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生产管理论文15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产管理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产管理论文1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我国当前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就如何预防项目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安全生产;问题分析
1、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从业人数巨增。据报道,20xx年达到4000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达3200万人,占行业职工总数的81%,而经过培训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农村从业人员不足80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2%。多数来自农村的从业人员因文化程度较低,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的基本常识和安全操作规程知之甚少,再加上部分施工企业不重视安全培训或是教育不到位等,这一部分从业群体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低下,造成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死伤众多。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2、建筑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建筑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2.1.1 法律、法规方面
虽然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比较完备的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暴露出了不少的缺陷和问题。与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是:建筑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部分法律法规还存在着重复与交叉;一些安全行政法规发布时间过久不适应现行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与要求。
2.1.2 政府监督与管理方面
政府对建筑行业安全生产行为的监督管理仍较薄弱,基本上还停留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突击性安全生产大检查等的模式上。领导号召,群众运动,事前通知再检查,治标不治本式的管理,缺少日常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相应措施,监管体系不完善。
2.1.3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方面
首先,部分企业安全投入不到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缺乏主动管好安全工作的责任,缺乏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奖罚机制,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被动应付。其次,目前建筑市场的建筑施工队伍鱼龙混杂。大量拼凑而成的包工队,没有资质的队伍充斥市场,采取挂靠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或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工程建设项目。一旦承接工程任务,为了弥补前期的不正当投入,追求最大利润,而盲目降低工程成本,偷工减料;或租用的施工设备、机具和周转材料陈旧,安全生产投入能省即省,违背客观规律,轻视安全生产,在侥幸中求安全。
2.1.4 安全教育与个人安全防护方面
目前建筑行业施工一线工人的安全意识普遍缺乏,安全技术素质普遍偏低。企业对所使用的劳务分包队伍教育培训不到位,甚至放任不管,招来即用,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差。项目管理中的三级安全教育执行情况大多只体现在备用检查的资料上,大多数是由管理人员统一填写教育内容,没有真正集中传授,起不到安全教育的作用。
2.1.5 安全责任不明确,发生安全事故后处罚不严
我国在1998 年开始实施的《建筑法》中就规定了建设、设计、施工三个安全生产责任主体。20xx 年国务院通过并于20xx 年开始实施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各级部门和建筑工程有关单位的安全责任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十三项基本安全法律制度。针对施工企业的安全责任就有18 条款,占该《条例》条款总数的25%。《条例》明确规定了;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成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领导者,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而事实上,目前施工企业中真正能够落实安全管理机构及其制度非常有限,不少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不少项目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不到位的情况较为普遍;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一包了之或层层分包、转包,安全生产总包不管,分包不懂管, 存在管理上的脱节,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落不到实处。对安全事故责任人处罚不力,也是导致安全事故一再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2 建筑安全生产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
2.2.1 从四种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分析
根据公认的“安全公理”《海希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人机轨迹交叉理论》四种理论,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直接原因均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主因。 上述理论认为:从直接原因来预防安全事故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也就是控制了生产管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生产物资与装备的不安全状态,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达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学术界里,还有通过采用系统工程的逻辑思维方法对大量事例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①人的原因;②物的因素;③环境的原因;④管理的原因。这些原因集中体现在如下五个具体的提纲性原因:
(1)一些地方政府和建筑企业对安全生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
(2)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欠账严重。
(3)行业安全管理弱化,安全监督体系不健全。
(4)企业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等持证管理人员和电工、起重工等特种作业人员配备不足。
(5)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管理混乱, 以包代管,违规作业,安全生产把关不严, 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不断发生。
(6)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力不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健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
3、预防建筑安全生产事故的措施
“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尽职尽责,千方百计消除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其中“长”和“常”字就道出了安全生产工作的经常性,不间断性。也就是说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生产全过程,安全事故发生也就是几秒钟、几分钟的事情,而安全生产工作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员参与,缺一不可。全员牢固树立安全观念,提高安全生产意识,这是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在企业管理中,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层层挂钩和自下而上层层保证且高效运行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头头抓,抓头头”的责任制管理,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通过企业法人安全资格管理,明确其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法定职责。企业法人重视了安全生产,就势必在企业中建立与健全一整套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以经济扛杆的手段将相关措施、制度落到实处。
3.2 正确处理项目管理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企业从安全生产的角度看,安全虽然是一种成本,但它更具有投资的价值,安全的目的就包含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内涵,所以安全应被看成是一种有创造价值的活动。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合理的安全投入产生有效的价值,其投入产出之比是1:6。据我国有关课题研究示,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安全生产投入产出的比值是1:5.83。我国学者在20xx 年对中国4个城市的10多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是: 轻伤事故损失比(间接损失和直接损失)约为2.33:1;重伤事故损失比约为2.31:1;而死亡事故中这一比高达3.25:1。
在现实项目管理之中,一些项目经理为了节省几根钢管、节省某一工序, 而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其造成的直接损失与节省的几根钢管价值相比损失重大。所以,安全生产就是效益和利润,它能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率,带来经济效益,带来良好的社会信誉。
3.3 正确理解和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似乎都是偶然的,但是经过分析就知道,事故的发生存在很多必然因素。因此,安全管理的职责就是要逐步消除导致事故发生的必然因素,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偶然性。
3.4 加大项目管理中的安全生产宣传、监管、检查力度
通过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营造企业安全生产的氛围,让人人懂得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将要付出的代价,使得遵守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成为企业和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开展企业各项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问题,举一反三并及时督促检查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应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3.5 实行违章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凡是发生各类安全事故,不论大小,企业都要按照“四下放过”的原则,认真进行分析,追查和处理。在分析、追查原因中, 首先要从各级领导责任查起,在查清各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的同时,还要追查分析各类管理层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其次,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奖罚机制。安全生产工作需要市场经济的杠杆进行调节。为此,建筑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基金,制订出安全生产监督奖罚办法, 并坚持重罚与重奖原则。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生产活动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筑企业中建立一个完整可靠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与工作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制和管理规章,形成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内部安全管理方法与模式,培养一支能管、会管并高度负责的专业管理队伍,依靠法治的、规范的、持续的、全员的、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确保企业实现安全生产。
生产管理论文2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机械生产制造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尚且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给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消极影响。文章在分析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弊端的基本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但我国的机械生产制造业发展历程尚短,因此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机械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还很落后,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
1 现有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不足
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由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管理模式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三个不足:
1.1 “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存在的不足
何谓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也就是说各个零部件生产阶段都用自己的生产速度生产零部件,然后推到下一个阶段,依次逐级下推,形成“串联”的形式,同时平行下推形成“并联”的方式,这两种形式会构成多级驱动推进方式。由于生产是“以多动力源”的多级驱动,所以各生产阶段产量便会存在“长线”和“短线”这两种状态。长线零部件进入库存从而增大库存量,而短线零部件则对配套装配造成影响,进而形成短缺件。假如“长线”越长,“短线”越短时,各种库存的协调生产则难以达成,在制品出现积压,拉长生产周期,使资金变慢,使企业难以控制产品的质量和成本。
1.2 生产单一产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消费需求日新月异,因此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寿命周期。传统生产体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会使生产效率低下,企业只能靠增大批量来降低产品的成本。因此传统生产体制下“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和提高效益。为了市场需求,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主流将逐渐被混合生产多品种和中小批量占据。
1.3 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不一致
在进行生产计划编制的过程中,作为厂一级的生产计划,通常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下达到生产的各个阶段,而不是直接下达到生产车间的内部。生产车间内部在编制本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时,则以零件为单位,由于各生产车间的对象、工艺以及生产作业计划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致使各生产车间产量进度往往达不成一致,而厂级计划则是以产品为单位编制的,不能控制各车间以零件为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因此导致计划控制力弱。
2 创新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面对时代发展新趋势,我国的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应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生产管理观念,笔者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创新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
2.1 在生产组织方面
在生产组织方面,将“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模式转变为“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模式。“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模式即在企业整个的生产阶段中,“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以产品为单位作为流动传递的。因为各生产阶段内部和各生产阶段之间和单位口径无法达成一致,因此这种方式往往表现出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特性。而在各生产阶段各个阶段和内部间,“以零件为中心”的生产方式中“物流”和“信息流”的单位可以达成一致,使信息传递在生产作业计划和生产计划之间的没有障碍,因而各生产内部和阶段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统一的控制中心控制。
2.2 在品种结构方面
在品种结构方面,应该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向多品种、个性化及小批量生产方向转变。“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是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方面,当今的市场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这种生产方式会越来越凸现出其缺乏柔性和灵活性的缺点;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转换成为可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面向用户、适应市场,并要随着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尽最大可能满足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因此,大量生产方式逐渐丧失其优势而被企业淘汰,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方式脱颖而出,将逐渐成为企业生产方式的主流。
2.3 在生产管理制度方面
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管理制度方面,要做到程序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我国传统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的重要特征是生产管理的非程序化、非制度化和非标准化,这三种特征它反映在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管理业务、报表文件、生产过程、数据资料等方方面面。科学的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程序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在管理工作中。企业在执行生产管理时要参照各种规章制度、条例、作业标准,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程序办事。
3 管理模式创新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明确生产管理内部系统的关系
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生产准备系统、生产操作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应该妥善处理好这几个系统的关系,使系统相互协调、有效运行,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使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强化,使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往良性方向发展。
3.2 处理企业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改革完善,目前我国对企业制度创新比较重视而忽视管理和技术的创新,使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迟迟得不到推进。为此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制度、技术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三者的密切结合,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和管理创新的保证下,利用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3.3 企业在引进中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
企业在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吸收和创新。就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加工装配型机械生产制造企业来说,首先要具有一般适应性的引进准时生产(JIT)思想,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二次引进开发创新”,推行ERP模式。但是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无论精益生产模式还ERP模式都有其不适应和缺陷的方面。因此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应吸取两种益生产模式和ERP模式的思想精华,使二者实现有机的结合,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情况进行创新,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生产管理模式。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企业的发展创新迫在眉睫。机械制造企业应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优化生产管理模式,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军.基于集约化、流程化、精益化的生产管理模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xx,(7).
[2] 苏文.供应链管理与传媒制作的整合:产业化生产模式的新思维[J].广播与电视技术,20xx,(3).
生产管理论文3
摘要:
在煤矿的生产活动中,机电设备有着较为普遍的应用,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对于煤矿的生产活动来说至关重要。但是,机电技术管理也有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本文将对机电技术管理展开研究,讨论其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
机电设备;管理;安全生产;应用
煤矿是重要的能源矿产,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提供着能源供给,满足着人们的使用需要。在煤矿企业的生产工作中,机电设备有着较为普遍的应用,提高着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煤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但是,当机电设备存在故障时,会导致煤矿企业生产运行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保证煤矿的正常生产,需要进行机电技术管理。
1机电技术管理发挥的作用分析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煤矿的生产活动的安全性,使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机电技术管理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机电技术管理实现了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使机电设备能够得到规范化的使用[1]。机电设备如果能够实现操作的正确和规范,则能够有效地避免故障的发生。其次,机电技术管理通过管理手段能够使设备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及时淘汰老化机器设备、对一些存在故障的设备进行及时的修理和维护,使机器设备能够正常运转。最后,机电技术管理推动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机电技术管理注重相关技术人才的培训,使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避免因为机电技术人才水平的不足,导致机电设备无法规范使用,缺乏必要检测。
2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不足
2.1煤矿机电设备标准化程度不高
煤矿企业生产的进行,需要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管理工作。但是,部分煤矿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在部分煤矿企业中,缺乏相应的机电设备标准化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较为明显。另外,在部分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水平上存在着不足,难以进行规范化操作,没有标准化意识,在相关设备的管理过程中,没有按照国家和行业规定的相关技术标准进行。例如在部分煤矿企业,对于机器设备的选型、采购、验收以及安装环节都缺乏有效的管理,很多机器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保养,机器设备缺乏管理。
2.2相关部门管理力度不强
机电技术管理,需要企业设立专门的机电设备管理部门。但是部分煤矿企业的管理部门,大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设备的生产方面,过度注重设备的生产,缺乏对机电技术的管理。相关部门管理力度的不强,使煤矿企业的生产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
2.3专业技能培训不足
在部分的煤矿企业,煤矿机电管理技能的培训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使相关的工作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相关人员无法及时想我煤矿机电设备的操作技能,无法在工作中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煤矿机电管理技能培训大多偏向于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技能存在脱节现象,培训工作缺乏有效性。
2.4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从而保证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相关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但是,设备管理的人员在技能和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另外,人员的流动频率也较高,新员工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在操作中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容易导致不规范作业的发生,影响煤矿生产活动的进行。
3煤矿生产中机电技术管理的应用办法
3.1注重机电标准化
机电标准化,能够促进煤矿生产活动的正常稳定进行。在管理中,应加强机电标准化,使机电设备能够在煤矿的生产活动中进行规范化的作业,努力做到整个生产环节的规范化,使生产的质量得到保证。另外也需要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的机电设备标准化奖惩政策,使全员的标准化意识得到提高,促进煤矿机电设备的标准化管理。
3.2注重现场管理
机电技术管理中,需要加强设备的现场管理,使煤矿机电设备能够在生产活动中发挥有效地作用。为此,首先需要确保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安装人员应明确自身责任,验收人员也应该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进行仔细的检验验收,确保安装质量符合相关的要求。其次,应提高设备的运行质量,在设备运行中对设备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设备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使设备的运行趋于稳定和高效[3]。最后,需要对机电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管理部门应注重检查工作的开展,保证机电设备的检查质量,降低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几率,使机电设备能够达到正常工作要求,实现长时间的稳定运行。
3.3注重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引导
煤矿企业应该注重对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注重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使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都得到提高,更好地服务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应确保相关的人员能够充分了解设备的具体构造,明确操作的规范。另外,煤矿企业也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奖惩制度,对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一方面激发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人员实现专业技能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一方面约束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不当行为。
4结语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是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为了保证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作用的发挥,需要加强现场管理,提高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注重标准化管理,促进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
生产管理论文4
摘要:本文涉及企业安全事故预防与应对措施,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及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全面落实操作规程,按照规章制度,加强企业监管,强化监控能力,把安全放在第一的指导思想,彻底消除隐患,充分防止事故发生。
关键词:现场管理; 安全生产; 管理预案; 工业工程
一、企业安全事故中的预防预警行动
1.预防预警准备工作。1.1思想准备。强化宣传,增强职工自我防备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做好预防生产事故的准备。1.2组织准备。成立完整的应急救援组织,充分落实应急救援队伍及应急救援责任人,增强生产作业事故应急救援队的发展,按照粮食仓储管理的特征,粮食仓储企业应当设立应急救援队、救援通信队、安全保障队、后勤服务队等,并为生产事故提供应急技术人员。1.3现场处置方案准备。根据不同的作业区域,分别修订企业生产事故现场应急处理方案,主动面对各种情况引发的生产事故。1.4坚持值班制度。上下级企业安排值班,基层储粮企业要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紧急时期要加强昼夜巡逻制度。1.5经常开展安全生产作业检查。上级储粮管理公司不定期组织对基层储粮企业进行安全生产隐患检查,基层储粮企业抓好自查。经过反复检查,确保各环节安全隐患及时查明,并要求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2.基础设施事故预防预警。2.1基础设施建设事故预防。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符合建设要求、符合标准要求和设计规范。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抓好施工安全,重视工程质量。2.2新建设施使用前安全性能的测试。新建仓库都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仓库强度检验工作,配备专业人员监测仓库在装粮后的情况,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并按照规定处理。2.3露天囤、土堤仓等事故预防。土堤仓、室外堆垛,应按照安全标准进行操作,合理垫层,保证库房底部防潮措施;合理的配备阶梯,为日常工作检查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提供便利。2.4设施设备老化等事故的预防。仓库线路的老化可能会给操作人员带来触电事故,阶梯和其他设施可能因为锈蚀等的破坏造成安全隐患。部分仓库必须定期维修检查,使其能力达到储粮标准要求。3.生产作业操作事故预防预警。生产作业的操作和管理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应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并拟定和完善各环节、各作业单位的操作要求。3.1入粮前的预防与要求。(1)根据粮食的种类、数量及运输方式,制订接受方案;(2)检查生产作业区域的设施、管道、检测装置、通风设备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3)清楚坑道内、陈仓内残留的灰尘及粮食;(4)在高空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配备安全带,以免高空坠落。3.2来粮车辆的安全预防。库区内的粮食运输应按照有关规定,凡是进库车辆在库区内必须配备专业人员统一调度;加强车辆交叉处安全防范。严禁行人行走粮食运输专用线。3.3机械作业设施安全预防。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启动和关闭作业线设施。(1)正确操作运输、装载料仓等设备,防止设备伤人。(2)生产过程中,随时检查作业区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可高负荷运转。设备运行时,严禁接触任何作业部位,不能在设备运转中进行维修。(3)严禁在作业区附近进行切割、电焊等明火操作,防止粉尘爆炸。3.4严禁超载储粮。粮食高度不得超过粮食线,仓储结束后应及时铲平粮面。避免超载或部分荷载引起筒仓体倾斜、墙体开裂、仓库坍塌事故。3.5进仓作业安全预防。对操作人员进行检查,入库粮食取样,平整粮食面或当地作业,必须遵守以下规定:(1)熏蒸后要确认仓内熏蒸药剂含量到达安全要求以及仓内不处于低氧状况及才可以入仓;(2)进入浅圆仓时,必须设有安全梯、自动梯、安全带等安全措施;(3)操作时必须确保仓库外有人员的监护。3.6高空作业时,操作人员必须配备安全操作保护措施;卸粮时,卸粮跳板必须结实牢固,防止发生人员跌落。3.7闷塔事故预防。增强粮食清理,定期清塔,避免形成塔内粮食局部堵塞,保障排粮机流畅,临时停电时,一定要关闭总电源,开启风门散热,排除提升设施内留下的粮食。3.8残毒事故预防。粮仓熏蒸结束后,确认仓内熏蒸后残留药剂含量要到达相关安全要求状况时,才能许可操作人员进入仓内。3.9安全防火工作,重在预防。根据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的原则,展开区域内环境信息的危害评价和综合分析工作。自愿接受本地消防公安等机构的消防监督检査。
二、储粮企业安全事故的响应程序及应急处置
生产作业事故发生后,在保证其他工作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要及时救援,现场负责人在立即报告的.同时,要采取相应应对措施。1.设施事故应急措施。当产生设备设施、露天堆放坍塌时,现场相关负责人应立刻对事故现场进行隔离并立刻组织相关人员维持现场秩序。发生火灾时,要按照火灾应急预案进行。2.生产作业操作事故应急措施。在生产操作中,当发生设备伤人、人员跌落、人员掩埋、窒息、触电等事故时,现场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人员采取措施抢救现场。3.火灾事故应急措施。3.1当发生火情时,发现者应及时向事单位消防部门和值班人员报警,消防部门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处理,并根据火情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3.2如局部发生火情,能够轻松扑灭时,发现人员在向消防部门报警的同时,应具备使用现场的灭火器具的能力,并及时进行扑救。3.3如火势较大,即将发生火势蔓延时,应马上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企业各相关部门,同时向公安消防部门报警,企业各部门在接到通知时要立即行动,带领相关人员,到达指定位置,按各自职责展开工作。
三、储粮安全事故指挥与协调
1.指挥与协调机制。企业事故应急部门根据灾情告知相关部门及其救援队伍。救援队伍要在现场救援指挥人员的统一指挥领导下,相互配合,组织协同作战,全方面展开救援,充分发挥应急预案应有效果,。现场事故应急专业指挥人员到来前,现场人员要采纳平时灾情预警演练情况,采取正确措施控制灾情。当安全事故较大时,应急救援人员要成立研究小组,对紧急事件进行分析,整理出紧急处理方案。依据现场事态的发展,对灾情的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判断,找出有效的措施。并参与事后的灾情评定等级、危害程度鉴定,指挥应急救援人员进行接下来的救援行动和应急处理。2.指挥与协调主要内容。(1)提出现场应急救援行动要求;(2)协调专业救援队伍,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现场救援工作;(3)协调受到威胁的周边群众的人员疏散工作;(4)协调交通管制区,建立现场警告区,确定重点保护区;(5)根据现场相关部门返回的检测结果,最终确定人员的疏散、转移和返回工作。3.储粮安全事故分级。依据事故发生的严重性、突发性、影响程度、形成后果等因素对发生的事故分为Ⅴ级(轻微)、Ⅳ级(一般)、Ⅲ级(较大)、Ⅱ级(重大)、Ⅰ级(特别重大)。Ⅴ级是指一次造成1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无人员伤亡。Ⅳ级是指一次造成1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无人员伤亡。Ⅲ级是指一次造成100万元(含)以上、2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1至3人。Ⅱ级是指一次造成200万元(含)以上、4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4至11人。Ⅰ级是指一次造成400万元(含)以上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12人(含)以上。
四、应急终止与灾后恢复
应急处置后,事故现场应急指挥人员确认现场情况已达到应急预案结束状态,再由指挥负责人下达应急结束命令。对于火灾等事故,应急终止后要对部分受损但仍有使用价值的粮食进行抢救处理,并组织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抓紧清除垃圾残骸;储粮化学药剂、粉尘爆炸事故,在应急处置结束后,要确认事故现场中的有害气体完全排除干净,并保证现场有害气体浓度达到安全标准才能允许工作人员进入,并对现场进行安全处理,防止发生二次污染。并组织安排参与救援的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对一些基础设施受损的要及时安排改造维修,使其尽快投入到生产中。应急处置结束后,储粮企业要吸取事故发生的经验和教训,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管理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要成立应急事故调查小组,查清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涉及到的工作人员。对事故发生的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对事故发生中,失职、渎职的人员严肃处理。任何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都当在规定期限内向保险公司和地方工伤保险部门申报。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结束后要立即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评价,对救援行动中有显著作用的人员进行公开表扬,并组织相关人员对事故应急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总结经验,增添措施,查找不足,以进一步提高全系统生产作业事故应急工作水平。
五、结语
运用对工业工程基本理念与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密切结合,在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管理与工业工程理念中寻找解决企业安全问题的方法,建立企业安全管理预案,为建设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易树平.基础工业工程(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2]吴子丹.粮油仓储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与防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xx.
[3]王影.我国工业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4]尹航标.工业工程方法在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xx(3):11-15.
[5]苏振华,杨振和,张涛.粮食仓储企业进出粮作业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J].粮食科技与经济,20xx(6):11-14.
生产管理论文5
摘要: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角度出发展开研究,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工程技术人员重要性,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人员;作用分析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尽管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低碳经济战略,以减少煤炭资源消耗,构建符合和谐社会需求的生态文明社会,但从能源消耗构成来说,煤炭依然占很大比例,尤其在火力发电方面,约占60%左右。安全是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备制度,但在执行方面却存在一定漏洞,亟待完善[1]。
1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性
煤矿生产管理中存在大量分工,客观上造成安全生产需要不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共同合作来实现煤矿正常运行、安全生产。在现行煤矿生产中调查发现,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煤矿生产中的基本构成因子,其自身所发挥安全管理效能却很低,这与严格管理体制、专业人才培养及不断完善监督制度很不协调。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形成安全管理意识造成。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仅仅偏重于“技术”,但却偏离安全主线,认为“安全管理”是有安全部门负责,不属于自身工作范围。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主要负责煤矿在运行各种技术,如机械设备、电力照明、通风排气等。事实上,这些技术的专业性恰恰也反映出工程技术人员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技术专业性存在较高门槛[2],在各司其职前提下,其它领域的技术人员无法鉴别生产条件,即便存在明显安全隐患,也无法有效及时排查。另一方面,煤矿生产条件艰苦、环境复杂,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最基本因子,彼此之间配合很重要,如缺乏安全生产管理意识,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现象,引起操作不当而造成人为安全事故。
2保障措施
安全生产无小事,尤其在煤矿生产环境下存在因素繁多、环境复杂、危险系数高等情况,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基层操作者,与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人员相比,具有更好的安全管理优势。如在技术施工方面,可有效了解、判断瓦斯故障、通风系统故障等;为充分发挥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可通过以下保障措施展开。
2.1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完善施工技术策略
作为煤矿生产中重要的人员组成部分,技术与安全之间密切联系,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比一般工人更强的安全意识。否则,无论安全体制多么完善、多么严格,都不能发挥安全生产管理作用。这是因为人作为执行的唯一主体,只有在思想上形成符合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才能具备将技术转化为安全要素的驱动力。据中国煤矿生产管理现状[3],要积极对工程技术人员展开安全思想教育,使其具备企业主人公精神,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结合中国煤矿自然环境、作业模式、设备特点等,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身上。换而言之,根据煤矿安全生产要求及开采进度管理规划,要制定安全、环保、高效的施工测量。在这方面,煤矿井施工之前,需对工程技术人员展开专业培训,使其了解安全、技术和管理之间的`权责关系。同时,在施工、开采过程中,根据需求及时调整技术方案,号召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沟通、协调,制定符合现实情况、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2.2科学制定生产方案关注安全技术实践
煤矿生产方案制定是一个大型计划,而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大多从事不同领域专业性工作,如机械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地质专业等,煤矿工作现场往往是针对技术方案展开。相应地,技术内容直接影响整体生产,所以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相关需求,要灵活制定科学生产方案,并及时做出整改。技术具有创新性,尤其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引入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都会影响安全管理现状。为保障安全技术实践,不能仅考虑技术质量标准,更不能仅依赖数据和资料,还应结合安全管理、安全监督部门共同验收技术实践,并决定是否进一步推广。此外,工作交接制度不仅适用于煤炭工人,也适用于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煤矿安全管理部门可制定相应交接表,在一项技术实施之前、之后,基于安全生产管理需求填写核心要素。
2.3专家定期安全检查企业动态安全抽查
煤炭资源生产主要包括开采、加工、运输等环节,其中开采是获取煤炭资源的过程,也是整个煤炭资源生产主体,存在安全隐患最多。从技术角度来说,不同煤矿资源类型、不同地质区域、不同安全标准需求下,使用开采方法也有很大差异,这些问题都与安全息息相关[4]。为确保安全,仅依赖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是不够的,可通过组织专家小组的形式定期安全检查,以专业角度来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应保持日常生产模式,而不做刻意改变,这有助于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以煤炭企业为主导展开动态性安全抽查或安全状态鉴别;检查内容包括各个方面,如设备安全、照明安全、通风安全、瓦斯安全等,尽可能扩大范围。由于中国国情特殊,煤矿工作环境本身比较恶劣,如考虑不周,就不能发挥安全检查(抽查)的作用。
2.4加大煤矿安全培训构建培训考核制度
通常情况下,煤矿企业安全培训工作主要针对领导层和安全管理部门展开,但工程技术人员却被排除在外,这显然不科学。因此,除在思想方面安全意识提升外,还要不断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业务性安全培训活动中,使其与自身专业工作相结合,提出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合理建议[5]。在加大安全培训力度时,也应构建相应考核制度,考核内容除一般性安全常识外,要设定一些与技术相关的安全考核内容,并结合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特点展开。
3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关系到煤炭资源稳定供应、煤矿企业安全效益、从业人员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在以技术为生产力先导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通过培训的方式,将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在工程技术人员身上体现,发挥未雨绸缪的效果。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才能保障中国煤矿生产正常运行,为国家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涛,吴世跃.浅析工程技术人员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J].信息通信,20xx(6):179-180.
[2]王庆双.浅谈煤矿安全生产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xx(7):194.
[3]张有双.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20xx(8):31-33.
[4]王运臣.论煤矿建设工程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J].价值工程,20xx,31(28):121-122.
[5]贾宝亮.浅议工程质量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山西能源与节能,20xx(5):43-44.
生产管理论文6
一、营林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速度落后
总体来看,我国的营林的建设速度相对还是落后的,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营林建设没有高度关注,目前,基地建设的落慢,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林业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不足,存在利用效率低、加工工艺落后和利用数量不足等问题。行业体系直接影响了营林生产管理的水平,所以当务之急是完善营林建设的体制,制定有效的行业规范,保障生产管理工作有一个稳定的平台和依靠。
2、营林地的自然条件
目前,我国营林种植地点的地表状况不同,很多地方种植环境恶劣,导致苗木成活率下降,地表高低不平,保水能力差,苗木生长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甚至种植地还有瓦块、砖头,残茎,土壤中伴有杂质,使得苗木的生长过程不稳定。另外,土质的低下也影响苗木对肥料的吸收,难以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环境因素制约了营林的建设质量。
3、苗木的培育和管理存在问题
营林建设中,我们对于苗木的管理还不是很全面,损耗和栽种的实际投入量远远高于计划的投入量,使苗木的成本提高,经济因素抑制了营林建设的发展面积。对于苗木的培育管理,我国十分紧缺专业型的培育人才,当前,我国的工作群体水平偏低,不能科学的维护苗木的生长,基础因素抑制了营林建设的发展速度。
4、人工林的营造
人工林的营造与市场需要失调,人工林缺乏定向培育的长远打算,在造、用中结合不紧密,在营林生产中缺乏商业价值的考虑,营林生产的木材原料供应将面临危机。
5、管理缺乏协调性
目前,我国的营林管理工作还不是很到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还有待提高,对于营林的建设,要从管理者到实际操作者都重视本职工作,相互之间紧密配合,才能最大力度的建设好营林绿地。
二、改革营林生产体制,在实践环节中强化管理职能
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能充分保证营林生产在培育森林的储备资源,并且积极推动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推动林区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实践环节解决营林生产的重要性。目前,营林生产管理机构已经由原来多家管理改变为营林生产投资公司及分公司分层统一管理的体制,营林生产的投资公司已经成为营林生产资金投入的主体。营林生产的有偿投资、联营合作造林或租赁山场造林全部由营林生产投资公司代表与产权单位签订协议。
三、营林生产与林业资源的利用,要在实践环节中强化
加强营林生产对林业资源利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其重要性主要是从林业资源的产权功能上表现出来的。林业资源产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产权主体的激励、约束和对林业资源配置优化方面。由于林业资源产权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林业资源产权的所有者必然要发挥林业资源产权的作用,希望在实现林业资源产权主体物质利益时可以有效避免林业资源的浪费。尽管产权未必会使产权主体最优地利用林业资源,但是产权可以激励主体利用林业资源的积极。
四、加强进行林业产业结构优化
林业产业结构追求的一种最优状态就是达到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这是一种在林区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最优效益的目标下,达到林业各产业和谐发展的状态。目前,森林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形势下,林业产业应谋求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林业部门应该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基础,密切关注经济活动造成的负面生态环境后果,多层次开发、利用营林生产的用地。
五、市场经济发展与营林生产的关系
市场经济发展与营林生产的发展不仅包括传统的林木种植业,还包含经济林的培育业等新型产业。营林生产体系要想达到森林资源总量的丰富,营林生产单位面积产出率高,就必须加大对营林生产的投入力度及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建立健全,扩大森林资源培育规模,满足国内对工业原料需求。充分利用营林生产中队种植野生植物、养殖野生动物,提高林地的利用率还要采取措施鼓励任何形式的投资者建立特色的营林生产基地和花卉基地。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加大造林力度,是保障生态公益林的采伐促进营林生产的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六、实践环节中提高生产管理能力的建议
1、注重林苗基地建设,关注苗种培育工作
我国农业的发展是比较发达的,其根本原因是我们选择了许多优秀的品种,优胜劣汰,不断的对品种进行甄选。对于营林建设工作也一样要从基础做起,加强林苗基地的建设,给建设人员培育优良苗种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首先,我们应该对林苗基地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选择合适的环境,结合实际需求。
2、学习良好的技术,科学化管理
树木的种植和管理都是营林的工作人员完成的,工作地点相对都很偏僻,条件艰苦。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够独立完成工作,建议可以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如果地区偏远,利用网络进行远程的学习,一定要不断强化科技的管理手段,只依靠经验完成工作,是不能长远发展的,不断的融合新的管理方法,对知识理解运用,营林的建设人员才能掌握好林木的生长状态,维护林木健康,为林业建设巩固基础。
3、注重营林建设中苗木维护的管理
在营林建设中,主体要素就是苗木的栽种和管理,以往的工作者,大多凭借着自己的经验,以及简单的树木管理能力就进入岗位,但是,对于苗木真正的维护技术掌握的并不多,导致了一些苗木后期维护不到位,苗木出现病态、死亡等。综上所述,我们要结合科技,提高苗木的管理技术。在苗木管理上我们进步的空间还很大,时代的变革,建设速度加快,我们要适应新的社会状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科技化的手段来提高对苗木的管理。苗木生长土壤的检测、肥料的配给、种类特征分析、以及期间病虫害的防治,都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培育出更好的苗木。我们要认知到,以科学作为一个平台,尽最大能力为我国的营林建设保驾护航。
七、结语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使我们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进行绿色生态环境的建设,这也是我们在夯实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必须坚持的内容。不断的提高营林管理能力,以保证整体绿化工程的质量,良好的生产管理手段推动营林建设的脚步,为绿色生态产业打下基础,树立有效的行业规范,改善技术手段,融合科技化、规范化的执行理念,有针对性的提出管理政策,以促进我国营林建设的发展。
生产管理论文7
大数据是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至今所催生的一项革命性的理念和技术,不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产业,而且正在撼动着传统行业和社会组织结构。 流域水电站作为传统的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高,安全风险相对较大的电力企业,完全能够借助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创新与变革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克服电站地理位置偏远,人员、设备分散等天然不利因素,在实现企业提效的同时大幅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大数据是对海量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管理、挖掘与运用的创新技术体系。 大数据技术,就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 大数据领域已经涌现出了大量新的技术,它们成为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呈现的有力武器。 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一般包括:大数据采集、大数据预处理、大数据存储及管理、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大数据展现和应用(大数据检索、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安全等)。
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管理模式, 大数据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数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使数据管理趋于智能化,数据间的关联性也更加强大。 基于现代水电企业“无人值班(少人值守)”、“一厂多地”等特有的生产运营模式,深入挖掘大数据技术在流域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潜在价值, 可以有力地推进流域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1 大数据技术对安全生产的意义
大数据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从海量的安全生产数据中寻找事故发生的规律、预测未来,以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 同时,大数据在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和明确安全责任方面也可发挥重要作用。
1.1 大数据应用可及时准确地发现事故隐患,提升排查治理能力不可否认,通过长时间的摸索,电力企业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手段,然而,当前企业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主要靠人力, 通过人的专业知识去发现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这种方式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且很难界定安全与危险状态,可靠性差。 而且与传统的单一电厂不同,流域水电站具有地理位置偏远,环境艰苦,生产场所点多面广,人员配备相对较弱等特点, 靠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手段更难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实时、可控、在控”的要求。 通过应用海量数据库,建立计算机大数据模型,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多个参数进行分析比对,从而有效界定事物状态是否构成安全隐患。
1.2 大数据应用有助于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电力企业中的大数据不仅包括设备实时数据, 也涵盖企业自身管理行为甚至员工个人行为等多样化数据记录。 一方面,基于某种特定模型进行分析, 大数据应用可以对偏离安全生产管理规范要求的企业和个人实时做出事前评估和预警;另一方面,对于安全事故分析而言, 大数据应用还可以提供从设备到管理乃至个人行为更加详细真实的过程记录, 有助于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1.3 大数据应用可揭示事故规律,为安全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将大数据原理运用到安全生产中, 通过对海量安全生产事故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和查找事故发生的季节性、周期性、关联性等规律、特征,从而找出事故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方案,提升源头治理能力,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是发电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全生产管理就是利用已有信息(数据)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的预测和控制,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也不例外。 因此,运用“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去变革传统安全管理技术、流程和理念,既是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升级的必由之路。
2 大数据技术在流域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应用于流域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领域的大数据技术主要包括:一是数据收集,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入库等;二是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源进行合理分析及预测;三是数据共享,通过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安全生产监管透明化。
2.1 建立大数据数据库在信息化条件下,一方面,通过获取获取机组监控系统、水情测报系统、大坝监测系统、电量采集系统等自动控制系统的实时数据,将生产信息、水文信息、安全信息、设备信息、节能信息等生产结果及时、准确地上传到公司数据中心并实现数据汇总,建立实时数据库。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中的智能指标、智能报表、智能统计等功能,建立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智能化指标管理平台。 在此平台上,可实时汇总、动态显示各级单位的生产经营指标数据,如发电量、上网电量、厂用电量、厂用电率、实时负荷、雨量、水位、水量、流量等,为企业管理层和决策层人员提供管理决策和综合分析参考。 其次,通过信息化系统记录生产调度命令及执行情况,明确安全管理责任,规范管理运行岗位的值班记录,也可使得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发电生产情况。 数据库是一个长年累月积累的过程,数据越丰富、越详细,则数据分析的准确性越高。 通过对实时数据的综合利用,电力企业可以轻松获得生产信息和管理信息,对生产结果在线实时掌握,进而达到“看得见、管得着”的管控效果。
2.2 依据数据分析实现数据预警随着系统数据的不断累积及信息化建设从初期的.信息收集向信息综合应用转变, 流域水电站需要将生产经营指标整合在统一平台上,对发电生产、设备管理、物资消耗、大坝维护等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报表中心及个人信息门户展示,为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决策和绩效管理的信息。基于大数据, 信息化系统就可以充分挖掘信息系统数据的关联作用, 全面体现信息系统的管理效能。 在一体化信息平台上,将生产信息、水文信息、安全信息、设备信息等成果通过动态图形、指标分析、报表数据等手段展示,各级管理人员可实时查看、掌握生产过程,这就有利于集团所属公司、厂站之间对标,发现问题,找出差距,管理改进,优势互补。
目前,依托 KKS 编码等信息化系统工具,大数据技术在设备维护工作及生产智能化预警工作中实现了创新应用。 系统工具以“设备为主导”,从状态管理出发,为“状态-检修-过程”环节提供技术保障。 通过健全设备台账和检修运行记录,规范可靠性状态和消缺维护工作,以消缺维护确保设备可靠性、积累状态数据和分析处理,规范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记录、定期工作预警和设备缺陷管理流程。 有了系统数据作为保障,完全可以在设备出现故障前就能建立基于需求的设备维护计划, 进而大幅降低设备故障率甚至到零。 系统工具还可精确记录生产调度命令及执行情况,明确安全管理责任,规范管理运行岗位的值班记录,此数据可辅助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发电生产情况, 并通过管理设备启停、设备试验、操作记录,辅助运行人员进行运行技术分析,形成智能化预警机制提醒运行人员完成定期工作。 该预警机制可实现设备运行维护计划、设备运行维修处理、设备维修分析总结的闭环管理,使得生产运行、维修计划越来越准确可行,从而减少设备非计划性的停运、维修和抢修时间,以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各项经费指标的完成。 在报表生成数据处理方面,系统可按设定的周期到时自动生成最新报表数据, 推送到有报表数据查阅权限的相关人员的报表中心。 以此可为运行操作、检修维护的正确性,保障人身及设备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整体而言,通过采用数据挖掘手段和数据预警机制,可以辅助流域水电站企安全生产管理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对异常指标,抽丝剥茧,找出引起异常的设备、部件和异常时段,分析原因,改进管理。
2.3 通过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安全生产监管透明化数据共享是大数据的前提, 而大数据的出现必将进一步强化数据共享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开放而强大的大数据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企业安全生产设备、管理和员工现状向公众展示,员工可以随时关注到本企业安全生产各个环节当前的现状以及系统评估结果, 外部专家及其他特定人员也能从这个平台了解相关企业安全生产实时现状, 并随时为企业提出及时有效的诊断建议。
在内部系统集成方面, 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要与水情信息测报系统实现集成, 根据水情测报系统的数据和人工测报数据对流域的水情信息进行分析, 将数据及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水情测报、预报数据能在各站点内实现及时共享。
3 流域水电站安全生产应做好准备迎接大数据
大数据具有快速数据流转、海量数据规模、动态数据体系和多样数据类型的特点,对流域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的预测能力、决策支持能力日益显现。 结合大数据技术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大数据的创新运用尝试已为华电西溪河水电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模式。 因此,为满足流域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 需要加强对流域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工作。 在水电企业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大数据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技术,企业要想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成功实现大数据创新, 首先要做的是在员工头脑中培养大数据理念,要让所有员工树立“数据就是资源,数据就是财富,数据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使每一位职工主动参与大数据的制造、收集和分析。
2)生产一线丰富多样的信息采集系统对实施大数据工程至关重要,除现有的各种结构化数据(如各种模拟量、开关量等),还要进一步完善各类视频、音频、图片、文档、网页等各种非结构化数据(如监控视频记录、录音、文件、现场照片、“两票”等)采集系统,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全方位的预测和评估。
3)必须配套完善的安全生产管控模式,绝不允许因大数据带来的的创新与变革而削弱人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所起到的绝对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归根到底,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搞好安全生产最原始的动力。 笔者在本单位推行安全生产全面信息化管理工作过程中, 结合生产 MIS 系统的运用, 通过引入“O2O”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和理念 ,在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流域水电站点多面广、人员分散的不利因素,明显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效率。 相信通过不断摸索,完全能够寻找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威力的配套安全生产管控机制。
4)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企业人才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大数据时代,以下两类人才可能更受企业欢迎:一类是具有较高操作技能的现场操作人员;一类是具备较高创新、协调与洞察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 而现阶段必须由所谓白领(一般管理人员)完成的普通统计分析工作将被大数据平台所替代,为此,企业和个人都有必要做好相应准备。
4 结束语
当我们还在为流域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上的诸多困难而纠结时,大数据已悄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本质安全”的大门。
在不久的将来, 基于大数据平台, 相较管理一座或几座电站而言, 管理几十座、 上百座乃至更多水电站所作出的安全生产预测、评估和管控策略将会更加精准和超前,流域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必将发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劳丽,展锦程。电厂标识系统 KKS 编码工程实施指南[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xx
[2]冯吉平,陈微,官涤,等。大数据技术在松辽流域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展望[J].水利发展研究,20xx,14(9)
生产管理论文8
摘要:建筑工程重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伤亡人数居高不下,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一直是业内外人士关注的重点。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可以从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大并保证安全资金的投入,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意识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安全事故;管理措施;有效性
1.前言
近年来,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资料显示,20xx年全国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58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2663亿元[1],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建筑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伤亡人数居高不下,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20xx年全年建筑业共发生2288起安全事故,死亡2607人,仅次于煤矿企业[2]。由此可见,建筑业是我国安全事故频发的高风险行业,其风险度位列非煤矿山之首。
2.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定义和现状
从我国的建筑法规和安全生产法规来看,工程项目的安全是指工程建筑本身的质量安全,即质量是否达到了合同法规的要求,勘查、设计、施工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能否在设计规定的年限内安全使用。实际上,施工阶段的安全问题最为突出,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讲,工程项目安全就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的安全,特指合同有关各方在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建筑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施工难度大,技术复杂以及工程参与方多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非常多,工程建设参与方均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不加以防范,很可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酿成严重后果。据保守统计,我国每天有4名建筑工人死于安全事故,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就占整个工程建设投资的10%左右[3]。因此,进行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3.1落实安全责任制
切实落实好安全责任制。在工程开工之前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工程参建各方安全生产的职责,提高各方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程度。成立由业主、监理、设计、承包商等所有参建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安全管理领导机构;根据工程参建各方在工程建设中的职责,按“业主宏观管理、监理监督检查、承包商全面负责、作业人员具体保证”的原则,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工程各参建单位的安全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要求参建各方按各自的安全职责设置相适应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
3.2加大并保证安全资金的'投入
目前,施工企业压低安全投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施工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减少了安全成本的投入;二是,业主拖欠工程款,甚至有的业主仍然要求承包商垫资。施工单位资金周转困难,消减了安全资金的投入,甚至完全无力投入;三是,低价中标,实行专业分包及劳务分包过程中层层转包,基层第一线的施工队伍往往已无力支付安全施工的必要费用。
施工企业追求利润,降低施工安全成本往往是谋利的首选。施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无不刻意降低成本,首当其冲的就是压缩施工安全成本。这与实体施工中偷工减料不同:其一是降低施工安全直接成本并不影响工程实体的形成及其质量;其二是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是一种长期责任,而施工安全只在施工期内发生,倘若能侥幸幸免,岂不利莫大焉。
业主拖欠工程款项。当前无论政府或私人业主拖欠承包商款项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也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少隐患。另外,要求承包商垫资,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主业要求承包商垫资,但垫资现象仍屡禁不止,这使安全资金的投入又成泡影。
加大并保证安全资金的投入,更新安全设施,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对危险性较大的作业,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代替手工操作等,应是预防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3.3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意识
根据工程施工的特点,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尤其是登高作业、交叉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电动工具的操作以及各种防护设施的使用等。施工作业人员操作前,应以书面形式和清楚简洁的方法对施工全体人员进行安全交底。
另外,安全技术交底应分不同工种,不同施工对象,或是分阶段和分部分项、分工种进行。总之,安全技术交底应及时、细致、切合现场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施工现场改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尽量减少设备占用时间,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减少施工材料消耗等等。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意识,落实、完善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内容,是施工企业不断降低施工材料消耗、提高工程实体质量,保证按合同工期履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途径。
3.4政府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和引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颁布实施了诸多有关建筑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初步构成了建筑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法规体系,对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伤亡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己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一些地区和城市仍没有设立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建筑安全监督执法人员,致使一些建筑企业不了解建筑安全生产技术的法规和标准,更无法贯彻执行。一些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的定位不明确;监督管理手段落后,方式单一,监督力度不够;执法监督经费落实不到位等,致使安全监管工作难以开展。西方先进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一般是“国家监察,企业负责,保险制约,行业咨询”的模式。
据统计,英国平均每周有1名建筑工人死于安全事故,美国平均每周有2名建筑工人死于安全事故[4],远远低于我国的伤亡人数,可见,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和引导对于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效果明显。
3.5制定实施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
据统计:高处坠落占46%、触电占14%、坍塌13%、物体打击占11%、机械伤害占6%、起重伤害占4%,这六类伤亡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4%[5]。
(1)高处坠落。除管理和安全意识的因素外,高处坠落事故主要原因是安全防护投入不足,施工现场的临边防护不到位。(2)触电。
造成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有:现场外侧边缘与外电高压线路的距离小于最小安全距离,没有增设屏障、遮拦、围拦或防护网,造成施工设备或钢管脚手架碰触高压电线;设备、电动工具漏电等等。(3)坍塌。坍塌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企业安全防护设施投入不足,随意简化安全防范措施;未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地基与基础、地下管道工程施工方案;没有制定专项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冒险蛮干;或者围护结构设计不合理,支撑材料强度不够等。(4)物体打击。造成物体打击主要原因是施工现场的临边洞口防护、施工的机械设备防护和个人安全防护未做好。(5)机械伤害和起重伤害。据分析绝大多数此类事故都出在塔式起重机上。其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塔式起重机的拆装施工过程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冒险蛮干;二是操作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安全培训不合格,工作责任心不强;三是塔式起重机施工安全技术方案不规范,安全技术交底不明确;四是机械设备本身的技术故障多[6]。
要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应从防范着这六种伤亡事故入手,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结语
要减少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完善目前的安全管理模式,改变过去的单一的管理模式,应该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加大并保证安全资金的投入和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意识等措施入手,多管齐下,才能切实的从源头减少建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生产管理论文9
安全生产是水电站的生命线,抓好安全生产,减少人身伤亡、设备损坏事故是电站管理的首要任务。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经验,谈谈电站安全生产管理的几点看法。
一、安全教育要到位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是保证电站安全生产的基础。青天河电站近几年一直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把职工从被动的“要我讲安全”转移到“我要讲安全”,其具体做法是:正面教育,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事迹为榜样,使职工自觉增加安全责任心,反面教育,以常见事故案例为教材,使职工牢记血的教训,时刻引以为戒;奖励教育
对工作中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制止“三违”行为、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避免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事故发生的有功人员,大力宣传、表彰,并给予重奖、重用;处罚教育,对因工作失职,自由散漫,或由于“三违”造成事故者,严格按有关制度进行处罚,使职工感到罚得心痛,触及灵魂。
二、技术培训要到位
1.对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跟班见习
其具体内容包括:学习设备构造、原理、性能、技术状况、操作技术要领、安全技术规程、规范等,见习期满后,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定期开展全员技术培训
充分利用运行班、零点班、四点班休息时间,组织全体职工进行集中学习。由主管技术的副处长授课,从基础理论学起,结合电站实际情况,有理、有节地授课,使职工都能够从机组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等方面加深对技术的学习掌握。
每年进行两次闭卷考试,考试分三个层次:班员、主值班员、班长。每个层次命题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班员前2名可以晋升主值班员、主值班员前2名可以晋升班长、班长前2名进行奖励。
相应地,班长后2名降为主值班员、上值班员后2名降为班员、班员后2名重新眼班学习,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后重新上岗。考试成绩直接和工资挂钩,极大地促进了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三、生产设备管理要到位
生产设备是电站的主要生产工具,要保证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就需要现代的管理技术,维护好生产设备,保证生产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1.建立健全设备台帐
其做法是对每台机组建立技术档案,记录机组安装时的技术参数,运行中发生过哪些异常、故障或事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时是怎样处理的
更换过哪些零部件,机组的维修期限,以及每次大修后的试验记录,随时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查询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对备品备件准备充足,并及时补齐,做到检修时能快速方便地更换。
2.全体职工参与设备管理
每件设备都有人专门负责,要求职工对所管理设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必须掌握,熟悉常见故障及处理,加强正常巡视、维护。每月每班必须把当月设备运行缺陷报管理处。
3.建立良好的'反馈制度
每月定期召开一次运行分析会议,由各班长参加,共同研究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共同分析各班上月上报的设备缺陷,落实检修班,检查维护,并做好记录。实行销号制,有条件解决的,及时销号;一时得不到解决的,记录在案,并积极创造条件,缺陷解决后再销号。
四、巡视检查要到位
经常性巡视检查是小水电安全运行的关键。我们制定了内容详细的巡视检查项目,包括永磁机、励磁机、发电机、水轮机、调速器、自动盘、蝶阀室、集水井、空压机、主控室各控制屏、高压开关、主变、电缆、蓄电池、升压站、整流柜,要求每小时进行1次巡视检查,每4个小时进行1次全面检查,并做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处理不了的要采取尽可能措施避免事态扩大,并及时上报。
根据经验,做好巡视检查必须做到:心到,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做到心中有数、对设备状况和性能及工作原理熟悉掌握;脚到,该跑到的地方一定要跑到,不能靠想象、推理来代替检查,只有脚到才能查清、查实、查细;手到,有些地方需要用手触模,去感受温度,去加油除尘,不要怕脏手,不要怕麻烦,并要对检查出的问题认真记录
及时处理;眼到,一定要仔细观察,发现细微处变化,耳到,一切机械设备运行时都有正常声音,要了解这些声音,并能从声音中听出异常,及时分析处理,防止事故发生;鼻到,一切设备有异味情况时,往往能闻到;嘴到,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并逐级上报。
五、督查到位
加强监督检查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一个电站如果只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监督检查,促进工作的落实。
我们的做法是每月组织由处长带队、各班长参加的检查组,对各班组从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劳动质量、组织纪律、设备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检查,实行百分制考核,检查考核记录作为各班组评比和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要求每位处长每月到生产一线检查指导工作不少于15次,并要进行夜间督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和设备缺陷,提高职工安全意识,保证安全生产。
六、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重视,全体职工参与,笔者认为只要做到以上五个方面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控制人身伤亡及设备损坏事故的发生,实现电站安全生产,增产增效。
生产管理论文10
引言
目前由于世界消费市场的需求不断萎缩,各国都加强了对国际贸易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订单数量锐减,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模式下,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变化矛盾越来越激烈,所以需要加强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从而对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加快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建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优化,使企业能够更好的与当前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
1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是以企业各种要素资源为基础,即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高擀质量、低成本及快速及时的转化,从而形成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项目,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一种系统化的指导和控制方法,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企业的生产进行控制,并针对市场的需要求来进行产品的生产,同时提供能够满足顾客满意的各项服务.虽然我国现有的大部分企业在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中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生产管理模式,但这种新的生产管理模式还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加快企业的发展.
1.1 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企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健全的生产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当中,企业组织机构还不健全,没有形成企业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开发、原料采购及产品生产等一系列完善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而且企业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配合,而且权责不明,这就导致企业生产管理无法达到协调、及时,极易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从而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发生.
1.2 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部分企业为了有效的提高产品的生产量,则一味的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却较为忽视,这就导致大规模的进行产品的生产,但由于质量不过关,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无法实现.另外还有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生产管理流程,企业在采购流程、订单流程和生产线管理流程上都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没有一套健全的体系,生产管理较为混乱,对企业的正常运行生产运营带来较大的影响.
1.3 质量控制不够到位
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在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中,需要严格对质量进行控制,通过完善的质量检验制度来确保产品的质量.但在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对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必要的控制,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由于产品质量存在问题,从而导致产品滞销或是被退货的情况屡屡发生,给企业带来了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在企业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中,由于检验人员缺乏质量控制意识,在检验工作中不能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即出厂,给企业的信誉带来较大的影响.
2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2.1 完善生产管理机构
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转型发展以及遇到重大制约瓶颈的企业来说,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显得更为重要.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必须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聚消、精简和合并不必要或者功能重叠的部门,优化组织体系,强化部门职能,建立联系制度.牢固树立"精益生产"理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分布,将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效利用,提升生产管理效率.
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还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决策层、管理层、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就企业生产管理计划以及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究落实,强化企业生产管理的"协同性".
2.2 完善生产管理流程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而要落实好制度就必须完善工作流程.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着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大力加强采购、订单评审、库存清理、生产线、质量检验等流程建设,比如对于质量检验管理,应当建立原材料采购流程来保证原材料的可靠性,建立生产环节检验流程来确保质量检验到位,真正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流程,保证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完善生产管理流程,还必须根据品质、质量、价格、时间、服务等企业竞争力"五大要素"来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将"五大要素"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科学性.
2.3 完善生产管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是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执行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因而现代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形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全体员工遵照执行.建立企业生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落实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取得显着成效的部门和员工应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那些破坏管理制度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惩处.把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强化生产管理水平.全力打造一流的企业生产管理队伍,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员工公认的生产管理队伍.
3 结束语
企业在发展和运行过程中,离不开生产管理,这是企业的重要基础,而企业要想实现生产的有效管理,提供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能力,则需要建立科学的现代化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强化企业经济实力的提升.特别是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从传统模式开始向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开始转变,这就需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并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确保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走向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加快推动企业发展的步伐,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煜.精准生产模式及其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3).
[3]谭群满.试论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J].企业导报,20xx(21).
[3]季轩丞.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的介绍与现状[J].经营管理者,20xx(5).
生产管理论文11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轨迹分析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最早是由美国的Joseph Harrington博士于1974年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其关键技术在于集成。CLMS是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把经营系统、人的系统和技术系统集成起来,在总体上协调各部门的活动。是企业成为各部分相互密切配合,协调统一的整体。从而最终达到全局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益。②实现柔性管理。CIMS可以灵活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柔性技术是多功能、多途径、既能适用于单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也可以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还可以进行多品种大批量的混合生产。其实质是要灵活适应不同顾客的不同要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这种灵活的柔性生产方式要求管理上也灵活变化,即实现柔性管理,它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核心,灵活应变能力强、能够迅速响应市场,是一种体现着组织、生产、战略决策、营销等等柔性化的现代管理方法。③组织机构的变革。一是反映在各生产部门的明确分工被打破;在传统的工业企业中,是以生产线流水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来组织生产的,有着明确的分工。而计算机集成技术却将生产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流程等等环节全部集成起来由计算机来共同完成,实现生产一体化作业。二是反映在管理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生产作业的一体化也要求实行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同时由于许多工作由计算机完成,从而导致管理层次减少和管理幅度增加,管理人员的数目也相应减少。这样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信息传递,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关于准时生产
准时生产JIT(Just In Time)是日本制造商在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发展起来的。主要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看板系统,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生产出恰当的零部件、产成品,把生产中出现的存储、装备和等待时间、残次品等视为一种浪费。准时生产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准时”,即在零件刚好被需要时,才将它生产出来并送到需要地点,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零库存”。为了达到“零库存”,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控制,生产按定单进行,前道工序由后道工序触发,当后道工序在控制库存以下时,前道工序才为补充后道工序的控制库存而生产。也就是说,对整个定单而出现产品库存减少到控制库存以下时,才会再装配产品补充库存并进而触发前面工序的生产。由于生产过程并非按计划而是从后向前由定单触发,因而相应的生产管理系统被称作为拉动式(pull)系统。
准时生产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动态的自我完善机制,表现为“强制性暴露问题、暴露隐患”,而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就是“看板管理”。当生产系统平稳运行时,他们总是通过减少看板数量强制性地减少工序之间的在制品储备量(或者压缩生产前置或、减少作业人数),从而迫使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在不平稳中显露出来,如设备保养不善、加工能力不均衡、作业人员技能差异、工序作业衔接不良等。通常这些问题和隐患都被过量的在制品储备所掩盖了。这些问题暴露出来后,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必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善的措施与设想,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以防再度发生,使生产系统达到新的平衡。此外,看板管理还具有良好的生产过程控制能力。因为利用看板的微调作用,可以把每次改善的幅度控制在一个小的范围之内,这样,迫使生产系统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至于六分散和太严重,便于问题得到解决。所以,看板管理不仅仅是生产过程的控制手段,也是生产系统动态自我完善过程的.控制手段,它控制着这种完善过程的幅度与进度。
3.关于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然而,正式提出精益生产概念的却是美国人詹姆斯。精益生产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主要内容有:①控制价值流:它包括产品流、信息流及物质流的控制。②一人多工位操作;③TPM:即全员维修保养,它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因素为第一,依靠改善人的素质来改善设备的素质,以达到提高企业素质的最终目的,它要求打破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的分工局限,实行由设备使用者本身自主维修设备的制度;④“三为”:即以生产现场为中心,以生产工人为主体,以车间主任为核心的现场管理体制,它为实现准时化生产提供了组织、制度上的保证;⑤“6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习惯、修养。它们均以日本语音“S”开头。通过这些活动,达到人力与物力的和谐结合,实现生产力的不断优化,促进企业发展。
精益生产的特点在于:①强调人的作用和以人为中心。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人在生产出现故障时都有权让一个工区的生产停下,以消除故障;企业里所有各部门间人员密切合作,并与协作户、销售商友好合作,这显著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使产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②简化。它减掉了一切不产生价值的工作,它是需求驱动的简化生产,简化了产品的开发过程,采用并行开发方法,在产品开发一开始就将设计、工艺和工程等方面的人员组成项目组,各方面的人集中起来,大量的信息处理在组内完成,简化了信息的传递,使系统反映灵敏,使产品开发时间和资源部减少。同时还简化了组织机构和非生产的费用,撤掉了如修理工、清洁工、检验工和零件库存管理员等间接工作岗位和中间管理层,减少了资金积压,减少了大量非生产费用。③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错误一提供有缺陷的产品或不满意的服务;积压一因无需求造成的积压和多余的库存;过度加工一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多余搬运一不必要的物品移动;等候一因生产活动的上游不能按照交货或提供服务而等候:多余的运动一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提供顾客并不需要的服务和产品 精益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企业界内已被广为接受。我国引进它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但到了90年代才开始认识到它的价值,并得以推广。
4.关于柔性生产。
本世纪20年代在泰勒“科学管理”影响下,尤其是E.whitney及Oliver提出“互换性”、“大批量生产”和“传送带”应用前提下,工业界将管理思想与当时的电气化、标准化、系列化结合,成功地诞生了“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的生产模式,给制造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它推动了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美国的“福特制”就是典型代表,它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它存在的基础是当时的市场环境为卖方市场,因而我们也称此生产模式为刚性生产模式,这一模式的生产效率高,单件产品成本低,但它是以损失产品的多样化,掩盖产品个性为代价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它不仅仅是表面的价格、数量、质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刚性生产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成本增加、过量库存、适应市场的灵敏度低。为此,1998年美国里海大学和GM公司共同提出了柔性生产模式AM(Agile manufacturing),现已成为“21实际制造业战略”。
柔性生产模式的内涵实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虚拟生产和拟实生产。虚拟生产是指面对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要求企业作出灵敏的反映,而产品越来越复杂、个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一个企业已不可能快速、经济地制造产品的全部,这就需要建立虚拟组织机构,实现虚拟生产。拟实生产也就是拟实产品开发,它运用仿真、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提供三维可视环境,从产品设计思想的产生、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全过程进行模拟,以实现在实体产品生产制造以前,就能准确预估产品功能及生产工艺性,掌握产品实现方法,减少产品的投入、降低产品开发及生产制造成本。这两点是柔性生产区别于刚性生产模式的根本所在。很明显,柔性生产的精髓在于实现弹性生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
柔性生产模式与刚性生产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建立虚拟企业,实现虚拟生产与拟实生产。②定单决定生产量。柔性生产模式认为,只有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价格与质量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而只是部分竞争手段,要不断地研发产品,创造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来满足用户,根据定单来确定生产量及小批量品种,这就是柔性生产管理的基本出发点。③建立弹性生产体系。柔性生产根据市场不断需求变化来生产;它产品多、个性强、多样化。而要满足这一生产需求,势必要建立多条流水生产线,由此而带来不同的生产线经常停工,产品成本过高。因此,必须建立弹性生产体系,在同一条生产线上通过设备调整来完成不同品种的批量生产任务,既满足多品种的多样化要求,又使设备流水线的停工时间达到最小。即“只在必要的时间内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④生产区位趋于集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柔性生产必须在一个生产区位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尤其是零配件供应商要与装配厂保持距离,以保证零配件及时交货并实现零库存,从而实现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反应。⑤人员素质要求高。人是最灵活最具柔性的资源,这是因为人有社会动机,有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人能够在柔性生产模式下通过培训、学习、模仿和掌握信息技术等而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5.关于并行工程
并行工程CE(Concurrent Engineering)于本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它是以CIMS信息集成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支持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一开始就考虑产品寿命周期中的各种因素实现产品开发过程集成,其主要目标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并行工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S①产品开发队伍的重构;将传统的部门制或专业组变成以产品为主线的多功能集成产品开发团队,并赋予团队相应的责权力,对做开发的产品对象负责,这样可以打破功能部门所造成信息流动不畅的障碍。②过程重构;从传统的串行产品开发流程转变成集成的、并行的产品开发过程,并行过程不仅是活动的共发,更主要的是下游过程在产品开发的早期即参与设计过程,另一方面则是过程的精简,以使信息流动与共享的效率更高。③数字化产品定义;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数字化产品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数据管理;数字化工具定义和信息集成。④协同工作环境;用于支持多功能集成产品开发团队的网络与计算机平台。
生产管理论文12
【摘要】在任何工程中,安全生产管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安全生产管理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所以在工程中,强调安全生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就首先要重视起来,从理念入手,促进工程的发展。本文将先介绍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提出理念创新途径。
【关键词】建设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心高楼的数量越来越多,建设工程数量也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生产管理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由于一些建筑、道路桥梁工程本身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使人员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对于建设质量较高的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发现工程中的安全问题,需要人员引起重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1施工团队安全意识薄弱
在工程进行施工时,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管理重视度不够,并没有把安全问题与质量放在第一位,只是一味地强调单位的经济效益。工程的领导人与责任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施工现场不能保证安全制度都落到实处,不能正确实行指挥的职能。
1.2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工程中安全管理的有效落实体现着一个团队的水平,需要工程团队协同合作,安全管理制度的规定也体现着工程的实力,它保障着工程的安全施工,但是目前,对于工程安全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一些法律相关条文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它们也是保障施工安全的依据和基础,使施工操作有章可循,比如说一些以往制定的法律《安全施工法》等,虽然具有明确的说法,但难以落到实处,可操作性较低,也缺乏相应的施工安全制度。
1.3缺乏固定的安全人员
一些施工单位由于资金不足,所以不配备相关的安全人员,在安全管理上投入的资金和关注度也较少,甚至在有的企业内部,缺少安全管理部门,更别说安全人员了,少数的安全人员无法顾及到整个施工单位,施工现场存在一些管理漏洞,一些安全检查人员是由另外部门的人员兼职负责,他们身兼多职,对一些安全问题无法顾及,也不能做到认真履行职责,一些安全员的专业素质需要提高,但是单位对它们的实际培训少之又少,没有定期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他们就无法排除安全隐患和检查,另外,安全设施与工具数量少,配置不健全,这些都是造成工程出现安全隐患的原因,最终引发安全事故。
1.4加强施工各元素控制
加强施工各元素的控制,就是要调动起工程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也就是说除了专门的安全管理以外,还需要对造成安全问题的各种因素进行管理,这也是全面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条件,在施工现场,需要积极分析各生产要素,对关键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比如其中涉及的.材料设备问题,需要选择质量合格的原料,并且在施工之前与施工过程中都要进行抽查,选择出问题材料,材料的质量要经过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设备的型号、尺寸要与材料相配,并保证设备质量,对于技术的实施,需要在现场安排一名指挥,用于技术指导,保证施工技术的正确发挥,确保安全施工;对于施工现场的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安全设施建设,保证施工操作都按照要求进行,符合文明施工的要求,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1.5提升员工素质
施工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最终都要落实到作业人员身上,如果他们的行为不规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在安全管理中,需要管理人员引起重视,通过各种手段提升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需要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的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完后进行安全技能的考核,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安全技能,实现规范操作,制定奖惩制度,对表现良好的员工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于具有错误行为的员工予以一定惩罚,促使员工之间相互鼓励和监督,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的创新对策
2.1以人为本
在以往进行安全管理生产时,注重的是工程本身的安全,过多地看重工程的顺利实施,以此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较少地注意到工程的人员安全,所以在安全制度的落实中,就存在一定困难,针对人员的安全教育,大多趋于形式化,安全生产管理也都过于表面,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企业无法真正做到安全生产管理,如果在安全管理上,实现各方面因素的积极配合,比如可以促进人财物方面的统一,实现环境与资源相协调,这样就可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果已经发生了,就需要尽快解决,在建设工程中,由于人占主导地位,所以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所以在现阶段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各种各样的安全生产活动,站在施工人员的角度,以人为核心,加强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在单位内部建立一种安全生产的氛围,通过环境激发安全人员的意识。
2.2实施第三方监管
因为在建设工程中,一些单位人员难以发现真正的安全隐患,因为他们对工程环境太过熟悉,安全隐患又具有隐蔽性,所以只依靠工程中的相关人员对工程实行监管是不够的,需要依靠第三方的力量,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安全隐患。因为第三方会站在更加客观公正的角度,全面观察整个工程,发现隐藏的安全隐患,最终消除藏在工程中的安全隐患,以及找到危险事故盲区,我国建设工程的第三方监管主要是政府相关机构,但是政府监管存在一定不足,因为政府履行职能时主要具有强制性,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和工程单位引发矛盾冲突,使得工程单位实行安全管理时具有被动性,这就需要引入另一种第三方机构,或是安全咨询机构,又或是安全培训机构,来实行安全生产管理。
2.3推动全员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建设工程
当工程发生安全事故时,不但会对工程本身带来危害,也会给企业,甚至社会带来危害,因为工程施工环境较为复杂,有的布设在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区域,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还会给附近居民、行人带来生命威胁,由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大,同时又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距离越来越近,所以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不仅是单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也是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人员只有从多个角度入手,才能及时发现这些安全隐患,这不仅可以帮助施工企业及时发现问题,也是在确保自己和周围的人员生命不受到威胁,所以要调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善于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尽快解决。
2.4严格落实安全动态管理
由于建设工程并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建设过程中,施工环境不断变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或危险,而且风险种类较多,也在不断变化,风险数量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都要求对工程要进行安全动态管理,在施工的每一阶段都蕴含着一定风险,所以要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控,实施安全动态管理,全面了解生产风险,建设工程要想实施动态管理,就需要完善企业相关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也需要是动态的,包括企业生产评价制度,风险评价制度和安全风险监控制度,确保工程的每一过程,都有动态管理作保障,落实安全动态管理制度,评估、预测将会发生的安全事故,提高工程的安全性。
2.5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因为施工人员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施工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安全意识几乎没有,所以也难以认识到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所以目前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制度非常有必要,要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教育和培训,包括施工方法、安全问题、注意事项等,使全体施工人员都能在技术保障的范围之内认识到安全生产的必要性,另外,除了施工人员以外,企业也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精尖技术人才,建设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从劳动力的角度上保障工程的安全性,保障工程顺利完工。
3结束语
总之,工程的质量由许多因素决定,尤其是在安全问题上,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这需要人员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提高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从而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曾东升.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创新研究[J].低碳地产,20xx(12):45~47.
[2]唐克圣.建设工程中安全生产管理探究[J].房地产导刊,20xx(2):56~58.
[3]苏南.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创新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xx(31):87~89.
生产管理论文13
摘要: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各行各业均有了快速的发展。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老的行业在原来的基础上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制造技术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现代生产管理系统被应用到机械制造自动化中,使得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现代生产管理系统也为机械制造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盈利空间,也加快了机械制造领域前进的步伐。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现代生产管理系统
1引言
机械制造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一直都在不断地发展。在我国古代就有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如各种机械制造所等,但那时所用的工具比较落后,而且大部分都是靠人工来完成的,管理者也没有经过培训,仅仅依靠生产上积累的经验,导致生产效率一直提不上来。但今天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们使用着先进的设备,并依托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系统也更加完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机械制造的生产进入了自动化与智能化。
2机械制造的自动化。
2.1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含义
机械制造自动化就是使加工对象能够连续自动地进行生产的过程叫作机械制造自动化。传统的制造业仅依靠人工操作设备的方法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形势。所以,自动化技术是随着机械设计制造发展的必然结果。机械自动化技术就是用自动的机器设备去取代人工的劳动。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省了人力,而且机械设计制造更加方便、快捷了,产品质量也更加有保障,最重要的.是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2机械制造自动化的优势
首先在进行生产之前,要为产品设计一套自动化的生产方案。优势一: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会按照之前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生产,自动化系统会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优势二:因为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在电脑的监控下进行的,所以整个生产过程会比较可靠和安全。优势三:,机械自动化使得生产过程变得简单,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减少了非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现代生产管理系统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
相对于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现代生产管理系统主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主要的技术手段。通过使用计算机可以对生产计划、生产准备、物流管理以及生产成本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计算机的监控甚至可以精准到每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异常信息,如订到数量增加、出现不合格产品、交货日期延后等,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就会及时做出生产上调整。所以说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出现让整个机械制造过程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现代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生产计划的管理、生产准备的管理、生产成本控制的管理、物流的管理。
3.1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应用
生产计划管理就是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编写生产计划,管理者则根据生产计划发布生产指令。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监控,管理者可以随时调取生产情况,有了现代生产管理系统提供的一手准确生产资料,有助于管理者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及时、准确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
3.2生产准备管理系统的应用。
生产准备管理是整个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生产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对后序的生产过程能否高效的进行起到很大的效果。一个好的生产准备管理工作是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因为每进行一个生产环节,也是在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工作。所以对于机械制造行业来说生产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好了充足准备工作,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如机器出现故障影响生产,产品质量降低影响验收,能否按时交货等因素。
3.3成本控制管理系统的应用
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对企业是否能实现好的经济效益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对于生产成本的管控是重中之重。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大都不够精细,并且产品的成本需多个部门核算统计,收集信息慢、容易存在误差,这也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一直不能压缩降低。现代生产管理系统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对生产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数据进行全面跟踪检测,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成本信息,在生产完成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去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然后通过实际生产成本与预期的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对,去相应的调节生产各个环节的投入资金,以确定成本控制的主要方面。现代生产成本控制管理系统的应用对成本的控质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也在一方面上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3.4物流管理系统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还被应用到了物流管理系统。在现代生产管理系统的物流管理具有自动化水平高的优点,并且实现了无人化的管理方式,这种物流的管理方式更加精准。现代物流系统全程自动化的应用,非常省时、省力,在一方面降低了制造业的成本,并且能够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管控,还可以实现物流数据的实时查询和管理。通过自动化物流设备显示的数据,还能够知道产品所处于哪道工序上,及时地了解到产品的信息状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全程自动化的应用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还使得对物流信息的掌握更加快捷,同时也一定程度使得机械制造业在自动化的方向上迈进一大步。
4结语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现代生产管理系统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机械的自动化水平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快速淘汰旧的、落后的生产管理系统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运用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生产管理系统的显著特点,可以减少传统生产管理系统所存在的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较高、货物库存积压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并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现代生产管理系统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必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孙涛,熊学慧.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xx(4).
[2]白亚江.面向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现代生产管理系统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xx(13).
[3]胡阔海.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机电信息,20xx(30).
生产管理论文14
1、影响煤矿安全的不利因素
1.1通风设备
煤矿通风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通风设备的质量。只有通风设备的质量提高了,才可以满足矿井的供风需要。之所以会出现通风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由于通风设备自身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风机的效率没有达标
主风机作为矿井通风设备中最主要的硬件设备,能否选择好的主风机直接影响矿井风量的供应和通风质量的高低。所以,主风机的选择相当重要。在主风机的选择上,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矿井可能对通风造成的阻力有多大。如果矿井自身的通风阻力就很大,就必须增大主风机的功率。如果矿井自身的通风阻力很小,那就要将主风机的功率调小一些。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工作效率,就要让主风机和矿井通风得到恰如其分地匹配。
1.1.2封闭地方的构建不合理
一些煤矿矿井为了尽量地节约成本,就会在一些封闭的地方用风门结构。这些风门本身的质量或许就是不合格的,再加上设置的不合理,就会很容易造成漏风的问题。但是往往错误地认为:“风门的漏风量又不大”。其实不然,一个风门的漏风量的确小,但是很多个风门加起来就会大大增加漏风量。这样势必会影响安全。
1.1.3不合理的通风系统
在煤矿的开采中,通风系统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设置合理的通风系统,才可以保证开采工作中的通风安全。同时对开采成本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常见的通风方式是多样的,每种痛风方式也各具特色。所以,在进行煤矿开采的通风系统的设置时,要对矿井的实际地址环境进行认真、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对矿井的瓦斯含量有一定的了解。根据这些所得的信息,设计合理的、适合的通风方案和计划,这样就可以设置出适合矿井实际的通风系统了。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工作人员在对矿井的通风系统的设计上很随便,不够重视,也不经过仔细的考量,对矿井的环境不够了解,结果就会在矿井的通风系统上留下隐患,对以后的煤矿开采和通风上管理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
1.2人为因素
除了通风硬件设备的影响之外,人员的因素也是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中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由于人进行煤矿通风管理的时候,总会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就会在工作的时候产生一些懈怠情绪,从而影响了工作。而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操作者就是工作人员,正是由于工作人员的`这些负面情绪,就会最终造成煤矿开采上的一些意外事故,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不仅如此,在我国的煤矿业上之所以会出现一些事故,还有个主要原因就是有很多的工人缺乏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在工作上总是状态散漫,对安全管理没有高度的重视。即使发生一些违章行为,在他们看来,都是没什么要紧的。他们甚至觉得一些小的违章不会引起什么安全方面的意外事故。再加上我国有史以来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总是很重视人情。所以,在出现一些工人违章的行为时,管理人员即使发现了,也会不加阻止和批评,甚至视而不见。就是这样的做法,才使得煤矿业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意外事故。
2、如何加强煤矿井下通风管理
2.1通风管理要从基层工作抓起
为了做好煤矿井下的通风管理工作,就必须追其源头。必须具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设计符合矿井的实际环境的通风系统。要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定》中的各项要求和准则,在通风设计完成后,不能马上就投入使用。而是要经过专家的再次审阅,在确保无误且可以满足通风要求的情况下,再将其投入使用。当然,在进行通风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资金问题。要做到以最合理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好的通风效益。
2.2煤矿通风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技术在越来越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现代计算机有着很多的优点,如:数据储存、数据处理能力高。所以,在煤矿井下的通风管理上完全可以引入计算机技术。这样不但可以为通风安全管理节约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让煤矿井下通风安全管理得到有效的提高和保证。因此,建立通风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可以从计算机图表储存、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以及通风设备管理数据库等几个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详细来说,就是:一是建立计算机通风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将何通风有关的各种图表及时保存在计算机里,常见的图表有:通风网络图、通风系统设计图等。这些图表储存在计算机中,可以防止出现丢失的情况。同时,也方便于对这些图表的修改和更新,减少了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二是建立计算机通风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对通风管理的数据库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通过计算机和监控系统的连接,就可以将采集而来的数据实时传入到数据库里,方便与随时的信息采集。除此之外,在计算机中为设备的参数和运转情况进行建档,这样就可以随时了解到设备的状态。对设备的监控更加有效化了。不仅如此,一旦投入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形成很多的报告和预报,这样就可以对矿井可能发生瓦斯爆炸的地方进行定位和分析,有效防止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三是建立评价机制。矿井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因此煤矿矿井周围的地质环境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要使用一些仪器对矿井的瓦斯含量和浓度以及氧气的含量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将所得的数据输入电脑,经过计算机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矿井的通风状况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和掌握。这就是所谓的通风评价机制。由此可见,通风评价机制对于矿井通风安全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煤矿采用的评价机制一定要适合煤矿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可以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有一定的评估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直接关系煤矿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只有保证了我国煤矿生产中的通风安全管理,工人的生命安全才可以得到保障,也会促进我国煤矿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生产管理论文15
1目前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方面
近年来,我国政府增加了对工程建设管理的监督,这对企业的安全管理非常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安全管理意识。但是,施工企业对项目的安全管理意识只在政府突击检查时才会有所提高,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监督管理仍然是企业施工的薄弱环节。安全管理具有法规性、复杂性、流动性和渐进性等特点。监管力度薄弱,监管体系脆弱,资金落实不到位等,导致企业在实际中实施规范的安全管理比较困难。此外,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存在蛮干抢工和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等问题,过于重视经济利益,经常出现不按照安全规章制度施工的情况,所以建设施工的安全问题频出。
1.2人员素质方面
由于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大多的劳动力来自于农村,他们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对于安生施工的专业知识不够了解,因此,他们的安全素质普遍较低。此外,在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人数偏少,尤其是一些有经验的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更是偏少,导致在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企业在今后要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1.3安全技术方面
近年来,施工项目的难度不断加大,给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难题。在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安全技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于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危险源的识别、控制力度不够;施工员的安全防护装备配置不足,使用不当,质量不合格,安全事故的预防水平较低;安全救助措施和管理不到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救助,造成人员伤亡,企业的损失较大;项目分包作业多,不同施工队伍之间的安全文化背景不同,较难实现统一的安全管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业主和建筑各方的关系。除了上述的几方面问题,施工作业非标准化、作业强度大、作业环境条件差、高处作业、交叉作业也非常容易造成项目安全问题。
(1)施工作业非标准化。工人散布在工地上工作,作业环境变化很大,难以规范全部操作行为,标准作业技术难以制定,提高了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检查的难度,易发生安全事故。
(2)作业强度大。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大部分为手工作业,湿作业多,如浇筑砼,劳动强度大,施工人员容易疏忽,造成安全事故。
(3)作业环境条件差。工程项目施工80%以上为室外作业,工作条件很差,甚至在夜间和雨雪天也会进行施工,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4)交叉作业、高处作业。高处作业,一般指施工高度距离地面两米以上的作业,而现在建筑高度最高的多达几百米,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多都是高处作业,比如建筑物内外装修施工作业、管道施工、基坑施工、模板施工。除了高处作业之外,还存在着地下工程作业,最深的离地面有几十米的距离,并且存在着同一施工部分,多个班组和工种同时施工的现象,这种交叉作业危险性大。
2提高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
2.1制定对策措施的指导思想
一定要制定安全对策的指导思想,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其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贯彻“安全生产”及“以人为本”的理念。②贯彻“两个责任”和“两个主体”的基本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如果想要项目工作管理人员尽职尽责,落实好各项安全管理要素及生产制度,就必须责任到人。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除了企业落实好主体安全责任之外,相关的政府部门也要落实监管责任。企业为生产主体,政府为监督主体。在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两个主体”的地位,相互促进。③项目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的要素较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具有动态性、相对性、综合性及整体性的特点,并涉及到政府监管、业主、社会组织等,关系十分复杂。因此,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时,一定要从各方面综合考虑。
2.2加强教育培训,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和班组安全活动
项目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基本的安全技能和知识比较缺乏,时常发生“三违”现象。因此,工人进入工地之后,先进行安全知识培训,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上岗。此外,还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可能同时在几个工地流动作业,这也制约了工人的安全培训。所以,我们要制定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措施,做好班组安全活动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
2.3开展安全检查工作,灵活运用规范标准,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工作现场。不论项目部对安全多重视,在日常的施工作业当中依然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所以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十分必要。相关人员必须每天对现场进行细致的检查,发现隐患后应立即“按规定”要求提出整改,整改要求应根据有关规范标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避免出现整改后仍无法满足安全生产的情况出现。
2.4定期做好现场安全考核工作
项目部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考评小组,根据工作人员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定期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考评,考评成绩与物质奖励挂钩,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班组也可进行相应的考核活动,能如实的反映被考核班组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处罚。目的在于对班组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增强其安全管理班组作业人员的意识,作业班组整体安全意识,减少“三违”现象发生。
2.5营造现场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施工现场要搞好安全管理工作,也需要在平时抓好安全生产氛围的建设工作,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月等形式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违章曝光栏及警示牌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营造出“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现场的作业人员逐步形成“我要安全”的思想。
3结束语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制定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逐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企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建设,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生产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生产管理论文10-02
生产管理论文【通用】10-03
生产管理论文(必备)10-03
精益生产管理论文03-16
钻井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措施论文04-18
生产管理论文经典(15篇)10-05
生产管理论文实用[15篇]10-05
浅谈统计方法在工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11-13
生产过程与生产管理论文范文12-09
天然气输送支干线生产管理研究论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