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论文

时间:2024-07-16 16:41:21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优]化学与环境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与环境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化学与环境论文

化学与环境论文1

  环境意识是指环境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全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立法、文化、美学等方面的认识或见解。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先导,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对防止环境恶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而环境的污染、环境质量的优劣与化学中各种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含量、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的变化直接相联系。化学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化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环境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根据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内容和特点,我认为在环境意识的培养方面应注重以下几项内容:

  一、具有环境忧患意识,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意义

  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其中有多项都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可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政体、持续经济和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内容。它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做到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受力相协调;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前代和后代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同时从资源问题入手使学生领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中增加资源利用和资源状况方面的介绍。如我们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用途、制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我们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它们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让学生用指导性思维来考虑这些物质的使用会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如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少量会促进植物生长,过量则会使水中植物疯长,引起水体营养化,造成水体变黑、变臭。

  我国生产的洗衣粉大多含磷,它们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再有,可结合一些重要化工原料的工业制法,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来分析这些传统工业,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并进行“三废”的合理回收和利用。

  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态度和行为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实验需要各种试剂,会排出相当数量的成分复杂的废物、废水、废渣,它们不仅会对实验室构成威胁,也会对周围环境构成一定危害。我们在实验教学时强调按用量取用药品,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规定要将实验废弃物放到统一地点,统一回收。教师对实验操作要坚持严格要求,同时也注意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设计,发挥其主体性,在教学中利用渗透的方法,结合知识点,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如讲二氧化硫、硫酸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讲燃烧与灭火时介绍《消防法》,通过法律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从学生切身问题入手,抓住时机灌输环境意识

  比如,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问题,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自编调查问卷,自己跑市场了解家居装修材料、性质,到图书室、网络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墙漆的使用会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通过调查,学生还提出了许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方法,如尽量少用中国传统的爆炒做菜的方式,以减少油烟的排放量;做菜过程中始终开动抽油烟机,以减少做菜过程中产生的CO2、CO、NO2等有害物在空气中的含量;室内禁止吸烟;注意家电的电磁污染等等。总之,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倡绿色生活,开启绿色人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投放以便回收;使用节能灯具,随手关灯、关风扇,注意节约用电;随手关闭水龙头,使用无磷洗衣粉,做到一水多用;提倡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少开私家车;不用纸质贺卡,双面使用纸张;提倡使用布袋或纸袋购物,不用塑料袋;塑料袋要重复使用,不要随意丢弃;不要随意丢弃废旧电池;注意回收各种废弃物,变废为宝。

  总之,通过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要让学生从我做起,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是从事工农业生产还是进行技术革新,无论是开办一家工厂还是进行一项工程,要首先想到保护环境、珍爱环境、关爱地球。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为了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环保理念在每一颗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

化学与环境论文2

  摘要:本文依据环境化学课程特点,分析环境化学教学现状,结合绵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教学内容更新与方法的改进、实验实践教学以及考核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通过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学生对环境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高,实现高素质应用型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主要研究有害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效应[1]。在污染源分析和确定、污染消除和控制、环保策略和措施的制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目前环境恶化、矿产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新的污染物不断出现,环境化学的研究也在发展[3]。高校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化学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和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兴趣,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又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打下基础。笔者从事环境化学教学工作10余年,文中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与方法的改进、实验实践教学以及考核等方面(图1),对环境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望能为高校环境类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1教学现状

  让学生牢固掌握环境化学课程基础知识和理论,是环境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重点[4]。在之前的教学中,环境化学开设在大一上学期,学生的基础化学知识来源于高中的学习,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环境化学时感到吃力。因此,在环境化学的学习之前,需开设无机、有机以及分析化学等课程,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教学时数安排不合理,环境化学教学选用教材为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第2版),共8章内容。原有的48学时太少,应该安排足够的学时才能够把理论讲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使教学内容能够反映环境化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等的更新。除了理论课,需安排实验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陈旧,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学,教师的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1]。课程考核体系面过窄,不应单以期末考试试卷的成绩来评定,而应当增加平时(如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和专题报告等)的成绩比例,才能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全面考核。实验教学需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果应独立分析。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让学生拟定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应对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根据上述现状,针对专业和课程特点,依据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大纲,对环境化学进行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型的应用人才。

  2教学改革

  2.1课程设置改革

  环境化学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环境化学之前,先开设“环境学导论”进行专业引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和所学专业有初步的认识。在课程学习之前,增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为环境化学知识的掌握打下基础。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在大一上学期开设“环境学导论”“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环境化学安排在大一年级第二学期。环境化学共8章内容,应根据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要求,对各章节内容进行选择和侧重,选取第二、三、四、五、六章节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增加到64学时。实验环节设置28学时,包括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独立实验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2理论教学改革

  环境化学课程理论基础较强,涉及的反应机理及过程较多、较难且枯燥乏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为必要。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补充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2.2.1内容的更新和补充环境化学教材的更新滞后于其新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应及时对教材以及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添加最新科研成果、案例及相关的环境保政策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1)前沿知识的补充和介绍。补充反映环境化学发展的前沿信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环境化学的发展趋势。在大气环境化学一章中,补充的主要内容有:臭氧与PM2.5一样,成为夏天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成为环保研究的新课题;气溶胶污染了空气,但是却能抵消温室效应;在无氟空调和冰箱的生产中,新型制冷剂的使用减少了对臭氧层的破坏;冬季的雾霾天气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对环境的危害。在水环境化学一章中,以太湖、滇池蓝藻的爆发,青岛浒苔的大量生长来讲述水体富营养化,并探索氮磷等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和转化过程;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有机氯农药等的来源、分布特征、输入途径等的研究成果;西昌邛海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原理等研究成果;成都市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净化水的典型例子等,并把笔者在科研中对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在土壤环境化学中,补充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蜈蚣草等对土壤重金属的修复情况等。(2)当前环境热点问题探讨。例如“垃圾围城”,城市生活垃圾的不断增长,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及农药的施用、作物秸秆、废弃农膜、畜禽水产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使农村遭遇面源污染。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广大民众关注的重大的民生问题,保护好饮用水和水源地,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健康和利益。“环境激素”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内容。冬季在我国多数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PM2.5等都是环境热点问题,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讨论,拓展了知识面,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3)专家进课堂,进行专题报告。邀请学科和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安排本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环境监测站工程师以及环保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引入前沿内容,并且对以后的就业方向、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2.2.2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1)结合区域特点,开展案例教学。以世界公害事件为例(如水俣病、痛痛病事件),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的污染图片。补充环境污染视频资料,展现污染情况,增强学生对污染的感性认识。在讲述大气环境化学时,展示伦敦烟雾和洛杉矶烟雾事件等的图片,让污染状况呈现,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记忆深刻。结合本地的'污染事件进行讲述,四川沱江特大污染,绵阳市涪江污染事件,草溪河的污染。大气污染以成都雾霾红色预警以及绵阳市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为例。通过把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与环境化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学习知识的重要性。(2)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先进教学技术,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在过程模拟、解决抽象问题、列表比较等方面能够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例如:在讲解影响污染物迁移的天气形势(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的时候,通过制作动画演示气流以及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形象直观。在讲解水环境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时,通过图片、动画演示、表格的形式表现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以及专属吸附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当前环境问题通过图片展示,例:大气污染图片(工厂污染气体排放、汽车尾气、雾霾天气)、水污染图片(污水排放、富营养化、赤潮)、土壤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重金属污染)。通过电视、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收集相关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幻灯片拷贝下来,课后再去认真消化,使学生能精力集中地听取难点。通过邮件、QQ等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用QQ群分享课件、电子教案和环境视频等资料,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掌握教学状态和效果。(3)互动式和研究性教学。根据环境化学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师讲授后、师生互动进行讨论。每次讨论课后,提出与下次教学内容相关的讨论题目,进行分组,例如:曾讨论过的议题有“草溪河的水葫芦哪里来”“现在的农村还是小时的农村吗”“垃圾围城”等。让学生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等上课时,根据相关议题进行发言和讨论。在讲解酸雨的形成时,提出议题“贵阳和兰州的降水”,让学生对比两个地方的降水pH值不同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讨论,总结降水pH值的影响因素。通过分组讨论,最后小组长发言,让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进行补充讲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式教学通过分组,给出学生研究议题如“安昌河污染源调查”“草溪河富营养化问题”,分析污染形成原因、特征、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

  2.3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现阶段的实验教学中,多数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实验教师准备好实验所用样品、药品试剂、耗材等,实验前教师把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过程、结果计算方法、注意事项等讲得很清楚,之后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和规程完成实验。学生没有去思考,无法从实验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不能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对环境化学的实验教学进行如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工作任务的分配,让学生参与试剂准备、采样布点、实验用品和仪器准备的整个过程。例如:在地表水溶解氧测定实验中,依据实验要求制定任务分配表,并让学生分小组并相互协作完成。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以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增强了团队和作的精神。环境化学实验时数为28学时,设计7个实验,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基础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加强理解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综合设计性实验系统应用所学基本理论、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去解决实际问题。基础实验包括大气中TSP测定,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水中溶解氧测定等,通过实验记录现象以及结果,并进行分析,形成总结报告,教师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予以点评。综合设计性项目如:校内河流草溪河水水质评价等,分小组写出设计方案,在教师论证其可行性后小组开展并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或小论文[5]。除了课程实验,还安排课程的见习,包括到绵阳环保局、垃圾填埋场、绵阳永兴污水处理厂等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扩展了基础理论,开拓了眼界,增强环保的责任感以及学知识的主动性。

  2.4考试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巩固、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采取教学全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作业、讨论和论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其科研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将理论课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20%(作业10%;讨论5%;课程论文5%)和期末笔试成绩50%;实验课成绩占20%,考勤成绩10%。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6-7]。

  3成果与展望

  通过对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取得各方面的进展。通过案例教学、联系当前环境污染以及热点问题,激发了学生对环境化学学习的兴趣,拓宽了知识面。通过互动式和研究性教学,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实践环节,锻炼了学生独立实验的创新能力以及协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学生科研项目的申报,已有两组20xx级学生申报两个学生科研项目,关于草溪河水质监测以及污染治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积极申报学校的学生科研和创新项目,培养了独立科研的能力。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课程建设和改革,将课程建设落在实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才能培养高质量和创新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树梅,翟志才.“环境化学”课程多样式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xx(32):118-119.

  [2]胡星明.高校环境化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xx,28(3):111-112.

  [3]王强.多媒体教学在环境化学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6(6):178-181.

  [4]郑永红,张治国,姚多喜.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淮南职技术学院学报,20xx,12(2):62-64.

  [5]齐云,迟杰,鲁逸人.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27(12):104-106.

  [6]马丽,李华,李辉.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教文汇,20xx(7):50-51.

  [7]张寒冰,唐艳葵,閤明勇.环境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xx,39(17):118-119.

化学与环境论文3

  目 录

  1 摘要 ········································································································ 1 2

  关键词···································································································· 1 3

  引言 ········································································································ 1 4

  酸雨 ········································································································ 1 5

  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 ···································································· 2 6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及其控制对策 ··················································· 3 7

  光化学烟雾及其控制对策 ································································ 4 8

  结语 ········································································································ 6 9

  参考文献 ······························································································· 7

  大气污染

  摘 要: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污染

  引 言: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就大气的环境问题而言,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

  一、酸雨

  造成雨水酸化之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 其一为自然物质,其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爆发喷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悬浮固体物,自然水域表面释放之硫化氢,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释放之硫化氢、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都会使雨水之pH值降至5.0左右;后者则为工业化后,燃料之大量使用,燃烧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氯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有机酸及悬浮固体物,排放至大气环境中,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使得雨水之pH值降低,形成酸雨。

  由于酸雨为二次污染物且具有跨区污染的特性,以致影响层面相当广,故局部空气污染的改善,空气品质标准的达成,对于酸雨的防制助益不大,必须削减SO2、NOx的总量方能遏止酸雨的危害。

  二、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现今最受人青睐的是瑞士两位气候专家对温室效应成因作出新的解释,认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而是大气层中增多的水蒸气。它是于20xx年发表的。瑞典中部大学的KG·拉松和斯韦克·爱德华松说,根据他们提出的一种计算未来气温的新模式,地球确实像其他研究人

  员所认为的那样,正在进入一个逐渐变暖的时期,但这主要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而使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今后的一万年里有所缩短。他们说,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逐渐增多。因此,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更主要的是增多的水蒸气,而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还有,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指出,他们在大气层中发现一种学名为“五氟化硫三氟化碳”(化学分子式为SF5CF3)的稀有气体。虽然这种气体目前的浓度仍相当低,但是它稳定热的能力远超过其他任何已知的温室气体,而且正在快速积累,长此以往,将会使“温室效应”形势更趋恶化。

  三、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及其控制对策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xx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

化学与环境论文4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城乡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 我国是化工生产量较大的国家,化工产业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目前化学工业的特点是,产品品种繁多,工艺复杂,技术落后,操作水平低,加上生产管理不完善,致使产品产量低,副产物多,"三废"排放量大。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重大问题。但是在另一方面,化学在处理环境污染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化学对环境的保护,化学对固体废弃物的净化,化学对大气的净化,化学对水污染的处理,等等。

  在这里,首先讲述关于化学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现在全球已合成各种化学物质1000万种,每年新登记注册投放市场的约1000种。我国能合成的化学品3.7万种。这些化学品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产力、消灭虫害、减少疾病、方便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生产、运输、使用、废弃过程中不免进入环境而引起污染。

  我国是化工生产量较大的国家,化工产业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目前化学工业的特点是,产品品种繁多,工艺复杂,技术落后,操作水平低,加上生产管理不完善,致使产品产量低,副产物多,"三废"排放量大。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其中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相对较大,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种。 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化学对环境主要造成以下几种污染:

  一.大气污染:当空气中出现正常没有或极少含有的物质, 并且其数量、浓度和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足以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生命, 存在于大气中的污染有以下四种:1.光化学污染是指人为排放的含氮氧化物和燃烧不完全的碳氢化合物, 在光的作用下形成臭氧的连锁反应, 生成一系列刺激性物质, 从而给大气带来了污染。2.烟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发电厂燃烧含硫的煤、有色金属冶炼、硫酸厂的尾气等废气排放, 会形成含有硫酸成份的烟雾, 污染环境。3.粉尘污染由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工具排放出来的废气中的固体微粒所组成, 包括工业加工中的重金属,如铅、福、镍、锰以及石棉等, 它们常引起人们的呼吸道疾病。

  二.酸雨污染酸雨: 酸雨是人为活动排放的含硫含氮氧化物造成的, 硫酸和硝酸则是组成酸雨的主要酸性物质, 它对各种经济资源, 如渔业、森林、农业、野生物等都是有害的, 尤其是对森林的损害最大, 它能使树木的叶枝枯黄甚至死亡, 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 它们排入水体后, 水中微生物大量繁殖, 使溶解在水中的氧下降, 造成水质破坏, 大量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三.化学与水质污染:化学对水质的污染是指向河流、湖海中直接排放有毒的化学物质, 水质污染大体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无机物污染是指向河、湖、海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或碱性工业废水, 改变了这些水域的原有的: ;值, 对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尤以氰化物的毒性更大, 人们称为“ 氰老虎” , 一旦人或其他动物吸收就会造成组织缺氧而窒息死亡。2. 重金属污染对水质造成污染的重金属离子有汞、铅、铬、钒、铜等离子, 其中以汞的毒性最大, 它的来源主要是各种冶炼厂, 金属矿山加工厂, 电镀厂等企业的废水废渣中。这是重点防治对象。3.有机物污染它主要是指有机耗氧物质对水体的污染。

  四. 化学与土壤污染:土壤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与环境之间时刻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随着经济活动规模日益发展, 土壤的污染状况也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来源有这样几种:1.水体污染物用城市或工业废水灌溉农田、草地、树木等植物时, 其中毒性大的代谢物, 在农作物内蓄集起来, 影响人类和家畜的生存2.农业污染物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使有机氯杀虫剂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并在生物体内蓄集, 最终给人类带来危害。 生物污染物由医院、生物制品厂、兽医站等部门排放的含有致病微生物污水, 直接用于灌溉, 会使土壤中病原菌大大增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人体健康3.酸雨污染物酸雨会使土壤酸化, 促进士壤中的钙、镁、磷、钾等无机元素的溶解, 从而降低肥效。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如此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化学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为此,我们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应该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从“本”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让化学更好的发挥它有力的作用。我们还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从事化学危险品生产、贮存、经营、运输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的.遵法守法意识,加强对有害化学品的安全和环境管理。与许多国家相比, 我国对环境教育的重视是不够的,今后必须大力加强, 向大、中、小学生普及环境保护知识, 推动全国人民关心、重视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使环境保护工作在全社会引起高度重视, 以便尽快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优美、洁净的环境。

  同时,化学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强大支柱,化学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对固体废弃物的净化:工业固体废弃物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其处置工程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程类型之一, 工业固体垃圾卫生填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选定良好垃圾处理场址的前提下,合理而有效地进行垃圾填埋体的结构设计和实施, 能够避免对地质环境的污染,或将不良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工程应采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安全的卫生填埋方式处理普通化学工业固体废弃物(包括普通工业固体废弃物),可以确保环境不受污染。同时在处理场周围,选择除臭、吸尘、驱除苍蝇的花卉树木,大面积种植防护林,形成防护屏障,可以大大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机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巨大且成分复杂,其对环境的污染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含有大量营养成分和有机质,在农业生产上除可以满足作物生长对养分的需要外,其丰富的有机质含量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培肥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农业资源化处理利用是最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

  二.化学对大气的净化:“消除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 在城市控制使用汽油、煤油的机动车,可以燃烧乙醇;或者使用“零排放”电动车;消除污染进行石油脱硫处理,利用尾气处理装置等,介绍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及制备方法。用新的无害汽油,使用酒精天然气代替燃油,用无污染氢燃料作动力等。汽车尾气的净化处理技术:由于汽车运行严重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因而也给净化处理技术带来一定的限制。除了开发在机内净化技术外,还要大力开发机外净化处理技术,这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控制技术,主要是提高燃油的燃烧率,安装防污染处理设备和采取开发新型发动机;二是行政管理手段,采取报废更新,淘汰旧车,开发新型汽车(即无污染物排放的机动车) ,从控制燃料使用标准入手。汽车燃油的改用,采用无铅汽油,以代替有铅汽油,可减少汽油尾气毒性物质的排放量。首先应抓汽车油的改用。以无铅汽油代替四乙基铅汽油,这种汽油是用甲荃树丁醚作渗合剂,它不仅不含铅,而且汽车尾气排出的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均会减少。因铅是一种蓄积毒物,它通过人的呼吸、饮水、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是侵蚀造血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肾脏等。诸如对血管系统、生殖系统、致癌、致畸等毒性作用也可能发生。

  三.化学对水污染的处理: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已经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污水的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杂质,从而达到改善水质、控制水污染的目的。处理对象主要是污水中无机的或有机的(难于生物降解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有化学混凝、中和法、化学沉淀法和氧化和还原法。造成我国水体环境严重污染且难以短期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和高度复杂的,涉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决策与运行管理不当、监管与绩效管理不到位、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缺乏自主发展等方面。要解决现有的水污染问题,必须要用到化学的技术治理水污染问题。并且使用化学技术利用污水回用,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利用处理后的污水。污水回用受到越来越重视的原因主要包括: 人口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对现有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开始意识到污水回用是一种非常可靠的供水源;成功的污水回用工程越来越多; 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越来越意识到污水回用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蓄水工程(如水坝)的环境和经济成本越来越高; 人们逐渐意识到与过度用水有关的环境影响

  通过化学对固体废弃物、污水、大气等绿色化学措施等问题的处理,说明化学是环境保护的强大支柱。虽然化学污染了环境,但是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化学学科在人类创造新物质,处理问题的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发展化学,为保护环境,净化环境而努力。

化学与环境论文5

  1环境化学及其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新型学科。也即利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目前国内外教材较多,比较优秀的教材有《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董德明等主编)、《环境化学》(王红云等主编)、《EnvironmentalChemistry》(ManahanHE)、《ChemistryoftheEnvironment》(RonaldABailey)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环境化学课程组经过多方比较,选择南开大学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该书共8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环境化学和环境污染物,是概括性的介绍一下环境化学学科。第二、三、四、五章分别讲解了主要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四个不同介质中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规律。第六章从污染物类型方面入手,介绍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第七章介绍了受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及原理,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化学氧化技术等。第八章是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包括绿色化学的发展史、基本原理及应用,探讨了未来的化学工业的发展方向[1]。根据我校学科设置情况、环境工程的培养方案安排(60学时),同时结合我校石油石化高校的特点。全部讲解会难免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为此环境化学课程组选择第二、三、四、六、七作为主要讲解内容,尤其是二、三、四章的内容,作为授课的重点。因为大气、水体、土壤是当前主要污染物的受体,与人类最为密切的环境要素,其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健康存在;而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控制及修复技术将会在环境工程的其他课程如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中会详细介绍,因而在本课程教学中只做简单介绍。

  2研讨型教学法的引出及应用

  环境化学是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研究不同介质中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化学特性、迁移转化规律和效应及其控制原理的科学,其中有很多描述性及原理性的内容,如果单纯课堂讲解枯燥无味,很多学生认为只需死记硬背即可,故不认真听讲,也不愿意深入思考,更缺乏主动联系实际的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笔者在上课过程中由一贯的只由老师讲解的“填鸭式”教学,引入了研讨型的教学方法[2]。讲课的基本思路是:以身边发生的环境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首先提出研讨的主题(拟定小论文或者汇报题目);然后学生自由选题、分组,安排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涉及到的污染物的`危害、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有效控制手段等;最后课堂讨论及讲解[3-5]。下面分别依大气环境化学和水环境化学章节的讲解为例,如何具体的开展教学工作。

  2.1大气环境化学章节的讲解

  本章主要介绍大气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光化学反应基础,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本章需要12个学时,笔者在本章内容讲解过程中分成两个模块:前6个学时侧重理论讲解,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后6个学时侧重环境具体问题,在讲具体问题时再结合前面讲的理论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主要采用研讨的教学方式。理论讲解主要介绍大气的层结结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运动规律及光化学反应基础。采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解为主,并辅以板书和多媒体,学生听课与做练习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课程的基础内容和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快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了便于后续研讨课的进行,在本章第二次上课时要安排研讨题目,本章的主要研讨题目有:雾霾与PM2.5、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光化学烟雾、碳排放、全球气候变化等。然后让学生去选题、分组(大概5人一组),要求每组学生针对研讨题目查阅相关主题涉及的还击给你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及启示,并形成汇报材料,要求每组汇报时间不超过5min,大家讨论时间不低于15min,老师点评5min,这样每个题目讨论时间大概25min。从第四次课开始进行讨论,完全互动讨论5个学时,剩下最后1个学时主要是对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研讨过程中不能浮于表面,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体现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当前的学科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切记好高骛远。如“雾霾与PM2.5”这个专题。研讨过程中既要涉及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途径、粒径分布规律、化学组成,又要包涵PM2.5的来源、危害、产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等等。

  2.2水环境化学章节的讲解

  本章主要介绍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水中重要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分布,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以及水质模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本章需要12个学时,同样采用理论讲解和研讨型教学结合的方式。理论讲解需要6个学时,主要介绍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存在的形态、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如溶解-沉淀、氧化还原、配合、分配、光解等。研讨课时6个学时,本章的主要研讨题目有:饮用水安全、水体富营养化、咔斯特溶洞、重金属污染与水俣病、海上溢油、节水型校园建设等。本章第二次课就安排题目,从第四次课开始进行讨论,安排方式和时间安排基本同“大气环境化学部分”,完全互动讨论5个学时,剩下最后1个学时主要是对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上面依大气环境化学和水环境化学两章的内容为例,讨论了如何将结合具体环境问题和基本理论内容开展研讨型教学。除去通过上面具体的主题讨论之外,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项与环境化学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南风窗杂志举办的“调研中国”、节能减排科技大赛等活动,把研讨型教学引入到课堂外,进一步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结语

  通过引入研讨型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感觉不到有枯燥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但完全掌握了环境化学的知识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台演讲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些同学还通过组队的过程,通过组队、分工等方式,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当然任何教学方式也有他一定的局限性,在材料准备过程中还存在组中个别队员不积极准备,消极参与工作的现象,讨论过程中也不积极参与进来。今后在积极推进研讨型教学的同时,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今后希望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和完善环境化学教学改革,以进一步提高环境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环境高等人才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作者:王永强王 婧 刘 芳 卢 磊 刘其友 孙 娟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化学工程学院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华东设计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475.

  [2]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xx,29(10):65-67.

  [3]王丽梅,孟昭福,张增强,等.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xx(7):82-84.

  [4]李美俊,朱先磊,师生宝,等.《环境化学》“互动”式教学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20xx(4):94-97.

  [5]张进忠,王定勇,魏世强,等.高等环境化学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8(2):199-200.

化学与环境论文6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将“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效果好”作为建设目标。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就是要把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相比,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结合实验教学呈现出的基础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新趋势,以及国内各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我们从“环境化学”的配套实验入手,以建立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初步建立了新的开放式的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开放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从教育规律出发,还是从人的认知行为来看,技能是可以由教师传授的,而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必须经由学生的自主行为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一个宽松便利、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开放实验环境,对于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而开放实验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多年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学生,一方面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居世界各国学生的前列,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普遍较差。综合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我国教学体制中,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传统实验教学环节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不够。从实验方法、内容、步骤到思考题,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事先决定的,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和发挥机会,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其次,实验内容存在“三多三少”的弊病: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多,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少;孤立的单元性操作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经典性实验多,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少。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多采用“抱着走”的教学方法。实验讲解面面俱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占尽优势,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无从体现。

  在这种形势下,国内众多院校都从开放实验(室)的必要性和必备条件进行思考,在开放方式、途径以及相应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不同方面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并形成了一个共识。

  “开放实验”应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发挥实验室的多重教育功能,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开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有实验内容的开放和实验室的开放两大类,其中大多采取开放实验室形式,包括实验时间以及实验场所开放。采取开放形式的实验课程类型主要集中在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尤其是基础化学类实验课程进行的时间最早也最多,也有少量专业课程开放研究的报道。环境及相关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与人类自身的生存介质和生存状况密切相关,然而,有关环境类专业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十分单薄,不能很好地实践既定的培养目标。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20xx年,我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从教学基础较好的“环境化学”课程入手,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2.1构建合理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由课程教学目标所决定,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环境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及对人类、生态体系可能带来影响的化学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视角出发,我们按照基础性原则、社会性原则统一协调构建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基础性原则指教学内容坚持基础内容扎实,变革基础知识的呈现方式,以活动的方式呈现认识、情感、行为等多种发展目标的基础知识,不以现成结论方式呈现死的知识。社会性原则指教学内容与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相结合,教学内容要反映环境化学新动态、新机遇、新挑战等,使环境化学与当代环境保护的脉搏同跳动,以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来扩充多样的前沿信息。

  传统的实验课程大多依附于理论课,同一学科中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各自独立,缺乏系统性,且经常发生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相似或相同的低水平同层次重复现象,这样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等。鉴于此,我们首先将实验内容从课程教学内容中剥离出来,把实验内容加以汇总,淘汰与当前应用脱节的陈旧老化的实验内容,更新和引入学科发展趋势需要的实验内容;其次,把实验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分散到系统地加以科学的重组,明确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将实验教学内容大概分为基础性、综合系统性、设计研究性3个基本层次。

  基础性实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仪器设备的识别和操作,以及基本分析测试方法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系统性实验把知识点紧密相关的实验内容连贯起来,体现出内容的系统性,通过这类实验培养学生多维的、动态的、连贯的和有机组合的系列化操作技能,使学生综合地接受知识,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设计研究性实验是授之于“渔”的实验教学新模式,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目的,我们针对性地设计了“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有机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行为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的微生物生态效应研究”等题目,供学生选择。

  2.2创造一个开放的探究平台

  在实验教学体系革新优化的前提下,我们还着重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放实验资源,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打破实验室的局限,让实验活动走进现实环境,深入实际,切实体会环境问题与人类生活的息息相关,培养具有社会使命感的专门人才。

  首先,对于综合系统性实验和设计研究性实验,改变按照教师事先拟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去模仿的做法。教师仅提出选题和要求,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形成一个实验合作群体,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能自主选择,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力量、思维的奥秘和创造的神奇,从而逐步培养创新能力。此外,我们还改变原有的在固定时间里完成单一化实验的教学模式,实行实验室开放,拓宽实验时间与空间。具体就是,不集中做实验,只要求学生在一个规定时间跨度内必须完成某一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室预约,安排具体的实验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和不断操作的摸索过程。

  环境科学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应该着眼于宽厚的知识基础,更应该强调学生社会使命感的培养。在实验模式改革中,我们深深感到,有必要打破实验室的局限性,深入实际环境现场,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作为未来的环境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和历史使命,因此,我们结合突出的环境问题来设计实验项目,同时把多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实验中,我们改变以往由教师事先配制实验用水体样本的做法,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环境中,把题目布置给学生,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制定出严密可行的实验方案,现场采集水样,再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与以往的做法相比,不仅巩固复习了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关水样采集的原则与方法,对我们生活其中的具体环境进行了评价,还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在“城市交通干道大气氮氧化物日变化研究”实验中,学生们带着仪器设备走上城市交通干道,不仅采集到一手的现场实验数据,而且对汽车尾气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有了真切的感受。现场采集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眼球,面对着人们的好奇和提问,学生们也作了一回环保宣传员。

  3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建设的实效已经凸显,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于理解环境化学领域研究动态及前沿、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数据的科学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技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所有参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环境化学课程(含实验)获20xx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构建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以及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所进行的摸索及实践过程中,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对所出现的问题也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进行了认真的考虑。

  在新的开放式教学体系中,实验室开放相关的管理以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必须要跟上,需要制定并执行好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实验室开放教学的顺利开展;实验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量大大增加,在核定工作量、加班补助、人员编制等方面,学校、院系等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予认可;实验室开放大大提高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率的同时,仪器设备损坏率、元器件和各种材料消耗率也相应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实验经费的增加,应设立实验室开放的专项基金,以保证实验室开放能长久高质量坚持下去;实验的主体是学生,一些实验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学生之间的可比性降低,评分的难度加大,必须不断完善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机制,建立起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评价与体系。

  本文是根据我们在环境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经历进行的一个小结,也是浙江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资助课题“环境类本科实验教学开放模式研究”的一部分内容,期望为相同背景条件下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同时更期望得到同行的指点与帮助。

化学与环境论文7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对人类有重大意义,跟生活也有很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衣、食、住、行、用,化学无所不在。可就在化学给人类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汽车尾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在警告我们,臭氧层空洞威胁着我们,环保成了化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项重大问题。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所以建立绿色化学, 减少环境污染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 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

  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浓度较低时对人体主要产生慢性毒害作用;有的多环芳烃类和含铅的化合物等具有致癌作用;大气污染还包括大气的生物性污染和大气的放射性污染。大气的生物性污染物主要有病原菌、霉菌孢子和花粉。病原菌能使人患肺结核等传染病,霉菌孢子和花粉能使一些人产生过敏反应。大气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自原子能工业的放射性废弃物和医用X射线源等,这些污染物容易使人患皮肤癌和白血病等。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

  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 (As)、铬(Cr)、苯胺等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物质,如采矿业的废石,工业的废渣,废弃的塑料制品,以及生活垃圾。应当认识到,固体废弃物只是在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实际上往往可以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被利用,往往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果不及时加以利用,长期堆放,越积越多,就会污染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环境污染往往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一般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显露出来,有些危害甚至影响到后代。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建立绿色化学 减少环境污染,倡绿色化学是刻不容缓。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转向治本。为此,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从“本”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绿色化学为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1世纪化学必将大有可为。

化学与环境论文8

  1化学是中心科学

  化学知识产生的历史几乎伴随了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常常用化学成就作为标志。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不同人群对化学的形象有不同的定论。在公众层次上,一提起化学就想起环境污染;对在校大学新生一提化学,就想到瓶瓶罐罐;而对年轻化学家一提化学,就以为做高深的论文〔1〕。其实对化学形象的正确认识在于,化学是解开自然界奥妙的钥匙,也是创造新生事物的科学。在当代所谓的八大朝阳科学(Sun-Rise-Sciences):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核科学中,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2〕,无论哪一门科学的诞生、发展和未来都离不开化学。通过化学,人们在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理解事物的本质,同样在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合成新生事物,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

  2环境科学是综合科学

  环境科学中所指的环境(environmental)是以人类为主题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3〕。人类与环境构成了一对矛盾体系。环境科学主要研究这对矛盾体系,即环境在人类活动强烈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和为了保护这个系统的稳定性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在宏观上,环境科学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环境科学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累积的过程与运动规律,探索其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可见,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不仅牵涉到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部门,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社会科学方面,要充分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计算科学和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4〕。环境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矛盾体系的实质,研究二者的辩证关系,掌握其发展规律,调控二者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谋求人类环境系统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3环境科学中的化学

  当今工业社会,人口剧增大量消耗和破坏自然资源,排放到环境中的工业“三废”引起的环境恶化,直接构成对全人类生存的威胁。其实,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大气、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但是当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的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3.1臭氧层空洞的化学解释

  臭氧层存在于距地表16-40Km的大气平流层中〔4〕。在自然状态下,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分子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分解成为氧原子,并很快与大气中的氧气发生进一步的化学反应,生成新的臭氧分子,使臭氧层中的'臭氧分子的量达到动态平衡。太阳发射出的短波(200~280nm)紫外线的能量足以断开人与其他生物机体组织的化学键,从而伤害机体。由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存在臭氧层,这种紫外线全部被臭氧层吸收,臭氧层成为地球的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臭氧的分子构型为V字形,含有离域π34键。虽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臭氧化学键断裂成氧分子和自由态氧原子,同样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自由态氧原子也能吸收能量和周围的氧分子反应生成臭氧分子。这个化学平衡的左右移动过程,就是臭氧吸收紫外线的原因所在。然而,人类合成的氟利昂及排放的NOx,SOx等导致臭氧分解、消耗,给地球生命造成威胁。氟利昂化学性质稳定,本身没有毒,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吸收能量,产生高活性原子态自由基。由于自由基带有成单电子,稳定性差,反应活性也大,能够立即和周围的臭氧分子反应生成氧气分子和自由氧原子破坏臭氧层。

  3.2环境监测中的化学方法

  为随时了解现有的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环境部门随时进行着监督和监测,即所谓的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因素的监视、监控和测定,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的过程。在环境监测领域中化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水,空气和土壤的监测都离不开化学方法。

  3.2.1水质监测

  现场测定水样pH:电化学原理;加入酸碱保存水样:沉淀反应中溶度积规则;加入氧化还原剂保存水样:氧化还原原理;消解方法进行水样前处理:酸碱在高温下的氧化还原性水样COD,BOD的测定:化学滴定法;水样中金属离子的测定:仪器分析方法中原子吸收或原子发射分光光度法;水样中氟离子测定:电化学中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总有机碳的测定(TOC):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3.2.2大气监测

  SO2的监测:特定溶剂浓缩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荧光光度法;NOx的监测:化学发光法;总烃和非甲烷烃:气相色谱法;总悬浮颗粒物的组分测定:化学熔融法溶解颗粒物。

  3.2.3土壤监测

  有机磷农药的测定:特定溶剂提取、萃取、净化-气相色谱法;有机物测定:有机溶剂萃取-气相色谱法;金属离子的测定:消解、溶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有机氯农药的测定:微波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4结语

  无论是控制或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是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化学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要作出环境污染的认知、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机制到污染评价与防止对策,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在化学教育过程中把每一个知识点和身边的环境问题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使学生懂得每一个基础课程在今后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

化学与环境论文9

  摘要:如今,环境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企业,这些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教育;环境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过着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富有的生活,但前所未有的环境隐患和危机也相伴而生: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土地沙漠化、水资源严重污染、海洋生态危机、绿色屏障锐减、物种消失加剧、垃圾威胁人类、人口增长过速……,这些问题已经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不仅要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而且要防止新的环境问题的发生。转变环境道德观念,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就是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

  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就提出:“不仅对成年人而且对年轻一代要在环境问题上进行教育……”。高职学生肩负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是未来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中生产力的开拓者、劳动者。他们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保护能力将直接影响着环境问题的解决。

  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的限制,在非环境专业开设专门的环境课程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在不同科目之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和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更是必要的、可行的。

  高职院校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社会和学校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这些学生大部分将进入企业,走向生产第一线。环境教育可使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意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美德。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一些企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懂环境与环境治理的人才成了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而现在的企业更关注未来人才的环境素质,即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运用环境知识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途径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开拓者和劳动者。在职业教育中,若能把环境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不仅能使未来的生产者懂得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掌握环境保护的简单技能,而且能够使他们了解到本专业内的环境科学知识,并对工作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做出正确的处理。如果企业拥有大批接受过环境教育的人才,就可以通过节能、回收废物防止污染扩散等手段间接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是一种潜在的投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环境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点。高职教育应该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具备环境知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成为21世纪的合格公民。这种做法不仅可为学生拓宽就业面,而且可以拓宽办学面,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支持。不仅如此,这些走出校门的学生还会以自身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态度影响和带动人们自觉地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促进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带动社区环境保护的开展。

  高职院校渗透环境

  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要通过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逐步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掌握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参与保护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其为解决现实环境问题和防止发生环境危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从而逐步提高人口素质,以期合理地开发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为高职院校实施环境教育提供可能的借鉴,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技能、参与能力。

  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一)在理论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第一,把握渗透内容。高职使用的化学教材隐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要准确把握知识的切入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这些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

  第二,制定渗透计划。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有周密的计划,这一方面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计划应力求全面、准确、具体、可行。

  第三,注重渗透方法。渗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讲授法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目前教师在环境教育中采取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是在讲授化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把与之相关的环境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在讲到非金属元素硫的时候,结合硫酸的工业制法,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硫的产生、危害、防治措施等,使学生认识到污染的危害性,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凭借科学知识,可以治理污染。同时,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消除污染的方法,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多媒体课件展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情形。如水体污染、水源短缺等。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水体污染带来的危害,水资源短缺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让他们在生活中自觉抵制污染水源的行为,形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示范法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良好行为和道德品质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自身行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如在用重铬酸钾测铁的演示实验中,从实验前的准备、到实验过程的操作以至到实验后的整理,教师自始至终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洗涤仪器时,用少量多次法达到节约用水、洗涤干净的目的;滴加指示剂时,严格控制用量,保证既能节约药品,又能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实验后整理,对剩余的重铬酸钾进行回收,把实验废物倒入废液缸,达到节约药品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课前三分钟演讲法鉴于高职化学课时少的实际情况,可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查阅报刊资料和上网收集资料等形式,广泛涉猎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等知识,并在课前三分钟进行小演讲。这种做法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查阅和积累资料的好习惯,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环保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其一,实验微型化。微型实验包括实验装置的微型化和药品用量的小量化。微型实验比常规实验节省试剂和时间,且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大大减少。开展微型实验可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减少污染。同时,也可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滴定操作中指示剂的用量问题,学生往往会取用多于要求的试剂量。教师在进行课堂演示时,可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试剂用量多时现象不明显、计算结果的误差大等事实,促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反应的试剂量越多越好”的错误思想;另外,在学生实验时,经常向学生提出:你取用的试剂量是否为最小量?实验后的废液、废渣是否置于指定的地点?你思考过使废水、废液、废气变为无毒、无污染的方法吗?并且从严要求,随时检查,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自觉养成一种符合环保道德的行为习惯。

  其二,实验绿色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直接接触到有毒气体、液体、固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反应原理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尾气的吸收、废气废渣的处理等方面参与实验,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拥有环境保护知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增强积极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有效参与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绿色教育思想真正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在预备实验计划中设计绿色实验高职学生在中学已获得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也形成了一些实验操作规范。在此基础上,应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写出预备实验计划,并考虑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污染,充分考虑怎样才能尽可能使用少量试剂、减少或避免有害物质的使用或排放,设计出绿色试验,并将此作为预备实验计划是否合格的标准。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促进环境意识的形成,而且可使学生养成查阅资料和积累资料的好习惯。

  实验结束后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产生废液,这些废液大多含有有毒有害成分,有的还含有剧毒物质、致癌物质等,这就需要妥善处理,避免其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在实验过程中,要向学生讲述废弃物处理的一般知识,让学生了解处理的方法,并在实验后要求学生思考用何种方法处理。要求学生根据废液的类型,倒入指定的容器,然后统一处理。

  实现废物的再利用“白色污染”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聚乙烯塑料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废弃塑料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如果能实现废弃塑料袋的再利用,不仅能变废为宝,而且可有效地降低污染。如在讲完乙烯和烯烃这节内容后,可以设计用废弃塑料制取凡士林、乙烯和汽油的兴趣实验。这些实验可让学生体会到看起来是废物的东西,可以转化为有益的物质;勤于思考就可能找到变废为宝的途径,就可能使资源再生,就可以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的良好习惯。

  (三)结合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也是必要的。(1)把环保实验引进课外活动中;(2)创建班级手抄报纸;(3)开展调查活动;(4)举办专题讲座;(5)举办环境知识竞赛;(6)利用节假日宣传环境知识;(7)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促进环境教育实施等。

  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

  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做到:(1)端正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对环境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学校环境教育能否顺利开展和提高的基本前提,由于环境教育表面上看起来和学生的就业问题无直接联系,而且实施这项教育需要相应的经费,容易受到社会、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忽视。因此,要确保环境教育的进行,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2)重视师资培训。环境教育的承担者是教师,如果教师自身的环境知识缺乏、环境意识淡薄,他们就不会主动在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因此,教师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应互相配合,利用各种途径,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的提高。(3)通过教材编写使环境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在高职院校中进行环境教育还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进行环境教育,需要学校领导积极支持和教师、学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Joy A.Palmer. 21世纪的环境教育[M].田青,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

  [2]杨振强.环境意识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3]刘静玲.绿色生活与未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4]张月梅,等.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的方法论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xx,(5).

  [5]苗深花.微型化学实验设计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4).

化学与环境论文10

  对大多数非语言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外语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运用外语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加拿大、美国、新加坡、印度、菲律宾等国的实践已经证明,利用目的语传授知识,可以让学习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掌握这种语言,这种方法不仅成效显著而且省时省力。双语课是要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外语能力,是教育部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已成为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用教学语言来促使语言能力发展,这就是双语教育的实质。为了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国内很多大学已对部分本科生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为此,以环境化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为例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环境化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开设环境化学双语课是紧跟专业理论发展的需要。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新兴交叉学科。环境的大多基础知识、理论、近代与现代的重大环境事件大部分起源于西方;步入21世纪,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和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环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环境保护和高科技相结合,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双语教学的应用和推广,将推动教学改革向国际交流的方向发展,增强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向国外发表学术成果的能力,加快高等院校高层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开设环境化学双语课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开展环境化学“双语教学”,师生可以共同进入一种真实的汉语和英语语境,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知识上的教学与交流,最终达到师生均能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境地,大大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交流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环境化学双语教学实践

  (一)教学方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建设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浸没式(immersionbilingualmodel)、过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和维持式(maintenancebilingualmodel)三种。这三种教学模式皆有可借鉴之处,但都不宜生搬硬套。双语教学方法有单向式、交互式和多边式等方式。根据此类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进程上采用过渡式教学方法,即教学中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以保证教学效果。教学中,根据课程学时、学生英语水平、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实际情况,使用英文教学的时间约占学时总数的20%~30%,即每次用大约25分钟时间以英文讲授,另外,讲授教学内容时,遇到的图表全部用英语来讲解,关键的'专业词汇作出英文注释。每一次上课前或者学习完每章内容之后,教师都要对上一次课堂或本章的重点内容用英语进行系统总结,开始是教师用英文总结,然后逐渐过渡到学生总结。

  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课堂的信息量,注重学生接受的实际效果。教学理念首先应是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再累积一定的专业词汇并提高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教材选择

  双语教材是双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正确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是进行高质量双语教学的重要保保证。英文原版教材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较清晰、易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及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视野;另外原版教材案例多,且有时代气息,很有参与性。但原版教材内容编写思路和形式与中文教材在体系结构上差别较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或者考研;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为了便于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我们还按照中文教材的教学大纲,结合英文教材,编写了双语版的“环境化学讲义”,要求学生结合讲义将英文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在课外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专业读物的兴趣和能力上均有了较大提升。

  (三)课程多媒体设计和使用

  多媒体教学是重要的电化、信息化教学手段之一,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必要补充。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双语教学结合起来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环境化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中通过大量用英文制作的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向学生进行教学展示,创造英文语境,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环境化学的一些现象、原理及其应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兴趣和效率。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优化教学进度,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但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中有激情、讲课有感染力、教学态度严谨,是所有课堂教学应有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亦不例外。

  (四)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理论讲授后,援引英文案例,学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英文案例课件的词汇高重复性、语义连贯性和内容一致性,这也就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另外,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我们在环境化学教学中注重以日常生活材料为背景介绍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如逆温、大气圈层等),结合自然灾害引出环境化学现象(如酸雨、地方病等);引用图表阐明环境化学机制(如光化学烟雾、重金属溶解沉淀)以及应用典型案例阐述环境化学基本原理等方法,教学中注重把环境化学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的兴趣。

  (五)课外学习和课堂讨论的结合

  课堂讨论是提升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组织讨论小组就某一论题进行讨论,可以加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结合每一单元的学习,环境化学设置的讨论专题有与大气污染有关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水环境化学原理与污染控制的关系、土壤污染和植物修复、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每一个大的专题下又分为5~6个小问题,学生需从环境化学的角度来揭示问题的实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就必须通过查询资料、社会调查、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获取所需的资料,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和英语,又锻炼了与人交流合作、获取信息的能力。

  另外,教师结合一些有影响力、最新的文献综述,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翻译,要求词义、句义准确,并且符合专业用语,然后经过老师和学生共同认真修改后,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提高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大家的文献综述和写作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要完成英文和中文读书报告各1个。在此期间,学生有足够的答疑时间。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论文或报告,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提高。

  (六)考评体系

  检测双语教学的效果,宜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进行,笔者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是综合几次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及读书报告等内容,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评定的50%;学期末用中、英文各50%命题考核。这样注重了在日程教学中督促学生学习,使他们掌握了更加牢固的知识体系,摒弃在大学中普遍存在的平时不看书学习,考前突击复习的典型的“填鸭式”学习方法。

  三、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环境化学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

  由于我国现在高校的双语教学还不是很成熟,选定的教材难免在编写体系、难易程度以及内容和注释的安排等许多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要保证双语教学能获得成功,解决教材问题是当务之急。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外国原版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合我国使用,应结合我国国情对其进行修改,但修改原版教材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也涉及修改后重新印刷出版的问题。为使修改后的教材能顺利出版,学校应给予资助,同时协调解决好有关知识产权问题。

  (二)教学资料和资源建设

  目前双语教学中使用的中英文教材普遍存在很大差异。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大部分训练题目为中文,缺乏相应的英文题目,这容易造成了学生平时对英文教材不够重视。加上学时有限,学生在课外很少认真阅读英文教材的全部内容,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双语课要有效利用教学网络平台,建立,为学生提供包括教案、课件、作业、案例和答疑等内容的双语课程资源,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预习、复习、课外阅读等自主学习活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使行为改变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学生认识不足,良莠不齐

  长期以来,贯穿于我们外语教学的方法是“应试教育”,使得大多数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较低,课堂教学中的英语氛围因此受到限制,很难形成真正的交流。再加上学生在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上存在的较大差距,成绩较好且英语水平佳的同学认为双语教学的形式很新颖,不但能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还使所学的英语真正派上用场,可以直接了解当今世界先进的专业知识,增加就业竞争力;但一些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就感到双语教学比较吃力,用英语去思考一些问题更感到不适应。因此,要保证教学效果,双语教学就要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另外,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相差悬殊,使得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很难考虑周全。再者,英汉两个语系差别很大,因此用纯英语讲解逻辑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成为双语教学中一个很大的盲点。大部分学生在听课中因英语听力的障碍会限制对专业知识本身的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听课的精力不由自主地放到英语单词的理解上,而忽略了对讲授内容思路的跟踪,因此平均听课效率低于常规课程。这就要求讲授中一定要注重中英文的比例,要切合实际,因势利导,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的最基本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课程的知识体系。

  (四)适宜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双语课程评价观,进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双语教学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在双语学习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获得成功与进步的体验;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提高;使学校及时了解双语课程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尽管在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存在问题和困难,但双语教学是培养一流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双语教学模式,是非常值得尝试的。开展双语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双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和专业水平,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不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不断的研究、总结、改革和提高,希望同行们能增加交流,在共同探索中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化学与环境论文11

  1化学热力学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现状

  物理化学又称为理论化学,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结构三大部分,国内主流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则只有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两大部分。物理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先修的课程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并为后续的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原理、大气污染控制等课程提供支持。

  但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由于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都主要是面向化学、化工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相关的内容较少。即便是有的教材具有少量的内容与环境科学内容相关,也主要集中在化学动力学部分,例如光化学反应中的自由基反应级数等有关内容,可见只有物理化学教材中有关内容贴近了环境科学,本专业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并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化学热力学作为物理化学中的一大重要分支,在物理化学教学环节中也有相当有着较大的篇幅,但是众多内容编排上基本没有涉及环境科学相关内容,再加上其公式推导较多,以及多年扩招后学生相对能力有所下降,导致学生普遍反映物理化学难度较大,并且还对为什么学习物理化学尤其是化学热力学部分产生了质疑。以上这些矛盾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化学热力学部分存在畏难的情绪,学习的兴趣不大。

  2化学热力学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是出版一部具有大量环境科学知识的物理化学教材,但是一部教材的出版是需要多年的教学经验积攒以及丰富的环境科学背景和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因此在没有达到这些要求之前,需要找到合理的方案。这是一套组合方案,包括教师组织教案、学生课外阅读两个方面。

  2.1准备环境科学背景的教案

  有种观点认为,教案是中小学教学环节中采用的,大学教学环节是不需要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大学课堂教学环节中,也是需要依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不同教材的特点和学生专业实际能力的差异进行编写教案,编写中往往是依据课时或者教学课题为单位,内容上需要将核心教学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安排列出,并包含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师生两方面的教学语言及组织。由此可见,编写教案是为上课提供充足的准备工作,是教师科学构思课堂组织活动的基本措施。对教案相关内容的研究、编写和运用,关系到最后的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高校教案的编写又不可以与中小学教案雷同,因为这是大学教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学一次课的授课内容远远高于中小学,如果按照课本页码计算,有时候一节课平均相当于课本二三十页。因此,在保证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效果反思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文、理、工、艺、体等不同的课程不必强求统一的模式,不同的高校课程应该有自身的特色。积极吸收现代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达到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在教案中体现不同专业间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并结合授课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教学风格,从而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现有的诸多物理化学教材中缺乏环境科学背景方面的化学热力学教学章节,因此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时,广泛搜集相关的资料。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在数据库中以“环境”和“化学热力学”,或者化学热力学下某些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找已有的文献资料,将文献资料的内容仔细研读,加入教案中,从而提高化学热力学教学环节中的环境背景。例如,通过文献搜索,发现环境三废处理中废渣采用了就热力学稳定性判断。有关教案主要内容如下:某工厂生产钡盐,在生产流程中有硫化钡残渣,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候,需要分析其化学热力学稳定性,从而便于进行下一步的处理。这其实就转化为讨论在常压,25℃时候BaS的热力学稳定性,可通过ΔG是否小于零,判断其自发性,已知BaS遇到潮湿空气中的水会形成易溶性的Ba(OH)2和剧毒的H2S,反应式如下:

  ΔrGθm=ΔrHθm-TΔrSθm

  =(65.76-298×94.84×10-3)kJmol-1=37.498kJmol-1

  计算结果表明ΔG>0,即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BaS不会自发分解产生H2S,因此废渣是处于稳定的状态,无需进一步处理。

  通过这个例子,可见其化学热力学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之中,让学生可以牢固的掌握相应的方法,也体现了课程教案建设的重要性。

  2.2提供课外阅读材料

  广泛的课外阅读材料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兴趣,但是化学热力学类专业性较强的书籍不可能与通俗易懂的科普类书籍一样,这需要授课教师广泛的学习,并找出与环境科学专业有关的化学热力学类书籍。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溯源探幽:熵的世界》这本书籍通俗易懂的讲解了化学热力学有关的知识,并进一步的延伸到其他学科,而《环境多介质模型———逸度方法》则很好的将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运用于环境科学相关实践中,是难得的一本适合的课外读物。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日益走入教学环节。作所周知,单纯文字、图表、视频这三种的传递信息是逐步增加的,且逐步容易被人们接收。近年来,大量传统的电脑网络课堂逐步转移到手机载体的平台,出现了大量的可以运用于手机平台的在线课程,例如尔雅通识课、“高校邦”等,不仅提供传统的网页形式,还有APP、微信等平台,这些课程可以作为广泛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给学生加以引导,让其在课下扩充掌握化学热力学、环境科学相关的材料,促进物理化学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

  3结论

  通过授课教师积极准备教案,给学生积极提供课外阅读材料,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机移动网络平台的在线课程,可以为现阶段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效学习物理化学中化学热力学部分的内容提供支持。

化学与环境论文12

  在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中大约60%的知识是通过实验来引入的,中学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含酸、碱的废液,含氧化剂、还原剂的废液,含金属离子的废液,含有机溶剂的废液,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由于这些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等污染物在短时间内集中排放,品种多且复杂,又不是连续的排放,相对企业排放来说污染物较少,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在我们全国有数以万计的中学化学实验室,几乎每天都在排放着数量庞大的污染物,每一个实验室都成了一座小型污染源,若干年后,这些污染物质积少成多,将对我们子孙后代形成潜在威胁,这就为中学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所以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绿色化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教师和学生对污染物情况和绿色化学的认识度调查

  为了了解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对污染物情况和绿色化学的认识,以及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情况,以泰州市部分高级中学为例,对10所高中的60名化学教师和1200名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中学化学实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方面

  高中学生听说过绿色化学的人比较少,占调查总人数的18%。知道绿色化学真正含义的只有11%,不知道的人数占了65%。

  从认识绿色化学的途径来看,有16%的同学是通过老师介绍知道的,有28%的同学是通过阅读报刊杂志知道的,通过网络了解的同学占了48%,剩下8%的同学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的。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认为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占了调查总人数的22%,学生认为无关的占了11%,认为不知道的占了10%。这说明学生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但对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这一知识在概念上模糊不清。

  (2)意识方面

  对实验后的污染物的处理问题,直接排放的人数有732人,占了总人数的62%,每次做完实验后把污染物都放到规定的容器中有248人,占总人数的21%,在做实验时,如何取用实验药品,有77%的同学按实验要求取,尽量少用药品的同学只有10%,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实验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绿色化学意识比较薄弱。

  2.对教师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方面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有65%的中学化学教师不知道绿色化学的真正含义,认为绿色化学与环境化学相同的占了55.6%。知道绿色化学的途径是通过同行交流的只占了17%,而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 媒体知道的占了58%,而通过讲座、培训的为4%。

  (2)意识方面

  对实验的废弃物污染的情况清楚的教师只占16.7%,61.1%的教师认为中学化学实验实施绿色化学实验是没有必要的。对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持可有可无态度的教师占了48%,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教育的教师只有6.7%。

  (3)应用方面

  有53%的教师对实验污染物从不进行处理,对有毒、有污染的实验进行改进的占21.1%,仅有17.8%的人对实验室产生的污染物,认为从源头控制最好。

  3.小结

  (1)从认识方面来看

  调查显示只有13%的教师清楚绿色化学的真正涵义,非常清楚的只有8%,说明大部分化学教师对绿色化学并不熟悉,甚至还有人对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和前景持怀疑态度。这一结果说明了尽管绿色化学已经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但在中学中还有很多化学教师对其却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就很少了,尤其在实验中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显得十分重要。

  (2)从认识的途径来看

  一线的化学教师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知道绿色化学的,同行交流占17%、查阅文献 21%、通过讲座、培训为4%,说明对绿色化学这部分知识,教师没有通过正规的培训或参加知识讲座,正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教师所获得的知识是不系统、不完善的。这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3)从意识上来看

  认为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是要靠教育、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只占了17%,认为有必要在中学化学实验实施绿色化学实验的只有12.2%,在实验教学中,对是否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偶尔渗透的占了23%,对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持可有可无态度的占了48%。这些数据说明教师的绿色意识也是很薄弱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化学教师的科学敏锐性不够,在这里表现为教师自身的绿色意识没有树立起来,未能意识到将绿色化学新思想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性。

  二、总结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在广泛的实验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是倡导绿色化学行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绿色化学的关键之处在于源头的防治,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因此,“绿色化学”思想意识的传递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加强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树立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学的现实需要。

化学与环境论文13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但是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本文将通过对高中化学的学习,研究化学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把化学原理运用到环境治理中去,让知识转变为力量。

  关键词:环境污染;化学原理;环境保护;治理。

  近年来,我国北方一些城市雾霾越来越严重,南方的酸雨也日益泛滥。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形式也不容乐观。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对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大。通过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化学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密切。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化学如何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然后针对原因采取相关的措施。一方面是将通过禁止某些化学反应反应、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下面将通过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等方面,分别探讨化学原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水污染与化学的联系。

  水污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生动物死亡,同时也会加剧水资源匮乏的危机,危害人体健康。造成水污染的因素主要有: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农业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等。

  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和宣传绿色化学的观念。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不使用含磷的洗衣粉,生活污水处理达标之后再排放,从源头上消除污染,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对已经产生的污染,我们也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来改善。

  比如,废水中含有较多酸时,我们可以针对地用碱来中和;含有较多的碱时,我们可以针对地利用酸来中和;含有较多的矿物质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材料与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从而减轻污染。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加强对污水的监控分析,将水源分成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

  2、大气污染与化学的联系。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一些物质会对人体健康或周边环境产生危害。近几年的雾霾天气就是大气污染的最明显体现,雾霾不仅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同时,也会对公路、铁路、航运等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诸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也会带来大气污染。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硫酸工厂排放的废气等会产生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机动车辆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这些物质不仅会被人体吸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酸雨,影响森林及植被,甚至会造成水污染。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从源头或者传播过程中处理这些污染物。例如,小型冶炼厂可以用氨水吸收二氧化硫,中小型的冶炼厂可以利用烧碱或纯碱吸收二氧化硫,也可以向煤炭中加入如石灰石、生石灰等固硫剂等,通过化学反应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化石燃料燃烧时保证氧气含量,充分燃烧,从而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在汽车排气筒上安装储存转换装置,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3、固体污染与化学的联系。

  固体污染是指因不适当利用、处理固体废弃物,从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损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的现象。固体废弃物分解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埋入地下也会破坏土壤、倒入河流海洋会污染水体,对环境危害很大。而这些固体废弃物有很大比重是传统化学工业产生的,所以一方面,应该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另一方面,利用化学原理分解已经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塑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是,由于聚苯乙烯、聚录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包装袋、塑料瓶等塑料制品随意丢弃,又加上难以降解,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利用化学原理,研造了一种可降解塑料。这种塑料,在特定的环境下,经过一段时间可以与空气中或土壤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进而被环境吸收分解,极大地改善了白色污染的现状。

  4、学习化学知识的反思。

  物质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如果说要找出身边不含有化学反应的物品,还真得好好想一下。

  如今传统化学在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污染,如原油泄露、粉尘污染、酸雨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

  4.1 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树立环保意识:在化学课堂中,我们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教师的培养下,自觉树立环保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感。学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化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化学与环境保护,充分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认真学习教材,化学课本是我们认识化学与环境的第一扇门,我们要把教材很好的利用,通过教材知识点引发思考,不断深入探究,找到化学教材与环境保护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绿色化学意识,保护环境。

  4.2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环境保护中去: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哪些化学反会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哪些化学反应能对环境治理起到作用。努力发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切实感受化学为我们带来的生活上的变化。激发自身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

  培养自我良好的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意丢弃有毒有害物品,防止其腐蚀管道,污染水源;生活中在洗衣服时,使用肥皂和无磷洗涤剂;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拒绝一次性用品;使用无氟冰箱,优先购买绿色产品等等。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通过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来保护环境。

  总之,化学原理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化学污染及如何利用化学原理保护环境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分别介绍了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中运用的化学知识,接着从学生的角度,讨论了学习化学知识的态度与方法。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我们应该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原理的意识,培养绿色化学的观念,将学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保护环境中去,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周颖。浅论化学与环境保护[N].20xx.

  [2]李斌。浅析高中化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N].20xx.

  [3]韦文珍。谈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N].20xx.

  [4]李一芳。化学与环境保护[N].20xx.

化学与环境论文14

  摘要:在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采矿事业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采矿过后环境的治理也成为了一个难题,为了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切实改善矿山人民的生活环境,国家应当加大对矿山环境治理的力度。在治理矿山的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就是采用化学技术进行环境整治,虽然这种化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矿山环境,但是这种方法却也存在着众多的弊端[1]。

  关键词:化学技术;矿山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1化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在进行矿山治理时不了解具体情况影响治理效果

  人们在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时,通常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会使人们在对矿山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应用化学技术进行治理,这种错误的做法会使矿山受到二次污染,加重矿山治理的难度[2]。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时应当在一开始就对环境污染的种类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理。即使人们对化学试剂的特性及其化学性质有所了解,但依然不能完全的去控制化学试剂的作用范围,使用的化学试剂可能会污染当地的水资源,并且使污染随着水资源的流动传递到各个地方。

  1.2化学处理技术众多无法选择适合的化学技术

  科学家在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时采用的化学技术,是通过将空气和水资源中的污染物分离出来,并且对分离后的水和空气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再次回放到矿山环境中,在这种处理过程中,化学处理技术和化学试剂的选择是关键所在[3],但是随着现在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污染物也在不断的出现,新出现的污染物具有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这为污染的消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想要消除新的污染,应该对这种新的污染物进行研究分析,找出相应的处理方式,尽量减轻因使用化学物质而造成的矿山环境的再次污染。

  1.3在化学反映上存在长期反应和短期反应

  选用化学技术对污染的矿山环境进行治理,是凭借化学物质之间的相关反应来进行的。化学反应生成的产物可以是对环境无污染的物质,也可以是对环境产生更大污染的剧毒物质,这些情况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参与化学反应的原料和产生化学反应的时间。在化学反应中如果选用的是易于挥发和易于溶解的物质可能会在还没发生反应时就已经进入了大气和土壤中,这种情况的发生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人们在化学反应的时间控制上无法做到精确,反应迅速的化学试剂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反应生成对环境没有污染能力的物质,剩余的化学试剂开始和新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反应,这种不在研究人员计划之内的化学反应对环境的作用无法进行预测,其反应产物可能对环境无害,但是更大的可能是会对矿山的环境造成破坏。具有长期反应周期的化学物质,有在没发挥作用的就失去价值的可能,对于这种可能发生的事件,研究人员应当及时的发现,在这种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对矿山环境造成更大污染时能够截断源头。

  2解决化学技术在矿山环境治理中的不足

  2.1在技术的选择上要进行合理选择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国的轻重工业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轻重工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也会释放出大量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和有毒液体。在采用化学技术对这种现象进行处理时要注意根据环境和污染物的类型进行科学的选择,在对化学试剂进行投放时一定要做到准确适量,控制住投放各种化学试剂的比例,使各种化学反应在能够在控制之中准确进行,从而治理矿山的环境污染。经过精确控制用量和使用前污染物种类的确定,即使在经过化学技术的处理后无法将污染全部消除,也不会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污染。污染治理人员在研究污染种类后,应该制定出详细的策略方案,使工作的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达到治理环境的最大效益。

  2.2在技术上通过研究解决问题

  矿山环境的治理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付出自己辛勤的努力和智慧的汗水。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在多个方面按序进行,例如在进行治理之前应当先对当地的矿山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在需要治理的地方进行取样,在取样之后将采集的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并在一段时间内不间断的进行记录实验进程和样本的变化情况,这些实验数据会为以后在矿山环境的治理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基础,在得出实验数据后,在较大的实验范围内进行实际的治理操作,观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查看试验后实验区域是否产生了新的污染物。

  2.3在矿山的治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绿色化学的使用

  环境治理最好的做法就是做到无废物排放的绿色治理,这种绿色治理能够实现废物利用率的最大化,减少因化学反应造成的化学产物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治理人员应该大力的推广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一系列的绿色农业的发展,在推广绿色化学的情况下,应结合相应的技术使产生的最终产物能够再次被回收利用,从而造福民众。处于矿山环境的企业应该加大对自身技术的改进力度,加快技术的创新,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只有在源头控制住污染的产生才能达到改造矿山环境的根本目标。政府在矿山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不遵守法律法规造成矿山环境污染加重的相关企业进行处罚,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督促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政府对矿山环境治理者应当起到监督作用,防止在环境的治理中乱用化学技术,造成更为严重的化学污染。

  3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矿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后,矿山环境却遭到了污染,这种污染使得矿山的环境急剧恶化。开采矿山后的环境治理与恢复是世界各国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讲出了我国在治理矿山环境采用化学技术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策略。治理人员在进行矿山的治理时对环境情况的不了解以及在治理过程中乱用化学试剂会导致矿山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在对矿山进行治理时应当对环境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察,对化学试剂的应用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只有做好这几方面才能在矿山的治理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曲鑫.简述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与防治对策[J].中国设备工程,20xx(16):226-227.

  [2]何淼.中国矿业用地法律政策博弈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xx.

  [3]滕永波.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xx.

化学与环境论文15

  一、网络辅助教学需观念的改变

  科技的迅速发展,让很多先进的技术都可以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化学教学带来新的的契机,但是要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好网络就必须先进行观念上的改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需要教师自己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使用各种网络设备和资源辅助化学教学,必须转变自身的角色,需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知识“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例如:通过各种网络设备可以用来监控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计算机网络教室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条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电子举手告知教师,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监控系统来遥控学生的键盘、鼠标,以实现对学生的手把手的帮助。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讲解过程或某一学生的操作过程播放到全体学生或特定部分学生的屏幕上,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在化学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的得到帮助,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他人出错的地方,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做可以减少学生范相同错误的可能性,并能够给保证学生拥有旺盛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了教师良好的引导,学生还必须自己努力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成就。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网络设备与资源来让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选择性学习、合作化学习和竞争性学习,让学生转变为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而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上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的化学知识和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做不仅仅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能够让基础差的学生按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来选取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合作化的学习,从而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防止厌学情绪的出现。

  (三)教学过程的改变

  网络资源在化学教学的应用中,对教学过程有着巨大的冲击。因此教师必须对使用网络设备与资源来辅助化学教学,可以让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灵活的获取各种资源来为教学服务,同时还为教师指导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化学教学资源并以此来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从而来改变传统的口授、板书、演示的传教模式,并改变学生的听、记、背的传统学习模式。例如:在上化学课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中的各种多媒体设备来给学生播放自己创作的或下载的化学课件,以此来增加化学课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通过这些网络资源还能够在课堂上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资源学生既可以观看多媒体课件来学习化学知识,也可以操作分机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讨论,从讨论中去发现、理解知识,并构建出自己的的化学知识体系。这样做不仅仅可以对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充分的调动,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索,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教学活动中解脱出来,让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知识、研究先进的教法,并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需要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使用网络资源来辅助化学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化学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是化学教学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将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发布在校园网或internet的中学教学网站上,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上机查寻和使用,给学生的预习、复习提供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另外还可让有条件的.学生与教师联网,鼓励学生在家中通过上网来进行学习和作业,来即时地向教师提问和请教,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得到延展。另外,学生还可通过internet来访问相应的中学化学教学网站,在网上接受其它化学教师的远程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受限于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中学化学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

  (一)通过网络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的基础学科,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面对如此丰富的化学知识内容,如果单单靠教师运用教材有限的信息资源,学生所学的必定难以完整,而现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其应用的层面将日益扩大,其网络中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不同形式的资料,都可以利用简单的界面,通过网络快速地查询。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的补充资料、更新资料可以很好地补充教材,加强教学效果。

  (二)通过网络资源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很多都是最新的资料,因此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资料补充。而这些对于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教学内容,为教师和学生第一时间学习最新的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网络上各种内容的更新速度较快,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各种信息来代替部分教材内容,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学效果,又可以联系日常的社会生活。

  (三)网络资源让教学内容更生动

  网络上的资源丰富多彩,不仅有文字、图片,同时还有很多动画、视频等多种资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化学的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源,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具体感性地了解学习内容。

  (四)利用网络资源帮助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需要明确目标导向,规划完整的教学活动,选择有效的手段,由于教学理论的不同,所设计出的运用网络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教学策略与角色就不同。新课程倡导的主题式教学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是化学教师进行主题式教学活动设计的首选。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的主题,教师可以事先将这些有关的环境网络资源整理成适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资料,或利用网络上的资料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或参考网络上的资源展开学习活动,达到网络合作学习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配合章节教学内容需要,设计可以应用网络资源查询的学习活动,例如环境保护这个主题,让学生针对环境保护这个主题上网查询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效果。

  (五)通过网络资源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自主探究的化学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教学结构模式,是学生自主利用媒体工具进行学习的方式。丰富的化学网络资源,以及WWW浏览的交互功能、导航技术以及各种媒体信息的支持,为自主学习构建了友好的界面,网络资源的作用包括:为学生弥补或补充了课堂集中教学的不足而进行的课外学习活动提供了与课堂教学同步的辅导材料;为学生根据自己提高的需要,制定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自选教材进度等提供了很好的多媒体教材

  三、结语

  网络的发展为化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化学教师在对新的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同时应该多注意网络资源对化学教学所带来的各种好处与坏处。从中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利用网络资源为化学教学服务。

【化学与环境论文】相关文章:

化学与环境论文07-15

环境化学与家乡经济论文11-19

化学与环境论文15篇(合集)07-16

(优)化学与环境论文15篇07-16

化学论文07-02

化学与生活论文05-15

绿色化学论文07-28

绿色化学论文06-07

(精品)化学论文07-04

环境科学专业中《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初探论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