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论文

时间:2024-06-07 18:22:25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生物化学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化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化学论文

生物化学论文1

  摘要:医学生物化学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及临床专业课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本研究就启发式教学法、病例式教学法、错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比较,为该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法;实践

  生物化学主要是对生物分子在结构、功能以及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对生物自身的生命情况进行研究。然而在实际学习的时候,由于讲授内容抽象,且专业术语既繁又杂,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导致教学进度较慢。另外,还由于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先进,只是单纯的机械化教学,很少联系实际,造成了学生对生物体内各类物质代谢理解不够,不能深入地了解各类生物化学知识[1-2]。所以,本研究主要就不同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一定的贡献。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按照一定的规律以及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学生自觉、认真地学习一种教学措施,此种教学措施被称为启发式教学法。之前的教学方法对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和了解不够充分,只是单纯地教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学习,所以,启发式教学法是由之前的教学方法逐渐演变而来的,同时,在实际教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并获得了一定成果。以各医学院校开设的临床专业和护理专业为例,临床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各个科室工作,所以,在进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时,学生不仅要清楚人体代谢的性质。另外,对于新陈代谢所造成的疾病和生物化学上相应的核心理论以及治疗方法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运用灵活、生动的方法对于难以理解的诱发疾病的原因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掌握医学知识理论,还能够让学生对疾病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了解。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医院一般从事护理工作,所以在生物化学教学的时候,要着重讲解护理常用临床实践的内容,例如,糖尿病病人发病原因以及其平时的护理重点,又如通过酸性灌肠原理对诱发肝硬化的原因进行讲解等。启发式教学是在之前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又给予创新的教学法,分析、探讨理论知识,并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开发思维,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掌握的启发方法。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让学生对于事物间的关联以及差异掌握得更加牢固,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2多媒体教学法

  最近几年,我国计算机发展迅速,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具有可以把声音、动画、文字、图像等集合起来及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等优势。然而CAI教学法通常会使教师讲解的速度加快,有些学生只能匆忙摘抄笔记,而来不及考虑、消化所讲知识,造成掌握不好重要内容以及不能解决难点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授课时老师可以把某些重要的以及难度大的内容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同时做一些简明的解释以及讨论,使老师和学生能够共同解决其中的问题。例如利用计算机将蛋白质的各级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等演示出来,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将老师作为主体,恰当运用CAI教学方法,可以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3问题教学法

  学校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在教学开始前列大纲,并且制订教学计划,还要对不同的计划提出不同的问题,做好涉及方面的工作,全面细致地进行整理,然后给学生进行教学。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抱着为什么的`心态萌发自主学习动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总结。通过实际的例子引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及自身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同时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以便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以及水平[3]。

  4病例式教学法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传统教学时学生还没有进行临床试验,只是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理论知识有了了解和掌握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因此,导致了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降低了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化学的兴趣。而病例式教学法就是运用实际的病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病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穿插对将病例的探讨,对该病例出现的状况进行认真讲述,让学生站在医生的角度来分析病人患病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和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5小结

  综上所述,教学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适合的选择。作为教育工作者,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郭俣,杨清玲,马佳,等.PBL教学法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4):341-343.

  [2]李彬.PBL教学法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C].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9.

  [3]闫秀娟,呼海涛.“三问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2008:1.

生物化学论文2

  摘要:简要介绍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产生、发展及应用。详细介绍了:(1)生物超分子配体稀有人参皂素苷的制取及应用;(2)大三环冠醚配体与π-延展的双吡啶盐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应用;(3)超分子配体有机多孔材料对气体分子的选择性吸附及分离。并对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分子化学; 配体; 应用;

  超分子化学是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配位化学、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多门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热门边缘学科,又称主-客体化学。超分子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上述相关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彼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了表彰C.J.Pedersen(佩德森)、J.M.Lehn(莱恩)、D.J.Cram(克拉姆)三化学家对超分子化学概念的提出、形成、发展所完成的开创性工作,这三位科学家共享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超分子化学起源于1967年佩德森首次合成和发现冠醚,超分子化学的概念源于被称为“超分子化学之父”的莱恩1987年在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演讲中提出了的。莱恩说:“超分子化学是研究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化学物质通过非共价键的分子间作用力缔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特殊功能的超越分子体系的科学”。因而超分子化学是共价键分子化学发展过程的一次升华,即被称之为“超越分子概念的化学”。后来克拉姆又称之为“主-客体化学”。超分子化学的形成淡化了四大基础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之间的界线,着重强调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将四大基础化学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为21世纪的热点学科如分子器件、分子自组装、新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化学、医药学、纳米科学、大环化学等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通道,被誉为21世纪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是朝阳科学,并为21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而崭新的研究方向。不仅如此,超分子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药学等领域及四个现代化建设中也彰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生物超分子配体稀有人参皂苷的制取及应用。

  1.1 桔梗内生菌转化人参主皂苷为稀有皂苷F2和C-K及应用。

  植物内生菌是指一类存活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不引起宿主植物表现出明显感染症状的微生物,药用植物内生菌具有合成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活性成分的功能,在生物防治、医药卫生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1] 。稀有人参皂苷F2、C-K和Rh1有着极强的药理学功效,如有抗肿瘤、抗癌、抑制细胞凋亡等效能,但由于在自然界中含量极少或不存在,导致其使用和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将人参主皂苷转化为人参稀有皂苷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延边大学的崔磊等人利用桔梗内生菌,筛选出人参皂苷生物转化高效菌株,并对人参皂苷的转化路径进行探讨。即他们将新采集的桔梗进行表面消毒,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用划线法纯化,共获得33种内生菌,其中菌株J9、J10、J23对人参二醇型主皂苷Rb1、Rb2、Rc、Rd和人参二醇型主皂苷Rg1均具有较强转化能力,并使人参二醇型皂苷转化为稀有皂苷F2和C-K、人参三醇型皂苷转化为稀有皂苷Rh1。且对单体皂苷的转化路径进行了探讨[2] 。其中菌株J23对Rb1的转化过程中,F2的最大产率达到98.71%;菌株J9对Rb1的转化过程中,C-K的最大产率达到57.59%。该研究将在生物防治、生物学研究、生化研究、医药卫生研究及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组织培养人参的微生物转化研究及应用。

  被称为“百草之王”的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也是珍贵的药材和保健品,具有抗肿瘤、抗癌、抗衰老、改善记忆、抗炎及保肝脏、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3] 。人参栽培周期长,管理成本较高,病害严重且对环境破坏大[4] ,而组织培养人参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但组织培养人参中人参皂苷含量和种类较少,故如何提高人参皂苷的含量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此,延边大学的宋晓琳等人为了提高组织培养人参中的皂苷含量,对组织培养的人参进行了微生物转化。即他们从人参土壤中分离得到243种菌株,从中筛选出12种人参皂苷生物转化菌株。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组织培养的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较低,主要含有人参皂苷Rd。他们利用人参皂苷生物转化高效菌株K17对组织培养人参进行发酵转化,其结果使人参皂苷的含量明显增加,并在发酵13 d后组织培养人参中的Rd全部转化为有药理效能的稀有人参皂苷F2和C-K[5] 。该研究将在生命科学、医药学、生物科学、生物防治及生物化学的研究中得到应用。

  1.3 人参内生菌转化人参皂苷Rb1为稀有皂苷C-K的研究及应用。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存在于植物组织中而不引起侵染症状的重要微生物资源。研究表明,内生菌分泌物与内生菌的宿主植物一样,可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疲劳能力,有显着的益生功效,并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6] 。人参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植物。研究表明,人参皂苷Compound K(简称C-K)是人参二醇型皂苷在人肠道内的代谢产物,并在人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是一种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抗癌新药[7] 。为此,延边大学的崔勇虎等人利用人参内生菌将人参主皂苷Rb1转化为抗肿瘤稀有皂苷C-K,并探讨了其转化机理。他们的研究是从5年、6年、8年园参和17年移山参中分离得到192种菌株,筛选出25种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其中从17年移山参中分离得到的菌株GS17-18能够将人参皂苷Rb1转化为抗肿瘤稀有皂苷C-K。其转化过程为人参皂苷Rb1→Rd→F2→C-K。这是首次报道的人参内生真菌转化人参皂苷Rb1为稀有人参皂苷C-K的研究,这对抗肿瘤稀有皂苷的制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 。

  1.4 转化人参总皂苷为稀有皂苷Rg3的研究及应用。

  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目前已从人参中分离出40多种人参皂苷成分。人参皂苷具有较好的抗衰老、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功效[9] ,其中稀有人参皂苷Rg3具有抗癌、抗癌转移、神经保护、扩张血管等疗效[10] 。但Rg3在人参中的含量很低,而且提取制备工艺极其复杂,因此通过人参皂苷侧链糖基的选择性水解得到疗效更好的稀有人参皂苷Rg3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延边大学的崔磊等人从种植人参的土壤采集分离得到256种菌株,其中有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102种,再从中筛选出14种人参皂苷生物转化菌株,编号为YS1~YS14。分析结果表明,人参茎叶总皂苷中主要含有Rb1、Rb2、Rc、Rd等人参皂苷,人参提取物中主要含有Rb1、Rb2、Rd等人参皂苷,两者均不含有药理和生理活性的稀有人参皂苷Rg3和Rh2。他们利用14种人参皂苷转化菌株进行了人参皂苷转化实验,结果表明菌株YS2、YS12、YS13和YS14能将人参茎叶总皂苷转化为稀有皂苷Rg3,其中YS2转化率最高。菌株YS2和YS7能将人参提取物中的人参皂苷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Rg3。经发酵后的人参提取物对colon26-M3.1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1] 。该研究将在生命科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医药学研究中得到应用。

  2 大三环冠醚配体与π-延展的双吡啶盐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在主-客体化学中,发展新型的大环主体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为此,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韩莹等人合成了三蝶烯圆柱形大三环冠醚超分子配体化合物(A),并研究了A与联吡啶盐络合形成超分子配合物及络合作用,且构筑了多种结构与功能独特的组装体。A与联吡啶相比,π-延展的双吡啶盐有着更加丰富的.化学性质和功能,通过研究A对π-延展的双吡啶盐类客体分子的络合性质,为人们构筑新型的组装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这些π-延展的吡啶盐在溶液中与固态下可以与主体A形成1∶1、1∶2的络合物以及超分子聚合物,同时发现,在这些π-延展的双吡啶盐中,linker的种类与长短的微小变化,都会导致络合物的络合模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为人们今后设计并构筑新型的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组装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4] 。该研究将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应用。

  3 超分子配体有机多孔材料对气体分子的选择性吸附及分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机多孔材料在分析分离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医药科学及信息科学等领域越来越彰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韩宝航等人以具有特定构型而且含杂原子的有机化合物为单体,利用不同的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含有氧、氮、硫等杂原子的有机微孔超分子聚合物,这些聚合物的BET比表面积介于700m2·g-1~2500m2·g-1之间。某些含氮聚合物多孔材料的氢气吸附能力在1bar和77K的条件下达到了2.80%(质量分数),是目前所报道的多孔材料中在相同条件下最高的储氢值。同时其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名列其它吸附材料前茅。另外,此类微孔聚合物对甲烷和氮气的吸附量很小,因此可用于气体的选择性吸附或分离。通过对微孔的调节和材料的优化,达到对特定气体的吸附存储,从而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气体存储器和分离材料[15] 。

  4 结语。

  超分子化学作为一门植根深远的新兴热门边缘学科,其诞生和成长以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无处不用,无处不有。我们坚信,随着世界科学家对超分子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将不断促进各门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随着人们对其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枝繁叶茂的超分子化学必将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物质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Liu C,Jin Y,Yu H,et al.Biotransformation pathway and kinetics of the hydrolysis of the 3-O-and20-O-multi-glucosides of PPD-type ginsenosides by ginsenosidase type I[J].Process Biochemistry,20xx,49(5):813-820.

  [2]崔磊,尹成日.桔梗内生菌转化人参主皂苷为稀有皂苷F2和C-K[C]∥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吉林延边:延边大学,20xx:333-334.

  [3]Souza L R D,Jenkins A L,Sievenpiper J L,et al.Korean red ginseng(Panax ginseng C.A.Meyer)root fractions:Differential effects on postprandial glycemia in healthy individual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xx,137(1):245-250.

  [4]Wu J,Zhong J J.Production of ginseng and its bioactive components in plant cell culture:Current technological and applied aspects[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1999,68(2-3):89-99.

  [5]宋晓琳,吴昊.组织培养人参的微生物转化研究[C]∥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吉林延边:延边大学,20xx:277-278.

  [6]Xiong Z Q,Yang Y Y,Zhao N,et al.Diversity of endophytic fungi and screening of fungal paclitaxel producer from Anglojap yew,Taxus x media[J].BMC Microbiology,20xx,13:71-80.

生物化学论文3

  1、类比法概述

  1.1类比教学的概念。所谓类比法,它通过对已知事物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而对另一事物的特性做出推断,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以此达到认识新的事物,解决新问题的目的。类比主要包括雷同性类比、反意性类比和夸张性类比三种。类比法运用于教学即是类比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通过类比,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常用事物来说明新知识的性质、特点,是新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和熟悉化,帮助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1.2类比法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对于教学主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概念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过程,但是往往枯燥无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类比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生活化,让讲解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让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对学生来说,也能够用已有经验来解释新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联系,避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减轻学习负担,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特点而言,类比教学具有明显优势。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设计的知识点较为庞杂,需要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联系起来进行交叉阐述,且这些知识以概念理论为主,很大一部分是要求学生记忆的基础性知识,学生掌握不牢固对其以后的学习会造成很大的困难。使用类比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各种知识联系起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巩固旧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2、类比法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组织中的应用

  前文已经详细分析了类比法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那么,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操作?下面将进行具体阐述。

  2.1了解类比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的类比因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所能运用的类比例子并不多,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意识的发掘各种能够进行类比教学的因素,否则,仅仅凭借上课时的灵感,随便举例、打比方,这样的类比教学是不科学的,对课堂效果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当深入了解类比教学的特点,形成系统科学的类比教学的相关知识,在对两种事物进行类比分析时,不要拘泥于事物之间的颜色、形状等表面属性的相似性的比较,更应对二者的结构、功能进行仔细推敲和分析。对于挖掘出来的类比关系,也不能随意使用,需用讨论和反推等方式进行合理验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类比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2科学使用类比教学法,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类比法进行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化,更要求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使用,充分体现类比教学的优势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清楚的呈现两类知识之间的类比关系,对二者的性质、结构、功能等作出详尽的讲解,帮助学生梳理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异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够做出基本的判断和推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类比关系,对他们所提出的类比关系进行讨论,分析类比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对于错误的类比关系做出纠正和进行重点讲解,对正确的类比关系做出鼓励,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类比因素的了解,让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2.3重视类比在预测和推理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推理和自学能力。对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类比法不仅在讲解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培养出“像科学家一样学习”的学生。在进行类比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自己能够扩展知识面,而且能帮助学生以新的眼光看待知识,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预测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各种问题,独立进行思考,并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推理、预测和验证,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就是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推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3、结语

  总之,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在提出和建立科学假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得天独有的优势。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类比法能够帮助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新的知识、理解新概念、探索未知领域,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出“像科学家一样学习”的学生。

生物化学论文4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代谢和调节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而从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与医学生将来就业息息相关。由于其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名词概念性强,代谢反应复杂、知识更新快及教师们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得其成为医学课目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以讲授知识点为主,了解其他知识面为辅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许多同学对其内容理解片面,对各章节知识的理解逻辑性不强,理不清各物质和代谢之间的关系,易出现记住后面知识忘记前面内容的现象,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进而丧失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为了让医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是值得探索的课题。作为曾经的医学生,并结合从事教学几年来学生反馈的困惑,作者以此为发点,探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供同行商榷交流。

  1 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学以致用的客观规律,逐渐引起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启发式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的传授,而忽略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启发式教学法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在教学研究、理论学习和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最终取得丰硕成果。以医学院校开设的临床和护理本科专业为例,临床专业的学生是全国医院各科室医生的主要选拔对象,

  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体代谢的特点,同时对于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疾病和生物化学上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治疗手段联系起来。通过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直观的现象来讲解抽象费解的疾病发生过程,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对疾病诊断的思维。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涉及护理常用临床操作的理论知识应重点讲述,比如糖尿病发病原理以及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的料理,运用酸性灌肠原理阐述肝硬化疾病发生的过程等。其他本科临床医学生化教学中,需加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培养临床各科室医生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教学是立足于已有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改革灌输新的教学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启发方法。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旧知识牢固,使学生充分发挥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知效果和清晰度。

  2 病例式教学法

  临床各学科的专业基础源于医学生物化学,医学院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在脱离实际临床试验的情况下传授理论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才能进入临床,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脱轨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来对待,对疾病发生的原理没能将其与医学生物化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乏味,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病例式教学法通过病例和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引起学习兴趣。

  西德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案例(范例)教学法,强调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科学本质的范例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在医学、法学和军事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运用临床病例进行教学实践是病例式教学法的实质所在,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书本为主,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在西方,结合案例教学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医学,法学和管理学的教学方面得以充分应用和发展。因此,将传统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教学中引入适当的病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具体病例情景的描述,让学生充当医生的角色模拟医生对疾病进行治疗和诊断,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疾病进行分析讨论。例如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血液中葡萄糖不能及时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生成腺苷三磷酸(ATP)、CO2和H2O,导致血糖浓度过高,胰岛素细胞发生功能性障碍不能分泌胰岛素。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想到一些治疗措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患者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品,注意饮食习惯;有学生会想到既然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佳药物,机体或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可以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对胰岛细胞基因加以改造使之恢复分泌胰岛素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当讲到基因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来阐述基因作为遗传物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不能看到自己的基因,但基因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基因的微小变化将导致很多疾病如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神经退行性疾病(老年痴呆、亨廷顿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病例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中理解、掌握医学生物化学专业知识。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衔接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自学能力,并有效地掌握知识,探索新知识, 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

  3 错导式教学法

  错导式教学法是一种颇富情趣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多年教学中逐渐总结和形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对于初次接触医学生物化学的学生而言,书中的生物化学现象、疾病发生原理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错导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教师对某一现象故意抛出错误的观点,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争论,加深印象,制造活跃的学习气氛,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比如讲解DNA 和RNA 组成的核苷酸种类时,教学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掌握DNA 和RNA 碱基组成的不同,在讲到RNA 时先使用腺苷二磷酸(AMP)、胞嘧啶二磷酸(CMP)、鸟苷二磷酸(GMP)引导学生进行命名,然后再写出“TMP”,有的学生理所当然认为“TMP”也存在于RNA 中,从而错误地把“TMP”命名。这时有的学生会发现,RNA 中不存在“TMP”这一碱基故而发问教师,教师再从正面解释为什么DNA 和RNA 碱基组成为何不同,分析二者作为遗传物质在进化上的重要性,从而对知识面做进一步补充和扩展。同样,DNA 也如法炮制,可以用“dUMP”进行错导。再比如,讲解蛋白质双缩脲反应时,可以用反问方式进行错导,问题一:“是否所有蛋白质和多肽都能发生双缩脲反应”学生回答肯定“是”。

  这时马上引入问题二:“那么,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是不是所有的氨基酸也能发生双缩脲反应”学生肯定回答“不是”。利用学生对2 个问题的回答自相矛盾加以解释为什么蛋白质和多肽能发生双缩脲反应而氨基酸却不能。首先双缩脲试剂是鉴定含有肽键的化合物,如蛋白质、多肽等,而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在形成蛋白质或多肽的时候肽键被破坏,因此,氨基酸本身不含有肽键因而不能发生双缩脲反应。

  4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在不设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发挥对某一问题、现象或病例诊断措施的讨论,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接受知识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学生根据在医学生物化学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某些疾病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学生给出合理的治疗措施时,教师应给予表扬,当学生在制订治疗措施的时候遇到困惑,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和鼓励,通过讨论式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可以转换角色,让学生来充当课堂上的主角,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而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参加到病例讨论中来,加强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其实质在于让思维者根据已有的信息从自身知识结构、水平和理解力来思考问题,寻求不同答案的一种讨论式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思维。医学生化教学中引入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在面临同样的病例,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展开激烈讨论并求同存异制订可行性的治疗措施。例如:讲解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时,联系人体衰老、皮肤老化、掉头发等现象;讲解血糖调节时,联系糖尿病发病机制;讲解维生素分类时,联系脚臭、灰指甲等疾病。学生之间通过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给出的答案并非完全正确,这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加以解释正确与否,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评价学生诊断的结果,引导和加深学生对该病例的理解,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科学化。

  5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已成为现在高校基础课目必备的教学方式,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之一。进入21 世纪以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快,并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很多疾病的发生原理可以用生化理论知识来解释。目前为止,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中将医学生物化学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各学科中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病例诊断和治疗从原来的组织水平逐渐深入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在传统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医学生化课本、粉笔加黑板是教师教学时的常规“武器”,在内容广博的生物化学面前,教师将重点,难点内容通过板书形式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而且使得教学氛围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最终丧失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们在充分论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之上,制作了与本科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相适应的全套多媒体教学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打破了课本、粉笔加黑板、教师说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新知的欲望。医学生在忙碌的临床操作过后进入教室接受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从心理上就很排斥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多媒体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方式将教学中难以用文字表述、抽象的内容形象地表示出来。有效地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 让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使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多媒体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在课堂上灵活地应用教学方法,多实践、多总结,才能真正提高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论文5

  1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1.1传统教学模式观念桎梏

  我国目前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方面都依然秉承传统模式。而相对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来说尤其不利,特别是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学习中对实践操作的要求极高,而且生物化学这门学科在内容上涉及范围广、定义复杂且知识体系过于庞大。所以本文认为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点:

  1.1.1基础性课堂教学时间不足

  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中,基础性课程与试验教学之间课时时间的平衡把握最为讲究。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普遍存在基础性课堂教学时间缩短的现象,因为这些院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医院实习,而极度缺乏对学生关于生物化学理论方面的教学,其教学质量更难以得到保证。所以,许多需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主体性教学内容无法顺利展开,而这也激发了师生之间的主体性矛盾,让生物化学教学在教学方面失衡,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客观地运用到真正的生物化学实验中,从而导致实验课程质量的下降。

  1.1.2课堂时间分配不均

  如上文所说,目前教育领域一些学者在对传统教学与新兴PBL教学两种模式进行研究对比后发现,如今在高职院校内教师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他们利用这些时间讲解理论,但在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方面却非常局限,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反馈。所以整体来看在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课堂上缺乏生气,而且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学体系也出现了断层现象,它间接影响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

  1.2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在生物化学教学的实践课程方面十分重视,但实际的实验教学内容却依然是千篇一律的,也就是说,课堂理论教学的那一套传统模式沿袭到了实验教学课堂上。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实验缺乏设计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而实验结果也在学生的预料之中。这是因为教师对实验教学课疏于安排,没有精心设计所造成的结果,所以我们看到的实验原理、实验器具、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结果都是早就被安排好的,而且实验方法也很单一,学生只要照本宣科就能完成操作。以上对学生主动思考、锻炼他们临时应变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是不利的,因此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使是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实验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个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3教师缺乏经验

  高职院校中生物化学授课教师在教学水平方面普遍不如一些师资力量强大的普通高校,这也是一种社会上教育资源分配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等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把握能力尚且不足,对学科的科学认识方面也不够。所以他们的教学方法可能较为生涩,而在技巧方面也不够灵活,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正是基于这些原因,高职院校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才会显得乏味单一,缺乏互动性,这就是教师对课堂的组织把握、设计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如果能让这些高职教师多多进行专业领域方面的学习,甚至走出校门,在专业方面得以深造,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素养,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是很有帮助的,但这对于办学经费本就紧张的高职院校来说是不太可能实现的[1]。

  2基于新课改的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实践对策分析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及质量改善,打破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诸如PBL这样的新教学理念融入到现今的新时代教育中,所以本文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实践对策。

  2.1改革教学大纲,重新定义教学内容

  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中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传统大纲在教学特色上严重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且有些内容过于理论化,留给学生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这与素质教育培养当代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格格不入。所以未来的教学体系要打破这一旧观念,重新审视和编写教学大纲,本文认为对于护理专业来说,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应该兼顾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操作方法的教学。这一板块是护理专业学生提升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像上文所述,如果目前的高职院校在基础课教学方面所分配的时间过少,不能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那实验教学操作就无从谈起,学生不能脱离理论知识而直接参与实验学习,这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成也没有好处;第二,与临床课程相结合的实验板块。这一板块是护理专业学生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提前积累实践经验的关键环节,这同时也是目前许多医护专业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这一板块需要与理论基础课程板块平衡课时时间分配,做到合理。一般来说,正常的课时分配应该是40%理论基础课程+60%实验操作课程的常规模式;第三板块为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实验板块,这一板块考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能力,有些学校会与社会中的企业合作,输送学生去企业里进行学徒制学习,提升他们快速融入岗位的能力,缩短从学到工的过渡时间。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会为学生提供进入医院实习的机会,这一环节在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操作都相当完善;最后一个板块即动手设计实验板块。它要求高职院校都要有自己的训练工厂基地,让学生在校内就完成“认知学徒制”这一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该为护理专业学生创造良好的'生物化学实验操作平台,在软硬件方面做到完备,让学生能够在校内就完成许多只有在医院才能实践的内容,从而快速提高自身的动手设计能力。另外,这一教学改革也鼓励高职院校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与医科大学联合形成研究机构,进行医疗课题的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这对高职院校本身也是一种品质上的提升[2]。

  2.2基于PBL理论的网络环境优化生物化学实验合作学习

  强化目前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基于三点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理论实施改革实践。比如合理运用网络环境,灵活利用PBL理论展开合作学习。举例来说,在“细胞色素C的制备实验”当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学生从理论方面讲解“细胞色素制备C”的相关基本理论课程。在声情并茂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基于PBL理论的情景模拟教学,在预先模拟设计的临床环境下,按照之前教师所教授的理论,首先为学生分组,然后进行分组的细胞色素C制备操作,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团队的合作意识,相互配合,完成制备工作。操作完毕后由教师和同学共同进行评价,找出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基于这三种教学理论的融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诸如细胞色素C制备、电泳、LHD及同工酶检测等等目前广泛应用的临床实验技术[3]。

  2.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需要教育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这样才能平衡高职院校中理论与实验两方面教学之间的比重。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自身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为校内教师创造专业培训机会,若有条件还要为教师提供校外深造的教育机会。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了解目前社会上最新的科学技术,从而探索最佳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达到发挥实验室教学优势,提升实验室教学质量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技能、创造力强且具有职业意识的专业优质人才。

  2.4创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考评机制

  要改善传统课后甚至学期后考评的落后机制,做到课后随堂考评,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进来,评价别人的同时也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考评机制包括了生物化学实验的随堂到课状况、学生实验态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操作过程评价、操作结果的处理及分析以及学生撰写的试验报告等等。要根据课程中各个项目评价的具体比例来合理评价学生的实验学习状况,并将其计入到学期的学分评价当中,与学生的升学挂钩,这样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教学策略也能从学生的主观意识上提升他们的实验学习自觉性,从而提升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4]。我国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应该在未来积极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一方面符合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教学质量及结构体系的完善。高职院校是直接培养和输送社会人才的地方,需要加大教学的改革力度,尤其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这种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来说,一定要敢于改革,积极将诸如PBL、合作学习及网络信息化理论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培养真正的实用型医务人才,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生物化学论文6

  1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概念

  1.1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研究在生命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和生命体化学组成的学科,是生物与化学的交叉专业,属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组成生物体的一些成分,如蛋白质、核酸、糖和无机物,从离子反应到酶促反映,从物质代谢到遗传变异,都属于生物化学的研究范畴。生物化学能够对生命体的化学本质进行阐述,因此对疾病的检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2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生物化学能够对生命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进行较为明确的研究,因此迅速被应用到医疗行业,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就是利用生物化学的知识构建起的对有关生理和疾病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通常,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采集人体的体液,对体液中的特定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以判断人体生理状况和疾病状况。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大多数疾病的诊断和观察,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从传统的化学实验室方法,到现在的生化自动化体外检测,再到未来的生物芯片技术,发展历程是从定性到定量,从人工到自动,从缓慢到高通量,从人工数据分析到计算机信号分析,其在临床中与影像学检验扮演了医学诊断最核心的两个手段[1].目前为止,生物化学检验的领域大多在疾病的检测和相关生理数据的监控上,在蛋白质等大分子和无机离子层面得到广泛应用。

  2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常用技术

  2.1 光谱分析技术

  光谱技术是现代物理中有效测定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在物理学,考古学等领域都有极大的运用,而将其利用到临床,也能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物质检测技术。

  光谱分析技术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最常用的.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物质对特定的光谱具有吸收或者发射或者散射的能力,来通过检测光谱对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

  按照物质发射光谱的能力进行临床检验的方法有火焰光度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分别检验特定物质发射的光谱来确定该物质的种类和量,其中火焰分析法,利用物质被电弧或者火花的作用,产生高温气态时变成等离子体,检测其激发的光谱,来确定物质组分和含量。按照物质吸收光谱的能力构建的检验方法是最为常见的光谱分析法,主要分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该类方法需发射特定的光线对相关物质进行照射,获取其吸收光谱数据,再确定物质种类和数量。按照散射光谱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浊法。

  2.2 电化学分析技术

  化学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在检验物质组分时,电能的量可以逆向地确定化学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利用该思想的检验方法即为电化学分析技术。

  电化学技术利用了物质的电性质来获取其组成成分和含量大小,物质的电化学性质有电流、电导、电阻等,通过检测这些性质,可以较为精确地获取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在精确度上,可以非常的高,同时使用仪器和检测方法简单。电化学检验通常会用待检测的溶液构成一个化学电池,检测该电池的电性质,即可确定物质量。以待检测液浓度在实验条件下的电性质进行分析的方法是最普通的电化学检验法,该类方法有电位分析法,电阻分析法,库伦分析法和伏安特性分析法。第二类方法是对待检测液进行滴定分析,以在突变时对物理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常见的有电位滴定、电导滴定、电流滴定。第三类方法是将待测液中的某成分通过电极转换为固相,由电极上析出固体的质量来分析组成成分的量,该法为电解分析法。目前较为常用的是离子选择电位分析法,该方法利用了电极的电位和待检测液中物质活性的区别进行检测,该方法灵敏度较高,操作简单,但是运行成本较高。电化学方法对离子层次的物质定量分析有较强的效果。

  2.3 生物芯片技术

  前述的方法都是传统的临床检验,基于个体待检测数据,获取疾病的信息,而在未来,生理信息的检测数据量越来越大,尤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出现之后,大规模高通量的基因检测的需求摆在科学工作者和临床医生面前,传统仪器昂贵而单一,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检测和收集,同时,需要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也极大影响了大规模高通量的生物化学检测[3].生物芯片技术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结合了生物科学的大分子反应和集成电路、微流控方面的技术,将分子化学的反应集成到芯片上,进行分析,可以实现高速大容量的检测分析,生物芯片可以分为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和组织芯片,该方法的大规模检测能力十分突出。生物芯片将大量的大分子集成固化到芯片表面,形成一定排列,然后让待检测物通过芯片,对排列产生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迅速获取物质种类和量,生物芯片目前得到最多利用的地方在基因检测上,生物芯片高通量大规模的特点对基因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物芯片为生物化学检测走出单一的分子组分检测,提供了一条新路,在基因遗传领域,即时检测也成为可能。

  3 总 结

  临床生物化学检测基于生物化学原理,对人体生理产物和提取物进行定性定量的生物化学分析,确定某类物质组成和含量,对疾病检测盒生理监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的方法与物理学中的物质检验具有相似原理,传统方法可以分为光谱和电化学两大类,近年来,融合了新的芯片技术的生物芯片的出现,利用了分子反应和集成制造技术,为临床生物化学检测的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为人体生命健康数据的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可以预见的技术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涂学亮,王 坤,李 玲,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xx,(6):552-553.

  [2] 佚 名。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xx,(8):727-728.

  [3] 丁海泉,卢启鹏,彭忠琦,等。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无创生化检验研究的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xx,(8):2107-2110.

生物化学论文7

  摘要:开放性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课的延伸和补充。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的飞速发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设置开放性实验已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物化学;开放性实验;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医学院教学中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放性实验是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个人或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1]。开放性实验以学生为主,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只提示和引导,启发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较为简单,缺乏创新性和综合性,而且验证性实验较多,通常以测定物质含量和酶活性等的实验为主,加之标本来源有限,所以实验的效果很不理想[2]。开放性实验能够弥补传统生物化学实验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和实验设计,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加善于思考和学习。为此,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开展正常的实验教学外,结合我校特点,在小学期(第一学期)开放实验室,在正常实验教学中设置了多个开放性实验项目。近年来,我们针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设置开放性实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设置开放性实验,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新近发展的实验技术引入教学,形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例如将基因提取、PCR、酶切、电泳等原本独立的实验结合在一起。我们设计了乙醛脱氢酶突变基因型的检测、肥胖因子的检测、PCR法对基因突变位点的确认等多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实验标本均采自学生自身口腔上皮细胞,标本来源简单,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对测定自身标本的实验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引入与生物化学密切相关的临床案例,化抽象为生动,将模糊变具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方[3]。例如针对“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含量的影响”,我们设计了动物实验,通过对两组家兔分别注射肾上腺素和胰岛素,测定家兔注射相应药物前后血糖含量的变化。经测定,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加深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认识。结合大理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大理不同产地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葛根黄酮含量测定、刺梨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等一系列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的实验。这些实验贴近生活,实验材料简单易取,实验过程学生易掌握,同时实验又具有探索性和比较性,且重复性较好。通过测定含量,比较不同产地的含量变化,得出相应的调查数据,为以后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打下了基础。

  2开放实验运行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开放性实验运行模式是由实验室管理处制订开放实验室相关制度及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各个二级学院教师根据所在学科及具备的仪器设备申报开放性实验项目,学生则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相关的实验项目来进行实验,最后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学校应加大对开放性实验宣传的力度,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申报,同时加大资助力度,学生管理办公室、班主任、团委等都积极广泛地参与开放性实验的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开放性实验的教学实践。

  3实验项目实施过程的变化

  以往的生物化学实验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专业的不同安排相应学时的实验项目,学生按教学进度表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教材所写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操作。而开放性实验打破了传统实验对时间的限制,学生进行实验时不再按部就班,而是根据项目名称查找相应的实验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直至得出实验结果。具体到实验室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首先对所要开设的实验项目进行申报;其次是上级主管部门评审,评审通过则批准立项;最后则是实验的实施。在实验项目申报方面我们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教师申报(即传统的开放性实验)。教师通过提交开放性实验项目申请表,申请开设相应的项目,做出经费预算和提供开放性实验的学生名册,给出参加实验能获得的相应学分数,学生通过教务处教学管理系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另一种方式(新模式开放性实验)是学生自己组成实验团队,每个团队10人左右。在选定了实验项目后,联系实验室和指导教师,填写开放性实验项目申请书,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做出经费预算,上报实验管理部门审批。开放性实验项目获批后,实验室教师安排好实验室和值班教师,学生根据安排的时间进入实验室,填写开放性实验登记本,按设计好的实验方案配制实验所需试剂及准备相应的实验用品和仪器设备,准备好后即开始实验。教师在实验中只起指导作用,对于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鼓励学生下去查资料和文献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结束要求所有实验者上交实验报告,作为学生获得学分的依据。

  4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不足及应对措施

  新模式的开放性实验虽然弥补了传统生物化学实验的不足和缺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实验室的开放,仪器的损耗较大,故障发生率较高;其次,实验室开放率的提高使得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实验室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再次,实验室的支出经费增加。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为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必须向教师报告。在实验室开放前对学生实施包括仪器使用在内的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4],对于精密和贵重的仪器,则要求指导教师示教,学生旁观学习。对于严重危及仪器设备安全的操作,应该在仪器的醒目位置做出相应的标识,以示警告。学生进入实验室需填写“大理大学开放性实验项目登记本”,使用相关仪器后应填写使用登记本,完善实验室建设相关资料,并作为档案进行保留。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违规操作造成损坏,则按实验室规定进行赔偿。开放性实验增加了实验室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应该在立项项目中或相应的基金中提供经费作为实验室教师的加班补助。

  5展望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设置开放性实验,能够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学会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获取知识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加了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培养了不怕困难和失败的精神。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举办开放性实验设计竞赛,并对优秀的设计进行奖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应该加大投入,建立相应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也参与开放性实验项目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丁爱侠.高校开放实验项目实施及现状调查与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29(2):156-161.

  [2]陈艳炯.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1999,17(2):118-119.

  [3]苏上贵,凌敏.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点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xx(20):147-148.

  [4]刘颖,郭竹梅,江慧慧,等.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xx,50(5):464-465.

  作者:徐春萍 刘云春 罗永会 单位:大理大学

生物化学论文8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课,其理论性强,内容复杂、抽象、难懂,学生较难掌握。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要合理进行分组,对学习效果要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及时进行反馈和交流。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自学能力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其理论性强,内容复杂、抽象、难懂,知识更新快,这也使之成为众多医学科目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被越来越多教师运用于课堂的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采用组内及组间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和轻松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机会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教师布置的任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及创新意识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求大同而存小异,所有成员都有所收获,让他们懂得在互助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合作学习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真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让学生自觉地探索知识,主动思考,从而敢于对问题进行探讨、质疑和批评,形成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几乎不用过多地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组学生都有明确的目的,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而能主动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完成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消化。综上所述,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生物化学课程自学的难度比较高,在该课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许多地方还需要特别注意。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地进行分组

  要想有效实施合作学习,就要科学合理地分组。首先要确定小组规模。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学生的交往技能、小组学习的时间、学习任务的难易度、合作学习的类型、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地确定小组规模。通常遵循异质分组原则。异质分组现已成为合作学习概念的一部分。组内异质,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思维、更大的信息量,便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能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这种分组还会产生组间同质,使全班各组基础相同,更利于所有学生发挥出潜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异质分组,则需综合考虑学习成绩、性别、综合能力等因素。

  2.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模式,包括教师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等。教师评价可分阶段进行,教师考评可从小组学习方案设计情况、学习资料收集情况、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内互评可从协作精神、积极性、主动性、个人贡献等方面考评。小组间互评则是对一个小组的总体评价。

  3.及时反馈和交流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时,经常会遇到问题,教师要及时与之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交换信息、资料等,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必须结合传统教学进行,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

  参考文献:

  [1]粟敏,龙昱,刘立鹏等.促进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xx.10

  [2]王丽燕.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xx[3]蒋波,谭顶良.合作学习:种种误识与基本要素[J].全球教育展望,20xx

  [4]程晓兰.论合作学习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xx

  [5]邹雯娟.合作学习方式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

生物化学论文9

  摘要: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它对于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知识具有庞大的系统化的网络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以将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更好的传授给学生,比如将深奥难懂的新陈代谢机理和复杂的代谢反应等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且形象具体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效果。生物化学的教与学是每一位专业教师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事情,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必须将两者平衡。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措施

  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中所使用的生物化学教材的特点就是理论抽象、关系复杂、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生物化学知识的抽象化。所以为了让学生跨越这个心理障碍,要对抽象化的概念进行感性材料方面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所以在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验、模型、图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帮助形成或理解概念,进而对整体的理论系统进行认识和掌握。生物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中有许多的概念可以直接凭直接观察和形象思维就可形成的具体概念,比如结晶和分解反应等比较简单的概念。其次,在生物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不仅保证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同时结合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不会对感念产生混淆。

  1存在的问题

  1.1概念模糊,反应复杂

  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生化教材,以由卫生部规划的本科第六版教材为例,教材中知识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及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联创生化。对于医学生来说,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所需要接触的新的理论、新的化学反应丰富多样,有的物质在生成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之间相互联系,且在同一种物质内进行分解代谢。比如脂肪酸的分解代谢的实现就需要经过很多步骤,代谢反应完成后又继续进行多步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副反应,使得反应变得更加复杂,对反应的可调节性造成阻碍。在这一系列的反应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物质及新的生化概念,基数庞大,内容丰富,对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带来许多困难。通常,医学生物化学教材对概念的描述没有太多的文字,造成概念的抽象和模糊,相关知识点穿插在不同的章节之中,比较分散,只能在教师讲解之后进行归纳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是很难让学生可以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到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结构的。

  1.2酶种类多,名称相似,易混淆

  在人体内存在和很多酶,他们之间构成了不同酶体系。在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由于酶的数量及种类众多,有的名称也比较接近,学生很难以进行准确的记忆,在应用过程中容易搞混。这种情况是医学的大忌,不同酶的功能不同,存在的部位也不一样,催化的底物也不一样,所参与的反应过程也不一样,如果在实践中进行错误的操作,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机体的生化过程包含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和复杂的代谢过程,其中代谢机制复杂,在反应过程中,经常出现代谢机制的循环使用,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长期下来,受反应机制和反应循环的影响,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打击,逐渐会产生出厌学的情绪,影响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生物化学的学习是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概念理论及解决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关知识点。

  2优化课堂教学措施

  2.1善于质疑问难

  无论是何种课堂,只要是课堂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所以构建高效课堂也是需要这两大主体共同努力,教师上课无外乎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学到知识。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最直接互动就是进行提问,提高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教师在问的时候要找准切入点,提问质量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提问的时机,在比较合适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质疑问难对教师的要求水平较高,从提问的质量可以反应出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和对学生的了解,当教师真正做到这些时,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欲望。对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和易混淆的点,在设计提问时应该对问题的关键点进行研究,提问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顺序性和逻辑性,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问题更加新颖,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2培养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比的课程,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把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趣也是一门学问。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生物化学这种理论和实践向结合的课程,可以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讲述实践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对求知的欲望。

  2.3注重问题的梳理和归纳

  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中,所学习的物质结构、代谢机理等知识都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对知识点进行简化,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点。其实,生物化学相关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经过梳理、归纳之后,整个结构就会显得完整、立体,根据这个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加强理解。当然,光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无论是教室还是学生都在摸索学习的道路上,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双方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杨艳萍,周鑫,刘福,牛利,郭建红,刘清华,王锋,张杨,李夏青.病理生理学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xx(08).

  [2]尚明霞.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xx(12).

  [3]章有章,查锡良,李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xx.

生物化学论文10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多且学时少,学生普遍感到生物化学难学,但也有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本课程所用教材是杨丽萍主编的《生物化学》第四版,绪论是第一课,是对本课程的高度概括,是学习生物化学的前导。讲好绪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化学基础相对较好,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理解分析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绪论讲的新鲜有趣,就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有了这种求知欲,将为后续深入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2)熟悉生物化学发展的历史;

  (3)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熟悉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

  2教法和学法指导

  2.1教法

  (1)层层递进提问法:提问贯穿于本次课程教学过程,其目的是学生可以带着疑问去思考。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课程内容逐步深入、前后贯通。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合理的板书设计,加深学生了对绪论知识目标的理解掌握,从而为后续深入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启发对比法:这种方法变学生被动性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4)列举实例法: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了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知识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的四种传统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结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2学法

  (1)学生应课前做好预习;

  (2)课上注意听讲、记好笔记;

  (3)课后做好复习。

  老师应介绍怎样预习、如何记笔记、及时复习和回顾已学的知识点等。把学生引导到生物化学知识的范围中来,同时教导学生学会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化学问题的能力。

  3教学程序设计

  3.1引入课题(10min)

  由生物界的各种现象引出生物化学的概念—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在学生理解后设置问题: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化学现象多种多样且复杂多变应如何分析?此处设此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果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能回答,则继续问:怎样揭示生物化学现象的内在规律?启发学生回答:要研究生物界这个复杂结构体系的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基本原理,基于生物组成及变化规律的一致性建立生命现象基本原理整体框架。进一步设置问题:如何研究?再启发学生举例回答,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3.2讲授生物化学发展简史(15min)

  3.2.1生物化学研究的启蒙阶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很早就出现了酿酒、制酱、做醋等应用;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有“治脚气常做谷白皮粥防之”,即使用含大量维生素B1的食物对脚气病进行治疗。同时还用猪肝治疗雀目(夜盲症)。讲到此处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使老师的文字叙述变得更感性。

  3.2.2生物化学研究的初始阶段生物化学自18世纪中后期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后,涌现出很多卓越的科学家。讲到此处,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解读相关研究。原因有三: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为后续内容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脂质代谢等的生理现象的讲解做铺垫;

  (3)为之后知识拓展埋下伏笔。

  3.2.3生物化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生物化学研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乏其人,对生物化学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讲到此处可与3.2.2的内容做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然后设置过渡问题:从这些研究中可以总结出生物化学研究的什么规律?

  3.3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20min)

  首先设置问题如“生物体的化学组成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此处讲授人体每天都和环境进行物质的交换,即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中酶催化了绝大部分生化反应,与此同时生物体具有精密的自我调控方法。这点从几个层面为学生理清思路,进行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重点,可适当举例说明。从“种瓜得瓜”推导出遗传的概念,结合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活跃气氛,应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点,同时穿插知识点覆盖的实例。

  4课堂小结

  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拘泥于教科书,不能生搬硬套、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讲解是扼杀积极性的。绪论课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愿。因此可介绍一些目前在基因诊断及其基因治疗方面的成功事例,让学生明白生物化学是和我们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绪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生物化学是一门记忆与理解并重的学科,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并融会贯通才能牢固记忆。

  5课堂效果分析

  通过四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学生也在分析、理解及融会贯通中建立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生物化学论文11

  生物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其主要研究生物体组成和结构,并对其体内的各种化学变化进行分析对比,学习难度较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或恐惧心理[1]。并且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入学成绩差、学习积极性低且综合素质较差等问题,生物化学教学存在诸多难点,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进行自主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现象、原理和规律进行认识与探究,只有具备较强的探究能力才能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2]。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设计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例如在“生物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生物氧化”的概念,并对“生物氧化”的特点和要素进行分析。接下来教师依据“生物氧化”概念提出一系列问题,具体包括:(1)生物氧化发生载体是什么,所有生物体内都可以发生生物氧化吗?(2)生物氧化的产物是什么呢?(3)所有物质代谢过程中都会产生能量吗?学生根据概念理解,结合自身经验解回答上述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总结,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创设相应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在具体学习锻炼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2.运用比喻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生物化学内容复杂,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酶的竞争抑制作用”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霉同一活性中心结合会降低底物与霉结合几率”时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可将上述物质比喻为抢板凳游戏中的人和凳子,物质的结合即为人去抢凳子,游戏中原本人和凳子数量相同,反应过程中的酶便是游戏中的凳子,而抑制剂就是后加入的人,人数的慢慢增加会降低原有人员抢到凳子的几率。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很形象地了解到反应的实质情况,化抽象的概念为生动的表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通过比喻可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夯实基础,提高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生物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知识,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物工程训练中,教师可选取小麦啤酒的酿造作为实验项目,啤酒是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但很多学生都不了解啤酒的酿造工艺,将啤酒酿造设置为实验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之中。该实验实施学生操作,教师指导模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啤酒的发酵工艺,并对工艺系数、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及发酵过程中双乙醇含量进行观察比较,最后对酿造出的啤酒进行品尝,这样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机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习惯,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对每门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详细介绍,并对课堂笔记的记录和课后学习情况进行规定,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在课后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检查,主要核查其课堂笔记、日常作业及课后学习等情况,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并予以引导和指正。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必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化学在中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课程的复杂性和晦涩性,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柳晓燕,江新华.浅谈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xx,31(9):71-72.

  [2]刘国强.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下旬刊),20xx,(1):260-260.

  [3]陈青.探究式教学法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xx,(19):120-120,122.

生物化学论文12

  [摘要]生物化学主要探讨生命的本质,它是食品科学、医药学、环境科学等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学好生物化学,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是高校生物化学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生物化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xx-0603(20xx)18-0073-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但专业知识水平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创新。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升。启发式教学即是这样一种教学方式。

  一、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原因

  通俗地讲,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那么在生物化学课堂上为什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占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无法得出更深刻的东西,而且容易对较难的知识产生厌烦情绪。启发式教学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引导作用。教师运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思考的能力,最终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掌握知识。如,教师在讲解脂代谢的时候,可以联系其他两大代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总结其中的异同以及联系。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二)能够化难为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让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这三大代谢部分的内容,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天书。因此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拿氨基酸代谢来说,教师可从人体健康的角度来分析,由浅入深,化难为易。例如,教师可询问学生在植物性食物中,如果只吃玉米和大米,会造成什么结果。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造成营养不良。但具体是如何引起营养不良,可能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教师可就此进行解说。因为有些植物性食物中的氨基酸种类不全,如玉米中蛋白质缺少色氨酸、赖氨酸等。而氨基酸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如果蛋白质合成不能进行,就会导致身体缺乏营养。教师可用此种方式,从生活中的实际出发,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知识。

  (三)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意愿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会结合一些最新的学术动态、研究成果等,提出一些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及要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促进学习行为的最大动力。尤其是对于比较难的生物化学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遇到学习瓶颈时毫不退缩。如,教师在刚开始讲解生物化学时,可让学生先认识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世界最长寿的教授和世界最高龄作家、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奠基人———郑集教授,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到郑集教授110岁人生的传奇以及他对国家所作的贡献。当然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其他的元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学会提问

  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解知识外,还要善于提问,启发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答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理论知识,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师可对学生提这样的问题“生物化学中的静态生化和动态生化各是什么?”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讲解生物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静态生物化学时期、动态生物化学时期和机能生物化学时期,使学生从这些时期的发展特点中得出,静态生化主要讲的是基本物质,如糖、蛋白质、核酸、酶等;而动态生化则是这些基本物质的代谢途径。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明白要掌握后面异常复杂的动态生化,就必须先对静态生化有深刻全面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无论是对学生掌握知识,还是发散思维,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不仅要在生物化学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而且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方式,使教学相长,达到真正的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曹泽虹,董玉玮,邵颖,等.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xx(1).

  [2]何幼鸾.浅谈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xx(2).

生物化学论文13

  摘要:针对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当前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将生命科学最新进展与现有理论体系有机融合、围绕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设计实验、由单一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以期促进该学科教学工作的发展和学生创新思维、实验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方法

  21世纪是生物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生命科学新突破、新进展引发人们对生命现象的持续关注,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给社会生产带来了重大革新,这所有的变化都与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其他课程的接受情况,生物化学被列为很多专业如生物类、农业类、医学类等的考研或其他专业考试的科目,所以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考研和就业。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该课程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网站建设、实验教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xx年,生物化学被立项为临沂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xx年被立项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对20xx级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学习情况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讲授内容不能完全掌握、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发现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拟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分析如下。

  一、目前本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1.生物化学教材存在更新速度慢和部分重复的问题。目前生物化学课程所用教材门类繁多,但多数只重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局限于以传统的静态生化、动态生化、机能生化为主的内容,而对生物化学的重大进展的重视不够。生物化学课程的实用性很强,新概念、新成就、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些都没有体现在教材中,大大落后于学科的发展。生物化学还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如糖、脂和维生素化学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等课程中已经涉及其中大部分内容,而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基因表达调控等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有部分重复。

  2.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所占比例偏低,且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大。据统计,国外知名院校多单独开设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且实验学时数与理论时数的比例在1.0以上,本校生物化学实验学时较少,学时比为0.5左右。由于实验学时少,且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大,如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酵母RNA分离及组分鉴定等,而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所占比例小,学生普遍欠缺创新、设计能力,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不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

  3.实验教学方法单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长期依附于理论教学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形式为主,很少进行问题引导,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教师从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甚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进行详细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照搬照做、步步模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多以单一板书的形式进行,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没有或很少应用,且没有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色。

  二、生物化学理论教学的优化———将生命科学最新进展与现有理论体系有机融合

  为了解决生物化学教学内容陈旧、与其他学科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刘堰和肖训焰提出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具体指出在绪论中增加生物化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与未来、在核酸化学中增加核酸的序列测定等内容。删除蛋白质化学中蛋白质的分类,维生素和辅酶中维生素的概念。胡晓倩等提出,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要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与高新技术。谢珍玉和郭伟良具体提出讲授内容的重点部分,部分章节分配到其他学科中进行重点讲解。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修改不是简单的增删或将部分章节分配到其他学科中讲述,在增删内容的同时需要解决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自然衔接问题,待添加的生命科学最新进展内容要与生物化学现有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如在讲述基因调控的章节中向学生介绍该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微RNA(microRNAs)。让学生了解microRNAs是由非蛋白编码基因转录物形成的茎环结构前体,由核酶剪切,成熟后形成长度为20~25nt的小RNA分子;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都可以编码mi-croRNAs;与教学内容中出现的小分子干扰RNA进行对应比较;通过讲述microRNAs的调控机制、功能、研究技术与方法、应用和前景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中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

  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围绕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设计实验

  加大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的比例,由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为“指挥棒”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模式中来。赵云涛等提出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综合性、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韩寒冰和刘杰凤提出加强自主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观点。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下,开展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开设这类实验的目的是拉近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距离,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综合起来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在考虑到理论与实验课程一致性和对应性的基础上,围绕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设计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可用以解决教学中课堂与实验室、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并能实现各基础实验项目的有机结合。如20xx年3月份报道临沂部分地区冬小麦出现严重病害,表现为受害小麦叶片发黄、枯萎、矮化,严重地块小麦完全枯死,导致这种病害的原因是小麦黄花叶病毒的侵染。据此设计小麦总RNA的提取及小麦黄花叶病毒检测的实验。提取小麦总RNA方法为实验室常规TRIzol法,通过植物总RNA提取实验使学生掌握核酸的基本组成、熟悉移液枪、离心机、研磨器的使用,让学生理解RNA提取对实验条件要求很高,原因是RNA酶无处不在,RNA易被RNA酶降解。随后进行反转录及RT-PCR,以小麦黄花叶病毒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获得目的大小的特异性条带。在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反转录、RT-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等一系列生物化学基本操作。通过这类实践性强的实验将原有各自独立的实验统一到同一实验材料和同一题目下,实现各基础实验项目的有机结合,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和实验的研究性,同时同一题目下的各个小实验一步紧连一步,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由单一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近五年来,我校实验中心引进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作为实验员,这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实验员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可缓解紧张的教师资源,并且他们知识丰富、思路开阔、创造能力强、创新欲望高,能大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员与本科生的年龄差别不大,兴趣爱好相近,他们之间交流较容易和顺畅,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学生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交流实验心得,讨论问题。对有独特想法的学生,在实验员及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获得更多的锻炼。在进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孔繁华等提出实验课“3+1”的教学方法;舒乐新等以启发式、归纳式、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进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以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实验内容,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采用启发式等的常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实验准备、实施与总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五、结语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改革优化,调整理论课程内容,使学习内容具有基础性、现实性和现代性。在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对应的前提下,以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设计实验,将理论学习中的各种基础问题连贯起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兴趣。在精心调整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以新颖的实验教学方法实现实验教学效果的优化。生物化学内容复杂繁多,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在学习中得心应手,会促进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对未来都会充满信心,这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人生发展,而这样的前景激励着我们在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沈光涛,常灏,黄耀江.我国的生物产业状况与前景[J].生物学通报,20xx,41(10):15-17.

  [2]刘堰,肖训焰.高师生物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J].教学研究,20xx,26(4):354-356.

  [3]胡晓倩,胡斌,毕淑峰《.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xx,9(3):154-156.

生物化学论文14

  1动物生物化学基于行动导向法的课程设计

  1.1课程设计思想

  笔者经走访一些企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涉及饲养技术员、农户支持技术员、化验室检测员、业务员等岗位,学生均表示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工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如化验室检测员需要掌握相关的生化指标检测技术,以进行疾病的诊断;饲养技术员、客服专员和业务员等岗位则更需要坚实的动物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以解答农户的技术咨询和新疫情的分析与判断。

  1.2重组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构成方式与实际运用的方式相似程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成正比。为了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结合学院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开课40学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将理论知识体系按照由易到难来编成(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代谢、机能生物化学)3个项目,其中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项目设3个子项目(核酸、蛋白质、酶等);物质与能量代谢项目设5个子项目(生物氧化、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机能生物化学项目设2个子项目(水与无机盐代谢、酸碱平衡)。对各项目中理论性太强且实践应用不多的内容进行删减,以便于教师教、学生学。

  1.3配套案例

  为顺利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共设计了34个与动物疾病防治、时事案件、人类健康相关的生物化学教学的案例。如根据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项目的特点设计了农药中毒与急救、人体8种必需的氨基酸及功能介绍、镰刀型贫血病、疯牛病、克雅病、蚕豆病———G6PD酶缺乏等12个教学案例;针对高考设计了物质与能量代谢项目吊瓶班、减肥药的危害、低血糖与休克、牛羊营养代谢病、糖尿病-糖代谢紊乱等19个教学案例;机能生物化学项目设计了产后瘫痪急性缺钙、血红蛋白尿症缺磷等3个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将物质在动物体内微观的代谢过程变得宏观可见,且与身边的案例相联系,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实训内容

  根据学院现有的实训条件及各班开展动物养殖的情况,将本课程的.实训内容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分析性实验项目和探究创新性实验项目(3个模块)。1)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以掌握基础技能为目的,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2个任务)。2)综合分析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包括肝脏中酮体的生成与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无蛋白血滤液的制备、动物血糖测定等(4个任务),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和综合分析性实验项目均为课堂教学任务,在课堂完成。3)探究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学生能力拓展项目,开设牛乳中蛋白质的提取与鉴定、不同饲养条件对动物血糖的影响(2个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或自选题目进行科学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试验方案,最后撰写科研论文,为今后的毕业论文研究和撰写打下基础,提高学生探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1.5考核方法改革

  为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课程的考核分为纪律成绩、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四个方面。纪律成绩考核上课出勤率、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和作业成绩)、实训成绩(实训操作、实验报告成绩)、期末考试为笔试。课程综合成绩评定的比重分配为:学习纪律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15%,实训成绩占30%,期考成绩占45%。

  2动物生物化学基于行动导向法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发

  行动导向法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支持才能顺利地开展,为此学院开发了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动物生物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库,既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又利于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

  2.1“教”资源开发

  资源库将教学内容重组为3个教学项目和10个子项目并结合各自子项目开发多媒体教学素材,内容包括教学详案、教学课件、图片助学、上课录像、案例分析、项目测试等内容,教学课件和案例分析均图、文、动画并茂,将教学的重点难点采用生动的Flash动画模拟,再配以真实场景的教学录像和相关的图片素材,表达生动、丰富的知识,创设形象、仿真的教学情景,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为教师在课堂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提供了直观、有效地帮助。

  2.2“学”资源开发

  为方便学习者按学习需求灵活地查询知识,资源库将图片资源、名词解释、虚拟空间、录像资源、测试中心等重点教学资源单独设置模块。配套的教学录像为学生提供了跨越时空的现场教学资源,其他分专题的录像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可直接观摩学习的教学资源。此外,资源库设置自主学习、实训基地、拓展资源等模块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补充资源,如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复习考试资料等,为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和今后的专业提升与发展提供切实地帮助。

  2.3自我评价资源开发

  为了能让学习者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资源库为每个教学项目设计了题型多样的项目测试,方便于学生按项目测试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单独设计的测试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了模拟试题和综合在线测试题目,以检验对整门课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课件还为自主学习者设计了巩固习题和答案,方便学生检查自学效果。

  2.4辅助管理平台开发

  为方便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资源库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包括作业管理、站内邮件、学习、读书笔记等功能模块,学生撰写的作业、课程论文等材料均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递交给教师审阅。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站内邮件等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设计中利用学生对实际病例兴趣高的特点,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病例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激发学生的新奇感与需要感,既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在动物生物化学课程中应用行动导向法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论文15

  “生而不化”的生物化学因其抽象难于理解,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天书课程,但是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在应用化学方法与原理的基础上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的科学,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就繁琐复杂,从生物分子的合成到讲解、从遗传信息的传递到表达、加上复杂的代谢循环反应过程以及其中的能量储存与利用等等,这些本就繁杂抽象的知识对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低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辅助生物化学教学,提炼口诀促进记忆使得抽象内容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生物化学的基础内容。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言引入的方式及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教师能否将这门学科带入学生兴趣的乐园,而且对于引言做出一个明确的知识框架与清晰的脉络对学生今后学习理论知识有着很关键的促进作用,而且生物化学内容里框架的建立及其脉络的简介能够便于学生从整体概貌上全面系统地认识生物化学、、在了解生物化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研究生物化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际的应用。同时在引言的讲解过程中为学生说明生物化学的大内容:静态部分(糖、脂、核酸、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等)、动态部分(三大循环及其它复杂代谢与合成过程)、生命现象(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

  2 生物化学与基础化学衔接

  面对有着复杂化学反映与代谢过程的生物化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并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考虑到高中阶段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对于的学习中已经涉及到了生物化学中的一些知识,将高中阶段学习与生物化学的教学要做一个科学的衔接,像高中阶段学的就是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而生物化学里便是对这些物质的一种应用,因此,教学中可以安排课前预习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以问题的形式作为作业任务督促学生巩固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

  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营造活跃自由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表达自己对于教学内容或问题的想法与认识,对学生的理解记忆有很关键的作用。经常鼓励学生以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同时也为学生们创造积极大胆地质疑并提出自己自己的认知与创新见解的机会。

  4 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生物化學就一些复杂化合物立体结构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平面教学方式难以展现分子的构象,对于一些复杂的循环代谢过程仅仅依靠教材里的文字描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而,应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动画与文字呈现不仅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而且在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同时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

  5 抽象内容形象化

  生物化学的很多概念与内容总是特别抽象,因而以一些具体生动的描述来代表抽象摸不着的知识,简单形象的喻意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便于学生对于生物化学里概念知识的理解。例如:用“能量货币”的比喻称号喻指ATP,以“婚姻介绍所”来具体形象指代酶活性中心的功能等等,这样恰当的比喻描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

  6 提炼口诀促进记忆

  对于三大循环及其他复杂的循环代谢过程往往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拗口且难以记忆的物质名称加之无规律可循的反映过程,编制口诀便于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促进理解。如对于糖酵解过程,编制口诀“扑(葡萄糖)溜扑(6-磷酸葡萄糖)溜(6-磷酸果糖)一溜果(1,6-二磷酸果糖),3杆(3-磷酸甘油酸)2枪(2-磷酸甘油酸)又3杆(1,3二磷酸甘油酸)”,这样的口诀有趣生动描述了物质代谢过程,同时又能够以深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长期记忆。

  7 小结

  对于生物化学的教学,做到以上几点能够很好地将生物化学与基础化学做到知识的完美过渡与衔接。将多媒体对于教学的优势应用于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以一些具体生动的描述来代表抽象摸不着的知识,充分运用比喻意来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对于生物化学里概念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们创造一些积极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自己认知与创新见解的机会,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化学论文】相关文章: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05-20

(精华)生物化学研究论文05-21

生物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11-28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通用10篇)03-16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15篇(精)05-21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15篇(热)05-21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优选15篇)05-21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15篇【精华】05-21

微课在临床生物化学教学的应用论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