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论文
导语:古代文学的论文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古代文学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有关古代文学的论文篇1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之唐诗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一直以诗文为正宗,言情抒志性作品占文学主流。小说、戏剧与诗文比较,既产生较晚,又不占正统地位。尤其是中古时期,所谓文学,主要指诗文。而唐代诗歌则是其鼎盛的代表时期,因此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唐诗;诗序合一;制题;清丽;佛境
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中国古代文学分为“上古期”、“中古期”、和“近古期”。史学界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南宋之间为中古,但也有把两汉包括在内者。而我只想单独谈论在中古期唐代文学在文学史中所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古文学理论,经历了由初步形成到成熟、发展乃至繁盛的质的飞跃。两汉时期,文学理论由非自觉转为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达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的鼎盛期,被批评史著作誉为文学批评的黄金时代。而在李唐王朝三百年的诗坛上,历史地存在着一种值得十分重视而又不曾为古今研究者所注意的文学现象,那就是备受诗人们所喜爱的“诗序合一”。
一、 唐诗创作的新潮流——诗序合一
“诗序合一”是指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有意识地在诗歌前附上一篇序文。这是一种在《诗经》《楚辞》甚至乐府时代都不曾有过的新型诗体。这种诗前的序文,不仅拓展了诗歌的形式领域,使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更贴近现实,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格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与对美的形式追求的创新意识。
在唐代,最早涉足这种创作手法诗歌的诗人是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作品只有一篇《帝京篇十首并序》[1],但在形式上骈散相兼,气势高昂,反映出唐太宗作为一个政治家对文学艺术的重视,这种诗和序的结合,鲜明地反映了李世民为一代创业君主的文学观点、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在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唐德宗、南唐后主李煜等,亦创作了此类作品。
初唐时间,被称为“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旗手”的诗人陈子昂,堪称为大家。这不仅因为他集中收录的作品多,还在于他的创作独树一帜。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被公认为诗歌理论的一个纲领。
与初唐相比,盛唐时期更是群芳争艳,蔚为壮观。如我们所熟悉的高适、岑参、王维、李白、杜甫等。其中,高适的《燕歌行》,王维的《辋川集并序》,杜甫特意以序为标准创作的《假山》,都表明了诗序合一的创作在盛唐诗坛上的繁荣景象。
二、 唐诗的制题艺术——别具匠心
在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种形式的作品都是由题目与正文两部分组成,因此,题目便自然成为作品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文学特点,而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题目,在制题上也显示着其自身的特点与艺术的规律。
唐代诗人在对诗题的创作上可用16字进行概括,即方法多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千姿百态。这16个字,可以说既是唐代诗人们创造力的一种独特体现,又是使唐诗成为巅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唐代的诗题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正格”与“非正格”。“正格”是指诗题简洁明了,直切内容,读者一看便知其意,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登岳阳楼》。“非正格”是指前人所无或唐人在“正格”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的一种诗题,其题或切内容,或与内容无关,如李商隐的《无题》。
诗歌史上,最早有“首句标其目”,自行去诗歌首二字为题,如王昌龄的《初月》、李白的《西施》、李商隐的《锦瑟》等。后又有以三四字为题,如李商隐的《晓起》、张籍的《患眼》。如此这些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种制题法虽然建立在“首句标其目”的基础上,但较之旧有的方法更为新颖。
唐代诗人表现在诗歌制题上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就是着意于乐府古题的变革与创新。我们以李白的此类诗歌为例,对其表现在制题上的艺术作一具体分析,以展现出这一类制题的特点及成就。
1、 袭用乐府古题而内容一仍其旧。如《阳春歌》、《荆州歌》。
2、 题目不变而内容全新。如《丁都护歌》。
3、 诗题和内容与乐府诗全不相关。如《襄阳歌》、《怀仙歌》。
4、 在送人之作中冠“歌”于题前。如《白雪歌送刘十六归山》。
单就制题形式而言,李白集中的“歌”题诗是显然突破了乐府古题,从而成为一种激荡、意义全新的.浩歌。 在唐代诗人林林总总的制题艺术中,还有一种“标体于题”的制题法,这种方法是指诗人制题时,将诗歌的体裁、句式乃至篇幅等都在诗题中明确标出。这种制题可以在创作前,对所咏之物进行结构布局,会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
三、 唐代诗人的审美雅好——清词丽句
唐代诗人中的“清词丽句”,既是一个审美概念,又属于诗学的范畴。“清词丽句”是“一种艺术特征,一种审美境界,一种诗歌风格” [2]。实际上,就是唐代诗人通过不断艺术实践而对其进行总结出的一种审美结果,而孟浩然、杜甫、韦庄则很好地将艺术实践和理性思考结合起来。
最早,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五之“清丽词句必为邻”将清词和丽句结合起来。而正因为孟浩然的诗歌具有“清”的特点,所以在评价孟浩然的诗歌时,多以“清”称誉。如李白《赠孟浩然》一诗中的“徒此挹清芬”,便足以说明。然而,除了“清”之外,孟浩然诗还具有“丽”的一面,但历代的诗论家都不多关注,只有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四中指出:“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孟浩然于诗歌创作中对“清”和“丽”的不断艺术实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清”“丽”之风,在唐诗史上不仅是独树一帜的,也属于一种创举。
尽管孟浩然独树一帜,但他却不曾着眼于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总结与归纳。将“清”和“丽”合二为一并正式提出“清丽词句”这一诗学概念的是具有“反潮流精神”的“诗圣”杜甫。杜甫的“清丽词句”一提出,便为时人和后人接受,因此,以其作为一种诗学法门并进行艺术实践者成为一时的风气,如大历诗坛的“清”诗创作。
四、 李唐山水的另一道风景——禅林兰若
历史上的李唐王朝,既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又是一个崇信佛教的国度,诗歌与佛教的相互融合、渗透,便构成了在唐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佛教诗。说其重要,是因为唐代佛教诗的数量之多乃数以千计,而佛境风物诗,则大约占其总数比例的三分之二[3]。
佛境风物诗的关键虽然在“佛境”二字,但诗中之“佛境”则因佛教的传入中土而导致。以初唐诗坛为例,这一时期为各种文学史著所必论及的诗人,如王勃、卢照邻、杨炯、陈子昂等,都创作过数量不等的佛境风物诗。如卢照邻的《石镜寺》,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使佛寺的夜晚比白天更显幽寂。
在经历了安史战乱后的李唐王朝,于唐敬宗时期,虽然曾一度“毁佛”于当时,但人们对于佛教的崇信却并没有因此而收敛,反而是日渐增强。作为诗人的韩愈,则是这一时期崇佛的特殊代表。众所周知,韩愈是位反佛者,但却又与一些僧人打得火热,如《题秀禅师房》。不仅如此,韩愈还创作了《游青龙寺》、《游西林寺》等具有“佛经风物”特征的诗。韩愈这种既反佛又亲佛的行为,以及热衷于佛教诗创作的举措,对于中唐诗坛佛境风物诗的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晚唐社会是一个战争频发,社会动乱的时代, --!> 三百年的唐诗创作过程,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过程,每个时期总会出现一批代表诗人对唐诗进行创新,从诗序合一、制题技术到清丽词句、佛境风物诗,无一不体现唐诗的成长过程,也正因此,为后代诗歌做出了强有力的铺垫。我们为此,也应感谢唐代诗人们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不断钻研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全唐诗》卷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
[2] 王辉斌《杜甫研究丛稿》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3] 据对《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的检索与统计,在二书中计算得到,但因手工检索,数据可能不准确。 [4] 胡遂《佛教与晚唐诗·前言》,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有关古代文学的论文篇2
试论神话与中国古代文学
摘 要:神话大多数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他们自身所处的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原始理解。神话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创造了素材和文学样式,也提供了精神典范和文化心理。
关键词:神话;文学;民族精神
神话是文学的源头和材料库。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神话提供统一的民族精神
神话大多数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他们自身所处的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原始理解[1]。虽然我国上古神话受到种种破坏,但人们依旧能够从中看到古代先民的智慧与理想。
一、神话为我国文学发展提供了最早的统一的族群心理和精神取向。
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慨,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古神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最为质朴的纪录。上古神话中蕴含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泉与脉络,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一个民族的神话不是由它的历史确定的,相反,它的历史是由它的神话决定的或者不如说,一个民族的神话并不决定而是这个民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命运。”[2]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一个国家的文人精神。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总是依照某种民族文化心理进行自己的思维构建,阐述某些思想。所以,神话作为最初的文学的渊源,神话中催人奋进、乐观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逐渐融入我国的民族精神中,对我国文人的文学创作内在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上古神话展现了人们不屈服自然,勇于与自然的斗争的精神。
原始人们不屈于大自然的神秘莫测的威力,幻想通过神力战而胜之,借神话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神话中所表现的人类先祖与大自然积极抗争的生动情景,一直给人们一定程度的力和美的享受,鼓舞人们在逆境中奋起反抗。首先,神话带给现代人一种精神的激励与鼓舞。神话的现实性引导人们直面现实的生存环境;神话的抗争性指引人们勇于挣脱各种各样的束缚,保持一种死而不己的反抗精神;神话又使人们深思自身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一直流传下来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引导人们面对生存做出种种思考和抗争。比如屈原的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塑造,遨游天阙,驾驭众多神灵、御飞龙乘鸾凤遨游昆仑仙境的神话就来自上古神话的精神追求。后世诸多文人的诗词歌赋寄予的众多神话形象也都蕴含着某种激昂奋进的民族精神,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展现的神话人物有着丰富的民族性格,其实也是文人自身的精神底蕴。
神话促进我国文学发展
一、神话促进中国各种文学体裁发展
神话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神话具有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价值,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
二、神话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神话是原始先民面对自然生活的夸张想象。神话的创作与远古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3]原始神话认为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神灵,如河出现神、山神、水神、雷公、电母等神灵。
初民在创作神话时,一般是从现实生活中具体个别的事物出发,通过想象和幻想,赋予具体个别的事物以一定的概念和思想感情。鲁迅先生说:“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赌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4]初民把每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力都看成是由神灵在操纵着。战国时的.《庄子》一书中不少寓言就是根据神话改编的。如《逍遥》中的鲲、鹏就是《山海经》中北海神兼风神的化身。汉代的赋体,如曹植的“洛神赋”就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
三、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及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文学
神话是原始人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神话中的各种精神和理想抱负为以后的文学提供了借鉴。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屈原对清明政治的追求,陶渊明对桃花源式的乐园的向往,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遨游天际的畅想,屈原《离骚》《天问》中对神话人物信手拈来的潇洒化用,李白诗歌中的神话人物更是被赋予了众多浪漫开朗明艳的思想感情,让后人拜读之后自然而然兴起的对中国远古神话的畅想。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思考和感受,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神话对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神话包含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道路。
结语
通过研究上古神话,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因为由神话开创和莫基的精神特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精神力量的作用,它们都曾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只要秉承这些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精神品质,一个崇尚道德、境界高远的华夏民族将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 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57.
[2]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华夏出版社,1990:146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人民出版社,1972:113.
[4] 鲁迅.鲁迅全集[M]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2-243.
【古代文学史论文】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史论文06-07
古代文学史论文题目02-15
[推荐]古代文学史论文7篇06-07
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思考12-12
古代文学史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1-02
古代文学论文11-21
古代建筑赏析论文09-27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1-02
古代文学的优秀论文06-20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