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对比艺术浅谈

时间:2024-10-18 00:06:37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鸿门宴》对比艺术浅谈


  论文关键词:鸿门宴 对比

  论文摘要:
本文围绕鸿门宴前、中、后贯穿始终的对比手法运用,从战争形势、主帅用人及个性化三方面加以分析。由此来体现《鸿门宴》高超的技巧和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经常运用的法则。它不仅可以为作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有力地突出主题,为主题的表现服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形体的对比;“黑云翻墨未压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是色彩的对比;“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声音的对比;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自始至终更是贯穿着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下面,笔者从对比角度对《鸿门宴》作一简要分析。
  
  一、宴会前后战争形势的对比
  
  文章一开始,便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曹无伤的告密,亚父范增对项羽的不断点拨,逐步导致场上形势对刘邦极为不利,火味愈来愈重,战争一触即发。这其中,曹无伤的密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是矛盾的导火索;范增分析刘邦“志不在小,急击勿失”,更是道出了项羽与刘邦水火不相容的形势,矛盾更加激化。然而,随着双方在鸿门宴上的明争暗斗,局势逐渐平缓直至风平浪静。在鸿门宴中,项羽为刘邦的假意屈从、谦卑之词及张良的巧言机辩所迷惑;为樊哙义正词严、有理有节有据,貌似训斥实则恭维的话语所蒙骗,实质上恰恰迎合了项羽居功自傲、舍我其谁的思想,使之狂妄自大抬头继而麻痹轻敌。通过项羽“善遇之(刘邦)、赐坐(樊哙)、受壁(张良)”等一系列语言动作,充分反映了项羽由盛怒到息怒,由击之到不击的心理变化。正是这种对比,折射出项羽由“气吞万里如虎”走向“四面楚歌”的内在必然性。
  
  二、主帅对将士的态度对比
  
  通过阅读《鸿门宴》,我们可以感受到刘邦知人善任的胸怀。正是这种识人善断使得集团内部能够上下一条心,生死与共;而项羽则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用人失察,这必然造成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刘邦驻军霸上,忽闻项羽欲击之,大惊之下“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得谋士张良相助。后又会见项伯,功于心计,巧于逢迎,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化敌为友,为己所用。张良分析双方力量大小,权衡利弊,出谋划策。对此,刘邦言听计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表现出对部下的极大信任。在双方共宴时,张良注意到局势变幻莫测,危机四伏。于是又寻找机会,面授机宜。要刘邦当机立断,从速脱身。樊哙带剑拥盾怒闯酒宴,言语铿锵,以攻代守,配合默契。由于刘邦对将士的信任,上下团结一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在鸿门宴这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险境中,通过大智大勇的较量取得了胜利。
  反观项羽,他似乎也能够采纳谋士的建议,可以从“范增说项”得到证明。他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及范增的说服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恐损其威,恐伤其信,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用人失察,朝令夕改,未能集思广益,缺乏谋略和远见,于是在鸿门宴上,被刘邦请罪、张良巧言所蒙蔽,完全忘掉既定之决策。面对范增“举玉玦以示者三,默然不应”,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也是熟视无睹,一意孤行,丧失了一次又一次机会。这充分暴露出项羽头脑简单、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思想。 仅凭一己之力,逞匹夫之勇,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最终导致全盘计划落空。
  
  三、人物语言上的对比
  
  刘邦面对项伯的到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并约为婚姻,极尽笼络利用之能事,表现了刘邦圆滑、世故的性格。刘邦对项羽的谢罪之词,让人听起来情真意切,滴水不漏。“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寥寥数语,既隐瞒了事实真相,又尊崇了项羽;既否认欲王关中,又把不实之词推到小人身上,有力地突出了刘邦能言善辩、看风使舵的性格。
  项羽本要击杀刘邦,但听到项伯之言,未加思索,自作主张“善遇之”,表现了他为人头脑简单遇事不加思考的性格。当刘邦向他谢罪之时,竟相信了刘邦,把替自己送情报的曹无伤和盘托出,这又表现了他直率、缺乏谋略、麻痹轻敌的性格。总之,通过人物语言的对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综上所述,《鸿门宴》至少从以上三个方面体现了“对比”这一艺术法则,文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鸿门宴》对比艺术浅谈】相关文章:

浅谈英汉主语的对比与转换09-01

浅谈艺术09-07

《榆钱饭》对比艺术赏析05-13

浅谈泡茶的艺术10-15

浅谈竹刻艺术09-25

浅谈什么是艺术06-16

浅谈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10-07

浅谈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论文07-16

浅谈艺术在市场的价值08-26

浅谈当代玉雕艺术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