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注入生命 给教学注入活力-创建和谐的课堂问题教学初探

时间:2024-06-15 12:52:36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给课堂注入生命 给教学注入活力-创建和谐的课堂问题教学初探

给课堂注入生命  给教学注入活力——创建和谐的课堂问题教学初探

给课堂注入生命  给教学注入活力-创建和谐的课堂问题教学初探

 【摘要】
 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从实践出发,简单叙述如何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怎样准确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课堂问题,通过适宜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来创建和谐的课堂问题教学环境。
 【关键词】  和谐   课堂   问题   教学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依赖于构建和谐教育,而和谐教育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教学。在和谐的课堂问题教学中,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都能获得和谐、全面、充分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观点的起点,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课堂问题教学实现师生双边活动和谐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和谐的课堂问题教学呢?下面简单地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1 创建民主、平等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是创建和谐的课堂问题教学的前提  
 1.1 创建民主型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学习即教育”,“是好的学习便是好教育,是坏的学习便是坏教育”,因此课堂上要积极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那些被教师给予更多自主权的学生比那些被教师控制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具有更多的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做论学,以学论教,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同时,在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构建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的问题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1.2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课堂的必备条件。和谐课堂要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它要求教师应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去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站在理解学生的角度上,运用“换位思考”的思想去揣摩学生的想法和需要,从而去欣赏他们、鼓励他们、诚心诚意的对待他们。教师不是发号施令者,而是导引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我们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和宽容的品质,以形成一种师生之间无话不谈、畅所欲言的氛围,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开展课堂问题教学。
 1.3 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快乐的,教师的情绪易感染学生。课堂中当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老师不能表现出烦躁不安,否则学生会感到压抑,从而使得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采用各种方法开导学生时,学生会备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思维会更加活跃,问题就有可能解决。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创设一个愉快、和谐的情境氛围,使得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或输出信息的输入。当然实现这些也需要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1.4 课堂问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在问题教学过程中,一是课堂问题设计要统观全局,都注意考虑到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尖子生能吃饱,后进生能跟上,即:让尖子生学活,让后进生学会。
2  准确围绕教学三维目标,设计不同思维层次课堂问题是创建和谐课堂问题教学的保证
 2.1 围绕课程的三维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了高中化学课程应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那么我们设计课堂问题时,应根据课程标准来衡量各个教学内容所能体现的三维目标,并据此来确定各个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同时也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
 如苏教版《化学1》(必修)中《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课教学中,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①用侯氏制碱法引课,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让学生更多的关注化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即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②引导学生预测Na2CO3的性质,对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进行指导;③让学生进行Na2CO3的性质实验探究,并让学生描述、表达实验操作培养学生有关实验操作技能和知识点的落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即侧重于“知识与技能”;④阅读信息,设计实验区分Na2CO3与NaHCO3,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与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⑤最后总结哪些方法可以实现Na2CO3与NaHCO3之间相互转化,即侧重于“知识与技能”。
 2.2 体现不同的思维层次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需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可以按照六个方面进行设计,其中有关知识、理解、运用的提问属于低层次思考水平;而有关分析、综合、评价的提问属于高层次思考水平。如果在一节课中,只有低层次思考水平的提问,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就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如果在一节课中,都是高层次水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计不同思维水平的问题。如《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在高三复习时课堂可以这样来设计:第一层次问题设计(记忆型知识):①、在碳酸钠溶液中滴酚酞指示剂有何现象?②、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有何现象?┄┄这些关于碳酸钠的性质问题是低层次问题;第二层次问题设计(分析知识的能力):①、碳酸钠溶于水呈碱性的原因?②、同浓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谁碱性强?如何证明?③、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相互转化方法有那些?第三层次问题设计(知识的创造能力):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一瓶未知溶液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②、把盐酸分别逐滴滴加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中现象有何不同?③在盐酸中分别逐滴滴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现象又有何不同呢?第四层次问题设计(方案评价能力):①、侯氏制碱法中先通入氨气,后通二氧化碳的原因?为什么有晶体析出?②、为何泡末灭火剂用碳酸氢钠而不用碳酸钠?通过层层问题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而且能融会贯通将所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解决难点。
3 创设适宜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是创建和谐的课堂问题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是实现和谐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在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时,要善于运用活动、问题、情景、幽默等手段打破冷场,营造出相互信任、各取所长的和谐氛围。学生提出和发现的问题都出自浓厚的兴趣,经常是社会化、生活化的。问题的创设来源于化学课程资源、生活生产实际、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等方面,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过程就是问题的产生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多与探究主题密切关联的链式问题,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
 在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现实而又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表达、交流,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无穷乐趣。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还要尽可能让问题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或问题新颖,激起学生的亲切感和好奇感。更要尽量选择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多方面的联想,可发散出许多问题。如创设好奇的实验情境、有趣的故事情境、常见而不知的生活情境、突发性化学事件情境等等。
 如在学习(必修2)《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应用》时,我刚上课时首先问学生“铜能否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吗?”学生脱口答道:“不能”。这时我满怀激情地说出一句哲理“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一个地球”,又说“如果给我一个条件,我能使这个反应发生”。一个学生说:“将溶液蒸发,让稀硫酸变成浓硫酸就可以反应了!”首先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然后说明这里要求是让铜与稀硫酸溶液反应。教室再次突然鸦雀无声了。这时我开始做实验了,当学生亲眼见到稀硫酸溶液在通电时一极产生无色气泡,另一极金属铜附近变成蓝色溶液,这“出乎意料”现象,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冲突,学生迫不及待地提问:稀硫酸溶液通电时为什么会产生气泡和溶液为什么会变成蓝色呢?这种气泡和蓝色溶液是什么物质呢?它们是怎样生成的?电极材料有什么要求?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在课堂问题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学生更有可能抽象问题的相关特征,发展更加弹性的知识表征,找到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学会新知识的应用条件、方法。并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的经历、理智和情感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体验。最终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在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培养新技能,发展新能力。
4 重视课堂问题预设,把握课堂问题生成是创建和谐的课堂问题教学的主要体现
 我们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课堂问题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成功的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始终按照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总觉得缺乏一些灵气。因为预设好的教学问题把学生带进了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让学生顺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思考。从而不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以学生主体,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把学生从只能接受和回答问题的角色改变成解决学习问题的主人和课堂提问的生成者。所以上课教师设计提问时,应通过自己的预设去促进学生的生成,通过学生的生成去完成我们预设的目标;因此在预设中体现我们教师的匠心,在课堂的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也许生成的课堂会乱一些,教学知识目标可能完不成,但可能课堂很精彩、师生互动很活跃,对学生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可能很有帮助。因此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实验现象等精彩瞬间,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生成,这样才能解决好预设与生成这一对矛盾,从而可以巧妙地为学生创造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必修1)《金属钠》教学中做完钠与水(将投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盛水的烧杯中)的反应实验,让学生总结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这是问学生:将钠投入到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有何有现象?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可以置换出铜。如果是这样,先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让学生做实验。绝大多数同学的实验现象,与我预设的基本一致:该反应比钠与水直接反应剧烈,有无色气体和蓝色沉淀产生。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的解释和写出正确化学方程式。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说他做的实验试管壁有红色的固体析出。出乎意料的现象再次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没有急于表态,反问这个同学实验是怎么做的?他说他是将硫酸铜溶液滴入盛有金属钠的试管中?我再次按照他的做法做了实验,现象确实如此。在这种悱愤的状态下,我让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用,小组讨论热烈,智慧的火花四溅。经长时间讨论最终得出圆满结论:溶液少时,剧烈反应产生的热使产生的氢氧化铜分解为氧化铜,氧化铜在充满热氢气的氛围中,部分被还原成单质铜,因而在试管壁上又有红色的物质析出。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思辩能力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老师的备课更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而且更多地应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学习水平,估计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习惯,生活有怎样的体验,经过学生探究会有哪些偶然性问题以及教师的应变对策或练习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等情况,这些教师都应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生成作好心理、思想、知识方面的准备,因此说生成是来自教师预谋中的生成。
 因此我认为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课堂问题教学的关键,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地审视自己所设计的问题,给课堂注入生命,给教学注入活力。在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今天,教师更需要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设计课堂问题,有效地发挥课堂问题的路标作用,同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相异性,对学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见解能够宽容与支持,使之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魅力和挑战的生成性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推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在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能够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我们老师、家长要学生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去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不给学生过重的负担,又能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王祖浩.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13
 肖丽华.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M].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8.16-18

【给课堂注入生命 给教学注入活力-创建和谐的课堂问题教学初探】相关文章:

给物理教学注入“生活”的活水05-15

让传统文化注入语文课堂相关论文07-25

在英语教学中创建互动和谐课堂的论文07-30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论文07-27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初探05-29

初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05-18

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08-22

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09-03

数学课堂中问题引入法初探09-24

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