展,信息可共享,使石油企业的库存更加安全,有效降低物流的成本,提升物流系统的应变能力和整体服务质量。在供应链的管理基础上,石油企业可利用电子数据的交换系统与计算机,来对供应商和销售商、客户进行信息共享,供应链中所有参与的企业可以精准的对企业内的库存数量与库存的变动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通过使用供应链管理以后,石油企业能够对整体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减少物流成本的投入,增大竞争力。

  3供应链下石油企业物流管理

  3.1供应链下石油企业物流系统的构建.物流管理是各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内容,石油企业中物流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对油田的物资供应系统进行纵向的整合,各个节点中所有企业之间需构建优良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实施集成化的管理,实行集中性的采购。通过使用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横向一体化物流管理来对物流信息进行分享,结合具体的需求量,来合理地构建配送中心,充分降低库存量,对运输配送方案进行相应的优化。通过使用新物流技术,来对物流环节进行相应合理的优化,让物流可以高效、快速的确保油田物资的需求数量。物流可划分为:供应的物流、销售的物流、生产的物流、回收的物流、废弃物的物流,从原材料采购到存储,再到加工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物流管理始终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对物流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可以良好的提升供应链价值水平。因为我国现时期石油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大,部门也比较多,建立石油企业其现代化物流管理系统需使用分层规划与有序实施的办法。管理部门,在构建石油企业其物流系统发展战略的时候,需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分类控制的措施,并且使用动态调整的策略。集中统一管理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构建库存的信息库,对全部在库的物资进行统一性的管理。通过使用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良好的控制重复性的采购,充分提升仓储设施的有效利用率。分散控制是指通地各个物资公司,参照业务需求来行使库存控制权。在此同时石油企业还可以构建现代化物流管理系统保障制度,例如,供应商的评价标准,采购的制度、运输配送的制度与物流成本的核算制度等。

  3.2供应链下石油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石油企业的物流系统因为发展原因,使其存在一些不利的问题,重点包含:物流资源的分散、物流的管理中有隐性成本存在、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缺少物流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构建企业的现代化物流系统,是指需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提升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功能。实行物流管理,主要目的是,需在低成本前提下,为客户供应高水准的服务。以这一目标作为参考,物流管理需解决好最基本性的问题,确切地说,便是将适合的产品和适当的数量及适合的价格,在恰当时间与地点条件下供应给客户。为此企业该选择何种物流的经营模式来达成这一目标,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结合物流对于企业发展所形成的影响程度与企业的物流管理实力,可提供四种方案,以供合理的选择。

  (1)物流的自营方案。物流自营指的是在供应链的系统当中,企业通过对自身现有物流资源进行利用,自行的组织与管理物流的活动。物流的自营方案对于企业主动权可以良好的掌握,可以有效做到精准、及时的供货,确保服务的质量,在此模式下,企业同样也会随时地向仓储和运输公司交易服务,然此类服务只属于分散性的物流功能。使用物流自营模式的一类公司,通常对于物流管理的能力都会相对较强。

  (2)物流的外包方案。物流外包指的是在供应链当中,企业通过合同的形式,把一些或是所有物流的活动,委托于具有专业性的第三方的物流公司来协调完成。企业运用物流外包的模式,主要是为了可以获取多数的效用价值,降低固定资产的投入,加快资本的运行。如企业本身物流措施比较有限,那么使用物流外包的方案,可以提升企业的柔韧性,增强服务水平,减少成本的投入,提升效率,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物流外包模式中不足的地方是企业会去对于服务或是产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增大企业的正常生产与收益分配的不明确性,增大企业获取利益的风险,所以,我国企业的物流外包只限制在作业性的物流活动中。通常所用的物流外包方式主要有外全部外包或是部分外包两种物流外包。

  (3)物流的联盟方案。物流联盟属于企业构建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协作联盟的物流体系,各企业在物流当中开展战略性合作,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享受利益、优势相互补育,构建稳固合作的关系。物流联盟不但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还可以保证各自物流的独立性。运用物流的联盟方案需要企业物流管理的能力要强。

  3.3第四方物流.这类物流也可称其为咨询商物流,主要指的是第四方物流企业运用所特有的物流知识与信息技术,来对企业全部物流资源、技术、能力实施集成、管理和整合,为企业中物流运作供应相应的指导。第四方物流,可以供应完善的一整套供应链方案,可以为需方物流、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供应物流的解决方案,进行物流的规划,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完善。第四方物流规定对于区域性或是跨区性的物流资源实施集右和总的调整,并同时保证可以达成共享,以此实现可以有效地运用社会的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在第四方物流当中,企业物流的经营模式,能够单独选用物流的自营方案,或是物流的外包方案和协作联盟的方案,也可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种或是三种相互结合构成供应链解决方案。

  4供应链下石油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构建

  4.1信息化的构建.建立现代物流系统,信息化是系统中的重点内容,石油企业的物流管理主要是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对石油企业其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完善,构建物流的配送系统,建立国内外物流的配送网,提高物流管理的统一性与集成性。物流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对物流信息进行生成、处理、加工、交换、存储与控制。

  4.2规范和标准化的构建.对石油企业中物流管理其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利于整体物流系统的救命恩人作运行。确定岗位责任,精准的掌握物流相关信息,提升物流系统管理能力。石油企业中的物流管理其规范化建设主要包含物流信息录入、物流管理的操作流程。石油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大,需要使用现代物流的管理模式,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规范标化操作,来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服务的水平。

  4.3自动化的构建.为了提升劳动生产的效率,良好的对物流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控制,石油企业对物流管理自动化加强建设,实时采集、跟踪物流管理信息,提高企业物流的管理水平。物流信息的自动化技术包含:射频技术、无线网、条码技术、车辆的定位技术及电子数据的交换技术。物流管理的自动化,对物流管理实现自动监控非常有利,如此可以良好的提升物流的运营成效。

  5结语

  总之,石油行业属于特殊性质的能源行业,石没企业中应用供应链管理,构建集行产加工、勘探、销售、运输为一体的现代化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能够提升协调合作运行能力,对物流的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增强市场反应力、经济利益,以此来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供应链管理可以辅助石油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地构建,达成集成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吕艳波.我国石油企业现代物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xx.

  [2]骆宏.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xx(5).

  [3]王晓东.浅谈石油企业供应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模式[J].今日科苑,20xx(4).

供应链管理论文5

  【摘要】供应链竞争是21世纪企业间的关键竞争方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势在必行。采购因其特有的地位和重要性,与供应链管理密不可分。本文从供应链管理概述出发,详细说明了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内容、原则和困境,探讨了采购管理对企业经营的意义,并对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策略进行了分析。

  1 供应链管理概述

  1.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关于供应链(Supply Chain, SC)的定义有很多,其中,美国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解释为: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最终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包含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于一切向前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以一切向后的关系,供应链是一种关系的集成;我国学者马士华对供应链的解释则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的链条结构。

  不论怎么去解释,供应链均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价值链,这个价值链包含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它是从客户需要开始,到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结束,所以,这也是一条增值链。供应链管理将相对松散、独立的群体联系起来,通过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增值链。

  顾名思义,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这条增值链进行有效管理。严格地说,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各种信息流的汇总分析,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最终用户整体模式的综合管理。有学者曾总结:20世纪的70~80年代,得市场者得天下;90年代,得物流者得天下;21世纪则是做好供应链管理者得天下,谁的供应链管理做得好,谁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供应链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加强供应商管理,节约交易成本和采购成本;促进企业完善库存管理,降低存货数量和循环周期;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可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1.2 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原则与困境

  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内容涉及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四个方面,包含供应商、用户的合作关系管理,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企业内部与企业间的物料供需管理,产品涉及与制造管理,用户服务和物流管理,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等。

  供应链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内外兼顾。外部企业与企业内部的管理同等重要。第二,纵横联合。材料供应商和最终用户同为关系处理对象。第三,信息畅通。不论是库存管理还是物流管理,甚或是产品需求预测等,都要保持信息畅通。第四,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供应链管理基于合作与信任,链条上的各方共同承担风险、风险收益。

  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同样存在许多困难,如:(1)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较高。企业打造供应链,实施管理的成本较高,普通企业难以承受。(2)部门间的协调难度较大。供应链管理对企业间的内部协调提出了较高要求,实际操作中,会因为部门职能、利益的不一致而增加难度。(3)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增强。供应链管理强调产品的单一性和规模性,面对客户需求的多样性,调整难度较大。

  2 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

  2.1 采购管理的意义

  采购管理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实施有效的采购管理,最直接的成效就是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从第一环节,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据有关数据显示,采购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平均比率为60%,具体如零售业占60~85,计算机业占60~80,汽车业占60~80,电子产品业占50~70,制药业占25~50,服务业占10~40,钢铁业占75%,轻工业占80%,在有色金属工业中甚至达到90%。采购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建立合适的采购方案和价格监测体系,及时调整采购数量,降低库存占有率。

  (2)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采购管理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材料需求信息进行了整合,并依据产品的需求、销售情况制定了细致地生产计划,强化了内部资源的运转效率。各个部门在沟通协调中,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

  (3)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采购管理促进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就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举措。除此之外,采购管理使企业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对产品市场的分析能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是企业外部竞争力增强的重要推动力。

  由于传统采购审批环节多、内部组织成本高、采购周期延长,容易导致存货积压和待料停产等不利影响,强化供应链管理十分必要。

  2.2 供应链管理下采购策略

  (1)完善企业内部的采购流程构造。目前部分制造企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即根据总、分/子公司的不同权限,分为总部集中采购,分、子公司分散收货分散付款;分、子公司分散采购、分散收货分散付款两种模式。

  前一种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但对企业采购管理效率提出较高要求;后一种模式便于分、子公司及时进行采购,但不利于降低企业的整体采购成本,容易各自为战。因此,完善企业内部的采购流程,把两种模式的优点进行整合,提升内部组织的运转效率,是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发展方向。

  (2)加强供应商战略合作关系建设。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从博弈走向合作,与供应商之间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是主要特点。供应商与采购方基于合作互信的'基础上,共同面对市场风险,最小化交易成本、极大化收益,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现实竞争中,供应商有寻求采购方进行战略合作的需要。在

  经济形势不确定性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风险,稳定生产,供应商愿意与采购方进行战略合作,既可以明确市场,又可以减小生产成本,一举两得。同理,当采购方向另外一方供应原料时,也应该积极与对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战略合作关系的建设,有利于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加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达到共赢。

  (3)坚决实现JIT为主要管理目标。所谓JIT(Just In Time,准时生产制)是指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价格、恰当的数量,及时采购物品,这是制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举措。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应该以实现JIT为主要目标。

  通过JIT的实现,降低企业的库存率和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另外,JIT还广泛运用于企业向客户配送产品中,达到提升运行效率的目的。

  3 结语

  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利润源泉,采购管理是其中降低成本的关键一环,所以,企业还应健全采购管理的制度保障,形成良好地绩效激励机制;应增强相关人员培训,配备足够的人员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艳娜.供应链管理下企业采购流程的优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2]罗东.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电子采购系统若干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xx.

  [3]罗伯特M蒙兹卡,罗伯特J特伦特,罗伯特B汉德菲尔德,刘秉镰.等.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xx.

供应链管理论文6

  摘要: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关部门要结合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特征,从预测管控机制出发,对资源规划和预约能力予以管理,实现供应运营管理工作的全面优化。本文对服务供应链协调运营额定管理要素、能力配置以及网络化协调技术进行整合,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运营管理;能力配置;技术服务

  供应链协调运营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专业服务体系中供应商对发生管理以及流程管理等项目予以分析。供应链中心任务中,针对客户最大满意目标,供应链结构和消费性供应链体系予以重视。

  1服务供应链协调运营管理要素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项目的建立和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统筹管理,从根本上积极落实切实有效的控制机制,企业要研发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保证市场主导地位的实效性符合标准。另外,在服务供应链协调运营体系中,服务供应策略十分关键。在全国GDP数值逐渐增多的同时,也要对高速发展的项目予以重视,确保服务领域能实现供应管理体系的全面升级。另外,若是从服务水平和服务前景对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进行整合分析,则要保证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之间建立更加切合实际的竞争机制和应用路径,也能维护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1]。结合中小型服务企业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数据的分析,要借助聚类分析方法对相关参数予以分析,确保服务策略、服务能力以及组织绩效结构更加有效,整体管理结构和控制机制也能顺应供应链条的发展需求,为了进一步对相关功能进行分析和系统化处理,主要的变量关系分为策略条件、服务供应链协调策略、组织绩效三类,三者在形成统一结构后,能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问题,并且保证处理效果和应用机制贴合实际需求,为后续服务链供应机制的全面落实提供保障。在服务供应链协调策略结构中,基础的运营策略模型中,基本框架和实验工具是技术人员在对产品和供应链策略展开描述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项目工作的小型企业样本观察和分析效果存在差异性以及局限性。基于此,只有对不同组织结构和价值管理匹配效果进行分析,才能结合实践对其进行积极的组织绩效,维护管理利润的有效性。相较于精益服务项目,敏捷机制的主要目标就是市场反应能力,要对需求变化予以运行和管理[2]。

  2服务供应链协调服务能力配置

  要维护管理结构和服务水平的配置机制,就要对运营管理内容进行系统化管理和分析,保证具体模块能发挥实际价值。

  2.1预测和资源规划管理配置

  在预测和资源管理项目中,要保证运营过程的有效性,并且在交替进行的过程中,有序维护相关工作的完整程度,在运行体系建立过程中,也要保证处理参数和配置结果的效果符合标准[3]。应用规划管理配置体系,主要是为了有效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进一步规避预测项目出现的低效率问题,集中对预测服务结构进行控制,确保相关服务参数和管理模块能按照资源规划的结构以及业务水平。安排相关机制和控制结构,减少工作时间的浪费,也为员工提供更加便捷化的服务。相较于传统的供应链,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销售预报的效果,要对预测不同网络宽带的实际要求进行审核和评价,维护供应服务链条的完整性,确保多样性和复杂性符合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在服务行业内部,需求并不是处于无限状态,需要得到有效的限制和管理,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整合,并且借助高效柔性资源调度机制对其进行选择和管控,确保处理机制和管理效果能符合标准。无论是何种服务机构,都要将资源规划项目的控制能力和整体水平作为基本依据,提升预测的精确度,确保能对相应偏差内的资源进行有效规划,实现服务满意度的全面升级,且预测精度完全取决于预测方法,只有对其进行适当管理和应用,才能保证预测模式和控制效果最优化[4]。

  2.2预约管理项目

  在预约管理项目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独立分析,预约过程主要是集成商为了有效满足客户需求业务的重要承诺机制,确保客户和集成商之间协议的稳定性。另外,在协议开展之前,对客户和集成商之间要借助协议予以综合性控制,确保协议能在达到目标之前建立政策自检模式,充分评估可行性,并且保证协议中公平和各自利益的完整程度。对于预定管理机制,相关技术人员要保证协议在应用结构中充分发挥其实际价值,建构平衡管理办法,也为客户、集成商之间的协议予以整合,综合落实协议管理措施,对于需要相关人员开展的政策予以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只有保证政策运行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才能为后续各自利益的全面整合提供保障。在维护各个协议之间公平和利益的同时,能实现资源和需求的平衡管理,实现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例如,我国国外车辆宣传项目中,主要应用的是预约快速通道服务项目,能有效提升相关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维修机制,确保具体控制结构能应用在实际管理层级中。综上所述,在预约管理中,要对客户项目、服务器项目等进行储备,并且对客户项目、服务集成商员工监督机制和管理机构进行研究,从根本上对客户执行机制和管理措施予以整合。确保管理机制和集成组织项目符合实际价值,保证履行相关服务框架的完整性更加有效[5]。

  2.3基础能力资源管理

  正是由于整个服务项目具备较高的意识形态,服务集成商针对具体服务也要进行处理和整合,着重对运营效率低以及服务机构拥挤的问题。在对服务机构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也要保证硬性指标、确切性指标予以控制,只有尽量减少资金的应用额度,才能避免客户等待时间较长,提升空暇时间的利用效率。另外,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将服务导向设计为基本人员,对服务结构的服务性价值予以控制。若是从员工表现的分析标准来看,就要对员工的个人表现进行处理,着重对员工和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这对于目标确定落实提供保障,借助软性目标和不确定性目标,维护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能对其产品框架体系予以分析[6]。

  2.4基础合作伙伴管理

  服务供应链条之间的关系就是合作共赢的关系,相关技术人员要积极践行系统化管理措施,确保合作能顺应发展需求,且合作形式的管理结构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在合作程度和信息共享程度逐渐深化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也要对经济价值进行增加处理,确保非线性方式和管理结构贴合实际,一定程度上保证服务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完整性贴合项目运行标准。第一,要对合作伙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类型进行汇总。(1)协作型服务供应商,主要是对服务能力、服务数量、服务空间以及服务质量进行整合,确保相关配置结构能贴合实际需求,也为后续协调作业体系的优化升级提供保障,切实维护管理机制和控制策略。(2)利用采购性服务供应商,能对其服务能力和战略协作机制进行控制,确保成本优势以及控制效果能贴合实际需求,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符合实际标准。(3)要对分销商进行整合,相较于相关项目的运营机制,在分销代理渠道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对集成商结构予以分析,并且提升直销商服务能力,真正落实管理结构的多次管理。(4)要对基本的分销代理机构予以重视,结合实际服务效果和产品销售结构进行控制,确保管理效果和控制机制贴合实际。第二,要建立健全服务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对于实现项目的路径,相关技术人员要想有效对集成化服务供应链进行核心管理,就要保证其关键节点的处理核心较为常规化,借助服务供应链对集成化服务中心予以控制,积极升级管理机制,为后续连接、合作以及项目服务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只有从根本上提高项目的管理效果,才能在提升控制节点时效性的基础上,对服务质量进行整合和分析。第三,要建立顾客资源流程,在基础性流程中,也要对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项目进行管理,并且保证供销机制和产品之间的差距,从而在服务复杂的情况下,确保服务背景的有效性,也能提升相关水平和整体服务双重性。顾客接受相关内容统一进行项目处理和控制,尤其是对客户管理资源的实效性,维护服务质量的确定性以及服务效率。也就是说,在实际改良机制和管理系统运行机制中,从根本上对顾客资源进行系统管理,结合服务项目以及集成结构,要积极践行系统化控制机制,确保其顾客服务集成商能有效建立健全维护机制符合标准流程,贴合服务质量的确定性以及管理项目运行的服务效率,确保针对不同类型的顾客施加行为要符合比准,为后续数据的整合提升提供保障。基本顾客资源流程的主要就在于进一步造就、吸引、维持和系统开发[7]。

  3服务供应链及网络化协调技术

  在系统化协调技术运行过程中,要对具体情况予以综合性管理,确保具体人员能发挥其实际价值,也能为了全面组织结构提供更加有效的经济支撑和资金管理支撑。第一,创造目标消费者,结合目标要求开展具体的管理机制。第二,要引导民众建立服务需求。第三,确保互动顾客信息以及相关材料得以落实,只有对服务质量进行处理,才能为后续工作的整合提供保障[8]。第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项目管控人员,要结合实际管控机制和管理结构予以控制,确保供应链管理研究项目能从倾向转变为效果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倾向供应链演变为结构亚结和实际需求进行整合,并且从根本上实现管理工作的快速响应。在供应链里面,相关部门也集中分析供应链的技术框架体系,也为运营结构和供应链计划运营提供保障,实现多结构适应性的相关要求,将兼容、响应、柔性等作为重要参数。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避免结构不连贯问题的出现,对实际控制结构和应用框架予以系统化分析,确保处理水平和管理策略的完整程度贴合实际,就对项目运行中涉及因素进行处理,需要考虑供应链结构,技术人员也要对执行动态参数等项目建立双向反馈机制,从而实现管理工作的全面运行[9]。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对具体问题进行整合,确保处理效果和应用模型的完整性,为后续工作的系统化优化提供保障,一定程度上促进管理结构的全面化升级,实现管理指标的同时,也为后续体系的建立健全创设良好的条件,促进服务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倩,王子朴,赵治治,等.基于服务供应链的鸟巢赛后运营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xx,25(02).

  [2]刘宇,胡伟.基于价值链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供应链运营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xx,11(21).

  [3]梁蓓蓓,刘奋伟.旅游集散中心服务供应链运营条件探讨——以浙江舟山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1(1).

  [4]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供应链运作成功因素分析——以Coursera为例[C].第九届(20xx)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xx.

  [5]安宝峰.关系质量、联盟能力与企业合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服务供应链视角[D].浙江理工大学,20xx.

  [6]孙朝苑,郭西蕊.服务供应链视角下企业协作的内涵与机理研究——以成都神钢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xx,04(03).

  [7]宋丹霞,黄卫来,徐杨,等.基于服务外包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J].工业工程,20xx,12(2).

供应链管理论文7

  一、研究背景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跨境电商呈现了崛起之势。阿里巴巴和京东都早已把海外购转到了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海外电商也纷纷在海外购方面加力。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跨境电商在中国依旧能持续其快速发展的趋势。怎样提升企业竞争力,使自家企业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是大多数跨境电商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核心要素是供应链。然而,跨境供应链涉及的环节多而复杂,海内外各国的文化和环境又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打通跨境供应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跨境电商的供应链管理

  (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1.跨境电商的物流

  跨境电商的物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国际邮政包裹与国际快递。国际邮政包裹就是利用万国邮政体系将商品运送到国外,它价格便宜,通关能力还强:而国际快递则是由国际快递公司对物品进行配送的方式。(2)海外仓。海外仓是这几年刚新起的,这是企业在输入国建设或租赁存货仓库的形式,跨境电商企业先把要销售的货物都提前送到这个仓库里,当产生跨境订单时,再直接从货仓里把物品拿出来进行配送。(3)边境仓。边境仓和海外仓是类似的,它的方式也是先把要销售的货物提前送到仓库里,当产生跨境订单时,再直接从货仓里把物品拿出来进行配送。只是边境仓不是建在输入国内的,而是建在输入国的相邻国家。(4)国际物流专线。国际物流专线是专门为几个特定的'地区设置的,不是适用于所有地区的,运输的线路、工具、時间都是固定的,就好像我们乘坐公交车和地铁一样。(5)自贸区或保税区物流。自贸区或保税区的物流模式是销售商先将货物运输到自贸区或保税区的仓库里,当产生跨境订单时,再从仓库里拿货,对货物进行集中运输配送。

  2.跨境电商的资金流

  跨境电商采取的都是网络支付的方式,在我国,主要有三大类跨境支付市场:(1)境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这种方式适用于跨境网购和出口电商的情况,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欢迎;(2)境内传统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利用银行网络,可以支持很多业务,除了跨境网购和出口电商以外,他们还支持境外ATM取款以及刷卡消费:(3)境外支付企业,他们涉及的是全球在线收付款业务。

  3.跨境电商的信息流

  (1)跨境电商企业都建立了Intranet,共享数据库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心。利用Intranet进行信息传递,提高了传递效率,扩大了传递的信息量,也更具科学性。(2)一个跨境电商企业与供应商以及生产企业之间都存在着信息流。每个公司的数据格式都不一样,EDI(电子数据交换)可以帮助他们将外部企业的数据格式翻译成自己公司的内部格式,利用EDI来传递信息可以达到快速准确的效果。(3)建立了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就能够将客户的资料整理成档案,还能与顾客进行有效地沟通,收集顾客对产品需求的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为市场导向决策提供依据。

  (二)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1.电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生产和消费过程变得和谐统一,跨境供应链是简单、高效、开放且灵活的。2.跨境电商依靠高度共享和集成的信息系统,以动态链接的形式来建立跨境电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现既高效又准确的信息运输。3.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对各个零售商发出关于商品销售的通知,另外,企业可以收集分析新闻来确定下次的库存数量和进一步的销售计划,通过高效的营销渠道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三)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的缺点: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跨境电商在网络平台和支付环节也随之有了较快的进展,而跨境物流却无法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制约了跨境电商的发展。

  在跨境电子商务中,线上支付的电子化和虚拟性使资金的来源与去向难以查证,有进行虚假交易和诈骗行为的风险,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信息流的渠道有很多,但并不全都适合跨境电商利用来传递信息,一旦选择错误,就会给企业带来负面作用。

  (四)对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1.各国的物流企业要多沟通、加强合作关系,互相配合来促进跨境物流的快速发展。2.企业和政府要通过共同的努力来完善跨境支付体系,并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管,严厉打击欺诈行为。3.跨境电商要仔细衡量选择适合的渠道,并且最优化地将信息传达出去。

  四、总结

  跨境电商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趋势,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跨境电商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三个方面研究分析了跨境电商的供应链管理,并指出了跨境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与缺点,以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给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论文8

  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合适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中非核心业务比如物流管理可以由合作企业来完成,企业通过物流业务外包,可以获得比单纯利用内部资源更多的利润,以及竞争优势。本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分析国内外企业物流外包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主要从物流服务需求方的角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希望能对我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有关物流业务外包的理论问题与实践课题进行初步地讨论、探索。

  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专业物流经营理论的成型,企业物流外包已经成为研讨问题的热点之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己的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企业物流外包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去甚远,制约我国企业物流外包发展的机制因素也有其特性,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企业物流外包现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际工作中都值得探讨研究。

  一、我国物流费用支出状况

  我国物流费用支出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费用支出庞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流费用支出高

  据世界银行的推测,美国的物流成本占整个GDP的9%左右,而中国的物流成本占整个GDP的25%。此外,我国的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鲜活产品占60%左右甚至更多。而发达国家一般将物流成本控制在总成本的10%左右。

  2.库存大,成本高

  由于我国物流速度缓慢,长期以来大量库存成了吞噬利润的“虎口”。目前,工业企业历年累计的数万亿巨额库存不仅难以消化,而且新生的库存商品仍在增加。我国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库存期、生产企业成品库存期和商业企业商品库存期分别为20天、51天、34天。而美国汽车、电子产品和零售企业商品的库存时间仅为12天。据估计,我国的库存商品与GDP的比例高达6.8%,而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不超过5%。

  3.资金周转速度低

  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资金周转极其缓慢。我国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为1.2次/年和为2.3次/年。而相比之下,建立了现代物流体系日本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为8次/年和16次/年。一些知名的跨国连锁商业企业如沃尔马、家乐福、麦得龙等流动资金周转速度达到了20-30次/年。

  4.效率低,物耗高

  我国传统的物流状态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小作坊式经营方式,是一种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组织形式,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物流工程中的物资消耗相当惊人。在传统的'物流框架下,一件商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的消费环节,至少要被搬动、装运几十次。如果实现了社会化的多式联运、一单到底,物流过程中的物耗可以大幅降低。

  二、我国物流外包市场现状

  我国物流外包市场目前尚未成熟,供需关系极不稳定。以下是根据中国采购与物流联合会完成的全国第四次物流调查资料得出的一些结论。

  1.我国企业物流外包市场需求现状

  (1)物流外包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增长较快,第三方物流业有较大发展空间;大多数企业物流需求量处于增长状态,即时性的服务需求也将增多。

  (2)物流业务外包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行业分布特点。从地域上看目前需求主要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行业上看,电子、烟草、医药等行业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平均物流量小于机械及原材料行业企业。

  (3)生产企业自营物流的比例偏高,导致物流业务外包的有效需求还不足。企业物流供应一般都由企业自身或供货方来承担,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的较少,据统计我国生产企业原材料、生产企业成品、商业企业等的物流外包所占比例分别为15%、47%、47%。

  (4)物流外包需求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层次还不高,服务需求仍集中在传统仓储、运输等基本服务上。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其次是市内配送;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一般依次集中在市内配送、仓储、干线运输等。

  (5)物流服务企业目前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难以满足需求企业要求下的整个系统无缝链接,从而达到物流运作的高效率的目标。

  2.我国企业物流外包市场供给市场现状

  我国企业物流外包市场供给市场现状可以说是物流供给能力有效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物流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1)我国物流服务企业规模普遍偏小,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20%左右。并且拥有的物流设施设备及其能力也较弱。

  (2)我国许多生产和流通企业拥有并保留着自己的运输、仓储、装卸服务物流设施,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自身拥有汽车车队、仓库、机械化装卸设备的比例分别为53%和70%、59%和80%、34%和25%,自我物流服务依然是工商企业获得物流服务的重要来源。由此造成企业的运输供给能力还没有达到运输需求规模及网络分布要求,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车辆空驶率平均高达34.70%和38.50%;同时物流企业的仓库供给能力有余,但效率不高,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库房平均利用率为78.50%和76.40%。总之现有的功能性物流企业,运作供给能力要大于物流市场需求。

  (3)从数据来看,物流服务企业的作业能力,以及作业质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统计显示物流企业的单据准确率为97%、配送及时率为92%、货损率为2%。

  (4)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情况有了较大改善,信息建设受到物流企业的重视,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比例已经提高到接近60%。

  三、影响物流外包的主要因素

  1.出于制度和观念的阻碍,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内部员工的抵制: 企业物流外包是对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某些员工目前从事的工作很可能会被第三方物流所取代,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将解雇大批员工,这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一个不小的风险。

  (2)缺乏认识:第三方物流行业相对来说还很年轻,尤其是在中国,一些领先的物流公司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巨大作用。

  (3)害怕失去控制:企业担心,当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却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的时候,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此外,企业还需要在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和依赖多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之间权衡。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会对其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其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为了便于控制,企业应该选择多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但是这种短期行为又会令企业的成本提高或服务质量降低。

  2.物流外包业务有其自身的复杂性

  首先,供应链物流业务通常和公司其他业务,如财务、营销或制造集成在一起,物流外包业务本身就很复杂。对一些实际业务,包括运输和仓储的集成可能会带来组织上、行政上和实施上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公司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性特点,使得把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运作变得很困难。最后,准确地衡量物流成本对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影响比较困难。很难确定物流外包业务到底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潜在的成本好外。

  3.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不成熟也使我国的物流外包举步维艰

  在国内,第三方物流市场相对较新,因此行业发展中难免所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内部管理失控,在其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尚未树立提供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更有在具体外包细节,以及工作范围划分不明确,第三方物流公司却没能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内去完成,或者只是为完成而完成,并没有认真对待。

  四、对我国物流外包市场健康发展的展望

  尽管物流业务外包在近阶段得到迅猛发展,但是未来我国物流外包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提高物流服务供应方服务水平

  这些物流服务方企业必须通过自身成本的降低来优化客户的物流成本,提高运作管理水平,加强规范化管理,明确物流服务供应方的工作范围,要在服务质量、响应速度和费用等多方面争取满足物流需求方的要求。

  2.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

  美国著名物流专家Jack Roser认为:在处理外包时,专业物流顾问与技术工人一样,他的作用比企业领导更重要,合格的顾问能够给项目带来许多领导所不知的东西,他需要去管理维护公司项目设计规划的过程、提供物流需求,以及项目数据,而这些事情常常与外包的成败相关联。企业领导仅仅扮演监督员的角色,如果缺乏具有项目设计和作业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那么,外包营销将无从谈起。

  3.供需双方建立有效的协调交流机制

  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求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的合作也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需要双方经常进行信息交流,加强沟通,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总结

  在全球正在掀起外包旋风的同时,物流外包在我国却还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整个社会的物流效率低下、物流费用惊人。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企业蜂拥而至,如果仍旧保持现状维系大而全的局面,将很难面对来自外国竞争对手的竞争。我国生产及商业企业应该转变观念,认识到物流业务外包的迫切性,及时整合自身优秀的资源,这样才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论文9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模式

  根据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主体及内涵的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1.1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各自为政的,物流渠道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各自管理自有库存,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而且相互封闭。供应链中传统库存管理模式是基于交易层次之上的由订单驱动的静态单级管理库存的方式。

  1.2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ManagedInventory)模式

  JMI模式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模式,更多地体现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Bullwhip(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这种模式下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从而使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能从相互的协调性来考虑问题,保证供应链相邻两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实体对需求预测水平的高度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营过程,而是供需的连接纽带和协调中心。

  1.3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模式

  VMI模式是一种战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种库存决策代理模式。它以系统的、集成的思想管理库存,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同步化运行。在这种库存控制策略下,允许上游组织对下游组织的库存策略、订货策略进行计划与管理,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协议下以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标,由供应商来管理库存,由供应商代理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并通过对该框架协议经常性的监督和修正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的改进。

  1.4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Replenishment)模式

  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JMI和VMI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2.各种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其应用缺陷

  2.1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

  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供应链末端极少的客户需求可能因为“牛鞭效应”,呈几何级数放大成为供应链始端非常可观的原材料库存。这一方面,是实力弱小的供应链始端的中小民营企业所无力承受的;而另一方面,供应链始端原材料成本(这可能包括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管理成本、原材料陈旧成本等)的增加,又会逐级传递到供应链末端,并最终导致供应链末端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同时,这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2.2JMI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

  由于缺乏诚信经营的合作基础、缺乏统一运作的协调基准、缺乏信息共享的兼容机理,联合管理库存对于实力规模相差无几、在供应链上一般处于同等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往往是流于形式、无疾而终。更何况,中小民营企业往往是处于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之中。无论是供应链的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为数众多的合作选择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也难以让任何两家中小民营企业保持长期的、唯一的战略伙伴关系。

  2.3VMI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

  目前,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它最主要的优势是取代不可靠的预测,改进客户服务,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减少安全库存,减少事务处理,把需方和供方捆绑在一起,共享数据。但是,VMI也有一些必要条件,比如只适用于重复性生产;一种物料只有一个供应商;需要严格的保密协议和商业诚信等。而且,一方面供应商可能会因为决策过程缺乏足够的协商,为此付出较高的库存代价;另一方面,制造商也可能因为供应商的唯一性,从而面临因为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供应链中断的巨大风险。最近的一个典型范例就是日本大地震后,受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中断的影响,日本本土车企及欧美车企纷纷作出了停产计划。在欧洲,欧宝品牌于3月21日停产一天;日产汽车英国桑德兰工厂则停工三天;雷诺三星韩国釜山工厂的产量也将削减15%-20%。正是零部件供应商的唯一性,汽车制造商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替代者。比如全球78%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由日本企业供应,几乎全部的LCD显示器偏光片保护膜和大量高科技电子元器件的生产被日本企业控制。据此,全球性汽车市场调研机构IHS公布的报告指出,预计到今年3月末,全球汽车产量将降低60万辆。地震两个月后,全球汽车产量将下降30%。

  2.4CPFR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

  中小企业选择协同式供应链的方式,既可获得供应链带来的协同竞争优势,也可维护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是,中小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对外界扰动所产生的反应程度一般要大于实力和规模大的企业。因此,在外部市场环境干扰和内部不同利益主体间目标冲突的双重作用下,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协同中的复杂性将表现出特有的不确定性、混沌性、多层次、多功能、波动性、非线性和涌现性。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协同的复杂度及难度都增加了。而且,即使在协同式供应链中,也可能存在明显强势的企业,短期利益的驱动也可能使得该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抬头,从而会影响协同式供应链的稳定性。但若供应链中没有明显强势的企业,则该供应链可能面临总体较弱的局面,在和有强势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抗衡时又缺乏优势。

供应链管理论文10

  摘 要: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科技不断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大大提高。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企业管理的,物流便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质量保证也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供应链系统出现后,怎样适应变化并进行良好的调整成为了当下较为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介绍了供应链系统以及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企业物流管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推出的新理念,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为企业管理得到很多侧面帮助,例如企业竞争及人均消费等。供应链系统则是物流管理的延伸,但由于供应链受多方条件限制,使其物流管理还时常有漏洞,所以要对供应链物流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对其进行优化处理。

  一、供应链系统概述

  我们可以称供应链为物料链或者增值链,它是由企业产品的生产到销售到客户的流程以及网络需求组成,也可分别称其为制造商、零售商及客户等。物流系统则是这方面的核心,由业务关系及流程集成供应链系统,其具有整体性功能、目的性、层次分明、企业关系密切、适应力强等特点。

  二、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落后的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不断的推进,现今社会已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而体制改革则在各个领域中进行的如鱼得水,企业管理也在不断的推进,但是物流管理却迟迟没有动作,经有关调查统计,对于传统物流管理运行方式目前尚有企业在运营,且高达我国企业的三分之二。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在我国供应链系统没有受到企业应有的重视,导致使我国多数企业物流管理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由于管理理念的落后,使物流管理方面发展缓慢。导致企业没有做好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工作。对此,应对供应链系统提高重视,改变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使到物流服务有效、快速采集信息,那么企业未来的前景广阔无边。

  2.管理设备不完善

  现今社会发展趋势主要分为设备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两方面,而供应链管理要将这两方面集中到一起,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点,并且供应链管理与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也有较大的关系,根据我国现今技术而言,并不能够达成网络技术与终端客户的高效对接,促使供应链系统无法发挥极致作用,并且因此还造成资源配备问题以及物流成本问题,倘若不能及时有效处理该问题,那么将会对企业的将来发展趋势造成影响,严重则会危及企业的存亡。

  3.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现如今需要的人才则是创新、综合、应用型人才,不仅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工作素养。由于现在对人才判定的增高,导致越来越少的人能够达到企业对人才的期望。总的来说可以把如今社会缺乏人才的原因分為以下几点:在受教期间学校老师家长并没有给予综合性的培养;各企业没有对物流管理提起相应的重视程度,导致工作人员对此类缺乏应有的系统的培训;企业的自身实力不壮大,对于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吸引程度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这也与企业自身实力不达标有关。

  4.不稳定的管理流程

  我国供应链系统实施较晚,导致在国际发展中处于的.劣势地位,使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的差距较为明显。国内企业的问题多数都是由客户、生产产品及提供原料三方关系的不稳定导致。此情况如没有相对应有效的解决措施,不能及时的做出调整,严重影响到物流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物流风险,严重甚至会导致整个物流系统的崩溃。

  三、优化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相关措施

  1.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实质

  对于业务流程都是经过对企业与客户之间详细了解之后作出的。供应链系统也不例外,如需对供应链系统的管理流程加以试用,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要了解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只有彻底了解了供应链系统,才能设计出适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一个是主动在进行工作进程,一个在被动进行工作进程。传统管理模式讲究的是需求方有需求,第一时间去进行工作进程,安排生产(销售)。而供应链管理的不同则是在没有需求方需求时也在按照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工作进程,安排生产(销售)。对此,两点就有着明显的差异,且后者的响应与回应速度比前者要快得多,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优势,对于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也就有了新的思路。

  2.更新管理理念

  想要使企业物流管理得到改变,必须更新其管理理念。物流管理具有一定的服务特性,所以一切皆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对其进行管理上的优化。从而找到适合自己企业法发展理念。具体如下:(1)对于企业的创新发展需建立在客户自身多元化的需求方面,使客户自身多元化的需求从而得到满足;(2)抵制传统的服务模式,并不是说明传统的服务模式的不好,而是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社会发展及人们的日常需求,可对其转变为资金服务及信息服务两种;(3)顺应时代的发展采用与时代相呼应的现代化技术,与客户的联系在平台上建立,多与其进行互动等幽默风趣的交流方式,使客户感觉到新颖,以便稳定客户量。

  3.创新物流服务内容

  “服务第一”一直是企业万古不变的定律,对于物流的服务也可据此来做出相对应的完善与创新。可对其基本的物流服务进行丰富,根据客户自身的需求来制定服务项目,使物流服务具有一定的个性及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对于物流可向信息、资金流法服务方向进一步转变。只有将物流的服务内容改变才能创新出更多更好的服务模式,使其特征更具有现代与代表的特性;加强服务管理制度,培训管理服务的拓展能力。

  4.创新物流服务方式

  现今社会创新物流服务方式已然成为重点项目,我国传统方式在以往一些企业发展当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根据现状来分析其传统方式已然成为过去,我国现今需要更为符合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方式。对于客户的服务更佳的贴切,各领域企业皆受客户的影响来给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基于,所以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于对未来的合作打好基础。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创建较好的关系,使其达到互信互利的交易方式。

  5.强化物流管理技术

  创新物流技术是目前国内项目之一,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已然进入信息化、技术化、互联网的时代,依照当下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无边。未来企业应看清时势,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来进行选择,选择合适的物流管理技术,并且把现有的技术通过与多家企业的探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国外的先进技术实例,进行分析并摸索出一个适合自己的物流技术。

  6.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工作人员永远是一个企业的运营条件,而人才则是一个企业的根本,对于人才各企业则是抱有着广纳贤士的根本思想。对企业的内部员工也开始着手培养综合性人才。可以对员工提供专业的培训交流的机会,对于员工的薪资也可采取个人能力来核定的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在员工进行培训时,对其贯彻供应链系统的含义及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物流管理的工作,从而掌握应有的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物流行业一直处于发展阶段,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一切功劳都离不开管理模式。上文提到的供应链系统则是其中各企业理念变化的根本。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管理而言,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物流管理质量,对于企业今后的综合发展还起到一定作用。基于此,本文研究的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晓婷.试论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17):32-33.

  [2]徐锦程.基于学生职业能力本位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研究[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xx:1.

  [3]李腾.面向地方服务的黑龙江省物流专业应用型本科建设研究[A].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实证研究(上册)[C].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xx:5.

  [4]赵威.基于VaR方法的铁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xx.

供应链管理论文11

  供应链管理近几年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热门的竞争武器。供应链管理不是技术问题,是创造新商机的商业战略问题。Internet的驱动和电子商务的出现驱使公司将内部系统合并到供应商、合作伙伴和顾客中。这种合并强迫公司更好的集成企业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销售效率。同时保持对变化市场条件和顾客需求的积极响应。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顾客之间的相互依赖,紧密合作,互相配合不仅仅代表产品的转移,而且代表了管理信息和供应渠道以及最终效益、成本效益的转移。

  1.供应管理的概念

  从结构的角度看,供应链指组织采购,制造和交货期间与贸易伙伴共同维持的复杂关系网。供应链包括取得,运输,存储和销售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设施。它们由运输线连接起来,材料和产品沿着运输线流动。理想情况下,供应链由多个公司组成,他们的运作像单个公司一样有效,信息和责任充分透明。也可以说供应链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在所参与企业之间的协调。

  企业集成是供应链管理的必然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企业在完成组织内部的过程重组以提高效率后,相应地还要重新考虑他们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其顾客的关系。集成要求优化过程,即通过降低库存,运输和处理的成本,使定货交付过程的总成本最小化。传统的优化方案可能最小化某个成本,但是不能处理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且,制造,分销,运输和零售商业应用重点在于控制本企业直接控制下的成本,而不是控制完整动作的综合成本。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以及各种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多个环节的同时优化,新一代的供应优化工具提供了集成方案,使需求预测,库存存储和运输决策能一起进行。在供应链管理中,新一代的应用程序不仅优化了成本,还优化了可以强烈影响顾客满意程度的质量和时间因素。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商业框架,有多个应用环节组成,可分为两个阵营:规划和执行。规划过程集中需求预测,库存仿真,经销,运输,制造计划与调度。规划软件是为提高预测的精确度,优化产品的调度,减少库存成本,缩短订购周期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改善顾客服务而设计的;执行过程处理贯穿价值链的产品釆购,生产和批发。供应链执行应用是为管理经过销售中心和库房的产品流而设计的,重点放在库房和运输操作的有效管理以及其与规划系统和其他企业软件应用的集成需求。供应链执行由订购、生产、补充预测、各种计划、采购和销售模块组成。

  2.区别情况采纳不同的供应链结构

  不同的战略目标激励着公司采用不同的'供应链结构。如集成的“按库存的生产”方式,流通领域集成方式,按定单生产方式等。

  (1)集成的库存生产方式。传统的供应链称为按库存生产模型,在大众产品环境下特别有用。生产量和日期由预测决定,不考虑个别顾客要求,顾客得到的是从库存运来的货物。利用现代技术可更好的协调完整过程,诸如从采购、生产、库存、打包到分销的垂直集成。分销可有多个渠道*供应链操作支持所有渠道,起到平衡作用。产品的多渠道经销需要及时跟踪并精确报告库存情况,分销能力和动态安全存货的维护。为了管理资源分配,下层部门每天都把销售和库存信息集中送到总部,经分析整理得出预测结果。带来的好处:关键资源的分配更合理?计划和集成采购的性能很高,使上市时间缩短,控制了生产过程中完整的原料流程。

  (2)流通领域集成方式。经销商不仅提供物流,还为供应商和顾客提供新信息服务和市场援助。供应链集成有助于销售商从拉式促销转向推式促销,销售部经理能够利用商店销售点数据清单更有效地计划和促销。与经销商的集成,将天天减少每次促销规划和存储所需的时间。经销商通过供应链可监控批发商,补充库存以达到一致的服务水平,顾客得到的好处是降低流通成本,交付更及时,更有效的购物和服务。而这一些需要宏观的企业过程集成和完善的应用程序才能实现。

  (3)按定单生产方式。以戴尔公司为例,看按订单迅速生产和发送低价位高质量的机器。为了在残酷的个人计算机和台式服务市场上竞争,戴尔有一条非常灵活,机动的供应链。上连计算机各部件的生产厂家,如CPU生产商Internet?硬盘制造商Maxtor主破_制造商^electron,下连顾参。生产车间按照订单生产每一台PC,驱动器,主板,芯片都按照顾客的要求添加在—起,在流水线上完成。公司没有成品库存,定制的计算机使用最先进的部件,直接与顾客接触,快速发货,提供一流的服务,该公司就是用这样良好的供应链战略取得了成功。

  3.如何建立电子供应链

  要在顾客,经销商,供应商和外购伙伴之间塑造电子供应链,可采取如下7个歩骤。

  (1)明确供应链目标。供应链管理是整个商业设计的基本元素,公司必须明确自身供应链管理战略,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方式。

  (2)审核供应链就绪情况。审核供应链是否为顾客需求?为全球化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需求做好准备,如何促进公司内部和公司与外部伙伴的协调?性能衡量是不是最新的?与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的其他公司比较起来如何?这样的评估能够为供应链开发提供一个与公司有关的特定方向。

  (3)为供应链的集成指定商业方案,方案必须在战略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制定*并结合对方向的清晰判断,以及成功的事例。

  (4)建立供应链实施小组,在公司建立一支战斗力强但人员编制紧凑的供应链管理队伍。目标就是领导公司提供解决方案的分析,设计和实施,把公司上下和公司与外部伙伴的服务和成本收益提高到新的高度。这次队伍将作为公司顾问,提供一流的管理支持,降低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序。设计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让他们了解从采购到生产到顾客服务的供应链的各方面;最新的决策支持工作;与合作伙伴建立双赢合作关系的最佳方式;协作团体工作基本的辅助设计。

  (5)开始供应商集成。说服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和顾客参与,公司需要合作者支持新的虚拟组织。

  (6)制定性能度量方法。实施供应链之前一定要和与你合作的供应商达到共识供应链性能如何衡量?并制定业绩奖惩制

  (7)学习,培训,教育。商业过程的优化,需要在职工,供应商和供应链其他成员的教育上有所投人。任何人,队伍,公司的知识是永远要补充的。承担起全公司的义务.创造和管理一个能够应付全球商业问题的更复杂的组织。组织必须在不断的培训,指导,教育和反馈系统上加大投资。让公司职工武装最新的思想。

  目前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经济的全球化,公司加速外购。企业应用的标准化,领导者应采取推拉战略,大力减少供应链上的库存?加速技术供应链的每一环节企业合并,扩大服务范围?以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

供应链管理论文12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思想方法,了解供应链理论的逐步完善和日趋完整的过程,在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的条件中,结合在新的网络平台下供管理,对我国应链管理的变化,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的建议,重点研究企业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剖析,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整个产品链的管理模型,围绕核心企业的产品链,关键在于掌控供应链上的企业电子信息流、生产物流和现金流,通过对数据流的分析和预测,做出正确的决策,整合和优化企业间的业务效率,使正确的货物数量,正确的质量,在适当的地点、时间,形成生产和销售的最佳成本。[1]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一)信息共享 通过信息共享可以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并及时响应,能够适应市场的迅速变化,避免因信息失真,供需不一致造成库存成本增加,从而提高了运营效率。

  (二)网络优化 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企业可以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并结合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信息,企业能够应用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制定出详细准确的产品供需图表并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整合,以此制定合理准确的计划。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缓慢,我国经济社会对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受到相应影响,企业还处于一个孤立的状态,企业的经营形式甚至是粗放的,供给方的市场,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一定能够卖得出去,这种条件下对供应链根本毫无概念,因而起步较晚,研究氛围不够浓厚。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影响社会意识的关键因素,也决定了上层建筑,更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观念问题 在我国,由于经济原因的限制,占统治地位的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企业的核心业务没有其独具特色的一面,企业虽然各种职能兼备,但是都中庸平常,不能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核心业务支撑。企业组织健全,但很多都是拖后腿的部门,多层机构部门的叠加,不仅影响了企业信息的及时传递,也加大了效率提升的难度。

  (二)贸易伙伴的协作 现代博弈思想告诉我们,非零和博弈能够使合作伙伴之间实现共赢,企业的良好合作能最大限度的共用资源,节约成本,实现利润上的突破,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此时,合理的绩效分配变得更加重要,只有实现了分配的公平,才能更加促进双方效率的提升。

  (三)知识获取和转换技术上的要求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制造商依靠产品,价格,地点,促销让消费者被动地接受产品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将消费者的需求传送给生产者。如何正确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获取能够反映实际问题的知识,得出有效结论以及怎样将结论应用于实践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五、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的,公司应该着眼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建设,去掉没有盈利能力的、冗余的职能部门。以供应链的利益作为契机,维护好各成员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先进的管理思想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策略选择:

  (一)快速反应策略 快速反应是供应链成员企业利用EDI等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收集和整合从下游企业汇集的数据流,交换和共享信息,加上一个高的小批量的订货频率分布方法,以实现更短的交货时间,降低库存,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供应链管理为战略目的。快速反应的重点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二)有效消费者响应策略ECR 高效消费者响应指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减少物流成本的原则,能够及时响应市场变化,让每一个消费者的信息能够汇总在供应链共享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上,也让每一个消费者的每一条建议或者意见能够及时传达给电子商务平台,让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能够及时掌握消费者动态并及时做出调整与回应。

  (三)采用第三方物流 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的技术水平,而产成品的运输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为改善企业的盈利状况,就必须抛弃自己运输这种方式,提升外部物流状况。因此,采用第三方物流,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四)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一个高质量的供应链系统,不仅仅需要加快供应链的反应速度,还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4] 六、结论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都是新兴的商业经营模式,它们固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也相对地对企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带来了新的商业竞争与挑战。因此,企业如何导入电子商务改善供应链管理,并借助供应链管理来拓展电子商务。在当今竞争的时代取得胜利,便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中最迫切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论文13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10.5%,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麵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供应链管理论文14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曾经说过: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质量作为一种文化和理念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影响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和社会生活中精神要求的满足程度,等等。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任何企业要想在当今世界上有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必须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相关的行业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供应链是由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经营网络。分散网络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其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产品质量分别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内部形成后,其质量特性伴随物流传递到下游企业,构成下游企业产品质量的一部分,这样不断地向下游企业传递,最后到达最终用户。质量管理指的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所谓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通过把供应链的单个环节组织起来,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与单一企业内的质量管理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供应链质量管理立足于供应链的高度,从建立供应链质量体系的高度来考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组织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也是构建“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

  3.成员企业是主权独立的实体,相互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成员企业本身都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4.成员企业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交流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质量管理对成员企业各自的信息化建设有很高的要求。

  5.专门的运输企业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加入了供应链,他们的服务水平关系到能否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物流通畅。

  6.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员,吸纳新成员,并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使其具有高度的动态性。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一体化经济的形成,过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已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生产所取代,企业之间的合作正日益加强。在这些合作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物资和信息在很广的地域间转移、储存和交换,因此,有必要对企业整个原材料、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供应、储存和销售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协调、控制和优化,加快物料的流动,减少库存,并使信息加快传递,时刻了解并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大大减少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21世纪的竞争不仅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就十分必要。

  1.企业实行供应链质量管理,就可以调整整个企业来实现传递必要的优势,企业把顾客满意作为有效价值传递的驱动力,把最终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对顾客的需求和要求作出快速反应,随时接受顾客的反馈,不断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2.实行供应链质量管理,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必须明确了自己对产品质量的责任和义务。伙伴之间的质量协定可以通过合同等形式确定下来,并严格执行。质量不仅仅通过最终的测试来进行控制,还有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及时消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努力实现合作伙伴间质量管理的无缝连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和企业的制造成本。

  3.供应链质量管理将改变企业之间信息封闭模式,实行供应链中信息、知识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中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时滞,以信息、知识共享为基础构筑企业之间的合作。核心企业依靠分销商搜集的顾客信息,并通过信息共享和技术扩散,将更有效利用供应链中的员工和相关各方的能力和知识,改善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通过知识资本获得利润。有效利用供应链中的员工和相关各方的能力和知识,改善产品整体质量。供应链质量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中知识、信息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中信息的不确定性。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供应链体系下,购买的材料和部件占据企业整体支出的份额越来越大,由此日益增加的高风险也体现出来。一旦中小企业供应商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会对整个供应链造成严重损失,而核心企业首当其冲。丰田汽车召回事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20xx年至今,丰田公司对汽车的召回多达29次,而召回汽车的数量多达近千万辆。丰田汽车召回事件有很多是供应商提供的汽车零部件存在质量缺陷引起的。召回事件对整个供应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丰田公司作为核心企业蒙受的信誉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的。

  供应链原本就是围绕核心企业建立起来的网状结构模式,所以通常由核心企业作为组织者和发起者来领导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目前学术界很多学者也都认同这一观点,并一直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通常由核心企业根据市场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制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以此明确供应链各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利用合同来约束中小企业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但是目前的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是以顾客满意度作为驱动力的,然而由于缺少资金,缺少人力资源和相关资料,许多中小企业供应商并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源去实行质量改进,所以很难满足新型客户要求的质量标准,而这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最终的产品的整体质量。

  2.很多学者认为淘汰掉质量问题得不到改进或者不具备足够质量保证能力的中小企业供应商,并重新选择供应商,但是这不利于整个供应链的稳定。

  3.核心企业利用合同或者协议来约束供应链中的成员,固然能起到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质量标准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对中小企业缺少足够的激励作用。实际上,除非有强大的外力推动,否则中小企业不会愿意采取行动去改进质量。而在市场中对核心企业的过分依赖也导致中小企业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缺少足够的话语权和主动性,这也不利于整个供应链产品的质量改进。

  4.供应商产品质量检验合格出厂后,核心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再次检验,这种重复的检验会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成本。

  四、基于核心企业支持的供应链

  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领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效益。如何保证供应商的质量改进、满足客户需求、保持供应链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基于市场的合作应当转化成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支持,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核心企业和供应商的合作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基于市场的供需关系上,而是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供应商获得长期的利益,并依此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鼓励供应商按期完成任务并进行质量改进。这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奖惩机制,能促使供应商积极提供高质量产品,从而能够保证最终产品质量的稳定。

  2.很多时候核心企业都把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上,却忽视了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核心企业应当把质量管理延伸到整个供应链,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对整个供应链成员的质量管理进行监督和支持,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能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快速响应,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在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核心企业向供应商提供其所缺少的外部资源,支持其质量管理,通过向供应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制定教育方案帮助供应商培训质量管理人员,提高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可以邀请供应商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使供应链成员明确质量目标,这样可以加快供应链产品创新和质量的改进。

  4.定期举办质量峰会,交流信息和经验共享。邀请供应链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参加质量峰会,交流彼此收集的市场信息,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偏好,更好的把握市场动向。同时给予供应商更多的话语权,集思广益,共同推进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进步。

  5.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核心企业可以引入更专业的第三方进行供应链上的产品质量的检验、鉴定和测试,这样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减少重复检验,降低成本,从而把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到供应链的质量改进上,加大对供应商的支持力度。

  五、结束语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在供应链中单纯起领导作用已经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核心企业只有通过整合供应链,对中小企业供应商进行资源上的合理支持,帮助中小企业供应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改善质量改进,才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论文15

  我国物流行业经过长期发展,已促使人们对其形成了良好的信息化认知,物流行业受到了广泛认可与推广,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成果.据统计,现代化物流企业多利用多种物流软件,实施信息化管理,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涵盖多个方面,例如,货运代理、报关、仓储以及运输等.但是其信息化程度并不完善,主要原因便是我国物流行业在很多方面均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例如,物流设施、管理水平、企业规模等.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这些方面给物流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物流企业只有不断创新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方式,才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1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不足之处

  1.1 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意识 物流企业的供应链成员之间并没有实现统一协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都是谋求自身利益,为了促使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并不会共享敏感信息,最具直观体现性的便是商业信息.物流企业领导者认为,保持自身优势是企业实现最优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意识,而正是因此,导致企业供应链竞争力薄弱,发展前景较为狭隘.

  1.2 没有构建完善的信息支持平台 良好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供应链体系内部信息的流动速度、及时性以及准确性.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良好的信息技术是其收获供应链效益的根本保证,因此,物流企业在管理供应量过程中,用针对供应链的实际运作情况,构建信息支持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信息集成系统.

  1.3 配套设施与管理手段不适 我国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制度体制、技术水平以及传统观念等,导致物流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无法实现快速发展,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现阶段,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多个环节的发展现状与电子商务配送需求严重脱轨,例如,经营方式、配送管理模式、现代技术应用程度、配送工具、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现状以及配送规划与管理等.

  1.4 贸易合作效果不理想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在贸易合作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削弱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例如,贸易伙伴掌握某一商业秘密信息,但为了确保自身发展优势,并没有将此信息与其他伙伴共享,这导致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无法实现通力协作,不仅彼此利益无法实现最大化,还极易损害彼此之间的合作效益.物流企业之间的贸易合作效果不理想,追其根源,主要是物流企业之间的商业环境各不相同,而且文化理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1.5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基于物流管理体制而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仍处于分割状态,即部分管理与区域管理.这种分割状态导致区域间的物流企业,在发展规划方面无法形成统一协调的标准,继而无法实现协同运作,导致其管理严重缺乏有序性,进而诱发一系列隐患问题.

  2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创新策略

  2.1 共享商业秘密信息 物流企业之间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必须共享商业秘密信息.但是由于合作商会与多家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一旦与其共享信息,将会承担着巨大的信息泄露风险.基于此,物流企业应在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前期,签订相关协议,明确且严格规范共享信息的深度以及范围,并制定相应的惩罚策略,以此来要求彼此,提高合作伙伴之间信息共享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2.2 构建第三方物流 物流企业要想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不仅要强化公司内部物流管理,还要对客户需求进行全面考虑,提高电子商务信息的综合性,构建第三方物流.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向客户提供相关服务,例如,库存管理、订单选择以及产品运输等,并利用第三方物理管理产品库存,这样可以为物流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进而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以核心业务再造物流供应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的物流压力,还能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2.3 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对于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而言,物流信息至关重要.现阶段,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方面已经广泛应用条码技术以及电子交换技术.条码技术作为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可以被用以识别、标注配送货物.而电子交换技术,属于新兴交易方法,具有无纸交易之称,交易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劳动重复率较低,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货物配送效率.基于现阶段发展形势而言,物流企业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物流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促使货物配送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进而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

  2.4 制定合理化战略联盟 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晚,相关配送经验较少,要想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长久发展,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实验结果,对其进行本土化转变.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制定合理化战略联盟:首先,联合物流技术、配送职责完全不同的小型物流企业,通过技术、资源互补的方式,整合成一个完善的供应链;其次,联合大型物流企业,构建动态联盟.

  2.5 降低配送成本 供应链各个环节要想实现顺利运作,均需要各个物流企业通力协作.各个物流企业不能片面追求订单数量,还要对配送成本进行全面考虑,采取有效措施,促使配送成本实现最小化.

  例如,物流企业可以有机整合订单地址,合理规划配送范围,实施集中配送制度.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要对自身管理体系进行有效强化,提高配送人员的协作性,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降低配送成本.

  3 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环境产生了巨大变更,与此同时,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发展需求,物流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卞璐.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探讨[J].当代经济,20xx(24).

  [2]于炜杰.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20xx(18).

  [3]张丽娟.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xx(10).

【供应链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供应链管理论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论文02-06

供应链管理毕业论文03-25

供应链管理论文02-12

供应链管理论文07-26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06-08

【精】供应链管理论文07-27

物流供应链管理论文07-02

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论文02-21

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管理论文范文12-03

(集合)物流供应链管理论文15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