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预言叙事手法的运用

时间:2023-06-10 22:55:31 松涛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红楼梦》中预言叙事手法的运用

  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中预言叙事手法的运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创作史上的一件瑰宝,所以,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必然是不可缺少的。而在《红楼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传统预言叙事手法在文章中被广泛的运用。因而对于《红楼梦》在传统预言叙事手法继承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文学领域虽然也对该角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就笔者看来依然不够深入。所以,对于《红楼梦》传统预言叙事手法继承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将对《红楼梦》这一角度的研究纳入到《红楼梦》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而促进文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红楼梦》中预言叙事手法的运用

  在《红楼梦》中,使用传统预言叙事手法的部分有很多,笔者就其主要的几个代表部分阐述如下:

  1.1《红楼梦》在开篇运用两个神话故事来预言

  宝黛爱情的悲剧。《红楼梦》开卷就给我们讲述了两个神话故事:一个是青埂峰下无材补天的顽石因听到一僧一道谈论“红尘中荣华富贵”,而动了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顽石在尘世历劫之后便返回青埂峰记下了“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另一个是西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随其下凡造历幻缘,以泪水偿还其甘露的故事。从这两个神话故事,我们就可知,顽石即指代贾宝玉,并有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为此暗喻,而“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则分指林黛玉与贾宝玉,而小说后面的描述也即是如此,林黛玉最后亦是在听闻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的消息中痛哭而香消玉殒,这也算是用泪水来偿还爱情了。而从这种预言型叙事方式中,我们也就对于曹雪芹的写作意图有很明显的认识了,那就是以宝黛恋情悲剧为主线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兴亡史。

  1.2《红楼梦》运用了大量了诗词来进行预言叙事

  《红楼梦》演绎的是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故事,对这一故事的悲剧结局,作者在开卷第一回就反复作了暗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它暗示读者,《红楼梦》写的是“一把辛酸泪”,即这一故事的结局是悲剧。其他还有在红学界研究比较热的甄士隐的《好了歌》以及第五回以“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上的图画、判词和红楼梦曲子,互为补充,预示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性格与结局,还有之后黛玉、宝钗等人所做的诗词来对人物性格、命运、结局进行预示。

  1.3用梦境、谜语、谶语、谐音等手法了进行预言

  叙事也是《红楼梦》之前小说叙事的一种传统。以下仅以谶语为例来对此进行说明。以谶语作为预叙的一种方法在《红楼梦》之前的小说运用甚广。如唐传奇《裴航》中,樊夫人赠给裴航的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便属于此类预叙。又如《水浒传》第五回中写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长老送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里就隐含了对鲁智深结局的一种预叙。

  因此,这种预言叙事方式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并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独创,应该是曹雪芹对于传统的一种沿袭。

  2、继承预言型叙事手法的原因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之所以会出现《红楼梦》这座艺术高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受到前人小说、戏剧或者诗词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了。学术界关于论述曹雪芹受诸如《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金瓶梅》、《聊斋志异》等小说戏剧的影响的文章也是俯拾即是。但这些论文大部分的关注点并没有放置在这种叙事方式上,而是从内容、写人的笔法以及情节安排等上面。

  其次,明清章回体小说是从宋元以来话本小说发展而来的。话本小说则是唐传奇发展的一种结果。唐传奇出现之初一般是以故事情节的复杂及生动为吸引读者的手段,所以是很忌讳先告诉读者故事的结局,也同样忌讳预先告诉读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目的是留有悬念,所以他们往往在故事开头是不会透露剧情的,而是步步推进剧情,以达到步步惊心的效果。但唐传奇发展到成熟以及后期,则改变了这种方式,因为很多的经典唐传奇作品的选材,本来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民间故事或传说,而作者也由早期的说书人变成了文人创作。所以他们往往就不再忌讳提前告诉读者故事的结局了。如元稹的《崔莺莺传》及其他如《霍小玉传》、《补江总白猿传》、《非烟传》等。这些传奇小说往往在小说开头就会概述一番,或引用诗词,或引用民间谚语。而宋元话本小说则更是将这种传统沿袭了下来,并且还广泛的运用到小说当中。从前面所举“三言二拍”中的例证就可得知。学术界曾有对于章回体小说始祖《水浒传》及《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有过很大的争议,其中有一种说法还是很受现在学术界推崇的,即小说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而小说则是一个一个故事拼接而成。对于群体创作或者小说的拼接而言,一般在小说的前面就会出现了如同故事梗概性质的预言叙事。而同样对于《红楼梦》来说,也是存在拼接而成的可能性。

  《红楼梦》对于传统预言叙事手法继承的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多,而以上仅仅只是笔者对于部分《红楼梦》对于传统预言叙事手法继承的研究。然而,《红楼梦》这部作品博大精深,由于笔者对于其研究能力的有限,所以以上对《红楼梦》该写作手法的研究还比较片面。

  因此,仅仅凭借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来促进对《红楼梦》该课题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红楼梦》的研究和探索。

  综上所述,《红楼梦》对于传统预言叙事手法继承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红楼梦》这部着名文学作品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今后文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然而,《红楼梦》传统预言叙事手法应用的研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再加之我国文学领域对于《红楼梦》该角度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入程度,所以,不利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实现。所以,在今后的《红楼梦》研究中,要加强对传统预言叙事手法继承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红楼梦》的多个角度,从预言叙事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深入该课题的研究,推进我国文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樊东宁,姚红静.评《红树林》的叙事手法[J].衡水学院学报,2014(2).

  [2]刘娟.论《诗经》抒情诗篇中的叙事手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舒艳“.实录”与“虚构”---试论唐叙事诗的叙事手法[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拓展: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情与景高度契合的先河,这种艺术手法符合我们民族对诗歌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之一,它的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很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和体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三章,这里引得是第一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伊人所在,所谓“伊人”即诗人心中所无比思念爱慕的人。当我们吟诵着这首千古绝唱时,不自觉地进入了一种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凄冷的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切都还笼罩在晨曦之中。诗人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之时,便来到长满着芦苇的大河边寻找心中的“伊人”。一望无际的苍苍的芦荻,芦苇上那闪烁晶莹的白色露珠,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河道、港汊,迷雾朦胧的远方沙洲——在这幅萧瑟苍茫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身影,面对蜿蜒曲折难辨的河道,耳畔传来了芦荻的瑟瑟声,潺潺的河流声,他在水边徘徊着,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他怅望着远处沙洲迷茫的雾影。此时,我们仿佛能清晰地听到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清楚地看到他那种失意、迷惘、而期待的目光。心上的人就在远方,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的这种情绪感染了我们,仿佛我们也一起随他进入了这一令人痴迷的境界。诗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在洲岛之上,他不辞辛劳上下求索,虽然“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他还是不停地“溯洄从之,”虽然诗人是那样的殷勤,可伊人总是处于虚无飘渺之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坻”,水中高地。“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通过这种求之不得的苦苦寻觅,表达出诗人含蓄的惆怅情感。

  诗篇用不多的词汇和简单的节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十分清丽而又迷人的艺术境界。它的清丽在于那清秋的季节,那袅袅的秋风、那萋萋的秋草,那淙淙的流水,那清冽的涟漪,那晶莹的白露,那粲粲的芦花——在这清幽环境中的所谓伊人是什么样儿呢?可以想的出,那一定是一个多愁善感、贤惠善良、美丽端庄少女。在这种清幽而又苍凉迷茫的环境里想着这样的人儿,情自然是缠绵悱恻,依依不舍;行自然是欲离还转,百转千回。这正是是王国维所说的“《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的“深致”所在吧!情与景的交融而又浑然一体,正是这首诗的“深致”和魅力所在。

  《蒹葭》这首抒情诗不是直接倾泻诗人内心的激情,而是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朦胧飘逸的诗歌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的芦苇,浓浓的白霜,一幅深秋萧瑟冷落的画面跃然读者的心头;诗人伫立河边,翘首凝望,为追寻“伊人”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寻之艰辛可见一斑;尽管“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之路困难重重,但是诗人无视困难,决不放弃。凄清的深秋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断肠柔情”,令读者也深受感染。表明上没有一个情字,但其实句句在抒情,景中藏情,情景并茂,真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没有一个“愁”字,我们却感到了无尽的惆怅,全诗没有一个“思”字,我们又分明感到了字里行间的思念之情,《蒹葭》通过对蒹葭、秋水、伊人等的景物描写,为我们抒发的是没“愁”“思”的愁思之情。《蒹葭》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也就在于它创造了这种情与景互相生发、渗透并融合无间的美妙神奇的诗歌意境。

  《蒹葭》全诗寥寥几笔 ,勾勒出一幅苍茫的图画 ,景物单纯 ,表达的情感却很丰富 ,使读者意会到幽深绵长、回味无穷之意境 。蒹葭 、霜露 、秋水 、伊人 、蜿蜒而下之河 、阻而且长之道 ,呈现出苍苍的蒹葭 ,笼罩在无边的迷雾之中 ,抒发了清冷凄迷之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那种有所思而不得见的惆怅心情。《蒹葭》诗中的“蒹葭““白露”等具体形象和诗中表现的感情浑然难分,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经常沿用的悲秋怀人的典型物象。

【《红楼梦》中预言叙事手法的运用】相关文章:

生物技术在制药中的运用04-19

企业并购中的期权价值理论运用08-23

浅谈异化与归化方法在翻译中的运用10-13

物流管理中GIS技术的运用06-17

《红楼梦》的叙事特点03-14

浅谈统计分析在企业中的运用12-20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06-17

色彩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运用10-19

平民语态在新闻播音主持中的具体运用论文03-24

浅谈论图谱在音乐活动中的运用论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