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探析
论文关键词:佛教 杜甫 儒家思想 诗歌评论
论文摘要:进入唐代以后,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繁荣,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并深深地契人中国文化之中,对唐代文人及唐代文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杜甫,虽历代皆标其为儒家理想人格和正统诗教的代表,但也难免受到影响。文章从杜甫的身事、作品中探讨了这一问题,对深入理解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
佛教传人我国以来,不断地适应当时的风俗习惯,并与主流传统文化相融合,在自身的不断调整中,得以在中土扎根、流传和发展。进人唐代以后,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繁荣,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禅宗尤其如此,它已深深地契人中国文化之中,对唐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文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等反映到作品中,尤以王络、王维兄弟为典型代表,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也都是坚定的崇佛者,柳、刘以儒学佛,以佛解儒.同样,杜甫虽被历代评家标榜为儒家理想人格楷模和正统诗教的代表,但在唐代这样一个思想开放的大融合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杜甫的意识并未能跳脱佛教的影响,在其传世诗歌中痕迹多少可寻。厘清这一影响的脉络,了解佛教思想对于杜甫及其创作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
杜甫出身士族,祖辈的荣耀和言传身教,使其有着极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热情。他在早年时就抱定“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理想,汲汲求政。而后,国家动乱变化、个人仕途失意、西南漂泊十年等,使其心态、思想及作品的题材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沉郁地关注世情、心系天下的同时,佛教思想给了他一定的心灵休憩空间。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以互补、融合的形态呈现在他的身上,也反映在他心灵畅快激扬时所创作的不朽诗篇里。
1杜氏佛缘寻踪
杜甫自幼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熏陶,但也不乏佛教影响相伴。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与数名僧人交往,并留下了相关诗作。杜甫的姑母也是一位信仰笃诚的佛教徒。在杜甫为其所作的墓志(《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载:
爱自十载已还,致契一乘之理,绝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喻筏之文字不遗,开卷而音义曹达.毋仪用亨,家相连行矣。
杜甫是由姑母一手带大,抚养成人的,而姑母信佛,并且令全家上下奉行.他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佛教信仰浓郁的家庭里,并被要求遵行。
除家人影响外,游宿佛寺、与僧人交往也是接触途径之一。唐人喜游历,寺院常成为文人的游历点、住宿点。在这一往一住之间,必然会和僧侣有所接触、交往。与杜甫交往过的僧人有:巳上人、赞上人(赞公)、上人、文公、高僧兰若、真谛寺禅师、间丘等。杜甫与佛教人物的交往,在长安时期和秦州时期较为频繁。
其中,杜甫与赞上人较为投契,过从甚密。赞公是一位高僧,曾为京中大云寺主。在杜甫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与僧侣交往相关诗作中,给赞公的就有九首,数量最多。如《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之一:
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醛溯长发性,饮食过扶衰。把嘴有多日,开怀无愧词。黄鹉度结构,萦鸽下采思。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汤沐起我病,徽笑索题诗.
这首诗是杜甫初过大云寺时所作,记其胜概。寺院深幽,地清气和,听着悠远浑厚的古钟声声,使人身心沉静其中。扉开复闭,正值斋时,与僧友切磋探讨,谈佛论经,如食醒酮然,开怀不已。黄耐紫鸽,深院春禽。《杜脸》:意适行迟,诗兴动矣.微笑索题,知己会心也。[3J足见其友情深厚.
如果说杜甫早期近佛、谈佛为顺势所趋,并未显见深刻影响,那么,漂泊西南时期则是他对佛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悟,甚至产生依赖、栖身想法变化的重要时期。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正值净众宗和保唐宗在四川积极弘法。据K历代法宝记》载,宝应元年(762年)无相门下发生了持续三、四年之久的继法之争,而与杜甫有密切来往的严武、高适等也曾深深介人此事。此外,与杜甫关系密切的友人岑参、韦有夏、狄博济、李布等,也与净众、保唐二宗弘法及法争有关.这些深人佛事的友人,对杜甫不可能没有影响。而人蜀后的杜甫,身历数年辗转流离、贫病交加,身体日渐衰弱,家庭生计艰窘。再强的爱国心、政治热情,也难免减弱、失落。“纹绮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现实,让其深刻感受到了儒家理想的难以实现,感受到了“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凉。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巨大冲突,使杜甫产生了不满,提出了怀疑,甚至写出了“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肠俱尘埃”的愤怒诗句。对现实的失望让其对佛教思想趋于关注,感到“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想要更加靠近佛法的光明,沽染其温暖,引导达到至上真理。
虽然,杜甫在内心苦闷、矛盾的冲突斗争中最终找到的,仍是秉持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但是在这一回归过程中,有了对佛教思想的交流和认同。佛家的慈悲、劝善,对弱者的同情,与儒家的“仁”产生了某种契合,使得他能够在精神层面上完成儒释融合,使之作品更显博大胸怀。
2作品品读评佛味
杜诗中与佛教相关的作品,相当部分是与佛教建筑和艺术有关,也有与僧人交往诗作,晚年作品才多表现出对佛教思想明显的兴趣和认同。
杜诗最早表现佛教内容的,是其青年时游东都洛阳时所作的的《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阅象纬退,云卧衣装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那时的杜甫年少轻狂,意气风发,对人生和社会都充满希望。这时期的佛教相关诗,多为游历之作。庄严肃穆的寺院,是唐代普遍而又重要的人文景观。据统计,东晋造佛寺i7ss所,后魏造寺30000所,而唐代则造寺44600所。寺院数量如此之多,规模空前。星罗棋布的寺庙、精妙的建筑和雕塑……在博大精深的佛学思想之外,也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佛教思想对杜甫来说,并不陌生,但在这个阶段对其思想的影响还是淡泊的。裘马轻狂的青年,怀抱理想,只盼达济天下。但佛教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是很吸引他的,是种新鲜的刺激.从其诗句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喜爱的心情。又如《龙门》:
龙门横好断,异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往还时屡改,川陆日悠我。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再如:《题玄武禅师壁屋》: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沦洲。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呜。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这些诗句中,对佛寺壁画艺术的精彩描绘,对佛典故事的熟悉,在佛教肃穆神秘环境下闻钟深思,等等,虽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审美心情,却也足见其对佛教艺术的喜爱和尊重。
随着年岁的增长、世事的变化,杜甫的心境和宗教情怀也有所改变。如在杜甫与僧人的交往诗作中,上文提到过的与赞上人的诗,从“把臂有多日”,“晤语契深心”的惬意、温馨,转而到“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的感慨。京城相识的两人,因各自的坎坷在此偏僻的秦州相逢。世事的难料,命运的不可知,使得杜甫对宗教观照心灵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佛教更加关注,还可以从在其《赠蜀僧间丘师兄》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穷秋一挥泪,相遇即诸昆。我住钵官城,兄居抵树园。地近慰旅愁,往来当丘樊。天涯歇滞雨,粳稻卧不翻。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软。景姜步修库,而无车马喧.夜阂接软语,落月如金盆。澳澳役界黑,驱驱争夺繁。帷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
诗中“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等诗句,都显示着杜甫的心境变化,展示他的宗教情怀,以及对佛教的关注。
更明确表达出他对佛教向往的,是其晚年所作《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诗中写到“……行路难何有,招寻兴已专。……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本自依逸叶,何曾藉馒侄。……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愈。……勇猛为心极,清蔽任体屏。金蓖刮空眼,镜像未离锉.……”诗中表达出自己本倾心佛教,对神仙之说不太感兴趣。晚年更多接触佛教教义、佛学思想,感到佛法精妙,力实践之,以改正自己过去的缺失。但是,虽然决心很大,奈何身体屏弱,只好任其自然。因此,离悟道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就现在的认知而言,还只是空刮盲眼之膜,只捕捉到镜像一样的虚妄。这里既表达出自己对佛教真谛的向往、尊敬,希望自己有所收获,又表达出自己难以进人佛教世界,成为信徒。这种感叹,还可见其《渴真谛寺禅师》:
兰若山高处,烟霞峰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墉。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杜甫有太多无法割舍的东西,诗中虽只言“妻子”,只道亲情难舍,但实际上,不光是家人,他还心系百姓,担心着国家、朝廷的前途,热爱现实生活,因此,无法完全抛弃一切“俗念”,真正饭依。一方面向往,另一方面难舍,诗中的折中打算是:把家在离真谛寺近一点的地方。虽然没法人空门,却仍希望接近。虽然看似矛盾,但佛教的慈悲心、博爱情怀和儒家“民为贵”、“仁”的根本有一定相通,因此,杜甫在经历内心冲突斗争而回归儒思时,佛教思想以融合、互补与其中。
杜甫同情、关心贫苦百姓,也怜悯自然界中的弱小动物,在诗歌中为他们鸣不平。即使他自己也处于贫病交加的痛苦中,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号呼、誓言。这种宽容与悲悯、博爱与温情、利他与献身的情怀,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虽然没有大幅谈禅论佛的字句,但佛教意味也显其中。
3结束语
从杜甫的行踪和相关作品考察来看,佛教与杜甫一路相伴。小时结识,知仪式,浅熏,但儒学启蒙扎根深固;青年历世,豪情满怀,游寺结僧,流行趋势,心内无痕却尊敬喜爱;晚年飘零,感叹佛学深妙,接触密切,渴望靠近。可见,杜甫对佛教的认识,是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加深、深化的,却也是有限的、相对的,停留于浅尝,踯躅于深入.他吸取了佛教思想中的慈悲、向善和牺牲、献身精神,为我所用,寻求心灵抚慰、支持。这些与儒家精神并不矛盾,从而得到融合。佛教之于杜甫,不再是原来简单的抒写题材,佛教精神得以融入,使其作品胸怀易发博大。为苦难的百姓而泣,为苦难的民族而歌,忧国忧民的杜甫无法成为佛教徒,佛教却为杜甫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心胸,来承接、理解那巨大的苦痛,继续前行。
【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探析】相关文章:
韩愈的师说及其影响10-19
探析社会网络结构与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05-28
关于影响英汉称呼语系统差异的因素探析04-13
中美贸易失衡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论文04-29
税收之债的构成要件及其对税收征管的影响06-06
古典音乐对于中学生美育影响探析论文05-05
郑州市人口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04-20
探析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护理工作量影响因素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