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尝试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传统教学理论有质的的区别,新课程改革是与建构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并展开实践。关键词:建构主义 传统教学 新课程 改革
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是第三个年头,但我刚从高三下来,还是第一年直接体会新课程教学。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就要广泛的阅读,以充实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建构主义是时下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以下是本人的学习体会和尝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哲学家维柯(Vico,G)。当然对建构主义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当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ogotsky,L.,他们分别奠定了建构主义的两大主要流派的基础——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在国际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逐渐盛行,也对我国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给学科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2)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即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即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人可以是教师或同学;“对话”即互相交流,通过对话使每个学生的智慧为整个学习小组所共享;“意义建构”是指把握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传统的教学理论是怎样的?教学在传统教育中具有两层含义:一为教师教,学生学;二为教师教学生学。这两者就构成了传统教学的内涵,前者强调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展开“我教你学”的教学活动;后者强调教师在知识传授之外,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传统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传授、授受活动。教师要传,学生就得接;教师要授,学生就得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学紧扣教材,照本宣科,让学生认真听和记。学生在课堂中是观众,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创新能力也无从谈起。
从上面不难看出:一个是强调教,知识可以教会,方法也可以教会;而另一个是强调学,知识只能自主构建,不能传授,方法也只能在活动过程中领悟。在倡导创新能力培养的21世纪,这两种教学理念孰优孰劣是很明显的。建构主义适应时代的需要,被新课程改革所采用。
二、建构主义和新课程
1、建构主义和现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化学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可见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致的。
2、建构主义和苏教版教材
现行的苏教版化学教材是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而成的。它不同于老的人教版化学教材对知识进行直接罗列和解释,而是设置了10个不同的栏目,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这些栏目给学生学习知识创设了情景。以氯气性质为例,老人教版依次罗列了物理性质、氯原子的结构、化学性质以及用途,其中有几个验证性的实验;而苏教版是这样处理的,配有“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两个栏目,有关氯气的知识内容主要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感受到,而后自主探究,进行必要的交流,得出有关结论。显然,新课程改革在建构主义潮流中兴起,而苏教版教材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需要。
三、建构主义指导新课程教学
作为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者,一位普通的.教师,应顺势而为,努力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要求。以下是本人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尝试。
1、帮助学生建构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苏教版化学2专题一的内容,前面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在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学指导意见》后,首先设计了教学情景:
把班级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人发一张印有18个方格的讲义(如下图)。
然后投影出一些要求和问题:⑴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有什么关系?⑵请每个同学根据已有知识和书本资料各自完成讲义上空格,并思考: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⑶把自己的发现结论和产生的疑问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4)元素性质的变化与原子序数有什么联系?⑸是什么因素直接决定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等元素性质的变化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则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最后由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并进行归纳、总结,由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帮助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
情景创设:上节课结束时,要求学生课下把讲义剪成18张卡片,且按照发现的规律排列。本节课开始先让学生展示成果,各组指定代表发言。然后引入本节课“同学们的排列结果和伟大科学家的结果不谋而合,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元素周期表的一个部分。”再投影介绍门捷列夫及他发现的元素周期表对化学重要意义,利用化学史激发学习热情。再后要求学生仔细阅读P7页元素周期表,并探究投影出的问题:⑴元素周期表一共有几个横行和几个众横,横行叫什么?众横又叫什么?⑵一共有几个周期,各周期分别有几种元素?⑶一共有几类族?各类族分别有几个?它们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⑷回忆元素周期律的有关内容,思考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只有一字之差,它们是什么关系?⑸同周期元素性质如何变化?同主族呢?
探究活动:首先是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地研读有关资料,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开展一些互动,必要时教师再提供一些资料,如第IA族Li、Na、K、Rb、Cs与水反应的视频,使探究活动能深入开展下去。
自主构建:鼓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形成知识框架,用板书的形式把学生总结进行整理,协助学生进行意义构建。
四、教学后的体会
尝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教学过程中,本人深刻体会到它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用建构主义指导教学时,以下几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
1、转换教师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三个环节:
⑴教学设计时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得出相应的结论,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
⑵教学设计要保证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知识的实际效果,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升华;
⑶教学设计时要保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形成知识的综合应用,达到能力的提高。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组织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4、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给人鱼,不如给人渔。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认为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能满足这种需要,让学生在自主构建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喻建军 高节良.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肖蔚. 从建构主义观点看化学对话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0)
【建构主义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尝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