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产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产管理论文1
1引言
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开展效率和质量问题直接会对营林生产储备资源情况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面对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形势下,正确地满足营林生产管理需要,保证林木的生长质量和林木成活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下,政府对于营林工作开展存在很多不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促进营林发展和有效管理,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加大管理力度。
2营林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营林生产和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在营林生产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说缺乏及时地更替母树林、种子园的建设类型比较单一等,这些都是当前我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我国营林生产管理水平较低,对于苗木和树苗的培育管理不能够很好地和市场相适应,因此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在实际营林生产发展过程中,苗木成本投资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当前我国苗木投资比例明显过大,投资成本非常高,因此在选择苗木和树种种植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因此在认识上必须要采用优良树种结构加以分析,对于存在结构不平衡的情况能够给予高度重视。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外,我国在认识天然苗木和壮苗的选择和培育方面也存在很大的误区,在营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经营模式也比较落后,因此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能够合理规划营林建设目标,经常出现短期发展行为,严重影响了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降低了营林质量。
3加强营林生产管理措施
营林生产管理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对营林生产管理活动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营林生产活动开展有效管理工作,推动当前我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对于推动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美化工作开展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3.1加强建设种苗基地力度
在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工作就是选择良好的树种和苗木,企业要想使得自身生产过程更加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水平,就必须要加强对种子园的扩大发展,只有不断扩大其规模,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营林生产和管理需要,通过继续建立一批和本地生产相适应的树种,从而能够在营林建设发展过程中更好地扩大阔叶类苗木的`种植比例,这对于调整我国母树林的苗木结构组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通过加大对其的培养力度和管理力度,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营林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一些老龄化的天然母树林及时更换掉,采用符合母树林条件的近熟林或者是中龄林,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苗木培养和种植计划,使得阔叶母树可以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培养和发展。因此在实际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想提高我国营林生产管理水平,就必须要加大对母树林的结构调整,能够充分发挥母树林的规划调整效果,改善其种植结构,更好地发挥其该有的效用,使得其产量不断提升,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平衡的林业生产系统,更好地推动我国林业结构的发展和进步。
3.2改善苗圃运行机制
在营林生产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企业要想更好地提升经营效率,提高经营收益,就必须要对其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不断更新和适应性改革,选择适合的私人经营方式和承包方式等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不断推动苗圃的市场化运营发展速度,能够采用先进的管理机制,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更好地经营苗圃发展过程,使得其经营发展方式更加灵活有效。当然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发展过程的有序、高效,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苗圃运行机制,这样在合同中通过制定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可以保证营林生产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按照合同约定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造林的安全、有效,选择质量较高的苗圃来进行安全生产和发展。这样就算是开展大面积的种植活动,也可以保证选择的苗圃质量合格。当然也可以将苗圃作为种植树苗的市场,这样就能够减少一大笔培养幼苗的成本,使得我国营林生产管理活动开展更加有效、安全。企业必须要满足自身组织对于苗木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为苗圃经营过程选择更多的客户,通过扩大经营范围来吸引更多的客户来进行预定苗木,将苗木培养逐渐推向市场。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内承包方式进行发展和生产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好闲置苗圃的基地管理问题,可以选择在闲置的苗圃中种植一些花卉、农作物、经济作物等来提高苗圃的利用价值,这样可以减少对培育树苗的投资成本,提高整个营林生产管理效率,促进营林生产管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3.3加强更新造林生产管理活动
在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对更新造林工作的管理措施实施,通过采用有效的更新改造方式可以明显地提升企业的生产保存率和成活率。与此同时针对当前的管理方式进行更新改造方式,需要降低人工苗木投入量,提高工作效率,要在造林发展过程中,更好地选择苗木数量,使得在造林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更好地利用,避免造成重复作业的损失和浪费。
3.4培养优良树种
在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管理措施就是培养优良树种,以市场发展为导向,能够培养更多优良的树种品种,为这些优良树种设计良好的销售管理方式,改变以往的不规范认识,从提高林木质量方面来提高经营效益水平,不要一味增加植株数量,更需要重视植株的培养品质。在林业生产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经历了从传统实木利用到现在单板型人造板的发展阶段,再之后逐渐发展到了人造板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充分认识三个不同阶段的林木工业发展过程,提供完善的原料设备,保证其产品生产结构、结构布局、产品规模等都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随着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其规划发展结构,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3.5完善集约型管理
营林生产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想提高林业的发展质量,就必须要保证林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在已有面积上获取更多的生产量来保证林木的有效生长。在林木具体的抚育培养和管理维护过程中,需要加大投资管理力度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其发展水平,保证其达到预期成效。因此在林木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全程不间断地实施管理维护,因为一旦中途缺乏良好的管理维护,就会使得苗木质量下降。因此在营林生产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保证长期经营管理方式是提高营林生产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树木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机制,能够树立健全的营林生产管理理念,推动生产发展,改善环境,更好地促进营林生产管理活动的顺利实施。
4结语
营林生产活动、问题、管理措施、营林生产管理活动的开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想保证林木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选择先进的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计划,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对限制林地进行科学发展,不断提升林业发展和经营收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推动我国营林生产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进步。
作者:李芳 单位: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管理论文2
摘要:本文介绍了风险管理的定义,主要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应用进行具体探讨。
关键词:风险管理;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应用
电力安全生产是保证人们用电安全的基础,人们对电子产品需求量增大,这也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国家电网一直在进行三集五大的改革,提升了对电力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运行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现代的电力改革背景下,电力企业还需要注重风险管理,构建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性,为我国人民的生活生产活动提供更为优质的电力产品。
1.风险管理的定义
通过对风险管理概念的总结可以得出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管理的主体通过对管理体系中风险的辨别、分析和衡量,并采用科学的技术或者经济手段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处理和整治,从而保证管理的安全性和全面性。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具体应用
(1)风险管理培训。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围绕的是生产过程中的人以及物,但是其管理的过程主要需要依靠人员的力量,因此在风险管理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相关人员的风险管理知识、技能以及素质培训,从而使得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都能够具有风险意识,做到思想统一。在培训中主要包括风险意识的教育,风险的识别能力、风险的控制能力以及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2)识别风险。对风险的识别是有效预防风险的前提,风险识别主要指的是在风险发生前,利用充分的经验、系统的方法以及科学的技术手段对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事故进行连续、全面地分析,找出潜在的风险原因。其中包括风险的事故种类、风险的关键环节、风险的控制重点等。
(3)有效衡量风险。对风险的有效衡量是指对某种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和范围进行评估和衡量。在风险的衡量中主要以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为主,同时也需要风险管理人员的经验以及直觉判断。
(4)对风险的控制。对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在识别和衡量风险后,风险管理人员需要根据风险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应对方法,并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在风险控制中主要的应用手段包括在生产作业前的风险辨别、指导书的编写以及控制重点措施的落实等。
(5)对风险的评估。在风险的评估中包括对各生产单位可能产生风险内容、风险程度的评估,对风险关键点和控制点的控制过程以及结果的评估,以及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评估等。在评估的方法上可以选择安全性评价、设备评估以及三标一体认证等多种方式综合的评估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生产的专项调查、现场的核查等方式来实现。在评估的结果上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同时将评估的结论作为依据找出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反馈到相应的管理单位,给予其一定的预警。
(6)对风险的处理。对风险的处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完成,包括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对反馈的反映。在评估结果的反馈中主要的内容为:综合风险评定中需要以半年度的管理目标为基准进行排序以及点评意见的形式反馈;建设管理行为的评估需要以通报或者简报的方式进行反馈;关键风险控制点的评估反馈需要以通知书、专项整改通知等方式进行反馈等。反馈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接到反馈意见后,各部门都需要根据反馈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反应,根据具体的意见进行整改,同时接受评估部门的审核和追踪复查。
3.电力安全生产中风险管理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1)保证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风险管理需要贯穿于整个管理的过程,必须做到全面和系统,否则必然会使管理中存在漏洞,造成一定的风险。同时风险管理需要做到所有生产人员的全员参与,将所有的风险管理任务落实到个人,防止形式主义的出现。风险管理的系统性表现在,在生产的'所有环节以及领域内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管理、在评估以及措施落实等环节,风险管理中需要有统一的规划和任务的划分,严格遵循检查人和执行人的分工明确原则。同时,要保证风险管理与生产管理的结合,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2)注重对管理理念和方式的更新。在生产的安全管理中,本质安全是最安全的管理方式,同时也是预防风险出现的最有利屏障。在风险管理中也需要统筹安全管理的手段,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做到全面安全把关,完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所有的事物都会不断地变化和发展,风险管理作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一环,也需要随着工作的需要不断地转化管理理念和方式。
(3)强调风险管理的连续性。在风险的管理中,当风险得到控制后并不是风险管理的结束,还需要进行重新评估,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隐患、未遂事件以及其他的管理漏洞等。如果发现了其他的风险管理事件需要及时对风险管理系统进行补充和完善,保证风险管理的持续性。要善于应用现代科技使管理转化为双向、开放、先进的管理模式,保证信息的流通,促进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安全生产关系着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电力企业需要认识到风险管理中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并通过具体的生产实践对各个环节进行不断完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保证电力的安全、高质量输送。
参考文献:
[1]王军兰.论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xx(31):170-171.
生产管理论文3
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主要依靠企业的领导者和监察部门的检查,一线生产人员对于安全管理也是出于应付的心态,企业的安全管理长期处于缺位的状态。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通常会忽视和放弃对安全管理方面的检查;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也只能为企业生产让步,更多时候是作为辅助工作来进行的,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多数化工企业中,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企业实现安全管理的进程缓慢。企业的安全管理仍有很大层次上依托于技术、工艺和设备,企业生产中技术、工艺水平不达标,安全管理难有突破。而现实的情况中,很多企业的易燃、易爆物品中阻火器及其它防火防爆措施跟进速度有待提高;设备的安全阀、压力表等没有设定合理的检定周期,往往是进厂后就开始使用直至报废。安全生产要更大程度上依靠技术的力量,提高企业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安全监测能力,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实际上,企业更愿意在生产技术上投入,而在安全生产管理上的技术投入略显不足。
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乎企业社会形象的建立,也是企业经营和发展更进一步的关键环节。企业实现安全生产,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次数,降低企业的损耗成本,对于化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说意义重大。要做好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推动作用,用科学先进的生产理念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进行的根本前提,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企业应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理念,明确安全生产是企业进行其它一切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通过编制安全发展规划、制订配套和保障措施,确保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技术指导,在企业内部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管理意识,将治理安全隐患、防范生产事故发生作为中心任务,着力解决好影响制约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参与和监督,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问责制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检查;杜绝违规操作,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安全生产问责制的建立,首先要对违反国家法令条例(如:《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行为追究相应的责任;其次,在企业内部编制严格的生产规范制度,对违反规范操作的人员进行一定的惩罚;接着,企业还应当对事故处理中的应急制度作出规定,对事故处理不力,放任事故无限扩大影响的责任人进行追究;最后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及岗位技术培训也必须落入制度管理,对不按时参加和借故逃脱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以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
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由设备因素在安全生产中引发的事故不在少数,保持企业内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多数化工企业的设备都处于老化状态,设备中的一些零部件都面临磨损失效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加强企业内设备的检修制度管理,制定合理的检修周期对于企业的设备安全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设备检修工作编制作业安全方案,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措施,保障检修作业安全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提高对企业内部的设备监测力度,应安排技术人员加强对设备的巡视,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或报停维修;在操作员工的作业前技术培训中也应该加强一些设备参数的常识,以便及时监控设备的状态。
安全生产管理对于化工企业的意义十分重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化工企业应该通过创新安全生产理念,有效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预防和遏制事故的发生,避免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等损失。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也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是化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生产管理论文4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市场不断向国外开放的背景下,国外各大汽车制造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市场,这就造成了我国本土的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如何开展有效的市场竞争,成为当前中国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需要中国汽车制造企业不断进行创新,不断完善和加强自身的生产管理建设,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汽车企业精益生产管理系统就成为汽车制造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精益生产系统的概念和内涵
精益生产方式最早是由日本丰田公司提出来的,精益生产方式是日本丰田公司,根据当时的国际化背景以及结合自身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创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一经提出,迅速推广与整个日本市场,日本汽车公司凭借着这种高效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迅速发展壮大,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制造企业凭借着这种精益生产管理系统,快速提高了本国的制造业水平和质量,迅速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市场竞争中强有力的竞争者。对于日本汽车制造企业来说,正是由于普遍使用了精益生产管理系统,迅速增强了日本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为日本汽车企业迅速打入欧美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欧美国家相关工业和制造业专家,不惜投入巨资分析日本汽车制造业的精益生产管理方式,对日本汽车企业创造出的精益生产管理系统赞不绝口,并纷纷模仿,这就奠定了日本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管理系统成为世界主流的生产管理系统。这种精益生产管理系统,从最早的汽车生产制造业,不断向其他产业扩展,已经成功运用到其他生产经营领域,引发了世界生产经营的革命。
当时的美国制造业专家通过对日本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管理系统进行考察研究,对精益生产管理系统下个比较完整的定义。精益生产管理系统指的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在产品设计产品管理和客户关系上面,通过运用特定的方式和手段全面减少其中的浪费,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最好的服务服务于顾客。精益生产管理系统最为关键的核心是,对无业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行为进行杜绝,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劳动效率,使生产经营不断尽善尽美。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手段,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从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将整个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阶段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制造企业提出来的,日本汽车制造企业是通过长时间对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制造商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美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管理方式,是不适应日本本土市场的发展环境的。这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汽车市场比较狭窄,采用大批量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不能够满足日本的市场需求。除此之外,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刚才战争的失败中恢复起来,由于设备资金的不足,缺乏相关的资金支持要想完全模仿美国那种大投入,大规模的制造生产模式,是完全不适用于的日本经济环境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当时的大规模生产经营方式是由当时是由当时美国拥有大量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为基础的。但当时的日本人口下降,缺乏相应的劳动力。
二、精益生产管理方式的内容
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由最初的汽车生产制造领域逐渐拓展到其他的领域和行业,从生产环节来看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由最早的制造领域逐渐发展到产品的设计研发和产品销售各个领域,发展到现在精益生产管理系统已经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精益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就是减少各种浪费和节约成本,减少浪费和节约成本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细节,无论是从生产制造环节销售环节,各种浪费包括,过多的制造浪费,时间上的浪费,加工上的浪费,由于品质不合格造成的浪费。除了生产部门,其他部门的浪费包括,由于各职能部门协调不够导致的浪费,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造成的内耗,管理过程中无益于解决实际问题产生的浪费。
三、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的相关建议
在具体的讲有商场管理系统建设中,要根据汽车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并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建设和完善适应于自身的精益生产管理系统,这种精益生产管理系统可以不断提升和加强汽车制造企业的`自身管理和生产水平,也是增强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精益生产管理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其中包括资源集成,信息化管理,目标考核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生产管理系统,精益生产管理系统主要涵盖的职能部门有,生产制造部门,工业物流部,安全控制部门,每一个部门和模块都有自己清晰严格的标准,和业务流程,在明确相关的标准和流程之下,还有清晰点考核体系,这样就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具体的考核。在汽车制造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在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的指导下,可以有效地促使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内部员工生产积极性,有效的消除在物质空间,设备等方面的浪费情况,有效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地提高生产经营指导,有效地提升了汽车制造产品的市场反应速度。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能够有效地建设和完善经营生产管理系统也可以有效地提升汽车制造企业的管理文化建设水平,这种汽车制造企业的经营生产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员工提升精益化的管理思想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浪费,使企业员工能够形成良好的勤俭节约习惯。
四、结语
精益生产管理体系作为当前生产经营过程中主流的管理系统,它的最核心的思想在于通过准时生产,从而降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环节和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浪费情况,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本文就是着眼于这一角度对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发展含义和内涵,以及关于汽车制造企业如何建设和完善自身的精益生产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探讨和梳理,希望通过本文的系统介绍能够为汽车制造企业在精益生产管理系统上提供有益的借鉴。对于我国当前的汽车制造行业来说,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和改变自身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就会被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所淘汰掉。因此,中国当前的汽车制造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应该重视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实际,找出一条是适合自己发展改变的道路。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只有不断的创新和改变自身生产管理体系,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也只有不断建设和完善精益生产管理系统才能提升汽车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生产管理论文5
[摘要]本文从计提不规范、使用范围划分不准确、未正确进行纳税调整等方面分析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费用计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理由,并提出完善制度、规范核算、加强现场管理、统筹纳税规划等应对措施,形成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规范管理,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管理
[]A[文章编号]1005-6432(20xx)14-0040-02
1安全生产费用管理中存在的理由
1.1安全生产费用计提不规范
(1)计提列支科目不正确。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财会〔20xx〕8号)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标准及具体会计处理策略作了明确规定,计提时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可见,按工程件名核算成本费用的工程项目在计提安全生产费用时,应计入工程施工成本中——借:工程施工贷:专项储备。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同时在建的工程项目数量较多,不少企业为核算方便,在计提时笼统按工程总收入计提,即借:管理费用贷:专项储备。由于没有按工程件名计提安全生产费用,造成在核算工程施工成本时安全生产费用这一要素则没有计入施工成本中,不利于全盘考核工程成本。
(2)计提比率不正确。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xx〕16号)第七条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工程、铁路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为2%”的规定,施工企业的计提标准应该为2%。由于安全生产费用的当期计提数与实际使用数往往不一致,多为计提多、使用少。这样就增大企业当期的成本费用,从而降低企业当期利润率。所以,不少企业会为了完成当期的利润指标,通过少提安全生产费用来进行利润调节。另外,根据财企〔20xx〕16号第十四条关于“中小微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上年年末安全费用结余分别达到本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的5%和1.5%时……企业本年度可以缓提或者少提安全费用”的规定,不少企业利用这规定打“擦边球”,在安全生产费用结余未达上述标准的情况下,就不再计提。
(3)计提范围不齐全。目前,不少施工企业同时兼营建材销售、门面租赁等项目,根据财企〔20xx〕16号第十六条关于“混业经营企业……如不能分别核算的,则以全部业务收入为计提依据,按主营业务计提标准提取安全费用”的规定,企业应按主营业务全额计提安全生产费,在收入未能分开核算的情况下,也未按规定全额计提安全生产费用。
1.2使用范围划分不准确
财企〔20xx〕16号第十六条对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做出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等九大类,企业应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不得挤占、挪用安全生产费用。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费耗材与工程用料往往是同时采购,会存在一张发票既有安全生产费耗材又有工程用料的情况。报销时,施工现场人员常常为图省事,并未对所有发票中的安全生产费用与其他工程用料进行正确、有效的划分,加之财务人员受专业所限,也只能按现场人员划分的标准列账,从而造成列支不规范,存在挤占、挪用安全生产费用的情况。另外,有些企业出于目标利润考虑,在看到安全生产费用专项储备科目有结余时,会把工程成本挤占安全生产费用,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1.3未能正确进行纳税调整
由于当期计提的和使用的`安全生产费用并不一致,因此在进行所得税汇缴时应进行纳税调整。另外,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形成固定资产的,在冲减专项储备的同时,应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这种一次提足折旧的策略与税法的规定也不同,也应进行纳税调整。但不少企业都未能正确进行纳税调整,存在税务风险。
2如何规范安全生产费用管理
出现上述理由,除了与企业领导对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重视程度有关,还与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有关。如何有效管理好安全生产费用,规避相应的风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统一认识,完善制度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的头等大事,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的多少、使用效果如何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从上至下都应重视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与核算,明确安全生产费用管理的程序、职责及权限,做到有据可依。
2.2做好日常核算工作
①规范财务核算,按要求设置科目,按工程项目当期确认的收入计提安全生产费用,并列支工程施工科目。计提要及时,在确认收入的当期同时计提,杜绝年末一次计提;②按业务性质分开核算收入,正确划分安全生产费用计提的业务范围,防止误提、漏提的情况;③安全生产费用报销列账应填制安全生产费用明细表,列出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的范围和内容,并按工程件计算当期支出及累计支出等项目。
2.3加强安全生产费用现场管理
企业应设置独立部门管理,工地现场也应设置专人管理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情况。财务与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好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分析与支出制约,促使企业节支降耗,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2.4做好纳税筹划工作
由于安全生产费用在计提与使用、购置固定资产以及环保投入方面的特殊的情况,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创造了条件,企业应灵活运用政策。如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投资可以抵免企业所得税,因此企业可尽量将费用化支出转化为资本化支出,将设备采购、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一同打包结算,合理避税。
2.5做好披露工作,提升企业价值
除了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还可通过媒体及施工现场宣传版面等形势,树立企业是注重安全,管理有效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为投标工作赢得先机。
3结论
安全生产费用核算管理在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应当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形成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为提高企业抵御安全生产风险的能力,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并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尹萍.对参与公路建设企业工程项目成本制约策略和改善措施的初探[J].中国市场,20xx(26).
生产管理论文6
近年来,化工企业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然而其也是产生安全隐患与问题的重要企业之一。20xx 年 8月 12 日,天津滨海新区一物流公司的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遇难人数与失踪人数让人震惊,众多消防官兵为这次事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时隔两个月的 20xx 年 10 月 12 日晚 10 点 30 分左右,天津北辰区的一家化工有限公司,危化品贮存仓库再次发生了爆炸。
化工企业安全隐患重重,一次次发生爆炸事故,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中小型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一、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点
化工企业之所以爆炸事故频发,其自身所生产产品、所用的原料、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性等是其存在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化工企业在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都与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密切接触,均是安全事故容易发生的阶段,与其他企业经营发展相比,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殊性:
1、工艺复杂,危险系数高化学工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均需要从原材料中提取有用物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进行。生产的持续性较强,同时,其所用的原材料,大多数属于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性较强的化学品。[1]
2、设备与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设备专业性较强,对于人才的素质、技术水平要求高。化工企业的设备大部分是自动化的机器,维修技术性高,在日常的生产、作业中,需要及时、定时进行安全检查。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从事化学工业品生产的技术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精通操作、使用、维修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高效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3、安全管理更加规范与严格
化工企业在生产、加工、经营的过程中,对于各个环节均应有严格的巡查制度。与一般的企业相比较,其不仅仅要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措施,更要重视操作的规范性,生产设备的安全、合格性,技术人员的考核与测评等都需要形成严格的规范与制度。对于玩忽职守、工作中存在失误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套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与办法。
二、中小型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安全意识薄弱
由于中小化工企业大多数属于民营小企业,资金基础不雄厚,对于安全管理投资较少,企业经营者安全意识薄弱。首先,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规划时,就未将所管理的化工企业安全问题置于其所考虑的重要位置。对于企业的消防器材、以及消防通道等配套设施配置不健全,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消防检查与维护工作人员。从而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救援工作,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其次,在招人、用人等方面,由于中小化工企业管理层安全意识的薄弱,以及招聘成本,用人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与制约性,雇佣的往往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由于管理层的意识薄弱,所应聘人员自身技术素质不过硬,文化素质较低等原因,企业未安排新进职工进行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教育,同时缺乏严格的技术学习与培训,部分员工在未取得职业技术资格的情况下就直接进行了专业设备的操作,导致了部分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小型化工企业由于发展规模、管理者经营理念的局限性,其机构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部分中小型化工企业没有专门的安全部门,未配置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有些企业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安全部门形同虚设,安全部门的负责人与其他部门是同一人,形成了自己监督自己的混乱情况。同时,在企业进行危化品的加工、生产、运输等环节,缺乏严格、规范的安全操作制度与规范,对于操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责任意识不到位,为以后的发展瞒下了安全隐患。
3、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安全管理问题
中小化工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节省资金,缩小投资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与效益,在选址、厂房设计时,未进行专业的评估与测评,存在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扩大生产的需要,往往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私自扩建和改建工程,导致了工程的不达标与不合规。对于企业设备的更新或维护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设备使用过程中不注意保养与维护,导致其超负荷工作;过期、老化的设备不能及时更换,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安全管理的意识与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与加强。
三、强化中小型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策略
1、重视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不仅仅是职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提高了,安全管理工作就好抓。可以通过每年的"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月"进行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定期组织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等进行安全培训教育;通过电视、报纸、横幅标语及竞赛等进行宣传,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2、从源头抓安全生产管理,创造本质安全环境。
新、改、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保证项目建设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三同时"要求,工艺、设备、管理等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方可投入生产。在生产中运用新工艺或新设备时,应及时组织学习,保证持证上岗。这样从源头上创建本质的安全环境,才能减少安全事故。
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责任事故从领导到管理人员,要明确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强化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严重忽视安全生产的,不仅要追究事故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防止因为管理松懈,"三违"等造成事故。
中小型化工企业为经济发展贡献出重要力量的同时,由于监管、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尤其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完善之处,需要中小化工企业经营者加强安全管理,政府监管部门履行好监管责任,共同努力,规范中小型化工企业的运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 石油化工及危险化学品领域研究报告 (20xx-2010)[R]. 最新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工作标准实施手册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23.
[2] 彭杰,刘莉 . 中小化工企业职业卫生检测与职业卫生安全问题浅析 [J]. 现代预防医学,20xx.32(12)1755-1759.
生产管理论文7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药品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并且国家颁布的GMP,将药品生产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进行重新的定位。为此笔者针对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帮助人们群众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风险管理;药品生产管理
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国外药品风险管理工作的显著效果流向我国,因此我国对于药品生产风险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并在逐步的深入。我国最新颁布的GMP提出了质量风险管理等内容,这就意味着我国对于制药企业的自身水平加强了管理,并且有效的加强了对于药品生产管理的监督。
1药品质量风险管理
1.1风险管理的来源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颁布了有关21世纪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有关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并且首次应用到制药行业当中。不久之后欧盟就对风险管理开始重视起来[1]。从理论上来看,质量风险管理的提出是对人们用药安全的一个保障,同样也是对于制药企业管理水平的完善、提升,极大化的促进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化的管理方式。
1.2在药品生产中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药品生产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药品的研发、药品的生产以及药品在销售的全过程中将风险降到最低。这就意味着对药品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来确保药品的质量问题得到很好的降低。药品生产中质量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对药品进行风险的评估,对药品的风险控制,以及风险回归。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2]。在这里风险评估包括对药品中存在风险的识别,并以药品风险进行分析,以及评价;而风险的控制指的就是风险降到,以及接受风险这两部分;风险回归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风险进行交流。
2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
2.1可以有效的避免风险的再次发生
在对于药品的研发生产等制造过程中,以及药品在储存、分发、使用的过程中做到严格的监控可以有效的避免风险的再次发生。并且对于药品的缺陷,或者是质量的问题都是通过制药企业生产药品的各个部门进行相关的沟通,并且进行大型的研讨,并做相关的记录,严格分析出现这种缺陷的原因,并将其列入药品质量档案中,对于药品的缺陷,或者是问题的有效看、措施进行整改并记录在册,为以后的药品研发提高相关的依据[3]。若是由于制药人员的粗心,或者是制药人员的失误而造成的,应给予相关的处分,杀鸡儆猴,有利于加强制药人员的责任心,如果是因为制药技术,或者是制药设备的问题,那么从根本上就激励了药品研发人员的斗志,进而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制药企业对于风险的重视,对于药品在生产中的关注,并且可以为药品的缺陷提供个人的意见,并且起到了让制药人员在药品生产的过程中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极大化的预防了药品在生产、使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的避免了药品风险的再次发生。
2.2将风险进行规避
通过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程序的最后结果进行审核,特别是对可能会影响到以前的质量管理的事件进行审核,例如:对于药品在清洁方面进行审核,对于制药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以及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过敏反应等待都可以有效的将风险降到最低的范围之内。当再次通过审核的时候就可以清楚的理解到药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不适用人群等,这样就直接将风险进行了有效的规避[4]。或者是由于某药品处方变化而存在的潜在风险,或者是供应商发生改变,环境发生改变等等,所要引发的风险问题,可以通过对风险质量做出的评估,同时将还没有上市的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做到事先排除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制药企业应该通过供应商审计,或者是签订的处方变更等,所需要的.通知协议将潜在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制药行业的相关部门在风险管理程序中所进行的风险的沟通,有效的促进了风险管理的实施,使得制药行业通过全面的信息将药品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或者是进行调整从而最大化的提高药品的使用效果。当发现已经出售的药品发生质量的问题,制药企业可以通过评估,沟通等将风险降到最低,并进行记录,评审之后要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在药品的存储和运输方面进行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的将药品质量做到做大的保障,可以总结经验,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也能有效的促进制药行业市场竞争,从而促进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3结语
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管理中深层含义就是对于药品在生产中的质量管理,对药品的质量、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监督,从而有效的提高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保证人们群众的用药安全,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制药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贾银霞 陈珺晗 单位:上海现代哈森( 商丘) 药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文慧,袁彦稳.论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企业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xx(07):282~284.
[2]徐侃敏.浅析药品生产中的风险管理[J].海峡药学,20xx(12):291~293.
[3]于文佩.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风险管理[J].中国质量,20xx(05):19~21.
[4]赵阿华.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05):179.
生产管理论文8
摘要:在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体制的积极创新,现代制造企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制造企业应当积极的创新现有的产品生产管理模式。为此,笔者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生产管理创新方法,其中包括制造企业产品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创新以及制造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管理的创新等等,以期能够为我国制造企业的良好发展带来一些可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制造企业;企业产品;企业管理;生产管理
对于我国的现代制造企业来说,传统类型的产品生产管理模式很显然已经无法较好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现代制造企业应当进一步扩大生产管理的范畴与内容,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产品计划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现有的产品战略、产品工艺、产品采购、产品制造以及产品配送等环节的基础之上构建出新型的价值评测体系。在逐步扩大制造企业产品生产管理范围的同时,企业管理者还要对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直线式职能同生产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尽可能的朝向大型的生产制造工艺所靠拢。就在现代制造产业的品种愈发多元化、批量逐渐缩小化的大形势下,传统类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开始呈现出了层次增加、步骤增加、渠道扩大以及产品适应能力下降等问题,从而也就导致了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朝向信息化、数字化、扁平化的方向所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金字塔式的信息传递方法已经颠覆了传统层级式命令传递的管理模式,日趋多元化的网络构架同样也对生产组织的管理创新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这也就意味着制造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独立运行能力,同时还要保证在必要时可以顺利完成合作协调。
一、制造业管理的新变化
在最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环境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市场的需求种类在快速的更新,而且在产品生产的管理技术上也有了较大幅度上的提高。在此种形势下,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也有了新的改变,具体表现为如下的几个方面:
1.管理范围的变化
在过去,我国制造业的生产管理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产品开发、产品生产方案的设计、组织管理以及组织控制等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其中包括生产战略方案的制定、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生产管理模式的运行等等,制造企业也能够将生产战略、产品创新、新技术研发、采购供应、物流派送以及售后服务等多项环节都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价值链条。
2.组织结构的变化
在过去,我国制造业所采用的生产管理组织结构为直线职能式结构(V型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可以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实现高度契合。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制造行业已经进入到了品种多、批量小的阶段,如果仍然单一化的采用这种组织形式,将会大大降低制造企业的产品适应性。通过上文中的内容可知,我国的现代制造企业正在朝向扁平化与虚拟化的方向所发展。简单一些解释,扁平化所指的即为,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从之前的逐级下达命令模式逐渐的转变为多元化、扁平化的网络状结构。这种管理方式大大降低了管理组织设置的繁琐性,能够迅速拉近企业决策层与企业执行层之间的关系;虚拟化所指的即为,多个制造企业分别负责好自己的项目模块,充分发挥出自身在领域中的优势,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交流,促进项目目标的顺利达成。虚拟化赋予了现代制造企业以崭新的设计与生产功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实践可知,组织结构的变化让制造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顺畅且高效,继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提高制造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3.生产计划的变化
在过去,制造业的生产计划会严格按照整机台套来下达生产任务,并且在对于计划时段的选择上也会重点考虑以月和旬为基础单位,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长时间的处于分头行动的状态,严重的缺少沟通与交流。这种生产计划方案直接导致了制造企业不得不面对积压严重的库存,经常出现制品储备定额偏高的现象,延长了产品生产周期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反馈信息的真实性。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制造企业在物料需求计划与闭环MRP的基础之上又研发出了制造资源计划系统,这一新型系统的出现可以根据生产计划来制定出标准的信息数据,同时再推算出各个零部件的产品生产质量与生产期限,继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产品生产与产品经营计划。制造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可以将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环节中的生产计划、生产能力、采购计划、资金管理等环节紧密的结合到一起,以此来保证制造企业能够更加高效的开展产品生产管理工作。
4.产品开发的变化
在过去,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主要由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手工操作,不仅工作效率较差,而且还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披露与问题。如今,现阶段的制造产品开发已经离不开人工智能系统的支持,通过积极运用模拟技术,一方面可以为设计人员的修改与控制工作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还能够尽可能的简化生产与加工流程。从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考虑,现代制造企业所青睐的多为矩阵组织与虚拟组织这两种。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可知,此种先进的产品开发手段不仅能够让制造企业的产品种类变得非常丰富,同时还可以有效缩短产品正式投入市场的时间,从根本上提高了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现代制造企业产品的生产管理创新
1.制造企业产品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1)积极贯彻“以零件为中心”的组织生产模式“以零件为中心”的组织生产模式所指的即为,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无论是最初的制造工艺选择与计划方案编制,还是事中的生产组织实施,均要以零件为单位来进行安排。在制造企业产品的生产阶段中,内部物流系统中的信息流传递同样也需要建立在零件单位基础之上。通过贯彻“以零件为中心”的组织生产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制造企业更加顺利的适应复杂多变的行业市场环境,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产品生产任务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便拿出一些通用型零件。另一方面,制造企业还可以在生产的过程当中根据之前的预测方案来现行生产,而后再按照订单的实际要求来将生产完成的零部件进行在系统组装,这样就可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最大化的缩短工期,继而达到提高产品多样化的作用。除此之外,“以零件为中心”的组织生产模式还有效改善了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流脱节现象,确保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实现一体化,进而对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流程进行有秩序的高效控制。(2)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与标准化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制造企业在基础管理工作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制造企业传统类型的基础管理工作模式呈现出了制度化、非程序化、非标准化的特点,这种管理方式导致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操作标准、文件报表以及参考数据等管理环节都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产品生产无序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基于此种情况,唯有进一步规范生产管理制度,才能够让制造企业的生产秩序回到正规上来,从而让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管理工作达到制度化、程序化以及标准化的标准。在现代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当中,管理工作大致可以被分为经常性的重复发生与偶然发生两种,其中,对于在管理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事情来说,企业管理者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为各部门员工做好学习的榜样,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外,为了让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工作可以开展的更加顺利,企业管理者需要将绝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到对偶然发生事件的处理上,积极的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诸如定置管理、5S管理以及目视管理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要保证数据资料的完整性,按照统一化的格式来完成对报表文件的填写工作。
2.制造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创新
(1)转变质量管理观念正所谓“保证质量人人有责”,现代制造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将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中的每位员工身上,上到生产管理政策的制定、下到产品生产的工作实施,全部都需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中的内容来进行操作。制造企业的管理者也要深入到一线生产岗位中,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告诉每一位员工:产品的质量是制造出来的,并非是检验出来的。(2)调整质量管理方法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将原材料与零部件的进厂质量控制关口进行前移处理,应当将相关配套单位的质量控制工作也纳入到自身的生产管理体系中。更加直白一些解释,制造企业不能只是对制成产品来进行终极检验,而是要对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过程来展开实时控制,从根本上杜绝产品原材料与产品零部件出现质量问题。(3)创新产品质量控制的分析手段笔者认为,产品的质量控制工作只有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方能够达到控制的最终目的。基于此,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全面的搜集好质量数据的相关资料,通过科学化的整理与分析方式来做好相关的计算工作,将其内在的变化规律展示出来,在此基础之上重新调整产品质量的管理方案。在针对产品的原材料检测与产品的质量控制环节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选择能够确保产品质量的图控方式,将传统模式中的质量管理检验转变成为事先预防,继而将所有能够对产品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因素都扼杀在萌芽之中。
3.制造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管理的创新
(1)减少库存量,盘活使用资金制造企业如果想要有效减少库存量,达到盘活资金的目的,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任务即为加大对车间成品的管理力度,通过此种方式来及尽可能的降低产品的积压数量,让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能够大幅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制造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对产品生产领料、产品作业报工以及产品完工入库这几个主要环节展开规范式的监督工作,不仅要保证账实相符,而且还要将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透明化处理,为成本管理工作积累重要的精准信息。(2)全面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当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部门将生产计划下传到生产车间以后,需要做的是督促车间及时上交材料计划。在制定材料计划时需要优先考虑到二级库存中的材料与配件,以此来减少二级库存材料与配件的积压情况,避免对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浪费。除此之外,由于绝大多数的制造企业都是专业分工,因此企业应当将更多的精力都用于对自己专业部件的研发与设计工作中,在提高产品生产效率的通同时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齐二石,张璐.企业创新关键因素实证分析--天津滨海高新区企业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08):66.
[2]盖文启.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5):29-36.
[3]何敏超.基于绿色性管理的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36):57-59.
[4]谭爱红,徐长武.基于机械制造企业ERP系统中生产管理流程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xx(11):232-233.
[5]冯根饶.基于资源演化的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研究--亿浙江省制造业为例[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3):45-46.
生产管理论文9
摘要:在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性思想后,国家也逐渐给予了生态环境建设指标足够的重视及关注,这就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林业发展中却会受到相应不利因素的直接影响及限制,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林业运行实力,更会对林业发展造成滞后性阻碍,因此这就需要从问题本身入手,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将问题解决,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为林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提高其防治效率,才能拓展林业发展前景,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营林生产
管理发展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高效开展密不可分,该项工作作为我国营林管理中的关键点,不仅能够对林业发展进程产生直接影响,它更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有害生物防治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就会为林业生产工作带来较多不利影响,因此在结合林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有害生物的防治效率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针对有害生物防治作出了细化研究,从目前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强化措施,以期为提高林业发展实力提供参考及借鉴。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生态环境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尤为重要的,为了使其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国家也将发展侧重点放在了植树造林这一细化工作上。虽然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乐观趋势,但是生态环境也在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恶化现象,这就使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一旦有害生物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就会为林业健康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危害程度更是难以预估。通过对可靠资料进行研究不难发现,病虫害防治工作目前已经被纳入到了林业建设的重点范畴中,相对的国家投入的资金数量也相当庞大,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财政运行压力,更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滞后性影响。从当前形势来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之所以难以推进,原因就在:一是人工造林品种过于单调,虽然树木总量呈现递增趋势,但是这也会为病虫害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灾害拓展面积也会不断增加;二是目前的病虫害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的融入到环境主体中,并且逐渐递延病害范围,形成高密度的灾害形式,防治难度也随之不断增加,这是对植树造林工作本身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三是有害生物灾害在快速扩散的过程中,需要按流程步骤逐步推进,因此也可以说有害生物爆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周期性特征十分显著,但是防治工作的难度与这一特性的存在是相互关联的,这种隐性威胁是难以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甚至是解决的,因此也可以说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1.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林业部门在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时,往往会碰到一定难题及阻碍性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点就在事前预防上,但是目前的监测体系却难以与实际需求高度相符,并且其健全程度明显不够。由于林区本身的森林面积总量就比较庞大,如果仅仅依靠人工对病害进行监测,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就更不要提预报工作了。我国部分林业在建立了监测站以后,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也就更加精准及,相对的预报效率也有所提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存在相应滞后性问题,严重影响预报效果。由于监测预报点的应用设备不能实时更新,这就与适应性不断增强的病虫害难以契合,而监测预报水平普遍不高,更与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存在直接联系,这就造成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与预期目标难以相符的不良局面;其次,由于资金投入总量与需求标准存在较大距离,这就使得先进性的防治技术难以高效引入,这就使得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呈现出了停滞不前难以提高的趋势性特点。从当前形势来看,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依托的方式方法大多是以喷洒农药为主,这就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并且其有害生物存在位置及爆发程度也难以得到精准衡量及定位,这不仅不利于提高防治能效,方法运用不当更会直接带来不利因素,增强有害生物对药物的抵御能力,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营林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强化预防工作
林业有害生物的存在必然会严重影响林业健康发展,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该类病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预防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预防措施却并不完善,并且缺少针对性及时效性,防治工作形式化问题过于显著,预防措施的真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强化预防工作首先就要做到根据林区特点,设定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整体抗病害能力。由于纯林本身对病害的抵抗能力较为弱化,这将会直接增加病害预防难度,因此这就对林业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林区抵御能力差这一关键问题出发,不断加大改造力度,确保林区质量能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除此之外,为了对林区生物进行多样化保护,应当将被有害生物破坏过的树木进行彻底处理,隔离绿化区域。
2.2融入现代监控技术
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点就在预防上,这就需要从林区实际需求入手,强化监测及预防工作,并建立较为健全的监测体系。目前应用效果最好的就是三位一体的监测预报体系,由于其强大的应用优势其拓展范围也相当广泛,它不仅能够最大化发挥其监测与预报作用,更能促使省市级区县的监测网站更为健全,因此现代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针对技术应用,结合现代林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开展培训工作,避免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的不良问题长期存在;其次,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需要全民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害生物举报制度,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全面林业保护意识,使其能够从思想上认定有害生物高效防治的重要性最后,利用遥感等现代先进技术推进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提升预报精准度。
2.3加强森林抚育工作
强化后备资源培育,森林抚育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高。从调查设计着手,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对不合格的设计一律返工,不合格的地块退回后不得重复上报,同时本着全年作业,设计一块审批一块的原则,随时为林业局规划设计,为保证抚育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证。在森林经营上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经营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和各项技术规程执行,对生态功能弱的禁伐区,以抚育为主,防止森林病虫害发生,以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对限伐区可进行抚育,进行更新性采伐、更新造林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对商品林,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同时尽快转变森林单纯捉供木材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自身特有生态优势,实行立体开发,建立复合经营模式。为加速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改正对天然中幼林的经营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急需抚育的林分实际情况,划分为抚育型、封护型、补植改造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从我国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研究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山区面积普遍较大,而气候及地形等又具有一定的多样化特点,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难度,虽然目前我国营林生产中存在一定问题,有害生物防治效率与预期标准难以相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不断融入新技术,从多个细化方面强化有害生物的预防及治理工作,就能有效提升营林生产水平,促使其经济及生态效益能够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营林生产管理的建议[J].科技与企业,20xx(2).
[2]杨帆.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及加强营林生产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6)
生产管理论文10
1C/S与B/S模式
1.1C/S与B/S模式的基本结构
传统C/S模式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的两层结构模式,将表示层和业务逻辑层驻留在客户机端,把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放在服务器端。如果将客户机端的业务逻辑层剥离出来,就能形成一种三层的C/S结构。B/S模式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其以Web技术为基本支撑,将传统C/S模式中的服务器分解为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而构成了一个包括客户端、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3层结构体系。
1.2C/S与B/S模式比较
C/S模式面向的客户群比较固定,对数据的存取速度快,适用于大量数据的交互,且其安全性策略强。但C/S模式在升级维护方面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每一次的系统升级都需要所有的客户机重新安装,且需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出不同的软件版本,对系统的兼容性较差。B/S模式面向的群体分散度高,只需通过Web服务器调用不同处理程序响应请求即可。由于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不需要做任何维护,每次对程序的更新升级只需要重新在服务器上发布,且其操作界面基本风格也与一般上网方式一样,不需要对使用者进行过多的培训,操作简单方便。将C/S与B/S模式结合起来运用到系统中,能避开其各自的缺点,充分发挥其优点。这种混合模式既能保证数据传送的高效和安全,又能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减少系统维护成本,同时还可满足生产现场的实际需要,也可满足各级管理部门依据生产信息制定决策和发布消息的需要。
2系统分析
2.1系统工作流程
机务段生产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机车的运用、整备和检修为一体的管理系统,其主要包括机车运用管理系统、机车整备生产管理系统和机车检修生产管理系统。根据机车检修计划和机车分类管理信息来判断机车入段后是进入整备场还是检修库,进入整备场的机车在完成所有整备过程后会发放出场合格证,之后机车就能投入到下一次的运用中。若机车进入检修库,则需要进行所有的检修流程,直到检修完成,机车交验并出检修库。
2.2模式使用区域分析
机车运用管理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控制着整个机务段的生产秩序。运用管理系统掌握着机车的状态信息,其数据处理量大,信息交互频繁,使用范围单一,应用客户固定。综合这些因素,将运用管理系统中管理机车状态信息和动态信息模块的使用模式确定为C/S模式。在机车整备和机车检修管理系统中,一些基本数据采集点较多且地域分布较广的模块采用B/S模式,基本数据采集量大、采集点单一、集中的模块采用C/S模式。将这两种模式结合,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使系统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和高效。
2.3系统功能
生产管理系统可以为机务段管理决策层提供图形化的实时机车运用、整备和检修等信息,通过相应的分析模块,可生成一些直观的图形报表。此外,业务决策系统还可以为领导的各项决策及时下发和即时传送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接收。生产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与机车运用管理系统、机车整备生产管理系统机车检修生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实现共享和互换。机车运用管理系统、机车整备生产管理系统和机车检修生产管理系统分别将机车运行状态、机车计划、机车整备信息、机车整备情况、机车检修信息和机车检修情况等发送至信息共享平台。获取生产管理系统信息共享平台中的相应数据并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提供给决策层,方便其实时了解机车状态。同时,通过生产管理系统,管理决策层的各项决策也可以经信息共享平台发送至相关部门。
3系统设计与实现
3.1系统设计
机务段生产管理系统采用三层C/S与B/S结构,把生产信息平台按功能划分为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分别放置在客户端、应用服务器端和数据服务器端。三层结构将业务逻辑单独剥离出来,置于应用服务器上,使整个系统的逻辑结构更加清晰。同时,通过业务层将表示层和数据层相隔离,避免了用户与数据库的直接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系统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在功能层,又将系统分为3个层次,即决策层、职能部门和生产作业部门。决策层根据职能部门和生产作业部门反馈的信息,向职能部门和生产作业部门做出相应的指令。职能部门接到决策层管理者的指令后,向生产作业部门下达技术文件等作业标准,并把生产作业部门反馈的信息整理后反馈给决策层,为其下个决策提供事实依据。生产管理系统的3个主要子系统的'组成模块如下:
(1)机车运用管理系统。机车运用管理系统主要由机车运用安全系统、机车行车安全信息系统和远程诊断与监控系统3个子系统构成,如图5所示。这3个子系统共同工作,可及时准确掌握在途运行机车和非在途运行机车的主要机车信息,为机务段对机车运用、整备、检修等作业进行合理安排提供支持,便于提高机车使用寿命,降低机车故障率,保证机车处于最佳状态。由于这3个子系统中的大部分功能已经在现有机务段相关系统中使用,因此只需将大部分功能接入到新开发的生产管理系统中,使其在网页模式下显示即可。在新开发的机车运用管理系统中,主要开发了机车分类管理模块,提供机车状态信息和机车动态信息。该模块的应用部门单一,地点固定,且要求数据安全性高,故采用C/S模式。但对其机车状态信息和机车动态信息的显示查询功能采用B/S模式开发,可供全段人员查询。
(2)机车整备生产管理系统。机车整备生产管理系统主要由机车整备调度管理系统、机车活件提报系统、轮对及受电弓检测系统和日常整备分析系统4个子系统构成,如图6所示。这4个子系统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对机车日常整备作业实行流程化控制,为机车整备作业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由于机务段现有5个不同的整备场,因此机车整备调度管理系统需要在不同整备场使用,且各整备场之间相距很远,不方便客户端软件的安装,应使用B/S模式开发。对机车活件提报系统、轮对及受电弓检测系统的录入采用C/S模式开发,对其查询功能采用B/S模式开发。日常整备分析系统主要负责对收集的各种整备信息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其功能开发采用B/S模式。
(3)机车检修生产管理系统。机车检修生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检测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实现检修信息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共享,其主要包括机车检修计划管理系统、机车检修调度管理系统、检修生产组织管理系统、机车探伤管理系统、油水化验管理系统、顶轮检测管理系统、机统-28管理系统和“合”字验收管理系统,如图7所示。机车检修计划管理系统和机车检修调度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开发,以方便各检修作业库实时了解机车检修动态,安排各自的检修作业。对检修生产组织管理系统中5个分系统的录入全部采用C/S模式开发,对其查询功能全部采用B/S模式。这样能有效管理数据采集源,实现数据的安全性,同时也能为上层领导决策提供方便。
3.2系统实现
(1)系统实现关键技术。所述的混合式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数据操作频繁,且数据交换量大,这对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提出了挑战。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ADO作为应用服务器访问到数据库服务器的“桥”,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2)系统实现过程。根据机务段生产管理系统采用的C/S与B/S混合模式构架,将系统结构分为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3层结构模式。在C/S模式下,客户端将用户输入数据提交到中间层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接收到输入数据并寻找到相应的应用程序进行处理,通过ADO连接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收到请求后执行相应的SQL语句,将处理结果返回到中间层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再经Internet把结果传回客户端显示。在B/S模式下,用户端的浏览器可以将HT-ML代码转化为具有一定交互功能的网页,允许在网页上输入信息,提交后台程序处理。浏览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服务器提出访问请求,通过URL访问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在注册库中寻找到相应的服务,调用这些服务来响应相应的请求。如果Web服务器还需要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则Web服务器通过ADO连接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执行相应的SQL语句并返回结果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生成一串动态的HTML代码,返回给用户端浏览器显示。在混合模式的生产系统中,机车首先根据机车状态和机车检修计划,通过C/S模式下的客户端录入机车的基本信息,然后决定机车进入整备场还是检修库,在整备场和检修库中对大部分数据的采集采用C/S模式录入,只对一些需要调度生产的模块采用B/S模式录入,待机车整备或检修完成后,机车即可转入运用状态。对所有基本信息的查询都采用B/S的模式,方便全段各级部门紧密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4结论
基于C/S与B/S混合模式的机务段生产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两种不同模式的优点,对不同的信息处理和功能模块采用不同的模式方法,为提高机务段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也降低了一线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了综合查询和决策分析,改善了机务段现行的生产作业方式。
生产管理论文11
1 科学建园
优质茶叶是在基本无污染的生长环境下,根据规范的栽培管理流程生产的,其农药残留、重金属以及有害微生物的含量都能够满足无公害质量标准要求。茶园的建设规划必须符合良种化、梯田化以及水利化的需求。开垦10°以下的平地,通常建立直行茶园;10~20°的缓坡,建立等高条植茶园;20~25°的陡坡地可以选择建立窄幅梯田茶园,但要注意梯田必须外高内地。选择双行双株进行种植,挖沟的标准是50.0~60.0 cm,两沟中心距离1.5 m,开沟过程中应将表土与心土分开堆放,表土应全部回沟。
2 培肥土壤
采取科学合理的栽植技术手段,努力改善茶园土壤的水、肥、气、温度等条件,确保茶树的健康生长。例如,中耕除草能够有效的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通透性;翻理杂草能够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熟化土壤可以加厚活土层。茶园的施肥工作应当尽可能选择农家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以及腐植酸类肥料、无机肥等,化学肥料应当与有机肥料交替配合施用,有机氮和无机氮的比例掌握在1:1最好,每1 000 kg厩肥添加20 kg尿素,最后的追肥工作应当在进行茶叶采摘前30 d左右实施,叶面肥料应当在采摘之前的20 d左右喷洒。
3 栽植管理
尽量选择抗性较强的优良品种,有助于降低茶树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机率。例如,选择角质层较厚和茶单宁含量较多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选择双行双株的栽植方式,穴间距大约保持在30.0 cm左右,茶园可栽植8万~9万株/hm2。进行移栽时,首先,要使用黄泥浆进行蘸根处理,之后将茶苗进行分级并放入穴内,确保茶苗根系展开,茶苗茎基和表土的距离大约在3.0 cm左右,根系和底肥的距离保证超过10.0 cm,栽植之后,要给予充足的定根水,再在茶苗根部附近撒上一层细土,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铺草保湿法,来避免土壤水分过快蒸发,保证幼苗健康生长[1]。
4 茶树修剪
4.1 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对幼龄茶树进行定型修剪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茶树骨干枝和树形。定型修剪通常分为三次实施,修剪工具选择整枝剪。首次修剪是在茶苗生长到30.0 cm左右时,剪掉距离地面15.0~20.0 cm以上的枝条,对于生长情况较好的茶苗,在移栽到茶园之前就能够进行首次定型修剪;二次修剪的高度应该在首次修剪的基础上提升10.0~15.0 cm;最后一次修剪的高度也是在二次修剪高度的基础上增加10.0~15.0 cm。对幼龄茶树进行三次定型修剪,让其高度处于40.0~50.0左右,定型修剪时必须要注意外侧枝的培养,让其分枝能够向外伸展。定型修剪通常来说1次/a,对于长势较好的茶园可以2次/a。
4.2 成龄茶树修剪 经过多年的采摘以及修剪,茶树成龄之后,在其树冠上能够发现很多小分枝,这些小分枝也被称之为鸡爪枝,由于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树对养分的吸收,对茶叶质量与品质也造成了影响。这时,要进行深修剪,对于茶树树冠上方15.0 cm左右的鸡爪枝完全剪除,从而恢复树势,增强茶树的育芽能力。
4.3 衰老茶树台刈 台刈这种方式通常是针对一些衰老情况比较严重的茶树,从茶树根茎位置割掉全部树冠,从而让根茎位置的不定芽生长发育成为新的树冠。台刈时,应选择较为锋利的刀割掉细小枝条,选择锯子锯断较粗的枝条,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桩口破损,避免影响枝条发育。
5 病虫害防治
5.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茶树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可以借助于农事活动来对茶园的环境因素进行人为的改善,让其不利于病虫害的产生,起到预防病虫害的目的。通常来说,可以采取如下办法:选择抗病性较强的茶树品种、科学密植、适时采摘、冬季深翻改土等。
5.2生物防治 做好茶园生态中害虫天敌的保护工作,能够有效的'预防很多虫害的发生。例如,蜘蛛能够有效的降低茶园内各种害虫的数量,并且蜘蛛的繁殖率高,大约每只蜘蛛每天能够捕食5~10只害虫。另外,也可以选择人工繁殖害虫天敌的办法,比如,选择苏云金杆菌来防治茶毛虫等害虫。
5.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部分害虫的趋光性,在茶园内设置杀虫灯诱杀,或者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设置色板来进行诱杀。同时,还应该对茶园内群集性较强的害虫实施人工捕杀。
6 科学采摘
按照茶树生长阶段的不同选择有针对性的采摘对策。幼龄茶树要坚持以养为主,以采为辅的采摘原则,选择打顶养芽的办法,有助于分枝发生,培养骨干架,确保茶树能够生长出更加浓密的树冠,还有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
生产管理论文12
生产管理工作研究论文
浅谈现代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 了发电安全生产的根本目的及生产过程中决定安全的6项基本因素,并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进行了阐述,对企业安全管理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安全生产 管理 保证措施
当前,面临着电力企业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企业的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1 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1 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企业设计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股东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这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
1.2 长期安全生产对企业的
长期安全生产为人们带来幸福、社会稳定、企业效益和企业的发展。但不能不注意到在长期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可能萌生轻视、忽视、藐视安全生产的思想的现象。因此,应正确认识掌握安全生产的,意识到事故条件随时可能形成,因此应长期保持高度警惕,这一点至关重要。
1.3 对工人和干部进行安全的目的不同
对企业工人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规程操作,不违章。
对企业干部(班组长以上)教育的目的是获得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1.4 安全管理的普遍原则
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企业干部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责任赋予的要求;企业职工必须接受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职工自身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方针、政策等,除少数情况外,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优劣、成效。安全生产是各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发生事故(尤其是特大事故)是安全管理弊病的总暴露。
1.5 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间接实践是通过、规范、标准的而获得管理知识。因此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认真学习来自于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与经验教训相结合的规章制度。直接实践是要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因为事故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受到的惩罚;是对各项工作进行的最公正检查;是强迫人们接受的最真实的科学实践。
2 认识规律,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
决定安全与否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6项:
a.操作人员按规程操作;正确方法的使用;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隐瞒真相;服从指挥,忠于职守,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b.设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设备都有寿命,任何设备的故障都有其规律性。
c.物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材料、备品备件、工具等。
d.环境(时间和空间):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的时间要考虑夜班、节假日、人的喜庆、悲伤、失意、生物钟等因素,要百倍警惕事故多发时刻。
e.科学与技术:任何先进技术都有特殊的安全,选择生产技术的首要条件是安全可靠,安全技术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现象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现象开展研究;结合新技术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开展研究。
f.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的成败“七分在管理,三分在技术”。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
3 管理者如何抓好安全生产
3.1 抓干部的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干部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干部要把研究本单位(部门)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3.2 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战略思想
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积极的预防思想。
3.3 安全生产管理三原则
a.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是兴亡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人才和劳动力的磁石。
b.技术:用高、新技术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保证不发生事故、即使设备有缺陷也要保证不发生事故。
c.结果:保证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人员、设备及管理),时刻在最佳状态。
3.4 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式方法,对安全生产的人员素质、设备和管理等基本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使之达到“可控和在控”。
3.4.1 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企业效益就无从谈起。
3.4.2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3.4.3 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2个子系统,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由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共同努力完成的,不论哪个体系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因此要不断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
3.4.4 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化的一项重要,即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事故斗争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3.4.5 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状态检修实行设备点检定修制,在许多发电厂得到了。设备点检定修制就是以设备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体制。点检定修制从过去传统的以“修”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到以“管”为主的思路上来,变过去设备坏了再修或周期到了就修为设备的预知检修,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
3.4.6 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4结论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而企业的管理者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应做的工作很多,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留下丝毫安全隐患;这些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管理者们不断深入地和探讨。
生产管理论文13
摘要:笔者长期在基层监管机构从事安全生产监管,经常到企业开展安全检查、执法工作。本文立足于企业安全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企业实现安全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安全第一”是我国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针,也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发展的前提是安全、健康。因此,无论企业还是政府,抓好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企业安全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力度加大,安全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显出来。
一、正确认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就是在保障工人生命安全和财产免受损失的前提下,企业所进行的生产过程。从这个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有三个:人、物和环境。尽管企业、单位的性质不同,生产经营的情况不同,但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都是相同的。在这三个要素里,由人实施监督管理,操作机械,选择、改善、控制环境,因此人是其中最能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影响人的健康和安全的不利因素,进而保障正常的生产运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三个因素:人、物和环境。监督管理的范围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才能找准安全生产管理的着力点。
二、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足随着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企业负责人对安全工作比以往重视了。但事实上,有的“领导重视”是出于对责任追究的担心,害怕企业出现安全事故会追究自己的法律责任,并非出于对“安全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的`话讲到了,工作要求提到了,如果再出现安全事故,自己似乎就无责可追了。
2.“三同时”缺位、“生产优先于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为了引进外资和项目,不惜在安全监管上让步:建设项目“三同时”可以不做,消防设施建设可以不搞审核、验收,导致企业在建设项目“三同时”方面缺位,出现了“生产经营优先于安全”的不正常现象。有些被招来的项目,在被安全监管部门查处后,动不动就找上级领导告状,以投资环境不好为由抵制安全监管和查处,而领导为了“安商”,有时会暗示监管部门“网开一面”。这种情况,势必加剧企业负责人对安全工作不重视、不落实的局面。
3.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安全培训落实不到位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三项岗位”(即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人员应当进行专门的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从目前企业参加培训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少数企业强调生产忙、挤不出时间参加培训;二是个别企业认为安全培训属长线工程,对培训活动积极性不高,大多被动应付;三是部分企业属于民营性质,特种作业人员流动性大,不愿意多派人参加培训。
4.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到位大部分企业存在只重视生产设施建设,不重视安全设施建设的问题,致使安全设施建设不能满足企业防范事故的需要。有的企业安全投入没有计划,不使用标准产品,不请有资质的单位施工,不搞竣工验收,不注重平时的维护,有的安全设施形同虚设。
5.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氛围不浓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也明确了安全职责,但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方面,没有深入地、系统地开展。另外,企业在安全生产宣传方面的力度比较小,导致了“安盲”的出现,有的人正因为对安全常识的无知而失去生命。
(二)解决对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多途径,多层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施。加强和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认识是根本,企业负责人重视是关键企业负责人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和重视,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承担起“一岗双责”的责任,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与其它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考核。
2.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覆盖全面,贯穿生产全过程,不留死角,不留漏洞,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1)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安全管理组织网络,成立企业一把手任组长,各级管理人员任成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覆盖全面的安全管理网络;
(2)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3)在制度落实中,既要持之以恒,又要严肃认真。
3.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企业的安全理念、安全文化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着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宣传教育的內容要全面,对主要的安全生产法规、重点的安全管理制度、规程应全覆盖,不遗漏;宣传教育的形式人性、多样化,让人乐于接受、便于接受,努力达到好的效果;教育培训的对象应多层次、全员化,并涵盖企业的“三项岗位”人员。
4.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企业要将安全生产投入纳入年度工作预算,制定安全投入计划并实施。同时,结合企业应急救援的实际需求,加大急救救援物资储备和投入,提高企业应急救援水平。
5.加强安全制度建设,突出安全文化创建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新要求,企业要不断完善安全制度建设,定期识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新变化,并将法规要求转化为企业内部制度规定。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安全文化宣传,使广大职工“懂安全、会安全”。
三、结语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应有之义。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和体系管理,突出安全文化创建,真正将“安全第一”的原则永驻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生产管理论文14
一、概述
由于建设工程的行业特点,建设工程施工的特殊性,从业人员的构成及流动性大的特征,使建设工程业成为仅次于采矿业的重大事故频发的高风险行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是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注的大事,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建设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颁布了诸多的规定和条例,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根本上保护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生命和社会财产安全,促进行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建设部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健全法规。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除了一些表层的致因外,其深层次的原因还与我国现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有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利益各方要谋求近期的利润和长远的发展,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大小,应与获利的多少大致相协调。政府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提供给市场营造平等、公平环境的政策及措施,应重视各方利益的协调,重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问题直接涉及到施工企业的利益和发展,涉及到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利益。显然,解决建设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不能完全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路和办法,要探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和办法。这需要总结、分析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管理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本领域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该体制提出完善和改进建议。
二、现有管理体制的不足
我国多年来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对保障人民生命和社会财产安全,促进行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的不尽完善和对新形势、新经济发展的不尽适应也逐渐显现。
首先,“企业负责”意味着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和管理,主要与建设施工方有关,安全风险由施工方单独承担。工程建设中,建设方在与施工方订立的施工合同里,不承担任何安全责任。要求“企业负责”,实际上是弱化了建设方在安全生产中的'主要责任地位,替建设方规避了安全风险。建设方将安全风险以定额中“安全生产费用”的较小代价,合法地转移至施工方。在建设方和施工方的相互关系中,施工方处于从属和弱势地位,要从属和弱势者独立承担安全生产风险是欠公平的,建设方与施工方的获利和风险关系明显失衡。
工程建设中,建设、设计、监理等相关各主体方,关于建设安全生产的责任不明确。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建设、设计、监理等等相关各主体方,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不太关注和重视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有的甚至认为我不是施工方,安全生产与我无关。
不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工程建设,政府投资的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强势投资方兴建的工程占一定比例,这无疑是安全生产的隐患。不少工程安全事故,与建设方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关;有的事故中,建设方就是主要或直接责任者。
其次,在某种程度上,现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中缺乏激励机制,对违法、违章行为缺乏处罚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和成本最小,是每个企业的自觉行为和目标。企业不会将精力、资金和设施投至貌似没有经济效益的地方。
建设工程施工中,施工方并非不知道发生安全事故的后果,他们担心事故发生,但出于生存、利润与发展的考虑,认为抓安全生产要投入,没有利润,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不怎么抓也没有出什么大事(实际上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期,是一种侥幸心理——编者)往往不愿作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不采取有力的措施预防安全事故,而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对待安全生产问题。
施工方的侥幸心理,除了与只重视眼前利润忽视安全生产带来的隐形及长远效益的主观原因有关外,还与行业管理的政策,措施有关。对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没有事故发生的施工企业,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缺乏有力度的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导致施工方抓安全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或受挫。对于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按国家及行业安全技术规范、规程进行施工,但侥幸没出安全事故的企业,缺乏处罚或缺乏有力度的处罚,这在客观上助长了施工方对待安全生产问题的麻痹、马虎、漫不经心及侥幸心理,致使施工方在安全生产及管理上的精力、资金和设施投入不足,措施不力,甚至出现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局面。
工程中,安全生产费用定额偏低,这也是施工方资金和设施投入不足的客观原因。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投资的主渠道由单一的国有,向多元的方向发展。我国实行的是建设项目申报制度,对于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开工的工程,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无法对其实施安全监督和质量监控;即使是按建设程序开工的工程,由于人力、财力等诸多因素,也很难做到“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真正到位。
从事施工作业的一线工人往往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建设专业知识缺乏、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他们身处企业的下层,一些工人尚达不到训练有素和职业化,很难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实施有效有“群众监督”。
三、完善和改进建议
由于国情和社会保障制度不甚健全等,不可能让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企业关闭、歇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建设工程的各主体方必须严格遵守《劳动法》、《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和建设部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的规定;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行业主管部门应从多种渠道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应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调整产业政策,完善和改进现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1.重新界定建设活动中,建设工程的各主体方在安全生产和管理上的责任。确立建设方是安全生产者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或建设方与施工方共同对安全生产负主要责任的机制。设计、监理、安全生产所需设施、材料的生产厂家和供应商,视不同情况承担次要和连带责任。
所发生的工程安全事故表明,事故与建设方有关的占相当比例,必须加大对建设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2.政府要出台使施工单位通过抓安全生产获得利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的政策、措施。建议设立政府安全生产奖励基金,奖励安全生产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尤其是奖励直接面临安全风险的施工方。建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专项补偿金制度,对建设各主体方,尤其是对施工方作适当的、政府能承受的补偿,在政府和行业管理层面形成尊重和保障企业的权益氛围。
3.实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押金或安全生产风险保证金制度。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视其在建设活动中的地位和角色,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安全生产押金或安全生产风险保证金,待工程安全竣工后返还。对施工中发生安全事故的,视情况不予返还或部分返还。用这笔不菲的押金或保证金提醒各方,必须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4.工程总造价中,施工方获取的利润水平应与所承担的安全风险大致相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应提高安全生产费用定额。应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根据国家、行业安全技术规范、规程,通过对各地、各类有代表性的工程,进行安全生产费用的核算,确定安全生产费用在建设工程总造价中的合理比例。
5.成立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的、社会化、专业化、具有监管和服务性质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该机构接受主管部门的委托和指派,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施强制性的监控。或强化工程监理公司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控、监督职能。
6.积极稳妥地推进建设工程保险制度,除了已实行的意外伤害等保险外,还应设立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新险种,如建设方责任险、职业责任险、工程质量保险、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等。其中一些险种应强制推行,同时政府要有政策支持。
7.综合治理建设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治理建设方的过分压价,施工方的过分竞价,压价行为;治理建设方强求施工主的“垫资”行为;治理建设方不按进度给付工程进度款以及拖欠工程款的行为;依法打击建筑材料供应者的垄断及强买、强卖行为,依法整治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治安环境等。
生产管理论文15
摘要:本文针对某客车装配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需求分析,提出了系统功能要求。得到了一种通过对基础数据管理实现的生产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关键词:客车装配;生产管理;基础数据
某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覆盖公务及商务用、公路、旅游、城市公交、专用车、校车等各个市场,产品以中、高端客车为主,制造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该企业的生产管理缺乏对制造数据的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连续性差,生产订单无系统统一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使生产各流程数据不完整,造成企业资源循环困难,进而引起工期延长等问题,对生产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将信息化技术引入企业的生产管理迫在眉睫[1-3]。本文以某汽车装配企业的生产管理为背景进行阐述,根据企业需求构建一个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从而实现生产流程的动态管理。
一、需求和功能要求
本客车装配企业生产业务环节缺乏信息化管理控制,各流程数据不完整对管理造成极大困难。如何管理好企业的生产业务,使整个企业协调一致,高效率地运转,是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该企业目前生产业务的需求和功能要求如下。
(一)制造主数据维护
生产中物料编号由采购员根据需要编写,与技术部图纸编号不一致。研发中心数据不完整,无法看到一个完整的制造结构。产品加工过程无系统性文件,工位投料不明确,车间根据经验进行仓库领料生产,成本对料、工、费核算困难。工程变更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工艺变更较随意。
(二)生产计划管理
不同配置的销售订单生产时投料清单依现场生产需求领料,无准确用料清单指导。制造部计划科目前负责所有车间生产计划制定,前后车间之间计划联动性差。生产需求没有统一计划,各部门按照销售订单执行,无生产任务单,完全延用销售订单指导生产。材料需求与库存数据通过采购人员手工计算为采购依据。
(三)生产订单执行
目前没有系统的集中管理物料需求、工艺路线、发料、收料及成本归集。
二、系统解决方案
生产管理实际上是在对数据进行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维护、生产计划的管理和生产订单的执行等工作。
(一)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料主数据、可配置物料清单、工作中心、工艺路线四部分数据的管理。其中,物料主数据包括控制者、批量策略、反冲、收货处理时间内容相关数据。控制者,生产管理系统中控制者是定义物料需求的负责人,后续工作中根据控制者查询物料需求,同时由控制者将计划订单转换成生产订单和采购申请,控制者是后续物料查询的关键条件。根据生产计划管理需要,设置成品、半成品控制者,分别用于成品、半成品虚拟件控制者。批量策略,定义了物料的生产批量和采购批量,在系统标准批量基础上增加批量设置。在周期批量过程中,将一个或几个周期的需求数量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批量。设置成品批量,按批定量,按订单生产及库存管理,半成品设置通用批量值。外购件的批量根据实际业务中的经济采购批量进行设置,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设置类别。反冲,对于部分物料在发料时无法精确到订单进行发料,物料设置的冲。由车间直接按需求开具领料单据,库存转储到生产线上的仓库,按物料清单用量上报消耗
。月底生产线对反冲物料进行实物盘点,账与实物差异按月进行处理。收货处理时间,给每个外购件和自制件设定收货处理时间,设定的原则为每批原材料的质检时间及成品交检完成后的收货时间,尽量保证物资需求计划运行所得到的需求的准确性。可配置物料管理清单数据的管理。生产管理系统用物料清单应用程序存储物料单或产品结构,物料清单用物料号作为所描述对象的参考代号,同时记录父子件之间的用量关系。系统物料清单采用可配置方式实现,在销售订单创建时选择配置,确定订单的物料清单结构。按车型创建可配置物料清单结构,将此车型所有配置用料都包括在物料清单内,通过车型特征、分类及相关性定义确定物料的选配情况。销售人员创建销售订单时输入车型物料号,对此车型的可选特征进行定义,并将车型的特殊改变信息以文本方式输入,系统为此订单映射出相应的订单物料清单。在销售订单创建后,映射物料清单中不包含特殊改变用料信息,研发中心需根据销售订单中的特殊改变文本描述进行订单物料清单的维护。
工作中心是用于制造的基本组织单元,系统可以将工作中心分解为单个机器设备或单个工人,也可以粗略到一条流水线,或一个车间,工作中心必须指定到成本中心,而成本中心又制订标准的作业成本价格。如:人工作业成本价格、机器作业成本价格。工作中心规定了可以在该工作中心进行的.生产作业活动,一个工作中心可以执行多种有不同费率的不同生产作业活动。系统自动将工作中心执行的确认生产工序记入相应的成本中心贷方,而后将工作中心数据整合到基本数据、能力数据、作业计划数据和成本数据四个功能范围。基本数据是对作业活动的描述及条件以及计量单位、工序的缺省值、分配到成本中心的标准值等。能力数据指可用能力、机器和工人数、每班时数、每日工作时数、人工或机器时间效率、能力计算公式等,可以对一个工作中心指定不同的能力。作业计划数据指工序间时间、操作时间、移动时间,按提前期编制作业计划的公式、工序时间和操作时间的公式。成本数据指成本中心、作业活动类型、成本计算公式、有效期等。
工艺路线主要用来体现工序的物料分配、成本收集,以及人工成本、制造费用核算的基础。工艺路线是由系列工序组成,是说明生产产品或加工零件的工艺过程文件。工艺路线指定每个工序的工作中心,对作业计划、能力计划生成车间文件,为产品成本提供重要信息。
(二)生产计划管理
由于客车产品按订单配置生产业务,销售订单运行物资需求计划生成成品、半成品需求,需求材料清单来自于选配的订单物料清单,各生产订单带着销售订单号生产,成品库存作为特殊库存。按订单生产具有以销定产、以产订购、按生产订单核算的特点。生产根据销售的交货期进行,由销售订单安排生产。根据具体的订单要求,采购具体的原料,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大多有明确的订单去向,需要满足该单产品的特定要求。订单信息需要贯穿从采购、领退料、车间生产、外协到完工入库、销售发货的全过程,每个环节的成本发生和分摊,都要以订单为线索。事前的销售订单估价和事后的生产订单核算,都以订单为单位。销售公司在系统中创建销售订单并传递订单需求,如有特殊改变信息,研发中心进行订单物料清单创建及修改,计划人员运行物资计划,生成自制件计划订单和外采购申请。
成品计划订单形成的需求向半成品及原材料传递,根据计划订单的数量和需求时间创建生产订单。外购件采购申请直接转换为采购订单,采购部门按照采购订单进行采购。对于到货周期较长的采购件,采购部门设定安全库存或根据销售计划手工制定采购计划,在系统中手工创建采购订单进行采购。系统中物料需求计划的主要功能是监控库存,并自动建立相应的计划订单,以确定所需要的物料的数量及需用的时间。系统用在净需求计算中得出的采购或生产计划需求量,对比可用的仓库库存或计划接受量。
如果出现短缺,即可用的库存量小于需要的数量,系统将提出订单建议。工厂根据销售订单来运行物料需求计划,设置每天后台自动运行,物料需求计划计算从产成品、半成品到原料,计算每个物料的供给平衡。如供给小于需求,那么就产生一个计划订单或采购申请来平衡。系统以销售订单作为需求的源头,运行物料需求计划后,根据工厂库存情况进行运算,得出外购件的采购申请和自制件的计划订单。
(三)生产控制
生产订单是车间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的核心数据对象,它是复杂的数据结构,包括有关生产工序、材料零部件、所需资源和成本的全部信息。生产订单将生产任务传递给生产车间时,需要将计划数据、生产数据、排程数据和核算数据信息传递给生产车间。计划数据,包括要生产的成品的物料与数量、所需材料的物料与数量和生产所需的生产能力值。生产数据,包括实际生产工序和经过确认的数量和日期。排程数据,包括订单起始、结束日期及各工序日期和时间。核算数据,包括生产成本信息。
生产订单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制造执行的整体过程。根据销售订单创建的生产订单,每张生产订单对应一张销售订单。对正常选配外的订单需求,需对销售订单做特殊改变处理,研发部门根据描述进行订单物料清单处理。订单的物料清单处理完成,计划运行物料需求计划,将计划订单转换生产订单。完工确认管理。生产订单确认用于记录订单执行的内部作业。按照此信息,可以进行生产订单的后续程序,所有订单都必须在系统内进行完工确认。确认需收集工序的生产数量、完工时间和日期、作业时间:准备、折旧、人工的相应数据。同时需确认工序的生产数量、执行工序的工作中心、完工时间和日期、反冲物料的消耗、更新订单实际成本信息用于记录。
每个订单完工后,由车间统计每日生产订单执行状况,填写报工单交由生产计划科调度员确认,调度确认完成后由车间统计员对该生产订单进行完工确认,确认工序完工数量和作业时间,系统根据确认数据更新生产订单实际成本。三、结论对本文所研究的客车装配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而言,获取基础数据是系统管理活动的起点,本文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案与实现方法,可解决该企业生产管理问题。一是通过系统实现产品制造流程的完整结构化管理。制造主数据统一窗口管理,将零件生产中的投料体现到工序上。二是数据信息通过研发部门创建和修改,从而实现需求计划的快速响应,提高生产计划协同能力,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三是通过系统中的生产订单管理功能,集成管理物料需求、工艺路线、发料、收料及成本信息。
参考文献:
[1]江宁.发动机再制造行业的ERP解决方案[J].物流技术,20xx(8):176-179.
[2]郭继良.汽车制造企业存货成本控制[J].物流技术.20xx(3):35-39.
[3]方成民.基于中小企业ERP系统的集成信息管理平台总体设计[J].物流技术,20xx(3):432-433.
【生产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钻井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措施论文04-18
精益生产管理论文03-16
浅谈统计方法在工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11-13
天然气输送支干线生产管理研究论文03-04
生产过程与生产管理论文范文12-09
新时期企业生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改革创新论文11-03
机械制造自动化现代生产管理系统论文10-31
其他毕业论文-谈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的03-03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11-06
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探讨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