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探析的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在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课程组教师采用双语、案例、网络、自主学习、启发式学习、学企联动式等教学模式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开展了网络教学实验,一系列的改革,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取得了可惜成绩。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改革
教育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所关注的大事。但是因为每个时代和社会都因不同的历史、文化等因素,因此,任何一个教育政策或教学教法都有其不尽人意之处。随着时代的进步,每个国家都要调整步伐,进行教育改革。现代社会因为科技文明的迅速发展,使得个人成长和社会变化都更为复杂,也更难找到一套对每一位学生都有效的教材与教学方法。
针对新时期的新特点,课程组老师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研究,坚持专业学习与培养运用能力相结合,外贸业务能力培养与外贸人才素质教育相结合,力求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外贸功底,同时不断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既懂专业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提出的教学改革目标体系是: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探索,重点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外经贸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与外商沟通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学延伸到课外,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不断巩固和开拓新的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推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力争多方面、多层次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构建以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为核心、体现外贸专业特色、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1 英语教学
从1999年开始,课程组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探索采用双语(英语)教学。英语是国际贸易通用语言,可以有效解决外贸专业知识学习与英语学习脱节的问题,培养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渐进性、互动性原则,通过案例引出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主动用英语表达的习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有目标的分组,将双语教学任务布置到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或者小组之间进行专业英语练习。另外,课题组还应用了实景模拟方法,结合案例或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专业词汇和名词解释,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
在教材选择上,精心挑选。在实施双语教学初期,课程组选用美国原版教材,经过2年试用,觉得用英文原版教材对普通工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难度,课程组就自编双语教材,并根据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不断加以修改修改和完善,于2006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学生和社会好评,到目前已经7次印刷,发行2万多册,全国有70多所高等院校试用该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课堂上,课程组的老师们采用英语板书,内容包括课堂笔记、专门术语、关键句子及各类条款的具体举例,至于课堂上英文与中文各占多少百分比,则根据不同的章节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而进行调整。在刚学的时候多用中文讲解,然后再逐步增大英文授课的比例。课后向学生推荐相关英语教材和双语教材,如《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Trade》(王玉章),INCOTERMS或《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英文版)》(国际商会),《国际贸易商务英语(英汉对照)》,《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林小龙)等等。除了由于重视英语在教学中的运用,学生们的英语能力也得到提高,深受学生好评,在我校历次教学检查中,学生该门课程的教学给于充分肯定。2008年,该门课程双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广东工业大学校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2 案例教学
早在1997年,课程组就开始了案例教学。首先,向学生介绍案例教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案例分析的角度、过程、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具体课程,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实践学习能力;再根据所讲授的课程章节,选择相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案例中的实践状况,组织学生小组及班级讨论,从而找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互斥的可行性方案。2000年对案例教学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并发表了题为“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应用”(广东工业大学,高等教学研究2000.2)。2001年在教改论文“面向WTO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对案例教学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为了保证案例教学顺利进行,课程组出版了《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
课程组老师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的特点,积极探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教学改革与研究,2004年在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改试验研究”中,课题组在03、0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04国际经济与法律专业分别进行了3轮试验,分别采用案例讨论、知识重构的学习、模拟交易等方法,结合网络教学特点,帮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更新和整合所学知识,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空间。为了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课程组的老师们精心挑选课程内容,设计网络教学改革方案,探讨网络教学特点。由于网络教学的展开,学生们课外上网查找相关专业资料的时间大幅增加,同时大大增加了学习宽度与深度。在问卷调查中,该教学方法获得学生一致的好评。该项教改实验在广东省“151”工程项目的中期检查评价为优,并指定在2006年广东省教育技术年会上做了汇报和示范,并于2008年获得广东省“151”工程项目建设三等奖。
4 积极开展网络资源建设。
为了保证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课程组非常重视开发多媒体课件和构建网络学习的平台,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利用课内课外宝贵的教学时间。如,课程组从1999年开始制作《外贸英语函电写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该课件在2002年荣获广东省教学软件优秀奖、学校教育技术研发项目一等奖。在此基础上,研发制作网络教学专题站,同时,课程组将课堂学习与网络远程教育相结合,把教案、家庭作业、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最新专业资讯等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课外自行修习,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2003年,课程组开始建设“外经贸英语”专题站,该网站的'建设对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来进行课堂教学作了积极的探讨,比较成功地构建了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外经贸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2005年6月该网站在广东工业大学教育技术项目评审时被评为二等奖,为其后成功申报广东省151教改项目提供坚实的基础研究。
(2)2004年,课题组开始建设“外贸业务信函”专题站,网站中的英语录音部分全部由学生录制,学生们为了达到为网站录音的要求,非常刻苦努力地练习英语口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学习积极性。该网站于2006年获得广东省高等院校教学软件评审三等奖;2008年,在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评审中荣获三等奖。
5 模拟制单和虚拟交易。
从1998年起,课程组引进了外贸制单软件,后来又更新为外贸通软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模拟制单训练,2004年,课程组又开发了专题站,学生门可以通过该网络进行外贸谈判、外贸交易等各环节的模拟学习,使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场景更加逼真、更接近现实。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6 启发式教学
这是课程组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与观察,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评价是收获很大,效果好,很成功。启发式教学手段主要采用了三种:A、课前设置问题,即根据每章课程的内容,事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先行思考,自己尝试解答。这样便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效果。课前设置的问题特点是选择现实中常见的问题,一般为学生所关心,急于了解,因而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B、课中提问,对知识难点不急于给出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和让学生自己给出答案,然后老师进行肯定或纠正,使学生对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C、课后总结,沟通每章知识要点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对理论的思考系统深入发展。
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意发现个性,启发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想象力,产生学习兴趣。同时,将课程教学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通过科研工作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得到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如03级国贸2班的一个同学在校学习期间发表论文5篇,其中一篇被国际会议录用,并被邀请大会发言。
7 自主学习
从2005年开始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探索和实践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穿插22学时的上机,由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如制作带彩图的外贸商品目录;收集国际货物运输的运价表或船运的船期表;进行某商品的成本或利润核算等,要求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在学习“业务洽谈”内容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专题站中的“虚拟交易室”,分别扮演进口商与出口商,或者银行、保险公司等角色,进行业务往来的交易模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8 学企联动教学法
教学效果如何,必须要接受社会的检验。结合广东省对人才需求情况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课程组对 “培养方案+学校学习+企业实践——学企联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学生第6学期时,组织他们到生产企业、海关、商检局、外贸公司等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们对外贸业务有一个感性认识。在第7学期时,安排他们到外贸公司等企业进行业务实习,让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手把手地教学生外贸业务中的实际操作程序,而这些是学生们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此外,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根据需要请经验丰富的有关专家给学生讲课。“培养方案+学校学习+企业实践——学企联动”方法的采用极大地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外贸应用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进出口合同履行能力、办理国际货物通关和运输能力。
9 互动式教学
教学中课程组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完成“自学、导学、助学和促学”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课堂授课中,师生角色由主导型向伙伴型转换,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采取案例研讨、情境模拟、实地参观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在课堂外,借助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电话、博客等媒介,通过在线辅导、在线测试、文献导读、论文撰写、预习复习、听取讲座等多维的课外教学方式,补充和延续师生间的交互。此外,还通过聘请课程助理或课程信息员等多种途径,激励学生深入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师生间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互动。重视课后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和空间,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团队建设,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矫正,使学生之间能“互通有无”、“智慧共享”,同时也为学生们之间用英语进行课外交流提供合作机会,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例如,以学习团队的方式,采取情境模拟、分组讨论、小组作业、群体研讨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内外学习过程中,加强交流、沟通和信息反馈,充分调动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在要求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用外语进行业务磋商,利用网络营销开展全球贸易,并且能够通晓WTO国际贸易相关条款和惯例。为此,课程组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试验,经过多年努力,取得非常理想的成果。今后《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还会随着社会发展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要求的提高而发展,不断改革,其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和理念也会日益丰富。
【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探析的教育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