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论文

时间:2024-06-09 10:16:31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生物化学论文15篇[精华]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化学论文15篇[精华]

生物化学论文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传统的考试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应对这种考试是靠临考前的死记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绩,也仅仅是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却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计划。传统的考试体系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考试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为满足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核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讨论

  形成性考核体系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考试模式,它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这种以“阶段性考试+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的考核体系取代传统的“一张试卷的终结性考试”定成绩的考核制度,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技能的动手操作水平和团队协作沟通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深层次变革,是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达到真正的教学考的统一,适应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生物化学论文2

  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1]。实验是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技术,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源动力。长期以来,运动生物化学理论课的教学都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由于存在实验室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致使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实验课学时、实验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一致。实验教学是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老师们一直在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方面做着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基于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考虑,作者就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希望对改善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有所帮助。

  1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性质

  实验是生物化学的基础,也是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技术。时代正在快速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转为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教育应顺应这一需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多下功夫。运动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和全面健身的领域。正确而合理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于培养高等t体育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目的及必要性分析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常用指标的测试方法与应用方法,由于需要使用生化仪器和试剂等,所以传统的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多为验证性实验。自20xx年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传统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是有利的,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则极为不利,而且也使该门课程的应用价值打了折扣。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应进行大胆的突破与创新,既要增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要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运动实践;既能够彰显学科特色,体现学科价值,又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钻研精神。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3.1基本思路

  以5~8个人为一个小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报告,阐述实验的思路和可行性,经教师和全体学生讨论后确定实验方案;可以创设真实的运动情境,在运动场上进行测试,以获取运动数据。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形式新颖、做到了与运动实际紧密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验课,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与解释的能力、对于突发问题的解决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且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还锻炼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及与他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学科的认识和了解,即知道了运动生物化学是做什么学问的,运动生物化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展示了学科的特色与价值,学生会自觉投入时间、精力和热情去进行运动生物化学的学习和探索。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举例:实验为“血乳酸的测试与应用”,首先分组,之后是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所用仪器、讲解并示范微量血的采集技术,阐述实验的基本要求;留出一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验设计好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报告,然后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实验的可行性,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提醒。如果学生设计的是篮球、田径等室外项目,应提示学生是否考虑到天气因素,如果设计的是羽毛球、乒乓球等室内项目,应提示学生考虑到场地、器材等因素。对于出现的较难解释的数据,教师应着重进行引导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3.2实验考试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考试是必要的,通过实验考试可以提醒学生平时就用心做实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也能够起到督促学生及时复习的作用。但考试不能流于形式,应使实验考试成绩占有期末总成绩一定的比例,试题可以设置成操作技术和实验知识问答两组,学生抽签决定考核项目,可依实验步骤、细节、熟练程度等具体情况给分。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考试不仅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课程理论学习和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3]。

  4小结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实验教学模式应注意紧密联系运动实际,突出课程特色,展示学科价值。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于全面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有效的。

生物化学论文3

  [摘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培养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课程。文章从实验项目、教学资源的利用、课程的考核方式、创新性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使此课程的教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已成为医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及生物化工、生物制药等学科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而且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和食品等很多领域。因此,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类的学生除了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外,还必须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教学质量进行一些探讨。

  一、调整实验项目,不断优化实验内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从事各个学科研究、实践的基础,因此对这门实验课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更重要的是加强生化实验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那么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要调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项目,不断优化实验内容,除保留一些典型的、能训练生化实验基本技术的基础性实验外,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增加创新性实验的项目。例如:选择一些与生产、科研有着密切联系的实验项目,替代一些过时的`实验;将一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研方面的新方法、新成果(如现代电泳技术、液相和气相色谱技术、免疫化学技术、生物大分子提取技术等)转化为生化实验教学。

  其次,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到综合性实验中,用新颖、前沿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化技术的内涵和现实意义。[1]

  二、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两门课程的实验合起来的专门实验技术课程,只有20个学时,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课分别为56学时和40学时。实验课学时偏少,不利于创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将实验技术课学时增加到40个学时。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之间衔接性比较强,因此,在理论课后,应选择相对集中的时间连续开设实验课。为了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合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应对具体的实验采取不同的安排,一般情况下以两人为一个实验小组比较好,这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验的空间,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同时应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在配制试剂、材料时多准备几组,以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学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实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而且还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的增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当中,有很多时间是在等待结果,在这个时间段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安排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的讲解,将相关的实验内容制作成课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术、规范和技能,还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形象地掌握一些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另外,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进行实验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结合教师的具体的科研课题来介绍科研课题设计的基本思路,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考能力,还可将相关的科研实验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快速地积累相关的实验经验和教训,可以使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课题时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少走弯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并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实用型人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它的内容和实验项目很多,要在20个学时的实验课堂上完全做完这些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开放实验室,使实验室不受上课时间的限制,这需要更好地管理好实验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实验的操作训练,让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实验有一个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基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社会急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四、增强实验考核,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的主旨就是要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科研工作能力。考核实验成绩是对学生所掌握的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评定,通过考核能够促进学生重视实验、认真操作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因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课程组教师应当将社会需求、学校的现实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能准确、客观地评价体系来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这个考核体系应包括学生的上课、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分析及实验拓展等几个方面。通过学生上课的出勤率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督促学生重视实验课;通过实验操作的考核,规范实验操作技能,这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通过实验报告的考核,使学生明白每个实验项目的设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必须是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后,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通过实验报告的考核,能过考察学生在实验课中的操作与实验结果以及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实验分析和讨论,考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性,了解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拓展的考查,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五、加强师资培训,重视创新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师资队伍才有可能做到。因此,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这门课程的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必须学校领导重视,安排具有创新能力,敢于创新的教授当任课程负责人,配备有能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老、中、轻相结合的教师当任任课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深造,还可以派遣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各种实验室建设管理培训班,提高本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重视他们的职称评定,提高本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实验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时俱进,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促进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论文4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沿学科,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揭示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化学的发展不仅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而且随着学科交义的不断深入,在化工等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适应新的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生物化学逐渐成为化工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课程。早在1993年,全国化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就决定化学工程专业必须开设生物化学课程,教育部“而向21世纪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研究课题组也将生物化学内容列入化工类专业必修课内容之一。

  经过近20年的教学和实践,生物化学为培养具有坚实生物化工理论基础和广博学术视野的交义型化工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教学过程中,广大生物化学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本文结合我校10多年的化工学科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目的不明确

  我校生物化学而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精细化工、轻化工程等多个工科专业,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表现在前几次课出勤率都很高,但随着课程的进行,出勤率开始下滑;即使是坚持下来的同学,许多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究其原因,很多同学反映对课程缺乏兴趣。而缺乏兴趣的根本原因是许多同学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首先,化工学科的学生在入学接受专业教育时,大多数教育专题以化工科核心课程为例进行相关前沿介绍,而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生物技术或方法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其次,由于生物化学课程一般在二年级开设,化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还是以传统化工知识为主,学生从潜意识上就将该课程列为“异类”。因此不清楚为什么要开设这门“不相关”的课程,不清楚学习的口的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1.2课程内容的专业特色不突出

  生物化学讲授的内容微观、抽象、繁杂,具有一杂、二多、三性的特点口。从物质化学组成的角度,主要包括糖、脂、蛋白质、核酸等四大类,每类根据分子大小不同有不同的类别。从生物分子功能的角度,有作为结构成分的,有作为能源的,有参与催化反应的,有作为遗传物质的,有发挥调节作用的,并且不同类别之间又有重叠。从代谢角度看,有物质代谢,有能量代谢,有三大物质代谢,有合成代谢,有分解代谢。遗传物质核酸的信息传递规律更是复杂,不胜其繁。教学信息量大,知识点分散,内在联系少,涉及的理论与技术多,即便是生物学科的学生在有充分的学时保障的情况下,要想完全掌握也绝非易事,而化工科生物化学仅有32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讲完这些内容几乎不可能,再说也没有必要,毕竞化工学科培养口标不同于生物专业,因此对教学内容必须进行优化配置,凸显化工特色。

  1.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

  我校化工学科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之前,已经先修了大量专业课程,有好的化工基础,初步建立了专业观念和意识,但生物学科基础往往处于高中阶段水平。而生物化学的内容和知识结构与化工课程不同,学生往往习惯性地采用化工学科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学习生物化学,结果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颇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如何做好化工学科生物化学教学工作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普遍感到枯燥、抽象、杂乱、难点多,针对性不强,从考试情况看,大部分同学对应知应会的内容掌握不够好。如何针对化工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及课程要求,将生物化学的知识有重点地、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使之能自觉在生物化学与化工学科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是生物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以上三个问题不是孤立的,学习口的的明确是学好生物化学的关键。明确了学习口的,才能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建立学习的主动性。而课程专业特色的凸显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有利的。因此做好化工学科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应从三方而入手。

  2. 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首先要认真备好、上好课程的第一课一绪论,这对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甚为关键。很多学生认为,绪论部分往往不在考试的范围,因此对绪论部分的学习不够重视,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一门课程的绪论一般是对课程的总体介绍,包括了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实际应用等,对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指引、启迪的作用。二是要找到生物化学与所学专业的交汇点、切入点,如糖一章中糖与生物乙醇的关系;脂类中油脂与生物柴油的关系,并可结合地沟油的利用现状分析变废为宝;化工领域的一个关键物质是催化剂,结合酶一章的学习阐述酶在化工生产中的优势,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生物化学教师应适当了解相关化工专业的课程、专业方向和应用领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和原理来解释相关产品生产过程。化工学科学生将来大多要从事化工类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工作,他们往往对相关产品生产的'生化原理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引入成功的生物化工案例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三是要使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2. 1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

  生物化学内容如此庞大,而课程时数又十分有限,因此教学内容必须遵守少而精的原则。工科院校中生物化学课程的建设应该以夯实基础、而向应用为特色,在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上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整个生物化学从内容上可分为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大部分。前者主要包括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后者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代谢调节。这些内容相对繁琐,而课堂教学只有32个学时,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将生物化学所有的内容都传授给学生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针对化工学科课程的设置特点以及学生的培养口标,确定重点课堂教学内容。蛋白质、酶、核酸和代谢等既是生物化学的特色内容,也和化工领域关系密切,应作为教学重点。其中蛋白质部分应突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酶部分应强调其作用机制,代谢部分应以糖代谢的讲述为主,这是联系其他代谢的核心部分。至于核酸部分,可根据各具体情况,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DNA重组技术作为选讲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又以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这种设置在浙江大学得到约60%的同学的认可。

  2. 2教学策略的运用

  合理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全而、系统地了解生物化学这座大厦,高效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框架式与脉络式的教、学方式可用于生物化学教学实践,即首先要建立起课程的整体知识框架,把内容分为三大模块:物质组成模块,包括蛋白质、核酸和酶等生物大分子;代谢模块;遗传信息表达模块圈。这如同大厦的主体结构,每一模块又可分成若干小模块。

  如何将这些相对独立的章节、繁杂的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实现融会贯通,就需要一条主线起到贯穿沟通的作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就是生物化学这座大厦里的“钢筋”。生物化学毕竞研究的是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而化工学科学生化学基础又好,因此化学反应式是共通的语言,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将生物分子与代谢途径甚至网络等不同模块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生物分子是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底物或产物,作为生物大分子又有其特殊之处,只有了解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才有助于解释其在细胞中的作用。酶则是方程式中的催化剂,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为什么具有催化功能,与常规催化剂比优势在哪里。在动态生物化学部分,我们对代谢的学习其实就是对组成一条条代谢途径的一个个化学反应的解析。细胞与一般的化学反应不同,反应间不是孤立的,往往前一个反应的产物,作为后一个反应的底物,以此类推,形成了某种物质的代谢途径。而不同的代谢途径间又可通过一个或几个中间物质联系在一起,从而交织形成代谢网络。

  当然,上好一门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合适的教材,合理的课程设计,还应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技巧。但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都是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关贞,杨振平化工类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xx (28) :201一203

  [2]张根林,易丽娟,孙萍化工科特色生物化学教学体系的改革途径探讨.化工高等教育,20xx (4) :74 -77

  [3]李科友,朱海创新理念,培养能力一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微生物学通报,20xx,38(2):250一255

  [4]欧阳立明,欧伶生物化学教学的战略和战术.微生物学通报,20xx,33(2):180一182

生物化学论文5

  摘要:在生物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结构评分的实施、教学文件的公开、习题的解答和良好课堂秩序的维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 体会

  生物化学课是我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对授课教师来说,要求高、任务重。因为生物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的学科众多,要求教师知识面很广并且随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而且该课程教学内容庞杂,但课堂教学时间极其有限。对学生来说,难度大、压力重。因为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而且该课程又是后续课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的基础,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将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①。鉴于上述情形,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评分的实施、教学文件的公开、习题的解答和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持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在此拟谈谈在这些方面的一些体会,以就教于同仁。

  1.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化学课作为专业基础课,主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即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最为关键。实际教学中,我依据培养方案确定的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教材的基本内容出发,首先注意整体把握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授,哪些内容只需一般介绍,同时使各章节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

  生物化学与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联系紧密,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我特别注意将这些化学基础知识融合到生物化学课中,使学生由熟知生,由已知到未知,能够更快地接受生物化学的有关知识。生物化学又是学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但同时又与这些学科内容之间相互交融,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特别注意将生物化学课与后续课程的知识相互衔接,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后续课程的开设时间与学时,对生物化学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与组织,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每个教学年度的教学内容的修订过程中,我都特别注意学习、参考最新出版的国内外教科书和最新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样不仅可以从中吸收许多新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学习到对内容的组织和对重要问题的分析。

  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我不仅自己了然于胸,而且还在第一节课时,就将生物化学课的授课目录发给全班学生,让学生通过授课目录也了解课程的全部讲授内容,从而可以根据授课目录自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讲授的内容,也可以提前预习课堂讲授的内容,这样自然强化了学生的听课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结构评分的实施是课堂教学的先导

  成绩是学生学习收获的体现,学生对成绩的评定总是异常关注的,不同的成绩评定方法指挥着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我在生物化学课的教学中采取了结构评分方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即总成绩由期末考试(60%)、课程论文(20%)、平时作业(20%)和提问纠错加分四个部分组成。具体的做法是:课程论文两篇,分别在教学进程过半时和课程结束时上交,全部批改并发给学生;平时作业5~7次,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全部批改并发给学生。提问纠错加分的规则是:学生每提出一个教师不能当场回答的问题加2~5分,每纠正教师或教材的一个观点错误加10分,每找出教材中的一个印刷错误加1分。

  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采取结构评分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行结构评分措施后,学生无论想取得好成绩还是只想过关,仅仅在考试时临时抱佛脚都是不行的,必须重视平时的学习。

  采取结构评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结构评分的实施使学生的平时学习变得比较紧张,学生既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又要在课余仔细阅读教材和大量的参考资料,总结所阅读的内容并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就使大学生活成为真正的“读”大学,而不是考时“背”大学,平时“玩”大学,考后将知识“还”给老师。

  3.教学文件的公开是建立师生信任的基础

  结构评分措施的实施使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重增大,学生因此非常关心自己和同学的每次作业、每篇课程论文的得分以及提问纠错加分的情况,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的做法是:向学生公开教学文件,允许学生随时查阅教师手中的成绩册,查看自己和别人的成绩。授课结束时,我会把成绩册上的.所有内容向全班公布。这样就使平时成绩评定的任何环节都在学生的视线范围内,避免了人情分,使学生对教师充分信任,同时也让学生在监督过程中真切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巨大责任和公平公开的重要性,建立了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良好关系。

  4.习题的解答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解答习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习题的练习,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运用,也可以加强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与整合;通过习题的讲评,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解答方式与教师的解答方式进行对照,了解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了国内外各种生物化学的习题和研究生的试题,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将典型的习题和试题融合在平时的作业中,让学生进行练习,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及解答问题的能力;将各类习题和试题融合在课堂讲授的内容中,让学生多接触各类习题和试题,加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考研试题的解答主要放在平时的答疑中,满足学生对考研题目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考研能力。事实证明,通过习题的练习、讲解和答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课堂秩序的维持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学目的的实现,主要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②。因此,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对教师来说,良好的课堂秩序能够保证教师在授课时充满激情、挥洒自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守课堂纪律,也希望课堂秩序良好,保证自己的学习不受影响。

  为了保证教学秩序良好,课堂上如果有学生长时间讲话,我会让他自报姓名,并在点名册上进行记录,然后再公开点名,以防冒名。实际上,一个学期也仅有2~3名学生因为这样的方式被教师记录在点名册上。有时候学生会很抱歉地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再次发生这样的情况,并问及有没有处罚的措施,这时我会打消他的顾虑,告诉他没有任何惩罚的措施,仅仅是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他而已。个别学生也会这样“威胁”教师:难道不怕在评教的时候给你打分很低吗?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会明确告诉被签名的学生:我不在乎评教分数的高低,我只注意评教后面的建议或感想。这样也就让学生觉得我批评他时没有“后顾之忧”而不敢忘乎所以了。实际上,学生的评教并不会因此而很差,因为大多数的学生是希望教师严格要求的,良好的课堂秩序也是他们学习的先决条件和有效保证。

  综上所述,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师多年知识和经验积累的集中表现;实施结构评分是教学工作的良好开端,也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公开教学文件保证了结构评分的公平和公正,也建立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解答习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参考文献:

  ①张廷华,生物化学课提问纠错教学法的探讨。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xx(2):36~39.

  ②王勤,讲授《生物化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xx,(5):48~50.

生物化学论文6

  说课是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其教学、教研以及教学评价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1]。它对提高教师课程教学大纲的理解能力、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的运用处理能力、教学方法手段的掌握能力,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下面笔者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课程大纲和定位、课程目标、学情分析、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课程大纲和定位。

  1、课程大纲。

  本门课程以临床医学为例子,大纲要求临床医学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化基础知识,基本能应用基础生化知识解释某些疾病发病的机理、制定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等作为教学的要求,培养的是高职高专临床型专门人才。

  2、课程定位。

  《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及其代谢以及化学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所有医药类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地位比较突出,该课程的作用表现在:阐明人体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及其功能,为临床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指导依据,提高医药卫生人才理论和实践水平,为学生持续发展打牢基础。

  本门课程现在教材存在种类繁多,版本较多,良莠不齐,教师难以选择好教材,有的教材质量差,水平低等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因此选择周爱儒主编的教材为教学用书,以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吕文华主编的临床教材《生物化学》等用书为教师参考的材料,作为总的用书。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牢固的专业素养,在学习和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课程内容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主要的代谢过程,相关的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够解释常见的遗传病机制。

  (2)能力目标 :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具有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

  (3)素质目标:具备严谨、认真、求实、科学的工作作风,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3年制大专招收高中起点的学生,其中文科生缺乏化学知识,加之有些学生学习方法欠佳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学习。总体情况欠佳,学生绝大多数勤奋好学,但临床医学专业在课程设计时缺乏部分医学基础学科学习,导致本学科的学习难度增大。此外学科与专业的联系紧密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2、心理状态分析。

  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应激刺激不知所措,新到一所大学从各方面都不太适应,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而医学本身涉及生理卫生知识,故对学生应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与引导,培养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特点。

  学生以女生为主,课堂纪律好,学习积极性高,态度端正,因此整体学习氛围较好。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为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材,主要介绍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某些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进展。全书分为四篇,一共23章。第一篇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第二篇是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包括糖代谢、脂类代谢、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谢、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第三篇是基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的生物合成(复制)、RNA的生物合成(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基因表达调控、重组DNA与基因工程。第四篇是专题篇,包括细胞信号转导;血液的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糖蛋白、蛋白聚糖与细胞外基质;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基因组学与医学等。前三篇为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第四篇根据需要选择部分专题讲授。

  《生物化学》实验课结合理论教学,运用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现象,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了的实验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酶的专一性、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血糖测定、尿中异常成分的定性、酵母RNA分离及组分鉴定。

  五、课程设计与实施。

  1、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选用教材,需与临床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基本理论简明扼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因此,我们选用了周爱儒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6版《生物化学》作为理论部分教材;以我校自编的《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作为实验部分教材。紧扣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习与实践结合为切入点,设计情景学习,以职业岗位应用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强化职业能力。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2、课程实施。

  重点难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分类归纳。教学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发展性,对与专业关系疏离的内容进行精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问题为中心,采用直观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达到教、学、做一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及各项技能。多媒体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案例模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同步进行,灵活运用。如在讲述各种大分子的代谢时,由于其代谢机制比较复杂,必须有较为扎实的化学基础,才易于理解,可采用Flash诠释DNA的复制、转录、翻译作用机制,讲授酶的抑制作用时,加入相关的致毒作用机制,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实验设备、考核系统需不断改进和提高。理论课内容多媒体课件还需要逐步完善,增加动画演示,增加病例分析比例,进一步体现出本课程的专业特色。 逐步完善关于核酸内容的实验课的整合。 临床案例与生物化学有机结合起来。

  本课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论文7

  摘要:基于问题学习法(PBL)强调把学习置于问题中,让学生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小组讨论,包括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如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通过PBL这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以小组作为考核单位,并根据公平民主的原则让小组对每位成员进行测评,这样可以有效推动小组的学习。

  关键词:PBL;现代生物化学;小组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1]。PBL强调把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和小组讨论,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PBL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2]。这种学习方式依照现代教育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性地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学习及资料准备情况对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最后进行评估和概括总结[3-4]。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外,更注重团队合作能力。以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愿望,使学生学会合作的技巧[5]。小组是一种目的和任务比较单一的共同学习的合作组织形式,成立小组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教学,要使小组成员在学习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既然有小组学习方式,就有小组考试形式,且以每个小组的成绩或评定等级作为每个小组成员的最终成绩,或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小组成员要互相评定成绩[6]。生物化学是介于生物与化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用化学语言来揭示生命科学的内在规律,其内容抽象、复杂,且信息量大、更新快,学生普遍认为内容多、难度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方式仅靠死记硬背[7]。因此,生物化学被很多医学院学生认为是学习进程的“拦路虎”之一。究其原因,一是与教学模式相关,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二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生物化学课程通常于学生入学第一或第二学年开设,学生刚刚通过应试教育来到大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在教学中需要始终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基于小组学习的PBL来推动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

  1PBL的实施

  (1)小组内成员自由组合,5~6人一组,任何人不能指派和要求某位学生必须是哪一组的成员。小组人员少、规模小,无小组长和副组长,是一个简单平等的或圆桌型的小组[8]。加入或开除小组成员应取得该小组其余成员的一致同意。

  (2)每组使用PPT汇报对问题的分析情况,并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然后进行讨论。PBL进程中,小组的任务通常指在确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和标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由教师提出问题,分配给各小组来完成。小组工作的过程是:统一任务和目标,制订计划和程序,集体讨论和研究,发挥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分工合作,互利互补,最后将形成的结论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汇报后小组间互相测评,同时教师测评,确定优秀1个组,良好1~2个组,中等1~2个组,及格或不及格1个组,并作为小组表现分之一

  (3)教师提问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回答评分,这是小组表现分之二。

  (4)各个小组获得表现分之后,组内讨论并对每位成员测评。每个小组中确定优秀1名,良好1~2名,中等1~2名,及格或不及格1名。小组表现分乘以等级系数即为个人得分。

  2优点及不足

  基于小组学习的PBL能够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公平民主。小组学习是平等的学习方式,可以发挥每位组员的特长和作用。组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大家一起商量讨论。许多重要决定还可以通过举手表决来裁定,比如小组内各位成员的测评,可根据每个人的贡献,由小组成员投票决定。二是强化个性和独立性。小组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创造性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5]。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非常熟悉,可以让其制作小组演讲的PPT;有的学生网络搜索能力较强,可以让其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有的学生组织能力较强,可以让其承担领导小组的责任;有的学生演讲能力强,可以让其上台汇报。除了每位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重点负责某一方面外,还可以通过配合和当助手,在自己的弱项方面向同组的`学生学习,使自己的弱项逐渐改善,在多方面有所长进和提高,使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和综合能力得以增强。三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由于每个人的成绩都与小组的工作水平和共同努力有关,并且全班分成了不同的小组,无形中就有了竞争和比赛,各个小组都希望自己的小组是最好的。小组成员都了解自己的责任,清楚自己的任务,不拖后腿,抓紧时间努力工作,为小组的荣誉而战。这种集体荣誉感和合作式竞争成为了开发学生潜力和创造性的强大推动力[8]。另外,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渠道[9]。学生往往会利用网络检索来快速获得知识。比如给定一个黄疸案例,学生可以依据“黄疸”这个关键词迅速获得黄疸的相关信息,比如黄疸是如何出现的、应该如何治疗。在PBL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小组学习注重小组内学生的互动,而小组间学生的互动较少。生物化学PBL教学中所提的问题往往有固定的答案,如何使问题设计更加灵活,增强可讨论性,在小组内及小组间引发辩论,并能使学生将问题辨识清楚,这将是PBL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往往注重表层的信息,在获得大量的表层信息后,无法深入探讨问题。以黄疸为例,当学生搜完黄疸的分类及特征后即认为问题解决。网络搜索存在信息量大、信息质量差、信息价值低等问题[10]。同时,学生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文献检索培训,无法在专业水平上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图书馆书籍资料查找能力等。PBL教学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但是学生往往会偏离讨论主题,因此,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必要时介绍正确的分析方法或给出答案。教师的小结要避免变成又一堂以教师为主的理论授课,小结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主,为学生答疑解惑。

  作者:杜冠魁 肖曼 蔡望伟 单位:海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xx(11):18-22.

  [2]杨建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xx(5):48-51.

  [3]徐文娟,杨承印.论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有效实施[J].教育学报,20xx,2(3):47-50.

  [4]贾玉梅,崔瑛.以问题为中心学习PBL课程模式的优越性[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xx,21(1):32-33.

  [5]陈争,于璐.小组学习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J].化学教育,20xx,28(3):28-30.

  [6]吴绍春.小组学习是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的有效途径[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xx(2):33-36.

  [7]马晓艺,马文平.生物化学教学中记忆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xx,25(20):64-65.

  [8]曲智.对以PBL为基础的小组学习的医学教育、教师及学生的评价———国外医学院校现状的调查[J].日本医学介绍,20xx,26(5):235-237.

  [9]季翔,周衍安.后现代教育观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析[J].情报杂志,20xx,23(11):93-95.

  [10]曾锐,张银.互联网信息超载对网络学习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xx(11):16-18.

生物化学论文8

  1打好基础,强化“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在实验开始前,由任课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就实验过程中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要点、难点做归纳与总结,形成试题册,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知识问答竞赛,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理论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实验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该实验课程是生物技术、动物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一般在大学第三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室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实验试剂的配制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进行统一的培训。仪器主要包括自动部分收集器、电泳仪、离心机、超净工作台、紫外分光光度计、记录仪、水浴锅、紫外分析仪等。实验开始前,由实验技术人员制订仪器简明操作手册,并进行示范操作与讲解,学生反复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牢固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后续生物化学实验的开展及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编实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新的生物化学技术不断涌现,使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院生物化学教研室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共同编写了《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本书删除了一些陈旧、过时的实验,增加了一些与生物技术、动物医学等专业应用紧密的新实验。同时将本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常用试剂的配制及保存,常用蛋白质等电点、分子量及常用生物化学词汇及缩写写进本书,以方便学生日后的查阅与应用。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为一些基础性、验证性的简单实验,教学目的过于“单一化”、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定势、机械操作,实验兴趣不高,为此我院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验的系统性学习,建立了一个既能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又能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小牛血清免疫球蛋白分离、纯化及鉴定”为主题,开展了如下实验项目。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3.1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的实验教学多是教师讲解,学生模拟、验证,被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双向交流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因此,把学生放在一个主动学习的位置上是极为必要的。实验开始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各个环节,包括试剂的称量、配制、高压;实验材料的包装、灭菌;实验仪器的调试、校正;预习报告的.书写;实验原理及操作重点环节的思考和讨论等。通过主动参与实验,既培养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3.2多媒体技术和虚拟实验的建设与应用

  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将声、色、动画相结合,使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动静结合、色调鲜明,现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动画、教学视频等,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国内、外实验课相关素材,开拓学生的视野。吉林大学网络虚拟实验建设项目完成的“双向电泳实验技术”等微实验已应用到实验课教学中,教学效果突出,虚拟仿真实验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3.3举办生物化学实验报告会

  生物化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学时多,学分高,理论性及实践性极强。学生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目前生物化学先进的技术热点和研究内容,自选题目,独立完成PPT;邀请生物化学教研室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交流,同时,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总结。通过举办报告会,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开放实验室,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鉴于课堂学习时间及资源的局限性,有必要将实验室对外开放,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吉林大学“大学生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创造条件让学生将好的实验项目和想法得以实施。例如猪脾脏胰蛋白酶的提取及鉴定;蚓激酶的提取、纯化及检测;胰蛋白酶比活力的测定方法比较;梅花鹿鹿茸多肽的提取及应用等实验项目均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并顺利完成了结题鉴定。实验室的开放是实验课计划内学时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路。

  5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分析

  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单一的验证实验,而是一环扣一环的连贯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深化了对生物大分子的性质、提取、纯化及检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手段的改革使学生的实验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实践过程中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将科研设想得以实现,部分优秀的本科生顺利完成了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撰写研究论文并公开发表。通过对20xx级、20xx级和20xx级生物技术专业及动物医学专业共约400名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95%的学生满意新的教学模式,5%的学生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想法,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6小结

  近三年来,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更新,实验室的开放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这门基础实验课。

生物化学论文9

  一、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二、生物化学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如抗菌药、抗癌药物的作用生化机理及体液中特定酶类的检测支持疾病诊断等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蛋白质和核酸分离、纯化、分析及鉴定等生化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及药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生化这门工具书去更好地学习及扩充医学专业知识,我们生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自身特点和生化的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生化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建立合理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互动的实际效能。

  三、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是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仅为3小节,且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四、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1.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

  生物化学作是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所占的分值大约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虽然不是很高,却是教学的考试科目和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理解存在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学生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与生物化学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生物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应的专业课程成绩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学成绩平均分较低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学平均成绩较低的学生。因此,对生物化学知识学习,不仅是学生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需求,更是学生进行进一步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怎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构建,有效地与学生专业特征相适应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2.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比如:疾病产生的内在机制、药物作用原理、疾病诊断的依据和临床检验数据的应用等都与生物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课程的知识割裂开来,去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如何开展好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为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是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教学思考

  1.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优化完善教学内容。生物化学作为前沿科学,其进展快的特点,专科的教材相对滞后,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选好教材,划分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前沿知识的补充,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贮存与表达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提及学生可能听说过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疗,由克隆羊多莉的来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课后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医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去激发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弱点激起其主动学习的斗志。过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虽可保证教学的量但是没法有效确保教学的质。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高素质人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临床疾病发生的生化机理组织讨论中加深他们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加强生化基本知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如在血糖调节的教学中,首先介绍糖尿病的'例子,引导学生讲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少许自由讨论时间后让学生充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初步的尝试分析。其次引出用幻灯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机理动态的流程示意图来解答问题并顺便说明治疗思路,使学生理解胰岛素促进糖代谢作用,同时联系生理学胶体渗透压及水平衡的生理学相关内容与临床诊治的联系,培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迁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见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症患者静滴葡萄糖时为什么要加适量胰岛素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学。

  (2)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酶的抑制与激活”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化繁为简,便于记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开阔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学而有效之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有效地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缓解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2.教学评价

  针对生物化学教学特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应将生化课程期评总成绩分解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20%,对一些在临床工作中能够运用到的知识点,在课前、课中、课后采用提问、讨论或问卷的形式考评。比如为什么运动过后肌肉酸痛,一段时间过后又可恢复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体内物质代谢变化情况如何?为什么痛风症患者不宜吃海鲜火锅?让学生尝试用所学过的生化基础知识来解释临床疾病的生化机理,以有效反馈学生对知识的分解归纳的掌握程度,保证课程教学的作用。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学生通过做实验及课后报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实验报告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生化基本理论与技术的联系及应用。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70%,教师考前的出题侧重生化基本知识及其迁移应用的考核,考后注重学生的答卷分析,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

  总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基层临床实际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生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获得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思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专业学习和临床实际工作中,真正达到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

生物化学论文10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生物化学学校课堂教学论文,我们来看看。

  摘要:为了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中糖类一章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恰当的引入演示实验,同时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不但可直观的展现糖类基本的化学性质,还可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加深学生对糖类大分子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生物化学学习变得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糖类;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一般从糖类、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开始讲授,随后再介绍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不但使教学工作相对枯燥难懂,而且学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许多专家学者在课堂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1-4],也有许多教学工作者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5-7],为生物化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如何将生物化学的部分实验合理的融入教学课堂,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恰当的融为一体,此类教改文献较少。本文以糖类教学过程为案例。

  一构建糖类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习生物化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机化学》课程中关于糖类的.章节,对重要的单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糖类讲授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讲述要为糖代谢的章节做好铺垫,而糖代谢则是糖的化学的延伸。虽然课程设计上是先讲完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酶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后,再讲述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但教师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学和糖代谢的关系。因此,围绕糖类一章要为糖代谢章节服务的思路,重新构建《生物化学》中糖类的知识体系,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在讲完糖的概念和分类后,由“最简单的糖是什么”的问题导入,通过介绍甘油醛过渡到同分异构的讲解,重点介绍D/L构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果每延长一个碳,会增加多少同分异构体的同时,引出重要的单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针对性的介绍单糖的化学性质,为糖代谢做铺垫。如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上可发生酯化反应,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体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在从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键转变为学生所熟知的麦芽糖开始,讲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绍多糖的化学性质。

  二课堂教学中加入演示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可将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和实验分离,教师普遍认为演示实验简单,培养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忽视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然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糖的演示实验为例,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对糖的一些化学性质比传统的讲授记忆更为深刻。如在讲糖类的还原作用方面,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准备好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试管、加热设备等。通过实验,向5支试管中加入菲林试剂,再分别加入上述五种糖溶液(10g/L),置沸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8]。这样可直观的观察不同的糖类颜色有何不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颜色差异的原因。引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概念。即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对糖官能团进行了直观的讲解。学生课堂反馈积极,可明显感觉到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是有效的。

  三启发学生设计综合性试验

  化学实验通常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然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到综合性实验,由于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方面缺乏主动性,加上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所限,综合性实验在实施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综合性实验带有一定的综合应用性质或部分设计性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检测手和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用配套仪器设备、独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写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9]。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糖的化学,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详细讲解糖的化学性质及这些化学性质和什么官能团相关后,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加以完成。如还原糖因含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糖可与黄色的3,5-二硝基水杨酸(DNS)共热,被氧化成糖酸和其他物质,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的深浅和糖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查标准曲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由此,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结合糖类的化学性质,思考并设计其它的测定还原糖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中完成。不管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实验是否进行顺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糖的化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总结

  以实验为导向,结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学学习变得具象化,也容易引发学生兴趣,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吴震洋 邱岚 李丽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威,郑玉娟.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xx,(28):258-259.

  [2]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等.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xx,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xx,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xx,37(08),1238-1242.

  [5]舒乐新,苗戎,杨琳,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xx,16(05):53-55.

  [6]程驰.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xx,(24):242-244.

  [7]史锋,周楠迪,田亚平.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xx,(21):247-248.

  [8]魏群.基础生物化学实验[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9]朱立成,邹小明,曾建忠,等.综合性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xx,13(03):263-265.

生物化学论文11

  【摘要】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实验教学面对的最大挑战。本文对过去传统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近三年来实验教学经验,探索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为提高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同时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整体意识;创新能力

  食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基本理论常用于食品加工、保藏技术、食品改性等方向[1]。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是食品生物化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同时也是食品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内容涵盖众多经典的、常规的和现代的食品加工以及改性等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验的开展加可深学生对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食品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通过调查研究和自身三年来的上课经验发现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开展还存在一些普遍问题:(1)教学方法过于一成不变,主要还是“填鸭式”模式,即学生在实验教师的讲解和简单示范后进行实验操作,课后进行实验报告的简单书写。(2)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没有体现出来,整体均有教师统筹安排、大包大揽,学生只是按照实验讲义上既定的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学生过于注重最终结果的对与错,从而忽视实验过程中的原理。我们的学生只是完成了简单的机械式操作,没有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代替方法、怎么样的结果才算合格。更重要的是,学生只是参与后续实验的操作,没有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和收尾中,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完成整个实验,缺少整体意识,不能统筹把握整个实验。这好比烧烤,只清楚把腌制好的肉放火上烤,切不知道如何腌制肉、如何快速点燃炭火、如何洗盘子更干净等等。(3)评价体系过于单一,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实际能力,同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实验课程的考核通常以实验报告的好坏结合出勤进行考核,切缺失了重要的实验过程操作情况和发散性的思考,对学生的学习很难起到促进和启发的作用,更多的只是学习任务的完成。这些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实验整体设计的思考缺失、忽视实验过程的细节,同时缺乏对实验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的思考。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改进,以及授课内容的多向性和均衡性。启发学生对实验整体的宏观把握和细节的重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悬念式教学法[2]、问题教学法[3]和3+1教学法[4]等等在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得到应用的方法,本教研组从20xx年开始对本校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进行改革尝试,探索适用本校教学情况的实际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课前:实验准备

  实验课前的准备内容较多:包括实验清单的计算、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的准备、实验试剂的分装。这些以往都由教师完成,本次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具体的实施过程主要为:(1)要求学生在课前五天左右完成实验清单,并上交给授课教师(包括本实验所涵盖的所有器材和实验试剂名称、数量以及标明实验试剂的配置方法等,示例见表1和表2);(2)实验课前两天公布实验清单参考标准,要求同桌之间进行更改;(3)每大组学生按8-12人为一小组进行分组(一大组一般为24人),按顺序每小组每次实验提前一天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准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包括器材的配齐和清洗、实验试剂的配置和分装等内容。实验准备是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准备虽然不是上课时间,但是学生在这期间可以学到更多的细节和相关试剂配置的注意事项。比如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性检验”中试剂配置:(1)计算试剂用量时需要添加实验过程中移液管润洗损耗量以及试剂瓶瓶底残留损耗量等;(2)定容时,要注意溶液必需在室温下进行定容、转移溶液需要注意玻璃棒的位置和烧杯残留液体的转移;(3)配置好试剂后必需用标签纸标明试剂名称、试剂配置时间以及配置人员姓名等;(4)一些见光易氧化或分解的试剂必需用棕色瓶密封分装;(5)浓硫酸等强酸必需要配备耐酸碱手套,并放在离水源近的地方,一旁放好湿抹布等等。所有实验项目结束后对本试验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多数学生通过实验准备这一环节中学到了很多。(1)在实验试剂清单的计算中,学会了实验试剂的配置不单单是简单的理论计算,还需要添加相应的损耗量,达到实验试剂够用而不浪费的要求。(2)在实验器材的准备过程中,发现器材的准备不但要清楚器材的名称和数量,而且器材的规格更应该清楚,同时为了更加顺利完成实验,除了实验讲义中的每个器材要准备好,还需要准备一些辅助的材料,比如标签纸、纸巾、药匙等等,能有较好的全局观。(3)在试剂的配置过程中熟悉了电子分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干燥器等设备的使用。(4)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从之前的三小时“混战”、桌面混乱,到后续的两小时快速有序、桌面整洁。不但提高了实验准备效率,实验操作也得到很大的进步。

  2课中:讲解和提问—理论联系实际

  实验课是理论知识的加深、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实验前的讲解和提问是完成实验的`“磨刀功”,是考验教师是否备课充分、学生是否做好课前预习的重要“试金石”。该环节不但要求教师清晰的讲解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相关注意事项等,而且还需要适当地举一反三,并且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则需要提前熟悉相关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的使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够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实验方法,适当的提问启发和举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实验二“卵磷脂的提取和鉴定”为例:首先,可以尝试简单地从卵磷脂的结构和物化特性出发讲解,然后引导式提问“根据卵磷脂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如何提取鸡蛋或大豆中的卵磷脂”,由于课前通知学生以记录平时成绩的方式要求进行备课,很快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根据相似相容原理的“有机溶剂提取法”,可以用“乙醚提取、丙酮精制”[5]。这时,给予学生表扬,同时给同学们普及卵磷脂的其他提取方法,比如“乙酸乙酯纯化发”“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无机盐复合沉淀法”等,并作简单陈述[6]。紧接着继续提问“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同学们都清楚纯卵磷脂是白色粉末,但是卵磷脂容易发生氧化,颜色变深,如市场上购买的磷脂胶囊产品,有颜色微黄到深褐色的都有,然而颜色越浅的普遍要贵些,因此我们在提取卵磷脂的过程中应如何避免其发生氧化色变?”,学生们通过一番的谈论得出:低温和避免氧气的接触可以减少氧化反应的发生,因此可以采用低温减压浓缩或者同时冲入惰性气体(比如氮气)进行保护。当讲解到实验提取步骤的时候,再次进行提问“这次实验最重要的步骤是分离提取,在我们食品工业中,用到的分离方法主要有哪些?分别在哪些领域应用比较多?”,这是个发散性问题,没有唯一标准,要求学生去打破思维定势,让他们明白实验讲义中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同时要求有多种方法摆在面前的时候应如何去选择最优。“离心分离法—密度差别大或者固液分离”“膜分离法—渗透速率差比较大的物质”“滤袋或滤纸过滤—分子大小不一样的物质”和“自然沉降—分子重量不一样的物质”。除了讲解和提问,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的规范性需要实时进行矫正,达到快速正确的完成实验。通过课中的讲解、提问和操作指导,学生们的普遍反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再是一味地依葫芦画瓢的去完成实验,能够发散思维地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去探索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更快的解决问题。同时对实验的操作也得到规范的训练。这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3课后:整理卫生、实验报告的书写

  作为学生,从小就接受“讲文明、讲卫生、做事情要有头有尾”,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不但要把实验又快又好地完成,而且要自觉清洁本组的器材、桌面和地面,废弃的试剂、破损的玻璃器材和垃圾要按要求分类倒废液桶和垃圾桶,清洗干净的器材按要求摆放。这是养成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自己事情自己干的良好习惯,因此整理工作的好坏也被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当中。实验报告,以往都是强调按学校格式要求完成各部分书写,格式和书面整洁程度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次提出了新要求,在完成各部分的基础上,要多完成两项加分内容:“预习疑问”和“实验建议和实验感想”,这两项不是必做题,但是做得好的学生,实验报告可以适当加分。“预习疑问”要求学生在预习实验的时候将自己遇到不能解决或者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行记录,在实验课讲解的时候进行提出,让学生和教师一块进行讨论解答,然后课后将讨论的答案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实验建议和实验感想”要求学生根据上一组完成的实验进行考虑,完成该实验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或者对该实验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包括实验内容的建议和教师授课方式的建议)。在批改实验报告的时候,初步统计发现有将近52%的同学有添加这两项内容,近30%的学生比较有想法,能认真思考,写的比较好,实验报告成绩得以提升。

  4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考核是一种督促形式,良好的考核评价能够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把实验考核评价环节分为两大部分:实验过程中的平时成绩60%,实验报告40%。其中实验过程中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清单的书写20%,实验准备情况10%,实验提问5%,实验操作20%,实验卫生整理5%。实验报告成绩包括:实验报告的预习情况10%、实验报告的书写规范和完整性10%、实验结果和思考题的准确性20%。客观公平的评价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实验改革的关键之所在,评分点多,实施起来比较繁琐、比较累,但是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全面的反应学生对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的整体学习情况。同时比较细的督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快就得到提升,,课堂纪律也得到很好的改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从而促进了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

  5结束语

  经过近一年的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新的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不但明显地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还激发了学生对食品生化实验课程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创意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多角度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促进了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为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改实验教学改革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宁正祥.食品生物化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2]马宝全,佟淑敏,张宝珠.“悬念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9(23):105-106.

  [3]丁大鹏,马文丽,吴清华.问题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xx,11(1):65-66.

  [4]孙玉军,王松华,马玉涵,等.构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安徽农学通报,20xx(23):188-189.

  [5]陈南羽,封禄田.卵磷脂的应用与开发[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1999,20(2):21-23.

  [6]汪秋安,叶方圆.卵磷脂的开发与应用[J].广西轻工业,1991(1):9-12.

生物化学论文12

  20 世纪 60 年代,自从来自瑞典的生理学家Brǎnemark 教授发现钛金属与兔子胚骨的牢固结合以来,钛金属就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耐腐蚀性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骨科及口腔外科[1].但是,钛金属本身是一种生物惰性材料,需要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变成活性表面才能进一步促进钛金属作为种植体的应用前景。目前,对钛金属种植体的表面改性主要有两种思路: 表面物理形貌改性和生物化学组成改性。物理形貌改性即改变其表面形貌、微观结构、粗糙度等物理性质。生物化学组成改性,即改变钛金属体的表面成分,比如在钛种植体表面引入一些微量元素、生物活性涂层( 羟基磷灰石、氧化钛等) 和胶原蛋白等生物活性因子,提高种植体表面的生物活性[2 -3].研究表明,骨组织中的无机成分主要是羟基磷灰石,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4 -8].而胶原蛋白则是一种结晶纤维蛋白,是骨组织中最主要的有机成分。因此,将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HA) 、胶原蛋白直接制备于钛种植体表面形成复合涂层,是提高钛种植体临床成功率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采用电化学沉积法[9 -10]在钛基板表面制备仿细胞外基质涂层 HA/胶原蛋白复合涂层,研究矿化胶原涂层作为生物涂层材料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选用 2. 0 cm ×1. 0 cm ×0. 1 cm 的纯钛片 30 片( 温州钛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 ,用金相砂纸从 1 500 目到4 000 目将其表面磨平,再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超声条件下清洗干净,去除其表面的油污。分为实验组( 矿化胶原涂层) 、对照组( 纯钛片)两组备用。

  1. 2 电化学沉积法制备矿化胶原涂层

  1. 2. 1 电解液的配置 将Ⅰ型胶原牛跟腱( 河北考力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酶解在 0. 005 mol/L 的醋酸溶液(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中,得到0. 5 mg / mL 的胶原溶液; 体积比以 1 ∶ 1 ∶ 8 配置 80mmol / L Ca( NO3)2、160 mmol/L NH4H2PO4和胶原溶液电解液。1. 2. 2 电化学沉积过程 利用 Chi604c 电化学工作站( 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 作为沉积设备,实验组采用双电极电解沉积法,以钛基板作工作电极,纯铂片作为阳极,两电极间距固定值为 2 cm.整个电沉积过程中沉积温度利用恒温水浴 37 ℃反应容器进行控制。电压设定为 2. 6 V,沉积时间为 30 min.

  采用控制电位电解库仑法进行电化学沉积,得到矿化胶原涂层。沉积结束后,可以观察到矿化胶原涂层会逐渐附着在钛金属基板的表面上呈现凝胶形式,先用去离子水轻轻地冲洗涂层,洗去粘附其上的钙离子等溶液中的离子,再将附有矿化胶原涂层的钛金属基板在空气中水平地放置,使其自然干燥,最终制备获得具有矿化胶原涂层表面附着的钛金属基板。

  1. 3 生物学性能评价

  1. 3. 1 矿化胶原涂层在模拟体液( simulated bodyfluid,SBF)泡在含有 7 mL 模拟体液的聚乙烯塑料离心管中。

  然后将试管置于 37 ℃ 的恒温箱中,分别震荡浸泡3、7 d,取出并用去离子水冲洗,自然风干,其中隔天更换一次 SBF 溶液至7 mL.样品置于 37 ℃的恒温箱中保存,用于扫描电镜( SEM) ( 日立公司,日本)观察其表面矿化行为。

  1. 3. 2 MTS 法检测细胞粘附及增殖 用来做检测的细胞采用从 ATCC 公司购买的 MC3T3 - e1 细胞,在 37 ℃、5% CO2浓度条件下,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和 1%抗生素( 青霉素和链霉素) 的 DMEM 培养基中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每隔一天更换一次培养液,待细胞长满培养瓶时,进行细胞传代待用。采用MTS 法( Promega,Madison,WI,G358B) 测定活性细胞数量,实验将 MC3T3 - e1 培养于矿化胶原组及空白钛基板表面,24、72 h 后分析细胞粘附、增殖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细胞以 2. 5 × 104个/cm2植入24 孔板,在每个孔中加入 0. 5 mL 培养液。对于培养 24 h 的样品,先将培养液吸除,再用 PBS 将样品清洗两遍,然后加入 0. 5 mL 新的培养基和 50 μLMTS 液,将培养板转移放置在 37 ℃ 的培养箱中培养4 h; 吸取120 μL 的培养液至96 孔板中,在 Model680 酶标仪 ( Bio - Rad,美国) 上测定吸光密度值( OD 值) ( 490 nm 波长处) .对于培养 72 h 的试样,则直接在原培养液中加 50 μL MTS 液,将培养板转移放置在 37 ℃的培养箱培养 4 h,然后吸取 120 μL至 96 孔板测定其 OD 值。

  1. 3. 3 Western - Blotting 法检测细胞分化 在放置1 cm × 1 cm 大小纯 Ti 组、矿化胶原涂层组的 24 孔板中以密度为 2. 5 × 104个/cm2植入成骨前体细胞( MC3T3 - e1) ,每组试样均为3 块。分别培养1 周、2 周后,提取蛋白并变性,采用 SDS - 聚丙烯酸胺凝胶法跑电泳及转膜,将偏二氟乙烯( polyvinylidene-fluoride,PVDF) 膜置于 5% 的脱脂奶粉中室温封闭 2h,一抗( 分别为甘油醛 - 3 - 脱氢酶 GAPDH、碱性磷酸酶 ALP、胶原蛋白 COL -1) 4 ℃过夜作用,TBST摇床洗涤 4 ~5 次,加入适量二抗室温孵育 1 h 并洗涤数次,显色液显色作用后,于曝光仪( Bio - Rad,美国) 内密闭曝光并分析数据。

  2 结 果

  2. 1 矿化胶原涂层在 SBF 中的行为

  图 1 显示,通过在 SBF 中生物活性材料表面的矿化过程观察可以初步预计其在实际植入体内过程中形成羟基磷灰石骨性结合的能力。图 1 显示,SBF 溶液中浸泡 3 d 后,胶原涂层原本致密的结构出现了矿化胶原束,涂层形貌上出现了一些微孔,这是由于有一部分涂层溶解导致; 而经过 7 d 的模拟体液浸泡之后,可以看到矿化胶原涂层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矿化。

  2. 2 矿化胶原涂层对细胞粘附、增殖的影响

  细胞培养 1 d 并用 PBS 去除未贴壁细胞后显示: 实验组 OD 值大于纯 Ti 组,两者有显着性差异,这证明了矿化胶原涂层能促进植入初期细胞的附着; 对 72 h 细胞增殖培养后比较表明: 矿化胶原组OD 值大于纯 Ti 组,两者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了矿化胶原涂层能促进细胞的增殖( 图 2) .

  2. 3 矿化胶原涂层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 Western - Blotting 法比较 1 周及 2周各矿化胶原涂层表面的成骨前体细胞的 ALP 及COL - 1 表达。其中培养 1 周后结果显示: 矿化胶原涂层 ALP、COL -1 表达程度均高于纯 Ti 涂层组,且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表明矿化胶原涂层能加速成骨前体细胞的分化进程; 对 2 周后细胞分化相关因子检测表明: 矿化胶原涂层及纯 Ti 组 ALP 表达水平基本无差异,而涂层组 COL - 1 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纯 Ti 组,但却略低于一周组,涂层组已进入分化晚期,明显优于纯 Ti 组( 图 3) .

  3 讨 论

  随着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如何通过对钛金属表面进行合适的改性,有利于细胞组织,尤其是成骨样细胞在其表面的附着生长,从而促进骨整合,是当前提高钛种植体临床应用效率的研究热点。因为羟基磷灰石的结构成分与天然骨组织十分类似,被包埋在含有钙盐的基质中,使骨组织表现出良好的韧性,所以将其植入体内后会与周围的生物环境发生融合作用,且其表面会重新沉积一层类骨磷灰石。

  新生骨既可以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生长,也可以在周围骨组织表面生长,形成双向生长。这种双向生长可以促进植入体与骨组织间形成直接的化学键合,有利于植入体的骨结合。Wang 等[12]研究表明 TiO2生物活性层能有效促进 HA/胶原复合涂层的制备。

  同时,在钛种植体表面制备 HA/胶原复合涂层,可以显着提高其生物活性,赋予其丰富的生物信号,增强其诱导和促进骨组织生长的功能。

  研究表明,在体内环境中由于成骨细胞自身就能够分泌胶原蛋白,并与其他细胞协同作用,使胶原蛋白自组装形成有序的骨组织雏形。随后,羟基磷灰石等无机盐沉积上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矿化过程,最终形成新的`骨组织。由于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主要由胶原蛋白等有机成分和羟基磷灰石等无机成分构成,在钛种植体表面构建出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 矿化) 复合涂层,肯定能促进骨细胞的吸附、生长以及增殖,而且还可以增加其承载生物活性因子和药物的能力[13 -16].如果在钛金属植入体表面直接引入羟基磷灰石矿化的胶原蛋白,就可以显着促进成骨细胞的生物活性表达,从而大大的提高其骨结合的效率与效果。

  本文以能够促进骨修复及种植体骨整合为最终目的,从医用钛金属、生物活性高分子胶原蛋白、生物活性陶瓷羟基磷灰石出发,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具有多孔氧化层的钛基板上沉积了胶原与羟基磷灰石的准三维矿化胶原涂层,制备了一种同时具备三类生物材料优势的生物活性涂层。这种多孔的矿化胶原涂层不仅在成分上有利于成骨细胞的生物活性表达,而且给细胞之间提供了相互连接的空间。

  这对细胞之间相互协同作用的通道表达非常重要,也是该矿化胶原涂层表现出相对于纯钛金属显着更好的生物活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体外模拟环境验证基于该矿化胶原涂层的钛种植体将大大加速植入体表面矿化进程; 体外细胞实验也证实了矿化胶原涂层能显着提高钛植入体的生物活性,成骨前体细胞粘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并促进了细胞增殖;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矿化涂层及纯 Ti 对于成骨前体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表明矿化的胶原涂层可加速细胞分化进程。在模拟液 SBF 中,矿化胶原涂层能稳定存在并发生进一步矿化,此矿化层同羟基磷灰石晶相类似,故将促进种植体表面骨整合水平,改善植入体生物活性。体外细胞实验表明矿化胶原涂层能加速成骨前体细胞的附着并促进其增殖; 同时,矿化胶原涂均能显着加速成骨前体细胞的分化,其更快地表达成骨分化初期细胞因子 ALP 及晚期指标 COL - 1 蛋白。故推测涂层组富含胶原类蛋白,可被细胞外基质所识别,加速细胞的粘附及增殖,对于涂层组更快地进入细胞初期分化进程,原因可能在于其更快地达到了细胞间相互接触的状态。

  综上所述,矿化胶原涂层所具有的独特空间准三维结构提供了有利于细胞的初期吸附表面粗糙度,而且其相互连通的孔洞结构也有利细胞之间发挥协同的作用,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和后续功能的表达。进一步来说,其兼具无机磷酸钙和有机胶原的活性基团,对后期诱导成骨细胞分化乃至矿化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矿化胶原涂层在大大提高植入体材料表面生物活性的同时,若能进一步发挥一个平台载体的作用,装载如抗菌药物或基因、生长因子等特定的药物,将会有利于其应用的更加广泛。

生物化学论文13

  1树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

  现代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定位要紧扣这一宗旨,树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兼顾学生职业素质、团队素质、人文素养的培育[2]。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主要阐述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在体内的代谢变化。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物化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了解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成果;寓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解释、分析和动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特色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体系

  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营养与检测3个专业。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离、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

  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是培养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食品科学系每学年对食品类各专业市场需求和岗位变化进行调研,及时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论证、调整,以此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在制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结合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根据各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的不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由原先68学时压缩为64学时,将实验课时由原先24学时提高至32学时;食品加工技术保持68学时课时提高总数,缩减理论课时,实验课时由原先24学时提高至32学时;生物技术及应用(含生物制药方向)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由原先68学时提高至72学时,整合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试验,压缩4学时理论课并增加4学时实验课时,由原先24学时提高至32学时。

  3.2根据教学侧重点,选择满足专业需求的教材

  根据专业对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差异,有侧重点地选择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以检测为主,选择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荣瑞芬主编的《生物化学》,重点介绍食品中糖、蛋白质、脂肪、核酸、维生素与酶类等营养元素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等相互关系,并对其生物代谢过程和色香味化学进行了介绍,理论部分强化静态生化内容,简化动态生化内容,突出支撑检测技术应用的知识点,实验技术选择适合产品分析检测用的基本技能和技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食品加工技术选用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刘靖主编的食品类《生物化学》,强化食品加工过程中物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及运用,了解生物氧化和代谢过程对食品质量的影响;生物技术及应用(含生物制药方向)专业选择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夏未铭主编的《生物化学》,结合生物科学的发展和高职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的实际需要,重点介绍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维生素与酶类等结构、生物学功能、代谢规律、相互关系和特点及主要脏器的生物化学等知识点,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检测、酶的特性研究、脂肪转化糖等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实验技能,熟练实验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仪器设备[6-7]。

  3.3设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要求[8],食品科学系通过对相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减少了验证性演示实验,重点突出了生物物质的提取、分析检验、代谢加工等内容,并参照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化学检验工等职业技能的要求,在理化分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课程的实践教学与考工考证相结合,重点放在专业必备技能熟练及常规理化分析仪器使用上,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涉及的技能包括生化基本检测技术、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比色分析技术、酶活力测定、酵母提取技术等。

  3.4探索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改革,食品科学系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建设过程中,结合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岗位需求调查,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分析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构成,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生命科学基本营养素模块、生命体中的能量变化模块、生命体中营养素的代谢模块、生物化学实验模块等,结合各专业技能需要,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专业要求和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加入了专业针对性较强的生物质提取分析纯化等的操作训练。并且,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基础模块是不同专业共选的内容,综合性实验模块则是整合实验内容,开设出融合多种技能的大实验(如将单纯的酶特性的验证实验,整合成酶的发酵生产、提取、分离、提纯、性质检测和生产应用等技能融合的大实验),供不同专业根据专业特点选择的内容,整合从而使同一课程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

  4增强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面对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要求生物化学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保证教学高质量。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生命科学知识储备,教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决定其专业教学质量,而教师专业知识积累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教师要上好生物化学这门课,就要吃透各专业生物化学重点和难点,自身要有扎实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加工、食品营养分析与检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生命科学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各学科生物化学关注的方向,比如仅生物化学检测技术,不断在更新、提高。即使是最新版本的教材内容与企事业单位实际的检测手段和技术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就会严重脱离学科发展前沿。因而,注重高技能素质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教师要站在专业科学前沿,关注本学科研究进展,准确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理论和实践、经典与前沿的融合,努力使动物生化课程变得兴趣盎然,而不是枯燥无味[9]。教师只有勤于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而薄发,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做一名称职的、让学生敬佩的生物化学专业教师。

  5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传统的生物化学授课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时间越久,不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的培养,也使教师逐渐失去授课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成效显著[10]。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掌握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把声、像、影等技术融合到教学手段中,以生动的语言和多彩的画面最大限度地展示生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化学变化过程,将繁冗的生物化学知识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明,变枯燥为生动,形象直观地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此,食品科学系教师在生物化学的授课模式上结合多媒体技术采用了启发式、“寓学于做,做学结合”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5.1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是利用生命科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按照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探究,层层深入,直至学生能动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在讲授课程时,尽量将所讲授的内容与生命活动、食品科学、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已感知的、感兴趣、最常见的实际问题。如讲述“糖的代谢:糖酵解”时,提问学生“为什么人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以引起学生学习糖酵解的兴趣;讲述“维生素与辅酶”时,提出“为什么有人会得夜盲症”;讲述“生物氧化”时,提出“为什么一氧化碳会致人窒息”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入,让学生感受生物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生物化学不再是空洞知识,而是生活中时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学而有用、学而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5.2“寓学于做,做学结合”的发现式教学

  发现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11]。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食品科学系教师引入“寓学于做,做学结合”的发现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体验来发现知识的产生。如在讲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和变性作用差异时,先设计实验安排学生实验,观察蛋白质的变化现象,仔细地总结实验结果,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用于蛋白质沉淀和蛋白质变性的方法,理解蛋白质沉淀和变性的联系和区别。因此,这一“做学结合”,“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摆脱枯燥难懂的书本知识,将被动接受的消极态度转变为主动探索总结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生物化学论文14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现状,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然而,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作为生命科学以及相关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生物化学方面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探究意义。本文结合现阶段生物化学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当的改善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优化教育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为生物科技发展培养更多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化学;课程改革

  21世纪生物科技发展相当迅速,生物科技的发展少不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相关专业的学习。生物化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课程,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它是通过化学理论、化学结构及化学变化在分子水平对生物体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生物化学是很多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必学的专业课程,比如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医学、环境科学等等。由于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知识复杂、深度难度大、理论深奥、内容抽象,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下降。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前的基础课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要寻找新的教学理念来改变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生物化学课改中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一、现阶段生物化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复杂,知识深奥。生物化学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面都非常多,而且有很多生僻的医学名词,在解释过程中要运用一些复杂的医学术语,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吃力,加大了学习难度。生物化学中机体出现的大部分化学反应都是非常复杂的,甚至还有一些连锁反应,并且参加机体内部反应的物质都是一些生物大分子,要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多。许多机体内部的化学反应都不是一步就可以完成的,有些反应甚至需要十几个新陈代谢完成,新陈代谢也不是单独反应的还涉及到各部分机体之间的联系,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一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讲得也非常快,很多知识还没理解就过去了,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更是一头雾水。(二)教学理念不足,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还采用以前老式的教学理念。虽然已经实施了新课程的改革,但由于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很多老师在授课时还是填鸭式和宣讲式,不断地给学生灌输复杂的理论知识,甚至是拿着书本照抄照念,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些都会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同时也完全违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虽然作为一门理科学科需要做一些实验,但生物化学学科的实验部分也是非常单一的,大多数实验没有什么探究的价值,只是简单的证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完全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习的东西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当中。(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能力差。经过从小学到高中的传统式教育,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依赖学习的习惯,无法主动地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了大学这种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所学的基础课,要想把专业学好就必须学好这门课程,为以后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如果仅仅只依赖老师课上讲的是完全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在学习这门学科的同时,要将其理论知识结合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这样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习。

  二、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条理清晰、讲解要简明易懂并且逻辑要连贯紧密。应该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限制,需要多方面的教学,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更加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教学重难点,还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地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需要把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整体的框架,通过对不同知识内在联系的了解,使得学生更深入的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教学内容上,不要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应该联系生活上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改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老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注重理论轻实践,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还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式教学,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使得学生能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利用归纳教学法,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难记忆的知识,通过总结归纳分析让学生更清晰深刻的记忆。(三)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及时的反馈学习效果,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在哪些方面掌握不足的情况,这样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指导。通过对学习效果的了解,老师也能更好地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考。在对学习效果的反馈中,可以加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老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采取因材施教,通过学生对老师的一些建议,可以让教学方式方法更适应学生的学习。在反馈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课堂小作业等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反馈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对于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我国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就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应用到所从事的学习和工作中,并且能够熟练掌握社会实践、社会生产以及一些社会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它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对于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专业能力强的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所以本文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生物化学课改中的探索进行了分析,由此可知,生物化学这门课程需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善、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以此来培养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长俊,周盛梅,朱红薇,冯德明,李朝峰.专题微课生物化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xx,27(4):141~144

  [2]孙若东,及长虹.通过课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为例[J].中国医疗前沿,20xx,8(20):110~111

  [3]胡晓倩,于海东,董丽丽,毕淑峰.以地方性应用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1(24):233~236

  [4]李敏艳,房宇,王伯平,马慧玲.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xx,44(9):194~195

  [5]徐燕.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高职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生命的化学,20xx,36(4):568~570

  [6]何志新.高中生物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高效课堂[J].经贸实践,20xx,21:271

生物化学论文15

  到了近代之后,西医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是当时社会环境所需要的。而西方的生物化学在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对于后世生物化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还促进了医学体系的形成。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早期的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活动

  1915年前后,有些教会医学校开始在有关课程中粗略地兼授一些生化知识,尚无单独的生化课程。1917年,湖南湘雅医学院出现正式教授的生化课。1919年协和医学院将生理学、生理化学和药理学组合成为一个系,由伊博恩负责,开始给本科生讲授生化课。1921年,吴宪由美回国到协和工作,与Embrey和汪善英一起担任生理化学的教学工作。1923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成立生理-生理化学科,当时同济大学医学院生理生化内容仍是合在一起讲授的。在此前后华西大学医牙学院也在生理学中介绍有关生化知识,同时还讲授生化临床检验。齐鲁大学医学院在相关课程中也讲授一些生化知识。总之,在1924年之前。我国的生化科学刚刚传入,生化教学处于探索、准备阶段。

  在这段时间内,国内也开展零星、初步的生化研究工作,主要限于食品的分析方面,如对皮蛋、荔枝、牛奶产品、大豆营养价值的研究等。

  二、生物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92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生物化学系,吴宪任系主任。吴宪为发展我国的生物化学事业,一方面广为网罗人才,吸收了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生化专家林国镐、周田、张昌颖等参加他主持的生化系,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国内的年轻生物化学工作者。协和生化系成为当时国内生化教学和研究的中心,对我国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改进、生化研究的深入和扩展以及生化人才的培养都起了带头作用,也标志着我国生物化学学科的形成。

  1925年以后,随着国内医学教育事业和生物科学研究机构的逐渐发展和国外留学专家的归来,我国生物化学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首先,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相继成立了生物化学系(科);其次,各医学院校的生化教学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内容基本上已接近当时美国的水平;再次,许多生物科学和医学研究机构开始了多方面的生化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和报告,取得了一些成就。

  1931年,吴宪等在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蛋白质变性研究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及蛋白质变性的生化特性,提出了蛋白质变性学说。吴宪的学说至今仍为生化教科书所采用。吴宪是我国生物化学的奠人之一,也是国际生化某些领域的开创者,他与Folin建立的血液系统分析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为现代临床化学奠定了基础。

  本世纪前40年是维生素研究的高潮时代,我国许多生化工作者对维生素的研究也很活跃,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种食物和药物中维生素的分布和含量上,王应睐、侯祥川、张昌颖等对维生素测定分析的方法也有研究和改进。这段时间里,国内生化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食物化学和营养化学,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城里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大量研究成果和论文发表。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蛋白质在营养上的重要地位被认识的更加清楚,我国学者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成就,并结合我国国情,对食物构成和膳食习惯等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万昕、吴宪等对素膳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他们观察了纯素膳与荤索杂膳对大鼠生长、生殖、基础代谢、抗病力及寿命的影响,证明素膳的营养价值略逊于荤素杂膳,对我国人民传统的饮食习惯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营养缺乏性疾病是本世纪初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侯祥川对维生素A、D缺乏与疾病的关系(1929~1930),吴鼎与诸福棠研究了儿童和成人维生素A含量与疾病的关系(1940),还有苏祖斐、杨爱德及侯祥川、杨恩孚等对维生素B缺乏病的研究,张昌颖、陈同度等对维生素D缺乏的研究等。

  三、抗日战争时期及抗战以后的生物化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接近战区的政府所属教育和科研机构纷纷内迁。暂时留在原址的英美资助的教育、科研单位也随着战争的发展相继被迫停办。珍珠港事件之前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吴宪、周田等对抗体的分离、提取、抗体的化学本质、分布及补体各方面都开展了一些研究,为我国免疫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所的侯祥川、倪章琪等继续进行维生素与疾病的研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与燕京大学被日军封闭,随之雷氏德研究所等机构也被日军占领,至此沦陷区的生物化学和研究工作被迫中断。

  迁至后方的国立大学及医学研究机构和当地的教学科研单位,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仍克服重重困难,维持着一般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成为当时后方生化教学研究中心之一。1943年,中大医学院生化系迁至成都,重新建立了实验室,创办了第一个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生化研究所,还协助和接受培训了其它学校的一些学生。

  在重庆的上海医学院、江苏医学院、复且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等教学研究机构也坚持了生化教学和研究工作。昆明市也是当时生化活动的中心之一,西南联大清华生理实验室继续生化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创办了英文生化简报《BiochmicalBulletin》用土纸油印发行,共出刊63期,为促进生化研究,交流信息做出了贡献。1938年,由中大医学院郑集发起生物化学报告会,促进了成都地区生化学术交流,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成都生化学会”(1943)是我国第一个地区性生化专业学术团体。在纸张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刊载生化论文的期刊发行,如《中国化学会会志》、《实验卫生》、《营养专报》等,有助于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的交流。

  中央卫生实验院是抗战期后方推动战时营养研究的中心。1941年中央卫生实验院在重庆召开第一次全国营养会议,着重讨论了战时国人的营养问题和决策。会上一致同意成立中国营养学会,推定郑集为筹备会负责人。1945年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营养会议,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营养学会,万昕任第一届理事长,并出版《中国营养学杂志》。

  1945年抗战结束后,内迁各院校,科研机构相继回迁原址,生物化学的教学和研究逐渐得以恢复。北京、上海先后成立了地区性的生化学会,上海生化学会出版了《生物化学》的刊物。随着生化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一些学者认为有必要组织全国性的组织,以协同发展,于是倡议成立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学会于1947年正式成立。我国近代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经坎坷,但经过生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生化学事业终于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为我国现代生物化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生物化学论文】相关文章:

生物化学论文06-07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05-20

(优)生物化学论文06-08

(精华)生物化学研究论文05-21

生物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11-28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15篇(精)05-21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优选15篇)05-21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15篇【精华】05-21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15篇(热)05-21

生物化学研究论文(通用10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