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论文【通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产管理论文1
摘要:三合一表单是一个综合性的表单,从表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工单所对应产品的批次号,也可以查出产品的进行程度。三合一表单将计划分解到每一周、每一天,并跟踪物流和生产计划情况。
20xx年以来,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有色金属工业下行压力加大,对此,两化融合成为进一步拉动整个有色金属行业利润回升的重要力量。先进的管理系统是实现和推进两化融合基础,在以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东方)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中,ERP系统已经成为中色东方推进两化融合的助推剂。
三手准备实现精细化管理
批量小、订单多是中色东方产品订单的特点,这为ERP系统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精细化生产与成本管理要分步骤进行,做好钛材生产系统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要进行管理流程的设计和改造。钛材分公司需要要亲自落实每个车间的生产计划、每周下发生产计划。在一个全新的产业、管理不很规范的情况下,是不能直接上ERP系统的。钛材分公司的生产项目小组生产项目小组为了解决管理的问题,系统、深入的学习了系统的逻辑思维,结合分公司的特点,自行进行了管理流程的再造和设计。
(1)设立统计员岗位,在全分公司范围招聘了3名统计员(应聘21人)。统计员岗位的设立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起到关键性作用。
(2)改变原有库存组织,增加了6个子库。
(3)建立生产计划管理体系。
(4)建立钛材ERP考核制度。
(5)修订体系文件。(机构职责和标识可追溯管理规定)。
其次,要进行物料编码的准备。物料编码是唯一标识物料的代码,中色东方系统由14位数字组成(大中小类8位+6位流水号),是系统对物料的唯一识别代码。每个物料编码对应一个唯一的物料描述,由名称、型号、牌号等级材质,规格。标准号。备注等信息组成并用I隔开。每个物料编码可以有一套主工艺路线和主物料清单,标准生产任务不允许原料与产品编码相同。
ERP系统要求必须有一个能区别成本单元、同时保证唯一性的物料编码,物料编码的制定是系统能否成功运行的非常非常关键的基础。考虑加到工材的复杂性,钛材分公司特别修订了体系文件《钛材分公司物料标识与可追溯性管理规定》,对物料编码和物料的批次进行详细的规定和规范,通过增设物料型号的办法,区别了规格一样,但成本不一样的产品。
第三,要进行资源费用单价的核算和定义的准备。ERP实际输入工时与计划工时易产生理解误区点而导致差异成本增加。核心1工时中,工时与产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6月份计划LD120为15t,每班计划轧制双倍尺16跟,单根重量按9kg来计算,则每6h轧制135kg,轧制1t则需要44.46h,轧制15t管就需要666.9h,单位工时产量为22.49kg/h。
三合一表单实现实时管理
实际上,对基础管理的要求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清晰的月生产计划。月生产计划越准确,其资源费用(设备、人工、水电,其他杂项费用)分摊的越准确;二,详细的周生产调度指令。ORACLE系统对计划要求很强,所以每周的生产指令是对月计划的分解落实;三,每一天、每一班次的任务要求。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及时、准确,要求将每一天任务完成的数据导入系统,这要求对每天的任务要有明确的分解和对任务完成情况的统计考核。
而产品的加工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增值的过程,就要在系统内外进行大量管理,并进行实时监控,为此中色东方提出了三合一表单的概念。三合一表单是一个综合性的表单,从表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工单所对应产品的批次号,也可以查出产品的进行程度。三合一表单将计划分解到每一周。每一天,并跟踪物流和生产计划情况。
由于数据导入系统中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系统结果的准确性,在钛的批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三合一表单的作用将更为明显不仅能够实现实时导入,还可以随时查到每一个环节的订单情况、原料情况,实现实时监控。
三合一表单不仅有上述作用,它还包括了工序中的废料填写,更有计划工序和重量与实际完成的`对比,这样更直观的体现了产品的完成率。其中还有操作者的填写,也更有利于物料质量的追溯。另外,三合一表单在实际运用中,避免了口头交代工作所产生的错误,也给系统中数据的录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ERP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
在实施过程中,与实施服务方,信息中心的配合,形成了合力,按照系统的思维进行上线前系统外的大量模拟和高频次的培训,不仅可以培养人才,也可以发现问
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科学的物料编码设计,合理的工时单价的计算、ERP系统的决策也成为具有明显效果的几个方面。同时,为确保各项数据准确和及时进入系统,不断提高ERP系统在规范管理和成本措施方面的重要作用,钛材分公司还制订了相关考核办法,完善了考核制度。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成本营销策略、工艺监督,生产瓶颈发现与解决方法,材料管理等实地经验。
(1)成本营销策略。
上海某公司需要牌号为TAl的600ram纯钛铸锭,分公司接到客户需求信息后,根据海绵钛市场价格,销售价格扣除原料成本后,只留给资源费用约10元的空间。
在系统内查询该规格钛锭资源费用为14.44元,根据公司对客户加工能力的了解及目前3t电弧炉生产较紧而8t电弧炉使用率不高的现状,推荐客户选购700mm铸锭(资源费用10.18元)并同客户签订了70吨的销售合同,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2)工艺监督。
在ERP录入过程中,公司发现某根铸锭熔炼工序超量完成较多,于是对超量较多的原因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操作人员熔炼时将部分辅助电极熔入铸锭,且没有及时向技术人员报告。由于辅助电极成分和铸锭成分有差异,且辅助电极重复使用氧化严重,如果融入铸锭将严重影响铸锭质量,由于及时发现并对铸锭进行了处置,避免了一起严重的质量事故。
(3)生产瓶颈发现与解决。
TA10铸锭是分公司生产TA10管材的原料,其成型花费的时间是纯钛和其它合金方式两到三倍。去年产量较少不影响成型进鹿在ERP项目实施之初,我们对各工序生产能力,材料消耗进行周密调查,并进行生产计划、成本预演,发现TA10成型时间过长导致成型工序将会成为生产瓶颈,为此分公司组织技术人员攻关,解决了其成型时间较长问题,今年TA10铸锭产量较高月份其产量几乎占3吨铸锭的一半,由于提前解决了问题,其生产丝毫没有影响到一车间的生产进度。
(4)材料管理。
由于ERP中的成本信息非常详细,公司有机会对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20xx年初,分公司材料消耗高达160万元以上,通过分析各种材料费的构成,分公司将材料分为定额材料和限额材料进行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定额材料的单位消耗量,限额材料申报使用均严格限制,使材料月消耗降低到100万元以内。
以带锯条为例,通过系统发现带锯条占材料费相当大的比例,于是分公司通过悬赏鼓励大家想方设法提高带锯条寿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以前每根锯切某产品每批消耗约1根带锯条,现在每根带锯条平均锯切4。25批产品,这样每公斤锯切可降低材料损耗约1。15元,每月可节约成本约7万元,同时大幅提高了锯切质量。
生产管理论文2
摘要:本文涉及企业安全事故预防与应对措施,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及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全面落实操作规程,按照规章制度,加强企业监管,强化监控能力,把安全放在第一的指导思想,彻底消除隐患,充分防止事故发生。
关键词:现场管理; 安全生产; 管理预案; 工业工程
一、企业安全事故中的预防预警行动
1.预防预警准备工作。1.1思想准备。强化宣传,增强职工自我防备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做好预防生产事故的准备。1.2组织准备。成立完整的应急救援组织,充分落实应急救援队伍及应急救援责任人,增强生产作业事故应急救援队的发展,按照粮食仓储管理的特征,粮食仓储企业应当设立应急救援队、救援通信队、安全保障队、后勤服务队等,并为生产事故提供应急技术人员。1.3现场处置方案准备。根据不同的作业区域,分别修订企业生产事故现场应急处理方案,主动面对各种情况引发的生产事故。1.4坚持值班制度。上下级企业安排值班,基层储粮企业要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紧急时期要加强昼夜巡逻制度。1.5经常开展安全生产作业检查。上级储粮管理公司不定期组织对基层储粮企业进行安全生产隐患检查,基层储粮企业抓好自查。经过反复检查,确保各环节安全隐患及时查明,并要求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2.基础设施事故预防预警。2.1基础设施建设事故预防。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符合建设要求、符合标准要求和设计规范。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抓好施工安全,重视工程质量。2.2新建设施使用前安全性能的测试。新建仓库都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仓库强度检验工作,配备专业人员监测仓库在装粮后的情况,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并按照规定处理。2.3露天囤、土堤仓等事故预防。土堤仓、室外堆垛,应按照安全标准进行操作,合理垫层,保证库房底部防潮措施;合理的配备阶梯,为日常工作检查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提供便利。2.4设施设备老化等事故的预防。仓库线路的老化可能会给操作人员带来触电事故,阶梯和其他设施可能因为锈蚀等的破坏造成安全隐患。部分仓库必须定期维修检查,使其能力达到储粮标准要求。3.生产作业操作事故预防预警。生产作业的操作和管理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应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并拟定和完善各环节、各作业单位的操作要求。3.1入粮前的预防与要求。(1)根据粮食的种类、数量及运输方式,制订接受方案;(2)检查生产作业区域的设施、管道、检测装置、通风设备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3)清楚坑道内、陈仓内残留的灰尘及粮食;(4)在高空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配备安全带,以免高空坠落。3.2来粮车辆的安全预防。库区内的粮食运输应按照有关规定,凡是进库车辆在库区内必须配备专业人员统一调度;加强车辆交叉处安全防范。严禁行人行走粮食运输专用线。3.3机械作业设施安全预防。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启动和关闭作业线设施。(1)正确操作运输、装载料仓等设备,防止设备伤人。(2)生产过程中,随时检查作业区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可高负荷运转。设备运行时,严禁接触任何作业部位,不能在设备运转中进行维修。(3)严禁在作业区附近进行切割、电焊等明火操作,防止粉尘爆炸。3.4严禁超载储粮。粮食高度不得超过粮食线,仓储结束后应及时铲平粮面。避免超载或部分荷载引起筒仓体倾斜、墙体开裂、仓库坍塌事故。3.5进仓作业安全预防。对操作人员进行检查,入库粮食取样,平整粮食面或当地作业,必须遵守以下规定:(1)熏蒸后要确认仓内熏蒸药剂含量到达安全要求以及仓内不处于低氧状况及才可以入仓;(2)进入浅圆仓时,必须设有安全梯、自动梯、安全带等安全措施;(3)操作时必须确保仓库外有人员的'监护。3.6高空作业时,操作人员必须配备安全操作保护措施;卸粮时,卸粮跳板必须结实牢固,防止发生人员跌落。3.7闷塔事故预防。增强粮食清理,定期清塔,避免形成塔内粮食局部堵塞,保障排粮机流畅,临时停电时,一定要关闭总电源,开启风门散热,排除提升设施内留下的粮食。3.8残毒事故预防。粮仓熏蒸结束后,确认仓内熏蒸后残留药剂含量要到达相关安全要求状况时,才能许可操作人员进入仓内。3.9安全防火工作,重在预防。根据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的原则,展开区域内环境信息的危害评价和综合分析工作。自愿接受本地消防公安等机构的消防监督检査。
二、储粮企业安全事故的响应程序及应急处置
生产作业事故发生后,在保证其他工作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要及时救援,现场负责人在立即报告的同时,要采取相应应对措施。1.设施事故应急措施。当产生设备设施、露天堆放坍塌时,现场相关负责人应立刻对事故现场进行隔离并立刻组织相关人员维持现场秩序。发生火灾时,要按照火灾应急预案进行。2.生产作业操作事故应急措施。在生产操作中,当发生设备伤人、人员跌落、人员掩埋、窒息、触电等事故时,现场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人员采取措施抢救现场。3.火灾事故应急措施。3.1当发生火情时,发现者应及时向事单位消防部门和值班人员报警,消防部门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处理,并根据火情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3.2如局部发生火情,能够轻松扑灭时,发现人员在向消防部门报警的同时,应具备使用现场的灭火器具的能力,并及时进行扑救。3.3如火势较大,即将发生火势蔓延时,应马上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企业各相关部门,同时向公安消防部门报警,企业各部门在接到通知时要立即行动,带领相关人员,到达指定位置,按各自职责展开工作。
三、储粮安全事故指挥与协调
1.指挥与协调机制。企业事故应急部门根据灾情告知相关部门及其救援队伍。救援队伍要在现场救援指挥人员的统一指挥领导下,相互配合,组织协同作战,全方面展开救援,充分发挥应急预案应有效果,。现场事故应急专业指挥人员到来前,现场人员要采纳平时灾情预警演练情况,采取正确措施控制灾情。当安全事故较大时,应急救援人员要成立研究小组,对紧急事件进行分析,整理出紧急处理方案。依据现场事态的发展,对灾情的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判断,找出有效的措施。并参与事后的灾情评定等级、危害程度鉴定,指挥应急救援人员进行接下来的救援行动和应急处理。2.指挥与协调主要内容。(1)提出现场应急救援行动要求;(2)协调专业救援队伍,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现场救援工作;(3)协调受到威胁的周边群众的人员疏散工作;(4)协调交通管制区,建立现场警告区,确定重点保护区;(5)根据现场相关部门返回的检测结果,最终确定人员的疏散、转移和返回工作。3.储粮安全事故分级。依据事故发生的严重性、突发性、影响程度、形成后果等因素对发生的事故分为Ⅴ级(轻微)、Ⅳ级(一般)、Ⅲ级(较大)、Ⅱ级(重大)、Ⅰ级(特别重大)。Ⅴ级是指一次造成1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无人员伤亡。Ⅳ级是指一次造成1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无人员伤亡。Ⅲ级是指一次造成100万元(含)以上、2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1至3人。Ⅱ级是指一次造成200万元(含)以上、4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4至11人。Ⅰ级是指一次造成400万元(含)以上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12人(含)以上。
四、应急终止与灾后恢复
应急处置后,事故现场应急指挥人员确认现场情况已达到应急预案结束状态,再由指挥负责人下达应急结束命令。对于火灾等事故,应急终止后要对部分受损但仍有使用价值的粮食进行抢救处理,并组织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抓紧清除垃圾残骸;储粮化学药剂、粉尘爆炸事故,在应急处置结束后,要确认事故现场中的有害气体完全排除干净,并保证现场有害气体浓度达到安全标准才能允许工作人员进入,并对现场进行安全处理,防止发生二次污染。并组织安排参与救援的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对一些基础设施受损的要及时安排改造维修,使其尽快投入到生产中。应急处置结束后,储粮企业要吸取事故发生的经验和教训,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管理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要成立应急事故调查小组,查清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涉及到的工作人员。对事故发生的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对事故发生中,失职、渎职的人员严肃处理。任何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都当在规定期限内向保险公司和地方工伤保险部门申报。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结束后要立即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评价,对救援行动中有显著作用的人员进行公开表扬,并组织相关人员对事故应急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总结经验,增添措施,查找不足,以进一步提高全系统生产作业事故应急工作水平。
五、结语
运用对工业工程基本理念与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密切结合,在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管理与工业工程理念中寻找解决企业安全问题的方法,建立企业安全管理预案,为建设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易树平.基础工业工程(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2]吴子丹.粮油仓储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与防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xx.
[3]王影.我国工业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4]尹航标.工业工程方法在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xx(3):11-15.
[5]苏振华,杨振和,张涛.粮食仓储企业进出粮作业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J].粮食科技与经济,20xx(6):11-14.
生产管理论文3
摘要:电力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方方面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看出电力生产的重要性。而电力生产的安全性是电力生产完成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已经不适用,本文从5个方面阐述了人性化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证明人性化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是非常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
关键词:人性;人性化;电力
电力生产的实现过程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安全生产,而生产是否安全的最主要影响部分就是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倡导管理的人性化,而作为企业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的电力企业,特别要求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人性化。
这里所指的人性化,是协调技术和人的关系,也就是让技术的发展过程完全以人的需求为中心而进行,而其中的技术是广义上含义,不仅仅涉及某一单一范畴。而人性化管理就是尽可能的重视人性特性,对不一样的时间发生于不一样的环境中的不同的人与事依照人性特性,将对人性的认识充分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并适当运用一定的方法,以充分开发人在管理中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而在这个过程中要达到其他管理方法,诸如制度管理、考核管理等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人性化管理过程中的表现有在管理中体现注重人的因素,物质与精神激励的完美结合,构成人素”人”的成长与进步,企业与个人利益的最佳实现等等。人性化管理实现过程的核心就是把握人的需求,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中的参与者以需求获得满足后伴随的最佳的状态完全投入到生产及管理中去,从而使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因而,对人需求的切实了解,是正确选择企业管理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在管理实践中的体现:对于需要金钱进而改善物质生活的那部分人,人性化管理就得有适当的劳动报酬制度相适应:对于有自我实现及更远的个人发展的需求的,人性化管理就得有充分实现自我与垫定职场前景的平台:对于渴望获得知识以提高个人素养的,人性化管理就得注重适当安排培训:对于需要鼓励与支持的,人性化管理就得制定激励机制:对于生理及心理健康的需求的,人性化管理就得确保个人安全、劳动环境安全的实现以及人与人间的充分沟通等等。当然,人性的需求并不仅仅包含以上列举的这些方面,但从这些需求就可看出只有员工的需要得到了重视与实现机会,才能够产生动力,进而影响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阐述的电力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就是将与安全生产的特点相适应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应用于电力生产过程中,在完全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电力安全生产的目标。由于电力生产与各行各业有联系,也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因而,如果电力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出现事故,则其影响的范围与导致的各种损失、社会影响往往都非常严重。由此看出,确保电力生产的安全性就得做到,哐防死守、时刻关注。怎样在这样一个有着完善的规章制度、先进的技术措施、完备的安全保护的社会条件下,使电力安全工作更加的完善,人性化管理是重中之重。
一、重视员工安全生产教育
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的传统方式往往只表现在会议教育、文件传达以及对安全事故实例的分析与警告上,因为离员工生活较远,一般教育效果不理想。但是,做到以人为本,把握员工需求,采取另外的方式,例如有奖问答、知识竞赛、现场演示、亲身体会等多样化进行电力生产的安全教育,通过增加安全教育的生动性及提高员工对安全工作的切实了解,往往会事半功倍。
二、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由于员工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其生理与心理状态就直接影响工作效率与安全生产。这就要求在生活与工作中,企业领导者必须做到与员工的充分沟通,充分了解职工的身体与心理状况,掌握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的需求,特别是做好与基层一线员工的交流,最好能够切身体会其工作状况,这样才能把握其所需、所想,达到真正的意义上解决问题。只有员工切实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能心情愉悦,激情洋溢,才能使安全生产得到基本保障。同时,应重视小范围、小集体的环境,营造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及时有效的了解与解决问题,将员工的”精神隐患”扼杀于摇篮之中。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是实现企业安全目标的保证。
三、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基本满足员工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后,其社交需求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也就逐步显著。这就需要提供满足其需求的集体活动o社交活动的`机会,这样,员工的特长得以体现,不同小集体内的员工之间也多了机会沟通,不仅促使基层员工相互深入了解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尊重,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与感人事迹,还能增强集体荣誉感及为企业作出奉献的成就感。这些深入需求的满足可以促使员工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确保安全生产更有效。
四、注重人际关系和工作细节的处理
人性化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人性化管理要注重人的需求。电力行业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被列为高危行业范畴,因为高电压损伤人体而且一般是高空作业,直接形成员工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的威胁,因而,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人性化管理必须关注工作细微处,才有确保工作的目标完成。例:如遇到员工情绪较不稳定可能影响到工作时,应及时调整,安排安全系数较高的工作予之:对于特殊天气下作业较为疲劳的员工,给予合理的休息安排:遇到因家庭问题、生活压力及人际关系等情况,员工产生了负面情绪,必须及时了解解决以保证工作、操作的安全性。
五、人性化管理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补充
企业的稳步发展与严格的组织纪律及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企业推行人性化管理,其最终目标就是要营造既受组织纪律规章制度约束,同时又能使员工需求得到满足的和谐氛围。安全生产体现企业和员工一致的目标与需求,也体现出电力企业与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因而企业在引入人性化管理方法的同时,必须引导员工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养成严格执行安全规程、规章制度的习惯,不能偏颇。实行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将以制度建设为主的管理模式和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法相结合,营造安全生产的工作氛围,加强员工保安全的自我意识,是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模式,是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方式。
电力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是以电力生产的特点以及企业规章制度为前提的人性化管理,而不是单纯的、孤立的、片面强调个人的人性化管理;而随着电力的快递发展,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也必须随社会变化而变化,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是人性化管理的思想的体现,是规章制度的人性化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必须体现在事故分析、事故预防以及事故处理等环节。电力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的运用,营造出一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电力企业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性以及主观自觉性,实现积极主动开展安全工作,确保电力企业安全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姜绍俊.电力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xx,(08).
[2]刘长云.电力安全管理之我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07).
生产管理论文4
摘要:本文通过对瓦斯地质编图的内容以及瓦斯地质编图的表示方法分析,指出了瓦斯地质图的作用,并介绍了瓦斯地质图在通风安全管理的应用。
关键词:瓦斯地质图;矿井;通风安全管理
1前言
瓦斯是在煤炭资源形成的最初阶段,植物体中的有机物质在一些厌氧性细菌的作用之下,得到分解而形成的一种无色气体,通常瓦斯会存在于煤体之中,多数为游离状态,部分会吸附于煤体之上。在矿井中,瓦斯的赋存、分布情况、含量等均和含煤层发生的地质演化有关,瓦斯的赋存、含量等和煤层所具备的条件以及煤层演变过程中挤压、拉张等各种作用有直接关联性。而在矿井的开采过程中,瓦斯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最为突出,在矿井瓦斯事故中,大多数事故是发生在一些高瓦斯赋存区、高地应力地带等。唯有掌握了瓦斯地质所具有的规律,才可以了解瓦斯的赋存、含量、涌出以及其他作用等规律,也才可以找到瓦斯突出危险区域所具有的分布规律。我国矿井开采中,早在1983年就已经开展了瓦斯地质编图工作。将瓦斯地质编图和通风安全管理有机融合,使矿井的安全生产有了更可靠的保障。
2瓦斯地质编图
2.1瓦斯地质编图的内容
在进行瓦斯地质编图时,是将煤层底板的等高线图以及采掘平面图当成是底图,对于矿井所处地域的地质数据以及瓦斯数据全面地收集、汇总与整理,并体现在瓦斯地质图中。(1)地质数据包括煤层的露头、断层、厚度、围岩分界以及构造煤的类型等信息数据。(2)瓦斯数据包括瓦斯涌出数量、动力现象所在方位、倾出的煤量等,尤其要收集开采时瓦斯的浓度以及每日抽放量大小,要精确计算不同掘进面中瓦斯的涌出值。
2.2瓦斯地质编图的表示方法
(1)地质数据的表示方法。表示底板等高线时,应当采用实线来说明。通常所采用的标高差是50m。对于一些褶皱以及断层区,此处的倾角存在相对大的改变,应当将等高线做一定的加密处理。在绘制等高线时,应确保其精准性。因为,倾角的改变以及标高的改变,会对瓦斯的变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开采达到揭露阶段之后,应当将等高线作相应的修订。矿井开采全部的工程揭露所呈现的断层以及褶皱等,在瓦斯地质图中,应当采用特定颜色以及特定线型来表示[1]。表示构造煤层的厚度大小时,应当采用可以表现出构造煤层的厚度特征的点,并在瓦斯地质图中用特定颜色、特定高度的柱状结构加以表明。(2)瓦斯数据的表示方法。表示瓦斯的涌出量时,应当依照不同的矿井所具有的'涌出特点,采取特定的标准,在瓦斯地质图中把不同的涌出量划成各个区。同时,将不同的区域使用差异性的颜色进行表示,以代表不同区域的瓦斯涌出等级大小。在进行等值线的标注时,应当将测线以及预测线区分开来,采取差异化的线型以及颜色来表示,以明确区分开来瓦斯涌出等值线的实测值与测值。在图中标明瓦斯突出的位置以及区域,突出位置使用特定颜色以及特定大小的圆点进行标明,以说明瓦斯突出的不同特征。对于突出区域,则应当采用差异化的颜色来填充,以区分预测危险区域以及威胁区域,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使两者区分开来[2]。
3瓦斯地质图的作用
通过编制瓦斯地质图,可以更加科学地找出瓦斯分布的规律,并能预测出瓦斯的涌出量大小。同时,对不同区域的瓦斯突出进行危险级别的区分,可以更好地保障矿井开采的安全性,同时也对煤-瓦斯共采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利。
3.1瓦斯的预测与防治
所编制的瓦斯地质图包含了矿井所在地的地质以及瓦斯资料,特别是掘进面每天的瓦斯浓度、抽放量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最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掘进工艺条件以及开采条件等,是和矿井生产紧密结合的信息数据。将收集与整理的多个瓦斯涌出点进行仔细、科学的筛选,并将这些点表现在瓦斯地质图中,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不同的地质条件与开采条件所存在的关联性。在图中对矿井开采挖掘面的瓦斯涌出值进行分析,预测该位置的瓦斯涌出值,并以此为依据,决定采用何种工艺更为适宜。
3.2煤—瓦斯共采
通过对瓦斯地质图的分析,可以更加了解煤层中所赋存的瓦斯情况,也可以了解到煤层中瓦斯的分布以及煤层所具有的透气性能,及时掌握不同矿井以及不同煤层的发育情况,认清瓦斯所具有的突出危险性区域,从而可以更好地对瓦斯进行开采与利用。一些煤层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同时,瓦斯资源的赋存数量也较为丰富。或者一些煤层即使不具备较好的透气性能,但矿井所在区域的地质结构相对简单,矿井煤层只受到了轻微的破坏。此种情况下,能够采用地面抽放的方法对瓦斯进行开采[3]。一些地质结构相对复杂、矿井的煤层被较为严重损害以及煤层具有较差透气性能的矿井,再采用地面抽放的开采方法就不太适宜,采取本煤层抽放的方法也不易实现,只能通过卸压带抽放的方法来对瓦斯资源进行开采。而对于具备开采保护层的煤层来说,通过对保护层的开采,可以达到煤—瓦斯共采的目的。
4瓦斯地质图应用于通风安全管理
(1)对矿井瓦斯地质图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瓦斯分布的梯度特征,让矿井的通风安全管理工作有更可靠的依据。(2)依据矿井瓦斯涌出所具有的规律性,可以掌握不同时间段内,瓦斯涌出量所发生的变化,并找到其中的原因,从而预测该区域中的地质构造,防止发生顶板垮落问题,为通风安全管理提供了前提保障。(3)依照瓦斯地质图,对其来源全面分析,尤其是在矿井开采后期阶段,矿井采空区域中,瓦斯涌出所占的比重会非常大。因此,要结合瓦斯地质图,对采空区采取合理的通风措施,同时强化采空区域内的密闭工作,避免采空区域出现大量瓦斯涌出现象,以确保矿井生产的安全性。(4)在编制瓦斯地质图时,全面了解环境条件以及大气压力所带来的影响,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瓦斯涌出量,依照不同节气的转变周期,来制定适宜的通风措施,确保矿井中的通风量适宜。(5)矿井中瓦斯的分布呈现一定的不均衡现象,对瓦斯地质图的分析能够对各个区域的瓦斯分布准确预测,然后根据瓦斯的分布情况,而采用适宜的通风设备,以减少电能消耗,在煤矿开采中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5结语
全面掌握矿井中瓦斯地质的规律,并编制相应的瓦斯地质图,可以有效预测瓦斯突出的问题,并通过对矿井区域进行突出危险区的划分,促进矿井对瓦斯综合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应当了解并掌握瓦斯赋存的规律性,利用所编制的瓦斯地质图,采用相应的技术与管理措施,不断强化通风管理工作,以避免瓦斯事故的发生,确保矿井生产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周连春,王滨.煤层瓦斯地质图绘制及瓦斯地质动态分析系统的研究[J].煤矿机电,20xx(4):45-48.
[2]聂荣军,乔之.基于瓦斯的煤矿通风安全问题与防范对策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xx(10):75-76.
[3]贺文阳.瓦斯地质分析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报中的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1):154-155.
生产管理论文5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通常都会有一个固定的生产管理模式作为主导思想,生产管理模式运行的高效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是否能够正常有序开展。在新时期的社会形势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市场需求也朝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因此,企业要想在新时期取得竞争优势,有必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优化企业生产管理链条,实现企业的现代高效管理,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实现企业在新时期的突破。
1新时期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组织机构不够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健全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不够合理,各种组织功能还不健全,不能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市场调查、原料采购等一系列的业务工作协调的联系在一起。并且,由于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合理,相关制度也有待完善,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权责不明,最终导致企业的各项生产管理工作无法实现协调、高效运行,也容易由于沟通协调不畅带来问题,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2质量控制不到位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质量是企业在新时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在企业生产管理工作当中,必须要对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仍有一些企业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对企业产品质量把控不过关,工作人员也缺乏必要的质量意识,在产品检测环节中经常疏忽大意,不按标准要求来进行严格检测,并且有的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进而由于质量问题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企业的形象。
1.3生产流程比较混乱企业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多种工序才能完成,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把控才能保证产品按质按量的完成,这就对产品的生产流程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产链条工作的正常开展。然而,目前仍有部分企业由于对生产流程的管理控制不到位,导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有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等现象的出现,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企业产品的`质量,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新时期企业生产管理改革对策
2.1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硬件基础,因此,要改进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通过合并、精简或撤销企业中一些功能重复的组织或部门,优化组织体系,强化部门职能,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使人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进而提升生产管理效率。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起由部门负责人、管理层、决策层共同组成的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以便可以有效应对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使企业内部协调性更强。
2.2加强质量管理良好的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时期,企业要想进一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必须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明确产品的质量标准,并且对产品的检测阶段进行严格把控,对于导致质量问题的环节要积极优化改进。另外,企业可以采取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使企业生产的一线工作人员能够切实做到为产品负责,为消费者负责,充分认识到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2.3完善生产管理流程要想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必须对企业生产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使企业生产管理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必须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制度规范,对于生产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一定要着重关注,完善企业生产流程建设,将企业原材料采购、订单处理、库存管理、产品生产、质量检测等环节有效的串联在一起,一旦出现问题,要做到有据可循,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其次,企业产品的生产必须按照流程规范要求严格进行,坚决杜绝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等现象的出现,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通过完善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2.4实行精益化管理在新时期,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要想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在细节上取胜。如前文所述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和规范化管理,注重产品质量等,这些都是企业实现精益化管理的主要表现。精益化管理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是一个比较适用的同时也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生产管理理念,有助于企业优化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精益化管理,首先就要从市场出发,以消费者需求为最终目标,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进而抢占市场份额。其次,在生产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进行适量生产,并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不断“简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3结语
综上,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企业在新时期必须不断优化和创新生产管理模式,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和相关工作制度规范,并强调产品的质量管理,同时通过对生产过程实行精细化管理,更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进而为企业在新时期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由秉成.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改进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27):268.
[2]谭群满.试论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J].企业导报,20xx(21):57-58.
[3]王进武.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改进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06):29.
生产管理论文6
摘要:笔者长期在基层监管机构从事安全生产监管,经常到企业开展安全检查、执法工作。本文立足于企业安全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企业实现安全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安全第一”是我国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针,也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发展的前提是安全、健康。因此,无论企业还是政府,抓好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企业安全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力度加大,安全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显出来。
一、正确认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就是在保障工人生命安全和财产免受损失的前提下,企业所进行的生产过程。从这个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有三个:人、物和环境。尽管企业、单位的性质不同,生产经营的情况不同,但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都是相同的。在这三个要素里,由人实施监督管理,操作机械,选择、改善、控制环境,因此人是其中最能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影响人的健康和安全的.不利因素,进而保障正常的生产运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三个因素:人、物和环境。监督管理的范围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才能找准安全生产管理的着力点。
二、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足随着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企业负责人对安全工作比以往重视了。但事实上,有的“领导重视”是出于对责任追究的担心,害怕企业出现安全事故会追究自己的法律责任,并非出于对“安全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的话讲到了,工作要求提到了,如果再出现安全事故,自己似乎就无责可追了。
2.“三同时”缺位、“生产优先于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为了引进外资和项目,不惜在安全监管上让步:建设项目“三同时”可以不做,消防设施建设可以不搞审核、验收,导致企业在建设项目“三同时”方面缺位,出现了“生产经营优先于安全”的不正常现象。有些被招来的项目,在被安全监管部门查处后,动不动就找上级领导告状,以投资环境不好为由抵制安全监管和查处,而领导为了“安商”,有时会暗示监管部门“网开一面”。这种情况,势必加剧企业负责人对安全工作不重视、不落实的局面。
3.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安全培训落实不到位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三项岗位”(即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人员应当进行专门的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从目前企业参加培训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少数企业强调生产忙、挤不出时间参加培训;二是个别企业认为安全培训属长线工程,对培训活动积极性不高,大多被动应付;三是部分企业属于民营性质,特种作业人员流动性大,不愿意多派人参加培训。
4.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到位大部分企业存在只重视生产设施建设,不重视安全设施建设的问题,致使安全设施建设不能满足企业防范事故的需要。有的企业安全投入没有计划,不使用标准产品,不请有资质的单位施工,不搞竣工验收,不注重平时的维护,有的安全设施形同虚设。
5.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氛围不浓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也明确了安全职责,但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方面,没有深入地、系统地开展。另外,企业在安全生产宣传方面的力度比较小,导致了“安盲”的出现,有的人正因为对安全常识的无知而失去生命。
(二)解决对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多途径,多层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施。加强和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认识是根本,企业负责人重视是关键企业负责人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和重视,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承担起“一岗双责”的责任,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与其它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考核。
2.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覆盖全面,贯穿生产全过程,不留死角,不留漏洞,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1)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安全管理组织网络,成立企业一把手任组长,各级管理人员任成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覆盖全面的安全管理网络;
(2)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3)在制度落实中,既要持之以恒,又要严肃认真。
3.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企业的安全理念、安全文化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着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宣传教育的內容要全面,对主要的安全生产法规、重点的安全管理制度、规程应全覆盖,不遗漏;宣传教育的形式人性、多样化,让人乐于接受、便于接受,努力达到好的效果;教育培训的对象应多层次、全员化,并涵盖企业的“三项岗位”人员。
4.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企业要将安全生产投入纳入年度工作预算,制定安全投入计划并实施。同时,结合企业应急救援的实际需求,加大急救救援物资储备和投入,提高企业应急救援水平。
5.加强安全制度建设,突出安全文化创建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新要求,企业要不断完善安全制度建设,定期识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新变化,并将法规要求转化为企业内部制度规定。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安全文化宣传,使广大职工“懂安全、会安全”。
三、结语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应有之义。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和体系管理,突出安全文化创建,真正将“安全第一”的原则永驻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生产管理论文7
在新时期下,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就是将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资源等进行高效应用,使用高质量、低成本的方式使之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并且与新时期下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支持,因此其应当被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被对待。企业生产管理应当和产品的成本、质量以及时效紧密相连,这也是企业生产的核心三要素。不论是在新时期下,还是在传统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都应当针对相应的生产管理模式予以创新。因为市场是始终处于变化中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应对。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的需求以及变化也更大更快,因此需要企业对其予以更高的重视,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研发等,保证企业具备足够的竞争力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企业应当更好地重视在生产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保证市场、利润以及用户之间能够紧密结合,根据相应的市场状况来拓展横向的生产管理模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来不断完善口碑,进而使自身得到长效的发展。
在新时代,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高效地运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用高质量、低成本的方法使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并在新时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作为支撑。因此,应将其视为一种系统的管理模式。企业生产管理应与产品成本、质量和及时性紧密联系,产品成本、质量和及时性也是企业生产的核心三要素。无论在新时期还是在传统市场环境下,企业都应该创新相应的生产管理模式。因为市场总是在变化,我们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需求和变化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因此,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研发,以确保企业有足够的竞争力实现自身发展。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应更加注重成本控制,确保市场、利润和用户的紧密结合,根据相应的市场条件拓展横向生产管理模式,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不断提高知名度,进一步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1、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现状
在传统市场经济中,外部环境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缓慢而发生剧烈变化。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也可以实现持续发展,不需要在相关管理工作上进行创新。然而,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不仅来自经济市场,还来自政治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当前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也需要在巨大的压力下实现自身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来说,产品是核心。只有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才能有足够的发展动力。然而,目前许多企业的产品竞争主要体现在种类的增加,但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目前,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产品质量的竞争也深刻改变了生产管理模式。因此,应更加关注市场需求,不断了解市场趋势,及时应对。目前,一些企业还没有创新工作理念,仍然通过传统的管理理念来指导现代工作,即没有明确界定生产管理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联系。有些企业甚至把相应的管理工作限制在生产过程中,但不注意后续工作。这种狭隘的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质量和效率。一些企业为了追求低成本,过于重视成本控制管理,生产低质量的产品。这种生产管理方式目前无法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运作,最终会使企业无法生存。因此,企业要想在新时代更具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创新生产管理模式。
2、有效创新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1)更新管理理念
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市场更加自由,但在这种环境下,相关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在这种环境下,为了获得更好的竞争力,有效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我们应该创新管理理念,这是行动的先导,需要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相关的管理工作。目前企业产品制造和生产过程中仍有很多内容涉及,不仅包括工厂的制造成本,还包括后期的市场投资和市场宣传成本。企业有必要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及时创新生产管理理念,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顺应现代市场的发展趋势。能够引进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技术,通过改善企业现有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有效配置企业资源,确保其价值最大化。
(2)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管理
为了更现代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在其发展中保持足够的竞争力,特别是要确保其内部生产管理更加开放,不能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否则,它们迟早会被市场经济发展环境淘汰。当前的市场生产模式应更好地针对市场需求,对市场进行充分的研究,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只有顺应企业发展趋势,根据市场变化实现开放式生产管理模式,才能持续保持长期发展。例如,当某一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加时,不应盲目扩大生产,而应根据市场需求的质量和数量改进相应的生产机制。当然,新时代的产品应该更加精炼,保证产品质量,重视研发工作的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生产力。
(3)改进现场管理
对于企业的生产活动来说,现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现场。目前的生产是以现场为基础的,因此现场管理会有相应的损失或缺陷等。因此,企业应做好现场管理,更好地在现场分配不同的资源,从而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资源对企业的生产成本非常重要。只有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企业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为市场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成为持续发展中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用户首选。
(4)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新时代,企业竞争力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即产品类型、质量、价格、及时性和产品服务。只有针对上述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我们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对企业产品的实际效果和质量要求很高。企业还应针对自身的生产成本、质量和发展灵活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只有扩大生产管理的范围,构建动态组织,才能实现准确的生产过程。更灵活的管理应该投入生产。柔性生产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主观管理和客观生产。例如,基于计算机的生产技术可以被配置为确保高效、快速和多样化的生产模式。灵活的生产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能够准确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当然,企业生产管理的竞争力也应该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提高。员工作为整个企业的主观因素,需要在管理模式和相关业务流程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以确保企业有足够的灵活性,为应对外部变化的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正是因为当前市场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也应该及时创新,以应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做好生产管理的多方面工作,从而为其在新时期的更好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企业需要不断创新生产理念,更好地实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学习和引进优秀的管理经验,立足市场。企业需要明确自己在新时期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主要责任,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等,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在新时期充分利用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以外的国有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万·梁书.湖南经济.20xx(05).
[2]企业实现大规模定制战略——关于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借鉴.邹郭盛,周晓东。技术、经济和管理研究。20xx(01).
[3]面向客户需求的生产管理模式——精益生产管理张庆歌,薛舟. 20xx (33) .
[4]创新生产管理模式研究谢邦强.杭州科技.
生产管理论文8
摘要: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维护好交通运输市场秩序,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全面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大家交流学习。
关键词: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民出行及商品流通,节约时间同时优化资源配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呈爆炸式增长的机动车数量与相对滞后的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的交警警力、相对薄弱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和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量大面广、流动性强、事故多发突发、监管难度大,面临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道路交通运输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如何减少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值得我们交通管理部门的深思。
1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交通管理不到位、管理力量薄弱
交通管理部门的警力和装备与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工作任务不相匹配,安全工作较为艰巨繁重,而警力装备较为落后。交通管理警力不足,装备落后使管理的'难度增加。交通管理科技含量不高,缺少现代化的管理设施和科技装备,仍然靠人海战术、拼体力,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缓慢。
1.2交通参与者整体素质不够高
行人交通法制意识淡薄,安全意识差,随意横穿公路,形成交通干扰,降低道路通行能力,容易导致交通事故。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遵守交通法规,不按规定车道行驶、占道行车造成的擦挂、追尾事故引发交通拥堵。
1.3危险物品、超限等违法运输问题突出
据统计,近年我国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运输导致的事故呈现增长态势。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而导致的事故危害性极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事故是由违法超载超限运输所导致。大型货车在运输过程中超载或超高,不遵守道路使用时间等现象较为普遍,构成安全隐患。
1.4交通行为不规范
我国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违章操作、出现违法行为。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驾驶等行为影响了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很容易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严重地威胁人民生命,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对策
2.1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提升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水平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低,信息化是必由之路,要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建设,通过交通管理信息监测,从各个方面监督制约不安全的行为,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增强管理力度。基于GPS、3G/4G通信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数据库等技术,研究营运车辆(长途客车、农村客车、旅游包车、危险化学品货物运输车辆)在途监测技术;基于物联网的不同类型危险品运输车辆在途实时风险评价技术;应用危险品运输车辆在途实时预警决策技术,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进行评估,通过推广使用科技手段加强对车辆和驾驶人的动态监管。同时,加强道路交通信号灯、交通监控、电子警察等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做好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技术检验工作,防止交通运输工具带故障运行。
2.2加强宣传引导
各有关部门和执法单位要充分借助媒体力量,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积极打造人人关心、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2.3强化运输安全的监管
我国的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通过强有力的行政监督来实现交通運输安全生产管理。强化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监管,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道路运输市场准入管理,推进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健全客运、危险品运输企业安全评估制度。严把营运驾驶人从业资格关,建立从业驾驶人“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持续打击“三超一疲劳”、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等非法违规行为,严格管控“两客一危”车辆在极端恶劣气象、天气条件下进行冒险营运。从严查处机动车超速、客车超员、货车超载、酒后驾驶、无证驾驶、无牌无证车辆和报废车上路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加强检查危化品车船的技术等级是否符合经营范围、营运驾驶员与准驾车型是否匹配、客运车辆特别是包车客运车辆是否超载、货运车超载或超限。加大过境危险化学品运输和车辆监管,防止危险化学品泄露和流散。
2.4强化极端恶劣天气风险防控
快速提升公路交通运输应急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减低各类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害。要超前预判,加强极端恶劣天气风险防控,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降低安全风险。要做好冬季路面防滑、防雾、防碰撞的预防措施。建立暴雨、塌方、泥石流、冰雪雾天联合防范机制,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对容易发生险情、堵情的辖区道路,督促交通路政、公路经营养护单位,提前做好设备调集和物资储备,调集足够的人员和力量,在最短时间内传递信息、集结力量,采取超常规措施,除险清障,保障疏散和救援道路畅通,防止灾害扩大和发生次生灾害。
参考文献
[1]高洪涛,刘凯,李红启.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xx,4(4):47-50.
[2]孟宪哲.国外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和研究现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xx,33(4):133-133.
生产管理论文9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栋栋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出现[1].然而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各种安全事故频发,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到建筑企业的信誉和形象[2,3].建筑工程的安全问题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频繁发生的建筑安全事故对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建筑工程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安全形势[4].因此,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迫 t 在眉睫,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意义。
1 安全监督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要求高、施工周期长、施工场地复杂多变、危险性比较大、立体交叉作业多、人员密集、作业强度高,因此,在建筑施工现场频繁出现安全事故,例如,高空坠落、触电、火灾等,面对这样的安全事故,我国建筑企业必须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提高安全监督管理的水平。安全监督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的监督管理,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实施安全监督能有效地消除事故隐患,制止建设过程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了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2 目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企业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问题,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于建筑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表面上总是强调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却并没有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准确的定位。特别是遇到建设单位要求追赶工期,建筑施工企业就把安全抛在脑后,只重视生产。同时,建筑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工程项目的安全责任不够明确,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2.2 作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建筑施工的一线作业人员多数由来自农村的农民工组成,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缺少相关专业的学习、培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接受能力差,自我约束观念不强,而且作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专业素质不过关,其安全生产的意识比较薄弱,在作业过程中频繁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安全管理的难度大。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建筑施工问题,增加了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难度与工作量。
2.3 安全管理力量薄弱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企业领导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应有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监督体系没有建立,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不足,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在客观上削弱了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与力度。另外,企业部分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导致建筑施工的`安全工作不能落实到位,导致安全管理效率低下。
3 提高安全监督管理的措施
3.1 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确保建筑工程安全施工,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学习,作业人员必须要接受各种安全及技术培训。各施工项目部和施工队应组织形式多样的安全学习,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观念,提高职工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应该加强组织工人进行相关技术规程以及规章制的学习,诸如现场演练、生动演说、播放视频等,不断的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教授正确的施工方法引导施工人员,以反面案例的惨痛教训警示施工人员,保证工人在施工中,能够按照施工安全规范进行施工,能够有效的对相关安全制度进行遵守,保证工程安全顺利的进行。
3.2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责任制,使得生产作业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管理的有效性,建筑施工企业及项目部必须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生产责任制是项目岗位责任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明确规定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及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就能把安全与生产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从而增加现场管理人员安全责任心。
3.3 加强监督项目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
任何建筑工程都存在不安全风险因素,因此,在施工前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相应的识别和评估,及时地发现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哪些安全风险,通过全面的风险识别,能够有效降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安全隐患。通过认真分析研究这些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问题加以解决,从而控制安全风险。
4 结语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关系到工程建设的顺利与否,而且还关系到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在建筑工程中,要想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水平,必须不断的加强对工人的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并且加强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确保工程安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仕富 . 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的探讨 [J]. 四川水泥 ,20xx(07):338.
[2] 张彬 .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水平 [J]. 中华民居 ,20xx(36):357-358.
[3] 廖威 . 安全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与措施 [J]. 中华民居 ,20xx(12):384.
[4]吴晨军。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因素识别与防范[J].建材与装饰,20xx(46):122-123.
生产管理论文10
【摘要】水利水电的发展对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水电站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其安全生产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针对目前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够科学的问题,提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系统,作为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建设的参考。同时,从安全管理、组织建设、监管机构以及员工安全文化建设组织等方面阐述了该体系建设的细致工作。对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作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安全生产管理;水电站;安全管理
1 引言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出于经济发展及各种原因的考量水利水电发展迅速,使得大量形态各异的坝出现,形成星罗棋布的水库群。各种大型水电站更是雨后春笋般涌现。与之伴随的,大坝以及水利水电安全的潜在危险机率也随之增加,随时间、坝龄的增长而上升。各种大坝安全事件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由于多种原因多次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发生,一些大型的垮坝事件造成惨重的损失和巨大的灾难。1975年 8月我国的河南板桥水库垮坝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不但危及国计民生,还会对社会安定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从阴影中走出,人们开始急切意识到水利水电设施安全、运行安全的重要性。
2 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的经济效益
效益是兴办水利工程需要投入的建设资金和经常性的运行管理费两项投入的产出,是评价水利工程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指标。进行经济分析时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经济效益是社会各方面能够获得的收益;从工程所有者或管理者角度出发,经济效益是实际可以征收回的各种费用。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估算效益。例如防洪可减少的损失,因缺水而提供工业用水避免减产、停产的损失等,可从给社会 带来的收益估算增加效益。从可减免替代的各项措施节省费用,如建设水电站,可以节约节省火电、核电站的费用;发展灌溉,可节省进口农产品的费用等方面对水电站投资。
3 水电站工程安全管理
3.1 水电站安全生产概述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力发电领域作为水电行业运行方式的转变,其安全生产已经作为重头戏被提上了日程。纵观水电厂历年安全事故,除少数是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造成外,大多数均为人为因素,与各种安全制度是否深切落实密切相关。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颇多,我们仍需以开拓者的创新精神,以提高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2 水电站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2.1水电站安全管理混乱
工作中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规范,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的安全准则和职责明确的安全机构。水电站的各级职员未将自己的安全责任有效履行到底,生产管理现场混乱,职员安全思想意识薄弱。尤其是外来员工,没有开展效果显著的教育培训工作,从而为事故种下了隐患。
3.2.2 职工安全教育不到位
保证水电站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是安全意识的树立和牢固,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将安全生产管理放在工作首位,将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生产的各个领域,使各级职工从被动到主动接受安全意识的树立和牢固。
3.2.3标准制定不规范
严格的审核和严格的设计是我国大型水电站标准的现状,但是这些标准往往是在短时间内由多数参编人员完成所以造成这些标准并不十分规范且执行难度加大等情况的出现。再者由于水电站的标准数目繁多,且无细化的工作流程,执行难度大大增加。我国大型水电站的各类标准和制定多数是按照既定体系建立,这些标准和体系涉及各个方面,但是对安全管理工作却未细分。体系庞大的的`安全准则,很多时候无法全面掌握,最终导致各类标准和制度束之高阁难以有效执行。
4 水电站工程安全管理能力的提高
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水电站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尤其突出。现代化的管理设备有助于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目标。生产过程安全高效高产、不断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生产,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只有搞好安全生产管理才能变为现实。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感也会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只有员工觉得安全有保障才会更有干劲,企业才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可见,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4.1 水电站安全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4.1.1水电站安全管理混乱的解决
对水电站工作运行的特殊性要有深刻正确的认识。水电站职员的安全压力大,繁琐的日常工作,可能会形成麻弊的心理,面对可能由于操作差错造成的事故,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水电站运行工作包括操作、运行参数的调整及管理等各个方面,所以针对运行的管理制度也是最多最繁杂的的。
4.1.2职工安全教育不到位的解决
4.1.2.1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并行来进行职工的安全教育。树立先进个人,以先进个人为榜样,使职工自觉增加责任心;以常见事故案例为教材,使职工牢记教训;对工作中认真负责遵章守纪,进行大力宣传表彰,并给予重奖重用;对因失职,散漫,或由于三违造成事故者,严格按照有关制度来进行处罚,使职工感到罚得触及心灵。
4.1.2.2. 通过技术培训,让职工更了解生产过程,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水电站工作涉及很多生产设备,对于任何新职工都是陌生的,生产过程中如果不重视细节,或者粗枝大叶,都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所以必须针对新职工专门设立安全教育培训,一方面可以初步了解水电站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加深新职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4.1.2.3(1)运行人员。开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是安全工作的重点。使运行人员做到胸有成竹,减轻其压力和工作的盲目性,增加岗位安全性。(2)开展反事故演练。针对职员培训开展、实施,使职员学习、掌握电厂设备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并防止事故的扩大,保证水电站的安全运行。(3)针对运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轮休时间,使职员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4)大型操作前进行预习演练,操作人员合理组织;检修工作确定交由有能力的人负责,考虑工作中可能的危险点,制定安全措施,做到多层分级控制,才能将层面不同、时间不同期的安全工作真正抓到点子上去。
4.1.3标准制定不规范的解决
对于规范有其专门的制定部门和人员。水电站的安全生产规范也应当有专门部门专门人员来负责。对于标准的制定应更加全面的考量,从多角度多层级来规范水电站的安全生产管理,规避由于原来短时间多人员制定而带来的制度缺陷和安全风险。而与此相对应水电站也需要制定内容详尽的安全管理项目,做到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的结合。项目由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部门执行,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确定时间段巡视检查,每几个确定时间段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无法处理则尽可能采取措施避免事态扩大,并及时上报。监管部门要对管理工作的相关记录进行核实,并进行不定期抽查。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加强监督管理检查,只有管理制度和措施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检查监督来保障工作的有效进行,促进工作落实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生产设备的缺陷,才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
5 结语
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重要、细致,繁琐的管理工作,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工作。需要各级领导重视,多方的合作,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要实现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需要全力做到了以上所提到的各个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避免人员伤亡及设备损坏的发生,有效的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权永会.浅析提升水电站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J].[技术与市场],20xx,20(11)
[2] 王永志 胡松林. 浅谈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xx
[3罗子金.水电站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J].[科技风].20xx(18)
生产管理论文11
1、精细化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从煤矿安全内部管理的角度分析,煤矿企业所处的环境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一些管理理念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随着煤矿企业的发展,其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在安全管理上的决策都会给煤炭企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因此,必须把工作量化,实行量化管理,此时,安全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精细化管理在现代安全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2.1突出关键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应突出关键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安全管理精细化,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夯实安全工作基础,从人、环境、机、管理四大要素上细化安全生产要素,结合国家安全管理条例,精细化安全管理行为,保证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目标;成本管理精细化,定时进行成本指标对比和分析,健全指标控制体系,构建成本费用控制体系,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质量管理精细化,进一步深化“三零工程”,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升产品服务质量,精细贯标认证工作,建立精细化营销服务体系,树立特质化的品牌形象,以好形象拓展市场,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顾客;现场管理精细化,制定完善的现场管理体系,细分管理单元,精细管理标准,量化考核指标,进一步细化矿井质量标准,优化现场作业环境,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将矿井工作现场整理的井井有条,清除事故隐患,避免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保障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
2.2精细化管理在安全管理的应用中增强了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经过长期的精细化管理,许多煤矿企业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工人队伍,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定了严格的作业规程、员工纪律,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精细化管理对于职工文明办事和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了煤矿企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础。
2.3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使煤矿企业的煤炭产量显著提高,由于煤矿开采的条件比较差,精细化管理不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精细化管理对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要求,而且能够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尽可能地降低了隐患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精细化管理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促进煤矿企业处于行业的先进水平。
2.4有效地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实现了考核量化、责任细化到位、分工科学合理、工作定位精确,通过岗位标准操作规范,对企业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职责责任到人,根据不同的岗位标准与岗位职责,杜绝非伤亡事故,可以将隐患、伤亡、数量以及交通事故控制到最低。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煤矿企业预防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稳定发展。
3结论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应该是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科学化管理,将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员工与领导的共同参与,真正将精细化管理深入到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中,降低企业的成本,争取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生产管理论文12
摘要:在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性思想后,国家也逐渐给予了生态环境建设指标足够的重视及关注,这就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林业发展中却会受到相应不利因素的直接影响及限制,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林业运行实力,更会对林业发展造成滞后性阻碍,因此这就需要从问题本身入手,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将问题解决,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为林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提高其防治效率,才能拓展林业发展前景,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营林生产
管理发展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高效开展密不可分,该项工作作为我国营林管理中的关键点,不仅能够对林业发展进程产生直接影响,它更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有害生物防治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就会为林业生产工作带来较多不利影响,因此在结合林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有害生物的防治效率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针对有害生物防治作出了细化研究,从目前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强化措施,以期为提高林业发展实力提供参考及借鉴。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生态环境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尤为重要的,为了使其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国家也将发展侧重点放在了植树造林这一细化工作上。虽然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乐观趋势,但是生态环境也在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恶化现象,这就使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一旦有害生物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就会为林业健康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危害程度更是难以预估。通过对可靠资料进行研究不难发现,病虫害防治工作目前已经被纳入到了林业建设的重点范畴中,相对的国家投入的资金数量也相当庞大,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财政运行压力,更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滞后性影响。从当前形势来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之所以难以推进,原因就在:一是人工造林品种过于单调,虽然树木总量呈现递增趋势,但是这也会为病虫害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灾害拓展面积也会不断增加;二是目前的病虫害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的融入到环境主体中,并且逐渐递延病害范围,形成高密度的灾害形式,防治难度也随之不断增加,这是对植树造林工作本身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三是有害生物灾害在快速扩散的过程中,需要按流程步骤逐步推进,因此也可以说有害生物爆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周期性特征十分显著,但是防治工作的难度与这一特性的存在是相互关联的,这种隐性威胁是难以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甚至是解决的,因此也可以说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1.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林业部门在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时,往往会碰到一定难题及阻碍性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点就在事前预防上,但是目前的监测体系却难以与实际需求高度相符,并且其健全程度明显不够。由于林区本身的森林面积总量就比较庞大,如果仅仅依靠人工对病害进行监测,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就更不要提预报工作了。我国部分林业在建立了监测站以后,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也就更加精准及,相对的预报效率也有所提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存在相应滞后性问题,严重影响预报效果。由于监测预报点的应用设备不能实时更新,这就与适应性不断增强的病虫害难以契合,而监测预报水平普遍不高,更与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存在直接联系,这就造成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与预期目标难以相符的不良局面;其次,由于资金投入总量与需求标准存在较大距离,这就使得先进性的防治技术难以高效引入,这就使得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呈现出了停滞不前难以提高的趋势性特点。从当前形势来看,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依托的方式方法大多是以喷洒农药为主,这就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并且其有害生物存在位置及爆发程度也难以得到精准衡量及定位,这不仅不利于提高防治能效,方法运用不当更会直接带来不利因素,增强有害生物对药物的.抵御能力,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营林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强化预防工作
林业有害生物的存在必然会严重影响林业健康发展,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该类病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预防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预防措施却并不完善,并且缺少针对性及时效性,防治工作形式化问题过于显著,预防措施的真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强化预防工作首先就要做到根据林区特点,设定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整体抗病害能力。由于纯林本身对病害的抵抗能力较为弱化,这将会直接增加病害预防难度,因此这就对林业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林区抵御能力差这一关键问题出发,不断加大改造力度,确保林区质量能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除此之外,为了对林区生物进行多样化保护,应当将被有害生物破坏过的树木进行彻底处理,隔离绿化区域。
2.2融入现代监控技术
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点就在预防上,这就需要从林区实际需求入手,强化监测及预防工作,并建立较为健全的监测体系。目前应用效果最好的就是三位一体的监测预报体系,由于其强大的应用优势其拓展范围也相当广泛,它不仅能够最大化发挥其监测与预报作用,更能促使省市级区县的监测网站更为健全,因此现代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针对技术应用,结合现代林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开展培训工作,避免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的不良问题长期存在;其次,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需要全民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害生物举报制度,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全面林业保护意识,使其能够从思想上认定有害生物高效防治的重要性最后,利用遥感等现代先进技术推进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提升预报精准度。
2.3加强森林抚育工作
强化后备资源培育,森林抚育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高。从调查设计着手,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对不合格的设计一律返工,不合格的地块退回后不得重复上报,同时本着全年作业,设计一块审批一块的原则,随时为林业局规划设计,为保证抚育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证。在森林经营上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经营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和各项技术规程执行,对生态功能弱的禁伐区,以抚育为主,防止森林病虫害发生,以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对限伐区可进行抚育,进行更新性采伐、更新造林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对商品林,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同时尽快转变森林单纯捉供木材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自身特有生态优势,实行立体开发,建立复合经营模式。为加速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改正对天然中幼林的经营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急需抚育的林分实际情况,划分为抚育型、封护型、补植改造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从我国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研究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山区面积普遍较大,而气候及地形等又具有一定的多样化特点,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难度,虽然目前我国营林生产中存在一定问题,有害生物防治效率与预期标准难以相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不断融入新技术,从多个细化方面强化有害生物的预防及治理工作,就能有效提升营林生产水平,促使其经济及生态效益能够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营林生产管理的建议[J].科技与企业,20xx(2).
[2]杨帆.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及加强营林生产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6)
生产管理论文13
1以基础工作为抓手,不断推动安全管理4321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事多面广。经公司总结、提炼,逐步形成了“4321”安全管理体系(四项基础、三大体系、两类评审、一个目标),即:夯实班组建设、制度建设、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基础,完善应急管理、隐患排查、安全文化体系,利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NOSA安健环体系建设,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目标。
1.1以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为目标
本质安全型企业是基于一切事故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防范的安全理念,公司提出创建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即是要达到“人员无伤害、设备无缺陷、系统无故障、管理无漏洞、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的本质安全目标。
1.2深入开展NOSA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公司在投资企业中推行NOSA体系,实施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实现与国际安全管理水平的接轨,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提高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全员管理水平。公司还制订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规划,指导投资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工作,促进企业形成标准、规范的安全管理。
1.3构筑应急管理、隐患排查和安全文化体系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公司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了从上到下、完整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强化应急预案编制,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公司建立健全以公司隐患排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为抓手,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为保障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加强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每年精心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安康杯知识竞赛、安全生产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1.4不断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工作
深化班组建设,夯实安全基础。公司推进安全和谐型班组创建工作,下发了《班组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各投资企业班组管理,推进了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安全管理。公司编制了21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与投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促进投资企业走上规范化的管理道路。开展安全检查,排查事故隐患。公司每年根据各时段工作重点及电力行业特点,组织开展两会期间安全检查、春检、防洪度汛、防台防汛、迎峰度夏、秋检、年底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全年对投资企业检查率达到10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强考核评价,形成激励机制。公司逐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指标控制体系和考核体系,把安全生产纳入到投资企业主要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中,形成约束激励机制。考核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履行职责与指标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并实行“一票否决”。
2以创新发展为助推,继续探索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公司将立足于现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开拓思路,创新发展,继续探索和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范本,提升投资企业管控水平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手段。下一步,要在各投资企业已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投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本,涵盖电力生产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求。
2.2构建安全管理“两个体系”,明晰安全管理职责
要进一步加强“两个体系”建设,一是明晰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职责,避免“两个体系”职责不清、职能混淆的情况。二是加强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落实安全管理职能,使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满足日常安全监督工作需要。
2.3规范外包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消除安全生产薄弱环节
要研究、探索管理方式,形成符合实际要求、严格规范的外包工程安全管理体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管控,完善外包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将外包队伍真正纳入投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对外包队伍进行严格考核,建立合格外包队伍名录。
2.4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推进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以安全文化示范企业为样板,创建企业安全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广泛进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把安全文化建设和班组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发动基层员工的创造性,全面推进全体员工安全思想理念转变,促使“我要安全”观念深入人心。
2.5实施反违章管理日常化,强化责任制和考核机制
要进一步实施反违章管理日常化,在投资企业中建立反违章责任制,实行厂部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岗位层层负责,一级管理一级,一级考核一级,上级检查下级,各级自查自纠,检查曝光和奖罚并举,惩罚和奖励并重的工作机制,形成管理者带头垂范、员工人人参与、自觉遵章守纪的良好氛围。
生产管理论文14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呈现了爆炸式的发展,各行各业和居民用电量都呈直线上涨趋势,这就要求电力行业在对原有的发电设备进行改革升级的同时不断加强装机容量,从而保证工业生产和居民用电的需求,在这种不断扩大的生产情况下,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生产不仅关系着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也是电力企业自身形象和其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反应,因此,电力企业应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常抓不懈,保证电力生产的正常进行。
1当前电力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通道,各行各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用电需求也随之快速增加,这就促使电力企业不断增加装机容量和发电机有效发电时间不断增加从而应对不断增加的用电需求。因此,尽快制定和发展与电力企业高速发展的状态相适应的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当下的迫切需要,从而保障电力生产的正常稳定的进行。下面对一些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进行阐述。
1.1发电设备管理和维护不善
现如今,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对于工作人员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对于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的不到位,造成有些工作人员对于发电设备不熟悉,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对电力设备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并及时排除。或者是工作人员发现了隐患,由于资金不足而抱有侥幸心理继续进行电力生产,对发现的隐患并未完全消除。从而为电力企业的生产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2对于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职责划分不明确
由于电力需求缺口巨大,造成电力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各个发电机组都处于满功率运行的状态,难免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疏忽麻痹。于此同时,电力生产企业在安全管理的工程中采取了多项措施,对安全生产的管理进行落实强化,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安全生产职责划分不明,造成的安全生产责任未能按照设想的那样层层落实,层层细化,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在。
1.3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合乎规范
在整个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生产流程及安全活动规范,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着种种问题:(1)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例如,一线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具使用多年,一直未予更换,很多安全用具都存在着种种问题,使安全防护作用大打折扣。(2)相应的安全管理准则与实际脱钩,在电力企业大发展的今天,一些相应的安全管理准则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甚至是五六十年代,严重滞后于现今的发展。(3)电力设备的维护资料不完全,电力设备维护人员在对设备完成维护工作以后,并未进行相应的设备状况登记或者是登记的维护情况很简单,甚至是登记的情况与实际有偏差,这些都是不合乎规范的操作,这些都会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不良的影响。
2电力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电力是国家发展中事关民生的行业,其发展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因此应该将保障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放在首要的地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安全生产,应该讲安全生产责任分配清楚,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实处。在电力企业时刻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应该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机制,切实做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2.1加强管理和维护电力设备
2.2.1采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电力设备的管理
在设备的管理维护过程中,及时采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排除,以免问题扩散引起其他地方的损害造成严重的后果。
2.2.2加强对设备的定期维护
电力设备应当制定严格检查维护时间表,对各个部分根据使用磨损情况制定相应的巡检周期,定期进行巡查,同时应当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工作,加强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关注,留意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异常响声或者是仪表的不正确显示,及时发现及时排除。
2.2.3及时进行设备的升级改造工作
电力设备在使用一定的年限和多次维修后或者是由于限于当时年代的局限造成电力设备的效率降低,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对原有的电力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是电力设备的效率能够回复甚至超过原有的设计效率,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保障电力生产的顺利进行。
2.2.4加强监测与跟踪
对于一些无法及时排除的设备隐患,应在设备运行的同时对其进行重点监控,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补救,防止产生更大的损失。
2.2.5对用电高峰时段和高峰季节加强管理
用电高峰有一定的时间段和季节性,例如夏季用电高峰和夜晚用电高峰等,为保障电力输送的正常,应在这些时间段内对重点区域加强管理,定期进行巡视,以应对突发状况。
2.3加强电力生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2.3.1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
安全生产应该是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采用讲座和办培训班的形式,提高电力企业全员的安全知识水平,避免在工作中由于安全知识不足而造成事故。
2.3.2提高对于注重技能培训和评选
在平时组织一线人员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的交流和技能大比武,从变电运行、电力营销、送电线路、变电检修等14个专业中进行,提高一线人员的技能。
2.4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奖惩机制
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奖惩机制,提高企业员工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认识,对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表现或是立功人员,通过精神和物质的方式予以奖励,提高其荣誉感,增强其责任心,对于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疏忽大意,违反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员工,需要进行通报批评和物质处罚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加强其对于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通过规范的奖惩制度,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预防和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3结语
电力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我国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力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于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要将安全问题放在管理工作中的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电力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S].20xx.
[2]国家电网公司安全工作奖惩规定[S].20xx.
[3]张蕊.提高安全意识推进电力安全生产[J].安全与健康,20xx(3).
生产管理论文15
摘要:本文对制造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在生产车间现场管理重要性方面、制造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改善方法方面、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构建方面、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市场导向方面、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方面、加强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促进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强,尤其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越发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应被引起高度的注视。
关键词:现场管理重要性及改善方法;现场管理执行力;市场导向:以人为本及降低成本:
目录
1、 制造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
1.1 现场和现场管理的含义
1.2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2、 制造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改善方法
2.1 如何改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
2.2 改善现场管理的方法
3、 动态环境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构建
3.1 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概念的界定
3.2 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
3.3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构建
4、 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4.1 "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及现实意义
4.2 倡导企业文化理念的关键是做到"以人为本"
4.3 建议
5、 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市场导向
5.1 企业现场管理的市场导向,按照现场的生产要素分类内
5.2 正确把握市场导向,搞好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使现场与市场有机地结合,应注意几个问题
6、 加强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促进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6.1 我国许多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混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6.2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流、物流、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
6.3 现场管理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管理技术,实施后的效果
6.4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强调是生产现场的过程管理
6.5 现场管理同样需要增加安全设施的投入
6.6 现场安全管理要与时俱进
6.7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讲究以人为
结论
参考文献
制造型企业生产车间的现场管理是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产车间是企业的利润中心和成本管理中心,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盈利,它是企业能否得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金的重要基础,故此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持续挖掘内部潜力,树立竞争优势的关键管理途径,就必须将目光投到企业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中来。
1、制造型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含义及重要性
1.1 现场和现场管理的含义
1.1.1、所谓现场,就是指企业为顾客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服务以及与顾客交流的地方、现场为企业创造出附加值,是企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
(1)、现场管理就是设置目标、编制实施计划,充分地利用人、物、设备等物资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2)、企业要及时为顾客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当然,好的产品和服务还应具备价格的竞争力,满足顾客的价格要求,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与现场管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1.2、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备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1.2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现场是企业生产运营活动的发生场所,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源泉。所有企业都必须从事与赚职利润相关的主要活动,如推行或开发一些合适的管理制度,生产现场的整顿和销售的技巧。日本工业企业是全世界竞相学习的对象,他们举世瞩目的成功与持续不断地重视现场管理与馥善密不可分。在现场中,我们能够清晰的观察到生产活动中的过程和各种浪费与不合理现象。现场是生产型企业的基础,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质量、成本、交期等各项指标的宴现。现场是面镜子,直接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面临日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品质、更短的交货期去响应市场,而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现场,可见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2、制造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改善方法
2.1如何改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销定产,这是一项基本性的改革,要改善企业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必定要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2.1.1、企业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中心,把加强企业生产管理贯穿于改革、改组、改造的始终,以人为本,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举,在实践中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学的生产车间管理体系。
2.1.2、建立有效的生产车间管理者和操作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取消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改革管理者选拔聘任制度,将以前企业生产管理者任命制改为择优聘任制,理顺国有企业的党政、人事关系。建立国家对国有企业生产管理者能力和业绩的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建立国家对国有企业生产车间管理者的职业管理体系。
2.1.3、企业生产车间应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培训、使用、选拔、奖惩、监督等环节的企业生产人才开发系统。坚持以人为中心,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努力建立起真正能够充分调动生产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将持续培训人才,提高一线职工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2改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方法
在企业生产管理中明确提出优化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我国企业近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倡导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生产管理发展到相对高级阶段的需要,也是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执行5S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工作质量的目的。
2.2.1、5S的含义 :
所谓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来源于日本的`5S理论,是日本工业大发展时期的产物。日本企业界始终认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整齐清洁的工作环境是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不良率的最重要的基础工程。由此便兴起了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KE)这一旨在改善企业工作环境与精神风貌、增强企业体质的管理活动,按这五个词日语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简称5S.
2.2.2、如何推行5S:
不要片面地认为5S活动只是打扫卫生、文明创建,它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将现场打扫干净,而是要保证优质、低耗、高效。开展5S活动得好坏,将直接影响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要顺利实施和推进5S,应该要循序渐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定推行组织。这是成败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项需要大面积开展的工作,都需要有专人负责组织开展,推行5S也绝不例外。
(2)制订适合本企业的5S指导性文件。文件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有了明确的书面文件,员工才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3)培训、宣传。有了组织和文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培训。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员工,主要内容是5S基本知识,以及5S指导性文件。宣传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旨在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5S意识。
(4)全面执行5S.从车间到办公室,从厂长到普通职工,都要投入到5S中来,在企业中建立一个良好的5S工作风气。
(5)监督检查。通过不断监督,使5S在每位员工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并最终形成个人做事的习惯。领导的言传身教、制度监督非常重要;一时养成的坏习惯,要花十倍的时间去改正。这一点可以和内部质量审核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3、动态环境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构建
3.1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概念的界定。
从管理流程的角度出发,执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企业决策和经营的过程都是一个循环的圆,而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又是这个圆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关于执行及执行力的定义,理论界莫衷一是,执行战略论、执行完成任务论、变革执行力论等,每一个观点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执行力的内涵。对于执行力目前较权威的说法是三种能力,即生产车间执行战略的能力、不折不扣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部门生产车间之间良好协调的能力;影响执行力的三大流程(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似乎也已经成为理论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无论国内外理论或企业界对现场管理的执行力的研究却属空白。因此,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内涵界定仍然需要进行充分的检验和论证。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者更多地把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执行力理解为现场员工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现场员工则将企业的现场管理执行力理解为管理者本身的执行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则更注重对现场各个方面的系统考虑,较为关注管理的规范化与人性化的结合,并试图找寻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结合理论界对执行力的理解,动态环境条件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执行力应定义为:通过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者发挥现场人员和组织的功效、调配各种有效资源 ,从而最大限度地执行组织战略、完成组织任务和创造企业收益的能力。
3.2企业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 战略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者认为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不能够直接影响到现场作业层,对现场管理层的影响也是不太显见的,而普遍认为企业如果制定了明晰的生产运作战略,将真正地对现场作业及管理层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它是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环节。因为,生产运作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指导下而制定的职能性战略,它通过对生产运作系统的战略决策,改善产品生产的成本、质量、创新度、柔性、交货期等等,以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生产运作战略确定了产品市场及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的匹配关系,直接着眼于内部现场和外部市场的对接。因此,明晰的生产运作战略对于提升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3.2.2 人员与现场管理执行力
如果企业不具备一种科学和完善的人员流动体系,将永远不可能发挥其潜力。人与执行力的密切程度无可厚非,人是执行的载体。对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层面,与执行力最为密切的人员应包括生产战略制定者、生产战略传导者、生产战略执行反馈者以及他们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人员、现场作业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同时这些人员本身的素质、能力、专业技术等都是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3.2.3 现场环境与现场管理执行力
现场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部分,软环境指的是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及现场工作气氛。在生产现场,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将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的高低,因为一个满腹牢骚、心情郁闷的员工是难以生产出符合用户要求的合格产品的,相应他的生产战略执行力自然难以到位。硬环境包括机器设备、物料、现场布置、温湿度等等。
3.2.4 生产车间现场运营与现场管理执行力
企业现场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必然会对现场管理执行力造成影响,有必要对现场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工作团队来实现现场管理执行力水平的提升。扁平化组织被自然地认为是执行力提升的有效组织,扁平化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提升有待商榷。国内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多是依靠各级领导的推动来完成工作的,如果上下级之间出现执行理解偏差,各部门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等,很自然地执行力将无法到位。
3.2.5 管理机制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
(1)绩效考核及监督机制
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是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核心,显然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必然能够给现场的执行提供动力。因为,企业的执行力是由员工的执行力决定的。只有员工积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企业的执行力才会提高,而要想激励员工提高执行力,企业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执行力为重点的薪酬和奖惩制度。因此,如何针对现场管理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提升现场管理执行力的助推器。
(2)沟通和反馈机制
在制定生产战略的会议上坦诚地沟通只是沟通的开始,要想保证最终决策能够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还必须保证每一个人都了解整个战略并明确自己所应担负的职责,只有沟通才能使最基层的员工明确战略目标,明确执行工作的起止时间,明确自己在行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的新任务和职责;再通过由下往上的反馈机制--第一线员工向基层领导作出承诺和反馈,只有通过这种双向的沟通,执行工作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3)一个执行型企业里
不仅要求生产管理者有很高的执行能力,同时也要求每一个生产车间员工具有有效执行的能力。因为员工是最终完成工作任务的执行者。当今社会 日益复杂多变, 要想提高应变能力,就要求每个人不断地学习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教育和培训员工是提升员工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有效提升执行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4)能岗的匹配度
能岗匹配对执行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人设岗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似乎显得很不科学,其中似乎还存在计划经济人情性的考虑,对于现场管理的执行力来说,有时候在现场人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设岗似乎成为必需,不同的岗位需要的是不同的人。因此能岗的匹配程度自然成为现场管理执行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3.2.6 信息化程度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
信息能否顺畅地沟通,能否透明到现场,显然也是影响现场管理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与生产的同步化,实现生产过程的适时动态控制是生产管理人员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但在企业实际操作中,这一状态很难达到。无论是管理过程控制还是现场作业控制,信息化程度越高,执行越便利,这一 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是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成本的高低成直接的负相关性。信息化程度的增加无疑加大成本开支,如何在信息化程度与成本利润之间寻求平衡点,以求得现场管理执行力最大程度的提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2.7 执行力文化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
动态环境中,文化应该成为企业最为稳定的元素,文化的刚性是保证企业现场执行从强制走向自发的重要途径,保证体系的研究中显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企业文化在现场管理中的反应就是现场员工行动的一致性,这种现场执行力来源于企业的价值观思 想和长期形成的规范,文化是现场执行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催化剂。现场管理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形成拥有强大现场管理执行力的现场执行文化。如何从根基上培育执行力文化 并将这种文化影响延伸到现场管理中是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的最终落脚点。
3.3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的构建
3.3.1 通过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动态环境下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囊括了理论界已经形成的执行力的三大构成要素,即人员、生产战略和运营的内容.同时,拟创建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保证体系还兼容了一系列基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组织功能强化、管理方法系统化、各种流程改进和文化塑造等内容,使执行力在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作用得以放大,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2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的保证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将影响到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的提升,就像木桶原理中的“短板原则”.在我国的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实践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某些国外的先进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理论或方法,不同的土壤环境造就的生存原则必然不同。在我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执行力问题,必须结合国内企业实际,从保证体系的根基着手,在打牢根基的基础上逐步将国际先进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理论应用 于企业实际,实现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4、企业生产车间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4.1 “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及现实意义
4.1.1 “以人为本”就是企业生产车间把人当作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条件,把人才真正视为企业的无形财富。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和目的。
4.1.2 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增进每个人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衡量企业界的制度、规范各项发展措施的标准。对于企业来说,人的全面发展应该理解为一个整体,应该是企业对人的潜在才能的发展、对人的个性的发挥、对人的整体素质的优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把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企业生产车间管理理念的核心,企业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将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因素。
其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把“客户价值”的概念融入企业生产管理中,正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内容.把“客户价值”植入每一个员工心中,以此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把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客户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就会充满活力,就会越来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价值。
4.2 倡导企业生产车间文化理念的关键是做到“以人为本”
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因为这样的文化对企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客户信誉的全面提高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说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搏击市场经济大潮能力的基础。现代企业的员工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如果员工对劳动没有任何兴趣,那么这个企业就一定没有发展的后劲。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每个人可以无所不能。就人的能力和技能而言,永远不可能是绝对全面的,科技 越发展,人的分工就越细,人的特长就越明显,企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有个性化的人。
4.3 建议
4.3.1 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生产车间文化理念,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企业生产车间架构,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此,要合理进行工作设计,尽可能把工作安排得具有激发个人的能力,使个人在工作中得到一种满足感和责任感,从而喜欢自己的工作。只有当工作中包含了挑战性和责任感,自主性和发展可能性等因素时,才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员工的个性差别,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4.3.2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生产车间文化,应该具有明确的企业生产价值取向。要实现这一目的,企业应注重战略研究 .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中,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生产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并尽可能取得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还要了解员工的个人目标,努力寻找员工目标的共同部分。在此基础上力争达到员工奋斗目标与企业生产目标的最大一致和对企业生产价值取向的基本一致看法,通过交流,让员工充分理解并知道实现个人目标应以实现企业生产总目标为基础和前提,认识到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营造“人人为企业,企业为人人”的文化氛围,从而愿意为企业发展壮大奉献自己的力量。
4.3.3 以人为本的企业生产车间文化建设应遵循心理规律 .第一,重视强化。我们要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得该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运用强化心理机制及时表扬和奖励与企业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及时批评和惩罚与企业精神相违背的思想和行为,使物质奖惩成为企业精神的载体,使企业精神变成可见、可感的现实因素。第二,培养认同心理。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和另一对象能融为一体,休戚与共。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同是十分重要的。为此,企业在制定目标时要使组织目标包含众多的个人目标,使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密切挂钩,并使职工正确地、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利益的一致性,真正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同时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突出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4.3.4 员工是创造企业财富的源泉。员工是企业产品数量、质量的生产者,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以人为本”的企业生产车间文化应该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充分重视人才的价值,视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企业的运作和发展,依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力量,而不单单是依靠某个人、某几个人的能力。故企业要靠尊重和培养员工主人翁精神,同心同德,共谋发展。
5、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市场导向
5.1 企业现场管理的市场导向,按照现场的生产要素分类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员导向。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实质是人员素质的较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产品、设备、生产工艺条件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都要求企业必须造就一支与(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市场相配、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一流的现代生产职工队伍,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创造出优质一流的产品。
二是设备导向。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的经济规模。装置设备的生产潜力往往又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容量,以及企业在竞争环境中所处(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的地位,决定生产装置的更新改造,避免设备超负荷运转,保证安稳长满优生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经济规模,增强市场抗衡能力。
三是工艺导向。产品质量是靠工序质量来保证的,如果现场哪道工序出了问题,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甚至导致产品报废。企业可以把“一切为了用户”这一市场观念延伸到企业内部生产车间现场,从企业同外部用户相联结的销售部门到生产全过程的每个内部单位、以至每个工序,形成一条逆向的“用户导(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向”链带,把用户需求标准落实到每个内部单位和工序、岗位,并建立上下工序之间层层把关的监督网络,确保产品各项质量指标100%的合格。
四是成本导向。根据市场中同类产品价格标准和企业产品的目标利润,把成本控制纳入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通过对生产车间现场的人、机、料、法、环、资、信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使诸要素处于最(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佳的效率和效益发挥状态。通过挖潜改造、技术攻关,改进车间现场工艺条件和管理方法,杜绝跑冒滴漏,不断盘活生产资金,降低生产成本,最终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是机制导向。把市场机制中某些运作方式引入车间现场管理,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增强全员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按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制度,规范职工行为(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有了完备的规范制度,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就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工就能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按照什么程序方法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
5.2 正确把握市场导向,搞好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使生产车间现场与市场
有机地结合起来,应注意几个问题:
5.2.1 破除旧的思维定势,树立全新的市场观念。要树立投入产出比的效益观念,使生产车间现场管理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最佳优化组合,追求“投入的最小化,产出的最大化”目标,“管理出效益”应由投入产出比(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的“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控制”,把全方位的“双增双节”作为常抓不懈的重点。要树立追求实际效果的有效管理观念,做到任何生茶车间现场管理措施都有具体目标,有实施标准,有操作对象,有保证体系,有检查考核,有明确奖惩,以效益作为最终衡量标准。
5.2.2 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市场,一手抓生产车间现场。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忙于找市场,却忽视了生产车间现场,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直接反映企业的素质、管理水平、(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产品质量、信誉度和实力。因此,越是拓宽市场,越要抓好生产车间现场;越是市场看好,越要抓住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不放。只有做到以市场促生产现场,以生产现场保市场,才能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及市场的竞争力。
5.2.3 在强调市场导向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精神、理想导向原则,建立起富有精神效应的道德规范,以及荣誉激励等制度,建立职工参政议政、参与决策与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等民主管理制度,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职工上进,群策群力搞好现场管理。
5.2.4 在市场导向下,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核心是要实行精细生产车间管理,即从现代化大生产的规律出发,树立科学态度,尊重客(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观规律,强调集约经营,严格各项制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搞好生产现场管理,努力做到“生产精耕细作,经营精打细算,管理精雕细刻,技术精益求精”.
5.2.5、要做好车间现场超前决策管理。超前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相对于市场需求变化而言的。在充分运用投资决策权和经营决策权的基础上,不仅要求决策超前,而且必须有超前的科技开发和超前的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来保证超前决策的实现。生产现场超前决策管理,在于营销现场要善于捕捉和抓住有利的市场时机,根(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战略,从发挥自己的优势出发,优选产品,瞄准市场空档,用快速引进消化技术(或自己开发的先进技术)和严格而高效的生产现场管理,去赢得时机,使产品捷足先登,投入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6、加强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促进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6.1我国许多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混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如物品随意堆放,工具随意乱放,废弃物不及时清理,场地通道,狭窄使操作者行动不便,安全标志不设置或设置不规范,安全防护设施、消防器材的摆放不合理等等。在发生事故的原因中,有不少是由于生产车间作业环境的人机不协调而引起的。所以使生产车间作业环境整洁有序也是防止事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生产车间作业环境空间及其设施布置的整洁、有序情况对作业人员的行为、舒适感与心理满足感相当大的影响。一个合理的作业环境应该是作业者在任何时刻的操作、观察都很方便,即使较长时间维持某种作业姿势,也尽可能少地产生不适感与疲劳感、没有危害操作者健康的有毒因素,各种安全标志齐全、装置符合标准。因此,迅速制定现场管理标准和改善生产现场管理状态刻不容缓。
6.2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流、物流、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客观存在以物在场所的科学管理为前提,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生产现场的整理、整顿,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把需要的物品在规定位置上,使其随手可得,促进生产现场管理文明、科学、达到高效生产、优质生产、安全生产。
6.3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管理技术,实施后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职工乐于接受,不像其他管理措施那样是虚招、花架子。它坚持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现场生产系统的管理,充分调动现场作业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改善和建立职工的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培养职工安全意识,增强职工的凝聚力。
6.4、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强调是生产现场的过程管理,通过现场的科学管理活动,使动态的现场生产系统更加有序,由“动中求序”而获得“序中求安”措施。现场的管理从生产构成要素的管理入手,以现代化工业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现代物流学等的理论和理念为指导,对现场生产系统实施管理。
6.5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同样需要增加安全设施的投入,不断投资搞技改。针对生产中出现的安全新问题,工厂要舍得投资搞技改,加以完善。
6.6 现场安全管理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完善现场管理模式,促进安全生产的管理,通过导入ISO14001、OSHAS18001标准管理体系先进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OSHAS18001的导入,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基本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构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体系的运行,并持续改进。
6.7生产车间现场管理讲究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安全意识和行为准则渗透到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去,渗透到企业职工的一切行为之中,成为安全生产的“润滑剂”.重点强化教育培训,坚持对员工进行厂级、分厂、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以及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安全事项和预防工伤事故的主要措施等,并结合一些典型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强化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企业安全文化以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为原则,突出了一个爱字,是企业职工实现平等、承认个性、建立共性、树立主人翁地位的重要保证。
结论
认真抓好生产车间的现场管理是很重要的。企业的经营要以销售为中心,生产的组织要以生产车间现场为中心。毋庸置疑,在如今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国内外的一些大公司都是非常重视产品质量的,而且,都明白产品质量是在生产环节中产生的,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我国一些专家参观了日本第一电子产业株式会社的明石工厂,就工艺而言,我国深圳、上海的一些线束厂与日本工厂差别不大,但劳动生产率,日本的工厂是我们的十倍以上。这些差距说明了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很重要的,也说明我国企业向管理要效益的潜力是很大的。搞好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工作,对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泽虎.中国逼近世界制造业中心目标的途径与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xx,(4).
[2]李景元.国外现场管理发展概况[J].现场管理,20xx,(4).
[3]徐剑.执行力与管理者角色定位变革[J],捷盟咨询,20xx年,内刊(5).
[4]张戟.执行力的基因,大型营销实战期刊,20xx(10).
[5]张建宇.现场执行文化的培育和塑造[J],现代 商贸工业,20xx(8).
[6]周永亮等着.本土化执行力模式[M],中国发展出版社,20xx.
[7]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执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生产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生产管理论文10-02
钻井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措施论文04-18
精益生产管理论文03-16
浅谈统计方法在工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11-13
天然气输送支干线生产管理研究论文03-04
生产过程与生产管理论文范文12-09
新时期企业生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改革创新论文11-03
机械制造自动化现代生产管理系统论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