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化学论文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论文1
一、创设情境,引导参与探究
只有在和谐、民主的课堂上才能萌发探究的种子.健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动舒适、愉悦,从而能够更好的激发潜能,展示自我.首先,教师应该有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我创造的潜能.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修正、升华.鼓励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同时要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的方向,使课堂能够在掌控之中.其次,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式学习改变了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师生都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从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把自己看作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的引导作用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观念,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激发兴趣,主动发现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但是学习兴趣并是不会是天生的,需要教师来充分引导、调动.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动的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另外,既然是激发,一方面不是强制性的使其接受,另一方面要有力的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化学实验来吸引学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堂化学课上,可以设计几个化学趣味实验,如空杯生烟、魔棒点灯、火树银花等来吸引学生眼球.这些小实验对多年从事化学教学的我们来说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却能充分调动没有系统学习过化学知识的初三新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放在一个较高的基点.其次,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化学知识从生活实践实验中得出,回头来又能作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讲解演示,到实验探究,处处都能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元素的概念时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是人体中重要的微量元素.资料显示,成人体内的铁收集起来可以做成7颗铁钉.小明看到这则信息后就拿磁铁在自己身上试验,结果并没有吸引出铁来.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设计幽默有趣,同时和生活联系紧密,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鼓励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事物形成自己的见解.在保持个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小组合作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协作共赢的社会,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融入社会.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一方面要有独创的思维和见解,同时能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小组合作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合作,更应该注重合作内容.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小组合作分为课前协作,课内讨论、课后研习三种形式.
(1)课前协作.即课前的准备工作,这不仅仅指对教材的预习,还包括知识准备、资料查阅、实践调研、探讨交流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各活动小组的具体情况布置相同的和不同的子课题.各小组内部也可以进一步进行细致分工.在规定时间内每名学生交出自己的调研报告,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后,各小组长整理出本组的调研报告.
(2)课内讨论.即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允许保留个人意见的前提下形成一致的见解.不磨灭个性的同时培养团队精神.
(3)课后研习.课后的交流与反思.包括以下几种情况:课堂知识技能的巩固、练习;教材知识的延伸,课堂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小组内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四、启发思考,萌发个性品格学科素养的培养至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由个别现象归纳出普遍规律,由普遍规律解释个别现象的能力.我曾经给学生交过一个故事:“一群科学家坐船来到一个小岛,刚一下船就看到一只黑色的山羊.一个科学家说,这个小岛上的山羊都是黑色的;另一个科学家说,你说的不对,只能说我们看到一只黑色的山羊,而不能确定整个岛屿上的山羊都是黑色的;第三个发言的说,我只能确定这个岛上确实有一只羊,我们看到的这一面是黑色的.”学生在欢笑过后思考故事的内涵,能够慢慢体会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在学习酸碱指示剂的时可以给学生介绍罗伯特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过程,设计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主动的从硫酸的性质想到酸的通性,由紫罗兰花瓣遇酸变色拓展到所有紫色花瓣、其他颜色花瓣遇酸是否会改变颜色.再如,引导学生由氯酸钾的性质推断碘酸钾的性质;由碳酸钙的性质推断碳酸锌的性质;由过氧化氢的化学式推断过氧化钠的化学式等等.独立思考能够让学生遇到问题后能够独立拿出解决方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解决问题并再学习、再创造.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品格和敢于担当的人格.
化学论文2
绿色化学理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化学与人类社会以及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强调科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绿色化学理念也主要是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环保意识,让学生在以后的化学实验和化学学习中形成环保习惯,学会绿色化学的真正理念及内涵。接下来就来研究绿色化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必要性
我们能够在课本中常见到关于绿色的词语,比如“可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废物再循环”等。这都是在渗透绿色化学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化学课本中,这类词语更是能够显而易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必要性有二:(1)为了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通过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理念来促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学习和实验中遵循这一理念,以及在以后的生活实际中能够贯彻好这一理念。(2)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还不够明显,其作用也没有真正地显露出来,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理念的贯彻。
二、加强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的措施
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好自身绿色意识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观念,培养好自身的绿色化学意识,这样才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现实教学中,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还保持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真正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好传统与绿色理念之间的转化,培养好自身的绿色化学意识。
2.结合实际贯彻绿色化学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相关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比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等。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引申到化学与实际生活,最后用案例来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绿色化学理念是现代化学教学中的新课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这一理念。本文研究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旨在促使更好地进行化学教学。
化学论文3
【摘 要】掌握生物化学的实验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学生提高独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考核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笔者分析了实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考核改革提出了几点见解。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考核;问题;改革
实验教学作为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其实验技能广泛服务于医学的许多领域,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因此,掌握生物化学的实验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学生提高独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完善的考核体系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通过完善生物化学实验考核体系,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推动学风和教风建设。虽然,改革实验考核体系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互利的',但如何通过改革,来发挥考核体系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当前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总之,实验考核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现阶段培养的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虽比较扎实,但基本的实验技能欠缺,具表体现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这是典型的重基础、重理论,轻实践、轻创新的传统培养模式造成的后果。
1.目前的实验考核存在的问题
1.1测评指标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考核缺乏整体布局设计,制约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影响了考核体系的建立。比如考核项目陈旧、考核方式及成绩组成等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1.2内容不合理
传统的实验考核中,内容大多是由任课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来命题的,试题考核的重难点、题型难易程度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此外,考试更注重单纯记忆性知识的积累,如基本概念、原理、注意事项等;而综合性、研究性的测试题比重小甚至没有,无法对学生的整体水平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和正确的评价, 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1.3考核方法单一
考核方法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每个学生只需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会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完成操作就可以了。这样难以实现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查,不能合理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另外,学生作为考核对象,教师对学生实验知识信息的单向流动较多,反馈交流较少,不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无法及时进行改进。
2.实验考核的改革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上述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按照人才培养目耍遵循实验教学规律,并深化考试体系改革,充分发挥实验考核的导向作用,使考核体系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
生物化学实验考核应贯穿在该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具体内容应包括:实验课的表现、基本操作技能、常用仪器的使用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录及分析表达能力、纪律及卫生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结果分析等。要对以上多项内容进行全方面考核,再结合期末实验考查的结果,给出每个学生的最后成绩。让考核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对实验理论及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的依据,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实验考核科学化、规范化,让教师和学生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实验课,才能使实验达到预期效果。
生物化学实验改革的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设计性试验方案。通过布置设计性实验任务,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原理、药品试剂的配制、样品选择、详细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等都要求学生认真设计写出。任课教师在课前完成方案批改,并指导学生修改设计方案,直至具备可行性。
2.2实验课上对考勤、纪律、实验课操作及值日等进行严格要求,量化指标,便于分数统计和信息反馈。
2.3实验报告严格划分等级,每一个等级都列出具体的量化指标。该项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结果、结果分析讨论、思考题等。同时对不按时交实验报告的,给予酌情扣分,强化医学生的时间观念。
2.4期末实验考核。每学期的最后一次实验课为期末实验考核,其内容包括实验操作和理论问答。采取一对一的考核方式,考题抽签决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主考教师对学生操作的全程进行考察并评分,比要求学生熟悉所做过的所有实验的原理部分。
综上所述,改革以后的实验考核方式,对学生和老师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同时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升,以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段祖安.强化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J].实验室科学,20xx,16(1):62-64
[2]黄敏,贾惠芳,余梅.应用型本科院校有机化学实验考核方法研究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xx,116(2):3-4
[3]徐格宁,陆凤仪,孙大刚等.创建地方高校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27(2):1-3
化学论文4
一、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微课教学是在教学课例、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辅助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微课教学时长为10分钟左右,讲述的内容是重点、难点知识,是教学内容中的精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能够有效提高化学实验的可视性,能够模拟错误的操作方式。如学生进行钠与水的化学反应实验时,可以使用投影仪,并在投影仪试管中进行该实验,学生能够从投影仪屏幕上观察溶有酚酞试液的水与钠的反应现象,实验的可视性明显比在大烧杯中进行的传统实验要高。化学实验均具有一定的危险,无法对所有的现象进行实验,学生只能凭借想象力对错误操作方式带来的现象进行想象,而在微课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从课件中观察错误操作带来的现象,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不仅如此,微课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中化学微课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包括图片、影音、声音、图片等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与化学公式、原理结合起来,使高中化学课堂活跃起来。如化学教师讲解金属冶炼时,可以播放金属冶炼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金属冶炼的过程,进而掌握金属冶炼的相关知识。高中化学课程较复杂,教学难度较高,而微课能够引导学生利用视觉和听觉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且能够间接影响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使学生体验到微课教学的魅力。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微课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微课教学方法的应用是辅助教学手段,无法替代课堂演示实验。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明确微课的针对性,只能应用于无法操作、危险性较高或实验现象模糊的实验。危险性不高,化学现象明显的实验应由学生动手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等,演示实验能够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感受,如学生闻到二氧化硫的气味后,才会深刻记住该物质的刺激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时,应准确把握微课教学的切入点,明确哪些内容适合应用微课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哪些内容不适合用此教学方法。且应将微课教学放在辅助地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结合微课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微课的价值发挥出来。
二、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制作
1.微课教学的时间不长,内容短小、精炼。因此,设计制作高中化学微课时,应重视内容与时间的配置,科学利用教学资源,突出教学重点。化学教师应围绕重点进行课程设计,以重点知识为主线,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精髓,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重点知识。教师分析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做错的原因来分析、讲解题目,使学生清楚哪些解题技巧的掌握仍不牢固,通过这种突出主题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节约授课时间,使学生能够理清解题思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建设微课系统教学资源库。高中化学课程应用微课教学方法时,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因此,应建设微课系统教学资源库,完善微课教学资源,使高中化学知识的微课教学内容得到全面补充。微课教学资源包含的内容较多,如微课教案、微课讲解、微课练习等,而在这些微课教学资源中,主要是视频教学资源。但是如果要将这些资源有效地利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进行微课设计时,应保证微课内容的完整性,保证微课囊括整个高中的化学教学知识,使微课教学全面、系统。其次,进行高中化学微课设计时,应保证微课内容不杂乱,条理清晰,清楚地讲解各个知识要点,使学生能够掌握化学知识的精髓。最后,设计高中化学微课时,应将学生的心理状态纳入考虑范围内,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束语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教学方法,确定微课教学的辅助地位,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并与常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相互弥补不足的地方,以强化高中化学教学效果。进行高中化学微课设计制作时,应合理把握微课教学特点,有效利用微课教学资源,保证微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化学论文5
一、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意义
化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从事中小学教学。进入信息社会,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这一新手段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计算机必将成为学习及工作的重要工具。信息获取不再完全依赖图书馆、书店,互联网已逐步成为信息获取与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备正逐步取代黑板成为最重要的教学展示设备。远程教育、在线答疑正蓬勃发展。为迎接这些挑战,化学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已受到普遍重视。同时,信息技术促进了化学学科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依赖信息技术的科研新方向。化学学科要求的计算越来越复杂,化学信息的存储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化学机理的微观表现、化工过程的自动控制,都要求化学工作者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在化学中的特殊应用技术。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要适应这种变化趋势,尤其是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要紧跟学科前沿就必须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二、把握专业特点,提升化学教育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根据专业特点,学院对教学计划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到真才实学,内容组织必须贴近化学教育专业特点,并充分融合化学知识与计算机知识。
1.系统开设课程、厚基础、重实用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对于不同的学科形态,强调不同的专业基本能力。一方面,学院召开教研会,讨论对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注重化学与计算机学科的融合,选择与化学教育专业学生最实用的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FoxPro程序设计、CorelDraw与Origin、化学信息学。另一方面,根据学院、学校师资情况列出可开设的课程表,加以课程描述,供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包括AutoCAD、Web程序设计。该教学计划注重基础,突出引用,强调实践。
2.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注重效率
首先,认真准备电子教案。出于经费的`考虑,学生通常只选购一本基础教材,而这本教材往往是为多个专业的学生编写,内容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备课时需更多专业特点,了解课程知识在化学教育专业中的典型应用,从而制作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课件。其次,注重课堂提问、练习检查等反馈形式,及时获取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最后,改善上机实践。机房安装红蜘蛛多媒体教室软件,投影仪。上机环节,先教师同步示范,学生再练习。同时在教师FTP服务器上提供练习题目,实验步骤及详细的解答视频供学生下载。另外,下机前,对每位同学的上机作业做一个简单的考核,作为平时成绩。
3.丰富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学院定期组织课件制作比赛、装机比赛,并给予奖励。为学生计算机兴趣小组提供活动场地、提供服务器,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包括增加计算机化学方向、化学教育技术方向师资队伍人员编制,在教师自愿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参加计算机课程教学,对这些教师,工作量给予适当减免。鼓励化学方向的中青年教师跨学科报考计算机方向、教育技术方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师资紧张的情况下,可聘请外院相关专业教师授课。
三、效果评价
实施新教学计划后,从学生到课情况看,缺课、旷课率明显降低,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次通过率提高很大,学生上课能提出建设性的问题,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毕业生的就业面拓宽,毕业生在工作中承担一些新的任务。这些毕业生因知识结构新,动手能力强,能适应中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被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统计表明,参加过辅修的毕业生,就业率更高,所签工作满意度更高。这些积极的信息促进了低年级学生参加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热情。
化学论文6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是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课题。
一 、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体现实验活动情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作为推介员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 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二、适当增加规律实验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又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 强化环保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三 、 恰当改进实验方案 丰富学生实验情感
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由此,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意义极大。新课程新理念也认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
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总之,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化学论文7
1、实验再开发^补充实验堆强理论
说服力实验(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教材只用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来学习燃烧的条件,教学时我们将实验进行再开发,提供部分器材让学生动手实验,蜡烛燃烧现象在隔绝空气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对燃烧造成什么影响,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使正在燃烧的睹烛炝灭。学生们除了书上的方法外,还采取了用嘴吹灭、用书扇灭、用水浇灭、用剪刀剪去燃烧的烛芯等方法,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而是将前面得出的结论应用在他们的具体方法中,理论的精髓在这里得以体现,通过增加这个探究实验,在思维高潮中得出燃烧的条件,这样使燃烧的条件记忆犹新。
2、再开发一续探究,给力实验原理
实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教材设计的实验步骤中,缺少了对“二氧化锰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在实验后提出问题“是不是二氧化锰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产生了质疑,于是告诉学生一切以事实为根据,单独对二氧化猛加热观察二氧化锰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学生坚定了二氧化猛的作用,学会了催化剂的概念,催化剂新名词的神奇作用,进一步学习制取氧气,使学生在质疑中进入氧气制取原理的学习。因此,后续探究在实验教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尝试将实验进行改动,做了如下改动:⑴取2支试管,分别加人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这两支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2)将上述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装有二氧化锰的那支试管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经过设计,使实验探究过程更加科学严谨。实践证明进行生成性再开发,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3、再开发一家庭小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将教学课题延伸至课外,集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开发创新能力于一体。例:用玻璃杯代替烧杯,用饭碗等代替做蜡烛燃烧的实验,同学们都在家做了实验,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经过上课再次指导后,这个经过改进的演示实验最终又在家庭成功完成了,提髙了初学者对化学的热情。我们配合教学内容将实验延伸到课外,以促进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经常收集各种课外素材或者将课堂实验用家庭日常用品替代,让学生回去做为兴趣去完成,有的实验我们共同称之为“厨房化学、绿色化学、生活化学”等,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当实验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积极性特高。例如:厨房里炒锅起火如何使火熄灭>高度酒为啥能燃烧,如何让它熄灭?等等,还有要求学生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实验证明蜡烛成分里有氢等。这些实验将化学知识融入生活,在开发家庭实验的中,展开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自制仪器、寻找替代品,积极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地利用一些废旧物品自行设计实验装置,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我们让学生利用废旧的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或用过的圆珠笔芯)组合制成多用滴管>利用装洋参丸(或草珊瑚含片)的透明真空硬塑板制成微型井六板,利用小号具支试管、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小号离心试管等制成一套试验白磷与氧气反应的装置>利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装新簧片的小药瓶等制成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大大提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有些实验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完成,如一氧化碳的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钢和氧化铁的实验,因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教学时我们采用课件进行演示。有些实验的成功率不够高,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提高这类实验的可行性、可视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实验独特的教学功能。
化学论文8
【摘要】
有机化学是一门特殊性学科,具有覆盖率广、应用面广泛且抽象理论多的特点,传统教学往往让学生对有机化学难以掌握,觉得课程困难逐渐失去信心。如果能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化学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浅谈多媒体技术对有机化学教学影响。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有机化学;教学软件;教学课件
1多媒体教学对有机化学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的实施是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基础上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二者结合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体验,丰富了课堂内容。在传统教学上,学生对构成复杂的有机化学理论和结构难以把握,而多媒体课堂可以把这些内容表达为数字信息、图表和图片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这些知识结构,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生动丰富的课堂比传统课堂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多媒体技术还能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大大的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展课外相关有机化学知识,对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是围绕教师展开,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只重视了教学成果,而忽视了能力培养,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多媒体教学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他们发挥个人创造力。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创造能力,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并在实践中开展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懂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计算机练习题时,教师能够一目了然的观察学生的动态,当学生做错时,及时辅助学生,该过程中其他学生能够一起观看,这就大大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节省了老师的时间,
2浅谈多媒体技术对有机化学教学正面影响
2.1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多媒体能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具体的把有机化学内容更加生动的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多以二维、三维的表达方式来演示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分类则可使之生动逼真,这种教学手段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尤其是鉴定有机化合物常用的红外光谱、质谱法、核磁共振谱等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先进的分析仪器和分析过程,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呈现的。
2.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课堂教师都是根据大纲授课,但是有机化学课程学时较少,因此教师并没有足够时间全部讲解完教材内容,学生也没有全部学习了解课程,而现代多媒体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直接通过图像细致地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并且因为有机化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多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的显著优势,因此能够及时收集到新的有机化学知识并传递给学生,课堂效率大大的提高。教师只要提前做好功课准备,查阅知识与时俱进,然后直接制成课件在课堂呈现给学生即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即可把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准确、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减轻教师压力,减少粉尘污染和节约资源
在传统教学中,有机化学是门逻辑强的学科,学生接受较慢,教师讲授有机化学需要大量备课,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加上班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导致化学教师精力分散的太多,大量的消耗自身能量。从而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师通过网络设计课件,减轻不少负担,增加教学效率和进度。亦可自由掌握教学。另外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粉笔的使用,也大大的节约了资源和减少粉尘污染。
2.4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教育中,学校和家长往往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个人能力培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要求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就必须具备独立能力。而有机化学课程单靠教师讲解是不足以掌握的,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善于探索问题,并且解决它。而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与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多媒体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创造空间,传授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他们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因为计算机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有机化学的多媒体教学应注意问题
3.1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授课时,有些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会控制不好播放速度,又是因为速度较快,使得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学生常常会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多媒体教学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学生也没有记下笔记。播放速度较慢又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因此分散注意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进度和状态,合理掌握教学进度;年轻的教师在备课经验的不足直接在课堂播放“图文电视”,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能力,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他本身的教学意义,因此尤其是教学经验尚浅的教师,要掌握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他在教学课堂的优势,提升教学效率。
3.2影响年轻教师的成长
一般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经验尚浅,应该花时间在教学领域,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虽然多媒体教学兴起,但是传统教学也是有一定优势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光会运用电脑做精致的课件,这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要真正的明白自己教的教材内容和如何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如果长期把时间都用在制作外观漂亮的课件上,不利于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3.3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的,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它是为了提升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果把握不当,过度的追求课件外观和形式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要明确和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
4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合理运用,在使用时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使用,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并且建立一套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评价机制,使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化学论文9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现状,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然而,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作为生命科学以及相关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生物化学方面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探究意义。本文结合现阶段生物化学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当的改善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优化教育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为生物科技发展培养更多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化学;课程改革
21世纪生物科技发展相当迅速,生物科技的发展少不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相关专业的学习。生物化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课程,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它是通过化学理论、化学结构及化学变化在分子水平对生物体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生物化学是很多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必学的专业课程,比如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医学、环境科学等等。由于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知识复杂、深度难度大、理论深奥、内容抽象,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下降。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前的基础课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要寻找新的教学理念来改变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生物化学课改中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一、现阶段生物化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复杂,知识深奥。生物化学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面都非常多,而且有很多生僻的医学名词,在解释过程中要运用一些复杂的医学术语,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吃力,加大了学习难度。生物化学中机体出现的大部分化学反应都是非常复杂的,甚至还有一些连锁反应,并且参加机体内部反应的物质都是一些生物大分子,要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多。许多机体内部的化学反应都不是一步就可以完成的,有些反应甚至需要十几个新陈代谢完成,新陈代谢也不是单独反应的还涉及到各部分机体之间的联系,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一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讲得也非常快,很多知识还没理解就过去了,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更是一头雾水。(二)教学理念不足,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还采用以前老式的教学理念。虽然已经实施了新课程的改革,但由于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很多老师在授课时还是填鸭式和宣讲式,不断地给学生灌输复杂的理论知识,甚至是拿着书本照抄照念,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些都会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同时也完全违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虽然作为一门理科学科需要做一些实验,但生物化学学科的实验部分也是非常单一的,大多数实验没有什么探究的价值,只是简单的证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完全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习的东西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当中。(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能力差。经过从小学到高中的传统式教育,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依赖学习的习惯,无法主动地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了大学这种习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所学的基础课,要想把专业学好就必须学好这门课程,为以后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如果仅仅只依赖老师课上讲的是完全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在学习这门学科的同时,要将其理论知识结合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这样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习。
二、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条理清晰、讲解要简明易懂并且逻辑要连贯紧密。应该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限制,需要多方面的教学,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更加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教学重难点,还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地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需要把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整体的框架,通过对不同知识内在联系的了解,使得学生更深入的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在教学内容上,不要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应该联系生活上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改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老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注重理论轻实践,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还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式教学,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使得学生能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利用归纳教学法,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难记忆的知识,通过总结归纳分析让学生更清晰深刻的记忆。(三)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及时的反馈学习效果,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在哪些方面掌握不足的情况,这样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指导。通过对学习效果的了解,老师也能更好地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考。在对学习效果的反馈中,可以加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老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采取因材施教,通过学生对老师的一些建议,可以让教学方式方法更适应学生的学习。在反馈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课堂小作业等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反馈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对于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我国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就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应用到所从事的学习和工作中,并且能够熟练掌握社会实践、社会生产以及一些社会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它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对于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专业能力强的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所以本文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生物化学课改中的探索进行了分析,由此可知,生物化学这门课程需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善、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以此来培养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长俊,周盛梅,朱红薇,冯德明,李朝峰.专题微课生物化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xx,27(4):141~144
[2]孙若东,及长虹.通过课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为例[J].中国医疗前沿,20xx,8(20):110~111
[3]胡晓倩,于海东,董丽丽,毕淑峰.以地方性应用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1(24):233~236
[4]李敏艳,房宇,王伯平,马慧玲.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xx,44(9):194~195
[5]徐燕.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高职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生命的化学,20xx,36(4):568~570
[6]何志新.高中生物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高效课堂[J].经贸实践,20xx,21:271
化学论文10
人类正阔步进入信息化社会,教育也正掀起信息化革命的浪潮。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已是历史的必然。基于此种认识,我校本着早起步、早受益、高标准、高效益的指导思想,自1997年开始,就努力探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我们的实施策略是以构建信息化校园为理念,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载体,以现代管理方略为动力,力求高效率、低能耗的使用,让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的校园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生成智慧,形成人格。
建创造信息化校园的物质平台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重点投入。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已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一场学习上的革命。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教学方式,显然已与当今现代化教育大相径庭。只有在装备好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创构新的教育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才能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使学校立于一流学校之林。为此,我们这几年都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建设一流学校的突破口,确立了发展目标,多方筹措经费,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使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在学校还有很多教师没有住房、食无定所的情况下,我们从学校大局考虑,尽量保证了现代教育技术建设。
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
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具体经历了三步走的过程:
1、准备阶段(19971999年)。在这三年中,我们边规划边建设,首先购买了相应设备,这时主要以PⅡ为主要使用机型,重点为电教教师、学校骨干教师、行政管理提供服务,同时为大规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奠定基础。
2、硬件设备添置阶段(19992001年)。这一阶段主要以购置设备为主。同时分步建立学校校园网,通过在全校各教室安装多媒体电脑,使电脑从学校管理和少数人使用向课堂教学和大多数使用延伸,迄今为止,全校43个班级和15个年级处室都配备了由清华同方电脑公司提供了相应品牌电脑。学校同时投入2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文昌电视台,使之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建起两个宽敞的电脑网络室和一个电子备课室,按当时较先进标准规格装备了机房。目前,学校共配备计算机188台,购买了电视机62台,投影器5台,摄像机2台,多功能视频展示仪9台,教学演示、控制系统各一套,全数码采编设备一套。使学生有了学习电脑、摄入信息的`场所,也使教师和学生能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和教学。
3、软件提高阶段(20012003年)。学校聘请华中科大附属专业公司为学校建立千兆以太网,将各教室、各办公室和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了一个多媒体网络,为教师提供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网络服务器的集中、存储、检查、编辑和演示,形成教师课件、存储资料教学演示的支持系统,辅助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实现学校与社会联网,通过中国电信的Intercom连接,构建信息化校园,建立校园虚拟网,定期及时更新网上内容,使网上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系统来辅助教师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和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和界面,实现教师、学生,国内外资源共享。建立学校图书馆多媒体网络,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电子阅读的多媒体环境,并实现包括图书编目、流通、检索在内的图书馆管理自动化,提高图书信息的流通量和利用率,为教育教学和教改科研更上一个台阶提供服务。
管寻求信息化校园的高质量
一、落实分层管理责任。
为了抓好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学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制订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制定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工作、借还登记等有关制度,收集整理现代教育信息资料,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活动,各个班级、处室的教师和负责人,负责各班和处室电教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形成设备损失与工作绩效挂钩的管理机制,保证了学校电教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扎实培训,建好人才库。
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教学设备,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关键在教师。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纳入教师现代素质范畴,并在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作重点提出,在19992002三年间,我们请市电教馆和兄弟学校的专家来校讲课,使全体教师都接受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培训。在此基础上,我们派遣骨干教师赴武汉、宜昌、荆州等地学习观摩优秀电教课,去年暑期我们派出了十多名教师赴荆州参加CAI课件短期培训,今年,我们又派去了两名教师赴武汉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此同时,学校利用晚上和各个假期组织了三期教学多媒体技术集中培训,内容从最初的电脑认识到一般维护,从authoware课件、Flash动画制作到Frontpage网页制作,各学科近40名教师初步掌握设计编辑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技术,他们放弃寒暑假休息时间,完成了首批课件制作工作,学校青年教师陈贤君、马敏等在学习期间刻苦钻研,常常一学就是十几个钟头,他们不懂就问、刻苦钻研的精神也极大地带动了其它教师的学习热情,在培训期间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蔚然成风。今年,学校对这些教师的培训成绩进行了评比,并在网上公布了考试成绩。20022003学年度,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作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我们在校内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鼓励教师自制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对在这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学校每期都要开展一次电化教学评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上一节电教优质课,写一篇电化教学论文,设计制作一件CAI课件,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织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为督促教师坚持使用好各种电教媒体,学校还将电教媒体使用情况与教学工作考核挂钩,奖优罚劣。
三、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管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水平,我们在其管理上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首先成立了信息技术课题教研组,加强集体备课,学习初制订教学计划,期中检查计划落实,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其次,合理安排课表,合理使用计算机室,力争学生上课就能上机,让每一个学生都要上机时间和动手机会。最后,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达到学以致用。
四、课题研究带动现代教育技术经验成长。
自1999年我校开展互动生成课题实验研究以来,计算机辅助教学一直是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认为,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关键是课件。针对市场上现有的课件还不太适应课堂教学和学校各科教师的具体情况,我们主要采取由执教老师谈教学设想,由专长教师制作;利用已开发的课件,改进使之成熟;全校性课题研讨会,带动执教教师课件开发热情等。目前,我校已建起了自制的课件加库,由20多位教师自制的30多个课件极大的丰富了学校课件资源库。
五、寻求技术支持。
为了提高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含量,至20xx年以来,我们一直努力寻求,得到现代教育技术公司、大专院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技术支持,经过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的多次接触、交流,在华师教授、领导认真反复的考察之后,我校正式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基地和信息技术实验学校,每年,他们都将派谴多名研究生、专家和教授来我校进行信息工作的指导。今年,我校又成为中央教科所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些都无疑将为我校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腾飞提供绝佳的契机。
用追求信息化校园的高效益
经过几年来不懈努力,我们感到在学校工作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校管理以及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提高管理效益。在学校校园网内,学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教务、财务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料和学生各种资料共享,教师和职工开始逐步摆脱繁琐的手工劳动式的操作,工作效率也大大得到了提升。
2、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教室和办公室都已安装电脑和多媒体显示仪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师在备好课后,只要将有关资料设置共享,不管走到哪个年级或处室都可以随时调用,教师无纸化办公、备课和学生无纸化学习已成为趋势,不但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力,促进了学生的左脑、右脑同步发展,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得到培养,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
3、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校1600多名上机学生中,有40%学生能够熟练使用Windows98操作系统和Word、excel等软件,不少五、六年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ICQ号,能自如的收、发电子邮件和阅读网上资料。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带来了信息化学习的革命,知识具有了更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可随时自由阅读、选择信息,主动地获取各类知识。同时,网络的更新也提高了学生络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不仅利用电教手段创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诸多乐趣,还利用网络技术让教师和学生自制处室、班级和个人网页,现在处室、个人网页已初见成效,由于其图文声音并茂,深受教师学生的喜爱,我们觉得这也是校园文化新的形式,我们将加以引导和发展。
5、畅通信息渠道。随着教育网、科技网等开通,网上信息资源日见丰富,教师能够从网上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学生也能从网上学到各种有用的知识。
在各级电教主管部门的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师生齐心协力,使这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电化教学先进单位、市示范学校,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近二年来,教师采用电教手段的公开课有一节在荆州市获奖,有3节在市级获奖。教师参加电教论文评比中先后有4人获省、地、市一、二等奖。教师制作的各科CAI课件也分别获得省二等奖、地级一等奖。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个开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师资自培,努力创造出一支精良的教师群体队伍,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的需要。我们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之下,借助丰富的现代教育资源,我们构建信息化校园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化学论文11
1树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
现代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定位要紧扣这一宗旨,树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兼顾学生职业素质、团队素质、人文素养的培育[2]。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主要阐述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在体内的代谢变化。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物化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了解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成果;寓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解释、分析和动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特色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体系
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营养与检测3个专业。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离、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
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是培养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食品科学系每学年对食品类各专业市场需求和岗位变化进行调研,及时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论证、调整,以此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在制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结合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根据各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的不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由原先68学时压缩为64学时,将实验课时由原先24学时提高至32学时;食品加工技术保持68学时课时提高总数,缩减理论课时,实验课时由原先24学时提高至32学时;生物技术及应用(含生物制药方向)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学时由原先68学时提高至72学时,整合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试验,压缩4学时理论课并增加4学时实验课时,由原先24学时提高至32学时。
3.2根据教学侧重点,选择满足专业需求的教材
根据专业对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差异,有侧重点地选择不同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以检测为主,选择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荣瑞芬主编的《生物化学》,重点介绍食品中糖、蛋白质、脂肪、核酸、维生素与酶类等营养元素的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等相互关系,并对其生物代谢过程和色香味化学进行了介绍,理论部分强化静态生化内容,简化动态生化内容,突出支撑检测技术应用的知识点,实验技术选择适合产品分析检测用的基本技能和技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食品加工技术选用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刘靖主编的食品类《生物化学》,强化食品加工过程中物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及运用,了解生物氧化和代谢过程对食品质量的影响;生物技术及应用(含生物制药方向)专业选择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夏未铭主编的《生物化学》,结合生物科学的发展和高职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的实际需要,重点介绍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维生素与酶类等结构、生物学功能、代谢规律、相互关系和特点及主要脏器的生物化学等知识点,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检测、酶的特性研究、脂肪转化糖等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实验技能,熟练实验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仪器设备[6-7]。
3.3设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要求[8],食品科学系通过对相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减少了验证性演示实验,重点突出了生物物质的提取、分析检验、代谢加工等内容,并参照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化学检验工等职业技能的要求,在理化分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课程的实践教学与考工考证相结合,重点放在专业必备技能熟练及常规理化分析仪器使用上,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涉及的技能包括生化基本检测技术、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比色分析技术、酶活力测定、酵母提取技术等。
3.4探索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改革,食品科学系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建设过程中,结合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岗位需求调查,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分析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构成,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生命科学基本营养素模块、生命体中的能量变化模块、生命体中营养素的代谢模块、生物化学实验模块等,结合各专业技能需要,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专业要求和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中加入了专业针对性较强的生物质提取分析纯化等的操作训练。并且,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基础模块是不同专业共选的内容,综合性实验模块则是整合实验内容,开设出融合多种技能的大实验(如将单纯的酶特性的验证实验,整合成酶的发酵生产、提取、分离、提纯、性质检测和生产应用等技能融合的大实验),供不同专业根据专业特点选择的内容,整合从而使同一课程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
4增强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面对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要求生物化学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保证教学高质量。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生命科学知识储备,教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决定其专业教学质量,而教师专业知识积累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教师要上好生物化学这门课,就要吃透各专业生物化学重点和难点,自身要有扎实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加工、食品营养分析与检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生命科学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各学科生物化学关注的方向,比如仅生物化学检测技术,不断在更新、提高。即使是最新版本的教材内容与企事业单位实际的检测手段和技术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就会严重脱离学科发展前沿。因而,注重高技能素质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教师要站在专业科学前沿,关注本学科研究进展,准确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理论和实践、经典与前沿的融合,努力使动物生化课程变得兴趣盎然,而不是枯燥无味[9]。教师只有勤于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而薄发,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做一名称职的、让学生敬佩的生物化学专业教师。
5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传统的生物化学授课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时间越久,不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的培养,也使教师逐渐失去授课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成效显著[10]。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掌握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把声、像、影等技术融合到教学手段中,以生动的语言和多彩的画面最大限度地展示生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化学变化过程,将繁冗的生物化学知识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明,变枯燥为生动,形象直观地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此,食品科学系教师在生物化学的授课模式上结合多媒体技术采用了启发式、“寓学于做,做学结合”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5.1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是利用生命科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按照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探究,层层深入,直至学生能动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在讲授课程时,尽量将所讲授的内容与生命活动、食品科学、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已感知的、感兴趣、最常见的实际问题。如讲述“糖的代谢:糖酵解”时,提问学生“为什么人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以引起学生学习糖酵解的兴趣;讲述“维生素与辅酶”时,提出“为什么有人会得夜盲症”;讲述“生物氧化”时,提出“为什么一氧化碳会致人窒息”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入,让学生感受生物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生物化学不再是空洞知识,而是生活中时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学而有用、学而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5.2“寓学于做,做学结合”的发现式教学
发现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11]。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食品科学系教师引入“寓学于做,做学结合”的发现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体验来发现知识的产生。如在讲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和变性作用差异时,先设计实验安排学生实验,观察蛋白质的变化现象,仔细地总结实验结果,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用于蛋白质沉淀和蛋白质变性的方法,理解蛋白质沉淀和变性的联系和区别。因此,这一“做学结合”,“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摆脱枯燥难懂的书本知识,将被动接受的消极态度转变为主动探索总结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化学论文12
摘 要: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更多地关注其作为自然科学的属性,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正因为如此,化学课堂往往会出现严谨有余而趣味、活力不足的问题,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紧张,缺少灵动与活泼。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化学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改 思考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更多地关注其作为自然科学的属性,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正因为如此,化学课堂往往会出现严谨有余而趣味、活力不足的问题,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紧张,缺少灵动与活泼。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化学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
一、关注学生情感世界,实施有效化学教学
高中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化学课程严谨、抽象,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就更容易助长这种压力。因此,化学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和显著的教学成果,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压力。其次,要形成一种严肃认真的工作习惯: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好教案,教案中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强调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在教学常规中,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化解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学习压力。
二、切实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等级,强调等级观念:孩子必须服从家长,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群众必须服从领导……在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从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如何。教师缺乏宽容心,缺乏对学生表达尊重和理解的技巧,以为自己为学生好,学生就能感受得到。此外,教师经常把学生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待,以成年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学生,认为自己理解的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当代的高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接受了许多新潮思想和更多的西方文明观念,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民主、平等、博爱,个性张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许多学生常常会认为教师所做的是侵犯他们自我平等的权利,埋怨教师对他们不尊重、不理解,而不是反省自己学习是否刻苦、勤奋。
化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树立这样的工作和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一点错、出一点格都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宽容地对待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诱导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为了更好地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顺应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三、善用多种激励手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遗传、基础和化学学习习惯三个主要因素可以决定一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遗传是无法改变的,基础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较难改变,能够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的是学习化学的习惯。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动力,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得以固化。通过激励的强化,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这是教师应当灵活运用的教育手段。化学教师不但要会用表扬和批评,而且要善于用表扬和批评,即多表扬、少批评。表扬是最简单的激励方法,如每次考试后对成绩好、有进步的学生大力表扬;或者经常抽一些时间对学生的预习、复习、错题的归类等学习习惯进行检查,对优秀者大力地表扬;或者不时请一些学生上讲台书写化学用语,对书写规范者进行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得到各种方式的表扬,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批评的使用,则要注意场合、程度,要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千万不能以分数为本。
四、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实现师生高效互动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在团队中,教师起着多重作用:一是知识的传授者、团队的组织者;二是心理医生、学生的朋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首先期望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与他平等的朋友和支持者。化学课偏重实验,这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大的互动空间,有利于教师调节学生情绪、赢得学生的信任、融入学生团队。化学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实验课的机会,在保持学科严谨特点的同时,使自己很好地参与到学生的求证和实验当中,参与到支持、协助学生的学习之中,并为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点成功感到由衷的欣喜。这样,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此外,教师还必须十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失误,严格地进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才能赢得学生的敬爱、信任。综上所述,一位优秀的化学教师,只有立足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把握化学教学的规律,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灵活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化学教学水平,善用表扬和批评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有效地在化学课堂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高中学生在这种和谐高效的课堂中提高化学成绩及个人素养和品质。
化学论文13
一、化学专业安全教育的方式
1.1安全教育原则
(1)长期性。安全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时间不断地予以强化。因此,安全教育要贯穿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入学教育,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验技能的培训,再到毕业设计,甚至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安全教育要贯穿每个教学环节。
(2)系统性。鉴于化学学科涉及危险化学品多的特点,化学专业学生必须获得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能、安全知识融入化学知识、实验技能的教学中。在讲授化学品的性质、化学反应时也要讲授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知识到技能,避免片段零碎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得到系统的安全教育。
(3)多样性。安全教育的多样性是指安全教育的内容、安全教育的形式的多样性。安全教育的内容涉及化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包括化学品的危险性及安全管理、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安全防护设施的使用、安全事故的早期处理等。安全教育的形式既可以是课堂讲授,也可以是网络学习、场景模拟、报告讲座、技能竞赛。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丰富的培训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刻记忆、强化安全意识。
1.2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安全教育途径
1.2.1理论教学中渗透安全理念
在高校化学专业的理论教学中要适时进行安全的教育。例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讲到低沸点试剂的易燃易爆性质后,要及时强调这些试剂的存放要求、使用注意事项;讲到砷及其化学物时,介绍砒霜的剧毒性质时要强调剧毒化合物的管理规定和实验注意事项;讲到碱金属时要强调活泼金属的储存方式,提示禁止将实验后的金属碎屑扔到垃圾桶或冲入下水道中,以免引发火灾。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穿插安全问题,可以丰富讲授的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也容易理解安全管理的内容并自觉遵守安全管理制度。
1.2.2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规范操作和防护技能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有近一半的学习时间是在化学实验室度过的,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设备,因此实验室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场所。
(1)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要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化学试剂的放置位置及取用要求、实验防护措施(比如护眼镜、实验服、防护手套、通风屏蔽设备)的使用、实验废弃物的收集存放要求、发生各种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洗眼器的使用、灭火装置的操作、实验室疏散路线等。要求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熟记实验室布局、环境、实验内容,每次实验前强调本次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存在的危险及事故处理办法。
(2)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熟练化。化学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很多是由于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例如实验装置安装不正确造成化学品溢出或泄漏;有毒有害物质的操作没有在通风橱中进行;腐蚀性化学品的操作不配戴防护手套、护眼镜;实验废弃物随意倒入垃圾桶或下水道。另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敢操作、缺乏条理以及实验台面杂乱无章,都极易发生危险。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强调规范的实验操作要领,并将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熟练程度作为实验技能考核的一项指标。
(3)采用微型化实验教学。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就是在能实现实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微型化实验,减少化学品的用量,减少反应废弃物。随着人们对化学实验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认识的提高,化学实验微型化已经成为实验教学的一种趋势。在微型化实验中,化学品的用量往往是常规实验化学品用量的1%~10%。化学试剂用量减少、废弃物也随之减少,自然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微型化的化学实验要满足实验现象显著、快速、安全的要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安全防护设施、救护设施的使用操作。化学实验室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不规范的实验操作或是在出现事故苗头时未能采取正确的处置措施。救援措施和逃生方法不正确也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因此,正确地使用防护设施和正确的施救方法是化学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安全模拟演练和疏散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各种防护设施和自救方法。学校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安全防护技能纳入到学生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中以强化师生的重视程度。
1.2.3通过多种课外活动提高安全意识
营造安全氛围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院系可以聘请专业人士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进行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以真实的案例引起学生对安全的关注。可以组织师生进行安全培训、安全知识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在活跃的气氛中熟练掌握安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结合实验室的情况和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对于减少事故的危害、提高学生救援和防护能力非常必要。例如演练使用洗眼器或喷淋装置来降低腐蚀性化学品对眼睛或皮肤的伤害;演练扑灭有机试剂的失火,让学生正确使用不同类型的消防器材。这些训练将提高师生在危急情况下的应急能力,避免在事故发生时惊慌失措。
1.2.4建设安全实验环境,营造安全氛围
实验室设备和水、电、气管线等设施的安装要符合规范和标准,符合实验要求,方便操作,尽量减少设备、设施的挪动、延伸和改造。实验室内部布置要合理、通畅、整洁,物品和设备摆放有序、位置固定,统一安装智能通风系统、易燃和毒害气体报警装置、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护装置等,以预防和早期发现安全事故并及时处置,减少事故的危害程度和范围。根据实验室功能的不同,要安装相应的安全设备、设施。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必须配备防辐射装置和空气清洁装置;化学实验室必备灭火设备、喷淋设施、洗眼器、急救箱,并且放在容易取用的位置,标志齐全、醒目,定期检查,保证状态良好。在实验室的醒目位置张贴实验操作规范、防护用品和设施使用示范的图片或说明、安全事故处理办法、实验室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方便学生学习。整洁、有序、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保持愉悦的心境,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2.2.5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丰富安全知识
对于化学这样一个危险性实验较多的专业,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来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安全教育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从安全的角度介绍化学品,尤其是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危害、存放和运输要求、操作规范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化学实验室安全防护用品和设施的使用及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措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采用面授或网络自学的教学方式,前者有助于学生系统学习安全知识,后者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学生可以有重点地学习,课程内容也可以设计成模拟案例,这样对于学生更有吸引力。结合实验室准入制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未参加学习和未通过考核的学生将不允许进入实验环节。
二、结束语
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高各项素质的基础和保障,对于化学这门存在潜在“危险”的学科尤其如此。在对学生进行化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渗透安全教育,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也要培养学生细心、谨慎的实验习惯,这也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所在。在专业学习中培养的安全素质将伴随学生今后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化学论文14
摘要:化学是高中所有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新课标针对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有新要求,要求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切实情况和知识累积出发,令学生在熟知的情景中感知和学习化学知识。情景教学法是当前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方式。文中以情景教学模式的含义作为出发点,综合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的关键作用,细致探究情景教学模式于高中化学学科中的具体运用实践,增强课堂教学成效与品质,推动高中化学教育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景教学;高中化学;教育中;运用
高中化学是高中时期教学活动中关键的课程,是要进行实验活动的理科内容,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才可以切实地了解化学知识中的公式和原理等抽象又复杂的知识内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情景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令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的知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化学公式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切实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继而达成化学学科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一、简述情景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中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新要求,其所指的就是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情活动营造出独有气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营造优良的环境去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跟兴趣。目前,情景教学模式已经被大部分教师所接受采纳,其使用的范围宽泛,涉及到的学科也有很多,高中化学知识内容中有很多的公式和原理,这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压力大、也消化不了。但是当教师把情境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化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时,不但能够切实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繁冗复杂的知识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探究学习知识的能力,继而达成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所以,高中化学教师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综合学生的爱好和诉求,给学生创造优质的情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景中,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成效[1]。
二、情景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的意义
其一,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新课改的实施,让教学活动的要求跟从前不用了。目前,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其注重学生,并且一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处的是主体地位,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本学科的知识内容,还要重视拓展学生的研究、拓展其思维,养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情景教学模式,教师给学生营造优质、愉悦的教学氛围,切实有效地带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热情,经过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可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做独立地思量与探索研究,在探索研究的活动中,学生增强自身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亦可推动学生深挖更深层面的知识内容,激起学生度对于知识的向往和热情[2]。其二,养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挥;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只是教授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内容,更为主要的是要令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的关键性,养成学生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学以实用的能力,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运用情景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此外,高中化学教师要实用可养教学活动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学生创新意识能力,让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情景教学模式,教师还要重视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能独立使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思索,并且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形成自身独有的认知,所以,使用情景教学模式,可以切实养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3]。
三、在高中化学教育中运用情景教学模式的策略
把课堂教学跟日常生活有机整合在一起。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当情景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重视知识联系生活,把课堂教学活动跟日常生活有机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创建情景的时候,一定要将日常生活作为出发点,用学生感兴趣的实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在课堂当中,教师不只是从课本着手,还要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适时地进行提问: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天摄入1500毫升的水,那么,他每天喝入多少个水分子呢?水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教师提出问题,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去思索问题,让其感受到现实生活跟化学知识的密切关联的。
四、结束语
情境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学习、把握化学知识具有促进作用,其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养成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关键的推动作用,将化学知识的课堂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有机整合起来,不但充分发挥了情景教学模式的意义,也切实有效地推动了高中化学教育品质的增强。
参考文献
[1]陶雪.情景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未来英才,20xx,(7):248.
[2]袁小建.高中化学情景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探究[J].教育界,20xx,(8):59.
化学论文15
摘 要: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平遥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地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根据《平遥县地名录》的记载,以平遥县的行政地名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这些地名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对平遥地名所反映出的平遥人民独特的重宗族心态、传统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历史事件、民间传说、谐音雅化等文化内涵作了深入分析,力图较为全面地揭示平遥地名的文化学价值,进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平遥。
关键词:平遥;地名;文化
一、引言
地名是人们对于特定方位、地域范围、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的指称,“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1]地名属于语言的范畴,是词汇中的专有名词,就功能而言,它是标记和识别不同地域的名称。但是,地名不仅能够用来指称某一地理实体,表明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和类型,更重要的,它还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平遥古城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含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平遥的地名真实地记载了平遥的历史,通过这些地名的由来、发展和演变,我们可以窥探出平遥的社会、历史、文化等的风貌,寻觅出平遥人民独特的宗教信仰、社会心态等。
二、平遥县概况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端,隶属晋中市。总面积约1260平方公里,人口49.97万,全县共辖273个行政村。居民绝大多数是汉族,也有极少数少数民族。南同蒲铁路、108国道、大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离太原机场90公里左右,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平遥古城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在上古时期称为“古陶”,是帝尧的封地,春秋时为晋国古邑,战国时属于赵国,称为“中都”,秦统一后置平陶县,西汉又置中都县,北魏时,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为了避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名字,改为“平遥”,沿用至今。
悠久的.历史,使古城钟灵毓秀,注定了它的地名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平遥的地名不仅见证了平遥的历史沿革,也见证了它的社会变迁。从这些地名中,我们不仅能够寻觅到平遥人民重视宗族的社会心态、传统道德观念,也能感受到纯朴的平遥人民所特有的宗教信仰,聆听许多有关平遥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品味平遥人民求雅、求吉的良好愿望。
三、平遥地名的文化学价值
地名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它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地名就是一部浓缩的史书,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平遥古城作为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地名中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有很高的文化学价值。
(一)姓氏地名反映出平遥人重视宗族的社会心态
姓氏地名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它是宗法制度在地名文化中的一种反映。以姓氏来命名地名是有历史渊源的。我国的姓氏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1]在古代,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姓”主要用来区别血统,“氏”用来区别子孙。进入夏商周时期,姓氏又被赋予了阶级色彩,尤其是氏,都是通过统治阶级的赐封才得到的,平民百姓则没有姓氏。战国以后,人们逐渐以“氏”为“姓”,本来有别的姓、氏开始通用。秦统一后,庶人也慢慢地开始拥有自己的姓。至宋代,父系血统宗族共同体大量涌现,宗法制也异常地兴盛,因此,从实施的范围来说,姓也体现出了较多的民间特征,几乎所有乡间的百姓都被划归到了不同宗族的共同体当中。从此以后,乡村便多聚族而居,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应运而生。
在平遥县的地名中,以姓氏命名的有很多。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单一姓氏命名的,其形式通常是“姓+通名”或“姓+家+通名”。如:
姓+通名:梁村、郝村、韩庄、庞庄、杨岭、常村、范村、武村、段村等。
姓+家+通名:阎家庄、蒋家堡、贾家庄、白家庄、程家庄、乔家山等。
另外,也有一部分是以两个姓氏连用命名的,如:侯冀、梁赵、魏乐、王郭、侯郭、冀郭等,这说明平遥的先民是非常重视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的。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平遥姓氏地名中,保留了一些至少在现在的当地人看来是非常罕见的姓氏。如:兰村、靳村、魏乐、桑城等,其中的“兰、靳、乐、桑、城”等姓氏大多数在当地已无传人,而地名却沿用至今,这说明地名具有很好的传承性,也说明人们潜意识中非常重视家族观念,即使这些地名很多已经名不副实了,但他们也不愿轻易地去改变其名称。
在平遥,还存在着一些伴随着某一家族势力的增强而演变成的新的姓氏地名。如:乔家山,由最初的廉家山改名而成;梁坡底,由王坡底改名而成;段村,由张村改名而成;彭坡头,因后迁来的彭姓人多势众而得名。这反映出人们往往把姓当作其宗族的标志,希望能够借此名扬四方。
(二)平遥地名反映出的传统道德观念
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说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经过历代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强调“爱人”,提倡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要尊敬师长、讲求诚信、知恩图报、仁爱厚重
【化学论文】相关文章:
化学论文07-02
化学与生活论文05-15
绿色化学论文06-07
化学与生活论文07-20
绿色化学论文07-28
化学教学小论文01-01
高中化学论文11-21
化学综述论文12-22
[精]绿色化学论文06-12
大学化学论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