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范文(通用10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1
摘要:
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急性心绞痛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治疗,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4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结果:试验组对高胆固醇、高血压和心电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试验很好地为临床工作提出一定的指导,对于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综合护理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
心绞痛是一种心脏本身的器质性疾病,而临床发现一些精神障碍如焦虑、愤怒、惊恐等负面情绪会加重和诱发心绞痛的发生,有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这就对临床的护理治疗提出要求,在一般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心理治疗也显得尤为重要。此试验着重探讨心理综合护理对急性心绞痛患者治疗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012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绞痛患者100例,男69例,女31例,年龄40~92岁,平均60岁。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治疗,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4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实施法案:综合护理治疗观察疗效。
1.2.1 心理护理治疗:通过调查问卷和临床接触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评级,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案。密切联系家属,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给患者鼓励打气,使患者在治疗期间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在临床工作过程中,要详细给患者介绍治疗期间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及时联系家属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心理问题要及时沟通解决。
1.2.2 生活指导:强调饮食问题,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为了避免加重心脏负担,要吃一些低盐、清淡易消化、低脂肪的食物,禁止迟过冷过热的食物,进食要慢,不能吃的过饱。禁止喝酒和浓咖啡和浓茶,避免吸烟。可适当吃些新鲜的水果,保持大小便通畅。
1.2.3 放松练习:所谓的放松练习就是一种心身放松的练习方法,包括肌肉放松和心理放松。要求患者静坐或平躺,保持从头到脚的肌肉放松状态,在练习期间要保持一种若有若无的状态,每次锻炼25 min,1次/d。
1.2.4 良好的临床护理:给患者舒适干净的病房环境,使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使患者达到心理舒适的状态。
1.3 疗效评定:对于心绞痛完全缓解、心电图ST-T恢复正常、压低的ST段回升0.1 mV以上的情况认为完全显效;对于心绞痛发作减少、ST-T有所好转、压低的ST段回升0.05 mV以上、倒置T波变浅的患者,认为治疗室有效;否则,认为治疗无效。
2 结果
2.1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见表1可以看出试验组对高胆固醇、高血压和心电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试验组治疗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例)
3 小结
危害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危险因素大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相关因素有关,对于心理和生活方面的干预治疗是现在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紧张和情绪激动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机体内的儿茶酚胺增加,使心跳加速。导致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致使心肌缺氧,会加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病情。通过干预治疗如心理治疗、生活指导、放松训练以及舒适的护理,能够改变神经的兴奋性,能够很好地调节内脏和血管的各项生理,是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1-2]。通过上述干预治疗后发现,试验组患者预后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患者的症状、血压血脂、心电图显示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临床护理证实综合护理治疗明显优于一般护理治疗。因此本试验很好地为临床工作提出一定的指导,对于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综合护理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
4 参考文献
[1] 斯日古愣.6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35(1):91.
[2] 倪淑静,汪志青.急性心源性腹痛的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6):48.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2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0.84,Cronbacha系数为0.96。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2.1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2.48±1.70)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3.57±1.12)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2.2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2.2.3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2.48~3.57分,平均(2.70±0.81)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3.2.3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3.3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3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护士的培养,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要共同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增长的现状,护理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1、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治疗现状
1.1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道1,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2.3亿,每5名成年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疾病;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94.9/10万人;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我院2010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7293例,较2009年提高了近20%,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1583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7716例。由于患者数量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量激增,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问题凸显,超负荷工作状态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患者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1.2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宄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870所医院能独立开展PCI,年完成PCI数量为100例的有299所,占医院总数的34.37%;中国大陆2009年心脏外科手术总量为157444例,比2008年增长了8.7%,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为128358,例1在手术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新技术、新业务也在临床广泛开展,例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循环功能支持性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式氧合),持续动脉(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应用等机械辅助装置已成为救治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使复杂和疑难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增加,患者年龄也更趋向高龄或低龄、低体重婴幼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2、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凸现难点问题
2.1患者方面
2.1.1病情的复杂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具备1个甚至多个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所导致的靶器官受损,影响到患者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同时,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非心血管疾病病房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提高以及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扩大,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显着增加。
2.1.2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8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78亿,总人口比重接近13.3%。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患者中高龄患者的比例增加,使诊疗和护理的风险增高;同时,他们除了自身所患疾病之外,还存在视、听、感觉、运动功能减退等老年问题,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风险。随着医学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公众的医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对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治疗的高风险、对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2.2护理方面
2.2.1护理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层次显着提高,然而从社会对护理人力需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6。我国护理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的起始教育均为通科护理教育,对毕业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能力。但新毕业护士的心血管疾病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与临床护理的需要有较大差距。范珊和胡晓鸿7的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后,对专科知识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认为培训“非常必要”和“必要”的护士占92%,而排在前3位的是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监护技能和心脏外科专业基础知识,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专业培训。
2.2.2护理人力配置方面据2010年卫生部统计年鉴8,2009年我国的医护比仅为1:0.97,要达到卫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医护比,还缺注册护士190万人《护士条例》颁布后,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以来,护士数量较快增长,但医护比例失调的情况依然存在。卫生部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规定:要根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病区)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应当为1:0.49。随着护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业务的陆续开展,危重、疑难病例的持续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床位不断扩充的现状,使护理人力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加之除了正常休假之外的病假、婚假、产假等,使实际在岗护士人数低于配比人数,加重了护理人力不足的局面。
2.2.3护士专业化发展方面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亦要求病房实行责任包干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出院指导等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其责任护士全程、全面负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科室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应急突发情况多,对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理临床决策是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贱经验对患者做出护理判断的复杂过程,需要护士具备心血管专业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专科护理领域护士的培训工作,尚未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做出规定。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护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尚存在差距。
3、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3.1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护理队伍“量”的激增是护理实贱发生“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护理人力的保证是基础。目前,心血管疾病病房护士的配置尚无统一标准,建议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测算护理人力需求。王玉玲和孙秀杰[14通过对包括心脏内科在内的4个试点病房的实贱,提出按患者自理能力将生活护理分为3级,完全依赖者为A级护理,部分依赖者为B级护理,完全自理者为C级护理,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分别按1:0.7、:0.5和1:0.3配置护士。考虑到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需要,护士配置应适当高于此标准,特别是移植病房、心血管疾病病房等。
3.2加强护士培训
3.2.1建立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护理职能扩展,均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补充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患者的病情趋于复杂和疑难,开展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针对此问题,我院尝试院科两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大专、本科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的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划分为N1、N2、N3共3个层级,N1级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及技能考试、撰写读书笔记;N2、N3级护士在此基础上,要求完成病例积累、承担小讲课、本科生带教等工作。在病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护士的主动学习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护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护士评优、晋级、合同护士转正工作中。在注重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护理投诉案例分析、人文关怀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护士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交流的方法,改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3.2.2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护士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既是护士享有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大力宣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护理部、科室制订不同层级的继续教育计划,并纳入护理管理考核指标。我院每两年举办的“五洲国际心血管疾病研讨会暨护理学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6届,为护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我们将心肺复苏技术、除颤器应用、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常用心血管药物等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内容,通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自学、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将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根据各层级护士的需求结合岗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确保培训效果。
3.2.3学历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专、大专学历的临床护士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学历水平的比例很高,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29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教育。从调查反馈中发现,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中,有大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有部分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很少,如果将大学课程设置与临床专科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大专、本科学历的同时,更深入地学习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有利于临床护士专科素质的提高。
3.3探索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训方式
我国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尚在探索中,目前多以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作为替代途径。周丽娟等报道了两期全军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提出准入标准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或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4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这与目前ICU、急诊、手术室、肿瘤等领域的专科护士准入标准基本相同。但在培训时间、方式、教材、考核标准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宄。针对目前采取的短期脱产培训存在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发挥ICU专科护士的作用,开展分层级培训,医院内组织心血管专业学习班,采取脱产学习、小班授课、理论与临床实贱结合的形式培养临床护理骨干,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升护理水平。
4、小结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面临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确定专业核心标准、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4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所选取的84例患者中,男50例,女34例,年龄为42~82岁,平均年龄(62±1.2)岁,平均病史为(34.5±1.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诊断以及治疗过程中,接受常规护理。医护人员按照常规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引导患者保证充足的休息以及饮食健康,对患者实施必要的给氧治疗,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相关治疗药物,并观察患者用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保证患者情绪的稳定。观察组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模式。在患者被告知为心血管疾病,一般情况下,心理会产生焦虑、不安以及紧张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而后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适当给予患者安慰鼓励,让患者感到亲切,真诚,缓解所产生的紧张、不安、焦虑的心理情绪,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预后,平复患者的心理情绪,有利于患者在治疗中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医护人员也能对患者表示尊重,在日常护理中,患者应耐心解答的问题。尊重患者个人的宗教信仰以及民俗文化,不应在患者背后议论人家,以平等、和善的态度对待患者。在生理方面,患者在患病后,需要充足的休息,但长期卧床,会导致患者出现便秘等一系列肠道疾病。因此,医护人员应对患者住院后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主要包括对患者的活动强度、饮食习惯、用药情况以及排便情况等进行评估。指导患者应注意合理搭配饮食,注意饮食营养的平衡,多食用一些杂粮、水果蔬菜,禁食或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指导患者每天清晨在空腹状态下饮用300~500mL温水,促进肠道的蠕动。指导患者定期进行沿结肠走向的腹部环形按摩,每天超过3次以上,一次按摩时间为15min。对于出现大便干结的患者,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一些有利于胃肠动力的药物。多数患者因长期卧床,会出现腰背疼痛的症状,医护人员可适当给予患者按摩,同时注意按摩的速度以及力度。在病房环境方面,尽量保证环境可满足患者需求,同时应该注意保持病房环境的舒适。同时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必要的监护,减少各种设备的使用。根据患者的不同要求,可在不同床位上拉上帘帐,保证患者的隐私。
1.3护理评估
我院自行编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以及护理技术等方面,满分100分,每分25分,总分超过80分为满意。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观察组满意率为97.6%(41/42),对照组满意率为78.6%(33/4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技术水平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多。根据卫生部门的相关优质护理服务的部署要求,彻底贯彻落实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给予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实施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马淙的临床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在临床护理心血管疾病中,其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具有较高的护理难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护患关系的紧张,患者护理满意度较低,医护人员的护理技能以及操作水平较低。基于上述原因,不利于临床治疗效果体现,护患纠纷较严重。实施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提高当前护理服务质量,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出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心理负担。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治疗,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因此,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秉持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营造良好舒适的护理氛围,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健康知识教育,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显著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5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心血管疾病住院的患者越来越多,如何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意外风险的发生率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关注。该文从护理管理、护理人员、住院患者三方面总结分析了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期间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出在护理工作中完善的护理管理机制、增强法制观念、岗位责任明确、加强技能培训、改善服务态度、学习沟通技巧、加强安全措施管理、加强健康教育等方法,最大程度消除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所有不安全事件。对于心内科护理工作来说,一般患者的年龄比较大、身体条件较差,治疗过程中临床效果改善不明显,所以患者出现护理风险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同时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护理管理模式的提出,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该文对近年来关于心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及对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护理工作中潜在风险的原因分析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和笔者自身的护理体会,护理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护理管理层面
护理管理是指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过程,在医院的护理工作中处于中枢地位,对护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完备、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能够提高护理水平,降低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护理管理层面风险主要涉及三方面原因,首先,科室管理层对风险相关知识没有充分的了解,没有完全掌握风险主要来源;其次,要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没有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如是否制定了完善的风险知识培训机制,是否有完善、合理的奖惩制度,是否有科学的考核制度等。最后,不能制定出完善的信息反馈和定期抽查制度,如问卷调查、文书抽查、不定期组织理论考试等,导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2护理人员方面
(1)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仍以治疗为主,没有转换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上来,导致护理人员不能进行换位思考,不能处在患者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使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和纠纷。对于心内科护理人员来说,其护理工作相对比较繁琐沉重,工作过程中常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在工作中十分容易出现厌烦的.心理状态,导致护理人员在和患者进行接触时可能会出现冷淡的态度,引发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其次,可能会出现少数护理人员自身责任心比较差,不能严格按照工作规章制度进行,例如不能严格遵守“三查七对”、交接班不负责等,从而在患者药品使用上或者对病人病情掌握上出现问题,引起患者的不满。还有些护理人员不善于和患者沟通,对患者及家属的问题解答不够清楚,导致患者及家属出现误解,引起纠纷。
(2)护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不强。由于医院对护理岗位空缺比较大,一些护理人员经过短短几天的业务培训就走进工作岗位,而这些刚走进工作岗位的护理人员自身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沟通的技巧,同时对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准则的理解不深入,导致患者出现不满意;另一方面,刚工作的护理人员不能够单独进行相关护理操作和护理患者时不知道应主要观察的指标,导致一些能够避免的风险事件发生。
(3)护理人员护理的记录不够完善。护理记录记录每位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的治疗项目,是病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住院患者较多,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在记录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护理记录的内容缺失,不能完整记录患者接受的护理和病情情况;
②护理记录中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医嘱记录在时间或者药物种类上存在不统一情况;
③护理记录内容存在自己随意编造的情况,例如患者查房时不在病房,随意编造查房记录;
④护理记录存在写字不清楚,难以辨认的情况。
1.3患者方面
患者是护理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对象,只有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使其早日康复。对于心内科患者来说,一般患者年龄较大、病情复杂,如果患者在治疗时未按照医嘱及时服用药物,或者在治疗过程中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私自离院等,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给医务人员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患者家属自身由于没有医学常识认为是治疗不当的原因而和医务人员出现冲突和纠纷。
2.针对潜在风险提出的相应对策
2.1护理工作中完善的护理管理机制
完善内科护理管理机制是针对医院护理领导层提出的要求,其制定的措施是否合理、科学决定了护理工作实施能否顺利进行,对于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和各科室的管理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应该制走从医院护理管理层到护理人员在内的职责要求,采用逐级管理的措施,使责任明确的具体的人身上,制定合适的奖惩措施,并把护理人员的相关表现转换成客观数据,纳人护理人员的晋升和绩效考核当中。只有制定了正确、合理、科学的护理管理机制,才能够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才能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2.2增强法制观众
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有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要做到知法、懂法。科室要组织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法律方面知识的培训,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要明确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做到完整、及时、准确的记录,尤其心内科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更应该做到及时记录,严禁涂画修改护理记录的内容等,护理记录本要符合要求,并妥善保管。
2.3岗位责任明确
对于已经制定的科室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要严格执行,进行学习和互相的监督,提高护理质量,尽量防止护理工作中发生差错。对于护理管理机制中明确的职责要明确到人,严格遵守科室的三查七对制度、分级护理和交接班制度。同时医院要进行不定期的查验,以便保证每位护理人员的行为都符合规章制度。心内科的护士长要处理好该科室护理人员的责任分配,保证护理人员尽可能满意工作的分配,实行三级管理的制度,确保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4加强技能培训
护理工作的好坏除了与制定的护理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外,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护理人员具备了良好的护理能力,才能够做到护理管理中护理要求,所以一定要加强护理技能的培训。心内科的护理工作比较繁琐,年轻护士一定要有年资比较髙的护士长或者主管护师进行培训,传授护理理念和技巧,要加强三基三严的技能培训,要掌握本科室相关护理操作技术,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还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还可以定期派遣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先进的护理模式和护理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水平,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2.5改善服务态度
以往以“治疗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随着时间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已经不再适应临床的要求了,现在的护理模式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由于心内科的患者年龄大,思维比较慢,所以心内科的护理人员更要以患者为中心,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从患者的角度去想问题,思考问题。在和患者的交流中要始终保持耐心,认真听取患者的问题,例如患者关心住院花费情况和药物是否都是针对自己病情时要进行详细的回答,使患者能够明白和理解,让患者知道护理工作中的措施都是为了使患者能够尽早康复,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在沟通中保持微笑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由于自身住院到了陌生的环境,需要得到护理人员的安慰、关爱,交流过程中保持微笑能够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更容易适应住院的环境,同时对护理人员产生了好感,方便了护理工作。
2.6学习沟通技巧
在护理工作中学会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患者完全配合护理工作中的每项操作,同时良好的沟通能够减少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误解,体现出了护理工作中的以人文本的原则。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学习的,年轻的护理人员要向经验丰富的护士长等年资较老的护理人员学习,她们知道什么操作用什么方式进行沟通比较合适,能够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同时针对不同的患者还要有合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护理措施能够真正体现出患者的自身需求,这样能够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
2.7加强安全措施管理
安全措施的完善对于住院患者十分必要,要完善医院病房内的安全设备,同时要做到定期的维修和检测。心内科的患者一般年龄大,应该注意安全措施的管理。例如对于病房内病床上的护栏要进行及时的检查和维修,避免患者从病床摔下来;病房内的洗手间等湿滑的地方要铺上防滑垫,避免患者摔倒,走廊里的扶手要安装牢固,避免松动导致患者摔倒;同时医院内是一个人员集中的地方,人多手杂,要给每位患者配备储物柜并能够上锁,以免患者的财物被盗窃等。
2.8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项目,心内科的护理人员要认识到其对患者的重要性。对住院的每位患者及家属要进行相关的教育,保证患者能够自觉遵守医嘱用药、锻炼、合理饮食等,降低不必要的潜在风险。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护理的质量,使治疗效果能够得到巩固,还能够使患者自身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通过护理人员的优质服务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是能够大大减少的。这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完全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工作,加强自身的学习,同时还要具有耐心、爱心、责任心,以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护理安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心内科患者具有年龄大、并发症多等情况,使护理工作更加的复杂,只有提高心内科护理人员的素质才能避免风险的出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在35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2±10.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例,心肌梗死18例,高血压伴冠心病22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其他7例。
1.2一般方法
对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者和15例护理人员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调查问卷表,共70份,全部回收。其中,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专业水平、工作责任心、人际交流、环境因素等。护理人员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护理专业水平缺陷、用药不当、管理制度缺陷、文书书写不规范及患者因素等。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5名护理人员问卷调查中护理专业水平缺陷6名,占40%(6/15),管理制度缺陷1名,占6.67%(1/15),用药不当4名,占26.67%(4/15),文书书写不规范4名,占26.67%(4/15),患者因素10例,占66.67%(10/15),其他2名,占13.33%(2/15)。具体情况见表1。5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问卷调查中护理专业水平缺陷8例,占14.55%(8/55),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不强12例,占21.82%(12/55),医患交流障碍24例,占43.64%(24/55),服务水平缺陷20例,占36.36%(20/55),环境因素5例,9.09%(5/55),其他7例,占12.73%(7/55)。
3结论
3.1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主要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是护理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及安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量大且有一定的危险系数,若护理不当极易引发安全事故,造成医疗纠纷。本组调查中护理人员因素中文书书写不规范为26.67%,用药不当为27.67%,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不强为21.82%,等等。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多数医院采取护士聘请制,一些年轻护理工作年限短,临床经验不足,难以独自完成护理工作。且对心内科常用医疗器械不熟悉,因设备应用不当发生的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此外,重专业护理轻人文护理,导致医患沟通交流难,难以满足患者心理需求。②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不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量大且杂,长期以往护理人员易产生厌烦、焦躁情绪,影响护理工作。此外,部分工作人员责任感不强,没有按照“三查七对”制度操作,对患者病情变化观察不够,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引发医疗纠纷。③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鉴定的依据,是病情反映文书。部分护理人员护理文书书写意识不强,存在书写不规范现象,如患者病情变化未记录,记录不真实,记录与医嘱矛盾等。
3.1.2医院因素
心血管内科病房床位多,仪器设备多,人员来往多,相对拥挤,噪音大,影响患者休息,易引发患者投诉。同时若病房卫生打扫不到位,地面湿润,导致患者摔倒,易引发患者不满情绪,严重时甚至加重患者病情,从而引发医疗纠纷。此外,治疗费用是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之一。心血管内科治疗费用一般较多,护理人员若没有详细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用药费用、治疗费用等,结账时易引发医疗纠纷。除上述以外,医院制度、饮食等也可能引发纠纷。
3.1.3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是护理工作中一方,若患者不配合治疗或护理,护理工作也难以开展。患者因素主要有两点;①患者不配合护理。心血管疾病大多病情严重且变化快,稍有不当则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由于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不重视或认识不足,没有经过同意就擅自离开病房或者不配合治疗,可能就会造成病情复发甚至加重。②期望过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期望过高,若在实际治疗或护理过程中,达不到患者的期许或要求时会感到失望。同时一旦患者病情恶化,则会把责任推到医护人员或医院身上,引发医疗纠纷。
3.2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3.2.1完善心血管内科护理相关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医院要根据心血管内科护理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护理工作流程、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制度、责任制度、交班巡查制度等,并严格执行,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此外,所有护理人员要明确各自岗位,严格按照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操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帮助他人或提升自我,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3.2.2加强医院环境建设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医院环境建设,如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明亮,在病房中添加电视、微波炉等,为患者提供良好、和谐的住院环境。
3.2.3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心血管内科相关领导要定期开展讲座,加强护理人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严格执行,避免出现医疗纠纷,若发生了医疗纠纷,则可以将护理文书作为司法举证证物。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护理文书书写标准操作,真实、全面、正确的记录患者病情,不允许书写潦草,一旦发现严惩不贷。此外,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避免出现医疗安全事故。
②加强护理人员专业培训。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心血管内科基础护理知识,而且要熟练操作医疗器械(心肺复苏、呼吸机等),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最终能独立、高效的完成护理工作
③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护理人员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等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及水平。积极主动的与患者沟通交流,关心、尊重患者,实行人文护理,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并根据患者特点实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切实提高护理水平。(本文来自于《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简介详见.)
3.2.4实行人文管理
医院实行人文管理不仅是针对患者,而且要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多关心护理人员,帮助护理人员排解内心的苦闷,从而让护理人员真正的为患者服务,避免因护理人员情绪引发医疗事故。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7
1资料与方法
(1)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由护理部组织专人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为我院自制,包括十个选择题,根据服务态度、应答时间、卫生环境、预防宣教、专业知识5个方面分满意、不满意2个等级,如其中有2个选项为不满意则总评定为不满意。共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2)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3)治疗配合情况由责任护士记录。
(4)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由心血管高级别护士组成3人调查组,问卷共十个选择题,根据工作氛围、学习氛围、自身实现、沟通合作、压力与休息5个方面分为满意、不满意2个等级,如其中有2个选项为不满意则总评定为不满意。共发放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32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治疗配合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配合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实施时期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实施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护理安全管理已受到各临床医疗机构的重视,成为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表明该地区或国家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不仅增加社会负担,同时增加医疗体系支出、消耗,增大医疗及护理的难度。老年人生理及心理有其特殊性。因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值得高度关注,这给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带来更严峻的挑战。心血管疾病患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且起病迅速、复杂多变、治疗方案烦琐。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针对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如何落实老年心血管疾病安全护理管理、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护理效果是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比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探讨加强老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的意义。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配合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坚持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全面综合对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因素进行评估,因人而异,能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护理安全隐患。护理工作人员在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后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这说明观察组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护理安全因素评估、个体化加强对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不仅有效巩固护理效果、协助治疗,更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减轻护理人员工作时的心理压力,护理工作质量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在落实工作的同时,收获患者满意及工作成就感。因此,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既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更好配合药物治疗,又能提升患者护理效果及护理人员对工作满意度,这对老年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具有重大意义,是避免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能提高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效果及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促进良好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8
相对而言,心血管内科为院内接诊量偏大的科室,其病患年龄也相对较大一些,且患者的病情也相对变化较快,若临床护理管理出现疏忽或不足,则很容易引发护理风险时间,出一旦在护理过程中出现重大差错,会严重导致心血管患者的意外死亡[1]。因此,临床必需以患者为中心管理模式,始终坚持为患者服务的护理理念,积极采取相关风险管理措施,以保障心血管患者的切身安全,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环境控制管理,提高医患、护患间的有效沟通,合理配伍治疗药物和进行用药监督管理[2],同时减少患者自身及医护人员方面的风险因素,精心检测患者康复进度,关注其内心舒适度,以促进其全面稳定的康复。现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患者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护理的心血管患者139例,视为本次研究课题的护理管理对象,其中男83例,女56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49.72±5.61)岁;其中冠心病49例、高血脂46例及高血压44例。患者的常见症状为:不同程度心悸、端坐呼吸气短、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胸口憋闷不适、咳嗽、口唇发绀、偶发晕厥、身体虚弱、肢体水肿、嗳气或恶心呕吐,刻板压迫性或紧缩性胸骨后疼痛、放射性左后背痛及牵扯性左手臂疼痛等。
1.2方法
1.2.1风险因素分析
护理过程面临的风险因素可包括以下几种:(1)多种并发症由于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其需要一个漫长的治疗及护理管理过程[3],而且伴有高危险性,因而,在护理管理过程中,患者很可能引发多种合并症,进而互为因果造成护理风险上升。如患者体温高热、血液极具凝结、并发心力衰竭症等。(2)临床人员知识薄弱及护理技术不纯熟护理管理是辅助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对临床工作者的知识及技能都有极高要求。其不仅要充分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理及后果,还要了解对症护理措施及熟练掌握临床急救技能。(3)人员不足及急救配置不足目前,临床工作人员的配置远达不到患者的需求,且床边急救配置也相对不足,易出现临床共用仪器现象,这些情况也会增加护理管理中的风险。(4)患者自身因素由于此病长期缠身,使得病患身心俱疲,心理状态受到很大影响,很多时候不能做到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实施,致使护理风险程度增加。
1.2.2风险管理护理
(1)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及综合素质能力不断强调风险管理的作用及意义,使相关人员充分重视;期开展实践教学,努力提升专业人员综合素质及排除危险的技能,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差错;定期经验总结,互相学习风险管理有效措施。(2)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及物资资源尽可能合理调派人员,以确保患者及时得到临床护理;增加急救药物及仪器的配备,避免耽误急救措施的顺利开展。(3)强化过程风险控制护理应及时确认患者信息资料,保证患者准确接受相关治疗及护理服务;重视药物配伍、核对用药,减少误用、错给、少用、漏用药物等情况而加重病情的风险;定时监测患者病情、争取静脉滴注处理时能一次性穿刺成功,检查血液循环变化等情况,密切观察生命体中指标,以及时预防风险的发生。
1.3评价标准
记录风险管理事件的发生率(%);统计患者对护理水平的满意评价情况(%)。分为三种:满意评价、一般评价、不满意评价。
2结果
经统计得知,本组风险管理事件的发生率为1.44%(2/139);对护理水平的满意评价见表1。
3讨论
从临床观察看,心血管患者多为中老年者,普遍年龄较大,相对病情较严重,给药、饮食及活动等各个过程均较舒缓,很可能意外发生较严重的风险问题。因此,临床要积极进行风险管理以提前消除风险因素和及时施救。总之,对心血管患者护理应用风险管理,除可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管理和对患者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可通过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模式,更加关注其病情康复情况,同时提高其内心舒适度,进而提高其医护依从性并减少相关风险问题。
作者:吕文荣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
参考文献
[1]陆雯静,李海燕,卢菁,蒲伟清,王晶晶.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多中心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6):673-675.
[2]黄海燕.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1):64-65.
[3]蔡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44):172.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9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老龄化的 人群将对社会的各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⑴。随着经济和社 会的发展,老龄化趋势也已逐渐蔓延,老龄化社会伴随着小型 化家庭、空巢家庭和慢性病对老年人的医护服务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目前手术室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不仅需要医师高超 技艺的救治,更需要护理人员的关心。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 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 的心理、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为老 年患者提供较为优质手术室护理服务,已经引起了护理工作者 高度的重视。本研究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手术室护理过程进 行研究,探讨其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寻找对策。现报道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 治老年心血管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1?86岁,平均(70.38±5.37)岁。另选择同期至本院就 诊的老年心血管患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 年龄60?83岁,平均(71. 25±5. 6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选择本院 手术室护理人员35例,其中男8例,女27例,年龄23?31岁, 平均(27. 84 ±3. 06)岁,工作时间在1?6年,平均(3. 41 土 1.25)年。
1.2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2.1患者内部因素根据文献[3-4],老年人不服老和不愿意麻烦别人的独特心理状态是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十 分重要的不安全因素,并且老年患者在住院时的情绪不稳定, 极易产生悲观、绝望的负面情绪,使治疗护理的难度增大。心 血管疾病属于比较复杂并且容易反复的疾病,更由于老年患者 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使得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老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自身各项功能的失调和混乱,会进一步加 重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呼吸困难、眩晕、心悸等临床症状。
1.2.2医护人员因素根据文献[5],由于医护人员短缺,手 术室护理的工作强度较大,护理人员精神状态始终处在高度紧 张中,使其身体和心理均十分疲惫,极易发生身心疲劳综合征, 使护理人员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变慢。另外由于手术 室护理人员的编制较为紧张,有些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护 理知识和足够的经验,业务能力不足以承担手术室紧张的护理 工作,不能对意外事件做出及时处理,导致护理事故的发生,进 而危及手术的完成甚至患者的生命安全。
1.3方法
1.3.1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 规护理的基础上围绕患者的个人需求加入人性化的心理护理 措施,包括缓解情绪压力、人文关怀等[6]。
1.3.2护理人员的管理调整措施包括主要包括:(1)对手术 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进行强化和完善,包括手术室内各项 制度的核查、交接班管理等制度;2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强 化和培训,使每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做到理论知识扎实、护理技 术精湛并严格遵守职责;3)在手术室人员的配置方面作出调 整和优化,针对性地对人力资源作出合理的安排,通过倒班和 有效排班等各种方式,调整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调动护理人 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4)将人才 培养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去,为护理人员创造出积极融洽的工作 环境,并提高护理团队的业务能力[7] ;5)对于手术室护理的不 安全因素要有预见性的排除;6)对于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要 更加严谨和慎重,实行动态排班和弹性轮休。
1.4观察指标
1.4.1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观察指标(1)血流动力学指标。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测量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 压水平,同时记录心率;(2)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于 术前和术后对两组患者采用SAS评分;3)患者满意度比较。 于术后患者恢复完成后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采用百分 制,满分为100分。(4)护理满意度评价。分为不满意、一般满 意、比较满意和十分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一般满意+比较 满意+十分满意)/本组总例数X10 0%。
1.4.2护理人员的危险因素的评定指标在管理调整措施实施前后分别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责任心、沟通能力、应急处 理能力、业务能力等项进行评分,评分采取百分制,分数越高代 表能力越高。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 资料采用王土s表示,两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i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血压、心率水平比较两组患 者在术前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出 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观察组术后24 h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S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 术前的SAS评分分别为观察组(56. 74 ±7. 37)分,对照组 (55. 41±6.4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分别为观察组(33. 35 ±3. 97) 分,对照组(41. 62±5.36)分。两组患者术后SAS评分均明显 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表1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血压、心率水平比较(王±s)
组别 n收缩压(mm Ilg)舒张压(mm Ilg) 心率(次/分)
观察组 80 术前 155.24±16. 42 96. 54±7. 64 87. 25±7. 21术后 129. 64±7. 54 # 82. 91±5. 72 # 73. 14±6. 13 对照组 50 术前 154. 82±13. 41 99. 13±6. 61 88. 39±6. 84 术后 139. 62±6. 47 89. 53±6. 57 79. 73±5.98注:与术前比较,P<0. 05;与对照组比较,P<0. 05。
2.3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评价 高达97.50%,高于对照组(86.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 05)。见表 2。
2.4护理人员在管理调整措施实施前后护理水平比较见表
3 讨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管理调整措施实施后,其服务态度、责任 心、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业务能力的评分均出现了明显的 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临床对护理学科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临床护理理念也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要将人文、人性化的服 务理念贯穿到整个手术过程中,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及心理辅 导,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疏导患 者的心理状态、缓解压力,充分发挥手术室护理在手术中的作 用,进而有效调动患者治疗疾病的强烈愿望,使患者愿意更好 的配合手术治疗。
本研究的结果说明手术室护理的危险因素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患者自身具有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老年患者独有的心理情 绪压力和身体因素,对此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在常规护理的 基础上围绕患者的个人需求加入人性化的心理护理措施,包括 缓解情绪压力、人文关怀等;二是护理人员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包括手术室护理人员短缺、工作强度大造成的精神状态高度紧 张、身心疲惫,还有有些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等原因,对此采 取的措施有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护理素养等。本研究显示,经 过人文关怀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后血压,心率和S 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 5 )。这说 明人文关怀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患者在术后 的血压、心率。而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患者,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说明人文关怀护理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护理人员在管理调整措施实施前后的服务态度、责任 心、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业务能力的评分方面也明显提 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0. 05)。这说明对老年心血管患 者手术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另一因素,医护人员因素进行综上所述,为了避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各 种不安全因素,医院应在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管理优化等方面 做出努力,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加入人文 关怀。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 篇10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运用于心血管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按照传统心内科护理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了风险管理,研究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仅有76.7%,研究组为91.7%,研究组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比较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方法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于将低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风险管理值得在护理管理中推广,可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血管护理;临床效果
心血管内科的患者与其他科室的患者相比,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该科室的患者的病情较重,病种较复杂,死亡率较高,总之是医院医疗纠纷的常发科室之一[1]。护理作为心血管内科治疗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管理工作存在着一系列风险因素,一旦发生护理不当的问题,很容易引起纠纷,加大医患之间的矛盾。提高心血管科护理质量,一直是心内科护理人员的研究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院将风险管理加入了心血管护理的管理中,取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选取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患者,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47.0±9.7)岁,其中慢性心衰12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18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研究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27~67岁,平均年龄(35.0±8.1)岁,其中慢性心衰7例,冠心病10例,高血压12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重症心律不齐1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基本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标准
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①患者的生存期为5年以上,身体素质良好,可以基本自理;②患者的配合度高,可以服从医生的安排;③患者以及其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④本次研究得到了本院伦理委会的同意。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纳入本次研究:①患者合并有其他系统的严重内科疾病;②患者的配合度低,无法服从医护人员的安排以及研究后期的随访;③精神病患者。
1.3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研究方法为:对照组按本院心内科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即:对患者进行住院前宣教、稳定患者的情绪、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正确的临床护理操作、保持良好的住院环境、密切观察患者入院后的生命体征等一系列传统心内科临床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本院自拟的风险管理措施,即:①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体系:以国家要求的护理制度标准为基础,在基础上分析心血管护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前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形成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并要求护理人员在风险管理度的指导下执行,定期讨论出现的新的风险以及解决方案,及时更新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使得护理工作达到三化:标准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2];②建立监督小组:将心血管的风险管理进行责任制划分,每个区域都由1名资深的护士以及医生负责,对该区域的护理工作进行仔细地检查,各区域负责人定期汇报相关检查结果,就其管理区域出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护理人员根据问题进行整改以及解决,为了公平,各区域的负责人实行轮转制度,检查结果进行公开化,结果还与医护人员的薪资福利待遇与晋升直接挂钩,以提升各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3];③开展各项专业知识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操作的培训,是降低护理风险的重点,在专业的培训上,还要开展其他方面的培训,例如,心理学专业的培训,心内科患者的家属往往因患者的病情,心理有很大的负担,如何正确疏导家属的心情以及安抚患者的情绪也是很重要的,就需要医护人员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人际交流方面的辅导,采用正确的方式与患者以及其家属的沟通,在一定程度可以减少医患矛盾的产生,进行专业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责任方面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把为患者服务看作是己任;安全以及法律知识的培训,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也需要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护理是的风险[4]。
1.4效果评估
本次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估,
①患者的满意度:即研究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对本次住院时期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其中满意度=(非常满意的例数+满意的例数)/总例数×100%;
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即研究中,护理人员出现的操作失误事件、患者以及其家属的护理投诉事件,记录下事件发生的次数,发生率=(操作失误事件次数+护理投诉事件次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仅有76.7%,研究组为91.7%,研究组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这一词起源于经济学术语中,是一种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中,特别是各科的护理管理中[5]:例如普外科[6]、产科[7]以及肿瘤[8]等,都取到了很好地临床效果。本院将风险管理运用在了心血管科的护理管理中,主要是因为该科室存在很多的风险因素:例如,护理管理监督规章制度不健全的因素、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以及责任心等因素、医患之间的沟通因素、心血管疾病的特殊以及危险性的因素以及患者心理因素等[9-10]。本次研究就初步证实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效果,研究组患者对本次住院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比较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了风险管理是切实有效。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风险管理制度以及措施的不够完善,有存在一些细节的问题,在随后的的实践中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护理人员还存在一定的消极性,还需我们丰富培训的内容,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对于风险管理的监督制度,也是需要加强的。风险管理在提高心血管护理的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该管理方式有利于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促进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提高以及提高以医院的治疗水平,值得医院加大对其的研究以及推广。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相关文章:
心血管外科护理论文09-29
外科护理方向论文08-26
外科护理论文06-25
外科的护理论文09-27
外科护理毕业论文08-26
本科外科护理论文08-26
普外科护理论文06-17
心外科护理论文03-18
护理外科毕业论文03-18