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向分析

时间:2020-08-07 17:28:59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向分析

  梅雨这一气象名词进入文学领域是在南北朝时期,而其成为一种文学意象是在唐代。在宋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迁,有关梅雨意象的文学作品明显增多,文学内涵也渐渐丰富,更为重要的是,文人发现了梅雨的自然美与江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得益彰,因此,常常把“梅雨”与“江南”并提,从而突显了其地域色彩,这一点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强化,形成了“江南梅雨”、“江南烟雨”的经典表述。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对一种事物的描写赋予它一种特殊的艺术形象以此来寄托自己内心饱满浓烈的情思,后经过广泛的应用,这些事物逐渐发展为独特的文学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许多特殊意象,“梅雨”这一意象便是其中之一。梅雨初次被运用到文学中是在南北朝时期,后经过历史的变迁,与梅雨相关的文学创作不断增多,又因其独特的气候风格于江南环境珠联璧合,“江南梅雨”的文学表述使得梅雨成了表达离别感伤以及表现江南美丽风景的重要意象。

  关键词:古代文学;自然风光;意象

  古人对与自然风情尤为热爱,初夏秋冬,风霜雨雪等等都见诸与古代文人笔端。而通过对三四五月之间江南梅雨之景的描写,寄托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梅雨成为了一种情思丰富的意象。

  一、梅雨意象是如何形成的

  1、梅雨概念的起源

  梅雨的概念最早出自西晋周处的《阳羡风土记》这一著作中的“黄梅雨”,其中只有对梅雨出现的季节以及特点的简单描述,并没有申明其名称的由来。及至初唐时期,在《初学记》中有“《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江东呼为黄梅雨“的记载,首次对梅雨名称的来源做出了解释。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梅雨并没有发展成一种文学意象,而仅仅是一种普通自然现象。后来,经过更多的文学创作的运用,使得梅雨的所展现的意境广为大众接受并传诵,梅雨才真正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而存在[1]。

  2、梅雨意象的初步形成

  梅雨在诗歌中的第一次运用,出现在庚信的诗句“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中,这句是描绘的是江陵地区麦子成熟时节阴雨不绝的.景象。这首诗的出现标志这梅雨这一意象的初步形成。虽然在这首诗中,“梅”和“雨”都不是描绘的重点,梅雨也并未作为一种意象被文人广泛使用。所以,在这一时期,梅雨的文学意象只是初步形成了一种模糊的轮廓。

  3、梅雨意象的基本完善

  直到唐朝,“梅”与“雨”之间的搭配才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并被古代文人进行了更加广泛的延伸。例如,在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中有“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的记述。徐寅的《送王校书》中也有“江南梅雨湿江蓠,此处烟香是此时”的句子。梅雨已经成为夏季的代表风景。除此之外,柳宗元《梅雨》以及司空图的《长亭》则赋予了梅雨心灰意冷,孤独无依的情感。由此可见,梅雨已经发展出了更加饱满深刻的象征意义,与孤独,痛苦等情感相互结合,使得梅雨的文学意象得到完善和补充。

  二、梅雨意象中包含的丰富内涵

  1、古代文人对梅雨的描写不断细化

  南宋时期,由于国家重心的转移,使得江南地区的自然气候以及地理风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梅雨在这一时期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文学创作中。例如,陆佃的《埤雅》中就对梅雨的出现时节、特点、分布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罗愿在《尔雅翼》中称梅雨“连日不觉,衣物皆裛”也可见一斑。自然环境会对人的心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梅雨气候的沉闷,潮湿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如陆游在《枕上》一诗中“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浃衣裳失夜眠。商略明朝当少霁,南檐风佩已锵然”几句则表现了梅雨时节空气潮湿阴郁的特点。

  2、古文人赋予了梅雨更深层次的情感

  梅雨时节的阴闷潮湿常常会使文人触景生情,心中酝酿悲愁情绪[2]。例如,王之道《相山集》中“昏沉浑似醉,憔悴不禁愁”两句就掺杂了浓郁的愁思,这一点在刘敞和袁燮两人的《梅雨》诗中都有所体现。连绵逾月的梅雨也能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一段悠闲的时光。宋朝有很多文学创作都是围绕这种恬淡生活来进行的描写的,例如袁燮就有“小小闷人人莫愁,解教禾稼勃然兴”的诗句,表现了梅雨时节人们安然闲适的生活状态。梅雨如烟雾般朦胧的面貌,也使得许多文人将其与缠绵的爱情联系到一起,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以梅雨暗示情思的运用手法。例如,晏殊的《鹧鸪天》,程垓的《忆秦娥》等词,等用细腻的手法通过描写梅雨的柔糯、轻浮来表现男女之情。

  3、梅雨与江南地区的联系

  在南宋时期,江南成了文人骚客的主要聚集地域,因此,描写梅雨的文学作品也随之提升,梅雨意象所象征的意境也在这些文学创作的推动下得到了积极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梅雨与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风貌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梅雨落下的时节,春季即将过去,四季交替轮回间的有感而发也引来了古代文人的唏嘘和叹惋。因此,逐渐形成了江南梅雨的表现形式。

  三、有关梅雨的经典表述

  1、宋元时期对梅雨的经典表述

  宋代之后,梅雨在文学上渐渐演变成了艰难了江南地域的象征[3]。在王琪的《望江南》中就有“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沈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之句,描绘了江南地区一川烟雨,青红相映的景象,这是对江南梅雨真切表述。元代《平江记事》中则着重描写了梅雨气候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梅雨已经成为了江南风貌的一个重要体现。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如“空濛”“烟雨”等,都是对梅雨景象最真实的描写。

  2、明清时期对梅雨的经典表述

  到了明清时期,“烟雨”与“江南”之间已经变得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全都完整的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例如明高启在《梅雨》一诗中写道“江南烟雨苦冥蒙,梅实黄时正满空”,导出了江南梅雨的空冥婉转,如梦似幻。另外,在书画方面,许多作品也都与梅雨息息相关。例如明代的《清河书画舫》《续书画题跋记》,清朝的《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画典籍,可以查找到很多与梅雨相关的记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梅雨从一种美丽的气候现象逐渐演变成文学意象,持续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两晋南北朝开始出现“梅雨”的表述,到盛唐时基本完善文学意象,再到宋明时期梅雨内涵的不断发展,最后使得“烟雨江南”的经典表述成为定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感性优雅的情感思想,更将中华文化的优美文雅与博大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人神往,令人感怀。

  参考文献

  [1]渠红岩.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象[J].人文杂志,2012,05:95-101.

  [2]李红.试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象[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24:107-108.

  [3]渠红岩.论梅雨的气候特征、社会影响和文化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57-161.

【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向分析】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向研究论文12-10

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向论述论文06-22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 “茶语”分析11-09

古代文学教学中地域性知识的传承分析论文12-11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分析11-04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做”05-10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10-01

古代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分析06-01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